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陌上桑》写定于魏晋时期新论

《陌上桑》写定于魏晋时期新论

举报
开通vip

《陌上桑》写定于魏晋时期新论《陌上桑》写定于魏晋时期新论 《膝上桑写定于 魏晋对期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 兴味盎然. 关于《陌上桑》产生的时代,游国恩先生推断 "是武帝立乐府所采的民歌,也就是所谓'赵代秦楚 之讴'一群诗歌中的一首".游先生立论的依据是: l,从文学史的传承看,他采用上溯法,认为辛延年 的《羽林郎》,左延年的《秦女休行》及曹植的《美女 篇》皆是模仿《陌上桑》的.2,从名称看,《汉书?武五 子传》的《昌邑哀王髓传》记载:昌邑王贺有妻名罗 跗,为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的女."罗跗"即"罗敷", "鲋"与"...

《陌上桑》写定于魏晋时期新论
《陌上桑》写定于魏晋时期新论 《膝上桑写定于 魏晋对期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 兴味盎然. 关于《陌上桑》产生的时代,游国恩先生推断 "是武帝立乐府所采的民歌,也就是所谓'赵代秦楚 之讴'一群诗歌中的一首".游先生立论的依据是: l,从文学史的传承看,他采用上溯法,认为辛延年 的《羽林郎》,左延年的《秦女休行》及曹植的《美女 篇》皆是模仿《陌上桑》的.2,从名称看,《汉书?武五 子传》的《昌邑哀王髓传》记载:昌邑王贺有妻名罗 跗,为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的女."罗跗"即"罗敷", "鲋"与"敷"为同声字.而严延年(?一前58)为汉武 帝时人,由此可知在西汉武帝时已有女子取名为罗 敷.[] 对这一推断,笔者持有疑议. 一 ,从乐府的设置及其作用看 班固曾多次提到西汉设立乐府一事.一是在 《汉书?礼乐志》中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 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 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又在《汉书?艺文志》 中称"自孝武立乐府而来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 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 薄厚云."他的《两都赋?序》也有"大汉初定,日不暇 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 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汉武帝设立乐府之事确 有,但并没有实行如西周时的采诗之制,其所制礼 作乐的一部分是如司马相如等作的文人诗赋,另有 _二部分则是新制作的雅乐,其所立乐府也只是"始 定郊祀之礼".而"咏祭祀之事及其祥瑞"的《郊祀 歌》及《安世房中歌》也绝不是"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的.所以,刘大杰先生以为 《汉书?礼乐志》所说的"乐府令"只是周秦时代的乐 官,并非后来的乐府官署.其所掌管的是那些郊庙 朝会的贵族乐章,与民间的歌辞还没有发生关系; 直到武帝时才有了乐府官署,掌管俗乐,开始采集 民间的歌辞入乐.[2然而,尽管《汉书》"礼乐志", "艺文志"及李延年传中有诸多俗乐民歌的记载,但 保存下来的俗乐已不多见,而且也没有提到《陌上 桑》;故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一》说:"两汉声 诗着于史者,惟《郊祀》《安世房中歌》而已……汉之 杂曲,所见者少." 况且,生活于武帝时的司马迁在《史记?乐书》 中也提到"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许 其声,拜为协律都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 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其意,多尔 雅之文."班,马之记载都表明武帝时乐为雅乐,且 多为宗庙祭祀之乐.而《陌上桑》显然不属于此.故 可知《陌上桑》不可能是西汉武帝时乐府所制之俗 乐. 二,从名称看 游先生认为,在西汉武帝时已有女子取名为罗 敷,并成为这一时代人们所乐于取的美名,从而认 为《陌上桑》在西汉武帝时已产生.但问题是,模仿 罗敷取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武帝之后的人也可取 罗敷之名.