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毛姆简介

毛姆简介

举报
开通vip

毛姆简介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

毛姆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 文学创作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1908年,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佛烈德里克夫人》、《杰克·斯特劳》、《杜特太太》和《探险家》,其中《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他的作品都是喜剧,受奥斯卡·王尔德的影响较深,主题大多为家庭、爱情、婚姻中的波折,描绘出当代上流社会的世态风尚,流露他对社会道德的怀疑态度,笔触辛辣含蓄,讽刺多于幽默。佳作包括《希望之乡》(1913)、《卡洛琳》(1916)、《我们的前辈》(1917)、《家庭与美人》及《圈子》(1921)。 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这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带有自传成分。它写一个青年菲利普受到不合理的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摧残和宗教思想的束缚,以及在爱情上遭到的打击。但批评家们认为它写得并不成功,其中的自我分析也不如别的作品中的冷静观察深刻。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回国述职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段间谍与密使的生活,后来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中。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以后又去拉丁美洲与印度。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能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1919年,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描写一个英国画家(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庚为原型)来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共同过纯朴原始的生活,创作了不少名画。这部小说表现的是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 创作高峰 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两次 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的剧本,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后来还写了《香笺泪》(1927)、《神圣的火焰》(1929)、《养家糊口的人》(1931)以及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幻想破灭的《为国效劳》(1932),1933年完稿的《谢佩》上演失败,从此不再写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又名《大吃大喝》出版。它写了两个作家(分别以哈代和休·华尔浦尔为原型),反映了当时文坛的面貌。其中酒吧间女侍罗西,是毛姆笔下最为丰满的女性形象) ;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1921)、《卡苏里纳树》(1926)与《阿金》(1933)等。英国著名批评家西里尔·科诺利对这些作品评价很高,认为它们第一次如实地刻划出在海外的英国人,如法官、种植园主、行政长官等人的真实形象,他们或是懦夫,或是势利之徒,或是谋杀犯,或是诈骗犯,而不是肩负崇高使命的上等人。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暮年时光 毛姆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罗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如《总结》(1938)、《作家笔记》(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观点》(1958)、《回顾》(1962)等 ,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同年1月25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 毛姆住过的客厅 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2] 2著作目录编辑 选集 《毛姆作品选》 弗雷德里克·T·贝森编(193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本书包括毛姆的全部作品和他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并附有这些刊物对此所作的介绍和注释。由雷蒙德·图尔·斯托特编(1950)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K.W.乔纳斯编,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思维克,卢特格斯大学出版。(1950) 全集 《毛姆戏剧集》6卷本(1931—1934) 《毛姆全集》20卷本(1934—1950) 《毛姆全集》袖珍版 14卷本(1936—1938) 《短篇小说全集》3卷本(1951年)   单行本 《兰姆贝思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年)长篇小说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年)长篇小说 《东向礼拜》(Orientations)(1899年)短篇小说集 《英雄》(The hero)(1901年)长篇小说 《克雷杜克夫人》(Mrs. Craddock)(1902年)长篇小说 《一个体面的男人》四幕话剧(1903年) 《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1904年)长篇小说 《圣洁的天国:安大路西亚见闻和印象》(1905年)游记 《主教的围巾:一个大家庭的来龙去脉》(1906年)长篇小说 《调情》(Flirtation)(1906年)短篇小说 《探索者》(The explorer)(1908年)长篇小说 《魔术师》(The magician)(1908年)长篇小说 《弗雷德里克夫人》三幕喜剧(1912年) 《杰克·斯特洛》(1912年)戏剧 《朵特夫人》(1912年)戏剧《珀涅罗珀》(1912年)戏剧 《探索者》(1912年)戏剧 《第十个人》(1913年)戏剧 《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1913年)戏剧 《史密斯》(1913年)戏剧 《可指望的土地》四幕喜剧(1913年) 《人生的枷锁》(1915年)长篇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1919年)长篇小说 《陌生人》(1920年)戏剧 《一片树叶的颤动》(1921年) 《周而复始》三幕喜剧(1921年) 《在中国屏风上》(1922年)游记 