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社会学复习

组织社会学复习

举报
开通vip

组织社会学复习第一章组织与组织社会学(一)组织的概念1、理性系统视角的界定(占统治地位的视角)①巴纳德(Barnard):正式的组织是一种有意识的、审慎的、有意图的人们之间的合作。(1938)②马奇和西蒙(J.G.March&Herbert.A.Simon):组织是互动人群的集合体,是社会中任何类似于集中合作体中最庞大的集合体……在组织中,高度专门化的结构和协作使得单个组织单元成为社会学上的个体,可以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有机体相比。(1958)③布劳和斯格特:组织的突出特征是因其欲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被正式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的“正式...

组织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社会学(一)组织的概念1、理性系统视角的界定(占统治地位的视角)①巴纳德(Barnard):正式的组织是一种有意识的、审慎的、有意图的人们之间的合作。(1938)②马奇和西蒙(J.G.March&Herbert.A.Simon):组织是互动人群的集合体,是社会中任何类似于集中合作体中最庞大的集合体……在组织中,高度专门化的结构和协作使得单个组织单元成为社会学上的个体,可以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有机体相比。(1958)③布劳和斯格特:组织的突出特征是因其欲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被正式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的“正式组织”。(1962)④埃茨奥尼:组织是社会的单元,组织被有意建构和重构起来,以达成特定的目的。(1964)⑤埃茨奥尼、莱曼(1980)、霍尔(1981):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⑥斯格特(1998/2002):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从理性视角出发,不仅着眼于组织的独有特性,还关注其规范结构。从理性系统的视角看,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工具。2、自然系统视角(对行动结构的关注)斯格特: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组织是社会性的集合体,是众多社会行动结构形式中的一种。两种有关组织的观点:社会一致的观点。强调组织是拥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此概念隐含的前提是:社会秩序是参与者之间基本一致的反映;组织的稳定和持续;反映了协作行动与共同规范和价值观的存在。(涂尔干、帕森斯、巴纳德、梅约)社会冲突论观点。社会秩序看作是一些人对其他人的压制。(秩序并不是因为一致,而是由于压制,即由强大群体对弱小者的控制)注意力不能只集中于一致的表象,而应该指向隐含的冲突。冲突为理解不稳定和变化提供了基础。(马克思、科塞、古尔德纳、本迪克斯)3、开放系统的视角组织是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变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二)组织的特征第一,为了更高效率地达成群体目标而进行的劳动分工和权威的分配;第二,权力相对集中在领导或执行主管手中,他们使用权力控制组织成员活动并将他们导向目标;第三,组织中的成员不是固定的。(三)组织的基本要素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组织参与者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规范结构”,包括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  第二个部分,戴维斯称“既存的秩序”,斯格特称“行为结构”。这一组成部分主要是实际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规范。在每一个既存的社会结构中,规范和行动结构一般都处于相当紧张、对抗的状态,其中一方的存在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另一方,同时,又对对方施加着持续不断的影响。既有制约参与者的规范结构,也有共同的活动、互动和感知网络或模式相关联的行动结构,两者相互联系,建立起集体的社会结构。2.参与者——社会行动者组织的参与者是指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为该组织作出贡献的个体。不仅仅是组织成员。参与者首先是社会行动着,正是他们的努力、遵循和不顺从,构建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社会行动者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持持续性,即结构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变化,即创新和改革。吉登斯有效地解释了社会结构的“双重性”概念:社会结构既是手段又是结果。结构影响着行动,行动又建构或组成了结构。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反对个人主义倾向。环境:制度学派指出,组织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耗费财力与其内部生产活动无关,其目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从而为经营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二、组织社会学张家麟:组织社会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的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以及它们组成成分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科学。是通过研究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揭示社会组织及其活动的规律性。于显洋: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变项。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中心领域,而组织领域已成为当今社会分层研究的重点。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经济学有统一的、经济学家都接受的理论逻辑框架。社会学的特点是百家争鸣、学派林立,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学研究框架,我们关注的是具体的理论以及它们的观点和角度。缺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中心理论,但为在这一领域中从事研究活动的学者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有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去开发。“万金油”。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一,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对集中管理的局限,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第二,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第四,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社会学的“寻祖现象”,即当今的研究工作常常追溯到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些大师那里寻找课题或思想源泉,寻找灵感。