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克尔凯郭尔文献综述和索引

克尔凯郭尔文献综述和索引

举报
开通vip

克尔凯郭尔文献综述和索引克尔凯郭尔文献综述和索引 研究综述 新疆法学的张素玫和伊犁师范学院的祁晓冰二人认为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将叙事当做一场游戏。小说的表层是一个间谍故事,深层则是具有哲思性的纯文学小说,即汉学家艾伯特讲解彭祖小说的故事。间谍故事作为一个侦探推理小说,它具有完整的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因为它的形式更为完整和通俗, 1博尔赫斯用才它来承载深层小说。从而填平了通俗小说和纯文学小说的鸿沟。《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叙事技巧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技巧不再作为表达方式的附属品,而成为支撑博尔赫斯的迷宫的流砥柱。 ...

克尔凯郭尔文献综述和索引
克尔凯郭尔文献综述和索引 研究综述 新疆法学的张素玫和伊犁师范学院的祁晓冰二人认为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将叙事当做一场游戏。小说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层是一个间谍故事,深层则是具有哲思性的纯文学小说,即汉学家艾伯特讲解彭祖小说的故事。间谍故事作为一个侦探推理小说,它具有完整的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因为它的形式更为完整和通俗, 1博尔赫斯用才它来承载深层小说。从而填平了通俗小说和纯文学小说的鸿沟。《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叙事技巧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技巧不再作为表达方式的附属品,而成为支撑博尔赫斯的迷宫的流砥柱。 从小说本身出发,徐炜宇将《小径分岔的花园》归类于元小说。他认为博尔赫斯通过文本间隐喻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小说创作的看法。他将自己的对小说创作的看法隐喻在彭冣的时间迷宫小说里,然后通过余准的间谍故事表现出来。隐蔽向读者暴露出自己的意图。小说中彭冣的迷宫其实就是《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本身的象征物。也可以说彭冣的迷宫是一个隐蔽暴露博尔赫斯意图的投影。徐炜宇在这一层面上将《小径分岔的花园》归属于象征类元小说。这类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于作品、作家的某些看法,但它通常是间接地通过隐喻或象征物闪现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隐蔽地得到暴露 2的。 宁夏大学的李洁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窥见到未来计算机网络“超文本”的雏形。博尔赫斯将时间与小说情节的分岔发展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彭冣的时间迷宫。每个选择都是一个岔路,博尔赫斯让彭冣的小说人物选择了所有的岔路。所以在彭冣的小说中主人公在第三回里死了,在第四回又活了过来。这里描述的是一种时间的网状关系。“超文本”规避了在小说人物在某一个时刻只能有一种选择的可能性。超文本是一种按信息之间的关系非线形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它有两个重要特征:链接、跳转。正是如此的纵横交错和穿越时空,把世界中的各种知识和 3各种系统汇成一张“网络”。 在这样的一座庞大的迷宫中,每一个岔路都衍生出无数的故事。博尔赫斯利用彭冣的小说,让里面的人物选择所有可能性,每一做一个选择都是随机组合的另一个故事,且这些故事同时发生着。超文本小说的写作程序能够自动创造上百个或更多的随 1 张素玫、祁晓冰:《博尔赫斯的叙事游戏——《交叉小径的花园》解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4期。 2 徐炜宇:《论博尔赫斯的元小说写作》,《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 李洁:《博尔赫斯的“超文本”意识———《交叉小径的花园》与“超文本”概念的对照》,《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0期。 机组合和挑选可能,读者在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时选择则链接的对象不同,产生的文本意义也不同。彭冣的主人公是立体的有着多重路径的多维度人物。他打破读者传统阅读视角,博尔赫斯借着彭冣的迷宫让读者看到小说主人公所有的选择所有路径下的结局。这种带有“超文本”式的阅读不再是一种不可逆的线形的历史过程,而变成了交互指涉的游戏。只要读者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力反复阅读,就会不断有 4新的发现和理解。 延安大学的孔岩就《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文学性进行研究。他指出小说中存在多种文类多种手法的杂糅。小说开篇引用的证言记录带给读者一种浓厚的历史感,余准的开篇心理描写又带有意识流的特点,随着间谍故事的开始余准开始争分夺秒快节奏的逃亡,而在找到艾伯特进入一个似曾相识的东方花园时,小说的叙事又转折成抒情散文手法。汉学家艾伯特在讲解彭冣的迷宫时又引入了军队、方君的例子。在虚构的情节下用不确定的叙事手法表达时间是无限分岔的,以及种种的不确定性。 