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可编辑)

《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可编辑)《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可编辑) 《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 单位代码: 分类号:.? 密级: 学 号: 阳/口/; ?厶菇办孽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声?肭形家斫觅 撇口儿忱呼彳俨矿叼础 作者姓名 塞塾盘 称 学院名 生查?叁鲎缮硅】 专业名称邀盘主选兰 指导教师型缝邀 合作 导 师 、 ;年月玛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可编辑)
《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可编辑) 《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 单位代码: 分类号:.? 密级: 学 号: 阳/口/; ?厶菇办孽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声?肭形家斫觅 撇口儿忱呼彳俨矿叼础 作者姓名 塞塾盘 称 学院名 生查?叁鲎缮硅】 专业名称邀盘主选兰 指导教师型缝邀 合作 导 师 、 ;年月玛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日 期: 论文作者签名:丞鳋 型主』兰至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羞盟导师签名:茎三璺丛日期:坦堕』 主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引言??. .本课题的选题原因、研究现状与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 ..选题原因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庄子其人其书一 ..庄子其人??.. ..《庄子》其书一 .《庄子》人物形象简论 .《庄子》中的诸子人物形象 .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孔子形象 ..《庄子》中的孔子弟子形象一 ..小结一“儒之壳,道之实 .老子形象..老子是得道高人..老庄相通,借其言道 .庄子形象..智者形象??智慧?. ..达人形象??超脱?. ..隐者形象??高洁? ..现实控诉者??理性. .惠子和公孙龙形象?. ..惠子形象..公孙龙 ..惠子与公孙龙形象的区别?.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寓设人物形象.畸人形象.寓设的概念人物.贤人隐士形象 .其他人物形象.古帝王形象 ..三皇五帝实为乱世之源..古帝王为求道之人?. ..理想的明王之治??. .《庄子》中的王侯臣相..王侯形象..臣相形象.普通劳动者? .结语?一 参考文献??一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一 .... ................................................................................ ............................................................................. ....一 .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庄子》中的人物,数量众多、形象复杂。对于《庄子》中人物的相关研究 自古已有,但多集中于人物的考证和人名的考释上,且不成体系;近代以来的 学 者虽将目光转向了作品文本内部人物形象的研究上,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 果, 然而,对书中所有人物及其形象加以全面梳理与研究的专著却还乏陈可数。 与其他先秦子书相比,《庄子》书中所塑造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其在诸 子书中成为一朵奇葩。据我们统计,《庄子》中的人物多达余个,既包含诸 如老子、孔子、惠子等在内的先秦诸子,又涉及诸多王公臣相和下层劳动者,还 有如南伯子綦、伯昏无人等或真实或虚构的一系列贤人隐士。其中,最富特色的 当属书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寓设人物:他们或是以抽象概念命名的人物如混沌、 无足,或是畸人形象如叔山无趾等等。《庄子》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 旨在阐述思想时能为我所用,从而形象而深刻地阐明出“道之观点。 对书中人物的全面整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通读《庄子》时更好地了解庄 子的思想。 本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既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又对庄子其人和《庄子》一书作了简单考证,还对书中的人物形象作了简单介绍。 第二部分:《庄子》中的诸子人物形象。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包括儒家、 道家、名家、墨家等。综合考量,我们只重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老子、庄子和 惠子的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庄子》中的寓设人物形象。该类人物最能体现《庄子》奇谲诡 怪的风格特点。