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举报
开通vip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1 概 述 200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级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深化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评价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渤海等海域的环境监测,进一步深化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开创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新局面。 2...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1 概 述 200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级管理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制,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深化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评价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渤海等海域的环境监测,进一步深化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开创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新局面。 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面积为146 98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其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所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24%、52%和24%。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铜等重金属在长江口、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全年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基本持平;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海岸侵蚀范围和速度加大。 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和滨海风景旅游区。 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2 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1 海水环境质量 ? 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 98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70 92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5 50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0 84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9 7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9年全国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 各海区海水环境质量 渤海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1 55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8 97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5 66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4 19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 73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黄海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6 49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 积11 25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7 93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5 16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 15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大连湾和江苏沿岸。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9年渤海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2009年长江口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 图 东海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68 19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30 83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9 03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8 71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19 6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和乐清湾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南海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 75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9 87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 88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 78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5 2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9年珠江口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2005,2009年各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方公里) 2.2 沉积物质量 2009年全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镉、铜、滴滴涕和石油类污染,上述污染物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10.6%、7.9%、7.6%和7.5%。 渤海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其中莱州湾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大连渤海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辽东湾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局部海域受到镉、砷和石油类污染,个别站位砷污染严重;渤海湾沉积物质量状况较差,主要污染物为多氯联苯。 黄海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烟台至威海近岸、青岛近岸和苏北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黄海北部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较差,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滴滴涕。 