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

举报
开通vip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 : 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 ; 识记本文字词 . 2. 技能目标 : 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 ; 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 3. 情感目标 : 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 , 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 文题背景 1. 题目解说 钱钟书 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 , 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 , 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 : 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 ; 识记本文字词 . 2. 技能目标 : 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 ; 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 3. 情感目标 : 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 , 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 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背景 1. 题目解说 钱钟书 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 , 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 , 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 , 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 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 为此 , 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 , 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 , 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 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 , 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 起了很好的作用 .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 2. 作者简介 钱钟书 (1910 , 1998) 字默存 , 号槐聚 , 曾用笔名中书君 . 江苏无锡人 .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系毕业后 ,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 年与杨绛结婚 , 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 获副博士学位 .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归国 , 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 与此同时 , 他在上海暨南大学 . 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 1953 年后 , 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 长篇小说《围城》 ,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 《围城》已有英 . 法 . 德 . 俄 . 日 . 西语译本 .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 多卷本《管锥编》 , 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 , 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 . 辨析 . 3.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 1945 年 12 月 , 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 . 原稿为英文 , 是他 1945 年 12 月 6 日 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 后节译为中文 . 正文全解 句段全解 表达全解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 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 , 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 他能辨别 , 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 . 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 , 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 : “作概论就是傻瓜” .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 , 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 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 , 得其环中” , 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 因此 , 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 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 ? 段解 : 第一部分 ( 第 1 段 ). 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 , 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 , 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 , 只有这样才公平 .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 , 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 次有戏剧诗 , 最后有抒情诗 . 中国诗可不然 . 中国没有史诗 , 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 中国最好的戏剧诗 , 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 1 常之早 . 所以 , 中国诗是早熟的 .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而且逐渐腐化 . 〔句解 : 联系诗歌史理解 : 中国诗歌高峰出现在唐朝 , 之后一直到清朝的诗作在体裁 . 题材 . 手法上没有多大变化多因无意 . 无法或无力创新而落入“套板反应”之中 .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 譬如中国绘画里 , 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 , 而早已有“印象派” . “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 〔句解 : 联系中国画理解 : 中国画分工笔和写意两大派 , 这里指写意画 . 〕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 , 而辩证法的周到 , 足使黑格尔羡妒 . 中国人的心地里 , 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 , 一跳就高升上去 .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 , 流毒无穷地聪明 . ? 段解 : 第二部分 ( 第 2 段 ). 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 “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 , 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 他不懂中文 , 太可惜了 .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 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 ,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 当然 , 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 . 可是 ,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 , 脚也形成了鞋子 ; 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 适配诗心的需要 . 比着西洋的诗人 , 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 ?不过 ,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 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 , 每把眉眼颦蹙 .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 ? 层解 : 第一层 ,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 ,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 一位中国诗人说 : “言有尽而意无穷” . 另一位诗人说 : “状难写之景 , 如在目前 ; 含不尽之意 , 见于言外” .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 . 难于凑泊的境界 , 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 富于暗示 . 我愿意换个说法 ,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 〔句解 : 联系上下两句可知 , “怀孕”指有所包含 , 内蕴丰厚 .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 , 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 济慈名句所谓 :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 , 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 我们的诗人也说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句解 :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 原指音乐间歇处引人回味 , 此处指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 〕又说 : “解识无声弦指妙 . ”有时候 , 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 , 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句解 : 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 原意是山水中含有的自然之趣只可意会 , 难以言传 . 