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刘禹锡的哲理诗

论刘禹锡的哲理诗

举报
开通vip

论刘禹锡的哲理诗论刘禹锡的哲理诗 1、相关定义 1.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从循环经济的起源看,理论界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 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 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 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形成,证明人类坚 持了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正确地把握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认识到了现 代和当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及其内在演变趋势。 ? “循环经济”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 D.Pearce ...

论刘禹锡的哲理诗
论刘禹锡的哲理诗 1、相关定义 1.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从循环经济的起源看,理论界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 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 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 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形成,证明人类坚 持了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正确地把握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认识到了现 代和当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及其内在演变趋势。 ? “循环经济”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 D.Pearce 和 R.K.Turner 在其《自然 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 生态效率为核心,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环境友好方式利 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 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 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 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 变革。 ? ? 李红艺,刘伟京.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环境管理,2007(3). ? 孙顺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探究[J].生态经济,2004. ?刘炜,陈景新,张建军.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垃圾资源再生开发利用的思考[J].企业经 济,2006(10). 4 国内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解释。循环经济是 针对工业化以 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 济体现,即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实现以最 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 在 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 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 所谓循环 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 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 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 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 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 此外,李汝雄认为循环经济是这样的经济,其所需资源的来源,大部分 是可循环的或可再生的,产品经使用后,可以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只有 少量的废弃, ? 如图 1-1 所示。 图 1-1 循环经济的路径 综上,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应当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 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 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一段 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 据常理的研究,循环经济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参与要素的 多元化。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要 素的参与。其中的关键要素包括:一是观念因素,要使绿色、环保、节约,成 ? 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课题组.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1,(8). ? 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社会科学,1998,(10). ? 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0-11-20(3). ?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 李汝雄.环境保护[J].环境经济,2000,(11). ? 张思锋,张颖.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 年 9 月第 22 卷(3). 5 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普及和提高政府、企业、公民的环境和资源意识;二是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因素 ,循环经济不可能完全自发形成,必须有政府的强力措施作保障 , 如规划指导、立法规范、政策调控等等;三是科技因素,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 密切相关,正是科技进步使人类由发的节约节俭到有组织、有规模的发展模式 成为可能,节能降耗、废物处理、能源替代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都是促进 循环经济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二,构成环节的多层次性。作为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组织结构中 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上又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公民的节俭消费、 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业园区的”绿色”定位、城市的和谐发展,等等,都是循 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或缺的构成层次。 第三,运行原则的一致性。无论是循环经济的哪一个组织层次,遵循的原 则都是一致的,即通常所说的”3R原则”:”减量化”即要求以最少的原料和 能源投入实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再使用”,即尽可能多地使用产品, 减少一次性产品所造成 的浪费;”再循环”,即对废弃物实现多层次的再生循 环利用,通过实行”3R原则”,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最佳生产、最适分 配、最少废弃”。 