东海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长江口、杭州湾、台州和温州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宁德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主要污染物为滴滴涕;闽江口至厦门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局部海域受到滴滴涕污染,个别站位滴滴涕和石油类污染严重。 南海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粤东近岸和粤西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海南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主要污染物为镉;珠江口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主要污染物为铜,部分海域受到石油类污染;广西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局部海域镉污染严重。 多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辽东湾、莱州湾、青岛近岸、苏北近岸和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渤海湾和长江口沉积物中镉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近岸海域沉积物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说明: (1)单个监测站位沉积物质量 良好:最多两项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一般:两项以上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较差:有一项或者更多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 区域沉积物质量 良好:不高于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且不低于50%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良好; 一般:5%,1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或不高于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且50% 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一般和较差; 较差:15%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2.3 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 2009年,对近岸海域缢蛏、文蛤、菲律宾蛤仔、紫贻贝、僧帽牡蛎、泥蚶、翡翠贻贝和四角蛤蜊等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进行了监测。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监测站位贝类体内的铅、砷、镉、石油烃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超标率分别为48.3%、40.3%、39.8%、32.8%和28.7%,其中个别站位贝类体内石油烃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多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六六六残留水平无明显变化趋势;部分近岸海域贝类体内铅、滴滴涕、多氯联苯和镉残留水平呈下降趋势,粤东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滴滴涕和多氯联苯残留水平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黄海北部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砷和滴滴涕、渤海湾海域贝类体内砷、烟台至威海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总汞残留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1997,2009年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变化趋势 3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3.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2009年,对全国66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水质、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综合监测。 水质状况 55%的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上年提高4%。影响增养殖区水质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盐含量超标,部分重点增养殖区营养状态指数较高,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增养殖区及毗邻海域多次发生赤潮。 沉积物质量状况 52%的海水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比上年降低3%。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滴滴涕和铜等。 养殖病害发生状况 9个增养殖区发生了养殖病害,主要病害为白点病或缩曲症。发生病害的增养殖区主要有福建三沙湾、江苏如东、福建罗源湾、深圳南澳和福建闽江口等。 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状况 66个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12%的增养殖区环境质量为“优良”,45%为“良好”,32%为“较好”,11%为“及格”。 2009年全国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分级说明: 100,95:优良,环境质量状况均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94,80:良好,环境质量状况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79,65:较好,环境质量状况一般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45:及格,环境质量状况基本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64, 44,0:较差,环境质量状况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3.2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2009年5月1日至10月30日,通过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局政府网、人民网、 新浪网等媒体每日发布我国沿海23个重点海水浴场的水质状况及未来三天的健康指数、游泳适宜度和最佳游泳时段预报。 2009年海水浴场综合环境等级 注:“—”表示无明显因素影响游泳适宜度;“?”表示暂无相关背景资料。 健康指数不低于80时,指数等级为优,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低; 健康指数低于80且不低于60时,指数等级为良,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健康指数低于60时,指数等级为差,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高。 水质状况 23个海水浴场的监测结果表明,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分别占69%和29%,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三亚亚龙湾、广东南澳青澳湾、温州南麂大沙岙、舟山朱家尖和山东日照等5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天数达95,以上。受排污口污染物 排放、河流污染物输入和降雨的影响,部分海水浴场微生物含量较高。其中,海口假日、深圳大小梅沙和厦门黄厝海水浴场部分时段水质较差,粪大肠菌群含量严重超标。个别海水浴场由于赤潮、溢油等原因短期关闭。 健康风险 健康指数是表征海水浴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表明,23个重点海水浴场健康指数均达到了优良水平,其中96%的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 游泳适宜度 游泳适宜度是根据海水浴场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内,23个重点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82%,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18%,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上年下降4%。