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毕业论文

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毕业论文

举报
开通vip

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毕业论文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毕业论文 【标题】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 【作者】叶秀红 【关键词】叶圣陶 小说 教育者形象 时代意义 【指导老师】王科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一、教育者形象分析 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在他的创作中成就是最好的。这得益于他的教师生涯。从1912年开始,他就连任过长达十年的小学教师,曾在五所中学和三所大学任教。长年的教员生活使得他对教育界,对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活动等都了解得透彻。因此他以学校为题材,...

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毕业论文
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毕业论文 【标题】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 【作者】叶秀红 【关键词】叶圣陶 小说 教育者形象 时代意义 【指导老师】王科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一、教育者形象分析 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在他的创作中成就是最好的。这得益于他的教师生涯。从1912年开始,他就连任过长达十年的小学教师,曾在五所中学和三所大学任教。长年的教员生活使得他对教育界,对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活动等都了解得透彻。因此他以学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教育小说。如《倪焕之》、《饭》、《潘先生在难中》、《校长》等,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者形象。 (一)悲剧型教育者形象 叶圣陶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着眼于平凡人的悲苦和世态的炎凉,重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反对趣味主义。他认为小说的宗旨在写实,而不在虚构,和那时盛行的艳情滑稽各派是不同的。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旧中国动荡不安的时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只能用灰色,卑琐来形容。他们内心愤闷痛苦,虽有过短暂的反抗和斗争,但最终均以悲剧来结局。叶圣陶偏安黑暗社会的一角,冷静的注视着这些被侮辱者和受害者,一面哀其不幸,一面又怒其不争。悲剧型教育者形象具有代表性的有:《饭》中的吴先生,《前途》中的穷教师惠之,《搭班子》中的泽如,《倪焕之》中的倪焕之等。 《倪焕之》创作于1928年,小说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茅盾称之为“扛鼎”之作。小说立足于时代的社会动荡,展示了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这一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聚焦了新青年的情感教育问题,被称为五四时期划时代的作品。作家把主人公倪焕之放在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形式多变的旧中国这个典型环境中进行精心地刻画。辛亥革命时期,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青年,他迫切地想把自己体内的“一种新鲜强烈的力量”“发散出来”。他热心于用教育来拯救社会和民族,却不知教育由经济基础决定。他的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却只能对现实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不能担当起根本变革现实的任务。在追求理想教育的同时,他也在追求着理想的家庭和幸福的爱情。他与金佩璋的结合,最初可算是理想与事业的结合,但由于“女性的传统性格”的影响,金佩璋很快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家庭的一些琐事上去了。这让倪焕之感到“有了一个妻子,却失掉了一个恋人和同志”,“幻灭的悲凉网住他的心”。这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经过长期的痛苦思索和斗争之后,在革命运动的影响下,他从乡镇走向城市,参加到工人斗争的行列。在“五四”运动中,他身在南方,心向北京,高喊“大家来担负救国的重任吧~”在“五卅惨案”后,他和工人一起,“向工人学习”。可见他的情绪是如 此的高涨,展现了新青年的热情。但在革命低潮时,他便很快感到人生的悲哀,在醉后呓语和病幻中,表现出了一些消极低迷的情绪,这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也让人们明白,要想成为坚强的革命者,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思想改造过程。大革命失败之后,倪焕之更是感到了极度的悲观和痛苦,直到弥留之际,他才幡然醒悟,认识到革命必须由与他“全然两样”的人来担当。 这便是一个悲剧的结局。尽管倪焕之个人做着种种的挣扎和反抗,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是无济于事的。爱情生活的失败,给他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他寄希望于革命,期望以此改变现实,殊不知大革命的失败,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悲观,失望之中,再也看不到前途的光明了。这一形象体现了当时一小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真理道路遭毁灭的悲剧现实。 