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

举报
开通vip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 上篇 传统农业 第一章 原始农业起源 1.1农业的起源 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可以为几类: (1)人口压力说 代表人物博塞洛普(E. Boserup )在1965年提出。他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溶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世界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的强度逐渐上升,加上狩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了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库 上篇 传统农业 第一章 原始农业起源 1.1农业的起源 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可以为几类: (1)人口压力说 代表人物博塞洛普(E. Boserup )在1965年提出。他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溶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世界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的强度逐渐上升,加上狩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了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2)宴享说 海登( B. Hayden )提出的,他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所以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因此,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了驯化植物,出现了原始农业。 比如驯化一些植物可以用做香料、调味品;一些谷物可以用于酿酒;葫芦科植物可用做宴饮的器皿等。所以这完全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品种。 农业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 (3)最佳觅食模式 认为动物的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觅食。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即花费最少力气和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是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最佳觅食模式被用来解释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 (4)“气候”说 认为由于古气候变迁,造成大片森林毁灭,原始人无法再依靠采集、狩猎为生,不得不转而依靠农业。 (5)“宗教”说 认为原始人祭天用的野生动物并不是刚刚捕获的,因为祭天活动和捕猎常常不在 同一时间举行,于是就需要饲养,这样就有了畜牧业,为了解决饲料问题,又相应地产生了种植业。 (6)“垃圾堆”说 认为原始人经常看到污泥堆上长满野生植物,于是逐渐地从单纯采集转向有意识的栽培。 2、C.O.索尔的推论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对农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创建性的分析和推测: (1)植物驯化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 (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 (6)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东地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点。 3 1.2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1、农业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1)人类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 (3)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 (4)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育。 正因为这样,农业的出现使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2.1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也是它的基本特点。 2、从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来看,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 3、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等技术得到推广,使我国北方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4、东汉时,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由撒播变成育种移栽的办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5、经过1000多年时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 6、公元6世纪30年代左右,我国古代伟大的农学家贾思勰写了一部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农耕技术。 7、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 8、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农业生产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 9、欧洲短期休闲农业的基本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而不是作物轮种。 两圃制和三圃制。 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和维持土地的肥力。比较典型的就是 中篇 传统农业 第一章 土壤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利用 1.1土壤耕作技术进步 1、我国传统农业自16、17世纪开始落后于西方是由于:西方将蒸汽动力应用于生产、中国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近代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等。 2、战国时期是土壤精耕细作体系的起始时期。这—时期,铁犁牛耕、铁犁马耕在中原一带地区开始普通使用,为土壤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 3、战国时期讲土壤精耕细作,至少应包括深耕、熟耰、耘耨三方面的内容。 4、垄作法有如下优点: (1)因地耕作,防旱抗涝。《吕氏春秋?任地》曰:“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2)实行条播可通风透光。垄作法基本上必实行条播,为通风透光创造了方便条件。《吕氏春秋(辩土篇》说:“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尖心中央,帅为冷风。” 5、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逐步形成。汉代在土壤耕作方面 、区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耕、把、糖(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出现了代田法 6、代田法是在战国时期垄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式田法,它的优点是:抗早、抗倒伏,既能连种又能维持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7、区田法是西汉成帝时的一位著名农学家汜胜之倡导与推广的一种新式田法。 区田法的田间布置有两种: (1) 宽幅点播区种法,一般适用于平旷的田地 (2) 方形点播区种法的田间布置,多用于山地、坟地及不易搞连片种植的地方。 8、区田法的优点:第一,不耕旁地,庶尽地力。第二,充分利用土地。 