造成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为天气不佳和水温偏低,以及部分时段水体中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等。 3.3 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 2009年5月1日至10月30日,通过旅游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每日发布我国沿海16个重点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环境指数和专项休闲(观光)活动指数。 2009年重点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指数 注:“—”表示未开展该项休闲娱乐活动;“//”表示无明显因素影响开展各类休闲(观光)活动;“/”表示暂无相关背景资料。 水质状况 16个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5。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7%,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营口月牙湾、大连金石滩、连云港东西连岛、舟山嵊泗列岛和海南三亚亚龙湾等5个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极佳的天数达90%以上。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含量较高,以及海面出现水草、垃圾等漂浮物。其中,厦门环岛东路度假区和厦门鼓浪屿度假区受河流污染物输入的影响,部分时段水体中粪大肠菌群含量严重超标。 海面状况 海面状况指数是表征滨海旅游度假区水文和气象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表明,16个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海面状况指数为4.0,海面状况优良。 专项休闲(观光)活动指数 专项休闲(观光)活动指数是根据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展各类休闲(观光)活动的适宜度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度假区综合环境质量优良,16个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4.0,很适宜开展海滨观光、海上观光、沙滩娱乐等多种休闲(观光)活动。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时段不适宜开展游泳和海上休闲运动等娱乐活动。 3.4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 2009年,国家和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深化海洋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红树林、珊瑚礁、海湾、海岛、入海河口和滨海湿地等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本年度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辽宁锦州大笔架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东营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龙口黄水河口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威海刘公岛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山东文登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2009年批建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概况 2009年,实施监测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生境质量基本良好,海水化学需氧量(CODMn)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广东徐闻珊瑚礁、海南三亚珊瑚礁和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石油类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但个别保护区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浙江南麂列岛、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广东徐闻珊瑚礁、海南三亚珊瑚礁、万宁大洲岛和江苏海门蛎岈山、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浙江乐清西门岛等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及石油类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浙江南麂列岛等海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保持稳定。 浙江南麂列岛等海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变化趋势 3.5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2009年,全国新批准倾倒区14个,关闭倾倒区13个,实际使用的倾倒区57个,全年共签发倾倒许可证347份。倾倒的废弃物主要为疏浚物,倾倒量为12 144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02万立方米,减少了2.4%。2001,2009年倾倒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废弃物倾倒量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已连续两年下降。 2009年全国各海区疏浚物海洋倾倒情况统计 注:表中数据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统计结果。 2001,2009年全国各海区疏浚物海洋倾倒情况 2009年,国家海洋局进一步扩大了倾倒区环境状况监测的覆盖面,提高了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倾倒区水深、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等。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倾倒区及周边海域水深无明显变化,局部淤浅状况依然存在;倾倒区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底栖环境状况基本正常,未因倾倒活动而产生明显变化。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倾倒活动未对所在海域环境质量和邻近海域其他用海项目造成显著影响,倾倒区功能发挥基本正常。但应注意防范由于倾倒不到位和倾倒区使用不合理可能导致的局部淤浅状况加重,以免影响倾倒区的功能。 3.6 海洋油气区环境状况 2009年,全国共有海上油气平台214个。生产污水、钻井泥浆和钻屑的年排海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 786万立方米、3 579立方米和9 240立方米。 本年度,国家海洋局继续对海洋油气区周边海域实施专项监测,并提高监测频率,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等。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油气区周边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未造成邻近海域石油类污染,符合海洋开发作业区的环境质量要求;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 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环境状况基本稳定。油气勘探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功能产生明显影响,未发生重大溢油事件。 2009年各海区海上油(气)田排污状况统计 注:表中数据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统计结果。 4 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09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开展监测。18个监控区中有15个分布在国家沿海经济战略布局区域,共涉及21个海洋生态系统,主要类型为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监测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开发活动等。 