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业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举报
开通vip

[业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业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萧平实序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是大乘佛教中极重要之经典;既是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经典,亦是中国禅宗开悟圣者自我印证及悟后起修之依据经典;故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以此经典连同佛钵祖衣一并交付二祖慧可大师,以为传法印证。禅者可依此经建立正知正见,避免错悟大师误导参禅方向,未来证悟可期。 二者禅...

[业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业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萧平实序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是大乘佛教中极重要之经典;既是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经典,亦是中国禅宗开悟圣者自我印证及悟后起修之依据经典;故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以此经典连同佛钵祖衣一并交付二祖慧可大师,以为传法印证。禅者可依此经建立正知正见,避免错悟大师误导参禅方向,未来证悟可期。 二者禅宗证悟之人,欲求上进而入初地,必读此经。佛于此经详述破参者 应进修之知见,指示佛子依此升进初地,成真佛子,是名实义菩萨,是故悟者必读此经。 然此经典文辞古朴,艰深难会,证悟之人亦多不解,何况未悟错悟之人, 是故古今大师虽然多有注释,皆类未悟错悟诸师依文解义,难得佛旨。现代佛子古文造诣粗浅,又兼未曾证悟,不解佛意,以致发心印经之时,断句错误之处极多,读者转更难解;有鉴于此,末学乃予重新断句,依所悟证如来藏之体验触证而作白话阐释。虽遵佛语,不得明说密意,然已巧用方便,隐于字里行间,佛子若有缘者,或可依此契证。 此《楞伽经详解》原于民国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八月十一日起,对我正 觉同修会之会众演示,迄八十六年九月廿六日圆满。讲时手持经文直叙,不预缮讲稿,亦不参酌他人注释。后经谭锦生等同修多人,依录音带整理成文,历时年余方告竣工。然欲付梓时,发觉太过口语,有时兼有语病,不宜付印;乃由末学依诸同修之誊稿,亲自重缮;虽稍有文章气,而较具可读性。 复次,此经讲毕迄今,已历二年;二年后之今时,因贯通三乘经论, 及慧 学增长迅速故,亦不能满意二年前所说之内容,故作许多增删,期望能对佛子有更大之利益。然亦因此,必须逐册亲自重缮,分期出版,无法一次出齐:又因增述故,虽于每册增加篇幅,可能仍须增为八至九册,方能圆满,合并叙明。 此《楞伽经详解》,不作学术上之科判研究,亦不饰文,唯欲引导佛子大众直入楞伽宝城,故依经文直解为主,避免学术研究之繁文考据;亦尽量不引他经以释此经,令诸佛子直接获得此经之意趣。 又考虑读此详解者,多系年届不惑之学佛者,视力较弱;为免伤眼,乃舍弃花俏讨喜之仿宋字体,改以平实易读之明体字,并加大一级;编排上尽量避免拥挤,纸色亦避免太白太暗,以方便年长者长时间连续重复阅读;此诸贴心之安排,期望对您有所助益。 此套详解即将陆续出版,于此简叙出版因缘,普愿有缘佛子早见大乘道;见道已,复依此详解,速入楞伽宝城,贯通三乘佛法;因之造序,述余私心,普愿鉴烛。 娑婆菩萨戒子 萧平实 时惟公元一九九九年早春序于顽嚣居 张果圜序 ----------------------------------------------------------- --------------------- 民国八十四年夏,余师 平实先生承多位明心见性弟子之再三恳托,请师 开示悟后起修之法及成就佛道之次第;余师为利益广大众生及增益彼等见地 计,乃假石牌某精舍及正觉讲堂开讲《楞伽经》,每周宣讲二小时,合计八十七讲,前后时间长达一年半。 师宣此经虽有录音,仅供无暇听课之同学自修使用。然讲述未迄,忽闻师 云:「谭锦生师兄已经整理好了十讲。」每讲约有一万五千字,此是何等广大之自动发心~整理讲稿,必须逐字逐句反复听闻撰写,工程十分艰巨,有诸同修甚至必须整月时间方能誊写一卷带子。尔后,由于谭师兄之发心感动诸多同修,纷纷响应支持,投入整理行列者约有四、五十位;如此之善缘促成往后《楞伽经详解》之诞生;亦印证了「菩萨发心,如影随形;一念慈悲,成就广大佛事。」 后因余师抬爱,令余先行过目已整理文稿,将讲演时之口语去芜存菁,顺 成文字稿,并分段落标点,以俟来日整理成册。 八十七年秋,所有稿件汇总,前后贯串,义理了然,深感佩余师因长年之 弘法利生及无尽悲愿,修证不断向上提升,智慧深利,乃能广演如此深妙之经典。若能成书发行流通于世,必将利益此时后世无量佛子。余师观察因缘既熟,嘱余将已顺好之稿子付呈再作润饰。不意时经二月,余师阅后竟谓余曰:「以前讲得太浅了,我打算重写~」余大惊诧,私心自谓:「阿弥陀佛~如此洋洋洒洒一百三十万字,如何重写呢,」内心惊疑:「如此浩大的工程,一人独自重缮,何年何月方能竣工,」尔后数月,余于弘法之余,常闻余师讲述其重缮之进度。累牍长篇竟然改头换面,一改口语讲述之冗长繁复,转化成精湛洗炼之文字;不仅文词更为流畅明确,法义之陈述更是深入井然,令人叹为观止。不禁感叹:「需要何等的悲心与智慧,方能成就如此大事~」 《楞伽经》之主要宗旨,乃为佛子详述八识、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细述阿赖耶识与七转识间之关系及体性、明心后修道之原理与次第、以及如何以所证之如来藏为根本,渐渐断除现业流识,地地增上之道理。 