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举报
开通vip

医院感染知识手册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医院感染基本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体系………………………………………………………………………..1 2、医院感染责任制…………………………………………………………………………..1 3、医院感染管理的定义……………………………………………………………………..7 4、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与监测 1、医院感染的定义……………………………………………………………………….. …7 2、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医院感染基本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体系………………………………………………………………………..1 2、医院感染责任制…………………………………………………………………………..1 3、医院感染管理的定义……………………………………………………………………..7 4、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与监测 1、医院感染的定义……………………………………………………………………….. …7 2、医院感染的分类…………………………………………………………………………..7 3、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12 4、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14 5、医院感染监测目标………………………………………………………………………..14 6、医院感染监测的基本概念……………………………………………………………….15 7、医院感染监测方法………………………………………………………………………..16 8、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18 9、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与管理…………………………………………………………….19 第三章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2 2、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24 3、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分级管理…………………………………………………………..26 4、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28 第四章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31 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34 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36 1 4、医院 医院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46 2、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48 3、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51 4、ICU医院感染管理…………………………………………………………………….....20 5、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20 6、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22 7、血液透析科医院感染管理………………………………………………………………24 8、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26 9、 消毒、灭菌 1、消毒灭菌基本概念……………………………………………………………………….30 2、消毒灭菌方法…………………………………………………………………………….31 3、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31 4、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32 第七章 隔 离 1、隔离基本概念…………………………………………………………………………….34 2、隔离基本原则…………………………………………………………………………….32 3、正确使用防护用具……………………………………………………………………….34 4、不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穿脱方法………………………………………………….36 5、接触隔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操作规程………………………………………………………………….38 6、飞沫隔离标准预防操作规程…………………………………………………………….40 7、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42 8、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44 第八章 手卫生 2 1、手卫生的定义…………………………………………………………………………….58 2、手卫生设施……………………………………………………………………………….60 3、一般手卫生方法………………………………………………………………………….61 5、外科手消毒方法………………………………………………………………………….64 6、手卫生效果监测…………………………………………………………………………65 第九章 医疗废物 1、医疗废物的概念…………………………………………………………………………46 2、医疗废物的分类…………………………………………………………………………48 3、医疗废物产生地的管理…………………………………………………………………50 4、医疗废物存放地的管理…………………………………………………………………52 5、医疗废物运送、交接及记录要求……………………………………………………….54 6、医疗废物流失、泄露及扩散紧急处理………………………………………………….56 第十章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1、标准预防…………………………………………………………………………………..74 2、标准预防措施……………………………………………………………………………..79 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81 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82 第十一章 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标准操作规程(SOP) 1、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SOP…………………………………………………....85 2、痰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SOP………………………………………………………….87 3、手术部位采集、运送与报告SOP……………………………………………………….88 4、尿液采集、运送与报告SOP…………………………………………………………….89 第十二章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00 3 第一章 医院感染基本管理 一、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医院感染监控网三级组织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 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7、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8、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二)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1、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技术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运用原则,做到合理、安全、经济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并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送至医院感控办;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控办,并协助调查。 4、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7、宣传、教育、指导病人、探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运用预防感染传播的技术。 8、工作人员自身感染时应接受合适的治疗,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将自身感染传播给他人。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收集,减少污染及损伤。 (三)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职责 4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缮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四)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职责 1、在科主任及医院感控办专职人员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的管理、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2、监督和检查本科室医师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技术的落实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3、对确诊为医院感染的病例,督促主管医生填好医院感染报告卡,于24小时5 运用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并为降低医院感染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预防、诊疗和控制活动。 四、医院感染管理的内容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定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包括: 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并根据国家有关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的长远规划和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有组织地开展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 3、对进入医疗机构的各类人员,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 4、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包括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5、做好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包括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具体控制措施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消毒药械的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部门、环节和操作的管理等。 6、开展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五、医院感染报告程序 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主治医生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登记表》报告医院感控办。 2、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由医院感控办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至省卫生厅。省卫生厅审核后,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卫生部。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六、无菌技术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 6 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 6、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7、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8、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七、消毒隔离基本原则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2、根据物品性能选择消毒灭菌方法。耐热、耐湿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器,不耐热的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等,可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等低温灭菌。无条件者可采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记录,更换灭菌剂必须对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6、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内布局合理,清洁、污染区域划分明确。各种护理、换药按清洁、感染及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手术及换药器械用后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灭菌;特殊感染不得进入换药室,使用器械用后立即放入密闭箱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 7、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及无菌溶液的使用时间,消毒液及容器按时更换。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8、执行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 9、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定期更换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水应每日更换灭菌水。 10、病房、诊室、治疗室等应定时通风,紫外线照射消毒,重点科室采用动态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打扫,有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床单位保持清洁,有污染随时更换。对出院、转科、死亡的传染病患者,必须及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11、患者安置原则: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12、病房、诊室、治疗室抹布、拖把等洁具应分室专用,标识明确,悬挂晾干,定 7 期消毒。 13、定期对灭菌消毒物品、使用中消毒液、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等进行监测, 14、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分类、包装符合要求,交接记录完整。 八、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压力蒸汽灭菌: 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每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3、B-D试验:每日一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采用的新包装容器、装载方式及特殊灭菌方式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才能采用。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合格后方可发放。 (二)、紫外线: 1、日常监测: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三)、 消毒剂: 1、生物监测:碘、酒精、过氧乙酸、氯每季一次,戊二醛每月一次。 2、化学监测:氯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浓度测试。 (四)、空气、物表每月生物监测一次,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生物监测一次。 (五)、内窥镜: 1、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监测。 2、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必须每月监测。 (六)、血液净化科每月对透析用水、透析液进行细菌学监测,每季进行内毒素监测。 (七)、污水:污水余氯每日监测两次,每月进行粪大肠杆菌监测,每季进行致病菌监 8 第二章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与监测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 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2、本次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有分离出新的病原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一)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源于病人体外,即来源于其他住院病人、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污染的医疗器械、血制品、病房用物)等。 (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储存库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细菌定位、定性、定量改变或易位途径使体内生态环境失衡而引起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 (一)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感染的医务人员、污染的医疗器械、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环境储源。 (二)感染途径 9 1、接触感染:为医院最常见、最重要的感染方式之一。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后, 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如医务人员的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 2、经飞沫感染:是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排出病原体导致病人发生感染。 3、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当病人吸入这种带微生物的气溶胶后而发生感染。 4、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 (三)易感人群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及肝病等。这些疾病对人体体液免疫、细胞吞噬能力等均有明显影响,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2、婴幼儿及老年人:因婴幼儿免疫机能的发育尚未成熟,而老年人生理防御机能减退。 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如抗癌药物、皮质激素、放疗等,均可损伤病人的免疫机能。