《凯撒之妻》(1922年)戏剧 《中国剪影》(1922年)游记 《苏伊士之东》(1922年)戏剧 《比我们高贵的人们》(1923年)三幕喜剧 《家庭和美人》三幕滑稽剧(1923年) 《不可企求的人》三幕滑稽剧(1923年) 《私利》四幕喜剧(1924年) 《彩巾》(The painted veil)(1925年)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六篇》(1926年) 《信》三幕剧(1927年)戏剧 《忠实的妻子》三幕喜剧(1927年) 《圣火》三幕剧(1928年)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个英国间谍》(1928年)短篇小说集 《客厅里的绅士:从仰光到海防旅途纪实》(1930年)游记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1930年)长篇小说 《养家活口的人》一幕喜剧(1930年) 《第一人称短篇小说六篇》(1931年) 《因为效了劳》三幕剧(1932年)戏剧 《书包》(1932年)短篇小说 《偏僻的角落》(1932年)长篇小说 《谢佩》三幕剧(1933年)戏剧 《啊,国王》短篇小说六篇 (1933年) 《法庭》(1934年)短篇小说 《堂·弗尔南多:西班牙主旋律变奏曲》(1935年)游记 《四海为家的人们》微型短篇小说(1936年) 《我的南太平洋诸岛》芝加哥出版(1936年)随笔 《戏院》(Theatre)(1937年)长篇小说 《总结》(The summing up)(1938年)自传《圣诞节》(Christmas holiday)(1939年)长篇小说 《喜剧六种》纽约出版(1939年) 《九月公主和夜莺》多伦多出版(1939年)短篇小说 《书与你》(1940年)随笔 《战争中的法国》(1940年)随笔 《象从前那样的杂拌》(1940年)短篇小说集 《一打短篇》(The round dozen)(1940年)短篇小说集 《别墅里红运高照之人》(Up at the villa)(1941年)长篇小说 《纯属私事》(Strictly personal)纽约版(1941年)伦敦版(1942年)自传 《黎明前的时分》(The hour before the dawn)(1942年)长篇小说 《不可征服的人》(The unconquered)或 (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纽约出版(1944年) 《刀锋》(The razor’s edge)(1944年)长篇小说 《时常》(Then and now)(1946年)长篇小说 《环境的产物》(1947年)短篇小说集 《卡塔琳娜—— 一段罗曼史》(Catalina.A Romance)(1948年)长篇小说 《这里和那里》(1948年)短篇小说集 《四部曲》(1948年)R.C.雪弗雷根据毛姆的原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一个作家的札记》(1949年)文艺理伦 《三部曲》——《教堂司事》,《娄威尔先生》,《疗养院》(1950)   3文学特点编辑 复杂人性 毛拇的个性坦率,常常宣言不讳,因此总是招引文艺批评界的诋毁,但他仍坚持以英、法等国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公众喜闻乐见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毛姆短篇小说的标志就是冷静、客观和深刻地剖析与解读人性的弱点,人世间的人情冷暖、苦与恶、尔自我诈、道貌岸然、世态作品中无情地嘲弄、讽刺了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上流社会的荒理无度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导致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幻想破灭,让人们从他的小说中亲身领赂、目睹了社会的罪恶、人性的丑恶及命运的不公和多劫难。[3] 纵观毛姆的多篇短篇小说,虽然他目睹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瘸苦,在创作时仍坚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的做法。毛姆将人性的复杂性描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关心,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财兽与恶、美与丑进行了惟抄报肖的描写。有人认为毛姆的小说已超越了对善、恶、美、丑的鉴别,但其作品往往只是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进行具体、翔实的描写,尤其是对人性恶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揭露与讥讽,却没有意识到罪恶的根源,没有对摧残、压迫人的社会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4] 作品主题 对维多利亚传统的矛盾态度使毛姆与其他不愿盲从常规的作家—样,对新时代自我价值的追求满怀渴望,同时又不忍彻底颠覆维多利亚传统文化。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毛姆选择了逃避,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与超然物外。他笔下的主人公对造成自身孤独的外在世界冷眼相看,对保持孤独的完美刻骨铭心。在西方文化的樊笼中,他们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在一次次质疑中,毛姆放逐他笔下的主人公自由地寻求灵魂栖息之地。《刀锋》中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土》中的斯特里克兰便是其中的典型。[3] 异国情调 毛姆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经久不衰,其中的原因之—,便是他作品中浓郁的异国情调。这种异国情调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科技带来的进步使得西方文明迅猛发展,不仅使得后起的欧洲迅速超过了古老的东方。而且促进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和霸权意识的增长。在疯狂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殖民者从“愚昧、野蛮”的东方人手中掠夺物质财富.人类学家和艺术家则看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量力,将之视为人类灵魂的最终归属。作为一个敏感而极官才华的作家,毛姆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对东方文化则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向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毛奶对处于非主流边缘地位的土著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等倾注了自己高度的热情,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在毛姆的小说中,“异质文化不再充当西方文化的配角,而一跃成为小说中真正的主宰因家”。[3] 4人物思想编辑 对毛姆而言,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愿意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在创作小说时,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成为毛姆关注的焦点。