在该类人物中,可具体分为三类:即畸人形象、以抽象概念命 名 的人物形象和隐士贤人形象。他们的出场也是旨在阐发“道”。 第四部分:其他人物形象。大概依据社会阶层属性的不同,该类人物也分为 三类:古帝王、王侯臣相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其中,普通劳动者形象体现出 《庄 子》其书生活化、平民化的特点。 第五部分:结语。对《庄子》书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所阐释出的“道”论进行 简单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关键词:《庄子》;人物;人物形象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 , . , . : ,,. ’ . :.. : ;; 山东火学硕:学位论文 .引言 .本课题的选题原因、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选题原因 今本《庄子》由晋郭象删减而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外十五、杂十一, 总计约六万余字这与史公所言“其书十万余言”相差甚大。自《庄子》成书、 流传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自汉代至清代前后,学者多停 留 在对原著的整理、校正和义理的阐发等方面;而近代以后的学者,除继续对作 品 注释外,又多论及庄子哲学、美学及政治文艺思想,考证庄子的生平、作品真 伪, 探讨《庄子》成书、版本流变、内外篇划分,以及梳理庄学的研究状况等。 与其他先秦子书相比,《庄子》书中所塑造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其在诸 子书中成为一朵奇葩。据不重复统计,《庄子》书中的人物达余个。既包含 诸如老子、孔子、惠子等在内的先秦诸子,又涉及诸多王公臣相和下层劳动者, 还有如南伯子綦、伯昏无人等或真实或虚构的一系列贤人隐士;其中,最富特色 的当属书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寓设人物:或是以抽象概念被命名的人物如混沌、 无足,或是“才全而德不形”的畸人形象如叔山无趾等等。 《庄子》中的人物,数量众多、形象复杂,而《庄子》的作者在表情达意、 阐述自己思想时,之所以选择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旨在为我所用,阐明“道之 观点。对书中人物的全面整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通读《庄子》时更好地了解 庄子的思想。 ..研究现状 《庄子》中人物纷繁复杂的特点无疑也引起了自郭象以来的众多学者们的注 意,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成果,尤其是对庄子生平的考证,更是多参照 了《庄子》书中与庄子相关的记事。具体来讲,对《庄子》人物的相关研究可分 为以下几方面: 《庄子》中人物的考证,如《庄子?齐物论》中的“南郭子綦”,成玄 英疏:“楚昭王庶弟,楚庄王之司马,字子綦??居于南郭,故号南郭。陆德明 《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居南郭,因为号。”以上解释均见于清郭庆藩辑、王 孝鱼整理的《庄子集释》中。同样,近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子綦,人名。 住在城郭南端,因以为号。”并引蒋锡昌说:“盖名本假设,故随兴所写,并无一 山东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也。对人物的注释考证合理,使人易晓,但多散见于注本中,不成体系。 相比于成玄英的实证,宋王勇《南华真经新传》则注重阐释庄子制名 的寓意,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肩吾”、“连叔”、“接舆”,成玄英疏:“肩吾、 连叔,并古之怀道人也。接舆者,姓陆、名通、字接舆,楚之贤人,隐者也。” 而王氏则解释云:“肩吾者,任我也;连叔者,不通不行而非物之长者也;接舆 者,绵绵若存而又有所容者也。此庄子寄言于三人而以明道之极致也。王氏阐 释,从深层挖掘人物寓理,但多主观臆测,且散见于其书《南华真经新传》中, 也未成体系。 清代俞樾在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朴学精神,对《庄子》中的众 多人物作了精心考释,著成《庄子人名考》一卷,收录在《春在堂全书?俞楼杂 纂》中。如“颜成子游”,陆德明和成玄英仅谓其姓颜、名偃、谥成、字子游。 但俞樾据《广韵》注而谓“颜成”为复姓,理由较充分。且其人名考释单成一卷, 较为全面,已初具体系。但俞氏仅着重于对《庄子》人物的人名考释上,而并未 涉及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近代以来,对《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逐渐增多,相关论文数目激增。 如关于孔子形象研究的有陆品川《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等;关于老子形象研究 的有周青《庄子视界中的老子》等;关于畸人形象,则以刘成纪的《庄子畸人四 论》为代表等。 同时,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对《庄子》人物研究的相关硕士论文。中央民族 大学段海宝的《庄子书中的先秦诸子形象》年以《庄子?天下》篇所 分先秦诸派为依据,考查了先秦诸子在《庄子》书中的形象;中南大学赵扬的《 庄子畸人之美的本体研究》年从美学角度着重对畸人形象进行了研究; 而济南大学刘琳的《庄子寓言人物形象研究》年则从“寓言”的角度 着重分析了庄子、孔子和畸人的形象。 在某些专著中,对《庄子》人物也有所涉及,如方勇《庄子学史?