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使病人产生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从而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各种侵袭性操作可直接损伤机体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给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同时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或器械污染,则可直接将病原体带入病人机体内而导致感染。 6、住院时间长者:住院时间长,病原微生物在病人体内定植的机会就越大,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就越大。 7、手术时间长者: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切口部位组织受损加重,局部及全身抵抗力下降、切口中污染的微生物数量增加以及术者疲劳手术操作的准确性降低等,这些均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8、营养不良者:病人营养不良,会影响皮肤粘膜的防御功能、抗体生成能力以及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使病人易发生医院感染。 四、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10 1、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次之,真菌感染比例有上升趋势; 2、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多数为条件致病菌; 3、多数病原体对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或多重耐药; 4、一种病原体可引起不同部位的感染; 5、人体的正常菌群也可成为医院感染的病原体; 6、不同部位的感染,其常见的病原体不同; 7、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常存在于医院中; 8、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随时间的推移在发生不断变化; 9、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有地区差异。 五、医院感染监测 (一)医院感染监测目标: 1、建立医院感染发病率基线,掌握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基本特征。 2、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流行与暴发,及时预防与控制。 3、基于监测分析,提高行政领导与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依从性,促进循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 4、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效果,不断改进管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概念 1、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散发:是指医院感染在某医院或某地区住院病人中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 3、医院感染流行:是指某医院、某科室医院感染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病例的现象。 (三)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1、全面综合性监测与目标性监测 1)全面综合性监测:是指连续不断地对医院所有单位(科室)、所有病人和医务人 11 员的所有部位的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性监测。 2)目标性监测:是指根据不同范围内医院感染重点,对选定的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选定目标一般为重点人群、重点感染部位、重点危险因素等。 2、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 1)是指有计划性的对监测的特殊部门或全员进行的医院感染调查,对住院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直到病人出院,也包括出院患者的随访。 2)指病人出院之后通过查阅住院病历了解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是否已经发生医院感染。 3、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 1)主动监测:由感染控制团队发起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主动进行的数据收集程序。 2)被动监测:医院按照感染监测需要提出监测报告要求,由医护人员而非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或相关事件,感染控制团队进行汇总分析。 六、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现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与管理 (一)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 当某部门或医疗机构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向医院有关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 1、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 12 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当病房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应及时电话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院的管理部门。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暴发的时间和地点、感染初步诊断、累计感染人数、感染者目前健康状况、感染者主要临床表现、疑似或确诊病原体、感染源、感染途径及事件原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主要检测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事件的初步结论等。 13 第三章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源,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抗菌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 2)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 有效。 3)长期预防用药,长不能达到目的。 4)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病不能治愈或缓解 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5)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3、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手术类别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 消化道、泌尿生殖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 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是指在控制条件下侵入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或泌尿道的手术,且未发生意外的感染。 3)污染手术:此类切口包括开放性新鲜伤口或肠道有渗出物;在炎症部位附近开刀;原有创伤、坏死组织;内脏穿孔;附近有感染组织。 (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 1、对于心脏、血管外科、乳房、头颈外科、腹外疝、矫形外科、神经外科及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及经口咽大手术、应用植入物或假体手术,发生SSI的最主要病原 14 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应使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神经外科及胸外科两类手术可酌情选择头孢曲松,经口咽部大手术和胸外科手术可以联合应用甲硝唑。 2、对于胃十二指肠、胆道(不包括经腹腔镜进行)、阑尾、结直肠、泌尿外科以及妇产科手术,发生SSI的病原菌包括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应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必要时联合应用甲硝唑或选用具有抗厌氧菌活性的头霉素类药物。 3、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的替代方案。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或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在密切监控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4、万古霉素一般不宜用作缘分那个用药,除非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I流行。 5、喹诺酮类一般不宜用作预防用药。 (三)预防用药的时机和途径 抗菌药物应该在手术前2h内,最好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期开始时,静脉给药。 (四)预防用药的次数 1、大多数手术预防性用药时间应,24h,包括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单纯肠缺血(未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24h和创伤性肠穿孔,12h者。 2、下列情况术中应追加使用抗菌药物,包括手术时间,3h而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术中失血时间较长和较多者,以及存在能缩短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情况。 3、实体器官移植相关研究尚不充分,但一般推荐心肺移植用药时间为48-72h、肝脏移植48h、肾脏移植使用一剂。 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非限制类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类抗菌药物:与非限制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3、特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对轻度感染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类抗菌药物治疗。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字,或由感染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 15 3、特殊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选用时除了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证或确依据(如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等),还应当经医疗机构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均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日用量。 注:1、?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3.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 16 第四章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 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17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感染预防措施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18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19 (5)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尽量大(15CM以上)。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无菌手套。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0%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导管不宜常规更换,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时应当及时更换。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9)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患者置入导尿管后或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 20 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培养的细菌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一周21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更换导尿管频率为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二、无禁忌症,头部抬高30-40度。 三、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四、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五、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六、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HAP(VAP)。 七、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果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不经鼻插管; 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4)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口腔护理每4-6小时一次。 5)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6)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应使 用无菌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7)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O )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鲍氏不动杆菌〔MDR(PDR),AB〕、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等,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 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 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诊断与报告 1、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 22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控办或所在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控办。 4、医院感控办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有关相应处置。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如VRSA),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病员一览表有接触隔离标识;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3、减少人员出入,如VRSA 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包括护工和保洁工。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摘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和 /或卫生手消毒。 4、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6、标本需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7、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医废袋中,置入转运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8、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9、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0、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 23 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1、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止收治病人,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与评估。 (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常见耐药菌的隔离措施 24 第五章 医院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 一、病人安置 1、患者安置原则: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或传染病患者,应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行隔离或转院,同类病人可同居一室,必要时应单间隔离,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二、日常清洁、消毒措施 1、病室应保持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定时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遇污染或特殊情况时应加强消毒。 2、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遇污染时即刻清扫和消毒。 3、病床湿式清扫,每日2次,一床一套(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日清洁擦拭一次,遇有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和消毒。抹布一桌一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3、病人的被服每周更换一次,如遇有污染时随时更换。被褥芯、枕芯、床垫等定期清洗或消毒,遇污染时立即更换。 4、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脏被服,更换下来的脏被服应由专人负责收取。 