首页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 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驱力、本能、人格结构、意识与无意识、自我防御机制和人格发展 (1)人类行为是由非理性的力量——无意识或本能驱力(力比多)所决定的 (2)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动物我,是生物成分,基于驱力或本能,由无意识决定,缺乏组织,受快乐原则支配,享乐原则。 自我:精神我,是心理成分,受现实原则支配,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超我:道德我,体现了道德原则,超我涉及心理奖赏和惩罚,当合乎超我要求,个人会感到自尊和骄傲;反之,则会自卑和罪恶。 如果自我、本我、超我能够维持和谐关系,个人就具有完善的人格,能够有效地与外界沟通,反之如果三者之间关系出现故障,人格就会失调。 (3)相应地,心灵由三部分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察觉到的想法和感受,代表理性。 前意识:经由思考可以觉察到的部分。 潜意识: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无法察觉。 (4)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源自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当自我无法控制焦虑之时,就只能靠防卫机制。 (5)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焦虑而采用的方法,涉及抵制或掩饰不被允许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行、压制、升华。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应对压力,防止自我被压垮。 (6)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具有阶段性。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在任何一个阶段,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会引起焦虑、压力,影响本阶段的人格发展和后续各个阶段的发展。 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围绕自我功能、防卫机制、自我掌控感三个核心概念组成 (1)自我功能:是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包括:适应性退行、防卫性功能、现实检验等。 (2)防卫机制:利他、禁欲、否认、退行等 (3)自我掌控感:最佳自我发展是对阶段性特殊发展任务和危机的掌控的结果,每一个危机的解决都导致某种自我同一感并构成自我感觉的核心组成部分。 具有强烈自我的人能够以一贯的、理性的方式管理其与他人的关系,只有这样的人才具有自我掌控感。自我能够导出防卫机制以保护人们免于焦虑。 (4)实践原则: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于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能。所以,自我心理学的治疗原则是:识别案主自我功能失调与当前问题的联系,提升案主自我能力,促进个人自我能力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匹配。 (5)干预技巧: 自我取向的方法分为两种:自我支持和自我修正 自我支持:聚焦在现在的行为、有意识的想法和环境改变,其方式是经由与社工有价值的关系而学习和掌握新技巧,一般是短期的。 自我修正:集中于过去和现在的潜意识感受和驱力,避免环境改变,运用非指导性和反省性技巧,通常是长期的。 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评价: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代表了心理动力理论的最新进展,它们偏离了经典教条的精神分析(尤其是驱力理论和心理决定论),强调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心理动力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纠偏和发展,但本质上与弗洛伊德是一致的,是对人们心理机制、人的自我形态和人的无意识身份的考察,他们都关注早期儿童经验。 (1)客体关系心理学: 客体关系心理学主要探索的是内在的无意识身份和外界事物的内化,是一种分析性治疗。关注关系问题以及过去的关系对人格建构与发展的影响。认为“过去印迹”会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Mahler承认驱力的重要,但儿童跟最初的爱的客体——母亲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所在,儿童心理发展从依恋开始,伴之以逐步分离的过程,较早的共生期未完成的危机和残渣及分离过程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际关系。 (2)自体心理学: 从对自恋研究进入自体心理学,他认为自恋是自体的欲望投资,成熟的人欲望的投资会由自己流向他者,自恋转变为客体爱。自恋欲望与客体欲望本质是不同的。成熟的自恋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野心、同理能力、创造力、智慧。自体的成长需要两种重要的自身客体经验:重要客体的景象和理想化的形成。 客体关系心理学将传统精神分析的聚焦转变到关系层面,即客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影响人类成长的;自体心理学则是考察自体的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客体、分离—个体化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自身客体、蜕变性内化、自身客体移情 (1)客体: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和成人。一般而言,母亲是最初的客体。客体分真实的客体和幻想的客体,真实的客体表现的是外部世界的他人的客观特征;幻想的客体表现的是婴儿关于他人的主观体验。 (2)分离—个体化: Mahler将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1.正常的孤独性(从出生到大约一个月,这一阶段没有客体,属于未分化阶段) 2.正常的共生(大约出生后的两个月,朦胧地意识到一个需要满足的客体,妄想自己与母亲有一个共同的边界,这一时期的婴儿没有分享的认同,没有“内--外”“自身--他人”) 3.