综 论》中《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人民出版社,年月即详细论述了书 中的孔子形象。再如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年月第版第 八章《庄子思想与先秦子学》对《庄子》书中的儒家、墨家、道家诸派的人物均 有所论述。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另外,结合《庄子》出现的相关人物,有些学者对作品的真伪加以推断。代 表是张恒寿的《庄子新探》,该书以打破《庄子》内外杂局限而对文本作者和创 作时代进行考证为主,其中以人物为断定依据就颇有新意。如根据对“关龙逢” 在先秦子书出现较晚的考证即推断相关篇章的晚出等。 通过以上对《庄子》人物相关研究的列举,我们可知对《庄子》人物的研究 自晋至清,多集中于人物的考证和人名的考释上,且不成体系;近代以来的学者 虽将光转向了作品文本内部人物形象的研究上,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 而,对书中所有人物加以全面梳理与研究的专著却还乏陈可数。 ..研究方法 《庄子》中的人物纷繁复杂,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将书中所有的人物尽可能 穷尽性搜寻,并做好统计。为便于分析,我们结合书中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 《庄子》书的特点等对人物加以分类。继而,通过文献考释、人物对比、名物考 证等方式,结合《庄子》的文本分析,对书中人物的具体形象、思想状况、设置 寓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地深度分析,重点探寻出《庄子》塑造该人物形象的寓意, 究竟是在阐释什么样的“道”。并尝试以此为切入点,对《庄子》其书辨伪、庄 子思想挖掘等方面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事迹,最早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 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 《盗跖》、肽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姓庄名周,几乎是大家所公认的常识。但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姓庄名周”下引“太史公云字子休”。此外,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司马 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亦谓庄子字子休。可见,庄子字子休的说法在唐 代还较流行。然而,今本《史记》并未“字子休”之说,不知其所据。 庄子的生活年代大概是战国中期,约与孟子同时,但其具体的生卒年至今仍 无定论。下史《史记》所言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可作为考证生卒年的 依据之一。另外,《庄子》全书虽说并非庄子自著,且多寓言,但其《逍遥游》、山东大学硕二学位论文 《齐物论》、《德充符》等十篇文章中都有“惠子”出现,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记 载与同一个人的交往,两人不能说没有交集。所以,依据惠子的生活年代推测庄 子的生卒年,我们认为也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可信的依据。由此,我们大可推断庄 子的生卒年约为公元前年一前年。 关于庄子国属,司马迁仅言其为“蒙人,模糊的说辞或也表明庄子国属的 可争论性。总体来讲,汉时学者多认为庄子为宋国人。如《史记?庄子列传索隐》 引刘向《别录》:“宋之蒙人也。《汉书?艺文志》“庄子”班固自注:“名周,宋 人。”又《淮南子?修务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但以《隋书?经 籍志》、《经典释文?序录》为代表的隋唐典籍认为庄子为梁人。事实上,战国时 的宋在西汉属于梁国,梁国是封国名号。《汉书?地理志》也载:“梁领县八,其 三即蒙。所以,言庄子为宋人或梁人,其实均指同一地方。有的人从《庄子》 的文风与思想出发,认为这与楚文化有共通之处,由此断定庄子为楚人,我们认 为说服力不强,但可备一说。 ..庄子》其书 我们前文也已经谈到,今本《庄子》是由晋郭象删减而成,总计篇,约 六万五千字左右。然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五十二篇,且东汉高 诱《吕氏春秋?必己》注有庄子“著书五十二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也载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可见,《庄子》在汉代所通行时仍有十余万言,五十二篇。 但在流传中,在篇数、内容等方面却发生了变化。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学大盛,注庄之风也蔚然而起,《晋书?郭象传》称: “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据今所见的史料载,《庄子》注中除了郭象的注本, 还有崔撰注二十七篇内篇七、外篇二十,向秀注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 一作二十八篇,李颐集解三十篇一作三十五篇:另外,司马彪注内篇七、 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和孟氏均是五十二篇。但这些注本除了郭象本 流传至今外,其余都在唐后亡佚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在流传中,不仅篇数变化甚大,其内、外、杂 的划分也值得探讨。当然,同先秦其他典籍一样,《庄子》应该也有一个单篇别 行的发展阶段,这其中既包括庄子本人的作品,也有后人所增益之作。