叶圣陶写的主人公不是英雄豪杰,而是最平凡人。虽没有英雄悲剧那样的庄严悲壮,却扣住了人们的心扉,爆发出了意想不到的震撼。正如鲁迅所说的“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而且普通人的悲剧“展示人类的痛苦、人类的不幸、仕途的坎坷、反映善者的悲哀和恶者的凶残,并引起人们的悲哀情感。”,1,如《饭》中的吴先生,为了保住教书这个饭碗,处处忍气吞声让学务委员敲诈勒索,经常落到饿肚子的地步。小说中写到吴先生第一个月的工资被克扣,他鼓起勇气去询问原因,校方却以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为由,又罚了2元。吴先生不得不为了生存而焦灼奔波,天天带着“失神的目光时时瞪视他的前途”,“一手提着方的竹篮,从烂湿的田岸匆匆走来”;而家里人在等着他“给东西吃,不然,快要饿死了”。这样的遭遇不禁让人同情。这个角色虽不及倪焕之悲剧那样强烈,却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吴先生决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的一个反映,是更深刻的社会悲剧。物质上的极度匮乏,导致了精神上的麻木。处于贫困中的吴先生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身份,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住饭碗,这何其悲哀啊, 同样的在《前途》中的穷教师惠之,因为教育经费被军阀侵吞,薪水长期扣发,终日在困顿和无望的穷愁中挣扎。后来他趁旧友陈伯通的同学田某人当上警察长之际,想谋上个月薪“二十元左右已足”的一官半职,但落空了。他的可悲不仅在于他要求助老友介绍工作并且还失败了,更可悲的是他在艰难生计的逼迫和妻子的怂恿下,不得不丧失了作为一个教师素有的清高情操,用向来为自己所不齿的请托的方式来谋求工作,并且是想跻身于自己一贯视为恶浊不堪的政界官场。起初,他对此举是甚感为难的,连开口都觉的不容易,“那话语在口里想吐不吐,一定显出很丑很丑的嘴脸,”他“想想觉得当不住”。因为他原来是情愿终生当教师,把它视之为最崇高的事业。但为了生活却希望“渗入另一界”,并且是被称为“龌龊”的一界,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自责,但也无能为力。为了生活,为了区区的二十元。他出卖了自己的教师情操,出卖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与政客同流合污。尽管这样,他千方百计地挣扎不惜牺牲一切,却换不来自己想要的,最终落得个走投无路的下场。这究竟是“前途”还是末路, 这样的人物在叶圣陶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始终也没有逃脱生计二字,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他发起索薪联合会,推举的代表在教育局听到局长的几句“心里话”后就没有主意了,甚至没有提罢教集体的意见。等到罢教那天却互相观望,最后还是争先恐后的都上了课,甚至“有不少人的心在私下里庆幸,没有真个做出来,到底占便宜;不然,把本来破了的再摔一下,那就粉碎了。”这样的患得患失,反抗也就没有了力量,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的反抗,不能体现于实际的行动上。失败是注定的,而郭先生被解聘的悲剧下场也就毋庸置疑了。 叶圣陶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小人物,通过揭示普通人悲剧的社会根源,透过这些直指黑暗的现实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这当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大环境密不可分。从五四前期到大革命失败,这些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救国”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充满激情;但残酷的现实,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让他们逐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甚至抛弃了自己的良心和尊严。他们向现实低了头。同时,知识分子自身性格上的软弱让他们所有的抗争都失去了效力,最终以悲剧收场。这是人性的可悲可叹。 受“五四”民主思想的影响 ,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揭露成为叶圣陶小说最重要的内容。茅盾在分析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中曾指出: “冷静地谛视人生 ,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灰色的卑锁人生的是叶绍钧 „„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 ,是哪一位作家呢 ? 我的回答是叶绍钧。”,2,就连叶圣陶自己也说过:“我当老师 ,接触一些教育界的情形,我就写这些。中国革命逐渐发展 ,我粗浅的见到一些 ,我就写那些,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小市民。”,3,叶圣陶着力描写自己熟悉的社会人物 -—知识分子 ,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力图展现出中国教育的腐败以及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叶圣陶擅长冷峻的剖析现代小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从侧面深刻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作者描写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俗话说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这些人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们的心灵却存在缺陷:软弱、自私、动摇、空虚等,在作家的笔下原形毕露,成为被批判和讽刺的对象。 在这类灰色教员形象中,最让人注意的是作家对卑琐苟安者的刻画。《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就是典型。