组织社会学的序曲始于20世纪初期,主要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和霍桑试验以后引起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孤立的,所提出的理论还很幼稚;这段过程基本上没有社会学家的参与,理论主要来自工程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没有形成社会学本身的理论。留下的是一些有趣但不成熟的想法。1、科学管理理论(一)泰勒的职能组织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一战之前,欧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过程趋于机械化、自动化,但管理方式仍是多沿用以前小生产的管理方式。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人治成分多,五花八门。泰勒质疑此种状况:第一,既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肯定有最好的,为什么不能使之标准化、统一化?第二,人是自私的、懒惰的,如果不想办法去制约,他一定不会努力工作。制约的方式就是标准化。泰勒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其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思想):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泰勒认为,在工业企业内部采用科学管理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将会开创工业稳定的新时期,劳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将会有所调和。人们可以科学地选择工人、使之从事其最合适的工作。用科学方法的程序能使人们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反过来,他们也能拿到最高的工资。泰勒科学管理原理:(1)用对工人操作的科学研究来取代旧的单凭经验来对工人管理的方式,以形成科学的劳动过程。(2)在对工人的选择与培训上按科学来办事,以形成科学的选人与用人过程。(3)对经过科学挑选和培训的工人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促使科学培训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4)正确划分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从而形成管理者与工人的经久性合作。动作和时间的研究。一是把工人的作业分解成基本动作,目的是要消除劳动过程中的慢动作、无用的动作和错误的动作。二是累计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形成标准作业时间,科学地规定工人一天的工作量。资本家夜不能任意加重工人的工作量。从而提高生产率,提高工人工资,缓解劳资矛盾。泰勒对组织理论的研究包括:组织中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的分化;组织中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组织中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职能;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上级经营者把权限集中在自己手中,为了不被大量详细而庞杂的文件和报告弄得心烦意乱,就尽可能地将权限委让给下级经营者或助理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定权或控制权。)泰勒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基督教伦理、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信仰科学技术的混合物。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泰勒首先提出的许多要素为大规模的生产管理提供了基础,“福特主义”。泰勒同时还对科尔所指的“传统品质范式”要素的主要阐述者。这种方法强调了“确定工作任务以及使该方法规范化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审查制度,包括要有细致的设计以确保审查者本身的行为也要受到审查。(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1.关于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2.14个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权化;(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3.组织中的参谋论是法约尔组织理论中的一个独创性的内容,从军队中的建制受到启发,设立参谋部。参谋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在经营者的计划下指导未来,争取获得一切可能的改进”。摆脱对日常性业务管理的责任,从而自由地进行活动。四种职能:(1)为领导的日常工作、通信、接待、案卷的准备与研究提供帮助;(2)同组织内部与外部取得经常性的联系并对组织的运行加以控制;(3)预测未来,制定与协调各种计划;(4)调查研究,研究改进工作的措施。组织中的“跳板”原则。对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二、科层组织理论韦伯最早对现代组织的兴起提出了系统解释。他认为组织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一种手段。韦伯强调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并且他强调书面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一个组织为实现其功能,需要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韦伯把组织看成是非常富于等级性的,权力倾向于集中在上层。韦伯相信权力和权威会使社会稳定。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合理权威。纯理型的科层组织的六个特征:(1)基本职能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4)官员的非人格化。(5)量才用人。(6)行政效率。第一,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等级。组织中的任务是作为“公务”分派的,而且每一个更高一级的岗位控制和监督它下面的岗位。第二,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都有成文的规章制度控制着成员的行为。第三,成员是全职的,并拿薪水。晋升以能力、资历,或者两者的结合。第四,成员在组织内的任务与其在组织外的生活是有差别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场所中的活动是分开的。第五,组织成员不拥有他们所调配的物质资源。古尔德纳将韦伯关于科层制的概念和功能应用到对现代工业组织的研究上。古尔德纳发现,韦伯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一旦组织成员同组织发生抵触时,组织的权威就会受到破坏。科层制有三种行为方式:虚幻式,代表式和惩罚为主式。古尔德纳比较重视组织的平衡问题。他认为组织的平衡存在一种二律背反。当组织的高层加强控制,组织群体内部出现紧张关系时,必须依靠非人格化的规则调整来实现平衡。但这类规则的实施又降低了群体内部权力关系的可见度,从而影响了管理职位的合法性。克罗泽对法国科层制度的深入研究分析和详细描述,充分说明了科层制度的“反功能”,是行为学派的典范。布劳,科层制内部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默顿,科层制的功能失调。首先,官僚们被训练要严格遵守成文的规则和程序。灵活运用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或者寻求创造性的活动是不受鼓励的。科层制仪式主义。第二,遵守科层制的规则可能最终导致程序优先于潜在的组织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与科层制之间发生紧张的可能性。