但战国 末 期《庄子》中大部分篇章除解说三应已基本形成。但从前文诸多篇数迥异 山东大学硕一:学位论文 的注庄本来看,后人对庄子的注解中几乎都掺入了本人的学识见解,从而有所取 舍。此外,从西汉刘向对《庄子》始分内外起,成为其后的学者对《庄子》内 外杂不同划分的发端,直至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内七、外十五、杂十一的郭象本。 .《庄子》人物形象简论 据我们统计,《庄子》中的人物多达余个。这些人物的构建均或直接或 间接传递着《庄子》作者关于“道”的思想观念,这是我们分析的重点。这些人 物中,有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将他们在《庄子》中所呈现的形象与历史人 物发生关联,以增加我们分析的便利性。然而相当一部分人物却是作者纯粹杜撰 的,这为我们的分析增加了难度。 综合历史现实与《庄子》寓设的因素,且为了便于我们研究分析,我们将《庄 子》中的人物分为三大主类:一是历史上出现的先秦诸子;二是文中寓设的人物; 三是其他人物形象。结合《庄子》中所出现的诸子,又借鉴历史上的诸子分派, 我们将第一类先秦诸子人物分为儒家、道家、名家、墨家等几种人物形象,但只 重点分析孔子、老子、庄子与惠子的形象。《庄子》中的第二类寓设人物,尤其 能体现本书奇谲诡怪的风格特点与高超的艺术价值,在该类人物中,我们又具体 分为畸人形象、以抽象概念命名的人物形象和隐士贤人形象,此为本文分析的重 点。第三类的其他人物形象中,大概依据社会阶层属性的不同,我们采取了古帝 王、王侯臣相、普通劳动者形象的具体分类,其中,《庄子》中的普通技艺者形 象体现出《庄子》其书生活化、平民化的特点,对此我们给以重点分析。 这几类人物中,贯穿着一个主线索:《庄子》塑造这些人物是为了阐释“道” 论,将自己关于“道”的学说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人格品性等展示出来。 .《庄子》中的诸子人物形象 .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孔子形象 据我们统计,今本《庄子》篇中,孔子出现在篇中,接近总篇数 的三分之二;出场次数达次,是全书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其中,内篇占据 篇次次直接,次间接、外篇有篇次次直接,次问接、 参见宫茂《庄了源流考》第一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杂篇为篇次次直接,次间接。 在《庄子》中,作为儒家圣人的孔子,被塑造得面目纷繁多样,一方面书中 的孔子部分保持了其现实生活中的儒家色彩,他谦逊好学、热衷礼节,并积极实 践着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孔子是儒家圣贤,他所秉持的“仁义”、“有为”等儒家 理念是《庄子》所贬抑的,这类孔子形象便处于被讽刺、遭挖苦的谦卑地位。此 外,“不完美”的孔子不仅受到一些道家人物典型代表是老子的教育并改造, 甚至自身也化身为了“道家高人”,主动向别人阐释道家的思想观念。借助这多 变的面孔,作者始终是在阐释一个观念:道高于儒。从这个角度讲,书中的孔子 可以分为不知“道”、悖于“道、求“道”以及授“道”的形象。 ...孔子不知“道力的形象 历史孔子汲汲倡导“仁义”、“有为”等儒家理念,是治天下、维秩序的有为 者,其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学说固然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 心,然而在庄子看来,这仅仅是糟粕。《人间世》中的叶公子高奉命出使齐国时, 孔子就向其提出事夫的“命”与事君的“义这二个命题:孝于父母,是人伦之 礼,此为命;事于人君,是忠君之义,此为义。这里的孔子,是儒家观念的提出 者和倡导者,在作者看来,自然是不知大道的。 孔子不知“道”,与生活在梦里无异。瞿鹊子与长梧子在《齐物论》中的谈 话里言明了此点: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日:“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 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 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日:“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 也何足以知之??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 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而 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这里,文中刻画出了一个道家圣人的形象,他“不从事于务”,不刻意寻求 利、逃避害,不辨无有,而畅然“游乎尘垢之外”。孔子对他却不以为然,并认 为这种话是“孟浪之言”,断不可信。对此,长梧子见解洞彻,指出孔子其实 是 不知“道”的,也就难以了解逍遥而“游乎尘垢之外”的圣人,并以梦为喻, 批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一页。 山东大学硕二:学位论文 评孔子其实与生活在梦里无异。 孔子不知“道,还缘于其所主张的仅仅是先圣们的陈迹而已。儒家经典中, 当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本,历史孔子自然将它们 奉为学习授课的必备教材。《天运》中的孔子却一改对六经的信服心态,认为读 六经中的先王之道日久,却不被时下的君主所用,故而心生疑惑。老子闻言,一 针见血地指出,六经乃“先王之陈迹,根本不能用到当今时代。同篇中;师金 把孔子所热衷于提倡的那些道义、行径比作先王的“已陈刍狗那般,在没有用 作祭祀品之前,被“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捧着祈祷祝告,极尽荣耀而高贵, 然而一旦祭祀仪式完毕,却遭人任意践踏,甚至难逃成为人们口中之餐的命运。 