5、清洁工具(抹布、拖布等)定点放置,分室使用,标志明显,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三、终末消毒 1、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病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床头柜、床等物体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床垫、枕芯、棉絮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或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消毒; 2、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先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30min后排放(有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可直接倾倒)。 四、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日产日清,交接记录完整。 2、特殊感染患者或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感染性废物处置,装双层医废袋,有效封口,标识清楚。 3、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集尿袋、污染敷料等)应在处置室进行收集存放。 4、感染性废物应使用非手触式带盖容器收集、存放,利器盒不得重复使用。 五、消毒的方法 1、空气消毒: 25 1)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消毒60分钟; 2)气溶胶喷雾机喷雾消毒:消毒液可选用0.5%过氧乙酸8ml/m3或500mg/L的含氯消毒剂30ml/m3。消毒时应关闭门窗,喷雾时应由里向外,先上后下,一边退一边均匀喷雾。作用时间为30分钟。 3)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每次消毒不得少于1h; 4)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每次消毒时间为30-60min; 2、物体表面、地面消毒: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擦洗。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擦洗。 3、床垫、枕芯、棉絮: 1)紫外线灯近距离(1米内)照射消毒30min; 2)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消毒30min; 3)日光暴晒 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 一、布局、设施 1、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标志明显。 2、清洁区:应设在远离水池、污物桶处。可放治疗台、物品柜、药品柜、液体柜、器械柜、治疗车等。 3、污染区:应设在水池周围,包括污物桶、回收物品台、污染物品存放桶等。 4、配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和干手条件。 5、治疗室内的冰箱,只能用于存放与治疗相关的物品,并保持清洁。 6、与治疗无关的物品不得放入治疗室内。 二、人员管理 1、进入治疗室的工作人员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技术操作。 2、非治疗室的工作人员严禁入内;患者不得进入治疗室。 3、不能在治疗室内聊天、吃饭等做与操作无关的事。 三、医疗用品 (一)无菌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柜放置,无菌柜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房顶50cm以上,密闭良好,表面光滑,清洁、干燥;各类物品按时间顺序定位放置,标志清晰。仅有一储物柜时,无菌物品放上层,清洁物品放下层,不得放杂物。 2、无菌物品包装完好,无潮湿、破损,小包装应有名称、有效期、灭菌标识,每日检查,物品无过期。 3、硬式容器中无菌敷料、物品或无菌溶液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打开时注明开启时间。 26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需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h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h不得使用。溶媒瓶上不得插针头与外界相通。 5、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更换,不得重复使用。 6、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子。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子可采用干缸或湿缸保存,镊子或持物钳与消毒容器应配套使用,一容器一器械。干缸保存有效期为4h,使用前需注明启用时间;湿缸戊二醛保存每周灭菌。 (二)物品的清洁、消毒处置 1、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氧气面罩、吸引器瓶等器具,用后先清洁,再消毒/灭菌。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冲净、晾干,密闭保存。有条件的医院也可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 体温表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的乙醇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冲净、2、 干燥保存。 3、止血带用后按照清洁?消毒(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冲洗?干燥保存的程序进行。使用 4、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遇有污染随时清洗?消毒(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冲洗?晾干?备用。 听诊器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5、开口器、舌钳压力、压舌板压力蒸汽灭菌。 6、输液网套、输液挂牌每日使用后清洁保存。 7、治疗车每日用后,应清洁消毒。 四、室内清洁、消毒 (一)日常清洁 1、室内保持清洁、整齐,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min;工作前擦拭台面,治疗结束后进行卫生清洁。通常使用清水擦洗,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室内拖布、抹布专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 5、当疑有医院感染暴发或耐药菌流行与治疗有关时,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物表、地面,每日2次。 6、治疗室清洁消毒应按清洁区到污染区顺序进行。 (二)空气消毒: 紫外线消毒:保持室内清洁、干燥,照射时间60min,消毒时人不得在室内,应于每日治疗前、工作结束清洁后消毒。使用中30W紫外线灯的强度应?70uw/cm2,紫外线灯管表面每两周用酒精擦拭一次。 五、医疗废物 27 1、医疗废物分类置于专用容器内,容器及时启闭。 2、医疗废物标识清楚,不混放,做到日产日清。 六、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使用中的灭菌剂、消毒剂应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辐照强度监测,不合格及时更换;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考虑与治疗室有关时,及时监测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物表、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10cfu/m2。 换药室感染管理 一、布局、相关设施和用品 1、换药室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2、换药室应配备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干手设施等。 二、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着装要求:医护人员进入换药室内应衣帽整齐,戴口罩。 2、工作人员手套的使用规定: (1)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清洁手套。 (3)给不同病人换药,应更换手套。 (4)对于特殊情况,如手部有伤口或给HIV/AID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3、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当手上有血迹或其他体液等可见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没有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三、无菌操作和无菌物品管理 1、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无菌物品应按灭菌日期先后依次放入专柜内,放取标识明确。 3、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无菌物品、无菌溶液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消毒液及容器应定期更换。 (1)置于硬式包装中的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h。 (2)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需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h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h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3)使用中棉签、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时间。 (4)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放置换药包、所需消毒剂、无菌棉签、手快速消毒剂等;下层为污染区,放置换药、治疗操作后的污染物品。 (5)换药所用器械必须高压灭菌。无菌持物钳若采用2%戊二醛浸泡时,应注明启用日期,每周更换容器及消毒液。 (6)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28 (7)对于朊病毒、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特殊感染伤口的病人,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密隔离处置,不得进入换药室。 (8)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室集中回收处理;特殊感染伤口宜选用一次性器械、器具和物品;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用双层封闭包装并注明感染性疾病的名称,由消毒供应室单独回收处理。 四、环境管理 1、室29 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5、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 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三、人员及环境及管理 1、医务人员进入ICU,需更换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制度。 3、布局合理,分为治疗区和监护区,各区均设有洗手设施,每个床位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4、保持室内整洁,每日定时通风及空气消毒。每日两次湿式打扫,有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周彻底打扫卫生一次。每月对空气、物表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 5、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洁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三、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一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先选择压力蒸汽灭菌。螺纹管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 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使用75%酒精消毒擦拭。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 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 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使用一次性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 一、布局管理 1、手术室布局合理,污染区、清洁区及无菌区划分明确,各区入口标志明显。 2、手术室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无菌区入口。 3、有条件时隔离手术间宜相对独立,有缓冲区和配套的洗手间,减少对公用通道 30 的污染。 二、流程管理 1、手术室的人员通道与物品通道分开,物品进出严格管理,不得逆行。 2、物品流程洁污分开。无菌物品由专用通道或专用密闭车送至手术室,其他物品、设备均应拆除包装,擦拭干净方可进入手术室。 3、手术间与污物间气流不能直接相通,应有清洁通道或缓冲间相隔。单通道时,器械、废物等应密闭运送出手术间。 4、进入手术室人员:换鞋(分隔换鞋,玷污鞋分开放置);更换手术室衣、裤,口罩、帽子,不能戴手饰、耳饰,搽指甲油或戴假指甲,头发和自己的衣服不得外露;有严重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不得上台手术;人员外出时应更换外出服和鞋。 5、病人入室必须更衣、戴帽,步入病人换鞋,接送病人采用双车法。 6、控制参观人数(2-4人/间),参观人员佩戴标识、不得串室。 三、手术准备 (一)预防患者感染 1、检查手术患者的皮肤准备,如手术区皮肤有破损、炎症,及时通知术者;如需在手术室备皮,不应在手术间进行。 2、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宜带入手术室术前使用,必要时术中追加用药。 3、消毒手术区方法正确,消毒遍数、消毒范围、消毒液作用时间符合要求。 4、采取有效保暖措施,手术前、后及时盖被,术中注意非手术部位的保暖,冲洗盐水加温,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 (二)手术用物 1、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能高压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法。 2、物品灭菌必须使用卫生部批准的灭菌设备或“消毒技术规范”允许的灭菌方法。不耐高温、高湿的手术器具,灭菌方法不得采用甲醛熏箱、戊二醛熏蒸等。 3、无菌物品、无菌溶液在有效时间内使用,消毒液及容器按时更换。 (1)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有效时间4h; (2)铺好的器械台,超过4h不得使用; (3)开启的无菌冲洗液、无菌容器,有效时间24h; (4)打开无菌物品注明开启时间。 4、无菌物品贮存于无菌物品存放间,存放要求: (1)无菌物品专柜储存,距地面?20cm,距墙?5 cm,距天花板?50 cm;柜内表面光洁,有取放标志,保持清洁。 31 (2)包布、纸塑包装清洁干燥、无破损;硬质容器使用符合厂家使用说明。 (3)各种无菌物品包装标示清晰、有灭菌标志、信息齐全:包括物品名称或代号、灭菌日期、灭菌锅号、锅次、包装者签名或代号、失效期。 5、无菌物品有效期内使用,常用的包装材料及有效期:布类闭合式包装7天;使用纸塑包装带、医用无纺布(两层两次包装)6个月。 6、必须浸泡灭菌的物品,可使用2%戊二醛浸泡于带盖的灭菌容器内10h,使用前用灭菌水反复冲洗干净;但不得用于注射针头、手术缝合线及棉线类物品的灭菌。 7、外来手术器械必须重新清洗、包装、灭菌;植入物灭菌有生物监测记录。 8、麻醉用品应根据其危险程度分别达到消毒或灭菌。螺纹管、吸氧面罩、氧气湿化瓶、呼吸囊等一用一清洗消毒,可用500ml/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冲洗,干燥保存;喉镜用后清洗、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镜片或镜片套。 四、外科洗手与手消毒 1、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外科手消毒设施: (1)洗手池每日清洁、消毒; (2)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 (3)水龙头开关、手消毒剂出液器非手触式;重复使用的出液器每周清洁与消毒; (4)洗手刷每日清洁与消毒; (5)干手巾及容器清洁、灭菌; (6)配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图。 3、洗手方法: (1)洗手准备:手术人员手部无伤口,取下饰品,修剪指甲。 (2)流动水湿润手及臂:取手刷,沾(取)洗手液,清洁指甲下污垢,弃去手刷;按六步揉搓法认真揉搓双手及前臂、上臂下1/3;流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1/3;用无菌巾擦干手及臂。 4、免冲洗手消毒 取适量免冲洗手消毒液,涂抹双手每个部位,涂抹前臂和上臂1/3;再取少量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干燥。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正确穿手术衣,手术衣的无菌范围限两侧腋前线,腰部以上的胸前区;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仅限于在无菌区域活动。 2、戴无菌手套,手套意外破损时应手消毒后更换手套;有经血传播疾病或术中可能造成手套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 32 3、手术人员不能在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 4、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5、保持手术台面干燥,发现潮湿应加铺两层无菌巾。 6、给手术台上补充物品时,不得跨越无菌区。 7、控制室内人员数量,保持手术室出入门关闭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参观者与手术人员保持30cm距离。 六、隔离与防护 1、无菌手术、污染手术要分室进行,如条件有限无法分室时,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两台手术之间必须进行室内的清洁和消毒。 2、特殊感染手术应在隔离手术间进行。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手术间有标志,不得参观。 3、朊毒体、气性坏疽、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等特殊感染手术的消毒隔离: (1)、室内设备与用具力求简单,准备好手术用物,减少人员的出入,禁止参观;配合手术人员穿隔离衣、鞋套、戴手套、手术人员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或眼镜,不得任意出入;尽量使用一次性敷料及物品。室外专人供应物品,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得拿出室外。 (2)、术后室内所有人员,应在出口处脱去帽子、口罩、隔离衣、鞋套、手套等,在缓冲区用抗菌皂液及流动水洗手和手消毒,进行个人清洁后,方可参加其他工作。 (3)、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用双层封闭包装并注明感染性疾病的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单独回收处理。 (4)、污水用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1h后排放。 (5)、低值污染物品及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医废包装袋密封包装,注明感染名称清运。 (6)、地面、墙面、物表、非一次性物品等,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1小时,清水擦净。 (7)、手术间用0.8%过氧乙酸稀释液按1g/m3计算,加热蒸发或用复方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消毒,密闭1h后开窗通风。 4、一般感染或传染病手术器械直接装入密闭箱内,注明标识,有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处置。