潘先生是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4,的灰色知识分子形象。在军阀混战的年代 ,潘先生对于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保住自家的四条性命以及他的工作。他在逃难中的一言一行 ,一颦一笑 ,以及所有的痛苦与欢乐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主题进行展开的。他习惯于在现实面前低头,多方面适应着环境。他容易满足,平时只要能养家糊口就万事大吉。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最紧要的是救自己,出于本能的带妻儿去上海租界避难。他从不思考自己的立场。潘先生的个性核心是“可以在现实面前苟且偷安的处世法。”他的思维逻辑是只为自己而存在,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批判职责已经丢弃了。战争逼近 ,他携妇带子 ,避难上海;又恐被解聘饭碗不保 ,他安顿好妻儿后冒着生命的危险回到让里 ,筹办开学事宜。战争进一步逼近,他又胆战心惊的躲进教堂;为了保住自家的财产,他向红十字会要徽章 ,借保护学校的名义来保护自家的安全。战火平息后 ,他受当局的邀请为“凯旋”的杜统帅歌功颂德 ,书写牌坊。所有的这一切 ,构成了潘先生所谓的“灰色的卑锁人生”。 这一系列行为也将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苟且偷安,自私自利,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正如茅盾所精辟概括的那样: “他们在虚惊来了时 ,最先张皇失措 ,而在略感安全的时候 ,他们又最先哈哈地笑;是一些没有勇气和环境抗争 ,揉揉肚子就把他的‘理想’折扣成零的妥协者。”,5,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潘先生的行为是无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争取他作为一个人所应当得到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生存权。他追求一家人的平安,想要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下去,满怀希望。但军阀混战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混乱的政治环境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使得潘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很难做到真正的高尚。残酷的战争把人的情感掩埋了,暴露给人们的,只有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要,这无疑是对知识分子的最大讽刺。 (二)反抗型教育者形象 1925年后叶圣陶的作品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比以前有所加强。题材选择上,有意识地吸收了当时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和重大政治事件。同早期描写的知识分子形象相比,他开始塑造新的人物形象,而且开始关注新的社会问题。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 《城中》的丁雨生是叶圣陶刻画的第一个成功的新教师形象。他深受新思潮影响,是敢于向传统观念和守旧势力抗争的进步青年,热情、单纯、乐观。小说描写的是丁雨生想改进古老乡镇的教育,邀集几个友人办学。此事为县教育局长一干人的嫉妒,视之为洪水猛兽,百般阻挠。他们勾结军阀,施加压力,威胁恫吓。但并没有吓倒丁雨生。他决心“要给他把新鲜的血液注射进去,将那陈旧的挤出去,使他回复壮健的青春”。对于社会和教育界的顽固势力的明枪暗箭,他漠然视之,不屑一顾,积极创建宏毅中学,通过青年同志会和平民教育运动大会的讲坛,旗帜鲜明的宣传“改造社会”的主张。由于保守派的破坏,前来报名的学生只有8个,但他并不放弃。警察包围平民教育大会会场,他依然登台演讲。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敢于同旧势力斗争的坚强性格。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校长》中的叔雅相比,已有明显的进步。 而写于1926年的《抗争》中的郭先生就比丁雨生成熟多了。教育当局贪污舞弊,军阀挪用教育经费充当军饷,致使学校欠薪不发。郭先生提议召开教职员联合会,联校罢课以对抗当局。罢课被分化瓦解后,郭先生被免职,离开他数年来呕心沥血的教育界。他顿觉荆棘塞途,内心空虚,唯有途经打铁铺,见到工人打铁那种力与火的场面,引起羡慕之情和斗争的勇气。为解决生活,他动员妻子去织袜厂当女工了。小说写了一个具有初步的集体意识,为大家利益敢于对抗当局,失败后又向往工人的火热生活的知识分子。同样涉及教员的的薪水问题,《饭》中吴先生的奴态已被郭先生取代。 大革命的失败和时局的逆转,在追求光明的一代作家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叶圣陶连续写了四五篇小说,记录了历史的足迹和革命人民的血迹。《夜》就是以“四.一二事件”为背景的作品。描写了一对年轻的革命青年在白色恐怖中被屠杀,他们的孩子改易姓氏,藏匿在外婆家里,整夜悲啼哀泣。外婆打发其弟探视尸场,带回女婿的字条,上书:“儿等会死,无所恨,请勿念,恳求善养大男,大男即儿等也。”暗示他们已经从容就义,并嘱咐岳母善待小孩。老妇人痛恨那杀死她亲人的恶魔,也从字条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她毅然担负起抚养遗孤的责任。小说把“涂满原野的革命者的血,和充满一室的小孩的啼哭、塞满胸腔的老妇人的惊惧悲愤,在层层的夜色中密密地交织起来”,既出色地渲染了反革命阴森恐怖的气氛,又通过老妇人的不幸遭遇,描绘出一对具有强烈抗争意识的教师形象。作家从侧面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勇敢坚定的精神。他们是坚贞不移的革命者。