至于孔子的学说也就早已过时了,必被人唾弃,以其治世,必然如同“舟行于陆”、 “车行于水”般寸步难行。 不知“道”的孔子还是汲汲于治世的,他过于追求虚名之华,而不知处于世 间应当避祸就轻。所以,他既不能保全自身,被接舆痛批是“德衰”之人;也远 不能以其学说治国救民。《列御寇》中,鲁哀公欲把国家交付给孔子治理,颜阖 却告诫鲁哀公,不应让孔子治国治民: 颜阖日:“殆哉圾乎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 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女与予颐与,误而可矣 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难治也” 这里,颜阖指出孔子“喜欢雕琢文饰,以支节为主旨,矫饰性情以夸示于民”。 让他治国治民,不仅“难治”,甚至乱民乱国,会使“人民渐离本真而竞于华 伪 之途”,为国家和百姓的长远考虑,理应“休之”。 ...孔子悖于“道刀的形象 在庄学看来,孔子不知“道,且注重有为、治世,远非道之所求,故孔子 是悖于“道”的。反映在书中,孔子就是有所不足的形象。这种不足或是通 过别 人多是道家高人之口道出、或是孔子自己言出。 孔子悖于“道,表现在他追求世俗之名,是鄙陋的。《天地》中的汉阴丈人 赤裸裸地言明孔子只是“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 下”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陈鼓麻:《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年,第页。 方勇、陆永品:《庄了诠评》,?川版集团巴蜀书社,年,第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世俗之人,而叔山无趾更是无情地讽刺孔子过于追求“溆诡幻怪”的名声, 且这种虚名只不过是大道至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桎梏罢了。 孔子自身也看出了他不明大道的鄙陋之处。《大宗师》中,子桑户去世后, 孔子吩咐子贡帮忙料理丧事,子贡却发现现场并没有哀戚痛哭之声,相反,死者 的朋友却在鼓琴高歌。子贡碰壁而返,与孔子发生了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反,以告孔子日:’“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 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日:“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 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子贡日:“然则夫子何方 之依”孔子日:“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 这里,孔子颇有自知之明地道出了子桑户他们是“游方之外者,与之相反, 自己则是“游方之内”的“天之戮民,道不同不相与谋,而自己却欲以儒家之 礼节为子桑户安排丧事,相比于忘却仁义生死的至人,难免会感慨自我之“陋”。 与得道高人相比,孔子还时时发出自身无比渺小的感慨。《田子方》中,面 对“怒然似非人”的得道高人老子,孔子称自己就好比“醯鸡”那般渺小;与《天 地》里的汉阴丈人相比,孔子也感慨自己实在难以理解高深的“混沌氏之术; 更有甚者,《则阳》中的孔子自我反思说,相对于大道隐者市南宜僚来说,自己 只是个“佞人”,故对方耻于见他。《德充符》中同?者王骀游学的人众多,孔子 又自惭“直后而未往”,并发自肺腑地恭维说“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孔子悖于“道,故而遭到道家人物的激烈批评。这种批评,尤其源于他过 于拘泥于“仁义”、“有为、“治世”等言行,而这是与庄子之“道”相左的。 书中的孔子多次向老子语仁义,却遭到老子对其坚守“仁义学说的彻底否 定。《天道》中,孔子去向老子征集藏书,并以儒经“十二经”言说老子,老子 直言这些经书过于漫然无边,要求孔子只说其中的要义。孔子则不假思索地答日: “要在仁义”,且自信满满地说仁义是人之真性,理由是“君子不仁则不成,不 义则不生”,老子则答日: “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夫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 失其牧乎??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予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山东大学硕二:学位论文 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孔子固执地认为儒家君子所奉守的“仁义”是人之真性,却被老子指责实则 不然,它其实是“乱人之性”,只会如“击鼓而求亡子”那般加速扰乱人性。并 告诫孔子万物各有其运行的根本,理应顺应这种大道,做到无为即可。同样,《天 运》中,老子也言“仁义”只是“先王之蘧庐”,不能长期据有,否则“乱莫大 焉”。但得道至人却能做到“假道于仁,“托宿于义”,尽游于“逍遥之虚”。 孔子却拘泥于此,只能算作“天之戮民”,与“采真之游”的至人相比,是远远 不如的。 ...孔子求口道一的形象 孔子悖于“道”,其有不足,应通过学“道”改变自己,向“道”靠拢,这 便是孔子主动求“道的形象。这种形象多见于《庄子》的外、杂篇。 孔子求“道,呈现出的是一副毕恭毕敬的学生模样。《天地》中,孔子向老 子请教“至人”的问题,老子直接称呼其名:“丘,予告若??”,与老子为人 师者的威严相比,孔子唯唯诺诺的学生形态便跃然纸上。《知北游》中,趁着一 同安闲,孔子赶紧毕恭毕敬地向老子求教“至道的问题。面对道家高人的老子, 孔子也在《田子方》中进退有度,不敢随意惊扰老子,待请教完毕后,孔子又如 沐春风,十分受益。 