这就像汉武帝时因有李延年的贵宠,而 之后仅《汉书》中记载与霍光同时取名叫延年的人 就有田延年,严延年,杜延年,韩延寿等;直到汉宣 帝时仍有少傅严彭祖,汉元帝时有甘延寿及张汤之 孙张延寿等等.何况,"罗跗"不等于"罗敷".《说文》 认为:"鲋,布也.一日粗蠡IlI",段玉裁注:"谓布名". 但"敷"却没有这样的意思.《汉语大字典》中列举了 "敷"的l3种解释,却都没有作为"布"或"绸"的解 释.(. 另外,"使君"一词,屡见于《后汉书》,卷第十六 "寇恂传"载"恂(?一后36年)谓使者日,'非敢协 使君,窃伤记之不详也.'又日,'使君建节衔命,以 临四方.""'郭儇传"也有"儇前在并州,行部到西河 美稷,有童儿数百,道次迎拜,日'闻使君到,喜,故 来奉迎."'郭儇(前39—后47年)任并州牧时是在 王莽之时,故"使君"之称当于西汉末年已在民间流 传.那么,是否就可据此断定《陌上桑》当成于前后 汉之交(或成于后汉呢(5j?我们知道,汉时称刺史 为"使君".尽管刺史为西汉武帝时设立,但这一称 呼也并不仅仅限于西汉武帝之时;"使君"后来用作 州郡长官或对奉命出使的人的尊称,与"罗敷"之名 一 样都具有滞后性.我们再看看罗敷的服饰装扮. "倭堕髻"是东汉中后期女子才有的发型.《后汉书? 志第十三?五行一?服妖》记载:"桓帝元嘉中,京师 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始 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师歙然,诸夏皆放效."也 就是说,堕马髻的发型是东汉桓帝时才有,且"诸夏 皆放效",那么,罗敷倭堕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因 此可认定《陌上桑》的写定时间不会比这时更旱.而 "专城"一词,除此之外,也仅见于《文选》潘岳的《马 淠督诔》"剖符专城",不见于汉人的着述之中;所以 王汝弼先生甚至认为这是第三解出于魏晋以后的 旁证.(6] 三,从类似的题材看 在西汉采桑民歌中,有刘向《列女传》所记载的 "秋胡戏妻","陈辨女","宿瘤女"的故事.其中心主 题是宣扬妇女的贞节操守,宣扬伦理道德观念.就 两汉而言,伦理道德观念的强化应该是在汉武帝 "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之后.活动于汉成帝时的 刘向(前77一前6年)有感于汉成帝的不理政事, 宠爱赵飞燕姐妹而作《列女传》,以作为对汉成帝的 讽谏.该书成书后广为流传,东汉班昭(约49一l20 年)曾为之作注,并续传刘向以后的女性20人,其 中仍不见有秦罗敷.也就是说,不仅在西汉末年的 刘向的时代不见罗敷故事的流传,即使是在东汉明 帝及班昭的时代仍然不见罗敷的故事. 况且,《陌上桑》中的罗敷在使君的调戏面前, 她既不像陈辨女那样借唱歌来讽刺,也不像宿瘤女 那样呆板,更不像秋胡妻那样严辞拒绝甚至不惜以 死抗争,挽回尊严,而是富有戏剧性地反过来调戏 使君.因此,在罗敷的身上,既有汉代社会对妇女伦 理道德的一般要求,又表明这一伦理道德观念不再 像西汉那样顽固,而是处于正在解体的阶段.这种 道德价值观的转变时期只能是在东汉中后期桓灵 之世后.( 另外,游国恩先生认为辛延年的《羽林郎》,左 延年的《秦女休行》及曹植的《美女篇》皆是模仿《陌 上桑》,这一结论不完全对.1.左延年的生平不可确 考,但《晋书?乐志》说"黄初中,左延年以新声被 宠",可知左延年大约与曹植同时,萧涤非先生考证 其《秦女休行》应作于魏黄初年间;至于曹植的《美 女篇》则很明显地是以美女盛年不嫁寓自己的怀才 不遇.两者的题材与《陌上桑》并非属于同一类,不 具有太多的可比性,但它们对《陌上桑》中女性的描 写的模仿痕迹还是很明显的.至于辛延年的《羽林 郎》,它与《陌上桑》题材类似,手法类似,具有更多 的可比性;但到底是谁模仿谁呢?通常认为是辛延 年的《羽林郎》模仿《陌上桑》;但我们以为《陌上桑》 与《羽林郎》要么是同出一源,要么更有可能的是 《陌上桑》模仿《羽林郎》.依据是《羽林郎》仅止于夫 妇之礼,并无夸夫一解.朱乾《乐府正义》认为"光武 所以有'仕宦当至执金吾'之云也,……案后汉和帝 曩鬻 吖,..叫 ,, 一 永元元年(89年)以窦宪为大将军,窦氏兄弟骄纵, 而执金吾景尤甚,奴客缇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 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此诗疑为窦景所 作.盖托往事以讽今也."由此可知,辛延年生平尽 管不可确考,但应属于东汉和帝时人,大约与班昭 同时,故徐陵在《玉台新咏》中将辛延年列在班昭之 前是有根据的.而且,从朱乾注来看,无论作者是辛 延年还是窦景,但诗歌《羽林郎》所写之事都应在东 汉和帝之时.2.辛延年的《羽林郎》是写实,而《陌上 桑》所写之事却半真半假,有很明显的娱乐性,故应 是先有《羽林郎》所写之事,而后才有《陌上桑》对它 的模仿,加工.3.从诗歌对酒家胡姬之美的描写来 看,显然没有《陌上桑》对罗敷之美的描写成功,故 应是《陌上桑》模仿,吸收并发展了《羽林郎》对美女 描写的手法.4.