佛法知见浅薄如余,详阅余师重写后之《楞伽经详解》,对于一切有情生 命之本体---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之体性有更深入之了解;对于七转识之流注生灭也有更细腻之体验,乃至对于可经由修行净化染污之种子……以及如何迈向初地乃至佛地,在在具足信心与愿力。际此末法,乱象丛生、真伪莫辨之际,《楞伽经详解》问世,必有力挽狂澜之效,得以护持宗门正法日益光大,免于断绝。 于整理文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者,乃是其中二十八讲全部都在讲「妄想 自性」,阐述凡愚众生不明真如体性,无法证得真如,每每认空明灵知之意识心为真如,不知不见真如之非一非异于空灵明觉之意识心,堕于一异断常边见;故尔反复演述,巨细靡遗,可谓老婆至极。 真实之理,必须可以触证、可以检查论辩验证;若非真有修证,谁能如此 详实深入演述如来藏圆满深妙之法义,若非真有修证,谁能于定慧二门作如此条理分明、义理了然之剖析,佛法修证,决不可能单凭个人一生之意识思惟而得,必须多生累劫永无休止之听闻熏习、努力修持方可得致。 于《楞伽经详解》即将陆续出版之际,为护持余师弘扬正法故,乃不揣浅 陋,提笔为文介绍缘起概略,供养诸方大德;尚祈十方善信大德皆具慧眼,普能拣择解行并具之真正善知识,同修第一义谛妙法,同证菩提,共成佛道。 菩萨戒子 张果圜 敬序 公元一九九九年初夏于正觉 卷01 ----------------------------------------------------------- ---------------------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 说心量,』 解读:上来四句问法身佛之平等相,此六句偈问法身之性相;此乃大乘法宝--第一义谛。 断见谓人死如物坏,死已断灭,无有精神体性常存,名为断灭。譬如崇尚 二乘缘起性空而不解缘起性空之诸大知识,每云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灭已即 是涅盘,不许有如来藏空性离见闻觉知独存于无余涅盘中,斯等大善知识亦名 断见者;虽彼诸人否认涅盘为断灭,亦引佛语证明涅盘为中道,不承认自己是 断灭论者,然却认定无余涅盘之中一无所有,不许涅盘中有如来藏空性离一切 法独存,斯则口言中道,实为断灭论者。 常见者谓执取灵知心为不生不灭之永恒实体,误认此灵知心为常恒不坏之 心,此即《楞严经》所示之五现涅盘外道见;亦有佛子修习定法,坐入初禅、 二三四禅定境,妄认定境中之灵知心为常恒真实之心;合欲界灵知心,总名外 道五现涅乐邪见,藏密四大派诸祖如宗喀巴之类,及与天竺月称「菩萨」《入 中论》所说,皆同阿底峡「尊者」一般,依应成中观而堕于常见之中,反以一 法不立之宗旨,于他人之弘扬正法处随取随破,自以为是弘扬正法,超胜一切 人,却堕于破坏正法之大恶业中;凡此皆名常见之徒。佛为破坏常见外道之常 见,故说声闻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无念灵知心乃是识阴,无常非恒,于无想定等五位,中断而不现前--令常见外道知晓灵知心相空非实,故佛方便说 无我法,以破常见外道。 破常见外道已,未悟之人便认一切法空,悉皆缘起缘灭,无有实体真性, 堕于边见,认同断灭;佛欲导正此诸邪见,遂说有如来藏之真实体性,乃依如 来藏之总相而说其别相,此即《大般若经》之由来。然如来藏之总相所显别 相,离于一异、俱不俱、断常、生灭、来去…… 而名中道,其意难会;为度着 有外道计,遂说不空如来藏,说为真我真常真乐真净,又说有我;计有外道以 知佛法非断灭见故,欣然皈佛受学,终于渐渐证入空性如来藏,证已方知如来 藏空性真实无我,无始以来远离见闻觉知及不作主故;以证如来藏故,证得人 无我及法无我。是故有时佛说有我,有时复说无我,悉皆真实,无有错谬。未 悟之人若说我及无我,即如暗夜射箭,有时中的,多数虚发;中的之时亦不知 中,不知所以射中之理。 若诸常断见者悉皆入于佛法,则应令学一切种智,是故依于如来藏本体之 中道,又复说如来藏之心量--八识心王之能依所依及俱有依、五法三性七自性 及七第一义、二种无我、百法明门、千法明门……等。佛子了此心量已,即知 如何次第而入初地,如何次第转依而至佛地。 此诸佛法正见,须依佛所施设之五时三教次第而授,地上菩萨若依此次第 于人间弘扬大乘,则横逆必少,正法得以顺利弘扬。余于早期未依此次第,而 于初始即大力弘扬如来藏法,故尔多诸横逆,屡有明心者退回常见法中,亦遭 错悟之常见佛子攀为同类;若非后来陆续著作出书,阐明其异同,难免为应成 中观师诬为自性见。凡此皆因大乘正义甚深微妙,难解难入,余于诸书虽然几 已明说密意,仍然少有因书悟入者,错会之佛子依然不计其数。是故佛于初成 道时不即说甚深之法,而于阿含中以密义说如来藏空性,真悟之人读之便解, 劣慧者便堕相空诸法中,不能证解佛于阿含密意所说如来藏空性。 此六句偈乃问五时三教:何因佛先阐释断常,因何有时说于无我,后复说 有真我常恒不坏,云何不于初成佛已即于一切时宣说大乘正义,而分声闻相空 之教、大乘般若空性教及如来藏唯识教,又复为诸佛子说如来藏唯识一切种 智,何不一切时说,因何需观根器及时节因缘, 卷02 -----------------------------------------------------------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解读】大慧菩萨闻佛偈答百八句已,向佛请法;请问各识有几种生住灭,佛云有二种生住灭,非意识思量所能知之。 识谓了别,于自境能知了别故名为识。是故八识心王各各皆有了别性,然了别之法相各不相同。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五尘细相及诸法尘,亦了别定境幽闲法尘,末那了别意识之分别及于五尘作极劣之了别,阿赖耶识唯了别末那之作意及思心所,不于六尘境起诸分别了别,故名无分别心。以八识心王各皆有其了别作用,故名为识,于自住境能了别故。 此八种识皆各有二种生,二种住,二种灭;次句当说。 