地面、墙面、物表、非一次性物品、医废处理同上,污水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1h后排放,根据传播途径选择空气是否消毒。 5、隔离病人手术时应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医护用品用后清洁消毒,备用。 6、接送病人的平车应每日消毒并更换被服;感染病人应专车专用,用后消毒。 七、污染器械物品处置 1、使用后手术器械密闭运送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33 2、腔镜类手术器械的清洗参照“西安市卫生局硬镜清洗消毒SOP”执行。 3、用后的布类敷料装入防渗污物袋中,封闭暂存,由污物通道送出。 4、医疗废物分类清楚,分别放置于利器盒或医废塑料袋中,定时由污物通道送出。 5、吸引器瓶等一用一消毒。先清洗,再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干燥保持。 八、清洁与消毒 1、手术室每日清洁:当天手术开始前进行物表清洁,结束后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在无明显污染情况下,物体表面用清水擦拭;术中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物表和地面时,应及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液的浓度根据感染类型进行选择。清洁的顺序应遵循从相对清洁到污染的原则,避免污染扩散。 2、每周有固定的清洁卫生日,彻底清洁室内外环境卫生,包括天花板、窗户、墙壁、空调机滤网等。 3、采用湿式清洁,三区清洁用物严格区分,拖布、抹布应使用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各区拖布标志清楚,分开洗涤,悬挂晾干。 4、手术结束后迅速清理手术床及用物,并进行空气消毒>30min。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5、手术间的空气消毒,手术中可使用动态消毒机持续消毒,手术结束后室内必须清洁和终末消毒。 6、手术室走廊、洗手间无条件时可安装空气静态消毒装置,每天手术前后进行消毒。 九、监测 1、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每季度、灭菌剂每月生物监测一次;含氯消毒剂每日浓度监测一次,用于浸泡灭菌的戊二醛,每次使用前进行浓度监测,符合标准。 2、手术室空气、物表每月监测一次,手每季度监测一次,符合标准。 3、监测方法正确,结果报告正规,超标有分析,复查。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 一、布局人员管理 1、三区划分明确,各区间必须有实际屏障,有标识。各区域的门、传递窗应当保持关闭状态。 2、洁污分明,使用各自通道或出、入口,无逆流。工作区域空气流向由洁到污。 3、工作区天花板、墙壁应光滑无缝隙,清洁,无霉斑。 4、人员进入各区按照规范要求着装。洗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5、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操作前后认真洗手。 34 二、无菌物品管理 1、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2、物品存放架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3、物品放置固定,设置标识。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4、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5、无菌物品存放要求:相对湿度,70%,温度,24?,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4天;未达到环境标准时,有效期为7天。 6、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无纺 布、纸塑袋以及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三、器械清洗、包装、消毒及灭菌管理 1、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流程。一般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和/灭菌;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朊毒体污染原因不明传染病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和灭菌。 2、回收不应在诊疗场所进行清点,应密闭回收,避免反复装卸。使用后器械、器具和物品封闭暂存,封闭式运送,回收器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存放。 3、特殊感染的器械清洁剂一洗一换。 4、软化水或纯化水(电导率)有记录。储水罐应定期清洁。 5、按照清洗程序进行操作: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消毒?干燥。 6、干燥:宜使用机械方法进行干燥处理,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管腔类器械使用压力气枪辅助干燥处理;不耐热器械宜采用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7、清洗后的器械应光洁无污渍,关节、牙齿无锈迹。清洗后器械在2小时内包装。 8、敷料包待灭菌包体积不宜超过5kg,器械包质量不得超过7kg;脉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待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待灭菌包体积不超过 30cm×30cm×25cm.。 9、待灭菌包包装严密、松紧适宜,外包装完整无破损、无补丁,洁净干燥;纸塑包装完整无破损,包内物品距封口处2.5cm,密封宽度?6mm。 10、包外标识信息清晰、完整、正确,包括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器编号、灭菌锅次及包装者代码。 11、灭菌物品装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高温灭菌后物品必须冷却后卸载,卸载灭菌后物品必须戴手套或手消毒。 12、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指示卡合格,湿包、落地包不得入库。 13、灭菌物品存放环境、条件符合要求,标识清晰,内容齐全。每日检查灭菌物品, 35 过期物品不得出库。 15、植入物及植入性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发放。 16、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保存。 四、质量监测 1、清洗质量监测: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流程时进行,如使用清洗消毒机需监测其装载、温度、时间等指标。 2、消毒质量监测:热力消毒监测记录每次的温度、时间、物品的种类数量;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浓度、效果监测;新安装、大修后的清洗消毒设备应进行检测;清洗质量目测、放大镜检查及用指示物测试合格;有条件可进行模拟血液清洗测试。 3、灭菌质量监测: 1)压力蒸汽灭菌器 (1)物理监测:每锅连续监测并记录临界温度、压力、时间值。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2)化学监测:每包外化学指示胶带贴封,高危包内放指示卡或PCD(灭菌过程模拟装置)对灭菌物品进行批量监测及空腔器械的灭菌质量监测。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3)生物监测:每周监测。灭菌植入性器械、特殊感染时每锅监测;紧急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做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要求同上。 4)干热灭菌的监测:监测要求同上。 5)低温灭菌的监测:物理化学监测同上,每天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4、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合格,必须进行空载连续三次生物监测,合格后方能使用。 5、监测材料,有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内使用。 五、保洁措施 1、去污区清洗池、清洗工具、密闭箱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 2、检查打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物表、地面每日清洁。 3、各区保洁工具标识清楚,分区使用,用后悬挂备用。 六、防护措施 1、去污区进行分类、清洗时应戴防护面罩或眼罩,穿防水服,戴双层乳胶手套,戴口罩, 穿防水鞋。 36 2、去污区的电源、设备开关、门把手必须用清洁手操作。 3、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具,定期清洁、消毒,清洁保存。 产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布局及人员管理 1、产房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限制区,各区之间应有实际的隔离屏障,标识明确。 (1)非限制区设在产房最外侧,包括换鞋及平车入室区、更衣洗澡区、厕所、值班室、休息室、处置室等。 (2)、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桌)、待产室、准备间、洗涤间; (3)、限制区在内侧,包括分娩室、刷手间及无菌物品存放室等; 2、应设置隔离待产室和隔离分娩室,无条件时可设置隔离床。 二、分娩前产妇的管理 1、产妇产前应进行HBV、HIV、抗病毒抗体的检测,阳性者应按照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2、产妇进入产程应入住待产室。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产妇应安置在隔离待产室待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助产人员的准备 1、进入产房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得涂指甲油; 2、医护人员进入产房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外出时更换外出服和鞋。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3、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以及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不得进行助产及手术操作。 四、接生中的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 1、协助产妇穿腿套或盖被,注意保暖。 2、准备产包、侧切包等接生用品。助产器械包内备断脐专用剪及无菌纱布、棉签、无菌手套等。 3、备皮、消毒会阴部:用消毒去除阴毛?用10%肥皂水棉球擦洗会阴?用温开水冲洗干净?用0.5%碘伏棉球消毒2遍。 4、助产人员严格严格外科手消毒、穿防渗透的外科手术衣或围裙、戴无菌手套。 5、整理台上的器械及物品?铺无菌巾?根据情况选择麻醉方法?根据产妇的情况实施会阴侧切术。 6、保护会阴,协助胎儿娩出?清理新生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处理脐带?用植物油或医用液体石蜡油祛除胎儿体表的胎脂。 37 7、粘膜(尿道口、阴道)可使用0.05%碘伏消毒:新生儿脐带应使用2.5%碘酊或其他含碘消毒剂消毒处理。 8、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柜内;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不得再放回无菌敷料室;产包打开后限4小时内使用,其他无菌物品一经打开24小时内使 用;新生儿断脐器械禁止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9、手术器械必须灭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凡疑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重新灭菌处理;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10、可疑宫内感染时,立即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 11、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台助产人员,在两台之间应消毒手,更换手套和无菌手术衣等。 12、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产妇应在隔离产房内(或隔离产床)分娩,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术后彻底清洁和消毒。 13、控制产房内人员数量,保持室内出入门关闭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五、器械及物品消毒灭菌措施 1、接生用的器械、胎头吸引器等物品,必须一用一清洗灭菌。 2、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如:吸耳球、喉镜、简易呼吸复苏器等,每次用后必须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耐湿热的首选高压灭菌;不耐热的可使用500?/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 3、吸引器管路、吸引瓶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用500?/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干燥保存;一次性吸氧管、吸痰管、吸引管等不得重复使用。 4、使用后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分类放入专用的收集容器内,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 5、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每台清理、及时转运。胎盘按病理性废物处置,低温存放。 6、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有记录。 六、清洁、消毒措施 1、空气消毒:室内无人时可采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无人时,可采用循环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持续消毒,定时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60分钟。 2、物体表面、地面:在每日工作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清洁;若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500?/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每周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和消毒。 3、待产床、产床、床垫等,如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用500?/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及时更换防水床单(垫);脏被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4、隔离产房的消毒:隔离产房使用后应做终末消毒处理。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消毒60分钟;物体表面、地面,使用10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医疗废物装双袋;脏被服装袋,注明“传染”送洗和消毒。 38 5、保洁用品应专室专用,标识醒目,避免交叉污染。 血液透析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布局与人员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各区通道独立。 2、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 3、工作人员进入血液透析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做治疗时应戴口罩,严格洗手、戴手套。 4、病人入室前须更鞋;非病人用品不能带入室内。 二、消毒隔离措施 1、清洁区应当保持空气清新,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空气培养细菌应,500cfu/m3。 2、地面、台面和物体表面应每日湿式打扫或消毒,如有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污染区应每日进行消毒。 3、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更换。 4、治疗室内应配有合格的洗手设施(非接触式水龙头、抗菌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等)。 5、按治疗需要在准备间准备治疗用物,带入治疗单元的物品必须符合清洁或消毒要求。 6、治疗车不能在传染区和非传染病区交叉使用。 7、不能将传染病区患者的物品带入非传染病区。 8、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超过24小时需要重新消毒。 9、重复使用的物品消毒或灭菌后定期检查,防止过期。一次性使用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10、肝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现配现用。 11、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日产日清,统一回收处置 三、传染病防治 1、透析患者传染病相关项目检测 1)首次透析的患者应进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保留原始记录。登记检查结果。每6个月复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标志,每年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 2)如透析患者存在不能解释的肝脏转氨酶异常升高时应进行HBV-DNA和HCV-RNA定量检查。 39 3)如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乙肝、丙肝阳性,应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丙肝标志物检测。 4)建议对乙肝阴性患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2、传染病病人的管理 1)乙肝和丙肝患者必须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 2)感染病区的机器不能用于非感染患者的治疗,应配备感染患者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 3)护理人员应相对固定,照顾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护理人员不能同时照顾其他患者。 4)建立患者档案,对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应在排班表、病历牌以及患者使用的设备、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标有隔离标识。 5)告诉患者血液透析可能带来血源性疾病,要求患者遵守血液透析室的有关规定:如消毒隔离、定期监测等,并签署透析治疗知情同意书。 6)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流行性出血热等,血液透析器不得复用。急诊病人按照传染病病人对待,使用一次性透析器。 7)HIV阳性患者建议到指定的医院进行透析或转为腹膜透析。 8)对于新发的乙肝、丙肝或其他传染病,应按照传染病报告制度进行报告。 四、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1、手卫生 接触患者前后; 1)接触透析单元内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 2)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注射药物、抽血、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处理伤口、处理或清洗透析机时。 