《羽林郎》中的胡姬之辞"不惜红罗 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中,胡姬 为严守妇德,即使是生命也在所不惜.而《陌上桑》 中的罗敷置辞只是"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 自有夫"的一笔带过,其道德防线己不如《羽林郎》 中的胡姬之严;而两汉伦理道德的强化是在西汉武 帝至东汉中期之前.东汉中后期桓帝之后,传统的 儒家伦理道德已日趋衰微,而《陌上桑》正透露出这 一 时代倾向.以此看来,更大的可能是《陌上桑》模 仿《羽林郎》,而非反过来.由此可知,《陌上桑》写定 的时间不会早于东汉中后期. 其次,沈约《宋书?乐志》"古辞"中在《陌上桑》 后标为"魏晋所奏之乐",很可能"夸夫"一解便是魏 晋人所加.而《羽林郎》之后却没有这样的标志;盖 因《羽林郎》的过于强烈的道德主题不太合魏晋人 之口味,而《陌上桑》中道德主题的弱化以及其明显 的娱乐性,诙谐性更适合魏晋人的习尚. 四,从夫婿的形象看 历来研究《陌上桑》的大都认为夫婿是虚构的, 是为刻画罗敷美丽,机智,卓尔不凡而作衬托的.但 我们以为,"夸夫"—解正是《陌上桑》最终写定于魏 晋时代的明证.理由是: 夫婿的形象"为人洁白皙,鬃鬃颇有须.盈盈公 府步,冉冉府中趋",正透露了个中消息.闻一多先 生认为,"鬃鬃"为"鬓发疏落貌","颇",《广雅释诂》 训"少也";故认为"鬃鬃颇有须""言夫白面微发,外 貌俊伟."[8]一直用作大学教材的朱东润先生主编 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说,鬃鬃,鬓发稀疏貌; 颇有须,略微有一点胡须.《汉语大词典》也解"鬃鬃"为"须发稀疏貌"[9].假如断定《陌上桑》为汉武 帝一东汉中期所作的话,很明显,白面少须似乎又 不符合汉代对美男子的评判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从史书记载来 看,汉人似乎以白面长髯为美.如《汉书?霍光传》, "光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又《后汉 书?光武纪》,"光武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又《马 援传》记马援(前l4一后49年)"为人明须发,眉目 如画."至于"盈盈""冉冉",闻一多先生解为"皆为 缓步貌","古礼尊贵者行迟,卑贱者行速……太守 位尊,自当举趾舒泰,节度迟缓,此所谓'公府步' '府中趋'者,犹今人言官步矣"[10].但官步是否就 一 定用"盈盈","冉冉"来形容呢?笔者查遍汉魏六 朝诗歌,其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青青 河畔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 星》),"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陇西行》)等, 《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皆是用来形容女性 的,故后魏高允在《采桑》中用"冉冉善趋步,檐檐曳 长裙"形容女性婀娜的步态,唐朝常建的《陌上桑》 也用"盈盈娇路旁"来形容素手美人.总之,盈盈,冉 冉都是用来形容女性的端丽,轻盈,婀娜与舒缓,从 容的神情,步态. 其实,早在《诗经》中便以"窈窕淑女"形容女性 之美,而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兔苴》)来形容 男性之英武阳刚.这使我们在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 中,看到的是荆轲,专诸的怒发冲冠;是屈原"带长 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的伟岸;是张 仪,苏秦廷说王侯时的纵横捭阖;是风起云扬的刘 邦和拔山盖世的项羽;是犯颜直谏,发愤着书的司 马迁;是绝沙漠,奋匈奴的李陵;是勇于当敌,北靡 匈奴的飞将军李广;是通使西域,风尘~IHI,的张骞 …… 而那些长相似女人的男性是受人歧视的,如 《史记?留侯世家》里司马迁对张良"状貌如妇人好 女"就颇感意外. 而《陌上桑》中的夫婿那白皙的肤色,端丽的容 貌,舒缓的步姿,柔柳般的体态总让人感觉到一种 如同女性般的阴柔的美.这种美在东汉中期以前的 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也许它正透露了东汉末年审 美观的变化,那就是"士人品格逐渐从原先的崇笃 伦理,尊奉经书向重性情,才智,美姿容等更为内 在,也更为洒脱的生活层面转化."(u这样的美,我 们在《世说新语》中随处可见:"周仆射(周颧)雍容 好议形"(《言语》);王戎云"太尉(王衍)神姿高彻, 如瑶林琼树"(《赏誉》).