〕“淡然离言说 , 悟悦心自足 . ”有时他不了了之 , 引得你遥思远怅 : “美人卷珠帘 , 深坐颦蛾眉 ; 但见泪痕湿 , 不知心恨谁”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 这“不知”得多撩人 !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 , 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 , 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 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 英 . 法 . 德 . 意 . 俄 . 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 , 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 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 . 南威或王昭君 . 杨贵妃 , 然后结句道 : “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 ” 巧得很 , 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 , 例如“壮士皆死尽 , 余人安在哉” ; 〔句解 : 出自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代挽歌》 . 〕“阁中帝子今何在 , 槛外长江空自流” ; 〔句解 : 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 . 〕“今年花落颜色改 , 明年花开人谁在” ; “同来玩月人何在 , 风景依稀似去年” ; “春去也 , 人何处 ; 人去也 , 春何处” . 〔句解 : 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的《酷相思 春暮》〕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 够了 , 不再有了 .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 中国诗人呢 , 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 2 他们在何处 ? 你在何处 ? 问而不答 , 以问为答 , 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 , 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 余下的 , 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 , 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 ? 层解 : 第二层 , 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且富于暗示 .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 . 〔句解 : 这句是这一层的中心句 .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 , 给情感 . 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 ; 〔句解 : “比重”意为厚重程度 . 〕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 , 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 , 只像吹着芦管 .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 , 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 , 又见得轻了 .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 ; 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 我造过 aeromantic 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 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 , 而是文明人话 , 并且是谈话 , 不是演讲 ,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 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 中国社交诗特别多 , 宗教诗几乎没有 , 如是而已 .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 , 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 , 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 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 , 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 微风收木末 , 群动息山头 . 鸟眠静不噪 , 我亦欲归休 .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 . 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 , 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 , 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 ? 11 层解 : 第三层 , 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的风格 . 段解 : 第三部分 ( 第 3 段至“„„几千年前就有了 . ” ). 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 所以 , 你们讲 ,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 中国诗只是诗 , 它该是诗 , 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 好比一个人 , 不管他是中国人 , 美国人 , 英国人 , 总是人 . ? 12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 , 他们叫它“北京狗” , 我们叫它“西洋狗” ,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 , 该磨快牙齿 ,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 ? 13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 , 我们不可轻信 , 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 , 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 , 薄弱的 , 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 反过来也是一样 . 因此 ,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 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 . 这事了不足奇 .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 , 人生不过是家居 , 出门 , 回家 . 我们一切情感 , 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 想找着一个人 , 一件事物 , 一处地位 , 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 仿佛病人上了床 , 浪荡子回到家 . 出门旅行 , 目的还是要回家 , 3 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 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 , 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 ? 14 段解 : 第四部分 ( “所以„„”至结尾 ). 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 , 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 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 , 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 整体感受 1. 主题归纳 钱 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 . 英 . 德 . 法 . 意 . 俄 . 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 , 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 , 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 , 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 , 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 , 只有这样才公平 . 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 特点有三 : 一 ,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 ,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 第二 , 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且富于暗示 ; 第三 , 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的风格 ;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 , 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 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 , 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 启示人们 , 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 , 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 , 即一是通古今 , 二是通中外 , 三是通学理 . 在行文布局上 , 《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 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 , 以比较为网 , 中外相容 , 古今兼顾 , 且处处都设机巧 , 让读者回味无穷 . 2. 结构图解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比较 发展 : 成熟早 形式 : 篇幅短 异 谈中国诗 特点 技巧 : 韵味长 对比 语言 : 词气和 内容 : 无甚差异 同 中外诗互相影响 , 共同发展 领悟鉴赏 1. 领悟重点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 , 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 提示 : 第一 , 中国诗讲求抒情性 , 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而且逐渐腐化” .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 最后才有抒情诗 .