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

举报
开通vip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茌平名胜古迹介绍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一、淳于髡(kun)墓《茌平县志》记载:茌平城里小刘庄前,有淳于髡之墓。相传淳于髡曾自此路过并驻足,后人故建此墓以志纪念。 据史书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被齐威王拜为诸侯主客。司马迁的《史记》… 综合办公室半年工作述职材料 2011年上半年,综合办公室作为企业的综合职能部门,在贺彩梅总经理、刘昀副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为东方集团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 制定出...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一、淳于髡(kun)墓《茌平县志》记载:茌平城里小刘庄前,有淳于髡之墓。相传淳于髡曾自此路过并驻足,后人故建此墓以志纪念。 据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被齐威王拜为诸侯主客。司马迁的《史记》… 综合办公室半年工作述职材料 2011年上半年,综合办公室作为企业的综合职能部门,在贺彩梅总经理、刘昀副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为东方集团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 制定出台相关… 小学奥数典型问题解析一、 盈亏问题解答盈亏问题 的关键在于找出两次分配中,由于每次分配的数量的改变和剩余数变化的情况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盈亏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求出答案。盈亏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有:(盈,亏)?两次分配的差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的差数…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 一、淳于髡(kun)墓 1 《茌平县志》记载:茌平城里小刘庄前,有淳于髡之墓。相传淳于髡曾自此路过并驻足,后人故建此墓以志纪念。 据史书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被齐威王拜为诸侯主客。司马迁的《史记》曾将其列入 淳于髡墓为清朝康熙二年茌平知县王画一筑垄堆石而建,周围遍植松柏。康熙五十五年,茌平知县吴陈琰为其立碑,手书“淳于先生之墓”。年长日久,墓周围古木森然,每至夕阳返照,树影流丹,驻足望之,蔚然奇观,被列为茌平县八景之一,名日:“髡林夕照”。清顺治拔贡路遵正为其写诗一首:“半生三寸舌,千古一荒丘。霞影回残照,树红疑锦帱。草深迷半碣,客过指平畴。常伴禾田者,夜台笑不休。” 今淳于髡墓已不存,唯吴陈琰手书之石碑存于小刘庄中。 二、万寿亭 《茌平县志》记载,茌平北关北建有万寿亭,又称万岁亭。该亭、系茌平人民为感激康熙皇帝恩德而建。 自康熙四年至三十七年,茌平曾七次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当时的县令奏请朝廷准予减免赋税。康熙阅后准本,不仅免征税银,而且两次放粮赈济,并赐给县内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棉、米、面、肉食等。茌平有父老乡亲深为康熙帝 2 体恤黎民的恩德所感动,便建亭以祝康熙帝万寿无疆。在清朝统治时期,每逢康熙寿辰,茌平县令和民众皆到万寿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万寿亭遗址,现存于茌平县锨厂院内。 三、王曰高墓 王曰高墓在茌平镇北八里庄村西南半里处。整个墓地占地十余亩,遍植松柏等树。 王曰高(,,1678) 字登儒,号北山。茌平县北八里村人。自幼聪敏,7岁能文,10岁执父丧如成人,清顺治3年中举人,165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工科右给事中,1663年到江南主考,慧眼识才,所取之后出任两鼎甲,五尚书,三大学士,声望渐高。