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

举报
开通vip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第二,引发安受苦忍分三:一、必须安受苦之理 二、引发此之方便 三、处门广释第二,引发安受苦忍,须要按三个步骤次第修心。首先在观念上要认识到必须安受诸苦的道理。对此发生胜解以后,自然会有欲乐想要修习此苦忍,因为已经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再进一步就会想,应该如何修安受苦呢?他的心里会有诉求,想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引发这个苦忍。因此,进而要了解诸佛菩萨所传授的、能非常便利的引发安受苦忍的妙法。就像学医的人首先知道自己必须治病救人,怎么救治呢?只有依靠非常高明的医术,所以他对各种医术都有强烈的学习、精通的欲...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第二,引发安受苦忍分三:一、必须安受苦之理 二、引发此之方便 三、处门广释第二,引发安受苦忍,须要按三个步骤次第修心。首先在观念上要认识到必须安受诸苦的道理。对此发生胜解以后,自然会有欲乐想要修习此苦忍,因为已经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再进一步就会想,应该如何修安受苦呢?他的心里会有诉求,想要知道用什么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能引发这个苦忍。因此,进而要了解诸佛菩萨所传授的、能非常便利的引发安受苦忍的妙法。就像学医的人首先知道自己必须治病救人,怎么救治呢?只有依靠非常高明的医术,所以他对各种医术都有强烈的学习、精通的欲望,然后他会专注在这上面,倾注自己所有的心力精进努力。这是先认识上去了,才发起行动。这里修安受苦忍也一样,要先掌握窍訣,了解方法,然后在心上反复的练习、精通它,然后就按照掌握的方法用心,这样就能在遇到苦的时候,心里安然忍受,乃至不但不生忧苦反而生欢喜,不但不遭损害反而得大利益。再者,对于一个具智慧的行者来说,所有的苦都能转为道。这些苦成为助道的增上缘,苦越多他的道力越强,其中智慧力是极重要的。总的掌握了方法以后又要知道在哪些处应该修安受苦忍。接下来就在对象上广大地解释修习苦忍的依处,这叫处门广释。如果这三分都认识了,那我们对于引发安受苦忍的修心之路就已经完整的认识了,之后就能运用自如,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修得起安受苦忍。因此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识的,尤其是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修行人,要完成六波罗蜜多的广大修行,这是极重要的课程。今初(必须安受苦之理)首先要抉择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安受诸苦。我们都处身在一个苦世界里,自己的身心也是苦因众多、苦缘常常接触、苦事不断涌现的一个状况,如果能够安受诸苦就对自己有利无害,而不能安受诸苦则将引来很大的过患,下面来具体地认识:如《入行论》云:“乐因唯少许,苦因极繁多。”我等恒有众苦随逐,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若不尔者,如《集学论》说,或生瞋恚,或于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碍修善行故。如同《入行论》里所说:我们这些轮回众生,尤其是生在娑婆世界这样秽染的国土,南阎浮提业增上之地,人寿百年的五浊极炽盛之时,从个人的因缘和社会的因缘等都能看到,在这个情形下,乐因只有一点点,而苦因极其繁多。这意味着现实状况就是我们常常都有非常多的苦跟在身上。因此,“以苦作道”是不可不了解的。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要出外奔波,那在奔波期间一切要处理的事情就特别重要。同样,我们一直有苦跟着的时候,怎么把苦用在道上就非常重要。从反面来说,假使你不知道怎么以苦为道,那是一种盲目、一种无智慧的状况,就像《集学论》所说,苦随时会来,在遇到苦的时候,如果没能转成道就会生嗔恚。