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

举报
开通vip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 中国近代史 落实主干知识 研析考情考向 突破核心考点 课时作业 内容索引 落实主干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 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
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 中国近代史 落实主干知识 研析考情考向 突破核心考点 课时作业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索引 落实主干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 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的逆流。 封建思想 尊孔复古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3.内容 (1)提倡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 ,反对旧道德。 (3)提倡 ,反对旧文学。 青年杂志 民主与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4.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 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 的洗礼。 (3)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封建思想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概念阐释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1) 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 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2)1919年,李大钊发表《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 ,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5)创办 ,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者 工人补习学校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2)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3)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4)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2.提出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 ”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内容 (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节制资本 4.评价 (1)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 的旗帜。 (2)局限性:仍属于 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国民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图示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突破核心考点 考点一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历史解释 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史料实证 1.论从史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史料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结论 史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进步性。该史料表明了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反封建的彻底性。 2.史由证来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吗?论证史料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答案 提示:本段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表明作者并非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而是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儒家思想的价值。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考点二 “走俄国人的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客观上,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历史解释 2.家国情怀——20世纪初的四大进步思潮 (1)民主共和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实业救国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4)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史料实证 分析材料,指出留日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 从1903年1月赵必振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段落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为止,翻译《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文字大约有14种,其中可以肯定是依据日文译的有8种,有可能是依据日文译的有3种,占全部中译本的79%,这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到1921年间先后东渡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陈望道、李达等,基本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了,并很快成为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 ——摘编自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答案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是中国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材料显示日本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留日学生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文献译成中文;留学日本的李大钊、陈望道等人,回国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留日学生在传播西方观念,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中起了重要作用。 考点三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唯物史观——多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历史解释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各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联共) 民生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 (扶助农工) 史料实证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吗?分析史料,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 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史学家张正明 提示:有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史学家张正明认为孙中山将其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反满的民族主义,且进行了六点革新,从而合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排除、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为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直通高考· 教你做非选择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2017·课标全国Ⅰ,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思维建模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说明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 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原因 17分,7~8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异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问题 答案来源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异同 材料 材料一“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材料二“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 对内:主张主权在民,反对专制;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追求民族独立 相同:二者都是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所学 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法国大革命的史实 (2)原因(概括说明类模板——结合材料及所学,逐一概括) 问题 分层信息 概括归纳 原因 所学 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 2.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国民党一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召开的,故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国内、国际背景分析 参考答案 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1.陈独秀的政治理想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发现问题 材料体现了陈独秀进行思想启蒙的政治理想。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命题材料源 2.漫画证史: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注: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在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旁,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发现问题 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3.救国道路的分歧 “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 ——历史学家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发现问题 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反对走俄国道路。 命题角度 当时部分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社会的方式;救国道路的探索。 4.蒋介石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上午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蒋介石日记》 发现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蒋介石当时做了积极的研究与学习。 命题角度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研析考情考向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41 2014 全国Ⅱ,29 1.命题点:国民革命时期民主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2014·课标全国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已考视角 答案 解析 √ 1 2 3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1 2 3 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之《新青年》 (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 解析 √ 1 2 3 1 2 3 解析 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因此人们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故A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对比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故B项错误;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6·海南单科,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 解析 √ 1 2 3 * 解析 由“进步报刊《每周评论》”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前卫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故A项错误; 民众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开始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由此看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进入深入传播的阶段,故D项错误。 1 2 3 1.