三、人际关系理论所谓人际关系理论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生产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式生产中的人际关系。(一)梅约和霍桑试验对霍桑试验及梅约理论的评价。(二)需要和激励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三)群体关系模式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1)一般人本性是不喜欢并趋向于逃避工作;(2)由于人们不喜欢工作,因此对大多数人必须实行强迫、控制、指挥,直至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积极工作;(3)一般人宁愿接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最强烈。Y理论:(1)一般人对待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人并非天生不喜欢工作;(2)外在的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们对其追求的组织目标有自我指挥和控制能力;(3)对目标的参与同获得成就报酬相关,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能承担甚至追求责任,逃避责任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5)多数人都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像力与创造力;(6)在现代工业生活中,一般人的智慧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在Y理论的假设下,管理者的任务是发挥组织成员的潜力,促使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个人目标的需要。Y理论的管理给组织成员更多的工作自由,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减少对员工的外部管制,通过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引起的满足作为激励手段。威廉.大内的Z理论。(尾大内)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长期雇佣;非专门化职业;个人责任和团队精神非正式控制制度少数服从多数决策晋升论资排辈。在工人、管理者和其他群体中营造亲密、合作和信任的关系。核心思想是在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创立职业团队,在其中满足对亲和、独立和控制的需求,同时满足组织高质量工作的需求。阿吉里斯的组织学习理论1、“不成熟——成熟理论”2、组织学习理论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四)领导类型模式卢因的群体动力学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训练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方式连续一体理论斯托格第和沙特尔等人的双因素模式理论布莱克和穆顿斯管理方格理论四、组织协作理论(一)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理论组织在本质上是一个协作的体系,用以整合个体参与者的贡献。这种协作系统由组织的内部平衡与外部调节来实现和维持。组织的内外平衡,取决于组织是否有效力,即实现组织目标;是否有效率,即个人意愿得到满足。而组织的内部平衡,则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是否一致。任何组织包括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决策人假设:首先,人是具有决策进行自由选择能力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其次,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人进行自由决策的范围被限制得很狭窄;第三,如果行为主体一直沿着一定的目标反复进行决策,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五、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一)系统理论1、帕森斯的AGIL模型2、西蒙的“有限理性”与决策理论。“管理人”假设(二)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加尔布雷斯:不存在最佳的组织方式:任何组织方式之间都不等效;最佳的组织方式有赖于组织环境的特质。权变理论的基本思路: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的环境、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六、制度学派理论(一)塞尔兹尼克与制度学派(Selznick)“组织最重要的事,不仅在于组织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更在于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生命”。正式组织的独特特征就是组织是被合理设置的、完成特定目标的工具。然而,这些正式组织却不能控制组织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这些非理性特性的根源是(1)个体;(2)组织结构。早期强调了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后期则越来越认识到这些也可以成为力量的源泉。1、TVA研究(TVAandGrassroots)工程目的是要提供便利、制造肥料、控制水灾、利用水道等,但在这些具体目标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考虑,如保护生态、植树造林、帮助贫困的农民开发他们的娱乐场所。非常开放,希望当地居民都参与其中,一起来建设这一“集体”工程。塞尔兹尼克研究的是关于理性组织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发现了组织运作过程中的非理性活动。这一工程表面看来是个大众参与的工程,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地方势力和全国性的利益组织都参与进来,这些利益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工程。他们派自己的人把持了各个大的部门,占据了各个大的工程部门,控制了很多政策的制订。结果是很多项目的实施与当时设计的组织目标背道而驰。这一项目的初衷是帮助穷人,但是其执行的结果是富人从中得到了利益和服务。制度化的组织: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中的一个有机体。组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和周围的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在LeadershipinAdminnistration一书中,塞尔兹尼克把制度化定义为“超过了组织的具体任务或者技术需要的价值判断渗透、渗入进组织内部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一个组织的本身不断受到外在的价值观念、观念制度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超越了组织内部的技术需要时,那么我们观察到的即是个制度化的过程。(2)新制度学派7、组织环境理论八、组织经济理论(一)康芒斯的交易概念(二)科斯 定理 三点共线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明勾股定理共线定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CoaseTheorem)科斯(RonaldH.Coase)获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伦敦经济学院高等讲师、布法罗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经济学教授。