2009年全国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情况 2009年海洋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24%、52%和24%。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包括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这些问题在本世纪初已经显现,现在愈加突出。总体而言,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生态保护与建设处于关键阶段。 污染压力居高不下 不健康和多数亚健康海洋生态系统仍然承受巨大的污染压 力。2009年由陆源排污口排入生态监控区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Cr)、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河口、海湾生态系统普遍受到营养盐污染,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杭州湾和乐清湾等生态监控区营养盐污染严重。 生境丧失 滨海湿地生境和生态功能因大规模围填海活动而大量永久性丧失。渤海湾沿岸众多的工程建设项目用海需求巨大,导致2004年以来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内丧失的海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围填海等工程使莱州湾四分之三的岸线平直化,近岸生态功能受损。 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福建东吾洋沿岸滩涂原有海洋生物种类丰富,互花米草蔓延后,海洋生物种类大量减少。莱州湾西岸滩涂历史上未见泥螺分布记录,2001年引种泥螺后分布面积急速扩大,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迅速增加,土著托氏螺和四角蛤蜊等优势地位被取代,托氏螺栖息密度减少30%,四角蛤蜊栖息密度也明显下降。 生物多样性低 我国主要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生物多样性低,处于不稳定状态。 2004,2009年海洋生态监控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级 注:“—”数据缺失。 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 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 状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升高,沉积环境质量良好; 生物群落健康指数升高, 鱼卵仔鱼密度增加。但是,海水水质较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71%站位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75%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生物体内砷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仍然偏低。 双台子河口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近岸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2005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2006年以来,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主要来自双台子河流域氮和磷的输入。 锦州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35%站位无机氮含量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站位锌含量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pH值偏低,75%站位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环境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重金属含量超标,其中葫芦岛北部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镉、砷、锌含量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较低,未监测到鱼卵仔鱼样品,浮游动物密度和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偏低。锦州湾面临重金属污染和海岸带生境继续丧失的压 力。 锦州湾是我国污染严重的海域之一,生态系统多 年处于不健康状态,重金属污染严重是本区突出的生 态问题。沉积环境和部分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超标。 锦州湾海域部分生物体内汞、镉、铅残留水平均呈上 升趋势。 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水水质状况良好,95,站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生物体内出现重金属超标现象,部分生物体内镉、砷和铅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异常;文昌鱼数量进一步下降;海上浮筏养殖大规模扩张,目前养殖面积达3.4万公顷。 滦河口,北戴河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文昌鱼数量减少及其生境改变。多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文昌鱼的数量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文昌鱼的生物量降至10年来最低值,2009年文昌鱼数量降至最低值。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污染物沉降导致沉积物组分改变,使适于文昌鱼栖息的沉积物类型生境区域缩小和破碎化。 1999,2009年8月份文昌鱼栖息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 50%以上站位海水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 标准,氮磷比偏高;部分生物体内镉、铅、砷残留水 平超第一类,六六六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 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进一步下降,海洋生物多样 性较差,鱼卵仔鱼密度持续偏低;2008,2009年围 填海面积达50平方公里,湿地生境丧失加快。 渤海湾近年来沿岸开发强度大,持续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工程使渤海湾湿地 生境严重丧失。2009年渤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由往年的亚健康下降为不健 康。 黄河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质有所改善,无机氮含量较往年降低;沉积环境质量和生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2009年开展的黄河口湿地生态补水使湿地面积和生态健康状况略有恢复,生物群落健康指数有所升高。 黄河口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近岸海域水体无机氮污染严重,营养盐失衡。2004年以来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口无机氮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2005,2007年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2005年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年份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水体营养盐失衡严重,磷为黄河口近岸海域的限制性因子。 莱州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氮磷比失衡严重,50%以上站位的CODMn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广利河口为明显高浓度区域;部分生物体内的铅和砷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小清河口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减少,耐污种逐渐增多。