生理上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让他更加客观、包容地看待人性.从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复杂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恶兼容的结论。因此在创作时,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来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各具特色。[3]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作家,毛姆带着19世纪传统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批判意识进入20世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追问人性的价值。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语境中呈现,并在语境中生成意义,反过来又构成语境中的一道风景。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19世纪传统价值现的反叛与否定,又无可奈何的眷恋与缅怀;既有对风园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反驳与批判,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共鸣。 这些互为矛盾的因索充分体现了文化语境与作家创作个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构成毛姆小说的二重性特征。表面上,毛姆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进行揭露;在更深层面上,毛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感。毛姆这种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现代主义主题的方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显著特征。[3] 针对各种各样的小说。“教化论”与“宣传论”。毛姆明确提出了反对观点。他认定艺术的目的是娱乐。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而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一定要为读者提供愉悦的享受。他极力反对将小说当成讲坛的陋习,认为“让读者以读小说可以轻松获取知识“是一种误导,因为知识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而读小说就是为了寻开心,“假如读一本小说很辛苦的话,那还不如干脆别读了。”为此,他甚至提倡大篇幅的跳读或者对原若进行大胆删减,因为这样能够在不毁损原著大致精神的基础上,有效增添阅读的快感。[5] 毛姆本人常因写作非经世致用的文字而被评论家们贬入二三流,他对受到“全然罔顾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诟病的契诃夫自是惺惺相惜,“作家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就是叙述事实然后全部交给读者,让他们去定夺该如何处置”,而不应鼓动艺术家去解决问题。毛姆在此厘定了作家与社会改革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界限,反对将小说当作“布道的讲坛”,因为好的小说自己就能说话,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者标举意义,就如契诃夫“超脱个人悲喜”地描写生活,却让人“强烈感觉到人们的残忍和无知,穷人的赤贫及堕落还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一场暴力革命”。 而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当下最迫切现实问题的读者,毛姆建议他们不要读小说而是读专业著作,他也提醒想要理解客观世界的读者,最好别去看那些独树一帜的作家,而去读那些平庸的作家,因为才气越大个性越强的作家,他的人生图画就越是光怪陆离,而平庸作家正因其平庸反而能把周围环境描写得更忠实。而龚古尔兄弟、儒勒·勒纳尔、保罗·莱奥托受到毛姆这般推崇(《三位日记体作家》),未必好受。但毛姆把他们定位为“日记体作家”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无可救药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有限视角和自鸣得意反而成就了他们编年史作家的地位。[6] 5人物影响编辑 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诗歌以外的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树。他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短篇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7] 6人物轶事编辑 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一书中将以下书本列名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1865年到1869年)《高老头》 (巴尔扎克1835年)《汤姆·琼斯》(亨利·菲尔丁,1749年)《傲慢与偏见》(珍·奥斯汀,1813年)《红与黑》(斯汤达尔,1830年)《呼啸山庄》(艾蜜莉·勃朗特,1847年)《包法利夫人》(福楼拜,1856年)《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1849年至1850年)《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1880年)《白鲸记》(赫尔曼·梅尔维尔,1851年) 杰拉尔德·古尔德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如果毛姆属于一个流派,那就是法国派。” 参考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l 1. 论毛姆小说的自然主义特征 申利锋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l 2.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易文网 . 2012-8-21 [引用日期2013-08-24] . l 3. 游移的他者:毛姆小说中的文化边缘人 胡妮,许丽芹 - 《宁夏社会科 学》- 2010年6期 l 4. 毛姆小说中的多维人性书写 韩红军 -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9期 l 5. 私密与娱乐:毛姆的小说观 李锋 《学海》 -2011年6期 l 6. 魅力无穷的人往往一无是处 .易文网 .2012-5-24 [引用日期2013-08-24] . l 7. 《人生的枷锁》译本序 .易文网 .2007-4-12 [引用日期2013-08-24] .
本文档为【毛姆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8-06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