1937年(科斯27岁时)发表了一篇名为《厂商的本质》(TheNatureoftheFirm)的论文。1960年发表了题为《社会成本问题》的文章这两篇论文奠定了科斯定理的基础,也成为他81岁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键理由。科斯在《厂商的性质》中提出了企业存在的理由:由于简化了要素之间的签约过程和数量,企业以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取代了部分市场,这部分被避免的社会费用可以解释企业形成的理由。定理1:如果交易成本为0,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使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科斯定律(不变定律)只要清楚界定权利,无论这权利谁属,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资源利用的效率不变。假设有一工厂,它的烟囱冒出的烟尘使得5户居住于工厂附近的居民所洗晒的衣服受到损失,每户的损失为75元,从而5户损失的总额为375元。要想矫正这一受污染之害的状态,又假设只存在两种治理的办法:第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除尘器,其费用为150元;第二是给每户提供一个烘干机,使它们不需要去晒衣服,烘干机的费用假设为每户50元,因此第二种办法的成本总和是250元。显然,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第一种是比较节约的,它的成本较低,代表最有效率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这种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在西方经济学中被成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定理2: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所以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例如人们谈判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需要去掌握和交流各种信息,对方违约的风险成本……,尤其当谈判不成功时,则交易成本就丝毫不能收回了。所以好的制度可以便利和鼓励交易,而坏的制度会阻碍交易甚至使成本高到交易不成。定理3: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如果没有产权制度,产权的交易就难以进行,因为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去和谁交易。所以需要产权明晰,并且需要界定合理以降低交易成本。(三)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1975年,《市场与等级制度》,1985,《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提出了“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框架。在1975年,《市场与等级制度》中,提出了一系列中心概念。第一,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师从西蒙。第二,不确定性和复杂性。(uncertainty)第三,人们行为的投机性倾向。(opportunism)第四,小数现象。大数现象,选择很多,而小数现象则相反。其理论的基本任务:着眼于研究具体的交易成本,通过比较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治理结构,来解释交易成本如何导致了某种具体的组织行为,组织战略或组织形式。后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解决办法(组织对策):试用期;隐性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强化监督;社会规范等。九、社会网络理论这一流派在目前组织社会学中最为活跃、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说鬼话网络学派注重微观基础的研究思路,弥补了制度学派的一个重要缺陷,为今后组织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其分析的层次和研究对象与经济学非常相似,有着很好的对话基础。杜森伯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去选择,而社会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无法选择。”理性选择的研究传统都是在讲人是理性的,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社会学的研究则十分强调社会力、社会规范、社会化等社会约制的概念。社会网理论以网络中间的个人及其关系为分析基础,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但另一方面又避免低度社会化的假设,注意到社会网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对个人的约制,同时,个人的能动性还有可能改变这个约制人的社会结构,所以个人的理性选择与集体的约制之间可以有一个相互作用而相互改变的过程,社会网理论以为社会网正是这个发生作用的接口。(一)社会资本的概念1、分类:(1)微观、宏观、中观微观:在布朗(1999)看来,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是嵌入自我的观点(theembeddedegoperspective)。在这个层次上,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的是个体自我通过包含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潜力。这里所关注的是个人行动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情境中来讨论的。科尔曼、波茨、林南等重视社会资本的功能(特别是其积极功能)的理论可以归在微观分析的阵营下。中观: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是结构的观点。在这个层次上,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是特定社会网络的结构化,社会网络中自我之间联系的状况,以及资源作为其特定结构的结果从该网络中形成的途径。换言之,中观分析关注的是网络形成的过程及其分配结果,而不是组成网络的个体自我。博特的结构洞理论是中观层次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的经典。另外,所有以组织作为对社会资本的基本分析单位的研究都属于这个层次。宏观: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被称为嵌入结构的观点(embeddedstructureperspective,Brown1999)。这个层次的社会资本理论关心的是形成、证明和展开社会资本的网络如何嵌入在较大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入结构的观点。将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和公共政策分析联系起来。(2)个体和群体的分析层次林南认为,在个体层次上,焦点在于通过个人运用社会资本,如何涉取和使用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获得工具性行动中的回报和保持情感性行动中的收益。因此,在这种微观层次上,假定个人进行的这些投资对于个人具有期望回报,那么社会资本就被视为与人力资本类似。个人回报的聚积也对集体有利。然而,这种分析的焦点是:(1)个人如何在社会关系中投资,(2)个人如何获得嵌入于关系中的资源以产生回报。坚持这种分析战略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林南、博特、弗兰普(H.D.Flap)和波茨等。研究群体层次上的社会资本关注:(1)某些群体如何发展和维持或多或少的社会资本作为其集体资产;(2)这些集体资产如何增加群体成员的生活机会。布迪厄(1986)和科尔曼(1988,1990)广泛讨论了这种观点,普特南的经验著作也是这种分析的典范。