或者你是个修道人,那在身心环境等各方面的苦来临时,就会在修道上生怯弱,认为自己吃不了这个苦、受不了这种事等等,从而障碍修行。但是对于一个菩提行者来说,他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是把法界的一切有情安置在佛果,为此要励力完成六波罗蜜多的一切修行,如果中途退失那是极大的亏损。所以在我们从生死到菩提的路途当中,一定要掌握以苦为道的方法。此复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诸苦无论于道若修不修由宿业起,又有一类如下所说,由修善行始得发起,若不修善则不发生。如是若由宿业及现前缘增上力故决定起者,此等暂时无能遮止,起已必须安然忍受。苦有三类:一、由其它因素偶然发起的苦;二、不管修不修道,由宿业而发起诸苦;三、就像下文所说的,是由修善行发起的,如果不修善行就不会发生,是修道时的苦。在这三类苦中,如果是前两种苦,也就是由于宿世的恶业和现前因缘的增上力而决定要发起的苦,这些苦暂时没办法遮止,生起后一定要安然忍受。为什么要安然忍受呢?这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若不能忍,则反于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别更生心苦,极难堪忍。若能安忍,虽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缘此更生内心忧虑等苦;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则苦极微而能堪忍。是故引发安受苦忍极为切要。如果不能忍,就会在原有的苦的基础上,由自己的分别更生一层心苦,非常难以忍受。也就是对这个苦再做分别,认为我很可怜!我真是没有办法了!等等。又生出忧虑、恐惧、绝望、愁闷等的苦,这样就会使得这个苦非常难忍,苦的程度会更加深重。相反,如果能安忍,虽然根本的苦不能随即遣除,但也不会缘着它再生一层内心忧虑等的苦。这样就把苦控制在本来的那个程度上,不会再增加。而且如果能在此上又持其余苦的助道方便,把这个苦转成道用,那这个苦就是极为轻微,而能够忍受。所以有忍和没有忍相差很大,没有忍会加剧痛苦,而有忍就能控制,而且能减轻。我们处在这样的苦世界里,随时都会发生各类的苦,所以通过修心在自身上引发安受苦忍极其切要。这样认识以后就会生起修行安受苦忍的欲,然后去寻求引发的方便,在自身上如理如实地修习,最终会发展出这样的道心。第二,引发方便分二:一、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 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引发修习安受苦忍的方便,关键是转变观念。也就是说,以前认为这样实在太苦太累,所以我无法忍受,这样生怯弱心或者生嗔恚心。现在要转变观念:没必要把苦一向执为不欢喜的事,进一步要知道,这个苦是对我好的,它有功德,我能忍苦而行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非常大的功德,而且我一定能做到等等。不但没有不喜而且有欢喜,要特别提起心力来修安忍,这样心就转过来了。今初(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则其意无须不喜;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非但无益,且有过患。若太娇爱,虽于微苦亦极难忍;若不娇爱,其苦虽大亦能忍故。这个苦已经生了,假使有办法去除,那心没必要不欢喜;假使这个苦无法对治,无法脱离,那纵然不欢喜也没有利益,不但没有利益,而且由于不欢喜会加重身心的苦,有好多过患。还要想:在面临苦时,如果心里太娇爱,将会越来越脆弱,最后哪怕一点小苦也非常难忍受。假使不娇爱而能忍受,将来忍力越来越强,那在面对大苦的时候也能安忍。这样子想了以后认为执为不欢喜、太娇气非常不好,而应当欢喜,而且还能坚忍。这样想通了就明白过去的那个一向的心态是不对的。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无可治,不喜有何益?”就像《入行论》里所说:假使痛苦来的时候有办法可以对治或者免除,那有什么不欢喜呢?如果已经没办法对治,那不欢喜有什么利益?因此不必不欢喜。又云:“寒热及风雨,病缚捶打等,我不应太娇,若娇苦反增。”