「诸识有二种生:诸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诸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诸流注灭及相灭。」 【解读】《「八种识各有二种生起之现象:识种流注生起及流注相之生起。各有二种住持:流注过程中之住持及流注过程中之流注相住持。各有二种灭:识种流注灭尽及识种流注相灭已不起。」》 流注生者,谓识种流注之作用生起运作。流注相生者,谓识种流注之法相生起。譬如于水塔下接一水管,令水流注于其下之容器中,是名流注;识种之流注亦似水之流注。 譬如水塔之水流注于其下之密闭容器中,于容器另接一水管回到水塔,复于水塔上装置一马达,将容器内之水抽回水塔,使水塔中之水可以永续不断地流注于容器之内,因为水流之流注现象持续运作,故使密闭容器之动作设施可以持续作用,此名水之流注产生作用。水塔譬如阿赖耶识,其下之容器譬如眼识;水之流注作用开始,譬如眼识种子之流注生--眼识现行不断;容器之动作设施开始运作,譬如眼识开始作用--分别色尘。 于一切种智上说:前六识之现起,必须根尘触三法和合,方能现起,谓前六识之现起,必须六根六尘接触,方能由阿赖耶识中现起。亦有经说:「根尘触三和合生眼识乃至意识。」意谓必须眼根(扶尘根及胜义根)不坏,外有色尘与眼根相触,眼识方能于其中现起;若缺其一,则眼识不得于其中现行。 然眼识--能见之心--于眼根与色尘相触时之现行运作,非单依此三条件即能成办;眼识非单依此三条件即能凭空而有,须由阿赖耶识将其所蕴眼识种子流注于眼根与色尘相触之处,方有眼识之现行;是故能见之心乃依他起--缘起性空--非本自有。此眼识种子即如每一滴水:因有一滴又一滴之水相续流过,故使容器中之工作装置产生作用;若唯有第一滴水,即不能令工作装置产生作用;眼识种子亦复如是:必须前眼识种子现行,随即开避其位时,后 眼识种子立即于同一位置现行,第三第四以后之眼识种子悉皆如此现行,悉于现行后立即落谢,回到阿赖耶识中,前后相继不断,方能成就眼识之分别功能。此即是一切种智中所说之开导依--等无间缘依。眼识如是,耳鼻舌身识乃至意识--空明觉知心--悉皆如是,皆须依于根尘触及阿赖耶识方能现行作用。然眼识之现行尚须有末那之作意及空明……等,共须九缘方能现行,前辑中已曾说之,此处唯述分别识现行之基本要件,用明流注生之道理。 识种流注之道理,唯至佛地方能具足了知,法云大士所不能自知,皆须从佛受学方得知之,而亦不能验证,须至成佛方能验证之,是故佛 云:「非思量所知。」一切有情阿赖耶识中,悉皆蕴藏无量无数之八识种子及习气种子,复含藏有限之欲爱色爱有爱种子(极精进之见道者可于一至四生修断故)。种子亦名为界,非色,不可见,唯能于行蕴中证知其存在,而不能逐一种子检视,故云非思量所知。 佛说有情心中闪过一念之间即有九十剎那,每一剎那中之识种变易生灭为九百次,迅速非常。灯泡之光明,每秒有六十次闪烁,吾人已不能眼见分明,何况一念之中有八万一千次之识种生灭,迅速非常,大神通之证量者尚不能知,何况一般人,是故古今皆有愚痴无闻佛子,错将生灭相续之意识--空明觉知心--误认为不生不灭之中道心,背理违教,不解佛意。 前六识如是有识种流注生起,则此流注现象将有维持连续运作之一段时间,此段时间维持流注现象不断,即名为流注住。此类流注住现象皆有断灭之时,如眠熟、闷绝、死亡、及灭尽定、无想定中;此五位中,前六识之识种流注暂断,故体非真常,有断时 故。以此故知空明觉知寂而常观之定心乃是生灭之法,非恒,非常住者;藏密应成派诸中观师们,应尽早扬弃此心,另觅空性心,方能于证得阿赖耶识空性心后,现起真正之中观般若。若效法宗喀巴及月称「菩萨」否定有阿赖耶识者,岂唯丧失人身,未来无量世中尚须次第轮转三涂,受尽苦毒,云何奢言即身成佛, 流注之现象生起时,则有流注之法相生起,名为流注相生。譬如吾人眼根接触外色尘,由末那作意起思心所,故阿赖耶识流注眼识种子于根尘t触处,现起眼识,名为流注生;流注生之现象连续不断,故眼识能分别色彩明暗,有此分别作用相续存在,故吾人觉知有眼识之用,是名流注相生。 「流注住及相住」,此谓六地以下菩萨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皆未断尽者,及未至究竟佛地之等觉以下菩萨无始无明未断尽者,悉有流注住 及相住。 一念无明未断尽者,犹有眠梦;既有梦境,则有流注生及相生,则有流注住及相住,相续不断。依较浅之层次而言:睡熟无梦之际,意识已断,故无觉知,无流注生,亦无流注相生,无觉知心可分别五尘境故。彼时若闹铃大作,既无意识知其大响,云何能闻能知,无法不能生用故;彼时阿赖耶识仍依不坏之根身继续变现内相分声尘于心中,闹铃大作时,阿赖耶亦如实将彼大声变现于心中,末那了别其异于平常之微声,而不能知其意义,乃起作意受想及思心所,欲起意识灵觉之心而作进一步之详细分别,阿赖耶依于末那之思,遂流注意识觉知种子于意根与法尘触处;意识现起后仍不能单独分别之,乃欲起耳识共同分别,阿赖耶又依末那之思,复流注耳识种子于耳根与声尘触处,吾人乃能了别,如是闹铃声响。 一切有情睡醒后,因于流注生而有灵觉了知之作用--六识现行运作;直至再度睡着为止,其间之流注相皆不断灭;以流注相不灭不断故,有六尘相与「我」相应。直至晚上眠熟,觉知心之我已灭,方不与六尘相相应,方便说为流注灭及流注相灭。然此仍非佛所说之流注灭及相灭,何以故,谓仍有自心流注故。 何谓自心流注,谓有等流也。 等流之意有二: 一者谓眼识种子由阿赖耶识中流注至眼识现行处后,随即开避其位而回到阿赖耶识中,引导次一眼识种子由阿赖耶识中继于其位现起,一进一出相等流注;一念之间有八万一千识种流注而出,同时有八万一千识种流回阿赖耶识,以此成就世出世间法之熏习作用,此名等流流注。 二者此种等流之流注,必须同一种流类;譬如前眼识种子不能成为后 耳识种子之开导依--不能引生后耳识种;唯能引生后眼识种。唯有同一类种子之前后现行时,方能互相引生,同等流类之流注,即名为等流。 等流种之流注现象不唯醒时有,睡时亦有,名为自心流注;乃至二乘无学入无余涅盘之中,仍有自心流注。 有情眠熟之时,不因眠熟或长时昏迷三年而使其烦恼业种消灭坏灭,为有自心流注,故能使其等流种于阿赖耶识中流注不断而不坏灭,唯是不于三界中现行尔。一旦醒觉,又复于三界中现行。