9、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冬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所以保蓄土壤水分和干早作斗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耕作的首要任务。 10、耕、耙、耢相结合的土壤耕作技术正是为达到防旱保墒的目的。 11、南方自古以来是水田耕作区。隋、唐时期,南方大部分地区摆脱了火耕水耨的的粗放种植方式,水田精耕细作体系逐步形成。主要体现在耕、耙、耨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与田地,因时制宜整治水田方面。 12、宋、元时期水田土壤耕作技术更趋于精细,对于不同情况的水田采用不同的耕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如:《陈旉农书?耕耨之宜篇第三》讲,对于早稻田“获刈才毕,随即耕冶晒易,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 13、水田插秧技术至宋元时期已在南方水田区普通实行。水稻插秧技术最早产生于北方。 14、水田耕耘的方式与工具,至宋元时期也有所进步。元代《王帧农书》记载,耘田方式有手耘、足耘两种方式。手耘可徒手耘,也可用耘爪。另有耘田工具耘荡。 15、明清时期土壤轮作、间套作,多熟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 16、明清时期北方旱地中耕技术发展,《知本提纲》中总结了中耕的四道工序,“四序者:喂初次破荒,二次拨苗,三次籽壅,四次复锄其杍壅也。 17、明清时期南方水田中耕较以前要求更仔细。水田小耕共有九道工序。 18、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利资源有限,降雨量少,地下水位低,井水碱质大。由于西北寒流旱风的影响,这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土壤水分蒸发量大。 19、砂田的技术措施是:先把地耕过之后,施肥、浇水,然后运来砂、石。先铺一层细砂粒,再加上一层小碎石块。 20、简答题:简述砂田处理后蓄水保墒、压减保温作用的原理。 答:砂田的技术措施是先把地耕过之后,再施肥、浇水,然后运来砂、石。先铺一层细砂粒,再加上一层小碎石块。 经过这样处理,砂石下面的土壤昼夜温差就小很多,地面及沙石之间的温度也较高,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有一层砂石助覆盖,也大大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雨 水也不易流失。水分不易蒸发,地里的盐分也不易上浸,又有减轻盐碱化的效果,砂田要尽量减少上层砂、石与下层土壤的掺混,因此耕地时不用带犁壁的犁,只用合子划破地皮。另外砂田中杂草也少,基本不须中耕。因此,砂田具有保墒、蓄水、压碱、保温、免耕等作风其产旦超过一般田。 1.2土地利用 1、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己得到广泛运用,为垦辟农田与农田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吕氏春秋?任地》篇裁: “五拼五据,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义无螟战。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2、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不仅反映出土地连续种植,也反映出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轮作。 3、战国时期普遍的耕体制是易田耕作与连作制并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向连作制转化。 4、秦汉时期,连作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通实行 5、《汜胜之书》记载了基肥、种肥、遁肥三种施肥方法。 6、名词解释 1)基肥: 施苯肥的作用在于满足作物前期生长对养料的需要,为培养壮苗创造营( 养条件,一般是在播种前施于土壤中。 (2)种肥: 用肥料拌种或浸种,播种时随同种子一起施于土壤中,称作种肥。 种肥可促使根系发达,可吸收土壤中更多的水分、养分,植株长势壮,可增强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必然出现增产与抗早的效果。而且有杀虫作用。 (3)遁肥: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施肥,以供植作物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要。 7、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绿肥养地、绿肥作物与其它作物轮作、间套作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养地用地相结合的轮作体系 8、轮作 是指在一定年限内,在间一块地上,将不同作物,按一定顺序循环种植,又叫倒茬轮作。 9、隋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开始转向南方,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这位 得人地比例发小了很大变化,单位面积土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同时这时也具备了实行复种制的条件。 10、宋元时期间套作的理论有一定发展,人们对间套作的搭配原则有进一多认识。 11、间作的主要形式有:粮豆间作 粮菜间作 套种方式有: 早稻晚稻实行套种 棉粮套种 粮肥套种 12、明清时代,人口迅猛增长。尤其清代康熙年间实行“盛世增强人口水不加赋”与“摊丁人亩”政策后,人口剧增。 13、简答题:结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古代人民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与伟大的创造力。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连作、轮作、套作等耕作方式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当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土地利用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不论哪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超过了土地的生 成灾害。我们应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既做到充分利用产和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造 和扩大耕地,又要自觉地维持生态平衡,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造福。 14、简答题:混作、间套作的优点。 答:混作、间套作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缩短了一茬作物占地时间。同时,与豆科植物或其它绿肥作物间套科,有利于土壤的改良。轮作间套作的发展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相比生产技术上,已掌握并运用了天时、地利变化的规律,通过对作物的特性以及作物与作物之间关系,巧妙地安排了各种形式的作物搭配,利用生长期不同,进一步挖掘土地生产的潜力,向时间、向空间多买经济效益。 第二章 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农作物 1、什么是五谷?谷一般指带壳的粮食。五谷即指五种粮食作物,《周礼?天官?疾医》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2、黍,民间又称为黄米。其中粘者称黍,不粘老称为穄(ji)或糜(mei)子,它是黍的一个变种。黍也是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 3、麦是小麦、大麦的总称。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孔雀河下游,距今约4000年的古墓地中发现保存完好的小麦子粒;在天山东部巴里坤县石人子乡土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炭化的小麦粒,在哈密五堡乡水库附近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青稞穗壳。 4、在两汉塞葬遗址发掘种,以土了很多小麦、大麦遗存,同时也有很多石磨、陶磨出土。由于麦的栽培在北方普遍起来,逐渐形成小麦与谷子、小麦与豆科植物、小麦与蔬菜作物的轮作复种制。这一时期麦作物的重要性超过黍,次于谷子与大豆不相上下。 4、南方原很少种麦,魏晋南北期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把北方的旱作物带至南方大约到了宋代,全国小麦总产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谷子,仅次于水稻,居粮农作物第二位。 14、稻是起源于我国南方的粮食作物。目的考古发掘稻作遗址,年代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 5、战国时期北方种植水稻较前代更广泛了。