他们留给老妇人的纸条正是革命者对正义的执着,对未来的信念,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在死亡面前从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上述的教师形象,从吴先生,惠之,潘先生到倪焕之,丁雨生,郭先生,“色调逐渐由灰暗转为明朗,性格逐渐由软弱变得坚强,从不觉悟到逐渐觉悟,从忍辱屈从到自发反抗到联合起来进行斗争,由脱离群众到愿意向工农学习,与工农结合,从只知保住个人饭碗到为了把别人的饭碗弄得牢固稳妥一点而不惜丢掉个人的饭碗,甚至为了饭碗以外的事业,为了人民的饭碗而勇于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6,作品中这些人物形象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民主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广大教师在革命斗争自身的觉悟不断提高,日益发挥出自身的革命作用,同时也是叶圣陶一贯追随党,倾向革命,要求进步, 和人民一起,与时代共进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前进脚步的真实写照。 二、时代意义 (一)对当时的影响 叶圣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七十多个春秋,文学和教育合二为一,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最典型的代表。他的教育小说,约占小说创作的三分之一,而且他的描写全面、深刻、精细,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叶圣陶教育小说的价值也是很高的。 从五四到五卅到四?一二,叶圣陶逐步树立起了坚定的革命人生观,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革命。他本着作家应该“写出全民族的普遍的深潜的黑暗,使酣睡不愿醒的大群也会跳将起来” 的创作目的,在他的教育小说中全面地暴露了旧中国教育界的黑暗,深刻地批判了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这是他的教育小说的鲜明主题。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叶圣陶说:“我做过将近十年的小学教员,对于小学教育界的情形比较知道得清楚点„„不幸得很,用了我的尺度,去看小学教育界,满意的事情实在太少了„„于是自然而然走到用文字来讽他一下的路上去。”,7,从这样的创作动机出发,叶圣陶在作品里无情地从学校、办学人、教员、学生等方面来揭露旧教育存在着的种种问题。迈儿要入学,但附近的几个学校不是破烂不堪、设备太差,就是教员不负责任,几易学校都不满意(《乐园》);学款充军饷,教员陷入失业境地(《前途》);教员置教学于不顾,或打牌赌钱,或勾引妇女,把学校闹得乌烟瘴气(《校长》);军阀混战逼得教员疲于奔命(《潘先生在难中》);反动当局对爱国教员的迫害(《一篇宣言》);视学生为“低能力”,崇尚棍棒教育的教员(《小铜匠》)„„叶圣陶在作品中所写的这些情形,勾勒出了旧中国学校的真实轮廓,从一个侧面对旧中国的现实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作者认为道德败坏的教员和自私无能的校长、封建式的教育,都是使学校教育陷入腐败的重要原因。这些认识虽然未抓住旧教育的要害,但他对封建教育的否定态度以及喊出“非改弦更张不可”的呼声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叶圣陶擅长冷峻地解剖现代小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国民劣根性。他是以描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称的作家。叶圣陶将这些人物心灵的污垢:软弱、自私、动摇、空虚等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了。《潘先生在难中》就是描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一九二四年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为背景,以平静冷峻的叙述,展现人物的生活细节,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地刻划了一个二十年代不觉悟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难中”的潘先生首先是惊惶失措,他既没有对战争的性质进行严肃的思考,也没有找到自己在战争中应有的人生立场,只是本能地为保全性命奔逃。他带着妻儿好不容易从让里逃到上海,一旦逃到帝国主义保护下的租界,便又感到“乐哉乐哉”了。以苟全性命为目的的人生态度表露无疑;接着潘先生从报上看到顾局长“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话,就为自己的饭碗而忧虑,终于又撇下妻儿仓皇地只身返回让里办理开学的事务。校长的位置保住了,然而形势进一步逆转,既要保全性命又要保饭碗,潘先生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连忙加入红十字会,家中插上红十字旗,胸上别上红十字徽章,还为远在上海避难的妻儿各要了一个“救命的神符”,他又为保全了家财性命而窃喜了。然而风声更紧了,潘先生又为性命担起忧来:“这徽章虽说有用处,可是没有人写过笔据,万没有用,又向谁去说话,——枪子炮弹劫掠放火都是真家伙,不是耍的„„”于是他丢下王妈,携带细软,逃到洋人的“红房子”。作者把潘先生自私、卑怯的性格勾勒得淋漓尽致。战乱结束后,潘先生为军阀题写了“功高越牧,威镇东南”谄媚的匾牌。作者独具匠心的结尾,进一步揭示了潘先生麻木不仁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在潘先生的形象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传统中国文化中受人 景仰为人师表的教师人格。潘先生没有民族忧患意识,但也没有卖身投靠,完全丧失人格,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灰色庸俗萎琐却又自以为能。这也正是现代一部分小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精神弱点。作者怀着一定的同情描绘了军阀战争给他带来的不幸,但对他那麻木不仁的灰色人生却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批判。叶圣陶的教育小说正是通过这类灰色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教育领域中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痼疾,为鲁迅致力的“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批判灰色人生,揭出黑暗的根源,叶圣陶也期望光明的“那一面”。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当时仿佛觉得对于不满意不顺眼的现象总得‘讽’它一下。讽了这一面,我期望的是在那一面,就可以不言而喻。”