后燕齐江淮地震,王及时上书,请免征放赈。1649年任兵科右给事中。曾上书“建河工议”强调治河的急要,建议黄、淮合流,提倡疏顺,反对塞填,主张派人专管,均被采纳。后任礼科掌印,主持武场考试,所录榜首皆被军界器重。此后,又多次上疏,请抚功臣,免除浮粮揭发贫婪,修正历法诸事,条条中肯,倍受赞赏。王居官20年,手无余金,著有《槐轩集》10册。 当地人尊称王曰高为王翰林。王曰高墓前有碑数十座,其中有一座蛟龙碑,上有康熙皇帝为王曰高亲书的碑文,另有王曰高的学生、清状元张英写的墓志文等碑。 3 王曰高墓棺椁外系和三合土所培,三合土外用青砖砌成砖室,再外边用长135丈,宽35尺,厚95寸的石块围起来,石块之间有石槽勾连,缝中灌有铁汁,最后再用土全部封起来,整座墓十分坚固。 王曰高墓在文革中被扒开,棺木尚完好,遗物不多,有一玉雕花瓶,内摇一枝梅花,瓶和梅花系用一块玉雕刻而成,玉的蓝色为花叶,粉红色为花瓣,有叶7片,花5朵,非常别致、美观。 王曰高墓内有墓志铭一块,现保存完好,铭文共二十六字“皇清中宪大夫内升四品京堂礼科掌印给事中北山王公墓志铭”。文体为小篆,只有“升”字系用战国《安邑下官钟》文字,较难辨认。 四、石勒墓 石勒墓在赵官屯乡十里铺村东北角,有一大土丘。相传是东晋时期后赵皇帝石勒的墓葬。 1975年,省、地、县三级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证实了这是四五千年前后的文化遗址,并将此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勒,西晋太康年间生,上党武乡羯人。二十岁时曾卖给茌平县令师欢家为奴,放牧牛马。经人牵线,与茌平农民起 4 义首领汲桑结识并入伙,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很受汲桑赏识,后脱离汲桑投靠汉国 皇帝刘渊,被拜为大将,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立为赵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自称皇帝,建立后赵。 作为生于乱世的一代枭雄,石勒不仅强悍勇猛,且善于用人,礼贤下士。《资治通鉴》载,还是石勒当刘渊的大将军时,“集衣冠人物,别为君子营”,他重用汉人张宾为幕僚,几乎是言听计从。称王后,“张宾任遇优显,群臣莫及”。后张宾死,石勒甚为悲恸,说:“天不欲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 石勒称王后,禁止汉人称羯人为“胡”,也禁止羯人欺辱汉人,是很重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他自己当然也讳人称“胡”。一次,一个羯人酒醉后乘马闯入宫门,石勒大怒,责问守门官。守门官惶惧忘讳,说:“那个胡人醉了,我喝斥阻挡,他听不懂。”石勒笑了:“那我这个胡人也跟你说不清了。”恕而不罪。 还有,石勒要任命参军樊坦去做地方官,见樊坦衣服破烂,问起缘由,樊坦说:“我被羯贼所掠,资财已被荡尽了。”石勒说:“这么说来,羯贼是对你无理的了,今当相偿。”樊坦白知失言,大惧。石勒不仅没有杀他,还真的赐了衣服钱物,让他赴任去了。 石勒称帝后,一次大宴群臣,席间他问中书令徐光说:“我 5 可与自古的哪些帝王相比? ”徐光吹捧说:“陛下神武谋略,比汉高祖强得多,后世更无可比者。”石勒说:“人岂能不自知!你说得太过了。我若遇汉高祖当北面视之,俯首称臣;与韩信、彭越则可以比肩;若 遇光武帝刘秀,当并驱中原,一分高下,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可见他并不骄横,还是很有一些政治家的气度与胸怀的。 石勒不识字,但喜欢让人读书给他听,并纵论古今得失。一次他让人读《汉书》,当听到郦食其劝汉王立六国的后代为王,并刻好印玺将要授给他们时,石勒大惊说:“这办法必失天下,怎会统一天下呢? ”及至读到张良劝阻汉王,石勒又说:“多亏有张良啊! ”生于乱世,他对于国家的统一是十分关注的,并为之征战一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这则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 石勒于东晋咸和八年病逝,享年六十岁。后有其子石弘继位,实为他的暴戾的侄子石虎掌权。石勒临死时留言:我死后三天就葬,不准禁止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准前来奔丧,墓内不准埋葬金宝、器玩。