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举报
开通vip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平衡针灸学的简介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 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 年被评为国...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平衡针灸学的简介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 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 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 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平衡针灸学”完义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 1、阴阳整体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维持着正常的阴阳动 、 、态平衡,祖国医学早在《内 ”“人体小天地”等论述,这就构成了人体自身的整经》中就有“脏腑相关”“形神合一 体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破环了阴阳动态平衡所形成的病理过程,必然会出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反应原理,人体各个渐部的病变实际上是整体病变的一个局部表现,因为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与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从中探索和掌握体内的病理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平衡针灸学就是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消失归结为把平衡失调达到重新恢复平衡的功能动态变化。 2、神经交叉学说 神经系统包括了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是调节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结构,在功能和形态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整体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人体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肢体的运动。平衡针灸学主要取决于神经交叉支配原理和神经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的自身调整、完善、修复、自我治愈疾病的目的。 3、生物全息学说 生物全息学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 1980 年创立的一个生物学新学科。它的贡献揭示了一个与经络对等的一种穴位分布的普遍规律: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身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全息单位,部分等于整体,在人体分布的全息律与经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错着支配穴位的分布,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互相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这就是作者运用全息针刺疗法达到整体平衡消除疾病的方法之一。 4、经络学说 经络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肢节百骸,贯穿上下左右,沟通表里内外,将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同时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即为现代医学的信息系统,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取穴原则多为交叉取穴、远道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此源于《内经》的巨刺针法,远道刺法与缪刺法。 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 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 38 个平衡穴位。 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 3 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 3 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突出穴名通俗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 3 秒 、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 突出临床实钟,不易晕针。 b 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再根据平衡针灸疗法的调控理论指导运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已有 4000 多家医院、万余名平衡针灸医务人员采用平衡针灸疗法医治患者,是深受病人欢迎的简单、方便的实用疗法。 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持针方法 (一)采用 3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 510 毫米即可 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 平衡针灸治疗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平衡针灸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 10cm5 寸)后发际直上 16cm8 寸)出,双耳尖 2cm1 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 4cm(2 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 6 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 610 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 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痪,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 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 30 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 4 厘米,阳痿早泻遗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 2 寸,百会穴上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 34 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 (3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 寸毫针双侧腰?矗 醒 聪蛳缕酱?l2 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 12 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局解: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 (l中风。 寸毫针向上斜刺 0.30.5 寸,45 度角) 4、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 3 厘米(1.5 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领神经及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 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45 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 寸)。 5、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 3 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 30 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 (偏 临床也采用偏三针,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 48 小时,最长可留 12 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领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 (3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 12 寸,交叉取穴) 7、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 3 次。 针感: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 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垂直进针 0.5l 寸) 8、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 3 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指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 (2 0.51 寸) 9、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之灵。 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 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翼风与风府之间 l/2 处。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弓,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 1/2 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 45 度角斜刺 45cm。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若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佳。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11、肺病 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 1/3 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解:布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故止血穴。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吐血痔便血。 12、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 1/3 处。 局解: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
本文档为【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29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