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 , 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 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 第二 , 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 , “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 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 , 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 第三 , 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 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 . 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 , “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 , 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 第四 , “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 . ”中国也有“厚重”诗 , 但比起西方诗歌来 , 还是轻柔得多 . 作者强调 ,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 , 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 总之 , 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 2. 剖析难点 ( 1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 4 提示 :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 , 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 . 为此 , 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 (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 . 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 , 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 , 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 . 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 . 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 , 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 , 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 , 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 , 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 .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 ( 2 )“中国诗是早熟的 .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 提示 :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而且逐渐腐化 .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 ,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 , 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 3. 鉴赏艺术 ( 1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 提示 :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 所谓学者散文 , 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 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 , 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 . 写景或叙事 , 而是议论 . 说理和达意 . 它不是以情感人 , 而是以理服人 , 以智启人 . 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 . 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 , 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 . 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 , 如行云流水 , 自然流畅 . 语言轻松 . 幽默 , 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 , 似随口而出 , 而机趣盎然 .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 , 颇具画龙点睛之妙 , 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 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 , 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 , 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 , 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 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 , 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 , 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 , 形象地说明了中国 诗发展的高度 , 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 , 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 , 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 , 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 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 , 该磨快牙齿 ,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 , 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 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 , 要仔细揣摩 . ( 2 )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 提示 : 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 , 在比喻方法论上 , 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 . 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 , 千篇一律 , 毫无新意 . 钱 先生不为常见所囿 ,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 , 指出了博喻 . 曲喻 . 一喻多义等手法 , 别开生面 , 自成一家 . 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 , 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 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 ?比喻的谜底 钱 先生在《读 < 拉奥孔 > 》一文中指出 : “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 , 否则彼此无法合拢 ; 它们又有不同之处 , 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 两者全不合 , 不能相比 ; 两者全不分 , 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 , 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 分得愈远 , 则合得愈出人意表 , 比喻就愈新颖 .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 , 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 , 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 . 空洞浮泛 . 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 . 特点 . 原则 . 方法阐发无遗 , 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 , 有法可循 . 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 , 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 , 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 , 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 , 说可通比喻之理 , 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 , 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 ?博喻 5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 , 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 , 才为时人所重的 . 什么是博喻的呢 ? 钱 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 , 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 , 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 , 本相毕现 , 降伏在诗人笔下” . 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 : “有如兔走鹰隼落 , 骏马下注千丈坡 , 断弦离柱箭脱手 , 飞电过隙珠翻荷 .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 , 飞流直下的情景 .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 , 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 . “看得见桅杆的航船” . “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 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 , 极为形象生动 , 如果只设一喻 , 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 , 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 ?