石勒死后,石虎当天夜里就将石勒埋了,“潜瘗山谷,不知其处”,后又“虚葬于高平陵”。石勒的真陵到底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资治通鉴》记载,石勒死后,其子将其尸秘葬山谷,第二天虚葬于高平陵(今成阳市西北)。茌平县的石勒墓,当 6 是虚置。 五、大尉遗址 大尉遗址位于乐平镇大尉村东南约200米处。整个遗址为缓起高地,中,已、高出地面4米许,东西长170米,南北长260米,面积约44000多平方米。遗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战国至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残片,俯拾皆是。 据传,此地曾建寺院一处,不知毁于何年。南陈庄遗址南陈庄遗址位于孙桥乡南陈村以西,原为两个南北相连的土丘,因农民长年取土,平整土地,二丘已被削平。 1980年秋,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学生实习时,对该遗址北部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并发现了战国、汉墓多座。特别是“岳石”和“二里头”陶片的发现,在鲁西尚属首次,为研究东夷、夏二族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六、杜郎口唐槐 唐槐现植于杜郎口乡敬老院院内。树高5米,树身周长466米,树冠高约4米,总高近10米。 唐槐树身中间洞空,开空向西南,部分树干已枯死,唯有东面树干及向北主枝尚健,且枝繁叶茂。主权际西向留有一主枝锯疤。整棵树显得苍老挺拔,威武可观。 7 据老人讲,该处原为一座寺院,寺内原有大殿、二殿和东西廊房,当时碑刻如林,曾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碑文立此,后被拆毁,不知去向,现仅存一高台。后来,在院内一墙基上发现碑刻一块,约半米见方,上面记录了山西众商为重修寺院而捐银两之事,也是这座寺院唯一保存下来的文字证据。 七、韩屯明代石桥 石桥位于韩屯乡王桥村西南。桥面为20×55米,南北向。桥身原为七孔,现剩五孔,横跨在东西流向的徒骇河上。 整座石桥均为石建,结构为长条石大面向外平垒,从桥基算起每桥共用二十五行石砌成拱形,桥拱两头再用条石镶口,条石与条石之间用手指粗细的铁扒锯扣连,十分牢固。大石桥西面,每个拱项上有龙头,中间一龙头为开口状,左右两龙头为闭口状。石桥东面壁拱项上均有一龙尾,像五条巨龙俯在徒骇河上。 此石桥为明万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整座石桥横跨徒骇河上,虽历经洪水冲刷,风雨残蚀,地壳震动,但整座桥仍十分牢固。整体没有大的变化,桥基深埋土中,桥拱无一坍落现象。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桥面已有些损坏,桥翘所剩石块已存不多,并且桥口石龙头龙尾均已残缺。 8 尽管如此,此桥从建筑风格到建筑技巧上,都达到了一定熟练程度,对我国桥梁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八、鲁义姑祠 茌平县韩屯镇大碾李村正北、罗屯村有鲁义姑祠。鲁义姑,刘向《烈女传》称“鲁义姑姊”,为传统二十四孝人物之一。《说苑》、解缙《古今烈女传》等也有关于鲁义姑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在鲁西地区,鲁义姑是一个挺有名的人物。她义举退敌的传说,流传甚广。 关汉卿的《蝴蝶梦》曾有云:“我若学嫉妬的桑新妇,不羞见那鲁义姑。”这里的“不羞见”其实是“羞于见”的意思。元曲中的人物语言,基本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连家里供奉的鲁义姑也羞于拜见了。鲁义姑在鲁西地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据鲁义姑祠外面的石刻上介绍,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时常兵戈相见。相传有一年,齐国举兵侵犯鲁国。入侵的齐兵逼近鹅子屯(今茌平县韩屯镇罗屯村),村里的百姓纷纷逃避。在村西的空地上,有一个年轻的村妇跑在最后被齐兵截住。只见这位妇人右胳膊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左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得气喘吁吁。 