阿罗汉入涅盘前,若曾闻善知识说第一义谛实相之法,心中微有一丝欣乐,虽未回心大乘而仍然入无余涅盘;但因已曾熏闻实相之法,则此无漏法种既已启动,仍将于无余涅盘性之异熟识中自心流注,有朝一日必使此一无漏法种起用,令末那识种现行,则必忽然渐生中阴;中阴身具已,便因欣乐实相究竟之法,而复受生,永于三界之中行菩萨道直至成佛。是故无余涅盘之中亦有自心流注,而无流注相生。 凡夫有情不解此理,偷偷造诸恶业,以为人皆不知(其实鬼神皆知);殊不知造恶业后,其业种落谢回到根本识中,永持不坏,为有自心流注故;唯有其后就彼恶业善为忏悔补救,方能经由新善业之熏习转换旧恶业种子而消除,是故龙树菩萨偈曰:「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即是此意。 修行人若了知此理,则能历缘对境令诸烦恼种子现行--起于贪瞋;随之以如理作意之思惟观察,修正身口意三行,则能使已出现之染污种子转换为清净无漏之识种而回入阿赖耶中;佛子知已,若能如实精进修行,则名已知熏习正理,名为如实修行者。 等流之流注生及相生,于三界中,皆非唯有一识有之,乃是诸识同时有之。譬如眼识流注生及相生时,同时必有意识及末那识之流注生及相生,否则眼识不起流注生及相生,末那及意识乃是眼识之俱有依(增 上缘)故。然此三识之流注生及相生,非唯阿赖耶识中流注三识种子而已,尚须有阿赖耶识之自心种子流注生及相生,方能成就前述三识之流注生及相生而有其用;然此正理唯有真悟佛子悟后随大善知识熏闻之后,方能知之;知已随即能予证验无讹。 前六识流注相,于眠熟闷绝等位不现行时,末那识及阿赖耶识之流注生及流注相生皆不中断,继续现行,唯有真悟之人能知能证能检验之。此二识之流注生及相生,于眠熟位及闷绝位如是,于正死位及二无心定中悉亦如是,仍有流注生及相生。无余涅盘位之阿罗汉根本识中仍有自心流注,尚不得谓为流注灭及相究竟灭。 《阿含经》及诸大乘经中,皆说阿罗汉辟支佛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既然永尽不起,即不可能因于烦恼复生世间诸念,故得妄想妄念永断不生,名为断尽一念无明,身心永灭,舍报必入无余涅盘。然此乃谓二乘无学之「人我」烦恼永尽无余,但仍有「法我」烦恼不断--岂唯不断,抑且尚未相应--是故入涅盘后永不出生于三界之中。然于无余涅盘位中,尚有法我--无始无明尘沙惑未破未断,是故八识种皆于无余涅盘位之异熟识中自心流注不断。 无始无明上烦恼,自无量劫来不曾与有情之灵知心相应,二乘无学回心大乘入六住位,寻觅空性心时仍未能相应;觅得空性心异熟识时亦未相应,虽入七住贤位,犹不知晓无始无明名义也。须至有朝一日起心探索:我既已悟得如来藏,应与诸佛相等,云何我犹未能如佛智慧深远无穷无尽,此时方起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修、得、果、断、智、证……等上烦恼,此时方与无始无明--所知障上烦恼--相应。 菩萨七住已明真心--证得如来藏;然有菩萨依明心功德进修,直至九地犹未曾眼见佛性者,此时为求眼见佛性而入十地,便与无始无明中之见性上烦恼相应;直至眼见佛性后方破此一上烦恼而入十地。然而此时虽得授佛职位,而其自心之八识种中尚有流注生及相生存在,尚 有部份尘沙无明未曾断尽,须至最后身菩萨位,于人间大悟成佛时,尘沙无明上烦恼才完全断尽,此时流注现象已灭,一切法种不进不出,无有变异,不复受熏习,现大功能,应物现形悉无遮障,方得名为断尽异熟生死变易生死;从此第八净识中一切种子永不变易,无有异熟故。 此处应述异熟及变易生死二种法相,则于后述经文可免误解。 异熟之义有三:一者异时而熟,二者异类而熟,三者变异而熟。 异时而熟者,谓业果成熟不与造因同时。譬如谤佛谤法谤师之人,谤已不即受果,须于来世方受;又如布施植福,大多于来世受。又如菩萨于过往百千万亿劫中,精进布施除恶,闻熏修学佛法,无量精进而未成熟;直至此世缘熟,得能明心,又复眼见佛性,乃至悟后起修进入初地,非于造因时即得缘熟,故名异时而熟。亦如声闻初果或菩萨初果,见道之后若不精进者,不能于一生中实证无余涅盘,须至七次人天往返后,方得取证无余涅盘,故名异时而熟。 菩萨亦复如是,于七住见道不退之后,须历经大约二大无量数劫之悟后起修,方断尽一念无明而入七地,此名留惑润生--不断润生爱而持受生愿--至七地已,方与无余涅盘相应;此非愚痴无闻佛子所能知也,亦名异时而熟。 异类而熟者,如上所举谤佛谤法谤师之人,谤已不即受果,转入来世得地狱身、饿鬼身、傍生身而次第受果,非依造因之人身受果。亦如往昔无量世前学佛之佛子,或以欲界天身、色界天身学佛,或以傍生有神通之身学佛,或以鬼神之身学佛;于无量世后之今生,辗转来到人间,今以缘熟而遇善知识,得入见道乃至修入初地,亦名异类而熟,非依造因时身成熟果报故。 复有异类而熟者,谓造善业而得恶果。如有一人协助他人行善,然不知彼善行背后有大阴谋;此事成就后,助人为善者仍未知晓被人利用造恶,亦未收受任何酬劳;未来世中缘熟之际便受恶报。 复有一类愚痴无闻之新学菩萨,迷于出家在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相,不知菩萨于无量世来或现出家相,或现在家相,身相无定,但随因缘而行;便依其师父之言:不准阅读萧平实著作,不准互相推介。并奉师命:劝令一切与其相熟之人不阅萧平实著作。谓如此诸行为护正法行,而不肯阅读及以诸经比对;心中自以为其身口意行是护持及弘扬正法,而实真是破坏及抵制正法之重业;名为行诸善业,来世却须以地狱身、饿鬼身而受苦毒,亦名异类而熟。 变异而熟者:谓造业时心异于受果时心。此有现世及来世不同。譬如有人年轻时造诸善行,至耳顺之年时,忽有曾受其恩者事业有成,又复念恩不忘,来觅此人行报恩事;而此人今已耳顺之年,身心俱非年轻时之同一人(新陈代谢及念念变异故);虽非同一人,而其受报,人无责者;以虽变易,而相续不断来至四十年后缘熟受报,此名变异而熟。 又如往世造诸谤法恶业,辗转三涂,方得生而为人;以余报未尽故,今犹愚痴瘖哑,闻法不解;然此人不得主张:「往世造恶业谤法者非实是我,不应多劫之后我受此恶报。」何以故,往世之汝虽非今世之汝,而依彼时恶业因种辗转来至此世故;虽此世五蕴(含灵知心之我)不同于往世五蕴,而由如来藏持恶业种辗转受报,异作异受,业果不失故。此世灵知心由往世灵知心种子落谢而别依后世五根别生灵知心,世世受报,必须自受;非同一心,而业果不失,是名变异而熟。 