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古诗三首

13.古诗三首

举报
开通vip

13.古诗三首1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认识“袁、莓、苔” 三个生字。 2.学习要掌握的词语,结合古诗了解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4.背诵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默写、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默写古诗。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看看图中都有那 些景物,仔细观察,图中...

13.古诗三首
1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认识“袁、莓、苔” 三个生字。 2.学习要掌握的词语,结合古诗了解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4.背诵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默写、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默写古诗。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看看图中都有那 些景物,仔细观察,图中孩子的面部神态,一起来朗诵古诗 《所见》。 新授课: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 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 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zhan yù chán hū bì)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 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 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 “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1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 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 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 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 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下载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 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 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 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巩固小结:1.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2.朗读全诗, 3.背诵全诗。 4.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布置作业:抄写生字五遍,组词。古诗一遍。 板书设计: 所见 动词:骑振捕鸣闭立 (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这一串动词刻画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儿在 放牛途中发生的趣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了,快让我 们一起去找找春天吧!春天到底在哪里呀?(生自由说) 2、揭题解题: (1)揭题:清代有一位叫高鼎的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在找春天呢! 他把找到的春天写进了一首诗,题目就是——村居 (3)解题:“村居”是什么意思?(在农村居住) 新授课: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人在农村居住时找到了怎样的春天呢?请小朋友们仔细 听。(范读) 2、跟老师读:轻轻地跟着老师读一读。 3、指名读诗: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诗?(请3-4人) 正音:草长莺(yīng)飞、拂(fú)堤杨柳 醉(zuì)春烟、散(sàn)学 二、理解词句,入情入境你们在诗中找到春天了吗?谁来说一说?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草长:这儿可有个多音字呢,你找到了吗?为什么在这儿读作 “zhǎng”呢? 是呀,小草是刚刚生长出来的呢。刚发芽的小草是怎样的呀? (生想象说:刚发芽的小草是尖尖的,嫩嫩的,绿绿的…)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4-5人) (1)我感觉小草正在使劲儿往上钻呢! (2)我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绿绿的小草! (3)尖尖的草芽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呢! (4)哎呀,小草嫩嫩的,可真让人喜欢呀! (5)哇,我都想躺在这一片绿草地上啦! 莺飞:真美呀!连小黄莺也被吸引过来了。 指名读:这感觉可真美妙呀!谁再来读一读?(指名3-4人) (1)我听出了你对春天的喜爱! (2)春天可真美好,我被你朗读也吸引住啦! (3)阳春二月,草长莺飞,真美啊! 齐读:让我们也和小黄莺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诗! 过渡:你还从诗中什么地方找到春天了? 杨柳啊,也是春的使者,为我们带来了春的消息呢! 拂堤杨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柳树发芽了,柳叶嫩嫩 的、绿绿的,柳枝细细长长的随风摆动,轻轻拂着堤岸,柳枝就像 丝带一样柔软……) 是呀,你们瞧,堤岸边的柳树,柳枝细细长长地下垂着,在春风的吹 拂下,轻轻摆动着,在堤岸上擦着,擦着…… 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轻柔、温柔:请你轻柔地读一读/你来温柔地 读一读) (1)柳枝轻拂堤岸,就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你们的小脑袋呢! (2)我好像看到了在春风中轻轻舞动着的杨柳了! (3)轻轻柔柔的,可真舒服啊! 一起来当当春风中轻轻摆动着的杨柳吧! 远远望去,这片杨柳和你们刚才看见的有什么不一样? (模模糊糊的,柳树一大片,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 觉……) 细雨蒙蒙的春天到了,空气中常常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气,这就是 春烟呢。 过渡: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弥漫,这么美的春景就在我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觉得很美/都陶醉了……)是啊,真是令人陶醉啊! 在诗中,谁醉了? (1)杨柳:杨柳也喝醉了吗?(生:不是……师追问:那它是 因为什么而醉了?) 杨柳是因为美丽的春景而醉了。——是呀,美酒让人醉, 美景更是让人醉啊! 柳枝在春风中摇摇晃晃地摆动着,像是醉了一样呢! (2)再仔细找找,还有谁醉了?——小草、黄莺 是呀,它们都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了!你们呢? (3)我们:多美的春天啊,谁能不被陶醉呀!闭上眼睛一起陶 醉陶醉! (4)诗人:诗人也陶醉在这美景中了,让我们再次去感受感受 这美好的春光吧!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过渡:小朋友们,你们急急忙忙去干什么呀? (师采访:你忙着去干什么?你忙着去干什么?你呢?你呢?) (2)读出急切:哎呀,我都已经感受到你们急切的心情啦!诗中的孩子也和你们一样心急呢。瞧,他们 忙着去干什么呀?(出示诗句)自己读一读。 他们忙着去干什么?(放风筝)你怎么知道的呀?(生:纸鸢就是风筝。) (3)解决疑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质疑,生解答) ①散学是什么意思?(放学)——你可真会动脑筋呀! ②归来早是什么意思?(早早地回来了)——你真会读诗啊! ③东风是什么意思?(春风)——你和诗人可想到一块儿去啦! (4)看着风筝越飞越高,你有什么感受呀?(高兴、快乐……) 三、整体品味,进入诗境(4mins) 指名读:在悠扬的古乐中,谁愿意来吟诵吟诵! 齐读:让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小村子,感受这美好的春光吧!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12mins) 1、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 山村居住陶(táo)醉春烟童年发散连忙 2、可是顽皮的风筝还要考考你们呢。请你帮它们和好朋友连连线。 草长(zhǎng cháng)莺飞拂(fú fó)堤杨柳 儿童散(shàn sàn)学东风(fēng fōng) 巩固小结:小朋友们,《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多有 意思呀!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你还知道 哪些关于春天的古诗?分享一下,朗诵给大家听吧!)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拂堤杨柳 醉春烟放纸鸢 第三课 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胡令能”。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出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 年曾为一手工匠,即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 铰”。但是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他隐居在家乡莆 田,其诗传世仅四首。) 2、一位手工匠最后能写出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 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小儿垂钓》。 4、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 字得稍微长一点,字应站稳了。“钓”字里面有个点。 5、“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 子钓鱼。 6、同学们,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 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8、钓鱼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可是另有一番情趣呢!新授课:一、初读探趣 1、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看谁能把诗歌读流利? 2、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稚、 侧、纶、莓”。)谁会读? 3、“稚”和“侧”这两个字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 二、细读品趣。 1、诗读正确了,可是,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 ⑴出示第一、二行。 ①在古诗的第一、二行有个词写出了小孩的外貌,找到了吗? “蓬头”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从中你品出了什么?“蓬头” 中品出了淘气,一个“蓬头”,真是野趣十足呀! ②“蓬头”写出了小孩的外貌,还有个词形象的写出了小孩 钓鱼的姿态呢? “侧坐”就是侧身而坐。从小孩坐的姿态看得出小孩钓鱼时怎 样呀?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悠闲自在! ③“草映身”小孩就坐在草丛中。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使花 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小结: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教你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边读边想形象。 ⑵出示第三、第四行 ①小孩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大声向他问路,小 孩心里会怎么想呢?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③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2、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连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现在我们再来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来。 4、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演情景 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 巩固小结:(1)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2)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3)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板书设计: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外貌)侧坐草映招手(动作)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
本文档为【13.古诗三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20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