整部小说的文类手法的杂糅,叙述焦点的转换,都是在用陌生化手法有意增大感知难度,延长感受过程。形成了一部对常规思维定势具有阻拒性的作品。博尔赫斯没有像现代主义作家艾略特、乔伊斯一样忽视通俗文学,他填平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鸿沟,将作为通俗文学的侦探小说与精英文学的哲理小说不留痕迹地杂糅在一起。现代哲理小说心理化、零散化、结构趋于消解,晦涩艰深。侦探小说的悬念意识与哲理小说的迷宫气质十分吻合,更有完整的结构,讲究严密的逻辑理性,使抽象跳跃的玄理尽可能秩 5序化。 席芳媛将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与萨特的《墙》进行对比。两部小说的背景都是战争。前者是一战后者是二者。因为战争设定将人最原始的生死存亡提到最明显的位置。在面临死亡的极限境遇下,主人公达到前所未有的生存真实。“我们的生命也到了尽头...在那天日落之前,我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虽然,我父亲已经去世,虽然我小时候在海丰一个对称的花园里待过,难道我现在也得死去?”“随后我想,所有的事情不早不晚偏偏在目前都落到我头上了,多少年来,平平静静,现在却出了事; 6天空,陆地和海洋人数千千万万,真出事的时候处在我头上..”余准面临死亡被恐惧、焦虑、懊恼包围住。 4 同注脚3 5 孔岩:《博尔赫斯小说的文学性解读---以《交叉小径的花园》为例》,《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 6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做选择。有意识无意识的选择着,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不一样的未来。这与萨特的“人面前有着充满各种可能的括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选择、自由选择、自我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来填充着某一括弧,”是不谋而合的。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把孤独个体视为世界上的唯一实在,认为哲学应该把孤独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科学都唯独没有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孤独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主义哲学首先表现了对个人的关注,所以后来萨特把存在主义阐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是不无道理的。克尔凯郭尔从基督传统中吸取了-存在。这个概念,把个人的主观体验看作是人的真正存在,而-孤独个体。的存在状态是恐怖、厌烦、忧郁和绝望,是悲剧性的,从而 7为存在的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许勇为通过分析克尔凯郭尔的“单个人”的概念,发现克尔凯郭尔将“众人”观念视为社会现实的症结所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就是他的生存目标,如何成为一个单个 8的人就是他的思想主题。克尔凯郭的非理性主义特点表现在向主观世界的回归。这个主观世界指的不是“群体”的生活和精神,而是个体的。在盛行黑格尔理性思辨哲学之时,克尔凯郭尔(Soen Aabye Kierkegaard)却首先走出了黑格尔的理性思辨哲学的重大影响,向主观世界回归,并提出“生存哲学”。克尔凯郭尔批判将个人放置于整体之中继而“平均化”,这种“平均化”状态的直接后果就是抹杀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这里的“平均化”可以视作群体。群体取消了个体的独立的真实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虚幻抽象的“大众”的概念。克尔凯郭尔强调个体深层心理的“异质化”并且重视个人“如何去生存”,而不是纠结于黑格尔的“什么是生存”。克尔凯郭尔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存方式和其相对于整体“普遍性”的“特殊性”。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成为孤独的个体时,个体才能最大限度呈现主观世界的丰富性。 贺念又通过选择的哲学解读“如何去生存”这个问题。克尔凯郭尔认为是通过觉醒“自我”后的自由选择对生存真理进行据有,觉醒后的自我所进行的选择意味着个体勇敢承担选择的后果。即我们不同于其它那些仅仅只是它们自身所是的存在物,我们有自由可以愿意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包括如何 9把意义赋予我们的生活。 复旦大学的俞吾金在研究克尔凯郭尔向主观世界回归一文中。发现克尔凯郭尔在 7 席芳媛:《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与萨特的《墙》---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方式解读两部小说》,《新余高专学报》,第13卷,第3期。 8 许勇为:《生存的“单个的人”与单个的人的“生存”——对克尔凯郭尔个体生存论的概念诠释》,《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院)》2006年12月,第26卷,第6期。 9 贺念:《“选择”的哲学——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分析》,《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版,2007年7月。 