这种观点的中心兴趣是探索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维持的要素及过程。例如,关系密切的网络被视为手段,集体资本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得到维持,群体的再生产也可以实现。另一个主要兴趣是为什么一个群体的规范、信任、制裁和权威等等是群体的社会资本得以创造和维持的基本要素。2、概念(1)布迪厄当代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第一个系统表述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布迪厄的概念本质上是工具性的。他关注的是个人通过参与群体活动不断增加的收益以及为了创造这种资源而对社会能力的精心建构。社会网络不是自然赋予的,必须通过投资于群体关系这种制度化的战略来建构,它是其他收益的可靠来源。布迪厄的定义清楚地表明,社会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关系本身,它使个人可以涉取(accessto)被群体拥有的资源;另一是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布迪厄从阶级观点出发,把社会资本视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再生群体团结并保持群体的统治地位在相互认可和承认时进行的成员身份投资。群体中的成员身份以排除局外人的清晰界限为基础(例如,贵族、头衔和家庭),因此,群体的封闭性和群体内部的密度是必需的。布迪厄的分析重点在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符号资本的相互转化。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社会资本的这种功效,特别可以在所有那些不同的个人从确实等价的经济和文化资本中获得非常不平等收益的情况下发现。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依赖于行动者可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依赖于与他有关系的个人拥有的经济、文化和符号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所以,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预设了对社交活动的不间断的努力,这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直接和间接的消耗经济资本。布迪厄的局限主要在于“在最终的分析中,把每一种类型的资本(当然也包括社会资本)都化约为经济资本,忽略了其他类型资本的独特效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带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色彩。(2)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在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科尔曼。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科尔曼把它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体,而是由具有两种特征的多种不同实体构成的:它们全部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它们促进了处在该结构内的个体的某些行动”(Coleman,1990)。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行动者能否实现某个特定的工具性行动。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并非完全可被替代。为某种行动提供便利条件的特定社会资本,对其他行动可能根本无用,甚至有害。但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科尔曼认为,通过识别社会结构的功能,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有利于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因为社会结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导致了宏观水平的不同行为以及微观水平的不同结果。他把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概述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即应尽的义务是否兑现和个人履行义务的范围对义务与期望的实现至关重要。如果某人在社会结构中承担的义务和期望较多,无论这种义务涉及的资源是什么,此人就拥有较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理性行动者之所以使他人对自己承担义务,是由于他人能够获得某种超过义务的利益。利用业已存在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在为行动提供基础方面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获得某些不易通过公开渠道接触的内部信息方面,社会资本更有作用。在集体内部,命令式规范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类规范要求人们放弃自我利益,依集体利益行动。这类规范总是得到社会的支持而强化。作为社会资本的规范造就了新的民族国家并使众多的家庭得到巩固,还为社会运动的成熟与发展得供了有利条件。在其他情况下,规范主要靠外部支持即奖励遵守规范者、惩罚越轨者来实现,因此限制了成员的某些行动。当人们意识到解决共同性问题而需要相应的社会资本时,他们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把权威赋予某个代理人。如果控制权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上述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都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创建各种自治组织来形成,从而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科尔曼还分析了影响社会资本创造、保持和消亡的各种因素:第一,社会网络的封闭性,保证了相互信任、规范、权威和制裁等的建立和维持,这些团结力可以保证能够动员网络资源。第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除了以职位为基础建立的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都依赖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瓦解会使社会资本消亡殆尽。以职位而不是人为结构元素的社会组织的创立,提供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资本,使该社会组织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稳定;但对于社会资本而言,个人流动将使社会资本赖以存在的相应结构完全消失。第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创造社会资本的途径是把某种要求强加给其信仰者,即要求信仰者按照某种既定的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行动,而不考虑其自身的利益。集体意识形态如宗教的这种作用尤其明显。但是,强调自得其乐,信奉个人独立与自由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则会抑制社会资本的形成。第四,官方认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满足,将降低社会资本的价值,并使已经形成的社会资本无法更新,因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需要相互帮助的人越多,所创造的社会资本的数量越大;而富裕、政府资助等因素使人们相互需要的程度越低,所创造的社会资本越少。