又说:遇到了寒冷、炎热、刮风、下雨、生病、被绑缚、被捶打等等的时候,自己要想好,对这些事我不应该太娇气,如果很娇爱自身,苦反而会增长。这种时候要知道,其实遭遇这些也是业报自然的现象,如果能修欢喜心就很好,不仅能安忍而且苦也不会那么强。第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分三:一、思惟苦之功德 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 三、从微渐修无难之理第二,显示这样的苦理应忍受,因为它很有功德,能这样想清楚,就会有很正面、很积极的心态。这个修心的次第分为三步:第一、思惟苦来的时候有好多功德;第二、思惟当苦来的时候,如果我能忍众苦而难行,会有非常大的功德、非常大的意义;第三,不要认为我这个人非常脆弱、我忍不了,其实这须要锻炼,从小苦逐渐的修,最后大苦来临都能堪忍,没有什么困难的,也就是要修一种意志力。今初(思惟苦之功德)功德有五,谓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假使没有苦,尽是像天人一样享乐,那不会认识轮回的苦相,也不会求出离,对于轮回的苦性会蒙蔽不见。假使有很多苦,那就会驱使着自己的心寻求解脱。所以苦会激发我看到这个轮回的苦状,让我一心求出离,这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苦,一直享乐,我就不思出离,天天在这种状况里放逸、造业,那就会深陷轮回,那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受点苦非常好,所谓“生天不如生人”是因为生人得暇满的时候,这个世界是苦乐夹杂的,非常好修道。由于苦的刺激,致使人开始感觉这个状况不妙,进一步发现轮回是个非常可怕的地方,由此就能出离,所以苦是能得大利益的根源。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再者,由苦逼迫会坏掉高慢之心。假使一切都很顺利,一直享乐,自己感觉洋洋得意、志得意满,那样的话心就越来越高,心越来越高就很危险了。但是由苦能摧掉骄慢,心不再傲慢就能谦下,而谦下则无往不利。能多受一点苦才知道自己真实的状况,明白自己在轮回里的处境很可怜。这样才有上进心,求学的心态才会强,修道会珍惜,才会有很大的吃苦的精神。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再者,假使受到非常猛利的大苦受的时候,自己会反省,那个时候会明白这么大的苦一定是造了很多恶业,我现在不能再造这些恶业了。这样就开始对造恶生羞耻心,这也是由受苦在心上发生的作用。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由苦的逼恼就会想:以什么办法能求得安乐?而要求安乐想来想去也只有修善这一条路可走,这样会很主动地欢喜修善。因为不想将来还这么受苦,所以现在要好好地修善,这样就会很勇悍的修善。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以推己及人之心将心比心地想:我是一个轮回的苦众生,所以身心上很苦,常常受很多苦,以此比度其他有情,同是沦落轮回,他们也同样是不停的受苦。因此而生起一种同病相怜的同情之心,因为对轮回苦海的苦状非常了解,所以会发起悲愍心,不仅我自己要从苦海里拔出,那些轮回的有情也同样要做拔济。以上诸德及此所例诸余功德,自应先知,数数修心,谓此诸苦是所愿处。以上的五类功德以及以此类推的其它功德,自己首先应该得到切实的了解,一样一样的都非常清楚,然后依此数数地修心,怎么修呢?就是说“但愿这些苦降临在我身上”或者说“这些苦就是我想要的”,要修出这样的心。这样修行,心态就完全不一样。过去即使是一点小苦,仅仅想一想都感觉难以接受,一想起来就很害怕。这就像一个胆小的人看恐怖片一样,不过是光影和声响营造的气氛,但是因为太胆小,以内心的恐惧使这个事情成为难以承受的大苦。同样的,如果一直是以排拒的心态、害怕的心态,那就没有勇悍。但是思惟了这些功德以后,不但不怯弱、不回避,反而希望苦能多多降临,希望我在苦中成长,在苦中磨炼,希望有更多的苦资助我成道。会这样特意发愿,这个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已经非常勇悍了。如云:“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如《入行论》所说:通过思惟苦的功德就明白,没有苦就不会出离,所以苦多一点我的出离心会强,不会耽著世间的欲乐,一心求解脱,所以当苦来的时候,我应当坚忍。