表达自己观点时运用了“间接交流”。他有一部分著作是用假名发表的。真名发表的作品都是关于宗教信仰且风格简洁明快,假名发表的则是美学哲学方面的,风格类似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即运用启发性的、诱导性的和暗示性的语言,以喜剧的、反讽的、寓言的、假设的等种种表现方式,与其他的个体进行沟通,以便“把人们骗入真理 10中”(to deceive men into the truth)。 克尔凯郭尔认为真理即内向性。通过选择,去实验去承担后果。来源于内向性的激情驱动自我进行选择。所谓内向性是指个人面向自己的一种关系,是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种严肃关切的态度,一种充满了“无限激情”的态度。这种个体的内在性关系是非对象性的,是个人当下在一定的意愿和情感背景下对自己的某种把握。这种把握显然已经超出了主客分离的认识论框架。个人的内向性包含着丰富甚至神秘的生存体验,它关联 11着单个的人在其具体生存中的选择与决断。。自我实现是一种精神磨练动态发展的过程,人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正是在精神的体验过程中个体才得以生成发展成为真正的自我。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齐总结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中有三种生存境界:审美境界,伦理境界和宗教境界。其中审美境界主要体现在《非此即彼》中所描述的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单纯追求感官享受的生活方式,这里取“审美”一词本源性的“感性”、“感觉”的意思;另一种则是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静观和反思层面并因此缺乏行动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审美”与艺术学和美的理论直接相关,因为艺术创作是讲求对现实生活采取静观态度并且保持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感的。如此一来,能够代表审美生活方式的典型人物既有以“直接性”为特征的神话式的人物唐璜(《情欲的直接性阶段或者音乐性的情欲》),又有充满反思而缺乏必要的决断的“勾引者”约翰尼斯(《勾引者日记》)。 12从表面看两个人物都是“勾引者”,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唐璜在追求或者是勾引女性的过程中焕发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唐璜将肉体上的享受变成一种绝对的追求,基于这种狂热的追求又将这种追求女性的行为无限化,在这种极端化行为之下是唐璜对永恒的恐惧。这种恐惧还不足以到达克尔凯郭尔所要求的绝望高度。而约翰尼斯他是带有反思意味的勾引,他个体的精神世界是要“诗意的生存”,所以在确认将柯黛丽亚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对象时,他开始了一场仅仅为了勾引的勾引。他保持着安全距离维持勾引这一过程,柯黛丽亚逐渐发掘自己潜在的女人性。她的逐渐成熟也是约翰尼斯对她欣赏的一部分,是约翰尼斯的审美目的。一方面约翰尼斯是让柯黛丽 10 俞吾金:《向主观世界回归---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述要》,《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11卷,第1期。 11 同注脚8 12 王齐:《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境界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总第21期。 亚保持美感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又是懦弱的失败的恋爱者。他只是带着自己的反思超然冷漠的进行自己的生活。然而他又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懦弱、冷漠、缺乏行动的处境,从而感受到内心的绝望。尽管他还不如唐璜能“投入”到每一段感情中,但他却比唐璜更能感受到绝望。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娟在《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的生存困境透视》一文中提出美学人的选择是无决断的或此或彼,是在“此”和“彼”上的游离状态。伦理人的选择则表现为非决断不可的非此即彼,即在“此”和“彼”之间二者择一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坐标的确切定位。伦理人认为,或此或彼的可能性要求选择自我这一非此即彼的必然性。13当个体感受的罪孽感无法在伦理关系中得到结局时,就转入到最后的宗教境界。关于宗教阶段郑伟的解读是人们既可以经受住审美阶段感性生活的诱惑,从而摆脱世俗的、物质的东西的束缚,也能够抵御住伦理的诱惑,从而摆脱道德原则和伦理义务的制约,最终作为一个弃绝了一切的个体而存在。每个个体带着源自始祖亚当的罪感,孤独地面对着上帝,从内心深处虔诚地悔过,满腔热情地信仰上帝,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上 14帝。 这三种境界是的递进可以看做是克尔凯郭尔理论由低到高的纵向发展。个体在伦理境界中只能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体现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就是只能选择一条时间岔路,而放弃其他时间岔路。