那么,他所期望的“那一面”是什么呢,《校长》叔雅所努力经营的“理想学校”;泽如所设想的《搭班子》;倪焕之试验的“理想教育”;也就是给儿童的自由发展提供具体的条件。这些被作者正面肯定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措施,就是他所期望的“那一面”,其实也就是叶圣陶在他的教育论文里提出过的“替儿童布置个极适当的环境”的教育主张。很明显,它与禁锢儿童个性发展的封建教育思想是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倪焕之》中,倪焕之的“理想教育”试验失败了,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帮助下,倪焕之认识到过去所走的是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作品对主人公倪焕之曾经实行的新教育法的批判,也正是叶圣陶对自己过去曾经有过的某些类似的改良主义教育思想和主张的否定,这是叶圣陶思想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像《城中》里的丁雨生、《抗争》里的郭先生,《一篇宣言》里的王咏沂,就是告别了灰色人生的代表。他们是有理想、有作为的新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丁雨生为达到从改造教育入手进而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流言与恫吓面前不动摇,执着地前进。郭先生则更进一步懂得了要“抗争”就必须“团结起来”才有“出路”的真理。于是他发动起广大教师实行同盟罢教。王咏沂,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土地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代表全城职员起草了一篇义正辞严的爱国宣言。反动的教育厅追查下来,解除他的职务,他“头也不回走出校门”。从这些艺术形象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叶圣陶所期望的,热情歌颂的“那一面”。 通过以上这些作品可以知道,不改变社会制度,要办好学校,搞好教育事业,是不可能的;要使黑暗的现实改变成为光明的世界,必须向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我们也看到,在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的时代,叶圣陶以自己的作品,有力地表明了他坚决与受难的坚强的人民站在同一立场上,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立场。因此,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具有鲜明的、深刻的时代意义。 “我当教师,接触一些教育界的情形,我就写那些。中国革命逐渐发展,我粗浅地见到一些,我就写那些。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小市民 ,因为我不了解工农大众,也不了解商富巨贾跟官僚 ,只有知识分子跟小市民比较熟悉。”,8,叶圣陶以朴实的语言 ,刻画了一个个知识分子形象, 揭示了他们的生存境遇 ,热情歌颂了那些在困境中执着理想 ,为改变困境而不懈努力奋斗的进步知识分子。 时至今日 ,新的时代赋予理想主义新的意义与价值定位。叶圣陶认为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 ,—个‘人’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人’应该怎么培养? —这非有理想不可”,9,,“教育总是一个民族最切要的东西”,“一切希望悬于教育”。教育总是有欠缺的,那种所谓绝对的“好教育”是超越于我们现实之上的教育理想,是人世之上的永恒和绝对的价值参照。一个关注人类发展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总是在追求绝对的“好教育”的过程中提升他对现实教育的认知品质。所以 ,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意义,引领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思考探索教育的发展方向 ,提高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对现代教育者的启示 近年来,由于功利化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举步维艰。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师都梦想着突围,让心灵不再沉重,让事业能在平凡中多一份鲜活与澄明,让生命能在奉献中体认到一份的愉悦与美丽,呼吸到真教育的空气,成为新时代的新教师。这一切的获得,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智慧、思想和信念的力量。 1.勇气:亮出最好的自己 教育是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生命点燃生命的事业。为此,当代教师最需要在厚重人文内涵的感召下,培植起直面心灵与真实的勇气,亮出最好的自己。有勇气的教师,他能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重新赋予他们敏锐的感觉和洋溢的激情,从日常的平庸和公式化中超拔出来,转而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鲜而感性的事件。驻足于感性生活,怀揣着冷暖关怀,正视世俗生活中的欲望和感觉,看到职业生活的意义,看到学生纯洁心灵的美好,看到潜藏于人的生命的力量,看到教育所营造的世界的奇妙。 教师要将感性与理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形形色色的心灵镣铐中超逸出来,将生命与世界融为一体,努力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不断进取中,获得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让最细微的震颤得以显现,最隐秘的波动归于平静,最难以启齿的经历化为宝贵的人生财富,最迷惑不解的疑难顷刻变得明朗澄明。向世界敞开自己,摆脱各种欲望的束缚,抛弃自身视野的狭隘和片面,在与职业的对话中释放心灵完善自己,拥有激情与诗意。 2.智慧:让事业如此美丽 智慧是一种境界,包括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等。