以有识种之善恶染净变易,及七转识无始无明所知障之愚痴性转易为 一切种智般若,故名变异而熟。既有变异则必有诸熏习转易,以尚有所知障故。佛地以断尽所知障、成就一切种智故,其第八净识中唯持旧种,不再转易任何新熏之法种,故已永断变异;既其所持种子永不变易,则无种子之异熟流注,则异熟现象灭尽,名为永断变易生死;是名自心流注已灭,则流注相灭,方得名为常、乐、我、净,成究竟佛;非谓藏密四大派诸祖等人,错以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为真如者所谓之常乐我净也。 卷03 ----------------------------------------------------------- ---------------------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解读】《「如何是菩萨摩诃萨善于分别观察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现呢,这是说菩萨应当如是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万法,皆唯是自心所现;三界万法之中无有真实之我与我所,而自心藏识无有行动作为,远离去来;由有无始劫来之虚伪习气熏习,以及三界中种种色法行阴系缚之色身资财建立,虚妄之分别想随之显现』。菩萨能如是善于观察分别三界万法皆是自心所现者,是名『善分别自心现』」》 「三界唯心分齐」:三界万法虽有,要因共业有情之如来藏所藏业种现行,乃能有之。此可分为二门,其一谓器世间自地狱上至色究竟天宫,莫不依心而有,尤以四禅四天下至地狱,皆是众生共业种子感生,非某神某天所能创造,非有作者。 其二谓一切有情受生三界六道之中,其觉知心所触所觉之法,悉皆唯是自心所现内相分,不曾接触外五尘相;法尘相分则依见分七转识触 知内相分五尘相时方有;非有外法尘,亦非有外五尘能为觉知心所觉所触(详拙著《真实如来藏》及本书第一、二辑之叙述)。于欲界中如是,于色无色界一切境中莫非如是。故名三界唯心分齐--无有一法能出于自心藏识之分际者。 「离我、我所」:谓三界一切境界中之相分,譬如无色界四空定境界中之法尘相,悉皆无有真实不坏之我与我所;此谓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极微细觉知心--我--并非恒不坏灭之常住心,乃是极细意识,依意界为根而有;其所依定境法尘相分,亦依自心如来藏而有;故无真实不坏之我与我所。非想非非想定中如是,人间乃至地狱中一切法莫非如是,不离自心所现之七转识见分,及自心所现之万法相分,是故无我我所。 「无动摇、离去来」:一切有情于三界中行来去止,动作频繁,造诸善恶业行;而藏识自心无有来去、动作、造业,无为无作故,是无记性故;故于六尘万境之中,心无动摇,不修善行,不造恶业;五蕴十八界于三界法中有去来相,然自心藏识一向离六尘境,故无去来。 「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自心藏识虽离我与我所,无动摇,离去来,但因无始劫来未曾悟道,此自心藏识世世出生六转识,依于意根末那,于三界虚伪诸法中熏习,增长有漏法种,遂有三界六道中之种种身色及行阴系缚,令自心藏识于舍寿后生起后世色身、感应资财果报;色身资财果报悉皆依之建立。 既有三界身及行阴等,觉想随之现前,五阴十八界具足;以有觉想故,妄想分别随之显现,又复贪执有为善恶业行,流浪生死。菩萨悟后成摩诃萨,然唯知自心总相,虽能现观七转识我乃自心藏识所现,然尚未能如实现观相分为自心所现;此须依于真善知识之开示,熏习种智,而后亲自历缘对境,于欲界乃至四空定中一一证验;若无四禅八定者, 亦须于欲界一切所知境中证验领受之。若能如实证验相见二分皆唯自心所现,则能证实「三界唯心分齐」,证入初地无生法忍,通达三乘佛法,心大欢喜,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卷04 ----------------------------------------------------------- --------------------- 尔时 世尊重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解读:《尔时世尊重新以偈开示说:「如幻、如梦、如水面树影,如眼 翳所见垂发幻相、如热时所见阳焰似水, 像这样来观察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一定可以证得解脱而出三界。 譬如野鹿由于口渴而起虚妄想,远处热沙地上阳焰动摇而迷乱其心,野鹿妄想以为远处阳焰是水,然而实际上远处并没有清水的事相。 就像是这个道理一般,诸识的种子流注动转而知见六尘境界,愚痴凡夫之虚妄想便因此生起,以为实有六尘境界,就像是眼睛被白内障所遮的人一样不能看见真相。 对于在无始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中,一再的错误认知而执着觉知心能取六尘的体性,若能像木匠以细楔出粗楔及逆楔出楔的话,就可以舍离能贪六尘的能取性--觉知心。 三界有情如幻,皆如咒力起尸、机发像起,亦如浮云变幻不定、如梦不实、如闪电光随即归灭,能这样如实观察三界之五(四)阴十八界六入的人可以得到解脱,永远断除三界有或惑业苦等三种相续。 于三有之因--惑业苦之因,无有所作,现观三有一切行如阳焰、自心藏识如虚空,如是证验诸法的人,则是无所知的人。 一切言说及经教都只是假藉名相施设而已,他们也没有真实不坏之自相,若于那些名相上起虚妄想,就会有想阴示现之行阴,犹如垂发所现幻境一样出现。 自心藏识显现能取所取性,犹如画布上显现彩绘众图,亦如垂发于翳眼之显现幻相,亦如梦境有我于六尘中受苦乐,亦如愚人所见海市蜃楼,亦如小儿妄见火轮、渴鹿妄见热时阳焰,其实都是在不真实的幻 有之中显现众生诸行。 凡夫所言常与无常、一与异等名相,以及他们所常谈论的俱与不俱等名相也是一样,都是由于无始世来错误的所知所见相续不断而有,是无智凡夫的愚痴妄想。 犹如明镜现像、水中树影、净眼见色,亦如摩尼奇妙宝珠显现影像,于明镜、水、净眼、摩尼珠中虽显现出各种色相,其实并非真实有色像,只是外境的映现而已。 