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 , 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 . 所谓曲喻 , 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 , “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 . 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 , “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 , 既然流云似流水 , 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 . 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 , 为湿最高花”二句 , 也用了曲喻 . 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 , 因而有了眼泪 , 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 , 意境丰富 . ?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 , 周振甫 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 “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 :( 一 ) 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 ;( 二 ) 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 .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 . 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 , 兹不赘述 . 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 , 如卢仝《自君之出矣》 : “妾有双玉环 , 寄君表相忆 . 环是妾之心 , 玉是君之德 . ”用同一玉环作比 , 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 , 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 .( 明心按 : “环是妾之心”一句 , 用谐音 , 环同还也 , 意为盼男方早归 . 云峰之解不妥 .) “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 , 含义蕴藉 . ?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 “分”就是“部分”的意思 , 以彼喻此 , 二者部“分”不同 , 非全体浑同 . 换句话说 , “分”就是“边”的意思 , 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 , 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 , 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 ; 我们用“满月”喻面貌 , 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 , 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 . 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 , 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 . 不过 , 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 . 这里标出这一名目 , 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 ?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 . 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 . 钱 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 , 点出这种方法 . 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 , 甚于防川 . ”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 : “夫土之有川 , 犹人之有口 ; 治土而防其川 , 犹止儿啼而塞其口 . ”新颖别致 , 顿生新意 . 应用拓展 请借鉴本文立足比较的方法 , 对自己比较熟悉的艺术门类(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的某个角度 , 如历史 . 政治 . 民族性格等) , 加以中外比较或古今比较 , 写一篇小论文 . 提示 : 例如艺术门类方面 , 可以选择赋 , 比较汉代大赋 . 魏晋六朝抒情小赋 . 唐代骈赋 . 宋代文赋在形式 . 内容等方面的不同 ; 也可选择戏剧 , 在比较中区别中外戏剧的不同 , 或研究外国戏剧对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影响 . 历史方面 , 可比较中外封建社会在出现时间 . 持续时间 . 出现原因 . 经济特点 . 政治结构 . 进步意义 . 局限 . 消亡原因等方面的异同 . 练习全解 1. 你读过不少中国诗 , 也读过一些外国诗 , 你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征 ? 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 ? 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 ? 6 提示 : 第二问 ; 特点有四 : 一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 具体来说 , 一是短 ,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 二是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且富于暗示 ; 三是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的风格 . 一 . 三问是开放性题目 . 第一问的解答 , 应在回顾读过的中外诗歌的基础上 , 深入思考 , 探求中国诗歌不同于外国诗的个性 , 力求写出正确 . 深刻的见解 . 第三问的解答 , 自由度更强 . 若赞同 , 可以就作者的某个观点谈理解 ; 若不赞同 , 可以就作者的某个观点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 2.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 , 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 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 , 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 提示 :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手法 , 语言轻松 . 幽默 , 似随口而出 , 而机趣盎然 .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 , 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 如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 , 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 , 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 , 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 再如结尾段中的比喻 , 有的诙谐中带有无恶意的轻微嘲讽 :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 , 他们叫它‘北京狗’ , 我们叫它‘西洋狗’ ,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 , 该磨快牙齿 ,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句 , 先用狗做比 , 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 . 然后紧承这个的比喻 , 用语幽默 , 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 有的来自生活 , 通俗易懂 , 用来比喻抽象的道理 , 让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 用“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来比喻“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 , 我们不可轻信”“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 , 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 ”用“病人上了床 , 浪荡子回到家 . 出门旅行 , 目的还是要回家 , 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思家病”来比喻我们一切情感 , 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 . 用“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 , 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来比喻“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 3. 联系课文 , 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 , 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 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 提示 : 相同点 : 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 《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 , 显出一种奇丽之状 , 也反映出作者宽阔 . 雄壮的情怀 , 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 , 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 , 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 异 :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 , “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 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 相比而言 , 《致大海》篇幅较长 , 抒情充分 .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 在字面以外 , “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 , 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 如“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四句 ,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 吞吐宇宙的大海 , 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 , 你的深渊的音响 ,/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 ”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 附 : 《观沧海》《致大海》原诗及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7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鉴赏 : 建安十二年 , 曹操远征乌桓 , 大获全胜 , 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 . 