齐兵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这个村妇:“别人都是抱小的领大的,你为什么抱着大孩领着小孩呢,” 9 村妇说:“这个大孩子是我侄子,她父母都死了,小孩是我儿子。如今大难临头,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丢掉侄儿。” 齐兵听后感叹道:“连一个村妇都能舍儿救侄,我们为什么还要征伐兄弟国呢,”于是纷纷把兵器投入空地的水井里,磕掉鞋上的土,一哄而散回齐国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深明大义的村妇,就为她修了祠堂,塑了泥像,并将祠堂起名为鲁义姑祠。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五至初七这三天的时间里,周围的村民就会举办香火大会,以示纪念。 后来该祠堂在文革中被毁,但是周围的人并没有因此停止对鲁义姑的纪念活动,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五到初七仍然有大批的人到此遗址祭拜。1996年,当地信仰鲁义姑祠的人又自发集资重新修建了该祠堂。 据记载有《鲁义姑姊舍子救侄》的故事。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及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 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明崇祯年间,博平知县傅允诚有《鲁义姑祠题 10 壁》 义姑神庙野云封, 一拜荒塞礼数恭。 全侄千秋性烈性, 回兵此地识遗踪。 碑横莫辩前贤篆, 台古空余隔代钟。 独有明社如一日, 长因伏腊走村农。 九、韩集六.二七惨案纪念亭 “六.二七”惨案纪念亭位于韩集乡张会所村东南,为一高4米的砖砌八角亭,亭内立有纪念碑一座。碑亭北门上书“627惨案纪念亭”。 1944年6月27日拂晓,日军伙同伪军约9000余人,南从聊城以东的西太平庄,北从博平、茌平,西从聊城东朱庄,东从东阿牛角 店进行四面合围,企图把茌平、东阿、聊城三个县的抗日军民一网打尽。随着合围圈的越来越小,根据地人民被围在了张会所一带的空旷田野里。敌人架起机枪开始了残酷的大屠杀。抗日军民不畏强暴,奋力突围。几经冲击,聊城抗日县大队和大部分群众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有134名人民 11 的好儿女倒在血泊中。 惨案发生后,茌平县抗日政府对死难烈士的家属进行了慰问和救济,对受伤群众送部队医院免费治疗,并与七月在惨案发生地建立于“六.二七”惨案纪念碑,以永远悼念死难的同胞。 十、张家楼抗日遗址 张家楼抗日遗址位于聊城市茌平县广平乡张家楼村。抗日战争时期,村四周曾筑阔7~8米,高约7米左右的土墙,围墙外有鹿砦和壕沟,有115人组成的民兵钢枪队。1944年12月6日晨,日伪军近千人围攻张家楼村,被击退,死伤250余人。 翌年2月16日,日军又纠集1200多人,二次侵犯张家楼村,战斗持续三天,北门被大炮轰开,全村有333人牺牲,271人负伤,房屋全部烧毁。该村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茌平剪纸艺术 茌平民间剪纸风格独特,概括地讲就是“粗犷传神”。全县农村剪纸艺人达三千余人。茌平民间剪纸,不打底稿,不用笔描刀刻,只需一把剪子,折叠彩纸,动剪成型。所剪花、鸟、人物造型简朴,线条粗犷,形象传神,栩栩如生。民间 12 艺人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术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主题较多,在艺术风格上,茌平东部、西部剪纸风格迥异。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动剪成型;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 十二、博平古楼 博平古楼始建于宋朝。博平古楼建于宋代,1904年重修。古楼位于县城十字街中心。楼身由四根红色木柱擎起,正方形,上下两层,木结构,斗拱飞檐,凌翅欲飞。四角有响铃,微风即可发出叮咚悦耳声响。楼身高30米,占地亩余。 当初建鼓楼之目的,原为悬鼓挂钟,敌来报警,平日报更,因此称“鼓楼”或“钟楼”,又称“四照楼”。