分离与个体化(包括四个亚阶段: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亚阶段、客体恒定亚阶段) (3)自身客体:那些被经验为自体部分的人们或客体或为自体服务而促使自身发挥功能的人或客体。与标准的精神分析法有两个差别:一是他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正常的自恋而非本能;二是他力求透过内省和同理性观察而非经由有距离的客观观察来接近经验。 (4)蜕变性内化: 成长性的过程机制,通过此机制,病人能够内化所需的自身客体的功能,并获取缺失的自体结构。 Kohut将它区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必须在自体和自身客体之间建立基本的同理联结。第二步,必须要有能被处理的且非创伤必的同理失败。“积极的挫折”有些挫折可以理解不可避免 (5)自身客体移情: 人终生有三种基本需求:另我或双生移情关系;理想化移情关系;镜像或夸大移情关系。如果无法满足,就会造成心理问题。三者的结合就是自身客体移情,即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 我们所需要的以维持自我的整合之时,别人并非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提供自我需要的来源。 (6)客体关系心理学实践原则: 介入的重点是放弃坏的客体或者对不同客体的坏的意象。介入的成功要素是案主将社工当成一个好的客体来体验,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案主的正面发展。 (7)自体心理学实践原则: 自体心理学认为心理病态源于自体缺陷,因此要给予人们第二性机会以完成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或强化某种人格。因此自体心理学的干预目标是建立新的自体结构和更大的自体一致感。 (8)干预技巧: 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沿袭了精神分析的很多干预技巧,并在新的概念体系下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具体的干预技术包括维持、探索、解释、宣泄、澄清、个人一情景反思、类型一动力反思、发展性反思、教育和结构化、修通。 第五章认知行为理论 评价: 优势:高度结构化;有大量的证据;比较简洁;强调合作关系 局限:关注个人,忽略社会因素;要求案主参与对部分对自己问题没有认识的人无法使用或很难操作;关注此时此刻,对潜在原因可以忽略;既要合作,又要指导,可能产生矛盾。 (1)行为治疗(理论):其基本理论源于实验心理学的条件反射理论,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研究表明,行为是先前学习的结果,行为是习得的,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未来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消极的影响会降低未来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行为是可以学习、掌握和根据影响调整的。 (2)认知治疗(理论):认识理论认为思维影响我们的感受,着重找到并干预案主扭曲的信念和错误的想法,以减少或缓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ABC模型。与心理动力理论相比,它更注重当前事件,而非潜意识的冲突。 (3)认知行为治疗:是认知和行为疗法的综合,包括评估和改变行为、想法和感受,缓解案主精神焦虑和功能失调的方法。聚焦当前问题和原因,认为案主的问题和困难是由想法、感受和行为导致的,目标是改变案主存在的错误或消极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的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同时,对于案主家庭背景、创伤经历、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等方面也有所关注。 认知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认知、ABC人格理论 行为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反应性制约、操作性制约、社会学系 (1)认知: 所谓认知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诸如知识、意识、智力、思考、想象、创意、规划、策略、理性、推论、问题解决、概念化、幻想、记忆等均属认知范围,包括三个层面:最表面的自动思维;更深层次的条件性假设;最深层次的图式或核心信念。 (2)ABC人格理论: ABC人格理论是从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代表事实、事件或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或反应,A (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反应)。B(个体关于A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即情绪反应。如果干预则会产生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进而产生E(新的信念)。(3)反应性制约: 反应性制约是最早出现的行为理论,也称为经典制约或刺激—反应理论,源自巴甫洛夫的实验。关注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以通过刺激习得某种反应,达到改变我们的行为。系统脱敏法基于这一原理。 (4)操作性制约: 与反应性制约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后果或随之而来的行为,即强化,也称为工具性制约。它认为当前行为的后果决定未来的行为。前导事件A导致行为B,行为B的目的是处理事件A,由于行为B,结果C产生,行为造成的后果会以增强或惩罚的方式来强化或弱化此行为。 (5)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行为是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观察者对他们所见到的事物形成内在符号并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匹配,由此生产自己观察到的行为。 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促进观察性学习:注意、保持(进行编码—图式或口头)、动作再现(符号呈现转化为行为)、强化和动机(根据奖惩,复制行为) 干预技巧包括:社交技巧训练、认知重建、系统脱敏法、压力免疫训练 (1)社交技巧训练: 旨在根据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促进个人在人际交往、就业和自信方面的应对、沟通和控制能力的提升,这样可以促进案主与环境的交流。