整个莱州湾鱼卵仔鱼数量呈下降趋势,小清河口海域已不适宜鱼卵仔鱼的生长发育。 近年来莱州湾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不健康状态,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等导致本区鱼卵仔鱼数量持续下降,莱州湾渔场的带鱼、小黄鱼等大型底层鱼类被黄鲫、鳀鱼、斑鰶、枪乌贼、青鳞小沙丁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原有近岸海域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功能逐渐丧失,鱼类产卵场发生迁移。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含量持续偏高,近50%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失衡;部分生物体内石油烃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浮游动物密度持续下降,鱼卵仔鱼数量较低,底栖生物多样性较差;滩涂围垦加剧,滨海湿地丧失迅速。紫菜养殖过于集中,影响了文蛤、泥螺等其他物种的生长、繁殖,潮间带生物资源衰退。随着苏北沿海经济区的开发,化工企业逐渐向沿海搬迁和集中,该区域湿地生境丧失和污染压力加大。 近年来,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的栖息环境呈逐渐恶化趋势,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围滩造地和围垦造田。2004年以来,南通和盐城累计围填海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导致滩面被占用,高程平均化,阻碍潮流畅通,加速淤积,破坏浅滩湿地生境。 长江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营养盐污染严重,80%站位无机氮含量和50%以上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低氧区溶解氧平均含量略有提高;口门内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持续偏低,群落结构单一,底栖生物量持续较低;滩涂围垦面积比上年增加20平方公里,湿地生境丧失压力较大。 长江口底层水域的低氧区已经成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2004年以来,监控区海域水体溶解氧的平均含量呈下降趋势,低氧区中心溶解氧最低含量仅为1.12毫克/升,低氧区主要分布在122?00′E,123?00′E,31?00′N,31?30′N附近海域,近几年有向西部扩大的趋势。低氧区的存在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水 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全部站位无机 氮含量和90%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体内重金属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超标严重,其中部分贝类体内铅、镉、砷残留水平超第一类,石油烃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较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仍处于较低水平;滩涂围垦导致湿地水生生物和水禽栖息面积进一步缩减。 杭州湾是我国污染严重的海域之一,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不健康状态。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始终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普遍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乐清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全部站位无机氮含量和87%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生物体内铅、镉和砷的残留水平超第一类,石油烃的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鱼卵仔鱼和底栖生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扩散迅速,风险加剧。 连续六年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乐清湾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趋势,乐清湾及相邻海域围垦较为严重,导致乐清湾水域面积减少,水动力特征明显改变,水交换能力减弱,淤积加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75%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部分生物体内镉、铅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较低;近年来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分布面积持续增加,侵占滩涂总面积84.7平方公里,围填海面积逐年增加,滩涂湿地逐年减少。 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海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呈逐步上升趋势,富营养化倾向明显,陆源污染物入海是主要影响因素。连续六年夏季航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无机氮平均含量从0.14毫克/升上升到0.26毫克/升,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 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014 毫克/升上升到0.037毫 克/升,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含量偏高,营养盐失衡,水体氮磷硅比为4:1:6,活性硅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底栖生物多样性差。围填海导致海岸线改变和滨海湿地锐减,约70%海岸袋被开发。 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导致的“热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大亚湾核电站的冷却水用量高达108立方米/秒,2004,2009年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热排口附近局部海域的温度层结,海水的垂直对流减弱,热污染是威胁大亚湾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之一。 珠江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80%以上站位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30%以上站位底层溶解氧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位于虎门口门外海域;部分贝类体内镉残留水平超第一类、铅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中华白海豚生存受到威胁,2009年死亡达22头,为近年来死亡数量最多年份。 珠江口是我国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之一,生态系统多年处于不健康状态,2004,2009年,珠江口近岸海域铅、镉、汞、砷和石油烃等污染物在部分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均存在超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现象,其中,个别年份部分贝类体内的铅、镉、汞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较高,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生物体内镉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鱼卵仔鱼种类和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徐闻珊瑚礁平均盖度为12.1%,放坡和水尾角珊瑚平均死亡率分别为60.2%和16.3%,为上年的1.5倍和2.6倍,监测区珊瑚表面依然有大量沉积物覆盖。 连续六年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珊瑚礁退化,珊瑚群落结 构发生改变。放坡和水尾角活 珊瑚的平均盖度基本呈逐年 下降趋势,2009年分别比2004年下降45.5%和65.5%;2004,2006年,秘密角蜂巢珊瑚为主要优势种,2008年以来已被对沉积物具有较强耐受能力的二异角孔珊瑚取代。 