总之,社会资本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贬值,需要不断更新和增值。无法保持期望与义务关系经久不衰,没有定期的交流,规范也就无法维持。科尔曼的局限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社会资本的界定相当模糊。在社会资本的术语下,既包括产生社会资本的机制,也包括社会资本的后果,还包括为原因和效果具体化提供背景的“可利用的”社会组织。他并没有区分资源和通过不同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涉取资源的能力。要全面系统地界定这个概念,必须区分:(1)社会资本的拥有者,(2)社会资本的来源,(3)社会资本本身。在科尔曼之后,这三个因素在讨论中经常被混淆。第二,他用社会资本的功能为社会资本下定义,在逻辑上混淆了原因和后果。众所周知,不同的原因可以导致相同的结果,或者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类需要细致的经验研究。不幸的是,许多研究者都错误地认定,社会资本可以从其结果来界定,或者认为社会资本总是导致“生产性”或积极的后果。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是开创性的和富有洞察力、启示性的,只是他在概念界定方面的错误需要纠正。也许出于不能把社会资本与其结果区别开的观点,也许出于他的假定,即作为集体动产的社会资本可以在它的许多不同形式诸如信任、规范、制裁和权威中发现,科尔曼本人也质疑“社会资本是否可以像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将成为社会科学中有用的一个定量概念,这有待于发现;它的当前价值主要在于社会系统中定性分析和运用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性”。(3)罗伯特·D.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Putnam,1993)在普特南看来,一个依赖普遍性互惠的社会比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正像货币交换比以物易物更有效率一样,因为信任为社会生活增添了润滑剂。他还认为,像信任、惯例以及网络这样的社会资本存量有自我强化和积累的倾向。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性交流的牢固准则,促进了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提高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因为当政治和经济谈判在社会互动的密集网络中进行时,就会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公民参与的网络体现了过去的合作成果,它可以充当未来合作的文化模板。一次成功的合作会建立起联系和信任,这种社会资本的形成有利于未来的充分和连续合作。由于把“我”扩展为“我们”,提高了参与者对集体利益的“兴趣”,互动的密集网络有可能扩大参与者对自我的认识。总之,和常规资本不同的是,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和清洁的空气、安全的街道这些公共物品一样,社会资本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必然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副产品,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转移。实际上,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等同于市镇、都市甚至整个国家这样的社区中的“公民精神”(civicness)的水平。在他看来,社会资本的存量就是一个社区中人们参加、参与社团活动的水平,测量的标准包括阅报、参与志愿组织以及对政治权威的信任表达等等。他用参与投票、家长—教师协会、妇女选民联盟、红十字会、工会、宗教群体、互助及嗜好俱乐部的活动等指标来分析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模式,得出了美国社会资本在1960-90年代急剧下降的结论。他有关社会资本正在下降的论著一问世,立即遭到了来自多方的抨击。有批评者指出,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测量指标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公民行动。比如,人们也许放弃了对妇女选民联盟或家长—教师协会的热情和投入,转而参加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其他活动诸如单身俱乐部、职业培训、社会福利服务、幼儿服务等等;人们也许离开了传统的个人或功利性的公民组织,转而加入了商业组织,像以前参加基督教女青年会是为了使用体育馆,现在人们则多选择去健身俱乐部;另外,随着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运动的增长,人们更经常地参与具体的政治活动和公民活动(如美国面向教育兄弟会、适宜人类栖息组织)。他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跨阶级和组织的动力。实际上,许多公民社团正是由于这种动力而形成、存在和衰落的。他漠视美国1960-70年代的文化断裂,这也使他的结论不那么令人信服(Skocpol,1996)。波茨指出,虽然上述批评具有合理性,但是并没有解决普特南观点中的致命问题,即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和同义反复:社会资本作为社区和民族的特征,同时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它既可以导致良好的结局,也同样可以引发糟糕的结果。城市和民族—国家的发达与否与社会资本的丰富或匮乏密切相关,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他的社会资本的定义是从结果开始的(这点有点像科尔曼,他的社会资本的定义就直接来自于前者)。波茨告诫社会资本的分析者,要避免同义反复和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必须遵守特定的原则:第一,要在理论和实证上把概念的定义与其结果区别开;第二,要在因果方向性上有所控制,这样可以在论证中使社会资本的存在先于它的可能结果;第三,要控制其他的、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及其结果的因素;第四,要全面认识社区的社会资本的历史来源(Portes,1998)。(4)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对社会资本概念的表述、指标测量和理论模型的建构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林南。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因此,“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按照这一定义,社会资本的概念包括三种成分: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个人涉取这些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有目的行动中的个人运用或动员这些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构想,社会资本包含的三种成分涉及到结构和行动:结构的(嵌入性),机会(可涉取性)和行动导向(运用)方面”。林南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在具有期望回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投资”。个人为了创造收益才参与互动和建立网络。他把社会资本的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促进了信息的流动。通常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处于某种战略地位或等级位置中的关系人,由于较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可以为个人提供以其他方式不易获得的关于机会和选择的有用信息。