而教育智慧是教育主体的境界,是教育主体取得教育成功活的灵魂,是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素养之一。有智慧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教科书,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因此应该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技巧,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用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用丰富的知识充实学生,用高尚的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用满腹的智慧启迪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用顽强的意志调节学生,用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用善良的心灵呼应叩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与血性。 教师应在情境交融中蕴涵他的眼界、胸襟、意愿和理想,展现着悦耳悦目的教育美。在心意贯通中展示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创造悦心悦意的教育效果,感受到教师职业无与伦比的美好,领悟到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对于完满生活的意义。在品悟浑然中进入悦志悦神的教育境界,获得人生的睿智,品悟到生活的内涵、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人生的使命,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事理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活跃的灵魂来从事教育活动。教与学双方沟通良好,相互理解、信任,密切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与活力的教学环境,实现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统一,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迸发智慧的火花,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激情与创造力。 3.思想:不断提升教育的品质 “真正的生命是人的思想。”教育需要用思想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甚至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用思想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提升教育的品质。 现代教师,要高扬民主、科学、个性、开放的旗帜,自觉培养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师生间以诚相待,彼此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创造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宽松的氛围。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气氛去呵护学生,用爱心激励学生,以一颗真诚的童心去接纳学生,为其拓展创新思维的时空领域,使每位学生具有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让人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同时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真诚地面对教育,营造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满足儿童的认知、归属、自我发展需要。 思想的建构,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审美的认识与追求,让自己的职业与精神世界合为一体,唤醒沉睡的灵魂,拥有由衷的关爱情怀,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敏锐而有深刻的时代感悟,独特而鲜明的个性魅力,从职业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体悟到生命的内在快乐,感受到职业带给他的生命激情。 4.信念:有所执着,对教育一往情深的爱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但作为现代的教育者要有信念,要超越功利,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以终身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心甘情愿投入其中并不断从中收获快乐。相信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而且是巨大的收获,在工作中体验着双倍的幸福,自我价值在服务社会的创造性活动中得以体现,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进步中,职业成为他参与社会创造、实现自我理想的有意义活动,成为他个人幸福生活和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时时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激情在胸中澎湃,诗意在心底流淌,在不经意间,成为校园环境的欣赏者、学生良好举止的赞赏者、教师神圣职业的吟诵者、课堂生命活力的激发者。 总而言之,时代深情呼唤着新教师,呼唤着有勇气、智慧、思想、信念的新教师。
本文档为【论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者形象及时代意义---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7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2
浏览量: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