永远无法做到选择所有的可能性,这就是个体源于本性的绝望。克尔凯郭尔的终极指向是信仰是自我实现的唯一出路。生存是个体把握“自我”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动态的斗争的。这种关系包含着无限与有限、永恒和瞬间。 根据与自我的关系,克尔凯郭尔的绝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绝望地 15不想要自己”,一种是“绝望地想要自己”。前一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想要当下的“自我”,是一个被动承受消极的“自我”。后一种则是“对抗中的绝望”,个体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消除自身的绝望,因而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绝望,是一种行动中的“自我”。自我永远在“绝望的想要做自己”和“绝望的不想要自己”之间转换。每次转换都较于原有的自我是一次超越。克尔凯郭尔认为,绝望是一种致死的病症,是一种充满痛楚的矛盾状态。一个人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摆脱绝望,只有借助于与上帝的关系即信仰,才能走出绝望和恐惧,获得精神的宁静。只有在这样的时候,这自我才是健康 13 刘娟:《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的生存困境透视》,《理论探索》2005年第3期,总第153期。 14 郑伟:《试论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基本特征》,《东岳论丛》,2007年3月,第28卷,第2期。 15 郑伟:《试论克尔凯郭尔的绝望概念》,《理论学刊》2006年7月 第7期 总第149期 16的并且摆脱了绝望。 综上所述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以往研究大部分是从叙事方面进行的。其中主要表现为故事类型的不同,文本间的嵌套模式,叙述焦点的转化,多种文类手法的杂糅几个方面来阐述的。除此以外也有将《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环境与存在主义的生存困境联系到一起从而引出个体概念。克尔凯郭的存在主义主要是从个体主义,非理性主义,宗教信仰,间接交流,美学式的绝望这几个特点来进行研究。然而《小径分岔的花园》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通过内向性具有生存真理,间接交流和美式绝望这四个方面有比较大的相同点,若互相结合则能从本性源头解读《小径分岔的花园》,具有研究价值。 16 同注脚14 研究资料索引 [1]张素玫、祁晓冰:《博尔赫斯的叙事游戏——《交叉小径的花园》解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4期。 [2]徐炜宇:《论博尔赫斯的元小说写作》,《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 李洁:《博尔赫斯的“超文本”意识———《交叉小径的花园》与“超文本”概念的对照》,《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0期。 [4]孔岩:《博尔赫斯小说的文学性解读---以《交叉小径的花园》为例》,《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 [5]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6]席芳媛:《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与萨特的《墙》---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方式解读两部小说》,《新余高专学报》,第13卷,第3期。 [7] 许勇为:《生存的“单个的人”与单个的人的“生存”——对克尔凯郭尔个体生存论的概念诠释》,《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院)》2006年12月,第26卷,第6期。 [8] 贺念:《“选择”的哲学——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分析》,《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版,2007年7月。 [9]俞吾金:《向主观世界回归---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述要》,《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11卷,第1期。 [10]王齐:《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境界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总第21期。 [11]刘娟:《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的生存困境透视》,《理论探索》2005年第3期,总第153期。 [12]郑伟:《试论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基本特征》,《东岳论丛》,2007年3月,第28卷,第2期。 [13] 郑伟:《试论克尔凯郭尔的绝望概念》,《理论学刊》2006年7月 第7期 总第149期
本文档为【克尔凯郭尔文献综述和索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