广西北海生态监控区 实施监测的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其中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海草床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涠洲岛竹蔗寮和牛角坑近岸海域的硬珊瑚盖度分别为40.6%和35.0%,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马鞍岭和海塘核心区的红海榄已从上年的寒害中恢复生长,植株密度为2 000,2 300株/亩,盖度达90%以上;首次在丹兜海新村至沙田林区发现14只小天鹅。下量尾草场和英罗海草场因长期受挖掘沙虫和电鱼、电虾等人为活动的破坏,生长状况一直不良,面积逐渐减少。2009年下量尾草场有所恢复,长势较好,海草面积增加约22公顷,群落内为喜盐草单生,盖度在20.0%,65.0%之间。 广西北海生态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外来物种入侵。2005,2009年,互花米草入侵面积加速扩展。2009年山角监测点互花米草入侵面积扩展速率达42平方米/年,扩展面积是2005年的20倍。 北仑河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良好。红树林群落稳定,整体长势良好;红树林鸟类共63种,其中黑翅鸢、红隼、褐翅鸦鹃和小鸦鹃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石角片和交东片红树林鸟类密度4月份分别为226只/公顷和182只/公顷,7月份分别为152只/公顷和75只/公顷。本区发生广州小斑螟虫害,侵害石角和竹山的桐花树。 受虫害的桐花树叶片 广州小斑螟侵害后的红树群落 北仑河口生态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红树林虫害。2005,2008年本区红树林虫害发生的范围较小,程度较轻;2009年红树林部分区域发生较大面积的广州小斑螟虫害,严重影响红树的正常生长。 海南东海岸生态监控区 实施监测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活珊瑚礁平均盖度为30.6%,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硬珊瑚礁补充量为1.03个/平方米,是上年的2.2倍。造礁石珊瑚生长发育良好,共有86种,比上年增加19种。珊瑚礁鱼类种类及数量丰富,共有89种鱼类,平均密度为68尾/百平方米,是上年的1.2倍。 海南东海岸海草种类多样性丰富,共有8种海草分布,主要优势种是泰莱草。本区海草生长状况良好,平均盖度为49.7%,是上年的1.8倍;海草平均密度为316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114克/平方米。海草伴生生物种类丰富,有60种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21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226克/平方米。 近年来海南东海岸近岸环境受到了汞、砷、镉、铅和滴滴涕等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以来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部分生物体内汞、砷、镉、铅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中个别年份部分生物体内汞和铅残留水平超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珊瑚礁退化现象进一步加 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 剧,自2005年以来活珊瑚礁平均盖度和硬珊瑚补充量逐年下降;永兴岛、石岛、西沙洲、赵述岛、北岛等5个主要珊瑚礁分布区域活珊瑚礁平均盖度仅为7.9%,比上 年减少52.9%,硬珊瑚补充量平均值为0.05个/平方米,比上年减少三分之一。珊瑚礁鱼类平均密度逐年减少,2009年为106尾/百平方米,比2005年减少65.8%。 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敌害生物入侵。2005,2009年,西沙珊瑚礁敌害生物长棘海星密度逐年剧增,2009年平均密度为2.55个/平方米,约为2005年的160倍。 西沙珊瑚礁长棘海星密度 5 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5.1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2009年,对全国40条主要河流实施了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结果显示,全年由河流入海的CODCr、石油类、营养盐(氨氮、总磷)、重金属(铜、铅、锌、镉、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 367万吨,比上年增加218万吨。其中,CODCr 1 311万吨,比上年增加209万吨;营养盐47万吨(其中氨氮24万吨、总磷23万吨);石油类54 626吨;重金属33 908吨(其中铜3 722吨、铅2 874吨、锌27 027吨、镉226吨、汞59吨);砷3 918吨。 2009年部分河流排放入海的污染物量(吨) 5.2 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0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45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开展监督性监测,并重点监测了7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其中,工业和市政排污口占67.0%,排污河和其他类排污口占33.0%。从排污口邻近海域功能区分布来看,设置在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区、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周边的 入海排污口数量为193个,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42.2%。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 5.2.1 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对入海排污口3、5、8、10月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337个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污现象,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73.7%。其中,71个排污口1次超标排污,70个排污口2次超标排污,55个排污口3次超标排污,141个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超标。 浙江、江苏和广西三省(自治区)超标排污口的数量与各自监测排污口的总数之比居全国前三,依次为100%、96.3%、84.2%。不同类型排污口的超标排放比例依次为:其他类排污口(83.8%)>市政排污口(81.1%)>排污河(78.3%)>工业排污口(58.5%)。 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状况 2009年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排放状况 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超标污染物包括总磷、悬浮物、CODCr和氨氮,超标排放上述污染物的排污口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比例依次为50.6%、41.1%、40.7%和17.7%。 2009年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超标比例 全年对230个入海排污口开展了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状况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5个排污口超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工业排污口和排污河;几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超标程度为:镉>汞>铅>六价铬>砷。 根据入海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及邻近海域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对457个入海排污口各月排污状况综合等级的评价结果表明,3月份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排放比例最高,排污状况等级为A级和B级的排污口所占比例也最高;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浙江、江苏和广西入海排污口的总体排污状况最为严重。 不同类型的入海排污口中,其他类排污口被评为A级和B级的排污口所占比例最高,工业排污口中A级和B级的排污口所占比例仅次于其他类排污口。 