西汉末贾让的《治河策》中谈到激战放淤可以改良盐碱地,把谷、麦之地改成稻田,产量可增加五到十倍。 6、西汉时,关中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东汉对坡塘坡堰的修筑也很重视。随着水利工程的兴修,种稻面积也在扩大。东汉本年至隋,北方连年战火(政局混乱大批中原人南迁,不但给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北方较高的生产技术 7、菽是大豆的古称,大豆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至东汉,已有用大豆作副食的记载。 8、现在,大豆已不再作主食了,除作副食外 ,还可作食油,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大豆不但在国内有迫切需要,还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9、我国古代所说的麻,是指大麻。大麻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纤维作物兼食用作物。 10、大麻籽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人们把它作为五谷之一,到了南北朝时代,人们还吃麻粥。 11、简述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农作物并写出其各自的发展状况。 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农作物主要分为7种,分别为:禾(稷)、黍、稻、麦、菽、麻、高粱。 发展状况 ?禾:即谷子,明代以后,水稻、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引入,谷子的种植面积才相对减少。但谷子在我国北方地区仍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仍有一定面积的谷子种植,但它已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已被列为杂粮,而且在杂粮的种植中还次于玉米、高梁。 ?稻:水稻种植始终占全国首位,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农作物。 ?麦:小麦向南方推广的同时北方也在发展。在收麦、晒麦、积存生产工具方面出现了麦衫、麦绰、拖把、积苫等,这些工具在《王祯农书》中都有论述。大约到了宋代,全国小麦总产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谷子,仅次于水稻,居粮农作物第二位。 ?菽:即大豆,大豆已不再作主食了,除作副食外,还可作食油,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大豆不但在国内有迫切需要,还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麻:。宋元以前,小原没有棉花,人们做衣的原料主要是丝与麻,因此古代总是丝麻并称。自东汉末年实行户调制,所谓调,就是将乡所产的农副产品,主要指丝绸织品、丝麻织品列为国家征税的内容。因此麻在人民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宋元以后,棉花在全国普遍种植,棉织品逐渐代替了麻织品,大麻的种植日益减少 ?黍:黍的种植更减少了,它属于杂粮,而且在杂粮中处于次要地位。现在各地作粘食多用粘稻米(糯米),极少数的北方地区用黍米,作酒也很少用黍米了。 ?高粱:高粱是粗粮,产量并不高。其所以能顺利地推广,似乎由于本身耐早,秆可作燃料,北方普通用高烫造酒。北方—些地区曾以高梁为主食。最近随着经济的好转,以粗粮为主食的地区很少了,高粱种植的比重也相对减少了。 第三章 我国古代的农具 1、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 2、生产工具的先进与落后,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终将引起社会的变革。 3、生产工具不仅是社会控制自然的尺度,而且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指示器。 3.1土壤耕作农具 1、耒耜是我国最古老的垦耕农具。传说由“神农氏”发明创造出的。 2、目前,多数农史学家认为耕犁是由耒耜演变而来的。 4、为了抗旱保墒,耕后必须破碎土块,平整田面。当时形成耕、耙、耢相结合的精耕细作体系。 5、中耕除草:即在作物生育期间,为改善其环境条件,促进作物茁壮成长,于株行间进行松土、灭草、壅根等生产活动。 3.2播种、栽插农具 1、播种是农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最初的播种方式是点播。后来出现撒播,都用手即可完成,不需要什么工具,然而用手播种效率低,又不均匀。战国时期出现了垄作法,汉代推广代田法,这些田法都需要条播。 2、耧车:是由畜力牵引的下种器。 3.3收割工具 1、鉴刀:是拿在手中,加上套手绳的小镰刀。其用途是以割禾穗。 3.4粮食加工农具 1、连耞:是谷物脱粒的专用工具。 3、原始农业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是石磨盘及石磨棒,因其效率过低,至原始社会后期便被杵臼所取代。 3.5农田灌溉工具 1、翻车又称龙骨车。 2、研究生产工具的意义: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小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先进与落后,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终将引起社会的变革。因而生产工具不仅是社会控制自然的尺度,而且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指示器。古代我国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社会,回顾我国农具发展的道路,正是研究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章 我国古代园艺事业的发展 1、园艺:一般指果树、蔬菜、花卉、观赏植物的栽培和繁殖技术,因古代这些作物常在园圃中栽培,故称园艺。 4.1果树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的进步 1、当时果品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食、晒干后食、调味(如花椒及梅)、作祭品、作馈赠礼品、救荒食粮。果树也曾用于行道树,用于绿化城市。 、两汉时期,有专业性的经济栽培。 3 4、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勾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西的葡萄、石榴、核桃引至中原。南方的一些果树如荔枝、柑桔、枇杷等多次引入北方,仅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终究未能引种成功。 、隋唐时代从西亚、中亚等地区引进了扁桃(巴旦杏)、无花果、阿月浑子、黄肉桃、5 芒果等树种。 6、中华猕猴桃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源远流长,宋元时代南方种植荔枝与柑桔更为普遍,宋代称银杏为鸭脚。 7、清朝以后,中西交通频繁,海运发展起来,西洋苹果于1870年由美国引入,先到烟台、青岛,而后普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8、早在先秦时代,果树已有人工栽培,并建立了园圃。秦汉时期,国家建有大规模的皇室植物园,称为上林苑。 9、九州18种土壤种最好的三种及其适宜作物: 书中指出九州的18种土壤以五息、五沃、五位这三种土壤为最好。五息之土, 适宜的果树是枣;五沃之土,适宜的果木是梅、杏、桃、李、棘、棠;五位之土,适 宜的果木是桃、枣。 10、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人民“弃田以为基,以树果木”,创建了果基鱼 塘式的园圃。 11、常见的果树繁殖技术: (1)实生繁殖中的种子处理 (2)扦插繁殖 (3)压条繁殖 (4)根蘖繁殖 (5)嫁接繁殖 12、嫁接果树需要掌握的要领: ?砧木的选择 ?按穗的选择 ?嫁接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嫁接 ?嫁接后的处理 13、果树移栽的注意事项: (1)阴阳不逆转 (2)髡——剪除部分枝叶 (3)“泥入根间”,使树的根系深入土壤、水分之中 (4)移栽后的灌溉及保泽 (5)注意移栽的最佳时期 14、修剪时要注意剪去繁乱、不能开花结实的枝条,一方面有利于通风透光,有利于 新技条的生长,另一方面养分集中供给结果枝,果实自然肥大 15、促使开花结果的措施: (1)分栽及烧头 (2)扩大枝叉开张度 (3)提高果树地上部分的养分积累 (4)疏花 (5)骗树 (6)防止隔年结果的方法 16、熏烟法防霜冻原理 熏烟法之所以能够防霜冻,是由于烟覆盖植物体可以保温,放火生烟可提高地表空气的温度,烟带着热气向上升,遇到冷空气,在高空凝结为冰粒或水摘,避免了在树冠或枝条表面结冰引起冻害。 17、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注重防止冻害,应用比较广泛的包括:熏烟法防霜冻、束草越冬、埋藏越冬、种植防护林、冬季搭棚。 4.2蔬菜种植与栽培技术的进步 1、至春秋战国时期,蔬菜种植业有所发展,有专门从事蔬菜种植的人。 