3)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治疗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 4)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后、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及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伤口敷料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 1)进行有创操作时、应无菌操作时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面罩等。 2)复用透析器的工作人员应戴橡胶手套、面罩或护目镜,穿防水围裙、胶鞋等。 3)根据暴露风险选择防护用品,不能共用防护用品。当诊治完一个病人进行下一个病人治疗或开始另一项诊疗操作时,应更换防护用品并洗手或手消毒。使用后的个人防护用品(一次性)应放入废物袋中,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3、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 1)在使用针或锐器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 40 2)使用后的针头、锐器应置于锐器盒内。 3)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是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五、透析机的消毒 1、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清洁和消毒,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2、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含有1500mg/L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抹布擦去血迹后,再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3、每次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内部管理消毒。消毒方法按不同透析机厂家说明进行消毒。 4、透析时如发生破膜、传感器渗漏,在透析结束时应立即对机器进行消毒。 六、透析器复用的管理 1、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复用透析器/血滤器才可重复使用,复用必须遵照卫生部制定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2、透析器管理和穿刺针不得复用。 3、乙肝患者、丙肝患者、HIV及梅毒感染患者不得复用透析器/血滤器。 4、一次性物品用于一个患者后应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处理。 七、监测 1)透析用水: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内毒素每3个月一次;化学污染物每年一次;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每周一次。 2)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内毒素每3个月一次。 3)每月对透析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监测,有记录。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实行标准预防的原则,操作人员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清洗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2、诊疗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每次进行口腔诊疗前后均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手部有污染或带手套时应避免接触治疗台物品表面。手套一人一换。 3、工作人员每年查体一次,3-5年加强乙肝疫苗一次。 二、诊室环境要求 1、清洗消毒间独立,室内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 2、诊疗区清洁、整齐,物品摆放合理,通风良好或定时消毒。物体表面上下午诊疗结束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遇污染随时消毒。 41 3、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在治疗每个病人后常规消毒或更换一次性护套及保护膜。痰盂无污渍。上下午诊疗结束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刷洗消毒,作用30分钟。 4、每日诊疗结束后应清洗唾过滤和沉渣过滤装置。 三、清洗消毒灭菌管理 (一)器械消毒灭菌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2、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械必须达到灭菌。 3、接触患者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凡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二)清洗消毒灭菌要求 1、口腔诊疗器械宜由CSSD统一清洗、消毒或灭菌,若在口腔科进行,必须配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池、清洗工具、超声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及纸塑包装配热封机,也须配备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干燥设备、注油机等。 2、器械清洗流程符合要求: 冲洗?酶浸泡?超声清洗?流水清洗?干燥?保养。 3、清洗质量合格:无血迹、污渍、锈迹。 4、包装规范:高危险器械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卡。纸塑包装密封条宽度、封口距离符合要求。 5、压力蒸汽灭菌装载合理,灭菌后无油包、湿包等。器械裸露灭菌后超过4小时不得使用。 6、使用戊二醛灭菌浸泡灭菌的器械使用前用无菌水冲洗:每周更换消毒液,并对容器进行清洁和灭菌。 7、无菌物品和一次性物品定位放置,有效期内使用。 8、手机数量满足诊疗人数要求,一人一用一灭菌,有使用记录。 四、医院感染监测 1、压力蒸汽灭菌器每锅物理、化学监测,每周生物监测,有记录。 2、含氯消毒剂每日、戊二醛每周浓度监测一次。 3、使用中的消毒液每季、灭菌剂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一次。 4、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有记录。 五、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分类清楚,标识明确,包装正确,日产日清。 2、特殊感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双袋扎封,标识明确。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 42 一、人员环境管理 1、 四、内镜消毒 1、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浸泡时间为: ?胃、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10min; ?支气管镜消毒?20min; ?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内镜浸泡? 45min; ?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应浸泡消毒30min后储存;每日诊疗开始前,应对内镜进行班前消毒20min,冲洗、干燥后使用。 4.使用内镜消毒机前,必须按照手工清洗的要求进行清洗后,方可上机消毒,具体操作按说明书。 5.内镜附件应一用一灭菌,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如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时必须?10h。 43 五、内镜储存 1.内镜储存于储镜柜或储镜房内。 2.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3.专用内镜储镜柜应按说明书进行清洁和消毒;其他储镜柜或储镜房要求柜内或墙壁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擦拭消毒1次;镜房每日空气消毒,每周表面清洁擦拭1次。 六、登记 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内容包括:日期、病人姓名、内镜编号、清洗消毒起止时间、操作人签名等。 五、其他物品的消毒 1.每日诊疗结束注水瓶及连接管用5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浸泡30分钟,无菌水冲洗干净,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2.吸引器瓶、吸引管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3.初洗槽、次洗槽、冲洗槽每日诊疗结束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刷洗;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时彻底刷洗,清水冲净、待用。 4.弯盘、敷料缸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5.可复用的口圈应一人一用,清洗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 六、监测 1.消毒液浓度监测:每天使用前监测2%碱性戊二醛浓度、每日监测含氯消毒液浓度并记录。 2.软式内镜生物学监测:每季度一次,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3.使用中的戊二醛染菌量监测:用于附件灭菌,每月一次,无细菌生长;用于内镜消毒,每季度一次,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并未检出致病菌。 感染性疾病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布局与设施要求 1、布局合理、分区清楚。按使用功能合理分布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人流、物流从洁到污,无穿插逆流。 2、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和肠道患者分别设各自的候诊区、诊室、治疗室、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综合医院还应设处置室 和抢救室。 3、各区应配备必要的诊疗、抢救、防护和消毒设施。 44 二、消毒隔离措施: 1、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每天常规进行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诊疗、护理病人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3、做好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病例。 4、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为就诊的呼吸道病人提供口罩。 5、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三、消毒方法: 1、空气消毒: (1)开窗通风,有防蚊蝇设施,如纱窗、纱门。 (2)无人时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两次,每次一小时。 (3)有人时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 2、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用10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如遇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3、工作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在接诊或护理病人前后,脱去防护用品后,均应流动水洗手,再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病人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 (1)诊室置加盖容器,盛装足量的10000?/L含氯消毒液,用作排泄物、呕吐物的随时消毒,作用2小时后倒入厕所。 (2)容器用2000?/L含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后清洁备用。 5、病人使用物品、器具的消毒: (1)接触病人的血压计、听诊器等使用后,可用75%乙醇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被污染时,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晾干备用。 (2)体温计使用后用75%乙醇浸泡消毒30分钟后干燥备用。 (3)运送病人的工具(平车、轮椅等)使用后,应用10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6、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可重复使用的棉织用品,用后应装入双层被服袋中封扎袋口,有标识,通知洗衣房收取进行消毒和清洗。 四、医疗废物管理 感染门诊产生的所有废物(包括病人的生活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置,使用双层包装袋收集,及时进行有效封扎,有专人收取转运。 五、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原则 45 1、一级防护:适用于呼吸道传染病门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4)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制度。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2、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呼吸道传染病留观室、呼吸道传染病专区门诊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2)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摘取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镜的卫生与防护。 3、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1)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加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隔离留观室必须配置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盛装各类锐气,预防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六、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一)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外科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半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时戴乳胶手套。 2、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戴防护镜?戴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或飞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二)、脱防护用品挺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防护镜?摘医用防护口罩?脱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半污染区,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半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外科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46 (三)、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戴医用防护口罩(密合型)时应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住口鼻及下巴,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放在颈后,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部,双手按压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并进行密合性试验。 2、医用防护口罩可持续应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3、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前面(污染面),用手仅捏住系带丢入医废容器。 4、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5、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睛进行消毒。 6、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使用。 7、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8、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 一、布局设施 1、布局合理,流程符合要求。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有消毒间、处置室等,标识清楚。 3、微生物实验室设置门禁管理,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志。 4、手卫生设施齐全:包括洗手液、干手设施、非手触式水龙头。 5、防护用品齐全,重复使用者用后应及时清洁和消毒。实验室应安装洗眼设施。 二、消毒隔离 1、检验科各区应保持清洁,每日空气消毒。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通风,湿式清洁台面、地面;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贵重仪器如显微镜、离心机、酶标检测仪等局部若被污染,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2、工作人员进行检验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防护衣及防护鞋。 3、严格执行手卫生,每次采血或接触检验标本前应洗手或手消毒,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戴手套操作时,避免污染其它环境,摘除手套后洗手。 4、无菌物品放置符合要求,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血用品应做到一人一份一用,止血带一用一消 毒。6、重复使用的各种物品、器具应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重复使用的玻片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2h,干燥备用;夹取标本的工具如镊、钳、接种环等用后均应清洁消毒,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重新灭菌。 7、菌种、毒种等应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47 进行管理和处置,日常有登记和检查记录 8、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 三、医疗废物 1、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应就地高压灭菌法,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废物装入医疗废物袋内,标识清楚,由专职人员负责清运。 2、体液标本的处理:有污水处理的医疗机构,可直接将体液倒入污水池;无污水处理的,应先消毒后排放。 3、固体的感染性废物,置于感染性废物袋内收集、转运。 4、锐器应使用利气盒收集,盛装废物至3/4满时即封口。 5、运送前必须检查医疗废物收集袋或容器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泄漏等,如有破损、泄漏应加套一层包装袋,确保运送途中安全。 