同样地,这些关系会提醒处在生产或消费市场中的一个组织及其代理人甚至一个社区关于在其他方面未被意识到的个人的可用性和利益。这些信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组织招募到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使个人找到可以使用其资本和提供适当回报的“较好的”组织。第二,社会关系人可以对代理人(如组织的招募者或管理者)施加影响,这些代理人在有关行动者的决定(如雇佣或提升)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某些社会关系,由于其所处的战略位置(如结构洞)和地位(例如权限或监督能力),在组织代理人的决策中也拥有更有价值的资源和行使更大的权力(例如,对代理人依赖的极大不平衡)。因此,在关于一个个人的决策过程中“说一句话”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社会关系资源及其被确认的与这个人的关系,也被组织及其代理人视作这个人的社会信任的证明,某些信任反映了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和关系,他/她的社会资本涉取资源的能力。个人背后的身份通过这些关系为组织及其代理人提供了保证——个人可以提供超出个体的个人资本的另外资源,某些资源对于组织也是有用的。第四,社会关系被期待着强化身份和认可。一个人被确认和识别的价值作为个人和社会群体成员共享的类似利益和资源,不仅提供情感支持,而且获得某些资源的公共认可。这些强化对维持心理健康和资源所有权是必不可少的。林南认为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应该包括三个过程:(1)社会资本中的投资;(2)社会资本的涉取和动员;(3)社会资本的回报。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工具性行动被理解为获得不为行动者拥有的资源,而情感性行动被理解为维持已被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对工具性行动而言,可以确认三种可能的回报:经济回报、政治回报和社会回报。每一种回报都可被视作增加的资本。经济回报是直接的。政治回报也类似于直接,表现为一个组织中的等级地位。而作为社会回报的声望是社会收益的一个指标。声望可被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网络中的某个人做出的善意/非善意的评价。社会资本交换中的一个关键争端是,交换也许是不对称的:他人把好感给予自我,自我的行动受到促进。不像经济交换,在那里,互惠的和对称的交易是短期和长期所期待的。社会交换不需要这种期待。社会交换所期待的是自我和他人都承认不对称交换会造成前者对后者的社会债务,后者增加了社会信任。自我必需在公众场合公开地承认其社会债务,以维持他/她与他人的关系。网络中的公开承认可以传播他人的声望。债务越多,网络越大,自我和他人维持关系的需要越强烈,在网络中传播信用的倾向越明显,因此,他人所获得的声望越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人通过伴随着物质资源(如财富)和等级地位(如权力)的声望得到满足,这构成了工具性行动中三种回报之一的基础。对情感性行动来说,社会资本是巩固资源和防止可能的资源损失的一种工具。原则上是接近和动员享有利益和控制类似资源的其他人;因此,为了保存现有资源,可以储存和共享嵌入性资源。情感性回报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身体健康包括维持身体功能的合格、免除疾病和伤害。心理健康反映了抵抗压力、维持认知和情感平衡的能力。生活满意指对各种生活领域如家庭、婚姻、工作、社区和邻里环境的乐观和满足。对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的回报经常是彼此增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承受持久工作负担的能力和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可靠性。同样,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经常提供维持身体健康的资源。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也同样被期待着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收益产生交互的影响。然而,导致工具性和情感性回报的因素被期待着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如前所述,开放的网络和关系更可能接近和运用“桥梁”去获得一个人的社会圈子中缺乏的资源,增强其获取资源和工具性回报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个在成员中具有更亲密的互惠关系的紧密型网络,会增加动员拥有共享利益和资源的其他人以保护现存资源的可能性。此外,外生因素诸如社区和制度安排及与竞争动机相对的传统动机会对网络和关系的密度和开放性及工具性或情感性行动的成功做出不同的贡献。林南预测到,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方兴未艾,为社会资本研究者提供了另一重要阵地。这种刚出现的新制度和文化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基础。在他看来,所有形式的资本发展的全部范围和效用都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考察到,计算机网络基本上是关系和嵌入性资源(这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理解计算机网络是如何建立和分割社会资本的。最重要的是,社会资本研究者应该解释:社会资本是否和如何在意识、影响和市民社会方面超过个人资本。在此意义上,社会资本并不是垂死的,可能是扩张的和全球性的。(5)其他:①亚历詹德罗·波茨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表述波茨对社会资本提出了精致和全面的表述。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embeddedness)的结果”。波茨区分了理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理性嵌入即双方的互惠的预期,建立在双方关系取得强迫对方承认的预期能力的基础上。但是,当行动的双方成为更大网络的一部分时(即结构性嵌入),信任就会随着相互期待而增加,更大的社区会强制推行各种约束因素,波茨称之为“可强制推行的信任”。波茨认为,互惠的期待与可强制推行的信任二者都是借助于对约束因素的恐惧而推行的。通过从双方约束预期调节的社会联系向由强制推行的信任调节的社会联系的过渡,波茨把社会资本概念从自我中心(ego-center)层次扩展为更宏观的社会结构影响的层次。他区分了另外两种社会资本,即:第一,使价值和规范内化,能够驱使一个人建立社会联系,或者因为一般道德命令而把资源转让给别人;第二,有限团结(boundedsolidarity),可以推动一个人建立社会联系,或者因为认同内部人集体的需要和目标而把自身的资源转让给他人。波茨的社会资本理论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详细阐述了不同自我之间社会联系特征的差异。他把这些差异解释为包含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不同特征的结果,解释为嵌入网络的程度或类型的结果。沿着波茨的思路,我们可以把社会资本构想为一个有过程的、自我与社会结构之间因果互惠的能动结果。第二,他区分了社会资本结构化背后的各种不同动因,因而进一步阐明了波茨的单向理性选择理论,从而使我们可以从自我嵌入的视角出发,用各种不同的动力、动因和社会结构理论系统地阐述社会资本概念。②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社会资本观罗纳德·博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他称之为“朋友、同事以及更一般的熟人,通过它们获得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机会”(Burt,1992,亦即“结构洞的社会资本”。如果说科尔曼、布迪厄和普特南等强调紧密联系的网络是社会资本出现的条件,那么博特强调的是相反的情况。在他看来,正是联系的相对缺乏(他称为“结构洞”)推动了个人的流动、信息的获得和资源的涉取。博特指出,从谁“那里”获取资源从属于通过网络结构获取这些资源。