2、莴苣是隋代引入的。菠菜则是唐代由西亚引入的。 、明清时代又较前代有所变化,与现在的蔬菜种类接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 (1)白菜、萝卜代替了葵,成为主要蔬菜 (2)外因蔬菜的引入及推广 (3)夏季蔬菜种类充实 4、《齐民要术?种瓜第十四》中把瓜的种子按成熟迟早分为三类:早熟的称本母子瓜,中熟的称中辈瓜,晚熟的称晚辈瓜。 5、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菠菜是雌雄异株的。清代《三农记》记载了在开花前鉴别菠菜雌雄的方法:“雄者苗多弱,雌者苗多茂”。 6、我国古代最常见催芽、播种、育苗技术 (1)加温催芽 (2)药物催芽 (3)唐薄种皮催芽 (4)瓜茄冬播 (5)助苗出土法 (6)匀播法 (7)盆桶育苗法 7、汉代氾胜之创立了区种法,很快用于瓜、瓠、芋的种植方面。区种有集中使用水肥的优点,区种方法也不断改进。 8、蔬菜移栽的最早记载是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 ,《农桑衣食撮要》 、《农桑衣食撮要》分别系对移栽时间、移栽时助水肥管理作了说明。 9、简述我国古代蔬菜的几种特殊管理培植方法: (1)瓜的引蔓及整蔓 (2)搭姜棚 (3)靠接葫芦法 (4)黄化栽培 (5)蔬菜无土栽培 (6)食用茵的培植方法 第五章 我国古代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成就 1、蝗虫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它是暴食性的昆虫,大量吃食以禾本科为主的农作物,结农牧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人工防治害虫的方法主要有:篝火诱杀、开沟陷杀、人工捕打、食物诱杀法、掘卵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农业技术清除田间害虫的主要方法: 3 注意深耕细耙、选育抗虫良种及害虫不喜食的作物、掌握农时,抗虫避虫、轮作倒茬,防治害虫、种子处理防治害虫、消灭杂草,减少虫源 。 4、 历史上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植物性药物、矿物性药物、油类药物 三大类。 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清除田间杂草的主要方法: 利用火与水垦荒除草、利用水的排与灌,配合中耕除草、促进作物长势,抑制杂草的生长、净化种子,防除杂草、利用生物间互相制约的作用除杂草 。 6、清除田间杂草需要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 ,还要坚持因时制宜的原则 。 7、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遭到虫害和杂草的干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植物保护方面的 技术成就。(提示:从害虫与杂草的防治措施作答) 答案要点: (一)害虫方面: 1(人工防治法 2(农业技术除虫法 3(药物防治害虫 4(害虫的生物防治 5(利用除虫器械治虫 (二)杂草方面: 1(利用火与水垦荒除草 2(利用水的排与灌,配合中耕除草 3(促进作物长势,抑制杂草的生长 4(净化种子,防除杂草 5(利用生物间互相制约的作用除杂草 第六章 古代历法与农业气象方面的成就 1、为了更好地掌握农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与经验,根据日地关系创制了历法,创制了二十四节气。 2、闰月的出现是历法上使用阴阳合历的主要标志,它不仅考虑到月亮与地球的关系,而且进一步考虑到地球同太阳的关系。 3、西周时期春、夏、秋、冬四季名称已全部出现。 4、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就是后世所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5、周代使用土圭观测日影长短变化以确定冬至与夏至的时期,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在实践观测中摸索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6、战国时期已有二十四节气之说。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因此认为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已趋于完善。 7、南宋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把一年的物候和节气、农事活动等作成圆形图表。 8、区田法是汉代形成的重要抗旱技术。 9、溲种法处理种子,使种子外围包裹一层种肥,供给种子萌发后所需养分,作物长势壮必然耐旱。 10、用枪炮驱散冰雹,是一种人工防雹法,在世界气象学史上是一项创举。 11、西汉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利用灌溉调节农田小气候的技术。 18、简述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简述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 (1)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掌握了日地关系,并反映出日地关系与农业气象的关系。因为农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的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农业气象环境,其运动变化的能源也来自太阳辐射能,一年中由于地球公转形成日地关系的变化,带来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农业生产变化的根据,抓住了日地关系这一关键就抓住了农业气象学的本质。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意义就在这里。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冷暖干湿等气候的季节变化,这是农业生产最关心的问题,并十分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好节气和生产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规避生产损失,节约成本,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第七章 我国古代农田水利事业的成就 1、由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是我国第一个灌溉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唐代《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 3、农田工程建设 (1)灌溉渠系工程。 (2)陂塘工程。 (3)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 (4)海塘工程。 (5)井灌。 4、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就典例 (1)都江堰。 (2)郑国渠。战国末年 (3)芍陂(安丰塘)。 (4)圩田。 5、简答:古代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农业作为主要靠天吃饭的行业,水利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涝或大旱都会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古代如此,现在也如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农民自己,都应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高效产出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合作,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尤其如此。政府在重视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的同时,要兼顾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对基层政府利用水利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提供补助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兴修水利。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作用,制定关于个体或组织修建小型水利设施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修建意愿的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补助,本着“谁修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型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工程。 