48 第六章 消毒、灭菌 一、消毒灭菌基本概念 1、消毒: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染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消毒目的,可将消毒分为两类: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1)、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2)、疫源地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2、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可分为: 1)、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致病性芽胞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品消毒要求的制剂,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邻苯二甲醛、次氯酸钠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这类消毒剂主要有氯已啶、苯扎溴铵等。 3、灭菌: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的处理。 4、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目前医院常用的灭菌剂有戊二醛、环氧乙烷等。 5、中和剂: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6、菌落形成单位: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在活菌培养计数时,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二、消毒灭菌方法:根据消毒和灭菌的性质,消毒、灭菌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大类。 (一)物理灭菌方法: 1、热力消毒和灭菌法:包括干热、湿热方法。 1)压力蒸汽灭菌: A、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热的医疗器械物品的灭菌。 B、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类的灭菌。 C、分类: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D、下排气式压力灭菌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置换,将冷空气由灭菌器底部排出,类型有手提式、立式和卧式三大类。一般物品灭菌常用1.05kg/cm2压力,温度121?, 49 维持15min。 F、预真空式压力灭菌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械抽真空的方法,抽出冷空气,形成负压,使蒸汽快速穿透物品进行灭菌,其优点是空气排除彻底,所需灭菌时间短,灭菌温度132?,维持4min。 2)干热灭菌: 用于耐热、不耐湿、蒸汽或气体不能穿透物品的灭菌,如玻璃、金属和锐利器械、油脂、粉剂等的消毒灭菌。 灭菌所需时间为:180?,30min;170?,60min;160?,120min.。 2、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真菌、芽孢和衣原体均有杀灭作用,适用于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理,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待消毒房间,按每立方米空间紫外线灯瓦数? 1.5W,照射时间一般应大于30min。消毒物体表面时以灯管距污染表面?1m,照射30min左右,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5~2.0m处。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封闭式紫外线消毒器适用于人在的条件下室内空气消毒,消毒时间段可灵活设定。 (二)化学消毒法: 1、根据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醛类、卤素类、烷基化气体类、过氧化物类、酚类、醇类、季铵盐类、胍类、杂环类等消毒剂。 2、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可分为: 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按照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分为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应根据待消毒物品的性质及期望达到的消毒水平,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下表中列出了医院常用物品对应的消毒水平。 不同危险程度物品对应的消毒水平及消毒方法 三、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 1)戊二醛: 属灭菌剂,广谱、高效、毒副作用大、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稳定性好。常 50 用浓度为2%,增效的复方戊二醛可按卫生许可批件批准的浓度使用。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的浸泡消毒与灭菌。 浸泡法:10小时达到灭菌水平;10~ 45min达到消毒水平。 用于碳钢制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前应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碱性戊二醛使用前应按照使用说明加入适量碳酸氢钠调节PH值,此时稳定性明显降低,使用时应注意。 2)过氧乙酸 属灭菌剂,广谱、高效、低毒、腐蚀性强、受有机物影响大、稳定性差。原液浓度为16% ~ 20%(W/V),浓度低于12%时禁止使用。适用于物品、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浸泡法:一般污染用0.05%,细菌芽孢污染用1%。消毒作用5min,灭菌作用30min。 擦拭法:所用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喷洒法:一般污染表面用0.2%~0.4%作用30~60min。 3)过氧化氢 属高效消毒剂,广谱、速效、无毒,腐蚀性强,受有机物影响很大,纯品稳定性好。适用于医疗用品、餐具、饮水和空气等消毒和口腔含漱、外科伤口清洗。 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含漱、冲洗等。 浸泡法:一般用3%作用30min。 擦拭法:所用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其他方法:漱口用1.0%~1.5%;冲洗伤口用3%。 4)二氧化氯 属高效灭菌剂,广谱、速效、腐蚀性强,受有机物影响很大。适用于医疗器械、饮食、餐具、环境的消毒。 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浸泡法:低效消毒用100~250mg/L, 中效消毒用500mg/L, 高效消毒用1000mg/L,浸泡时间均为30min。 擦拭法:所用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喷洒法:低效消毒用500mg/L, 作用30min。中效消毒用1000mg/L,作用60min。 饮水消 毒:加入二氧化氯使其浓度成5mg/L,作用5min。 5)含氯消毒剂 属高效消毒剂,广谱、低毒、腐蚀性强,受有机物影响大、稳定性差。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适用于餐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 51 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 浸泡法:低效消毒用250~500mg/L, 作用10min以上。高效消毒用2000mg/L,作用60min以上。 擦拭法:所用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喷洒法:低效消毒用1000mg/L, 作用30min以上。高效消毒用2000mg/L,作用60min以上。 干粉消毒:对排泄物的消毒,加入干粉,使有效氯达10000 mg/L,作用2~6小时;对污水的消毒,加入干粉,使有效氯达50 mg/L,作用2小时。 6)乙醇 属中效消毒剂,速效、无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对金属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易挥发、不稳定。适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 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法和擦拭法。 浸泡法:低效消毒用75%酒精,作用10min以上。 擦拭法:用浸有75%乙醇的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擦拭被消毒部位,待干。 乙醇易燃,忌明火。必须使用医用乙醇,严禁使用工业乙醇消毒和作为原料配制。 7)聚维酮碘(碘伏) 属中效消毒剂,速效、低毒,对皮肤黏膜无刺激、不使皮肤黄染,受有机物影响大稳定性好。适用于皮肤、粘膜等的消毒。 常用消毒方法有擦拭、冲洗等。 擦拭法:用浸有0.25%~0.5%聚维酮碘的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擦拭被消毒皮肤部位2-3遍,待干;用浸有0.05%-0.1%聚维酮碘的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擦拭被消毒粘膜或创面部位2-3遍,作用3-5min。 冲洗法:用0.025%-0.1%的聚维酮碘冲洗阴道粘膜及创面,作用3-5min。 聚维酮碘对铜、铝、碳钢二价金属制品有腐蚀性 8)胍类消毒剂(氯已定) 常用的有醋酸氯已定和葡萄糖氯已定两种,均属低效消毒剂,但其复方制剂属中效消毒剂。速效,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对金属和织物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轻微,受肥皂、洗衣粉等阴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影响大,稳定性好。适用于外科手消毒、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留置导管部位皮肤消毒、粘膜消毒等。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擦拭和冲洗等。 擦拭法:用浸有0.5%醋酸氯已定-乙醇(70%)溶液的棉球或其它替代物品擦拭被消毒皮肤部位2-3遍,待干;用浸有0.5%醋酸氯已定次溶液的棉球或其它替代物品擦拭被消毒粘膜或创面部位2-3遍,作用2min。 52 冲洗法:用0.05%-0.1%的醋酸氯已定冲洗阴道、膀胱或创面,至洗液变清为止。 9)单链季铵盐类(苯扎溴铵) 属低效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毒性小、稳定性好,受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物影响大。适用于黏膜的冲洗消毒。 冲洗法:用0.05%冲洗,作用3-5min。 双长链季铵盐类杀菌效果明显增加,可杀灭多种微生物,属中效消毒剂。 10)酸性氧化电位水。 中效消毒剂。杀菌速度快、安全可靠、不留残毒、有利于环保。消毒时只能使用原液流动浸泡消毒,应现用现制备。适用于手、皮肤黏膜、餐具、瓜果蔬菜及物品表面和室 图2 室内面积>30m2的布点图 4(注意事项 (1)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 (2)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3)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5、监测结果的判定及结果报告格式(见表1) 53 (二)医护人员手微生物监测 1、采样时间:常规检测在洗手后从事诊疗活动前;特殊监测随时采样。 2、采样方法: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搽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rn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折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投入装有10m1采样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 3、判定标准及报告格式: (三)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常规监测时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100cm2,取l00cm2。 3(采样方法:采用棉拭子法 1)(对平面物体,用取样面积为5cm*5cm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表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式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抹各5次,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1—4个规格板面积。将棉拭子折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l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对门把手等小型不规则物件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4(判定标准及报告格式: 54 (四)灭菌物品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采样方法:用无菌操作打开器械包(敷料包),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手术钳、镊子等医疗器械(手术敷料),将棉拭子投入10ml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 3、注意事项:、 ?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O?,4?,则不得超过24h。 ?灭菌物品采样,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无菌检验应该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采样,对单向流向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4(检测结果判定报告可参考以下格式 (五)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软式内镜内腔面: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 3、结果判定及报告 (六)消毒、灭菌剂的监测 1、监测样品:碘伏、安尔碘、戊二醛等。 2、采样方法: ?涂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0.2m1,滴于干燥普通琼脂平板,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 一平板监测霉菌染菌量置25?,培养7天;另一平板35。C,培养72小时计数菌落数。 55 3、结果的报告可参考以下格式 (七)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 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0μW/cm2为合格。 (八)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监测频次 (1)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压力、温度(波动范围在+3?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制备的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 (2)检测方法:将1支生物指示剂管,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 56 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毛巾,30块10cm×10cm 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 ?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测试包(由16条41cm×66cm全棉手术巾制成,将每条手术巾 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应选择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作为生物测试包,包内放置1支生物指示管,且灭菌器处于满载状态;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应直接将1支生物指示管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剂管,夹破管内安瓿,放于56?培养箱中,同时放1支未灭菌的指示管,夹破管内安瓿,做阳性对照;:培养48h,观察结果。 (3)结果报告:每个指示剂管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若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九)血液透析系统的监测 1、样品采集 (1)对使用中的透析机入口液和出口液进行抽查采样。 (2)单一透析系统:采样点为透析液入口及出口,消毒后用无菌试管接原液5m1即可。 2、检测结果判定及报告 57 第七章 隔 离 一、隔离基本概念 1、感染链: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组成感染链。 2、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医疗保健过程中的感染源主要源于患者、患者家属、探视者、医疗保健人员及其生活环境。 3、传播途径: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可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朊毒体。 4、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5、隔离: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感染因子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 6、区域隔离:是指感染源(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或特殊环境中,使他们与普通患者分开,并对指定的地点或特殊环境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不同病种之间的交叉感染。 二、隔离基本原则 严格管理感染源、阻断感染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达到切断感染链,降低外源性感染发生和暴发的目的。 三、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一)口罩: 1、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清洁与消毒;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 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力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每次配戴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保证不漏气。 (二)手套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诊疗护理不同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皮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同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三)防护镜与防护面罩 防止患者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眼部、棉布。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应戴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58 2、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用后有效清洁与消毒。 (四)隔离衣 预防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潜在性感染物质污染医务人员手臂及暴露的身体。防护服总是需要与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设施联合使用。