这样认识到苦是极好的,受一阵苦就能消一分习气、增一分道心,对苦是甘之如饴。又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又说到:苦有那么多的功德,对我做了大利益,是苦让我厌患这个世间,苦除去了我的骄慢,苦让我悲愍生死中的苦难众生,苦让我羞耻造恶,让我欢喜行善。就像这样数数思惟,由衷的感到苦有大恩德,就像淤泥里开出莲花一样,在苦当中成长得很快,使人变得很好,苦真是求之不得的利益地。第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德分二:一、思解脱等诸大胜利 二、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今初(思解脱等诸大胜利)第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德,就是说以上已经思惟了苦能使我们在道上成长,激发各方面的道心,因此应当成为所愿之境,进而还要思惟当苦来临时,如果我们能安忍而行难行,那将赋予我们非常大的利益。这又要思惟正面能给与解脱、成佛等的各方面的极大胜利,负面能遮止无量的大苦。在这两方面思惟以后,能忍众苦而难行真是犹如赐甘露啊,因为这样真实能够让我升华,让我得成大道,能让我解脱掉无边的诸苦,那有多好啊!由此进一步发起很大的心力,有了这样的内心观念的基础,再来修忍那是顺顺当当水到渠成就能修成的。所以修忍要么在胜义中明白空性,要么在世俗上明白缘起,前因修习充分了安忍就不难。相反,如果没有这样道行的基础,光是说我要忍、我要忍,终究也是难忍的。而思解脱等诸大胜利要透过比较观察来逐渐地发展堪忍的意乐。这一段修习的引导是教导我们逐次地发展出坚固的、堪忍的观念,发展出勇悍的、堪忍的心,生起于苦行无畏的心,总共有三分。首先是发展坚固的堪忍意乐:我昔流转生死之时,为求微劣无义欲故,虽知有苦,尚能轻蔑非一大苦,作感当来无量苦因,忍受非一无义大苦;况我今者,为求引发自他无量利益安乐,尚应故知忍受过前百千俱胝倍数大苦而修善行,况轻于彼。应数思惟,令心坚固。我往昔流转生死的时候,为了求得微小下劣的、无意义的五欲,即使我知道那样会有苦,但还是能轻蔑各种各类的大苦,虽然这只是在造作能感当来恶趣等的无量诸苦的业因,我还是在忍受非一的种种无意义的大苦;何况我今天所做的是为了引发自己和无量众生从现前到究竟的无量利益安乐,在这么大的意义上,对于超过前者百千俱胝倍数的大苦,尚且应当即使知道也要安忍,要修好这些善心,何况是比这样的苦小得太多的一点修学的苦。应当这样数数思惟,使得堪忍的观念坚固。这又要通过对比才能明白。从时间上,过去是流转生死无量的时劫,而现在只是这一生当中短暂的时间里为修学佛道而安忍。过去所寻求的是微劣、无意义的五欲,比如名声、地位、五欲享受等等,而现在是要引发自他无量众生从现前到究竟的、不可计数的利益安乐,上至解脱成佛,下至现前得到身心的喜乐,从目的来看,超过前者无量无数倍。这样具体的做比较,可见我对这样的事情明知有苦还能够轻蔑,而且由此所做的只是能感当来无量苦的因,这样忍受种种无意义的大苦得到的利益极小,苦果极为绵长。而我现在所做的定能发生未来自他无量的利益安乐,所以即使超过求世间法的苦百千俱胝倍数的大苦,我尚且应该明知道也要堪忍,何况根本就没那么大的苦!那么现在自己的这种观念怎么能得以坚固呢?就是要把倍数放到无量,就是那么大的求世间法的苦,如果修道的苦比它超过百千俱胝倍数,我还是需要堪忍,而实际上修学佛道的苦,比求世间法的苦轻得多,那当然更应该堪忍。就像这样,通过对比数数不断地思惟,一次一次地起心,让它逐渐的凝结坚固。有了这样的基础,道心坚固了,以后学法时碰到一些苦就不会怯弱,会有一种非常坚毅的精神,这就是从修心发展出来的。不仅如此,还要让心非常勇悍,就像世间人碰到了他所希求的事,或者是他认为利益很大的事情,他会兴奋一样,佛法上说要勇悍就是还要进一步发展。《入行论》云:“为欲曾千返,受烧等地狱,然于自他利,我悉未能办。现无尔许苦,能成诸大利,为除众生苦,于苦惟应喜。”思惟往昔于自他利俱无所成,尚能忍受尔许难行;今为引发极大利义,于诸微苦何故不忍?故虽有苦,然有此利,我实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依据《入行论》的教授,应当这样想:从前我为了五欲曾经千百次受地狱的焚烧等的大苦,然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我丝毫也没能成办。