这首 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 写沧海的广阔浩大 , 显出一种奇丽之状 , 也反 映出作者宽阔 . 雄壮的情怀 , 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 开头两句 , 叙写游览的地点 , 一个“观”字统领全篇 , 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 从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 . 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 ;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 , 掀起连天巨浪 , 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 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四句 , 互文见义 , 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 感受 .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 , 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 的 , 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 , 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 . 全诗写景 , 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 , 但我 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 , 自由奔放的大海 !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 , 你召唤的喧响 .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 一个人静悄悄地 , 茫然地徘徊 ,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 , 你的深渊的音响 ,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 你等待着 , 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 ? 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 在你的荒漠之中 , 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 8 那是一处峭岩 , 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 , 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 在那儿 , 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 而紧跟他之后 , 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 另一个天才 , 又飞离我们而去 ,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 , 激荡起来吧 : 哦 , 大海呀 , 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 正像你一样 , 他威严 . 深远而深沉 , 他像你一样 , 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 世界空虚了 , 大海洋呀 ,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 , 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 , 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 哦 , 再见吧 , 大海 !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 我将长久地 , 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 我要把你地峭岩 , 你地海湾 , 你的闪光 , 你的阴影 , 还有絮语的波浪 , 带进森林 , 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 鉴赏 :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 , 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 , 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 年写于高加索 , 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 , 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 , 由于他老师的说情 , 后让他去南方当差 ( 其实是变相流放 ). 由于他性爱自由 , 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 , 又被革职遣送回乡 ( 第二次流放 ).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 , 哥萨克的风土人情 , 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 , 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 临别前夕 , 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 ,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 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 , 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 , 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 , 思绪起伏 , 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 . 激荡 , 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 黄昏寂静时 , 大海温顺 . 宁静 , 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 , 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 ; 波涛汹涌时 , 大海喧腾 . 激荡 . 傲岸不羁 , 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 , 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 : 大海有广阔的襟怀 , 惊人的威力 , 壮丽的景色 . 诗人也羡慕大海 : 大海的自由奔放 , 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 , 在变相的流放中 , 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 诗人更依恋大海 : 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 ; 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 , 虽然天才卓绝 , 雄心勃勃 , 渡海远征 , 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 , 客死于希腊 .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 , 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 . 壮志难酬的悲哀 .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 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 这首诗气势豪放 . 意境雄浑 . 思想深沉 , 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 发现鉴赏 9 1. 名作阅读 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 , 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 , 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 , 它是既多曲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 . 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 , 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 . 如果循流溯源 , 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 那当然还是断承和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 . 只是自此而下 , 黄河便一泻千里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现代诗歌 , 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 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 人所共知 ,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 . 从 1915 年一 1916 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 , 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 . 假如说 , 首创“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 , 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 ; 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的 , 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 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 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 中国新诗是带着两大胎记诞生的 : “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推动下 , 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 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 ; 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 , 而以口语入诗 , 作所谓白话诗 , 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 . 从而走上了“诗体大解放”的道路 , 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 , 在音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借鉴 , 但主要都加以溶化 , 在中国现代口语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 , 而形成为中国的自由体新诗 . 