以下情况,需要穿隔离衣/防护服 1、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以及大创面换药时。 3、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实施隔离时。 (五)鞋套 区域隔离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负压病房隔离从缓冲区进入病房时应穿鞋套。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离开该区域时及时脱掉。一次性使用,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 可能有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护围裙。一次性防水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重复使用的塑胶围裙,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七)帽子 进入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帽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布质帽子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与清洁。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四、不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穿脱方法 (一)、口罩的佩戴方法 1)医用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1(将口罩有颜色的面向外,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 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金属条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 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2)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 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 59 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二)、口罩的摘除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三)、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佩戴与摘除方法 1、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3、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 (四)、无菌手套戴脱方法 1)戴无菌手套方法 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的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 3(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2)脱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3(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五)、防护服穿脱方法 1)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2)脱防护服 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 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 ;由上向下边脱边卷 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 (六)、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七)、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60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五、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艰难梭菌、诺和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 1、应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条件限制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未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 (2)床间距应?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采取接触隔离,在接触同一病房不同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 (4)设立隔离标识。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隔室。 (三)、个人防护装备 1、不论是接触患者完整的皮肤或环境表面,如医疗设备、床栏杆等,都应在进入房间或分隔间时戴手套。 2、隔离衣 1)进入病房或分隔间时应穿隔离衣,并于离开患者医疗环境前脱卸隔离衣及执行手卫生。 2)脱卸隔离衣后,应确保衣服及皮肤不接触污染的环境表面。 (四)、患者转运 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保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61 3、转运前工作人员应执行手卫生并脱卸和丢弃污染的个人防护设备。 4、转运到达目的地后,医务人员再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装备处置患者。 (五)、医疗仪器 1、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处理医疗装置和仪器。 2、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器械应在每一 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六)、环境 病房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旁桌、卫生间、门把手以及患者周围的物体表面,应经常清洁消毒,每班至少一次。 六、飞沫隔离标准预防操作规程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源,如百日咳杆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 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第二至第四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 1、应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条件限制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优先安置重度咳嗽且有痰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其他不同感染源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 (2)床间距应?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采取飞沫隔离,在接触同一病房不同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 (4)设立隔离标识。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隔室,并建议患者遵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三)、个人防护装备 1、进入病房或分隔间应戴口罩。 2、密切接触患者时,除戴口罩以外,不建议常规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针对疑似或确诊SARS、禽流感或流感大流行的患者应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 (四)、患者转运 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62 2、确需转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口罩,应遵循呼吸卫生礼仪。 3、如患者已戴口罩,负责转运患者的人员不必戴口罩。 七、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源,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播散性带状疱疹病毒,推测SARS-CoV(SARS冠状病毒)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下列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 1、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负压病房应达到以下要求。 1)空气交换?6次|h(现存病房)或?12次|h(新建或改建病房)。 2) 病房空气可直接排出室外,若进入邻近空间或空气循环系统需经高效过 滤。 3)每日监测、记录负压值,并通过烟柱、飘带等肉眼观察压差。 4)病房门应随时保持关闭 2、当负压病房不足时,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三)、门急诊 1、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 2、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条件受限制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安置于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性疾病门诊。当患者离开后,应将房间空置至少1h. 3、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守呼吸卫生礼仪。除了在负压病房内,患者需持续佩戴外科口罩。 (四)、人员限制 应尽可能安排具有特异性免疫的医务人员进入病房。 (五)、个人防护装备 医务人员无论是否具有特异性免疫,当进入病房时,均应佩戴经过密合度测试的N95呼吸防护器或医用防护口罩。 (六)、患者转运 1、应尽量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守呼吸卫生礼仪。 3、应覆盖水痘或天花或结核性等皮肤损伤。 八、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 将异体干细胞移植患者安置于保护性病房,以减少患者对环境中真菌如曲霉菌属的暴 63 露。 (二)、环境管理 1、环境控制 1)病房送风应经过高效过滤。 2)病房空气应定向流动,从房间的一侧送风,穿过病床,从房间的对侧排风。 3)病房正压差应达到2.5Pa以上,每日应通过烟柱、飘带等肉眼观察压差。 4)病房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5)空气交换?12次/h。 2、物体表面应光滑、无空,易于擦洗。日常应湿式清洁。 3、走廊和病房不应铺设地毯。 4、病房内禁止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 (三)、患者管理 尽可能缩短患者在保护性病房外地逗留时间。 (四)、个人防护装备 建筑施工期间,患者离开保护性病房时,如果病情允许应给患者提供呼吸防护,如医用防护口罩。 (五)、隔离措施 1、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隔离。 2、按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和接触预防。对病毒性感染患者采取的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期限应适当延长。 3、如果患者没有可疑或确诊感染,或者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没有使用指证,则不需要采取屏障预防,如口罩、隔离衣、手套。 4、如果需要保护隔离的患者,同时又感染了需要空气隔离的疾病(如肺结核),应执行空气隔离措施。 1)保护性病房应保持正压。 2)在病房与走廊之间应设置缓冲间。病房空气应有独立的排风管道,如果回风则管道中应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 3)如果没有缓冲间,则应将患者置于负压病室,并使用便携式工业空气过滤器以加强对真菌孢子的过滤。 64 第八章 手卫生 一、手卫生的目的: 通过手卫生,降低与预防外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同时通过控制感染,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最终使患者、医院和社会共同受益。 二、手卫生的定义: 1、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 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 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 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三、手卫生设施: (一)一般手卫生设施 1、应采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为非手触式,重点部门必须配备非手触式水龙 头。清洁剂可为皂液或肥皂,使用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皂液应放在洁净的容器采用流动水洗手,必须是非手触式开关。洗手池上缘距地面1m为宜。两池间距应,50cm或两个水龙头间距?150cm,刷手工具一用一消毒。 2、外科手消毒:配备外科手消毒剂,有效期内使用,还应配备干手用无菌巾。 3、计时器、指甲剪、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等。 四、一般手卫生方法 (一)洗手方法 1、洗手应遵循的原则: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用速干手消毒液代替洗手。 65 2、医务人员在下述情况下,可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e)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掌心对掌心揉搓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 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揉搓 双手互握揉搓手指 拇指在掌中揉搓 指尖在掌心中揉搓 (二)卫生手消毒方法: 1、卫生手消毒指证: 1)医务人员的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而需要洗手时,可用卫生手消毒代替洗手; 2)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包括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卫生手消毒的方法: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按照洗手方法第三步揉搓的方法,双手相互进行揉搓,直至手部干燥。 五、外科手消毒方法: (一)目的: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和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二)应遵循的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与手消毒。 (三)洗手方法与要求: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认真揉搓。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66 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四)手消毒方法 1、冲洗手消毒:取少量的手消毒剂涂抹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6分钟,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 2、免洗手消毒:取足量的免洗手消毒剂涂抹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认真涂抹直至消毒剂彻底干燥。 六、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67 第九章 医疗废物管理 一、医疗废物的概念: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二、医疗废物的分类: (一)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签、棉球、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二)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 (三)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四)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可疑致癌性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五)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三、医疗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程化管理原则:严格控制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密闭包装到收集转运、 68 储存、处置的整个流程。 2、集中处置原则: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并达到基本的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3、无害化处理原则:严防交叉感染和二次污染,避免伤害,焚烧过程中的灰渣必须视同危险废物,要妥善处理,必须达标排放;严格区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 4、负责制原则: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废物的产生单位,负责医疗废物产生后的分类、收集与管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收集转运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地的储存和处置的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上述活动。 四、医疗废物产生地管理: 1、根据医疗废物按类别分别置于专用包装袋或容器中,损伤性废物置于锐器盒中,其他医疗废物置于黄色塑料袋中。 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对包装袋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3、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4、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菌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装入双层塑料袋中密封。 5、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处理;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用双层包装袋及时密封;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6、放入包装袋或容器的医疗废物不得取出。 7、盛装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8、包装袋或容器的外表面被污染时,应当对被感染处进行消毒或增加一层包装。 9、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要有中文标签注明产生单位、时间、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五、医疗废物的存放管理 1、医疗废物应存放于有医疗废物专用警示标识的专用包装袋、利器盒、周转箱等专用容器内,专用容器质量要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文件要求。 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置于医疗废物专用的利器盒内,由医疗废物专职收集人员在规定时间 69 ? 