命题点: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 (2017·桂林中学高三5月全程模拟,29)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待考视角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解析 根据题目中“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得出胡适反对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儒家思想,故否定的是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 1 2 3 4 5 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的思想 (2017·银川一中三模,30)1977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材料中主要揭示蔡元培 A.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在北京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D.把北大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解析 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五四爱国运动并非蔡元培发动,故B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作用而不是教育的发展,故C项错误;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 1 2 3 4 5 解析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否定封建思想,极大地解放了青年的思想,故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现代的新思想,故C项正确。 3.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29)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一评论反映了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 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4.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缺陷 (2017·景德镇二模,30)“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解析 “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可得出对传统的东西均要批判,说明其更注重形式,故A项正确。 1 2 3 4 5 5.命题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2017·莱芜二模,28)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 解析 据材料“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以知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 D项正确。 1 2 3 4 5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资阳一模,29)“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 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陈独秀阐释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为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同时指出思想层次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觉悟,故A 项错误; 题意并非单独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故C项正确; 根据题意,陈独秀肯定了以前探索的层次,同时指出探索的层次应深入到思想层次,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 A.政党政治 B.国民政治 C.立宪政治 D.社会主义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但材料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政党政治,故A项错误; 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不可称为立宪政治,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立宪政治,故 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故B项正确。 3.“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B.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出现的 D.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有学者说:“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五四运动领导者本身,主张打倒宗教,其实是要回归中国的人文精神。由于要打倒中国的传统,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转移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资源。” 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挽救民族危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漠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精神资源”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方向在于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挽救民族危亡的紧急性,故B项错误; 材料论述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方向是从五四运动的领导人出发而非多数国人,故C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中国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故D项错误。 解析 “非命”的观点认为不存在宿命,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材料中“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同时又……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表明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 5.(2017·昆明一中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29)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据此可推测胡适 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 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 D.肯定了墨家学派的个人自由思想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一,29)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A.民族危机严重 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文学改良刍议》主张“言之有物”,要有情感和思想,反对青年“发牢骚之音”的“暮气”,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当时的社会思想界仍然充斥着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文化,胡适的倡议表达了进行思想变革的愿望和要求,故D项正确。 7.(2017·南充三模,28)《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中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材料说明 A.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B.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完全脱离了历史轨迹 C.五四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新文化运动完全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B项与材料“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不符,故D项错误。 8.(2017·宣城二模,30)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中的学者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故A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有利于各国学者的访华讲学,故B项正确; 材料中不仅有哲学家,还有文学家,故不是哲学教育受到重视的体现,故C项错误;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没有政治领域的巨变,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 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 题目中仅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10.(2018·唐山一模,27)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 A.防止社会革命爆发 B.防范地主弄虚作假 C.防止地主垄断土地 D.消除按面积纳税弊端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可知孙中山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防止社会革命的爆发,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第一,按价征税”“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得出防范地主弄虚作假,故B项正确; 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而做的准备,当时地主已经垄断土地,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核定地价”的基础是土地面积,故D项错误。 解析 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 11.(2017·淮北一模,7)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2017·淄博二模,30)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此说是 A.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 B.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形成四大家族的理论根据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材料得知孙中山主张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的是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只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 四大家族形成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是孙中山时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原因:新旧政权交替;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西方思想传入。 影响: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了复辟帝制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第一小问原因,内部原因从政局、儒学独尊地位的变化上分析,外部原因从西方思想的冲击上分析;第二小问影响,一方面从袁世凯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倒退上总结,另一方面从激进派的探索方面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答案 同: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推动了新事物产生。 异:产生原因不同:中国受政治影响大;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大。 解决危机的手段不同:中国强调复古,西方强调反思。 解析 相同点从社会转型、社会进步等角度总结;不同点则从二者的产生原因、解决手段上去比较。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17·蚌埠二模,40)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 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背景: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 特点: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解析 第一小问背景,从儒学自身的不足与儒者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分析,从社会矛盾、佛道冲击等因素上分析;第二小问特点,根据宋代儒学的发展之处分析。 答案 解析 解析 第一小问不同点,则从宋与近代在方式上、目的上的不同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评价,则从两个方面辩证分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 20世纪的“疑古”思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不同: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 评价:积极: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辨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局限: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答案 解析 * * * *
本文档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源文库
从事幼儿保育多年。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25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