农户本身要加强对水利设施在种植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积极自愿地修建一些小型设施,并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节水意识。尽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利设施老化,已有的水利设施利用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进行水利立法是必要的,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但实施的效果非常有限。鉴于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的现实,有必要制定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并结合经济手段控制水的使用量。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配以相应的奖励手段,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农业人口大比例的农业大国,搞好水利建设对我国构件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6、简答: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那么都江堰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污染严重。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第八章 古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成就 1、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2、古代以粟和菽(豆)作为主要精饲料,统称“秣”。粟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饲料,豆是蛋白质饲料。 3、蹄铁是马匹管理上不可缺少的东西,由“无铁即无蹄,无蹄即无马”这句谚语,就足以说明蹄铁的重要。制造蹄铁和装蹄、削蹄是一门专门技术,它可以提高马匹的效能。蹄铁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汉、唐以来,先后从西域输入的,有大宛、乌孙、波斯、突厥等地的良马。 5、利用异种间的杂交方法来创造新畜种駃騠、骡等,也是中国古代家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 6、中国猪种向以早熟、易肥、耐粗饲和肉质好、繁殖力强著称于世,汉、唐以来,广为欧亚各地人民所称赞。正如达尔文说的:“中国猪在改进欧洲品种中,具有高度的价值。” 7、家禽人工孵化法。在北方,大都用土缸或火炕孵蛋,靠烧煤炭升温。在南方,一般用木桶或谷围孵蛋,以炒热的谷子作为热源。 8、我国人工孵化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不用温度调节设备,也不需要温度计,却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温度,而且孵化数量不受限制,成本很低,孵化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9、北京鸭味美可口,早在明代已为人们所赏识。这是由于发明了填鸭肥育技术,改善了鸭的肉质的缘故。 10、我们的祖先掌握了鸭的生长发育规律,还发明了人工止卵和强制换羽的方法。 11、古时相畜学说:古时根据牲畜的外形来判断牲畜的生理机能特点和生产性能,以此作为识别牲畜好坏和选留种畜的依据,就是古时相畜学说的主要内容。 1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很多著名的相畜学家,最著名的要算春秋时期卫国的宁戚了。他著有《相牛经》。 13、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相马学家要算是伯乐,他总结了过去以及当时相马家的经验,加上他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写成《相马经》,奠定了我国相畜学的基础。 14、我国最早记有“兽医”一词的文献是战国时期的《周礼》。 15、中国兽医学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最早导源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内经》。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16、唐代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于理论和技术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 17、针灸治疗家畜疾病,距今三千多年前已有文字记载。中兽医针灸疗法到公元五世纪流传到国外,它在世界兽医学中仍然是一种独特的、非常有价值的医疗技术。 18、简答:简述我国古代在马的饲养管理和杂交改良方面得出的经验。 答: 劳动人民在长期饲养家畜的实践中,了解到一切家畜中,以马最娇贵,必须特别加以细心饲养,才能培育出良好的马匹来。 1.首先饲料方面要进行合理的搭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粗料和精料适时调配,不可太单纯,并且饲饮要定时;饲马的草料要新鲜,不可用发霉腐败的草,否则容易发生疝痛而致马与死命。 2.马的生活习性方面:“养物惟马为贵,其性恶湿,利居高燥,须惕其好恶,顺其寒温,量其劳逸,慎其饥渴。”要遵循马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马的生病和死亡; 3.重视对马匹的调教。,通过对马的特殊训练,使马在速步时步法平稳,这在骑术及战争中带来诸多便利。 4.蹄铁术的发明。制造蹄铁和装蹄、削蹄是一门专门技术,它可以提高马匹的效 能。今日欧洲的蹄铁术,是受到我国蹄铁术的影响加以改良而成的。 5.马种改良方面,汉、唐以来,先后从西域输入的,有大宛、乌孙、波斯、突厥等地的良马。这些良种马的引入,对于内地马匹的改良起了极大的作用。汉、唐有意识地引入外地种马杂交本地种马,无论是技术成就和数量规模之大,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利用异种间的杂交方法来创造新畜种駃騠、骡等,也是中国古代家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 19、简述我国在养猪方面形成的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答: 中国猪种向以早熟、易肥、耐粗饲和肉质好、繁殖力强著称于世,汉、唐以来,广为欧亚各地人民所称赞。 1.在仔猪培育方面,我国早在公元六世纪南北朝时期以前,就有了仔猪的补料办法,并采用了补饲栏,以营养丰富的饲料喂饲幼猪。在这样的培育条件下,大大提高了猪的早熟和易肥的优良性能。 2.对冬天分娩产下的初生仔猪的护理技术,早在公元六世纪南北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从而大大减少了初生仔猪的死亡率。而且《齐民要术》关于新生的仔猪的特点、死亡原因和采取补救措施的科学总结,对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有实际意义。 3.在猪的选育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也相当成熟。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外形是体质的外部表现,能反映猪的生理机能的特点和生产性能。因此,据以选留种猪,对于汉代猪种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4.其他还有猪圈要足够大、多餐少食等经验,在现代的养猪生产中,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第九章 古代兽医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将野生禽兽驯化成家畜、家禽,必须解决饲养、管理、治病和繁殖四项技术问题。 2、“六畜”的驯化成功,标志着初步掌握了这四门技术。 3、什么是六畜:【六畜】liùchù,名词,或称“六扰(驯服)”“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4、中国的猪种在西汉和唐朝时就传到欧洲。十八世纪初期,中国的番禺猪引到英国,同本地猪杂交育成了约克夏和巴克夏两个新品种;在美国,同波兰猪杂交,育成了波中猪。 5、西汉中期就有马掌。近代蹄铁起源于中国古代,流传到西方。 6相马术(类似近代马的鉴别学)兴起,从西周到战国,先后出现了造父、九方皋、王良和伯乐等相马专家。 7、两晋时,家畜中增加了马、驴远缘杂交的后代,骡。 8、五世纪时,中国古代繁育技术已形成选种原理。 9、唐朝官办牧场订定马、牛、驼、羊的饲料供给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类似近代的饲养标准)。 10、中国古代兽医技术是自原始畜牧业产生后创立的。《古今医统》和《列仙传》都有黄帝时著名兽医马师皇会治疗马病的记载。 11、西周时,设有兽医官诊治兽病(指内科病)和兽疡(指外科病),并采用灌药、手术和护理等医疗方法。还有注意肉食品卫生检验的记述。 