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地面与墙面易于清洁和消毒,有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设施,能避免阳光直射。 ? 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3、暂时储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储存或者防腐。条件 八、医疗废物的交接、登记及转运要求 1、医疗废物必须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70 2、废物的产生科室和暂存地必须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3、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储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4、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储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九、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紧急处理 1、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并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的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患者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的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患者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的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发生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转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2、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储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制订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1)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总务科、预防保健科、保卫科及主管院长汇报,并遵循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限制暴露者,限制环境影响;并由后勤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保卫科及相关科室组成调查小组,确定流失、泄露、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必要时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协助。 2)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露、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患者、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同时处理人员必须做好自身的卫生安全防护。 3)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露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 71 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4)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5)发生事故的部门协助做好调查,查清事故原因,总结教训,妥善处理事故;处理结束后由发生事故的部门写明事情经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类似事件发生。 72 第十章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进入医院的人员采用的一种预防措施。无论是否有疑似或确定的感染状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汗液以外的排泄物、患者的粘膜及非完整皮肤时,均认为有携带可传播的病原体的可能,均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不论 是否戴手套,都必须立即洗手。 (2)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粘膜和皮肤前均 应戴手套;对同一患者既接触清洁部位,有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 (3) 与普遍预防相同,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隔离 衣或防护衣,以防医务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 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 在医 务人员、患者、探视者与环境之间传播。对于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确保在下个患者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灭菌。 (5)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 作规程。 (6) 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处理,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其他物品引 起微生物传播。 (7) 锐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置,以防针刺伤。操作时针头套不必重新套上,当必须 重新套上时应运用器具而不能直接用手。针头不应用手从注射器上取下、折弯、破坏或进行其他操作。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针头、刀片和其他锐器应置于适当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需重复使用的锐利器械应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以便于运输及在处理。 三、标准预防与普通预防的区别 1)普通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 痰、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导尿管。 2)普通预防主要采取接触隔离,因此不能防止空气与飞沫传播的疾病,而标准预 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3)普通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对患者间的防护较差;二标准 预防强调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73 四、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以及有关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 1、意外被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 2、被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以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3、吸入具有感染性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 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一)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基础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聚维酮溶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报告 1、报告科室负责人(医生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24小时内送交医院感控办。 (三)评估与预防 1、暴露于无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感染源中,局部伤口处理即可。 2、患者抗-HbsAg阳性:受伤者表面抗体阳性者不需进一步处理;受伤者表面抗体阴性者,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200国际单位,并接种乙肝疫苗3针(0、1、6)。 3、患者抗-HCV阳性:暴露后4个月-6个月进行抗HCV、丙氨酸转氨酶检查,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4、患者抗-HIV阳性: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西安市疾控中心报告,由疾控中心进行评估与防护指导,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暴露后一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检查抗HIV。 (四)随访和咨询 1、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药情况,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 74 第十一章 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小时;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小时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 (一)消毒 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采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入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摇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 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经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小时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 采血2ml。 四、运送要求 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小时内。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75 2、送检标本应正确黏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3、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痰标本采集与运送 一、 采集目的 一般可用于普通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和军团菌的涂片或培养检测,经气管穿刺吸引物可用于厌氧菌的检测。 二、一般原则 1、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2、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 3、对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痰标本送检每天一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小时内多次采样送检,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 4、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 三、采集方法 (一)自然咳痰法与雾化导痰法 1、用物准备:无菌容器(盒)、生理盐水(250ml或500ml)、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无痰或痰量极少者可用3%-5%氯化钠溶液5ml雾化吸入约5min后留取痰液。 4、如有可能,应在医护人员直视下留取清晨第二口痰。嘱咐患者留取前摘去牙托,清洁口腔,如刷牙后反复用生理盐水漱口;深吸气后用力自气管深部咳出痰液,置无菌容器内。应尽可能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混入样品,不应用纸巾包裹痰液。 (二)支气管镜法 鼻或口腔插入支气管镜。常用采集方法有经支气管镜吸引、支气管肺泡灌洗、防污染毛刷采样或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等。 (三)经人工气道吸引法 1、用物准备:负压吸引器、生理盐水、一次性吸痰管、无菌手套、无菌容器(试管)、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将患者头部转向操作者一侧 4、进行手卫生后将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拆开,连接吸引器,调节吸引器至适宜负压(成人:40.0-53.3kPa)。 5、将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去除,戴手套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6、折叠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插入口腔或鼻腔或人工气道至适宜深度,放开吸痰管末端,轻柔、灵活、迅速的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吸痰。见吸痰管内有痰液吸出,即折叠一次性吸痰管退出,将一次性吸痰管与吸引器分离(使用人工呼吸机者,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后需吸入高浓度氧气1-2min)。 76 7、将痰液注入无菌容器(试管)内,如痰液粘稠者可用一次性针筒向吸痰管末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将痰液冲入无菌容器(试管)内。 四、运送和保存 应在2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否则应4?冷藏,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4小时。 手术部位感染标本采集及运送 一、一般原则 1、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宜仅在有临床感染症状或伤口恶化或长期不能愈合时采集标本。 2、皮肤或粘膜表面的清洁。 1)闭合伤口和穿刺物标本:消毒方法同血培养标本的皮肤消毒 2)开放伤口:无菌生理盐水充分冲洗伤口部位。不可以用消毒剂。 3、采集新鲜的感染组织,避免采集浅表的组织碎屑。 4、若可以采集穿刺物或活体标本,应避免拭子标本。 二、容器 1、较大的标本:含有少量生理盐水的带螺纹口的无菌塑料容器。 2、标本较小或拭子标本:专用运输培养基,适用于需养和厌氧菌。 三、采集方法 (一)密闭性脓肿 1、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液。 2、若无法抽到脓液应先皮下注射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再次穿刺抽取脓液;若脓液过多,应先切开引流,在基底部或脓肿壁采集标本。脓液的量以大于1ml为宜。 3、排除注射器内部及针头的气体,用无菌橡皮塞封闭针头送检;或直接打入血培养瓶中。疑为厌氧菌,应迅速将脓液打入厌氧血培养瓶中。 (二)组织和活检标本 1、采集足够大的组织,体积以1mm3为宜,避免在坏死区域采集。 2、将小块的组织放在运输培养基内;较大的放在容器中,并加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 (三)开放伤口 1、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浅表部位,去除表面的渗出物和碎屑。 2、用拭子深入伤口的基底部或伤口-正常组织边缘部采集两个标本,分别用于培养和革兰氏染色。 四、标本的标识 填写患者信息、标本类型(深部组织、表浅组织、脓肿和穿刺物等)、标本的来源(腹腔、腿和上臂等),记录标本采集的日期和时间及是否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选择检查项目(需氧培养或厌氧培养)。 77 五、标本的送检 为了更好的分离病原菌,标本应在采集后的30min内送到实验室。送检时应保持标本的湿润(尽量采用运输培养基,组织可以放在生理盐水中)。在送检前或运送过程中,禁止将标本放于冰箱。若不能及时送检,运输培养基中标本应室温保存,但最长不可超过24小时。 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 一、采集时机 宜为抗菌药物使用之前的清晨第一次尿液。 二、采集方法 (一)清晨中段尿 1、女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冲洗外阴,用手指分开阴唇,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内。 2、男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溶液等消毒液清洗尿道口,擦干后翻包皮,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内。 (二)耻骨上膀胱穿刺 主要用于厌氧菌培养或留取标本困难的婴儿、脊柱损伤患者的尿液采集。先用0.2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然后使用无菌注射器直接从耻骨联合于脐连线上高于耻骨联合2cm处刺入膀胱吸取尿液10-20ml于无菌容器内。 (二)导尿管尿 1、直接导尿法: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会阴局部,用导尿管直接经尿道插入膀胱,先弃其前段尿15ml,在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内。 2、留置导尿管法:医院内尿路感染中,临床最常用此法。采集前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则松管弃其前段尿液,使用0.25%-0.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导尿管的采样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斜刺入导尿管(从采样口或靠近尿道的导尿管管壁)抽取10-20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3、回肠造口导尿管法:摘除导管,弃去里面的尿液,先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吻合口,再将导尿管插入到清洁的吻合口,直至筋膜的深部采集10-20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四)小儿收集包 对于无自控能力的小儿可应用收集包采集尿液,这种装置由于很难避免会阴部菌群污染产生假阳性,所以只有在检验结果为阴性时才有意义。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必要时可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或导尿法留取尿液进行复检。 三、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并接种,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保存)。如果不能及时运送或接种,应4?冷藏,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8小时 78 第十二章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 或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说明: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 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发热。 ?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79
本文档为【医院感染知识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7KB
软件:Word
页数:10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