年代久远,人们便称它为“古楼”了。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鬼畏”条可证此说:“博川(今聊城西北)鼓角楼,每至二更即有一鬼掩鼓,不得击,直更者屡受杖,不能制。” 博平古楼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2008年5月重建。博平镇将继续开发仿古一条街、南莲池、仰山书院、泰山圣母行 13 宫、袁楼党史纪念馆等,重现“大河波浪宽,莲池碧连天,古楼映东岳,书院藏经卷”的古镇美景。 十三、仰山书院 晚清,茌、博两县的教育实行科举与新学并行,农村有私塾,县城设县学、书院和考棚。两县的县学均始于宋,晚清各有县学1处,分别设在县城文庙(博平的文庙在现在的粮所旧址)。 至晚清,茌、博两县共有书院3处:博陵书院,在博平县城内,其他无考。仰山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年,址为今博平西街小学旧址。茌山 书院,建于道光十四年。仰山书院和茌山书院内设考棚,以备科举取士。 仰山书院在现有的原址上翻建,重现昔日风貌,是古典风格的书院格局,内设碑廊,置古今名人碑刻,记述博平的风物人情、历史渊源,是体现博平历史展现当代风采的一个窗口。内置假山驳岸、修池建桥,建成古典园林式人文院落。 正在复建的博平仰山书院 十四、古博平之八大景 古博平之八大景有:东渠蜃汇、阜城暮雪、旭阳岳岚、灵址朝烟、禹堤春树、莲池秋月、晋台晚照和犊河圣迹等。 1、【东渠蜃汇】博平镇东古有水渠,水光雾气,常映出楼 14 台亭阁,即海市蜃楼之幻景,人以为奇,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2、【阜城暮雪】博平城内旧有阜城台,台上有楼,高数丈,甚为壮观。每至冬季,回风舞雪,俯视阎闾,玉界琼田,万片一色,为一特有景色。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3、【旭阳岳岚】博平古有城楼,名“旭阳楼”,每当万里晴空登上城楼,东望泰岳,碧峰插天,翠色如黛,时有奇云间出,与远山相乱,或赤霞倒映,万山皆紫,景观奇特。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4、【灵址朝烟】即古灵县,其故县城在博平镇东北四十里,高唐南镇之畔,每当清晨旭日东升,烟笼霞照,景致甚美。列博平古八景之 一。现在高唐境内。 5、【禹堤春树】禹堤又名鲧(音:gǔn)堤。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筑,自博平西南入境,蜿蜒百里,禹堤之上,古树阴森,风来习习,人行其上,辄想当年大禹治水之功绩。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6、【莲池秋月】莲池即莲花池,原在博平城内儒学学宫之东,每当夏季,莲花朵朵,莲叶漾漾,景色美丽,至秋,月光映水,碧波粼粼,亦甚幽雅,为文人墨客游赏吟诵之所。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据《博平县志》载:池在县东北隅,东傍城阿,西据宫墙,北枕射圃,南浸钟楼,方圆数亩,水泽不竭,昔人种莲于其 15 内,花开时清芬袭人,夏秋水溢潋滟空明,每朝夕童冠(指青少年)相携,游息其上,盖“学宫之腾”概也此景,即现在博平镇粮所院内。 据考证,博平县城建于北宋景佑年间,系从旧址迁来,累年营造,周围多有坑洼之地,城东靠近徒骇河,水源充足,群众遂以养藕。夏秋之际荷叶田,洁白莲花点缀其间;入夜,皓月当空,如水的月光泻在弥望的叶子上,景色十分清幽宜人。“莲池秋月”遂成为博平八景之一。 诗人王吉人曾有一首咏莲池诗,今录于此:“空明潋滟望中收,绿水红藻景自幽。谁把丹青留粉壁,池边异月昔风流。” 7、【晋台晚照】晋台原在博平城内,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难,辗转至此。齐桓公热情相待,安排齐姜服侍他的生活,又筑高台供其眺望晋国,故称晋台。传说晋台之上有一颗树,每当夜晚月移而树影不移,因此称“晋台晚照”。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为避父亲晋献公及之后弟弟晋惠公的追杀,先后到蒲国,到狄国,经卫国,再投齐国。齐桓公慕其才干,予以厚待。赠二十辆车,八十匹马,许多房子,还选一个本家的姑娘齐姜与他为妻。并在博陵筑一高台,曰“望晋台”,供其西望故国。据传,因公子重耳思国情切,无情的草木也深感其志,“望晋台”上 “草木皆西向,每天晴子夜,月移而影不移”。公元前643 16 年,齐桓公病逝,他的五个公子争位。