12、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是一部药物学专著,记载了人畜通用药物365种;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记载有治疗家畜26种疾病的服药处方和手术等48种疗法,以及家畜群发病的防治隔离办法 13、唐朝中宗年间,太仆寺有兽医600人,兽医博士4人,学生100人,是官办兽医教育的最早记载。 14、唐僖宗时,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兽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技术,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兽医教科书(明朝时,日本曾有《假名安骥集》流传)。 15、宋、元两朝,兽医的医疗措施又有创新。当时已经有官办的兽医院、尸体解剖检验所和兽医药房。 16、明朝,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编著《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有理论、疗法、验方,内容丰富,是一部广泛流传的中兽医学术著作。 17、清仁宗时,傅述风编著的《养耕集》纪述了牛病的诊断、处方和针灸治疗,补充了《元亨疗马集》所附《牛、驼经》中的不足,是一部治疗牛病的专著。 18、春秋时代伯乐的《相马经》是流传中外的名著,北魏的《齐民要术》曾传到欧洲。唐贞元末年(八?四年),日本兽医平仲国等曾到中国留学,古代日本的马籍是仿照唐马籍制建立的。 第十章 我国古代的重要农书 1、《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为五大农书,是我国古代农学著作中的杰作。 2、《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3、《陈敷农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 4、《王祯农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其中《农器图谱》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 5、《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作者氾胜之,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6、简答:请简述中国古代五大农书的作者、朝代及主要内容。 《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为五大农书,是我国古代农学著作中的杰作。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齐民要术》,北宋贾思勰著。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l0卷,92篇,11万多字。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陈敷农书》,宋代陈敷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祯农书》,元代王祯著。全书共36卷,l3.6万多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60卷,50万余字,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下篇 现代农业 第一章 变革与成长中的农业合作社 1.1农民专业合作社: 1、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所依据的基础为家庭承包经营。 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所依据的原则: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重要时期为:建国初期,改革时期,新时期,这三个时期农业合作社的三种名称为:农业合作社, 人民公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4、早期的农业合作社的前提仍然为土地私有制,直到后期,所有制发生改变,农业合作社才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公社。 5、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6、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1)不断创新产销衔接模式,成为保障市场供应的重要主体。 ( (2)带动了高新、实用农业技术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重要平台。 (3)发挥内部监督机制的功能,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力量。 (4)合作形式与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成为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 (5)实现了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成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组织载体。 1.2土地股份合作制 1、我国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做法:土地折股、股权设置、产权界定、分配方式、组织管理 2、股权设置中,基本股权结构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个人股一般分为:土地股、基础股、贡献股。 3、土地股份制中一般实行“三会”管理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这“三会”是指: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4、简答: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有利于明晰农地产权。 (2)有利于集中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 (3)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第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5)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社区、跨所有制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 (6)有利于建立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新农村建设。 5、简答: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适应城镇就业竞争的需求。 2)大力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 动技能,从而提高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能力。 (3)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指导、机构合作为一体的社会化培训机构,在发挥引导功能的同时,将职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考核纳入市场的统一运行过程。 (4)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1、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表明在法律的层面上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对农业合作社提供了法律保护与内部规范。 2、从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合作社将面临资金、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的障碍,未来经过整合和并购,形成三大形式:全产业链的产业集团、细分领域的联合社、小型地域特色的合作社。 第二章 农业一体化发展道路 2.1家庭责任制:中国农业发展的制度平台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形式有: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上体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的关系。 2.2乡镇企业:农业纵向延伸的尝试 1、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2、简答: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一是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当前一些地区正在进行第二轮机构改 革,有的县乡两级乡镇企业管理机构被撤消,出现乡镇企业无人抓无人管的局面。 二是结构调整亟待加强。