除了向老子请教,孔子还谦虚地求教于吕梁丈人,询问其敢于在湍流中游泳 的原因。对于自己的弟子,他也能做到“不耻下问”。《大宗师》中的颜渊达至“坐 忘”之境界后,孔子蹴然改色,甚至说出自己可从于颜回之后的话来。这里,虽 然孔子求“道”的对象不局限于道家高人老子,其从师的对象已扩展至普通人甚 至是自己的学生,然而就上文中的吕梁丈人、颜回而言,他们已经化身为秉有“道” 的得道高人了,表面看孔子是求教于不如他的弟子和普通人,实则他是在求“道”。 孔子“求道’’,还在于他积极行动,主动转变自己,向“道”靠拢。《山木》 中,孔子和弟子被围困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饭,困顿不堪,大公任对孔子讲 述了一番“不死之道”的话,以意怠鸟做喻,指出“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而孔子不能免祸的原因就在于“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汗,昭昭乎如揭日 郭庆藩:《庄了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序予集释》,中华书局,年,笫贝。 郭庆藩:《庄了集释》,中华书局,年,笫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而行”,过于自矜求名。经过大公任的一番教诲后,孔子顿觉豁然开朗,立 刻行动起来,断绝与交游之人的联系,遣散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 ,俨然是一幅道家隐者的形象了。相同的故事背景下,孔子也向子桑户说出了 自己对“亲友益疏,徒友益散”的困惑,子桑户则告诫孔子与人相交当合乎本性, 不能“以利合”,闻言孔子便恭敬听命,悠然归去,彻底“绝学捐书,去除一切 繁文缛节,最终他的弟子们虽然不荐行揖让之礼,但对孔子的敬爱却与日俱增。 由此可见,儒家所推崇的礼节、功名在功用上反倒是比不上“大道”的无为。 ...孔子授“道”的形象 在《庄子》书中,为表现“道高于儒”,孔子进一步被艺术化改造,彻底成 为得道高人,直接阐述道家思想,成为“授道者”的形象。 孔子授“道”,是以“道家代言人的身份出场教育他人的。为人师者的孔 子在《庄子》书中保留了这种身份,向追随自己的弟子颜回、冉求、子贡等人授 道。《人间世》中,颜回向孔子辞行去卫国,卫君“年壮行独”,民不聊生。颜回 希望能凭一己之力劝说卫君,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孔子却不支持颜回: 仲尼日:“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 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 行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面对弟子颜回去卫国治世的决心,孔子并没有给以赞扬,反而言其“殆往而 刑耳”,若执意以“仁义绳墨之言”谏言,就会受刑罚之灾,甚至会丢掉性命。 而至人的做法,却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的,虚己忘名才可行。对于颜回提 出的“端而虚,勉而一”、“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的应对策略,孔子一一批驳, 劝颜回当以“心斋”之道,虚而待物,保全自己。 这里的孔子,一改积极治国入仕的历史形象,反而劝弟子当心事君,不要因 追求功与名而害了自己。儒家圣贤已经全然是一副道家高人的形象了。同样,在 《至乐》中,颜渊出使齐国,孔子却担忧他对齐侯讲尧、舜之道会引来杀身之祸,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负。 一参看王犬之《庄子解》,中华书局,第页。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因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要纯任自然之本性,若强违本性,必然会心生 困惑,害人不利己。《知北游》中,冉求也被孔子以“道的如何演进而教育了 一番,对于冉求的疑问,孔子指出道乃是先天地而生的“物物者,而万物都是 由无形无迹的大道演生而来。这种观点,显然是“道”学的。由此可见,这里的 孔子是自揭其陋,说儒墨其实是“是非相赍的,明显不如齐一是非的“大道”。 孔子授“道”,还表现在其能以道的眼光审视人与事,这里的孔子是一位洞 悉大道的智者,能客观而针对性地做出评述。 《达生》中,有位津人在激流深渊里划舟而“若神”,颜渊不得其道,孔子 却能轻易地分析说“凡外重者内拙”,津人操舟时把深渊当做平地,把舟看作是 在平地上行驶,忘掉了利害得失,精神能闲暇自得,激流险滩等外物也就无法伤 他了。再如,颜回对《大宗师》中的孟孙才忿忿不平,因为孟孙才竟然为母守丧 时不戚不悲,明明与儒之礼节相违背,却被人盛赞“善处丧”。孔子却从道的 视 角着手,指出孟孙才实则是齐一生死,忘却变化,已经“入于廖天一”,达到了 “天人合一”的至高之境。此外,化身为道家代言人的孔子还往往对某件事情予 以评论。如《外物》讲述了一只白色神龟被渔夫捕捞后,托梦给宋元君求救却终 遭杀害的故事。故事结尾,孔子对此事评论说神龟有神通而能托梦于人却不能躲 避渔网,能占卜吉凶祸福却不能免于剖肠杀身之命:“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 不及也’’,此是小知之事。 ..庄子》中的孔子弟子形象 《庄子》中出现的孔子弟子有颜回次、子贡次、子路次、 曾子次、冉求次、原宪次、闵子次、子牢次等八人, 另外以“弟子”概称的出现了八处。除颜回、子贡、曾子形象较为丰满外,其他 较为单一,也是为庄子阐“道”服务的。 ...悖于“道,儒之色彩较为浓厚 孔子的弟子同他们的老师一样,追求治国入世,克己奉礼,所以在《庄子》 作者看来,他们也是悖于大道的。上文《人间世》中的颜回,面对卫国的混乱现 状,希望通过自己劝勉卫君,治理卫国,他对孔子是这样说的:“回尝闻之夫子 郭庆藩:《了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予集释》,中华书局,年,第吹。