现在远远没有这样苦,却能成办从现前到究竟的极广大的义利,为了遣除众生从粗到细的苦,我一个发菩提心的行者对于这一点小苦,唯一应当欢喜,因为以苦换来的是无比的价值。这就是要思惟往昔对于自他利一点都没有办成,尚且能够忍受这么大的、这么多的难行之苦,现在为了引发极大的义利,比前者的苦小得太多了,为什么我不能忍呢?应当忍。所以虽然有一点苦,但是有这么大的利益,我实在是善得啊!就是说我得到了一个好东西。苦的降临是得到无上利益的催化剂,提供了造就大义的良机,吃这一点小苦将成就无上义利,那真是得到大宝贝了,这就叫善得啊。就好比世间人经过一点小苦就能得到万两黄金,他当然明白这是个好机会,因此必定欢欣鼓舞,他会以非常亢奋的心去受这一点苦的。这样子思惟以后,不但要坚固还要使心非常地高昂,也就是对此充满了勇悍的精神,不但坚固而且勇悍,这样再往下走,那么学法的时候不论受什么样的苦,他不但不会怯弱、起嗔,反而心里丝毫也不在乎,而且一见到这样的苦会非常欢喜。由于心理上已经调整过了,对一切都逐渐地能堪忍。不仅如此,还要发一个无所谓的心,藐视这些小小的苦根本不在话下。又由恶友之所诳惑,尚能趣向无义恶途,忍诸苦行,谓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等;又为世间微劣事故,能强忍受务农、徇利、战竞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当于苦行而发无畏。又要想,过去生以及今世由于恶友的诳惑,我尚且能够趣向那些无意义的险途邪道,能忍受各种的苦行,比如跳三尖矛、五火炙身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各种苦行,那种身心上要经受的苦我一个一个都不畏惧,即使咬紧牙关也能克服。再者,为了世间的那些微末、下劣的小事的缘故,比如为求一点名利等,我尚且能够忍受务农、求利、战争、竞争等各种大苦。“等”字也包括现代人十多年的求学,或者在各种场合里的竞争,从早到晚的劳作、辛勤等那么多的大苦。现在我要求得自他众生无量的利益,不可思议的利益,长远到未来际的利益,成佛解脱的利益,在做那些事的时候,尚且能够无畏勇猛,何况这样的大利益事呢?这样对比以后,应该对苦行发起无畏之心,也就是不生畏惧心,而是勇往直前。这就是《瑜伽师地论》和《大智度论》的教授。在《大智度论》里这样说:“菩萨思惟我于无量劫中常受众苦,无所利益,未曾为法;今日为众生求佛道,虽受此苦,当得大利。是故外内诸苦,悉当忍受。”菩萨这样正思惟,我在无量劫中生死轮转的过程中,常常受各种的辛苦,一点利益也没有,从来没为过法,今天为了众生而寻求佛道,虽然受这些学法的苦、修道的苦,但是会得大利益的缘故,因此对于外在的气候、生活、环境等,内在的身体、心理等等的苦,我都要忍受。菩萨有大志气,他这么想了以后,自然心就高举起来了,非常地坚毅。《瑜伽师地论》说:“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故意思择,为诸苦因,追求种种苦性诸欲。于追求时,忍受无量猛利大苦,所谓种种徇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尚应思择忍受百千俱胝大苦,况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瑜伽师地论》中说到:菩萨怎样修习安受苦忍呢?就是应当这样子来学(这里的“学”就是学这样的用心、修心方式,把自己心里的观念修好。):应当这样想,我从往昔以来依着欲行而转,常常寻求名利等的诸欲(这个诸欲指所欲,也就是五欲。),我会自己特意去想、考虑怎么能求到这些所欲。当时造各种的苦因来追求各种苦性的诸欲,在追求的时候,忍受无量猛利的大苦,所谓种种求利、务农、从政等的事情,这样由追求而发生无意义的苦时,让我真实饱受各种的大苦,什么都尝过受过,这都是由于我无智慧思择这种寻求世间事等的过失,而我今天为了寻求能引安乐的最好的善品之法,尚且应该特意地思择我怎么来克服,怎么来在这个上面心坚忍不动,怎么来靠着这种的难行来成就无上大利,这样子要忍受无量俱胝等的大苦,何况少少的微小的苦而不忍受呢?就像这样如理正思惟的缘故,为了寻求菩提,一切事情的苦都能够忍受。这就是菩萨透过修心而成就了忍力。
本文档为【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9-09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