《容止》篇更是比比皆是,如 用玉树,朗朗如日月比夏侯玄,以玉山比李丰,嵇 康;说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何平叔(何晏)美 姿容,面至白";说裴楷"有俊容仪……时人以为玉 人";而如珠玉般的卫玢,更是"若不堪罗绮",连轻 柔的罗绮绸缎衣服也承受不起,一副弱女子不禁微 风的柔怜姿态;另有王羲之赞杜弘治"面如凝脂"的 洁白,丰满,王恭被人赞为"濯濯如春月柳"的润泽 柔美等等.其皆表明魏晋人所崇尚的男性之美往往 具有如同女性般细嫩白净的肤质,舒缓恍惚的神情 体态,而先声便是《陌上桑》中的夫婿. 此外,从品评人物的风气来看.西汉一东汉中 期常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品评人物,而魏晋以 内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品人;但东汉后期对人 物的品评却具有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特征.而《陌上 桑》中的夫婿仕途顺达,富贵荣显,才貌兼具,举止 优雅,这一形象既不同于,又类似于东汉中期及魏 晋时期对人物的品评.这也是《陌上桑》的第三解成 于东汉后期—魏晋的一个有力佐证. 据此,我以为,《陌上桑》中夫婿的形象正透露 出作者审美观的变化,即对男性形象已由过去的崇 尚阳刚之美而转为崇尚阴柔之美,由东汉中期以前 对人物外在功业,节操,学问的品评,转向魏晋以内 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的品评. 另外,从诗歌的语言风格看.西汉乐府民歌如 《江南》清丽自然,《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质 朴,《薤露》,《蒿里》,《王子乔》,《善哉行》,《乌生八 九子》,《董逃行》,《平陵东》等皆不是整齐的五言 旬;而《陌上桑》的文字趋于华美,旬式纯为五言,刻 画人物的技巧精致熟练.而"五言腾涌",艺术臻于 成熟则是在东汉末—魏晋之时.况且,无论是罗敷 还是夫婿,其形象均有一种富贵气象,很明显是上 层社会审美价值观的体现,也是《陌上桑》经过东汉 末—魏晋间文人润饰的明证. 再说,乐府诗歌的产生时间与它的最终写定时 间常常是有差别的.(】从《陌上桑》来看,我们可以 确定它产生的源头是民间,产生的时间最早也应在 东汉初期,经过东汉中后期的流传,加工之后,最终 由魏晋间的文人润饰而成. 注释: [1][4]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C].北京: 中华书局.1989.385-386.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18. [3]汉语大字典[M].四川一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3.1409. [5](清)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上)[M].北 京:中华书局,1985.6. [6]王汝弼.乐府散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 版社.1984.64. [7]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1990.320. [8][10]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两汉文 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519. [9]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7435. f儿]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 [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240. [12]曹道衡.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C].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广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 耋l 一 《 一 篓.j譬 毫誓 ^ i
本文档为【《陌上桑》写定于魏晋时期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3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