跟着重耳的一伙人觉得依靠齐国帮助回国继位已成泡影,离开齐国,又怕重耳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不愿走。就在深明大义的重耳夫人齐姜的帮助下,将重耳灌醉,抬到车上,向西奔驰而去。当重耳醒来,已出去五、六十里。而后他们又先后到曹、宋、楚、秦等国。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率兵渡过黄河,回国继位,号晋文公。他对内怀柔安民,对外伸张正义,很得晋国人的拥戴和诸侯们的敬重,被诸侯们拥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今“望晋台”已茫然无存,而重耳居齐思晋,矢志不渝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后人曾建有重耳楼以志纪念,后毁于战乱。 8、【犊河圣迹】犊河即鸣犊河,即茌平境内之古黄河,原有渡口。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至博平,当准备渡河去晋国时,听到晋国大夫窦鸣犊被杀的消息,遂止。后人将孔子到过的渡口称为“鸣犊口”,列为圣迹,列博平古八景之一。参《孔子回辕处条》。 十五、孔子与博平古八景 博平县春秋齐博陵邑,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博平县,因县境广阔且平故名。属东郡,治所在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公里。王莽始建国,改名嘉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 孔子周游列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 17 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 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于是回辕归东,返于鲁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旧在博平与高唐间有“鸣犊河”,即为纪念此事而命名,河渡口改名曰“鸣犊口”,并立石刻“孔子回辕处”记其事,后人在此外修有圣迹庙,庙中有孔子乘车的塑像。后因黄河改道,圣迹不存。庙也年久衰毁,刻有“孔子回辕处”的石碑现存博平镇三教堂村。“犊河圣迹”遂为博平古八景之一。 孔子回辕处:一处在茌平县博平镇北11里三教堂村,此处有一块清代石碑,正面有五个二十公分见方的大字“孔子回辕处”,楷书阴文,上款刻有“大清乾隆十三戊辰夏季吉日重立”,下款没有立碑者署名,可能年久损坏无法辨认。石碑的尺寸170×67×19厘米。另一外在高唐县南镇村,此处为古灵城县城旧址,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流经灵城县城东南的黄河,其北岸有一条支流,由灵城县城城东向北过高唐县城东,再向北入平原,过德州,进入河北入屯氏河。据史志记载, 18 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 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于是回辕归东,返于卫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自此始,冲出的黄水支流名曰“鸣犊河”,在孔子欲过河的鸣犊度口,刻“孔子回辕处”,立石记其事,并在此处、现南镇村南端修有圣迹庙,庙中有孔子乘车的塑像。后因黄河改道,水断河涸,鸣犊河不存。圣迹庙年久衰毁,刻有“孔子回辕处”的石碑也不知去向。现仅存博平镇的石碑。 《陬(zou)操》 行曷为兮天下, 老吾身而不归。 人固舍吾而弗从, 吾安得徇人而从之。 昔所闻其是兮, 今也见之则非。 嗟若人之弗类, 尚何足以与为。 彼天下之皆然, 嗟予去此而从谁。 信亦命已矣夫, 固行兮而曷 茌平县有一庙叫三教堂,庙前有一石碑,上刻“孔子回辕处” 19 (春秋时博陵城外在漯水与黄河的三角地区,是齐国的西界名城),为孔子周游列国到此,即闻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杀了窦鸣犊、舜华,气愤不平回辕东去到鲁国陬乡。《增韵》说,一呼一吸为一息,又大声叹曰太息。孔子作“陬操”也正是在失望之时,长叹声中一琴曲的方式记 述其感想和哀思的。(见续编曲阜县志)后人以琴操的曲名“息陬”作为村名。