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由此可见,孔子在平时是以“治国救世”的理念教导颜回的,而颜回是个听话的 弟子,竟然能不顾生命危险践行老师的教导,当然,孔子这里是不赞成他的,连 同他本身的说辞也一同否定了。这里,老师和弟子共同出场,再次被庄子拿来印 证“道高于儒”的创作理念。 同样是颜回,孔子在《至乐》中也流露出对其命运的担忧来,因为颜回出使 齐国,必定会与齐侯讲述“尧、舜、黄帝之道”和“燧人、神农之言’’。孔子对 颜回这种搬出儒家先圣用以游说齐君的做法表示了不认可,连同儒家先圣也被否 定了。颜回执着于“儒”,是难以识大道的,看《大宗师》: 颜回问仲尼日:“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 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这里,颜回对孟孙才居丧之“不哀”、哭泣之“无涕”、中心之“不戚”三者 表示了质疑,因为这显然不符合他所奉行的儒家的居丧礼节。但孟孙才在书中是 达至“天人合一”之大境的,相比之下,颜回自然是鄙陋而心生“怪”意的。 孔子弟子悖于“道,也可在子贡身上有所体现。子贡去帮助料理子桑户的 后事,却碰到子桑户的几个朋友鼓琴唱歌: 子贡趋而进日:“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日:“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日:“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 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同颜回一样,子贡拘泥于儒家之丧礼,并不了解何谓齐生死、与天一的“道, 更无法理解这些得“道”的“游方之外者’’,所以子贡心生困惑而不得不求 教于 孔子。子贡悖于“道”,所以他遭到汉阴丈人无情地讥讽:“汝方将忘汝神气, 堕 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汉阴丈人讽刺子贡尚不 能治身,又何谈治天下,而子贡也狼狈地评价自己说:“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 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与汉阴丈人之“全德”比,自己是多么微 不足道。由此可见,以子贡、颜回为代表的孔子弟子与得道高人相差甚远。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一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山东火学硕:二学位论文 ...积极向“道靠拢,成为“道的代言人 孔子的众位弟子延续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格,积极向孔子等得道高人问 “道”,以解心中所惑,在求“道的过程中,他们也化身为了道家代言人。《达 生》中,颜回偶遇操舟津人在激流深渊中划舟而过,便虚心请教操舟津人,答以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但颜回不能理解,便瞅准机会向自 己的老师仲尼发问。 另外,孔子被宋人困在匡国,包围得水泄不通而不能脱身,可以说情况十分 危急。孔子没有慌乱,却“弦歌不辍”,这让子路不能理解,便求教孔子:“何夫 子之娱也”冉求难以理解天地万物的变化运行,也请教仲尼:“未有天地可知 邪”也是主动求“道的形象。 孔子的弟子积极向“道”靠拢,甚至化身为了道家代言人,成为“道”的阐 述者。这尤其体现在他们对孔子在“道性’’的影响上。颜回便影响了孔子“坐忘” 的理念《大宗师》,颜回通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而达到“坐忘” 的境界,并与大道合一,孔子倍感受教,甚至冲口说出“丘也请从而后也的话 来。对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来说,注重礼节可谓是一个人必须的修养,对老师更 要以严格的礼节相待。然而,《庄子》却打破了这种礼节的严肃性,把孔子的弟 子推上了施教的位置,孔子成为了受教者,而弟子却成为了老师。但孔子在这里 膜拜的“老师,其背后实际是“道”, 这种师生关系的互换其实也是作者富 有 深意地在言明“道高于儒”。 同样,孔子的另两名弟子原宪和曾子也均追求安贫乐道,以身体道。原宪能 住在“茨以生草”的“环堵之室”中而坦然自若,拨弦高歌,不以出仕为所求。 曾子即使着破衣、食陋饭,也坚持不为帝王诸侯做臣,是真正的“忘心致道。 《庄子》作者对他们是不吝赞扬的。 ..小结一“儒之壳,道之实 通过对孔子和其弟子形象的整理,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和弟子们形象的塑造 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即阐“道”。不管孔子和弟子形象如何变,从不知“道、 求“道”乃至授“道”,《庄子》作者都是让他们为这个主题服务,旨在阐释“道” 之观念,下是借儒家之外壳,言道家之实。在这个过程中,“道高于儒”这条线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明晰起来。 历史现实中的孔子本人谦逊好学,并热衷于言传身教,希望通过办学、游历、 求学等途径提升自己,并改变他人及社会。《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也披着“儒家 孔子”这层外衣,呈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儒家色彩。 孔子是谦虚好学的,对于自己的不足,他能主动请教或者改过,以自身行动 践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学习风格。孔子多次向得道高人请教, 得道高人中最主要的便是老子。