乡镇企业行业、产业、产品趋同现象仍较严重,企业之间无续竞争比较普遍;区域性特色经济发展不够突出。 三是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中国农村和小城镇兴办的、非全民所有制的、从事商品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乡镇企业大多集中在小城镇,是小城镇社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2.3农业产业化:成就与问题 1、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2、简答: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有什么, 一是、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 2.4合作社的农业一体化:时代之选 1、农村合作社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2、农村合作社经历三个时期: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经济合作社时期 第三章 农业的封闭与开放 3.1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演变 1、入世前的贸易政策:关税、非关税措施、国营贸易、出口竞争措施、国内支持政策。 2、入世后的贸易政策:关税、关税配额、国营贸易。 3.2农产品贸易地位与作用的演变 1、 简答:农产品贸易现状总结, ? 农产品贸易呈现大出大进的基本格局,进口增速大于出口 ? 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相对集中 ? 农产品出口集中度呈下降趋势,贸易伙伴仍比较集中 ? 出口企业结构不断调整,私营企业跃居第一大农产品出口主体 第四章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1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 2、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 4、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 5、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济性。 6、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7、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保险制度。 (2)社会福利制度。 (3) 社会救济制度。 (4) 社会优抚制度。 (5)社会互助制度。 (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8、集体经济下农村居民保障形式形成的两种保障机制:平均分配、自留经济。 9、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农民遵循自愿、互益和适度的原则,通过合作形式,民办公助、互助共济建立起来的满足农民基本医疗保健要求的农村医疗保健制度。 10、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社会化扶贫。 4.2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口特点: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2、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发展起来的农民通过互济互助、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制度。 第五章 农业经济思想相关问题研究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 基本经济制度。 2、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 做法。 3、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按“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标准将乡镇企业划分为两大类。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主要走过了四个阶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高速增长阶段、改制发展阶段。 6、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定义:是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的社会化、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 7、简答:农业现代化大体有哪三种类型, 一是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他们主要走从现代机械技术起步到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二是以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主要走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起步到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道路;三是以法、德、英等国为代表,走机械技术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同步发展道路。 12、简答: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的道路是什么, 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能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的实现为主要特征的道路。而应根据中国特定的条件,走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机械技术、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手工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 第六章 土地改革 1、简答: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有哪些,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经济,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 2、简答:我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是什么,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附录 校史部分 第一章 校园风光 1、东校区的前身是(山东省林业学校),1999年并入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更名为东校区。 2、东校区实行(学校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以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东管委代表学校实施宏观协调与服务. 3、南校区是新建校区,学校建设两条道路,并定名为(“行远路”),用脚印、围棋志、登高台、雕塑等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表现方法镶嵌. 4、行远路东侧道路由南向北而行,道路及其两侧分别设置“脚印”36 块。 5、“登高台”三根石柱的内容,分别为我校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 6、2009年12月16日下午,中共山东农业大学第六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苗仲华当选为党委书记,周林、张敬和当选为党委副书记。 7、在山东省“十一五”高教强省行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建设项目中,我校17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8、学校实行首席辅导员制,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9、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增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10、于振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本年度山东省唯一入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按照“校院结合、以院为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考评结合,严格管理”的总思路,促进的学风、教风以及考风的明显好转。 