2009年各月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等级及所占比例 2009年各月监测的部分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等级 5.2.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09年共对76个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监测。其中,5月监测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水质;8月对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施全面监测。 5月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45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43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四类或劣于第四类。 8月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4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4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四类或劣于第四类;1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14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为第三类或劣于第三类。 2009年,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或“极差”的排污口有28个,对排污口排放状况的同步监测结果显示,超标排放的排污口为23个,其中12个排污口的排污状况等级为A级或B级。 2008年和2009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连续两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或“极差”,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从“优良”或“较好”变为“差”或“极差”。 2008,2009年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注:“—”表示监测数据不足。 5.3 大气污染物沉降入海通量 2009年,国家海洋局在大连海域、青岛海域、长江口海域和珠江口海域四个重点海域继续开展大气污染物沉降入海通量监测,评价结果表明2002,2009年期间,长江口海域大气中铜、铅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通量、珠江口海域大气中铜的沉降通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他海域大气中重金属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或呈下降趋势。 大连海域 大气中铜、铅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镉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 青岛海域 大气中铜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铅和镉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 长江口海域 大气中铜、铅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镉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珠江口海域 大气中铅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铜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镉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 2002,2009年全国重点海域大气污染物沉降通量变化趋势 5.4 海洋垃圾 2009年,在我国近岸海域组织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和数量。 海面漂浮垃圾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瓶和木片等。漂浮的大块和特大块垃圾平均个数为0.002个/百平方米;表层水体小块及中块垃圾平均个数为0.37个/百平方米。海面漂浮垃圾的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41%,其次为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木制品类垃圾,分别占31% 和14%。表层水体小块及中块垃圾的总密度为0.8克/百平方米,其中,塑料类和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垃圾密度最高,分别为0.5克/百平方米和0.1克/百平方米。 2009年监测海域海面漂浮垃圾种类和数量分布 海滩垃圾 海滩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瓶和泡沫快餐盒等。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1.2个/百平方米,其中塑料类垃圾最多,占41%;木制品类、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玻璃类垃圾分别占24%、10%和9%。海滩垃圾的总密度为69.8克/百平方米,木制品类、织物类和玻璃类垃圾的密度最大,分别为17.5克/百平方米、14.2克/百平方米和11.5克/百平方米。 2009年监测海域海滩垃圾种类和数量分布 海底垃圾 葫芦岛万家海域、连云港连岛东海区海域、宁波象山石浦皇城沙滩海域、潮州大埕湾、揭阳神泉港、北海侨港海域、钦州三娘湾月亮湾景区和三亚亚龙湾海域的海底垃圾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海底垃圾主要为玻璃瓶、塑料袋和废弃渔网等,平均个数为0.02个/百平方米,平均密度为48.9克/百平方米。其中塑料类、橡胶类和织物类垃圾的数量最大,分别占61%、9%和9%。 海洋垃圾来源 2009年海洋垃圾监测统计结果表明,56%的海滩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娱乐活动,其他弃置物占33%,航运/捕鱼等海上活动产生的垃圾占6%;47% 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娱乐活动,其他弃置物和航运/捕鱼等海上活动产生的垃圾分别占47%和5%。 海滩垃圾和海面漂浮垃圾来源 6 海洋环境灾害 6.1 海洋赤潮 2009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面积和较大面积赤潮6次,分别发生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舟山北部、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台州列岛、浙江台州外侧海域、山东日照、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累计面积9 120平方公里,约占全年累计面积的65%。 2009年我国近岸海域赤潮分布情况 2008,2009年全国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对比 引发我国海域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为夜光藻、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等。其中,夜光藻引发赤潮13次,累计面积1 833平方公里;赤潮异弯藻引发赤潮4次,累计面积最大,达4 514平方公里;中肋骨条藻引发赤潮8次,累计面积943平方公里;米氏凯伦藻引发赤潮7次,累计面积359平方公里;具齿原甲藻引发赤潮5次,累计面积360平方公里。上述5种优势种引发的赤潮分别占有种类记录赤潮总次数的66%和累计面积的83%。 2009年我国海域发生的较大规模赤潮 注:“ — ”表示未检测 2009年赤潮优势种引发的赤潮次数与面积 全国赤潮监控区赤潮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浙江嵊泗、福建闽江口、厦门近岸、浙江洞头、山东烟台、福建三沙湾、江苏海州湾和天津汉沽监控区赤潮发生风险较高;19个赤潮监控区及毗邻海域发现赤潮24次,累计面积约7 890平方公里。 2009年全国赤潮监控区赤潮风险指数与赤潮发生情况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海域每年赤潮发生次数在28,119次之间,年平均79次;累计面积在10 150,27 070平方公里之间,年均16 300多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为上世纪90年代的3.4倍。从多年变化趋势看,赤潮发生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赤潮频发海域为:长江口东南部、浙江中南部、渤海湾、辽东湾河北昌黎-秦皇岛近岸、福建厦门近岸、江苏海州湾、莱州湾黄河口东南部、福建三沙湾附近、广东柘林湾和珠江口深圳、珠海附近海域。