《天运》中,孔子已经岁了,依然没有听说过 大道,便不辞辛苦奔往老子居住的南方请教。当然,最能表现孔子“不耻下问 的当属其向弟子的请教,看《让王》: 孔子谓颜回日:“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日:“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日:“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 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 是丘之得也。” 这里,颜回注重修持内德而不愿出仕,这激发了孔子从新体会到何谓真正的 “知足者”、“审自得者和“行修于内者”,甘心向弟子学习的谦逊态度使他衷 心发出“是丘之得也”的感叹。同样,上文《大宗师》中的颜回本来是以求学访 道的身份出现的,然而在体悟到“坐忘”的妙义后,孔子竞肃然变色,兴奋地发 问,并盛赞自己的弟子“果其贤乎”,甚至不顾师徒辈分的礼法约束,发自肺腑 地感叹“丘也请从其后也”,其谦逊神态可见一斑。 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孔子也并没有忘记自身“为人师”的角色,时刻给别 人或者学生加以教导。全书中单单孔子与其学生共同出场的篇幅就达篇 次之多。《达生》中,佝偻丈人粘蝉的绝技让孔子心生佩服,并请教粘蝉老人 如 此娴熟的技艺缘于何“道”,待老人介绍完粘蝉的道法后,孔子随即转过头教育 起弟子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告诫他们做事情要专心用神。同样,《德充 符》里的叔山无趾原本是怀着求教的心态来见孔子,不料却遭到了孔子的世俗之 见,无趾忿然变色,批评孔子过分拘于形骸,孔子闻言立刻改变态度,自责己之 “陋”,请教被拒后,随即勉励弟子要尊敬无趾这种形残而德全的人。 此外,《庄子》中的孔子还保持了其注重儒家礼节、遵从礼法秩序的一面。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这首先得以在他的样貌上体现,《外物》形容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 视若营四海”,其上身长,下肢短,耳朵贴近脑后,并流露出营谋天下的神色, 俨然是一副汲汲于治世的儒家形象。对于其言行,《田子方》中的温伯雪子形象 地形容孔子“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言其礼节规矩, 一举一动都机变神气,并指出孔子说话的特点是“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 ,是以一种非常尊重而程式化的礼节与人交流。而在《渔父》中,孔子为了学 道于渔父,竟然接连四次叩拜以示自己的求学崇敬之心,等渔父划船走后,直到 水波平定后他才敢离去,虽显迂腐,却也生动地反映出孔子注重礼节的特点。 上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不管是谦逊好学、遵从礼节,还是不忘教导他人,其 实都在围绕着阐“道”。他们谦逊好学,学习的对象是得道高人,表示谦卑的对 象也是得道之士,学习的内容几乎也是“道”,总之是在“体道”;而孔子教导他 人,也是在“体道”,甚至是“授道”,可以说,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通篇不离一 个“道字。另外,儒学是在社会有广泛影响的显学,借用孔子和弟子的形象来 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作者更深的创作意图。 .老子形象 老子在《庄子》书中共出现次。其中,内篇次,外篇次,杂篇 次。不同于孔子形象的复杂多样和褒贬不一,《庄子》中的老子多以为人师者的 道家高人形象出现,他或阐发道的哲理,或对儒学加以批评,是“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是得道高人 老子在形体神态上表现出了其“道的神采。老子“形体掘若槁木”《田子 方》,是独立于世间凡人的,他披发时的样子神游物外,使孔子感为震撼,惊为 “非人”;孔子在另一篇章里甚至称老子为“龙”,形容老子“合而成体,散 而成 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以龙做比,谓老聃“能变化”。秦失也言老子“安 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随物变化,与物俱迁,远非一般人的遁天倍情所能 比,他已经达到了“帝之悬解”的程度。 另外,通过其他人所对待老子的言语行为,可以从侧面衬托出其让人“高山 仰止”的形象。士成绮为了见老子这位道家圣人,不顾路途遥远,磨破了脚也不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同注释。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第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敢停留。见到了老子,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只敢侧身斜行,连老子 走过的脚印都不敢踩,可见他对老子是多么地崇敬。孔子听完老子一番教诲后竟 然能震惊得张嘴难合,“三日不谈”;而南荣憨对老子一眼看出自己的骄矜便佩服 不已,禁不住“俯而惭,仰而叹,对于老子的“卫生之经”更是佩服得五体投 地:阳子居见老子时也是毕恭毕敬,“进盟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极 尽其礼,老子告诫他“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顿觉醍醐灌顶,“蹴然
本文档为【《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04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