有情之心中所显现的一切法--六尘相,犹如画布上之各种彩绘、犹如炎夏之阳焰,种种不同的色相显现,都如梦境一样非真实有。」》 「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有情之不能依于修行而证解脱者,咎在不能如实现观三有;不能如实现观三有者,咎在不能现前观察十八界法;不能现观十八界法者,咎在邪师及邪教导;邪师及邪教导之所由,在于邪师之无始妄想熏习成种,于此世现行而起邪见,妄将「三界有」误计为实相涅盘心。 欲界有者乃谓见闻觉知之心及处处作主之心,恒欲觉触五尘及处处取舍,中台山惟觉法师是此类人也。色界有者有二:一为初禅等至中恒触「色声触」三尘及「初禅定境法尘」中之觉知心与作主心,此名色界之有;二为二至四禅等至中不触五尘而恒触定境法尘之觉知心及作主心,此亦名为色界有;当代善知识中,容有前者,未见有后者,诸多宣说已证二三四禅定境者,其所宣说定境并非真实二三四禅等至故。无色界有者,谓四空定中之了知心及作主心。 欲界有及色界有悉具五蕴,有色身故;「无色界有」唯有后四蕴,无色身故。「欲界有」众生身中具足十八界法,「色界有」众生身中具足十二界法,缺鼻舌根故(鼻舌根不嗅香尝味,唯扶尘根,无胜义根), 不起鼻舌识,不触香与味尘故;此说初禅至四禅天一切有情住于等持位中者,亦说初禅天人住于等至位中者;二至四禅天人住于等至中者,唯余四界法--色界天身身根、意根及定境法尘、定中觉知心。「无色界有」众生心中唯有三界法--意根、定境法尘、定中觉知心。意根即是处处作主之心、剎那剎那作主之心,佛于四阿含中有时说为意或意界者,乃无色根之末那识也。 若人得遇二乘法中之初果圣人,皆得依彼所教,亲自现观欲界中十八界法,成初果人;今者观诸南传佛法,传说中之大修行者「阿罗汉」等人,迄未见有如实现观者,仍执一念不生之觉知性为涅盘实际,同于常见外道,我见未断,尚非初果圣人,焉得名为「阿罗汉」, 若人得遇大乘法中六回向位菩萨,皆得依彼所教而现观欲界中十八界法,圆成别教六住满心,六度行满;随后若得触证自心藏识、领纳其体性,证得根本无分别智;若能信受而起胜解不退者,即入别教七住不退,般若智慧不共二乘无学,故名别教。今观大乘法中显密诸师,未见有能如实证验十八界法者,诸「证悟圣人(如义云高、喜饶根登)」悉将意识界错认为真如心,犹堕十八界法中,不离十八界法,尚非别教六住满心,外门六度未圆;尚未触证自心藏识,所说「般若」不离一异……常无常等妄想、尚非七住内凡贤位菩萨,云何名为圣人,悉堕大妄语业中。是故,如实现观三界有,乃是当今北传大乘法及南传二乘法中一切修行者当务之急,惜乎未见有真善知识能传十八界现观之法者,何况证悟自心藏识者,此乃末法佛子之根浅福薄障重所致;何以故,谓余以著作如实陈述此诸现观之理,而仍多有佛子一见著者为萧平实「居士」,便心生嫌恶,不肯阅读;以为萧平实是喜欢批评他人者;以拒读故,丧失建立正见及证悟大法因缘。 殊不知无上了义正法之弘传,必须藉诸摧邪辨正,方能显示了义正法之异于表相正法处,方能显示无上正法之异于心外求道者之似是而非 处,诸菩萨造论皆缘此理而为;玄奘菩萨摩诃萨言:「若不破邪,难以显正」,其故亦在此;古时世尊踵随六师外道之后,遍至各方大城一一破斥以度众生,其故亦在此,不可谓世尊「喜欢骂人」也。余诸书中举示众例,其故亦复如是;佛子若以情执、而不以正理辨正者,离道远矣~斯名攀缘有名声大师情执,不名修学佛法智慧也,有智佛子当然余言。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六识种子一旦流注,动转相现,必见境界;六识种若不前后相继流注不断,则不见境界,此理已于第一辑中叙述,兹不重复。现今南传佛法诸大师辈皆教人于四威仪中保持清醒明觉,则同今诸大乘显密大师令人认取「不生妄想妄念之觉知心」,同堕常见外道法中。此过之普遍而难断者,咎在不解六识种之流注动转体性;若知六识种流注动转必见境界者,我见则断,知其念念流注生灭变异故;若能证知此理,则不于能觉及所觉中起虚妄想--不认能觉心为涅盘实际。愚夫不知此理,于六识种子流注动转中见诸境界,遂返认能觉者为涅盘实际,如此妄想邪见普遍存在于现今南传佛法诸大师之中,正是「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众生于无始生死中,世世误计能取之性(摄受性)为常不坏灭我,以为此我能往来三世,故执「能取境我、能触境我」为恒在不灭;而不知此我唯有一世,死已永灭,我执邪见熏习故,无明种子由藏识携至来世现行,复现另一全新之觉知心而取诸境,浑然不知藏识于前世所现之觉知取境心。如是名为「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也。 然而欲断我执者,万勿效法诸方知识之打坐入定,冀以断除觉知取境心之现行而出三界;此非佛法也。何以故,谓三乘无学悉以智慧现观「能觉知、能取境心」之虚幻而证三乘菩提,方出三界,慧脱俱脱圣者无一非是如此现观,未曾有人依于入定灭除觉知而出三界也。 譬如已证非想非非想定佛子欲入涅盘而不可得,后因佛教,以觉知心现观觉知心自己之幻有非真,如实现观后,觉知心之自我执着断灭、作主心之自我执着断灭,遂由非非想定中转入灭尽定,成俱脱无学。是故,欲除无始生死以来之计着能取性,必须以能取性心(觉知心)观察自我之缘生缘灭、暂有非真;非以压制此心令其不现之定法得成解脱果也,否则必堕无想定中,不离生死轮回。犹如木匠欲行拆解一件木器,乃制细楔以出粗楔(古时木器家具皆不用铁钉,唯以凿孔入楔之法固定之),粗楔既出,细楔亦舍;修行者亦复如是,以能取境心(能观察之觉知心细楔),观察自己(能取境摄受心性之粗楔)幻有非真,我执随断,即同木匠之逆楔出楔也。 此乃解脱道之观行也,若求大乘见道,亦复不离此理,故余诸书皆示佛子:「应以觉知心,觅取离觉知心;觅得离觉知心时,觉知心之自己亦不灭除,而与离觉知心同时同处,真妄二心并存不悖;不可舍觉知心而觅离觉知心;觅得离觉知心已,我见随断。」其故亦在此,即是逆楔出楔之法也。亦如俱解脱阿罗汉之现观「觉知心我、作主心我」虚幻不实,我执断尽,而不妨仍有「觉知心我、作主心我」之现行而住世间,度化众生。是故解脱修证,并非断除「觉知心我、作主心我」之取境性,乃是断除对于「觉知作主心」自我之执着烦恼,不畏自我灭失,对于「自我恒欲现行了知境界而不灭失」之摄受性执着,以慧灭除;灭除已,舍寿前,不妨仍有了境性,而无贪取性,是名解脱。