由于构成双边关系的个体与大多数类似者共享利益、财富、权力和价值等等,所以自我封闭的网络只能提供重复的资源。网络中的结构洞不仅有更大的获取非重复资源的机会,而且可以为由结构洞连接的一组组结点之间控制资源流动在战略上进行定位,因而他构造了一个有关社会资本系统内各种权力关系的概念框架(Burt,1992)。与格兰诺维特相反,博特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认为重要的因素不是关系的强弱,而是它们在已经建立的关系网络中是重复的还是非剩余的。他认为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受到网络限制、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网络等级制等因素的影响。(1)网络限制与社会资本负相关:围绕某个人而形成的网络限制了中介机会的出现,网络直接或间接地集中在某个单独的人身上。网络限制越多意味着结构洞越少。(2)网络规模与结构洞的社会资本正相关:在一般情况下,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的成员占有结构洞的机会就越多,因而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在网络规模确定的情况下,网络中非剩余的关系越多,相应的社会资本越丰富。(3)网络密度与结构洞的社会资本负相关:网络密度越低,网络成员中的结构洞越多,社会资本越丰富;相反,网络密度越高,社会资本越贫乏。(4)等级制与社会资本负相关:等级制测量的是间接联系集中于一个中心关系人(contact)的程度。集中度越高,社会资本越贫乏。博特用实证资料对上述四个有关社会资本网络效应的假说进行了验证。③边燕杰的“强关系”与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格兰诺维特“弱连带优势理论”指出,弱连带较之于强连带有更好的找职效果。第一,一个弱连带多的人,其社会网的范围会很大,因此收集到求才的信息会很多。强连带重复信息多,而弱连带较多的人能够将信息传递得较远,这样的信息利益是经由进入的快捷方式、时机以及介绍三种形式出现的。第二,如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所言,人际关系指向有价值的资源时则机会较多,比如年轻人与年长者有关系,社会地位低的人与社会地位高的人有关系,这种跨越两个团体间的关系往往在找职过程中成为“贵人”。格兰诺维特进一步指出两个团体间的“桥”必然是弱连带。同类人因为兴趣、性格相同而物以类聚,相同群体的成员会因为内部社会网较密也较易互有连带,但是不同群体间却很难建立关系,其间的沟通就有赖于两团体中各有一名成员相互认识,而形成唯一的一条通路,即“桥”。边燕杰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强关系”才更可能发挥作用。④弗纳兹等人发现了对雇主来说,在寻找新雇员时使用社会网络可以起到扩大雇佣范围,保证员工质量,并提高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作用。(二)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⑴波茨指出了社会资本的四个消极功能:①在一个群体中,为群体成员带来收益的强关系,通常也会阻碍该群体之外的其他人获得为该群体控制的社会资源,意味着外群体成员在获得这种资源时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②个人所属群体或成员的封闭性,将会阻止成员的创新能力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③整个群体从社会资本获益是以牺牲和限制个人自由为代价的。社会联系的加强,必将导致个体服从群体甚至个体消失于群体之中的局面。④由于少数民族或劣势群体共同的敌视和反对主流社会的经历,在群体团结得到巩固和保持被压制群体成员基本稳定的同时,也使更有野心和创新精神的成员被迫离开其熟悉的群体和社区。⑵威尔逊发现了美国城市贫民窟的居民们由于缺乏进入正式劳动力市场的途径,不得不过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反而造成一种贫困的“自我复制”以及贫困群体与主流社会的“隔离”。⑶晋军发现了“外人成本”。第三章组织目标一、组织目标的性质1、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2、组织目标的作用:目标提供了从可选择的行为方向中进行创造和选择的标准。目标的认知功能特别重要:目标为决策和行为提供了指导方针的同时,也将压制因素施予其上。(理性系统)对参与者而言,目标是认同和动因的来源。目标可以被用作征服对手和从环境中收集资源的意识形态武器。强调了目标的动因特质。单就动机目标而言,含糊而笼统的目标已经足够。(自然系统)目标的认知和动机特质强调其对组织参与者的影响,而目标的象征方面则向组织的观众,包括公众、顾客、纳税人、管理者等表明了其重要意义。组织采用的目标、组织服务的目标、组织体现和代表的目标等一切象征目标,对组织获取合法地位、找到联盟者、吸引资源和职工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各种目标陈述(用于指导行为、激励行为、代表行为、证明行为、评估行为的目标),也许根本就不是很一致的。3、组织目标的分类二、影响目标制定的因素三、目标制定的方法和原则四、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技巧,它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的愿望严格规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此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作贡献的标准。2、目标管理的要素3、目标管理的过程四、目标置换组织制度化,组织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就是组织的制度化。目标置换是组织制度化的一种负面效应。当组织成员更加关注组织本身的存续和他们在组织中的位置,而不去关心是否与组织实际目标相符合时,这一现象就会发生。目标置换有着多种形式。组织成员热衷于保持他们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因而就把这个目标当成组织的目标。当组织规章制度本身成为目的时目标置换也会发生。默顿,科层制仪式主义。目标置换的第三种形式是雇员之间非正式结构的发展,导致他们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组织的需要。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设计一、组织结构的性质1、组织结构: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2、组织结构的传统研究3、组织结构的要素分析二、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三、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的概念2、组织设计的原则⑴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⑵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3、组织设计的程序4、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四、非正式组织1、非正式组织:同一正式组织中的某种成员,由于特定的动因而形成的非工作的结合形式,或者说是同一正式组织中具有某种共同性的成员的非法定的自然人际关系的结合体。2、非正式组织的特征:⑴顺乎自然。⑵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⑶背景上具有共同性。⑷在形式上具有不稳定性。⑸人员构成上具有不确定性。⑹组织类别上具有共生性。⑺组织行为上具有激烈性。⑻以影响力来实现领导。⑼会形成团体压力。⑽非正式组织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自身的功能,并通过功能的发挥,来影响甚至控制周围的一切。3、非正式组织的形成⑴同学。⑵同乡。⑶同宗。⑷同好。⑸同个性。⑹同出身。⑺同经历。⑻同地位。⑼同命运。⑽同侪。4、非正式组织的正向功能:⑴内聚。增进组织的内聚力,强化
本文档为【组织社会学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1-03-25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