12、学校在1997年获得国家发明技术一等奖,改写了该奖连续七年空缺的历史,此外还获得24项国家级科技大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3、以人为本、人才强校和民主管理是山东农业大学应该遵循的办学原则。 14、简答:学校哪些办学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登高必自”校训所体现的学风、校风和大学精神。二是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的“三三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与人才培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 15:简答:山东农业大学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灵魂是什么,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农大实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路子,以创新求发展。 第二章 历史沿革 2.1山东农业大学简介 1、山东农业大学的前身及发展历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06年)-山东农学院(1952)-山东农业大学(195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山东省林业学校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1999) 2、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一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医、教育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3、学校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 4、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5万余人。 5、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12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一个网络,三种能力。 6、2006年山东省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农学,园艺,水利水电工程 7、请写出山东农业大学的校训,并简述其寓意 登高必自 (1)语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意思是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 (2)“登高必自”昭示人们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努力攀登、坚韧不拔的泰山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质朴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3)山东农业大学设学于巍巍泰山脚下,植根于齐鲁文化沃土,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齐鲁名校。“登高必自”的校训集中体现了百年农大文化的深刻内涵。 (4)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农大人以“登高必自”自励,使学校从一所单科性农林院校发展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涵盖农、理、工、医、经、管、文、法、医、教育等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多科性大学。“登高必自”的校训是百年农大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学校精神的高度浓缩。 8、请简要描述山东农业大学校徽并描述其寓意 (1)校徽图案由内外两部分结合构成,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为校徽基本图形。 (2)基本形由山体、水纹变形组合而成,象征着山东农业大学北依母亲河——黄河,坐落于著名的泰山脚下、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山水结合的整体形象似昂首挺进的帆船,展示出农大师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 (3)山体的渐变趋势代表学校几经变迁,最后组建成新的山东农业大学。渐变的形态意象为学校多层次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学术、科技、人才合作渠道,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4)1906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 (5)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生命的绿色,喻意着生机和活力,山水相依,生生不息。 (6)整体图案寓意为:在良好的环境下,山东农业大学与时俱进,扎根于知识的海洋,汲取养分,乘风破浪,蓬勃兴旺;图形形象整体、大气、严谨、儒雅,形象化地展现出山东农业大学以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医、教育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第三章 科技成果 1、 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于200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2、 山东农业大学秉承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 3、植物科学与技术是农学院的专业。 4、草业科学是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业。 5、自2001年至2010年中,我校共获得(270)项科研成果,其中2010年获得(340)项为国际领先水平。 6、2001年至2010年间,获得科研成果最多的是(2009)年,共获得(360)项成果。 7、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农学院于振文教授主持。 8、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生理及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农学院董树亭教授主持。 9、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由于振文教授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董树亭教授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由资源与环境学院张民教授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2005年至2010年期间我校授权的专利类型中,有(10)项为实用新型。 13、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是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民教授研制的。 14、新型小麦精量播种机主要是由我校机电学院的李汝莘教授发明的。 15、中国共产党山东农业大学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12)月(16)日召开。 16、中国共产党山东农业大学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苗仲华当选为党委书记,周林、张敬和当选为党委副书记,董新胜当选为纪委书记,孙守良当选为纪委副书记。 17、我校的校歌名称为携手登攀 共创辉煌。 18、农大精神是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其中实干奋进是农大人的创业品质,质朴厚德是农大人的人格品质,爱国爱校是农大人的政治品质,求真创新是农大人的学术品质。 19、我校曾自主培育的体细胞克隆山羊有(3)只。 20、近年来,学校加快老校区改建工程步伐,并于2002年开工建成了新校区。新校区的特色是数字化、园林化、现代化 。 21、1964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济南参观山东科技成果展,观看了我校送展的 葡萄酒、肥料。
本文档为【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1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2-03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