每年赤潮频发时段为5,8月;频繁引发赤潮的优势种类是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 1990,2009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频次 6.2 重点岸段侵蚀状况 2009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开展重点海岸现场监测和航空遥感比对监测。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龙口至烟台岸段和海口长流镇镇海村岸段的砂质海岸侵蚀速度加快; 营口盖州-鲅鱼圈岸段和葫芦岛绥中岸段、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和崇明东滩岸段,海岸侵蚀速度减缓。 在营口盖州-鲅鱼圈岸段长60.0公里的岸线中,近13.5公里的岸段受蚀后退,最大侵蚀宽度位置在腾房身海岸附近,侵蚀速度约1.5米/年;在葫芦岛市绥中岸段长82.0公里的岸线中,六股河南至新立屯30多公里岸线遭受侵蚀,最大海岸侵蚀宽度位置在南江屯附近,长达2.0公里的岸线,侵蚀速度约5.0米/年,主要是由于六股河口门外海底大量采砂和岸上突堤工程拦截泥沙所致。上述两处监测岸段由于受海岸围填海等开发活动的影响,人工岸线增加,侵蚀海岸长度和侵蚀平均速度比2006年监测结果略有降低。 绥中南江屯沙质海岸侵蚀状况(2009年8月) 2003,2009年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状况及变化趋势 龙口至烟台岸段岸线全长约203.9公里,遭受侵蚀的岸线长度约49.7公里,海岸侵蚀总面积0.68平方公里。2006,2009年最大自然侵蚀宽度75.0米,最大侵蚀速度25.0米/年;平均侵蚀速度为4.6米/年,与2006年监测结果相比,海岸侵蚀速度略有增加。 2006,2009年龙口—烟台海域海岸侵蚀示意图 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为淤泥质海岸,年最大侵蚀宽度为26.7米,平均侵蚀宽度为13.2米/年,侵蚀总面积1.73平方公里。2006,2009年间,该岸段防护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有效地遏制了海岸蚀退。崇明东滩海岸侵蚀主要在东南侧沿岸海堤外侧的海滩,表现为草滩蚀退和光滩下蚀,2006年10月,2009年9月间,海滩侵蚀长度为8.1公里,海滩年最大侵蚀宽度33.3米;平均侵蚀速度为11.2米/年,草滩侵蚀后退的总面积为0.25平方公里。由于长江中上游建坝筑库拦截了部分泥沙,崇明东滩来沙量减少,导致部分滩面或岸线发生蚀退现象。 海口长流镇镇海村岸段,2006,2009年,海岸侵蚀长度为0.7公里,年最大侵蚀宽度为9.0米,平均侵蚀速度5.0米/年,侵蚀面积3 500平方米。与2006年监测结果相比,人工岸线增加,海岸侵蚀范围减少,平均侵蚀宽度增加约2.0米/年。 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流失,损毁房屋、道路、沿岸工程和旅游设施,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6.3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2009年,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对全国沿海地区进行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滨海地区大部分监测区域海水入侵和土 壤盐渍化范围有所增加;黄海、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基本稳定。 海水入侵状况 海水入侵严重地区分布于渤海沿岸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唐山和黄骅、山东滨州和潍坊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距离(地下水中氯度大于250毫克/升)一般距岸20,30公里。与上年监测结果相比,辽宁锦州、葫芦岛,山东滨州、潍坊寒亭区央子镇和昌邑卜庄镇西峰村、烟台莱州朱旺村的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扩大,氯度增加。辽宁营口、河北秦皇岛抚宁滨海地区与上年相比基本一致,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监测区呈下降趋势。黄海滨海地区的丹东和威海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为距岸5公里左右,海水入侵范围与上年基本一致。 东海和南海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一般在距岸2公里以内,氯度一般小于500毫克/升,为轻度入侵,与上年相比大部分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变化不大;福建福州、泉州和漳州,广东潮州、广西北海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稍有增加,近岸个别监测站位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氯度和矿化度呈上升趋势,并且受季节的影响,氯度和矿化度在3,4月份明显升高、8,9月份降低。广东阳江和福建泉州监测区内的部分近岸农用水井和饮用水井已受海水入侵影响。 福建泉州湾地区QR01站位氯度和矿化度变化趋势 土壤盐渍化状况 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的滨海平原地区,分布范围一般距岸20,30公里,主要类型为氯化物型和硫酸盐 ,氯化物型盐土、重盐渍化土。与上年监测结果相比,土壤盐渍化范围和含盐量增加的区域主要在辽宁营口团山乡、盘锦荣兴现代社区、锦州小凌河东西两侧,河北唐山南堡镇马庄子,天津市汉沽区大神堂,山东滨州和潍坊监测区,其他监测区呈稳定状态;黄海沿岸丹东和威海监测区盐渍化范围距岸1公里以内,主要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硫酸盐型盐渍化土,与上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东海和南海沿岸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一般距岸2,3公里以内,土壤盐渍化类型为氯化物型盐渍化土、硫酸盐,氯化物型盐土和硫酸盐型盐渍化土。福建漳浦梅宅村和刘板村、广东港江市麻章区、广西北海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和含盐量稍有增加。海南三亚监测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为氯化物型盐土,土壤盐渍化范围和含盐量与上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2009年渤海沿岸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范围及变化趋势 海水入侵可导致地下水咸化,饮用水质量下降;土壤产生不同程度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抑制作物生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明显。 7 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 2009年,海,气二氧化碳(CO2)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已完成渤黄海区六条断面、东海区五条断面、南海区四条断面各一个航次,以及北黄海西部试点区五条断面四个航次的监测工作。以北黄海西部试点区为示范,探索性地评估了监测海域海,气CO2交换通量的季节分布格局,并分析了其主要的调控因子。 2009年北黄海监测海域表层海水CO2分压及海-气CO2交换通量 * 正值表示海洋向大气释放CO2,即碳源;负值表示海洋吸收大气CO2,即碳汇。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北黄海监测海域3月表现为大气CO2的汇,5、7、10月均表现为大气CO2的源,全年源汇强度接近平衡?。北黄海存在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等多种水团的作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多变,使该海域海,气CO2交换通量时空变化显著。冬季水体的温度、春季强烈的生物活动、夏季水体的温度及秋季逐步增强的水体垂直混合作用是影响北黄海监测海域不同季节表层海水CO2分压及海,气CO2交换通量的重要因素。 * 目前北黄海尚无海,气界面CO2传输系数的实测资料,计算海,气CO2交换通量时采用风速经验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求算传输系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009年北黄海监测海域海,气CO2交换通量(mmol?m-2?day-1)分布
本文档为【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7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