然而欲证解脱而弃觉知心者,不得舍弃觉知心作观行,不得舍弃觉知心而断烦恼,要以觉知心之观行来断觉知心之我见我执烦恼;譬如木匠欲出木器之楔,还须以楔方能出楔,其理无二。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二乘所证解脱之人无我,如前偈所述;大乘人无我则有二观--双观空性与空相。观空性者,谓于幻咒起尸、机发像起,如实现观实相;观空相者,谓于蕴处界诸法现观犹如浮云、如梦、如电光。如是双观空性与空相者,永断我见;若已修得四禅八定者,如是双观已,永断三界有之相续, 依于见道而证俱解脱果。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于大乘法中,若以不起妄想之觉知心为实相心者,堕于我见中,必生慢心;以有「觉知心我」,必与有为有作相应。唯有菩萨双观空性与空相者能断我见,了知无有我所,方与无为无作相应;此后若有所为所作,皆为佛教及为众生,不自为己。何以故,了知蕴处界觉知心及万法犹如阳焰故,了知空性藏识自心犹如虚空故;如是了知诸法--证知能知心及所知境虚妄者,方可名为无所知。 凡夫之无所知者,谓于十八界无所了知,于藏识空性心无所了知。于大乘法中,若不证得自心藏识,则不入别教七住位,于空性无所知;若不依自心藏识修行而证自心三昧者,则不入初地、不如实知佛道次第,必如宗喀巴等人之颠倒佛道次第,名为于大乘圣智无所知之凡夫也。 大乘圣智之无所知者,谓于十八界法现观无我、无我所已,复不离十八界法而觅得空性藏识,现前领受自心藏识之体性:离见闻觉知、离分别、无来去、无所住、不起想、不观六尘、亦不返观自己。复由现前领受自心藏识之故,现观藏识空性心于众生身中之无为性、犹如虚空,证知虚空无为;由此虚空无为,再来现观藏识所生能取所取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悉如阳焰现而非真,如是现观了知诸法故渐除执着,处于六尘中而不加了知,乃至对于自心藏识亦不起观,是即大乘菩萨圣智之无所知也--一切所知皆非实际故。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言教唯是假名,非真实法,是故佛子于课诵佛经之余,当勤探究佛语所示空性真义,唯有空性自心方是真实正义。三乘十二部经教,无非为令佛子依于自心空性而证涅盘及与佛乘菩提;若人否定空性自心,而以「缘起性空」之名义、或以「缘起性空即是真如空性」之名义为佛法正义者,斯皆假名所起妄想,不离想阴--觉知。不觉想阴者,便以入住定 中不生妄念以为涅盘境界,悉堕想阴行阴境界,犹如眼翳者于自垂发而起妄见。 余偈所说言义浅白,依文解义皆可知之;前来佛语亦已叙之,勿烦重解,以免厌烦。 卷05 ----------------------------------------------------------- ---------------------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盘,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盘、种种相性非性涅盘、自相自性非性觉涅盘、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盘,是名诸外道四种涅盘;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盘。」 【解读】《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盘,云何为四,此谓第一、「诸法有自性」之非性涅盘;第二、「种种相有自性」之非性涅盘;第三、「觉察自相自性非性」涅盘;第四、「五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盘;如是名为诸外道之四种涅盘;非我释迦牟尼所说正法。大慧~我所说者,乃是妄想识灭除,名之为无余涅盘。》 诸外道辈,于无余涅盘生种种误解,归纳为四种。佛门中之未悟三乘菩提者亦复如是,于涅盘生种种误解。每有乡愿者语余曰:「你说你的法,我说我的法,何必评论谁对谁错?」然观此经佛所说法,一再提示外道邪见而析辨之;《大般涅盘经》四十卷中,亦一再提示外道邪见而析辨之;《解深密经……》等亦复如是,一再提举外道邪见而析辨之。 学人当思:以世尊贵为三界导师之尊,何必与彼粗浅外道一般见识,为难外道,乃至踵随六师外道之后,遍至各大城一一破斥六师外道,此因无他,乃是藉破除邪见之说,能令闻者易于解知佛法与外道分际,由是即得建立正知正见,易于证得三乘菩提;故我世尊纡尊降贵,不 辞劳苦履诸大城,一一举示外道邪见而破斥之,令佛法三乘菩提易得显了。玄奘菩萨亦作是说:「若不破邪,无以显正」,意亦在此,是故历十八国设无遮大会广破外道。余近年来之破邪显正,意亦在此。于《楞严经》中,世尊曾举外道五现涅盘邪见而破斥之,今于此经复举如是四种外道涅盘邪见而破斥之,举佛法中之涅盘而对照之,则令学人易知涅盘正理;知已则易修证,不入歧途。故余亦藉摧破邪说而显正理,学人可藉破邪之举,而轻易建立正见故。 「性自性非性涅盘」:性谓诸法,性自性谓诸法自性;有诸外道误计诸法虽有自性,而自性非性,终归坏灭;以一切法自性非性,终归坏灭,以为涅盘。此乃断见论者之涅盘见,谓彼断见论者,遍观察一切法,觅其不坏之自性真如而不可得,乃以一切法自性非性为涅盘,主张一切法灭坏已,名为涅盘。 如是邪见,遍存于今时佛门中,非唯外道有。如印顺法师主张一切法缘起性空,以一切法缘灭为涅盘,而不承认涅盘之本际有第八识如来藏恒不生灭,以五阴灭已一切法空为涅盘,即是「性自性非性涅盘」,成外道见。 涅盘绝非一切法空,一切法空者即是断灭见故。是故佛于四阿含中,不许比丘说:「如来涅盘后无,如来涅盘后有。」(详见《杂阿含第106经》)。亦不许比丘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详见《杂阿含第104经》)。