利用一系列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扮演,使案主掌握更有效的互动技巧,主要方法包括行为预演、示范、强化、形整和激励。 (2)认知重建: 通过认知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例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式,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的能力。 (3)系统脱敏: 由沃尔普创立和发展,通过引导求助者缓慢暴露于导致焦虑反应的情境中,并用放松状态来对抗、从而最终消除神经症性的焦虑习惯。因而也称“交互抑制法”。案主学习放松技艺;社工与案主共同探讨焦虑事件并用焦虑等级来归类;案主想像这些事件并同时使用放松技巧。 (4)压力免疫训练: 目标是通过教导案主在困难的情境中如何减轻和预防压力,协助其建立应对压力的技巧。社工了解案主诱发压力的原因并通过放松训练、逐级暴露、明确自动思维等办法,使案主学会了解其适应不良的思维解决问题,控制情感反应的应对技巧。 第六章系统视角 评价:系统理论避免了对行为或现象的直线的、决定主义的因果解释,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人在情景中”这一核心理念。但系统视角被批评为描述性的,解释能力太弱,不能告诉我们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我们也难以控制系统中干预的效果;另外,其包容性太强,概念不够清晰。 (1)系统: 由不同组件组成,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而成的整体。系统每个组件不单独产生作用,整体离不开每个组件的存在与参与。 关于系统的五个概念:输入;流通;产出;反馈;熵 系统的特征:稳定;均衡;分化;非线性;交互性。 系统类型: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2)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这是一种全人的观点。在评估中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全面的检视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多重影响以及案主涉及期间的多个系统。 (3)适应系统: 系统必须适应外在的环境的要求而作出调整,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系统如何在成长或改变的同时保持基稳定性。适应性系统不断变化,变得更加复杂,但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4)社会工作系统: 包括社会工作者这样的改变主体系统(促进改变的系统,例如能够影响资源和工作 的社工、机构和立法机关) 案主自身系统(代理改变系统需要介入的个人、家庭、社区或其他组织) 尝试改变系统的目标系统(最适合介入的系统,如家庭问题中的父母和孩子) 实际行动系统(与代理改变系统一起合作促进改变其他系统) (5)社会系统理论的实践: 社会工作对其定义:通过助人以及响应环境的方式来支持人类的成长、健康和社会 功能的恢复。 “人在环境中”或者说从环境出发是根本的原则。这个环境的范围是根据社工介入 的情境而定。包括:一是社工通过预估和询问个体的社会情境或环境因素对他的影 响选择干预;二是通过对环境和目标的评估确定干预重点。 第七章生态视角 评价:优势: 1.以赋权为基础的干预方法 2.强调整体性观点 3.都是反压迫模式,强调消除导致不平衡或负面交互性适应的歧视 局限: 1.受到信息的限制 2.受到机构时间和资源限制 3.有些系统不允许他们干预 4.在强调整体性和人在环境中评估时社工容易掉入陷阱,因此过分评估模糊工作焦点。 (1)生态视角: 生态视角聚集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人类的成长、发展和潜能,以及他们的资源能否支持他们表达需求。 (2)生态视角与系统视角的差异: 共同点:关注不同层次的系统,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和平衡。 不同点:生态视角更加强调系统内的互动,它在操作层面比系统视角更加清晰,尤其是多个具体实践模式的提出,进一步澄清了若干重要概念,舍弃了系统视角中那些很抽象的概念,这使得理论架构更具人性化。 (3)生命周期、时间与空间: 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生活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展开。它们都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意义,我们可以经由不同的方法重现案主所经历的集体历史事件,并 探索案主所受影响,尤其是时间线方法。 (4)人际关系与角色: 人际关系就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开始于亲子间的依附关系,并因此构建了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内所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照顾关系。 角色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表现为一种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的角色,是个人内在历程与社会参与的桥梁,受到个人的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5)胜任能力与调试: 调适是一个互惠过程,导致个人和环境之间的良好配合或不良配合。 胜任能力是指个人与环境之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构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的人际关系,有作出决定的信心以获得想要的结果,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 (6)生活中的问题: 将案主的问题、人格发展和环境需要的需求定义为“生活中的问题”,而非行为病态或道德瑕疵的问题,这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对案主的污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契合。 第八章社会发展视角 (1)社会福利: 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书上讲Midgley的,认为应包含三个层次:社会问题被控制的程度,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上升机会的提供程度。 (2)社会发展 包括:1.与经济发展过程密不可分。 2.应该是多学科的聚焦。 3.是一个动态过程。 4.改变的过程本质是进步主义的。 5.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干预主义的。(有组织的努力,政府,市场等,非自然的) 6.社会发展目标是由不同策略所推动。 7.社会发展关注作为群体的人群,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个人,社区或者整个社会) 8.社会发展目标为了促进社会福利。 (3)意识形态: 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 Middley认为有三种会影响社会发展策略: 1.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核心价值) 2.民粹主义(人民的至高无上性) 3.集体主义(集体至高无上性) (4)社会投资: 是指为产生社会和财务回报而提供并使用资本的行为。社会投资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衡量投资产生的预期社会和财务回报。但为了持续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他们往往愿意接受较低的财务回报。Midgley认为这一概念提出意味着再分配给社会项目的资源是 具有生产性的,是投资取向的有利可图的,能够促进经济参与并且对经济增长是具有正面意义的。 (5)有控制的多元主义: 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去开展工作,(市场,国家,社区组织)。接受和促进不同组织参与社会发展,与国家,地方组织和企业一起努力。整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努力是关键点。 第九章存在主义 评价:存在主义运用乐观主义方法论,强调人类存在的精神生活和生命意义,形成一种非指导性的充满关爱与真诚的专业关系;但是,相较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发展还只是初步,概念有待澄清,干预结构化指引尚付阙如。 (1)存在: 存在是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萨特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纯粹的存在,无所谓好与坏,没有分化,没有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是中立的、静止的,没有内在的意义;自为的存在是我们意识到的存在,它是有意识的、有潜力的、可以改变的,体现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自为的存在将意义引入世界,并对人和世界进行区分。 (2)自由和责任: 自由和责任对于人类存在而言是对立统一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道路,因此人自己成为塑造自己生活的主体,但是,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 (3)自欺: 人必须选择,因此必须负责,不能把责任推诿给他无法控制的条件,人不能逃避自由,却能寻找种种借口推卸责任,这种借口就是自欺。自欺是一种自我描述,旨在回避因存在自由而产生的焦虑,会阻碍人们体验存在自由的潜在解放效果。 (4)本真性: 没有自欺即为本真,本真的行动与自由和责任保持一致,这样的行为是与人类自由和自我创造一致的。要实现本真性的存在就要控制自己的生活,包括接受选择和责任、学会与焦虑共存,并且要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而非屈从于外部影响。所以本真性就是存在的自我发现. (5)焦虑: 是存在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焦虑来自生存的抗争,从而确保个体的存在,它是死亡、自由、隔离和无意义导致的结果。焦虑可以视为成长的潜在来源或成长的刺激,没有焦虑就无法生活,也不能面对死亡。为此,干预的目标不是消除焦虑,而是鼓励案主直面生活、坚定立场、作出选择,从而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的满意感。 (6)存在主义干预技巧: ?增强沟通。存在主义认为一个家庭的不同群体需要跟一个具有整合性的群体进行交往。社工需要寻求改善整合,即为群体利益作贡献。这有助于在追寻所有的个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之中提供相互支持。 ?消除限制感。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们会遭遇到诸多的限制,这些限制让他们无法自由进行选择,存在主义将视此为接受选择自由的非现实性限制的“自欺”。社工要试图消除案主的这种受限制感,从而使其可以作出更多选择。 ?赋予意义。社工要与案主一起赋予生活以“意义”。对存在主义而言,这只能来自进 行选择和已经作出了选择。当前的问题可能会阻碍人们对他们作出的选择以及仍将作出的选择的价值形成一个现实的评估。已经形成的自我感可能被当前的问题经历所破坏,根据存在主义的假设,这需要重构。 第十三章女性主义视角 (1)个人即政治的: 个人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和政治,身份(政治)是社会关系组织和再生产的核心动力机制。女性是受害者,女性是存活者。 (2)个人即关系: 女性的自我感建立在她们可以建立和发展关系的能力之上,关系成长是女性生活中的组织因素,自我感是经由他人的结合而实现。 (3)多元知识: 女性五种认识论立场(沉默,接受知识,主体性知识,程序知识,建构知识) (4)赋权: 将案主自己看作解决问题的主体,将社工看作解决问题的朋友与伙伴,将权力结构看作复杂而部分开放的且可以为我所用的。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5)女性主义: 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实现全人类男女平等。 (6)女性主义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1.本质上是反压迫的。2.可和其他理论和方法结合,如认知行为治疗,赋权,危机干预,人本治疗等等。 局限:难以用于所有的组织中;各种女性主义方法可能彼此冲突,忽视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真正的价值和目标。 (7)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差别: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情的问题;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点是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关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问题; 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自然与文化的问题,关注对女性的暴力、兴、生育等问题;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关注主体与客体的问题等。 (8)干预技巧: 性别角色分析:分析情境中的性别角色信息,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女性。 性别角色干预:这项技术和意识提升相似,社工提供有关的性别角色信息帮助案主用积极的方式重新评价社会建构的性别角色,与社会压迫理论共同使用,促进赋权。 权利分析和干预:与上面方法相似,女性确实存在权利差别的情况,以此讨论权利及改变的策略。 肯定性训练:这个技术包括社工和女性讨论和实践肯定性的技巧。 再框架和再评价:用积极的、女性可接受的方式重新定义一个消极的词、短语或情况。 第十六章优势视角(平等对待案主) (1)优势: 应对困难的能力,在压力面前维持功能的能力,面对重大创伤触底反弹的能力,以及利用社会支持增加弹性的能力。 (2)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一种与案主一起工作的模式,不再聚焦案主的问题,而是聚焦个体的优势并且在治疗计划中运用这些优势。展现了从解放和赋权出发的英雄主义气质。 (3)优势视角归类为社会建构传统的原因: 优势视角可以被视为从人类生存问题出发的包含一系列关于健康和潜力的假设和归因的组织化建构,它是从批评现存的主流的病态或缺陷模式开始的,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抗逆力研究、社会建构、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考虑到社会建构主义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将其归类为社会建构传统。 (4)抗逆力: 抗逆力是个人的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之时可以反弹的能力。以抗逆力作为实践的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个乐观和希望的脉络。抗逆力不止体现在个人身上,也展现在家庭和社区之间。 (5)干预技巧: ?利用焦点解决问题使用优势语言。 ?生存性问题:识别过去和现在的生存技巧 ?支持性问题:识别案主生活中的支持网络 ?例外性问题:识别何时案主的生活会变得更好或问题减轻 ?可能性问题:识别案主的希望、梦想、目标和抱负 ?倾听、同情、引导 (6)贡献与局限: 贡献:以赋权为本的模式;可以和其它理论和模式结合使用;力求评估个人层面、人际层面以及社会政治层面的优势和资源;适用于多种情境以及具有多重问题的案主身上。 局限:1.变相的积极思维;2.是对不幸的重新释义;3.荒谬的乐观;4.忽略案主的实际问题 第十二章赋权视角(运用资源的能力) (1)赋权: 个体、群体以及社区控制自身环境、行使权利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在独立与合作的过程中帮助自己和他人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过程。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1.更具积极意义和潜能的自我感的实现 2.建构知识与能力,以更批判性地理解个人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 3.形成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2)脉络化: 意味着重点关注案主自己对自身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理解,而不是一心沉迷于社工的假设或建构。社工要鼓励案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结构或社会进程进行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辨识自己处境之后的社会政治因素。 (3)权力: 权力不仅具有压迫性,也具有解放性。个人可以使用通过政治权力争斗获得的影响力去争取资源、解决冲突。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 (4)赋权过程:预估与介入 预估:社工须从个体、人际、社会政治三个方面综合考量案主的权利、无权感、优势与资源。 介入:通过意识提升、心里舒适的维持和自我导向等技巧进行介入。 (5)评价: 优势:1.案主是自身经历与问题的专家,社工与案主是平等合作关系 2.具有反压迫的特质,给予案主解决压制的权利和控制力 3.为案主提供了终生可以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4.与其他方法可以同时使用 局限:对社工能力要求高,赋权可能被淡化使用;对不同人不尽相同;过程涵盖面太广 第十四章叙事疗法 (1)叙事的隐喻:叙事的隐喻就是语言和符号通过案主叙述故事,建构意义。核心是故事 社会建构的隐喻:我们组成了我们的社会。 叙事的隐喻和社会建构的隐喻是如何颠覆结构的隐喻和系统的隐喻的? 借由叙事的隐喻,我们把众人的生活当成故事,以有意义而能实践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故事,以此治疗他们。借由社会建构的隐喻,我们以人和人、人和习俗制度间的互动,建构每个人的社会和人际现状,并把焦点置于社会现实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影响。 (2)社会建构 现实是通过与社会互动时语言的使用构建而成的;社会进程对于现实的建构是必要的,现实是由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构建而成的,人们共同构建了现实,并在其中生活。(3)外在化 外在化是叙事治疗的一个特殊手段,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不要过分强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经由这个过程,问题变得客观化,即问题是位于外部的,而不是在人的内部。 (4)核心实践原则: 1.聚集于形塑案主生活的叙事:关键是帮助案主重新找到叙述解释其故事的逻辑。 2.个人与问题的分离:问题是问题,人是人。策略是外在化。减轻失落感挫败感。 3.重构主流故事:解构主流故事,洞察故事后面的权力机制,揭示宰制力量的机制。 (5)干预技巧:倾听、外在化、寻找独特的结果 (6)治疗文件 治疗文件有助于治疗过程,强化或持续故事。这样的文件包括笔记、录音、录像和信件。 (7)评价:无法结构化、适用于有较好领悟的案主
本文档为【社会工作理论框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2-26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