息陬孔子作春秋处以西现存“还辕桥”。 另一外孔子回辕处在高唐县南镇村,此处为古灵城县城旧址,公元前500年左右,流经灵城县城东南的黄河,其北岸有一条支流,由灵城县城城东向北过高唐县城东,再向北入平原,过德州,进入河北入屯氏河。据史志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于是回辕归东,返于卫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自此始,冲出的黄水支流名曰“鸣犊河”,在孔子欲过河的鸣犊度口,刻“孔子回辕处”,立石记 20 其事,并在此处、现南镇村南端修有圣迹庙,庙中有孔子乘车的塑像。后因黄河改道,水断河涸,鸣犊河不存。圣迹 庙年久衰毁,刻有“孔子回辕处”的石碑也不知去向。现仅存博平镇的石碑。 据史志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于是回辕归东,返于卫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自此始,冲出的黄水支流名曰“鸣犊河”,在孔子欲过河的鸣犊度口,刻“孔子回辕处”。 注解:赵简子是赵国的实际掌权者,他的执政方法也是严刑峻法。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赵简子杀了两位论敌(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窦鸣犊和舜华。 这件事发生在孔丘流亡的第五年。当时,孔丘正准备由卫国往晋国,到了河岸边,就听到了赵简子杀窦鸣犊和舜华二人的消息。孔丘叹息说:“真美呀,浩浩荡荡的水,我不能过河西去,是我的命不好啊!窦、舜两人是晋国贤明的大夫, 21 赵简子掌握了政权,就把他们杀了。鸟兽对不义的举动还知道避开,何况人呢,”于是就返回去了。 十六、博平三教堂 三教堂是个仅有四百人的小村庄,却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集儒教、道教和佛教于一体,故名三教堂。里面供奉着儒、道、佛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并请能工巧匠在释迦牟尼佛像下刻了“生、死、病、老、苦”,在老子像下刻了“金、木、水、火、土”,在孔子像下刻了“仁、义、礼、智、信”。 三教出世、建立庙堂的事传遍乡里,流传至今。三教堂也就代替了原来的村名。 现保存完好的三教堂,占地面积共1500平方米。中轴线上南有舞楼,北有拜殿和正殿,正殿的左右有东西耳房。庙的东西为二层看楼。整个庙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其中正殿前的拜殿建造最为辉煌,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殿脊为黄绿相间的琉璃龙吻。殿檐由石柱顶撑,柱础由石刻狮子相围,柱头的雀替斗拱全为精雕细琢。各种人物、花卉、虫鸟活灵活现,龙凤奇兽栩栩如生。能工巧匠们多用浮雕、浅雕、镂雕、透雕等工艺制作,真谓是巧夺天工, 精美绝伦。它使整个木作构件从力学、美学的和谐组合达到了艺术的巅峰,难怪许多专家看后都称其是“中国古代木 22 雕艺术之精品”。 十七、博平南莲池的十孔藕 南莲池在小镇的南部,有几十亩水面,栽种白莲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年代久远,池泥深厚,养分充足,水土适宜,南莲池的藕质洁白细腻,润泽如玉,食之鲜脆香醇,爽口无渣。生食生津止渴,熟食色味俱佳。且营养丰富,有“藕中之俊”的美称,是历代进贡皇室的佳品。 这种藕有别于其它藕的最大特点,就是十个孔,“十孔藕”因此得名。中央电视台曾报导,湖北洪湖野生的藕品质极佳,特点是有九个孔,比其他地方的藕都多一个孔。却不知博平南莲池的藕是十个孔的,比它还多一个孔。据说,别处的藕种在南莲池里,也会成为十个孔的藕;而南莲池的“十孔藕”拿到别的地方去种,就不会有十个孔了。或是因为南莲池历史悠久的缘故。“十孔藕”长势特别茂盛,藕块又粗又大,有的直径达八、九十厘米。荷叶厚如铜钱,颜色深绿。 夏秋时节,池中莲花朵朵,荷叶田田;池边杨柳依依,绿荫匝地。碧波涌动,游鱼倏忽,清香阵阵,凉爽怡人。人们避暑纳凉,其乐融融。“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诗情画意跃然眼前。南莲池风景如画,意境清雅,曾被列为博平八景之一,名为“莲池秋月”。 十八、王菜瓜古城遗址 23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置博平县,县城在博陵(今肖庄乡王菜瓜村西古城址),因县境广博平坦而故名“博平”。