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传统的突破 , 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 . 放在中国诗歌流变的长河中来看 , 如商周四言 , 楚汉骚赋 , 汉魏乐府 , 晋宋五言 , 隋唐律绝 , 宋词 , 元明曲令 , 都是递嬗升降 , 各自打着时代烙印 ; 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 . 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 , 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 , 而在诗的情堵的抑扬顿挫上 , 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 ”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扎》中指出的 . 它如同行云流水 , 临风作态 , 随物赋形 , 虽然变化莫测 , 但并非没有理珞可寻 . 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 , 无非是僵化了的审美偏见而已 . 2. 名作欣赏 这是一篇谈中国新诗的文艺学论文 . 文章开始说明中国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的 . 接着指出胡适 . 郭沫若两位大师对中国新诗的开拓性 . 奠基性的伟大贡献 . 第三段首先阐述了新诗诞生的两大历史胎记 : 一是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 , 扫荡了旧体诗词陈腐的审美情趣 , 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 . 二是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 , 而以口语入诗 , 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 . 接着指出 , 新诗又通过借鉴溶化外国诗歌的音律等艺术形式 , 终于形成了中国的自由体新诗 . 自由体新诗的诞生 , 也和中国历史密切相关。 谈中国诗》备课参考 《谈中国诗》备课参考 钱钟书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钱先生还是幽默大师,其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一位听到过他演讲的德国教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他是我生平仅见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约5000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一、积累?整合 1(补充注释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0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怅,“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深挚于涕泣和叹息:深切诚挚到流泪叹息(的程度)。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结构主旨 第一部分:说明“谈中国诗”的基本“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介绍“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第二部分:先分析中外诗歌的“同中之异”--第一,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当然是成熟的);第二,中国诗篇幅简短,却具有“怀孕的静默”的特征;第三,中国诗轻灵而斯文。再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作风也往往暗合。第三部分:指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外诗歌相通相容,各有长短,研究中国诗可以使听众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 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 二、感受?鉴赏 1(令人发笑的未必是幽默,是幽默则一定会引人发笑,笑简直就是幽默的形式标志。请从课文中筛选出惹你发笑的语句(课文“练习二”中已列的语句除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致笑的原因。 ,例一,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例二,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听众的笑声定是随着“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话音而腾起,从语言技巧上分析,最后一个分句,词语反常的搭配,以“甜蜜”修饰“家乡”,还使用“反复”,让“甜蜜”接连出现。 2(制造幽默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气度和智慧,理解幽默亦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一开头,讲轮船上的鲍小姐,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就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局部真理”。为什么叫局部真理呢,请说明,并谈谈你对钱氏幽默特点的认识。 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赤裸裸”,所以称她“真理”,但她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局部真理”:整个幽默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的。钱氏幽默是透着学者智慧的幽默。 三、思考?领悟 1(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讲演内,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从作者的演讲内容来看,这批听众的主体是一般的有文化的美国人,他们有一定的鉴赏诗歌的经验,了解本国诗及其他西洋诗,对中国诗有所接触,有一定兴趣。他们之中或许会有人认为中国诗很神秘,不可理解;或许会有人持西方文化本位的态度,傲视(轻视)中国诗歌。 基于这样的定位,作者大致考虑了以下问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中国没有史诗,是否意味着中国诗没有西方诗发达,中国诗的特征之一是不是“富于暗示”,中国诗的特征之一是不是“笔力清淡,词气安和”,(诗调是否不如西洋诗厚重,不如西洋诗激情澎湃,)中外诗歌有没有相通相容的地方,了解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对外国读者有什么意义, 11 2(作者在第7自然段中说“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试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中西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作风”是什么含义, 陶渊明和李白的两首被“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诗和英国的格雷、德国的歌德的两首诗,都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抒发对这种生活的感受。这里的“作风”用上文中的近义词来解释,可解释为“情调”。(答“风格”“借景抒情的写法”等亦可。) 四、应用?拓展 1(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说明画线句是怎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北国早春,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清它的色彩,但是,远远地望去,却可以看出那一片漫山遍野充满生机的绿色,这样的景色是画笔都难描摹的~而韩愈却把它状写出来,而且还把自己喜爱早春之情传达出来了。 2(课文删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有位批评家说,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中文可不是这样轻贱的小蹄子。毋宁说它像十八世纪戏剧里所描写的西班牙式老保姆,她紧紧地看管着小姐,一脸的难说话,把她的具有电气冰箱效力的严冷,吓退了那些浮浪的求婚少年„„”试联系语境分析画线句的言下之意。 分析画线句的含义,首先要弄明白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小蹄子”原是对丫头的贱称,“老保姆”喻中国语言文字,“小姐”喻中国文学。画线句的言下之意是中国语言文字很“高贵”,很难学,使得外国人很难亲近中国文学,但只要突破了语言的障碍,也就不难窥见中国文学的堂奥了。 五、发现?创新(资料提供) 1(幽默形成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态 (1)心理期望的突然扑空。有“岔断”和“倒置”两种表现形态。断是指在话语表述过程中,语义和逻辑明明白白地交代出事情的一种发展方向正当你刚接受了这一思路,突然逻辑发展中断了,结局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倒置是指情景、人物关系或者语言同人们习惯的状态颠倒过来而形成的幽默效果。 (2)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转移”和“干涉”两种表现态。转移是指在言语组合中,将词语的语言意义故意或无意地“曲解为另一种意义。干涉则是指一组语言符号同时表示两套互不相干的意见,或者用两套相冲突的概念表达一个特别的意思。 (3)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有“降格”和“升格”两种表现形态。降格是利用语言形式,在心理上降低幽默对象的“等级”“档次”,以产生不谐美。升格则与降格相反,是利用语言形式,在心理上抬高、突出自己或自身群体。(详见瓜田《幽默语言操作》) 2(关于中国的史诗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史诗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信息。一些史诗在形成为文本以前,曾作为口头艺术长期流传。世界上许国家都把本国本民族的史诗视作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 有人认为史诗可分三类: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典型的“史诗”(Epic)。在古希腊,“英雄”(Hero)这个词有三层意思:人半神,悲剧和史诗的“主角”“统治者”。以他们为中心的长篇叙事诗就是“史诗”。 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都是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之列。 那么,汉族有没有史诗,近年来,人们认为《黑传》(200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填补了汉民族无史诗的空白。《黑暗传》这部神话史诗主要流传在神农架地区,诗中极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地球形成、人类起源、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融会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历史神话、英雄人物事件,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以上参见朝戈金《构筑“中国史诗学”体系》、萧兵《“英雄史诗”答客问》、2002年4月3日生活时报》) 12
本文档为【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