此谓无余涅盘乃是「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空」,然是依于如来藏而有「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空」,不得外于第八识如来藏而言蕴处界一切法空,否则涅盘即成断灭,即成蕴处界无因有缘乱起乱灭,故不应如印顺法师以「一切法自性无性」为涅盘也。 复次,涅盘者乃依有情之根本心而说,不应函盖有情身心外之一切法非性而说涅盘;有情身心外之一切法自性,与无余涅盘无关故。 「种种相性非性涅盘」:此谓因误会故,计欲界定、未到地定及四禅四空定中之境相非有真实不坏之法性,终归于灭,以此灭相为涅盘;复执诸定中之觉知心不坏,以此为涅盘。 欲界定有入有出,未到地定及四禅四空定亦复有入有出。此诸定境,种种相异;虽同是定,而重重入细,定相各别。然皆有入有出,有为变异,何以故?谓此诸定境悉依觉知心意识而有故,意识复依色阴五根而有故,色阴五根及意识复依意根与阿赖耶识而有故;色阴五根及意识既依他而起,起已念念变异,皆是有为法;是故种种定相之性亦悉是有为变异之法,无有常恒不变不坏之真实自性。外道见此种种定相自性非有实性,而观意识觉知心自由出入种种定境,自由安住种种定相,乃谓诸定种种相性非性,而觉知心不灭,如是以为涅盘。《楞严经》所说外道五现涅盘,摄在此中。 「自相自性非性觉涅盘」:此谓有一种外道,观察初禅乃至四禅之定相,皆悉变异无常;复观此诸定境中之觉知心自性,亦是变异无常;如是双观,名为观察「自相自性非性」;一类外道作如是觉,以灭却定相及定中觉知心为涅盘,而不舍色蕴。如是觉者,于四禅定境中,灭却觉知心自我,作涅盘想,则入无想定中,无有觉知心,无有六尘;虽然寂静,而非涅盘,身见未断故。由未断身见故,后时复起一念,觉知心复起,五阴俨然,仍在轮回,不入涅盘,是名「自相自性非性觉涅盘」。 「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盘」:此有二者,一者谓诸阴坏灭为涅盘,二者谓觉知心不动为涅盘。前者如诸初学佛者,以为修行者死灭名为涅盘,死灭后之五阴相续流注已断故;然此实非涅盘,仍将转至来世五阴继续流注故。后者谓有诸多佛门外道及附佛法外道,以为觉知心不动即是相续流注断;然实相反,觉知心现行不断,则意识种子流注相续,不可谓之为断。彼诸愚人误计为:妄念不起即是相续流注断;然五阴之自相或共相,一旦现行,必定流注相续。譬如意识觉知心现 行时,意识种子流注不断;意识种子流注断时,意识随灭,即无觉知者。眠熟位之意识虽断,然色阴种子之流注相续仍然不断,唯至舍寿时方断;然舍寿后必定重新入胎,不入涅盘;入胎已,又复相续流注。五阴之自相相续流注如是,共相(一切欲色界有情)之五阴相续流注、及无色界 有情之四阴相续流注亦复如是。由是说此二种外道涅盘为虚妄想。如是四种涅盘,皆非佛所说之正法。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盘」:佛说四种外道涅盘已,随说佛法中之涅盘真义:妄想识灭已,不复出生来世妄想识,是名佛法中之真实涅盘。 妄想识谓意识也。八识心王,唯有意识能生种种妄想;由意识有见分、自证分及证自证分故,而有现量比量非量;前五识唯有见分,末那无证自证分(依一般有情而言),故无比量与非量。由于意识具足现量比量非量故,是故唯有意识是妄想识;比量及非量往往令意识起虚妄想故。如是,佛说意识灭已,名为涅盘。 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意识皆灭,云何不名涅盘?谓此五位意识虽灭,然此五位境界非恒--断而复续;非恒相续故,五位境界灭已,意识复生;意识复生已,十八法界复现,意识随又起诸妄想,故此五位皆非涅盘。如眠熟已,次晨复现意识觉知,故名为醒;如闷绝位,后因五胜义根功能恢复致令意识觉知复起,故名为苏;如正死位后,藏识转入中阴身中,复具微细五根,致使中阴位意识觉知复起,故名中阴意识;如无想定与灭尽定位,依入定前未断之身见,或依入定前预设之五尘境,于定中忽起意识觉知而转入四禅八定中、或者回复欲界觉观,入散心位,故名出定。 如是五位,意识虽灭,后必复起,故非涅盘;佛说意识断灭已,名为涅盘,云何此五位中有情意识断灭已,不能永灭而成涅盘,竟又复生意识觉知而处三界境界中,谓前三位有情因我见我执不灭,故意识断灭唯暂时灭,非能永灭,故不成就无余涅盘;无想定位有情觉知心我 见虽灭,而色界身见不灭,故令身见烦恼引生意识而出无想定,退入四禅定中,色界身见是我执故。我见我执不灭者,俱不能证有余涅盘故;不证有余涅盘者,必不能证无余涅盘故。 灭尽定位意识虽断,然因阿罗汉犹未欲取无余涅盘,于入灭尽定前,已先预设出定境界条件;待彼出定之预设状况实现时,意识觉知必定由意根末那之作意思量而现行确认,乃至出定;由未欲取涅盘故,未欲令意识永灭故,入灭尽定,而非入无余际。是故灭尽定位仍非无余涅盘,故名为无心定--无觉知之意识心故。 卷06 ----------------------------------------------------------- ---------------------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解读】《尔时大慧菩萨复向佛禀白说:「世尊~唯愿世尊为大众说明佛之知觉。世尊~如何是佛之知觉,」佛告诉大慧菩萨:「觉证人无我与法无我,了知烦恼障与所知障。远离二种生死,断尽二种烦恼,如是境界名为佛之知觉;声闻缘觉人中,若有人证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此因缘故,我说唯有一乘。」尔时世尊欲重新宣示此真实义,而说偈曰: 善于证知二种无我法,二种障之烦恼全部断尽, 永远舍离分段死与变易死,如是境界名为佛之知觉。》 「佛之知觉」:谓究竟佛地之证知、证见、证觉,及其证知证觉后所住境界也。一切初地菩萨皆知佛之知觉,唯不能证尔;若有人证悟藏识实相已,应当速入初地,了知佛地之证知证见证觉境界,了知佛之所住境界。由是缘故,大慧菩萨作如是问。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二乘无学圣人唯能
本文档为【[业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26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