到1037年(北宋景佑四年)县城由博陵迁到宽河镇(今博平镇)。 王菜瓜古城遗址位于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000米处,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5米,采集到的有春秋时期的陶盆,罐,砖等,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还有一个“菜瓜打金牛的传说”,参茌平轶闻趣事。 十九、净居寺碑 净居寺碑在张营乡北孟村。据本村人讲,过去村南有一座古寺遗址,文革中本村人从遗址上拉了几块碑修了坑嘴子,其中一块是净居寺碑。 净居寺,据《博平县志》记载:“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净居寺”,碑的头刻着“重修佛殿碑记”六个正楷大字,碑文系小楷书写体,内容主要记载了净居寺的地理位置,佛教渊源,佛殿修缮事宜等。而重要的是,此碑也记载着净居寺与晋台距离,碑文说“„„晋台之北二十里某寺曰净居寺,„„”,也就是说,从净居寺向南二十里就是晋台故址。 此碑文由“本邑(原博平县),乡进士齐一鸿撰”,“大明万历岁次丙戌仲侣月吉旦立”,即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六月。 仲侣,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第六律,仲侣月即指六 24 月,旦,天亮,早晨;吉旦意指吉祥的早晨。 二十、丁家块 即茌平丁块,块当地人读“丁溃”。丁块亦名丁家岗,有泉甘冽,酿酒甚美,称酒泉井。乾隆十三年,乾隆下江南“御驾茌平道中,饮罢丁块酒,挥毫赋诗:“杏花村外青帘有,卖得茌山丁块酒;李白狂歌楼上眠,想复此间醉一斗”。“丁块酒”亦因此而名“醉一斗”。 二十一、茌平柳编 明清时期以荆编、柳编著称者如东昌府茌平县,该县郭庄、赵庄二村有“祖传编柳术”,“以杞柳(落叶灌木,枝条是柳编业的主要原材料,可以用来编各种器物)编为笸箩、簸箕、筐”等等,“数百里内之所需皆取给于二庄”,故获利颇巨。 二十二、茌平黑陶 茌平黑陶主要分布在教场铺、尚庄、大尉一带。其中,茌平黑陶是龙山文化的重要见证。黑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中华文明史上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的代表之作,被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原始文化的瑰宝。 茌平黑陶工艺品目前已经开始生产,茌平黑陶的原材料是黄河淤泥,黑陶的特点是硬、脆,与瓷的最大区别就是,在烧制过程中温度不高于 25 1000度,而瓷器烧制须高于1000度;瓷器施釉,而陶器不施釉;再者,陶器渗水而且不透明,而瓷器不渗水。在工艺制作上,制作陶器需要经过拉皮成型、磨光、刻花等10余道工序。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一、淳于髡(kun)墓《茌平县志》记载:茌平城里小刘庄前,有淳于髡之墓。相传淳于髡曾自此路过并驻足,后人故建此墓以志纪念。 据史书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被齐威王拜为诸侯主客。司马迁的《史记》…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一、淳于髡(kun)墓《茌平县志》记载:茌平城里小刘庄前,有淳于髡之墓。相传淳于髡曾自此路过并驻足,后人故建此墓以志纪念。 据史书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被齐威王拜为诸侯主客。司马迁的《史记》… 茌平名胜古迹介绍一、淳于髡(kun)墓《茌平县志》记载:茌平城里小刘庄前,有淳于髡之墓。相传淳于髡曾自此路过并驻足,后人故建此墓以志纪念。 据史书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被齐威王拜为诸侯主客。司马迁的《史记》…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26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7
本文档为【茌平名胜古迹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