第四,发展战略的规划性、长期性。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 效益的统一,是人类对自身长远发展的理智选择,需要科学规划和长期探索。 循环经济的具体内容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检验,通过由点及面、由微观 到宏观的推广和应用,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 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特 征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全社会所有元素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1.2、电视谈话节目概念界定及其发展概述 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就其传播形式而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谈话为主要传播要素的电视节目,多边谈话、双边对谈、个人演讲都可计入,只要直接的语言传播在整个节目中比例达到60%以上,均可算作谈话节目。狭义的谈话节目则是以《实话实说》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范式的那类电视节目,仅指多边谈话,或称”群言式”谈话节目,即一个谈话节目的现场,至少包括一个主持人、一个以上特邀嘉宾和一群观众。 按照传播内容的侧重点,谈话节目又可分为新闻时事类、社会话题类、情感娱乐类。本文的主要考察对象主要是新闻时事类和社会话题类谈话节目。 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在工业社会或者后工业社会,人们的话语空间被分割得越来越小,大众要求沟通和倾诉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一个公共的话语 空间,电视谈话节目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源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源于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参照。为了更好地探讨谈话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下谈话节目在美国的发展历史。 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20世纪50年代迎来第一次高潮。当时二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社会的不安定促使人们转而向家庭寻求安全和欢乐,而电视也多以”家庭粘合剂”的形象示人,因而节目多半是娱乐色彩浓重的”谈话—杂耍”节目。NBC的《今天》节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是一只大号弗雷德 马格斯的小猩猩。另一类叫座节目的典范是默罗主持的访谈节目《个人之间》。节目不仅有默罗和被访者的精彩对话,还有欣赏”时尚和豪华家居”的乐趣——采访经常在私宅里进行,摄像机也一直在被访者的房子里四处游荡。这种状况,”为电视谈话指明了方向:轻松、欢快、明星担纲”[ ]。沿着这个方向它一直走到今天:卡森的《今夜》(NBC)、雷诺的《今晚》、莱特曼的《深夜》,都把娱乐因素作 ](美)吉妮 格拉汉姆 斯克特. 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新华出版社, 1999: 201 为必不可少的成分。 媒体总是社会的风向仪。动荡的60年代促使谈话节目发掘出自己的另一面特色:严肃话题受到关注,主流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崭露头角。正如美国学者斯克特所说:”在电视新闻和政治报道中的另一大变化是在要闻中穿插谈话和评论,打破了原来新闻谈话的界限。电视谈话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的一个源泉。”[ ]这类节目契合了人们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舆论指导的需求,也改变了美国人的信息渠道。今天,《拉里 金直播》、《奥雷利实情》等时事新闻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大多数美国人了解新闻并理解现实事件的最普通的途径”[ ]。 另一方面,娱乐化的谈话节目也出现了新的动向。当传统的娱乐形式不能满足日益浮躁的社会需求,当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在突变的社会中找到平衡,以暴露隐私为卖点的”边缘”话题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80年代的谈话节目,越来越多地将不正常的古怪事物和有问题的现实人物作为关注的对象。一档名叫《杰尼 琼斯节目》的谈话节目就因此类风格一度大行其道。但随着性、暴力之类的话题甚嚣尘上,这个节目很快被正派的人们视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而变得臭名昭著。 迷茫的80年代和更加喧嚣的90年代同时造就了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以日间为主要时段、以妇女为目标收视人群的大众心理治疗式节目,例如《奥帕拉谈话》。奥普拉 温弗里出身低微,看上去不过是一个身材微胖的普通黑人女性,而她恰恰就以她的平民身份和她那特有的专注倾听的神情赢得了观众的信任,让观众在她面前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诉说各种难以启齿的事,她的节目因此成为一种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的心理宣泄渠道,并且带动了一批同类节目的发展。人们源源不断地涌入各个谈话节目的演播室:一部分人忙着暴露痛苦赚取声名,一部分人希望抚平创伤战胜绝望。 总而言之,谈话节目的飞速膨胀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在最近几年,要在广播和电视中感受到真实生活的听众和观众却在与日俱增。突然之间,人们想要听一 ](美)吉妮 格拉汉姆 斯克特. 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新华出版社, 1999: 207 ](美)吉妮 格拉汉姆 斯克特. 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 力与影响. 新华出版社, 1999: 220 听其他人——不论是社会名流还是普通百姓——要说什么。”[ ] 这种热潮恰好与我国的电视改革出现在同一阶段,中国的电视先锋们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奇的节目样式。 历史地看,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节目过分强调政治功能和宣传功能,偏好单向灌输而忽视双向交流,官方色彩浓厚而平民意识淡薄。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改革开放又一次面临飞跃的契机。以往陈旧的电视观念,显然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严重脱节,电视界必须”打破左的观念,肃清左的遗毒,做到思想解放,并由此带来电视观念的解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谈话节目开始兴起。 2、相关背景 2.1、课题研究背景 从动画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动画片的产生是将类似于手翻书的一系列表示运动的 画面,通过拍摄的方式使画面连续的动起来,从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制作过程。处于开 创时期的经典动画片《恐龙葛蒂》以其大幅度跨越时空的内容,说明动画具有驾驭艺术 创造性空间的特点,使动物在片中更加拟人化而为广大观众所接收。除此之外动画的取 材范围还是当时摄影机所不能做到的。例如:1918 温莎 麦凯历时 22 个月完成了动画片 《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这是一部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的纪录片。 随着温莎 麦凯让动画中的角色形象”活”了起来,动画所带给人们的惊喜也越来 越多。与温莎 麦凯对动画这门新的行业有同样重要贡献的迪士尼,通过对动画制作的方 方面面的探索,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动画片,也为将动画这门行业带到世界各地奠定了 基础。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提升,迪士尼又将目光转向长篇动画——1938 年世界第一部 长篇动画《白雪公主》问世,将动画片的品质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同时也是动画艺术 形式深入到更多观众心中的关键所在。 以上就是动画短片与动画长篇的产生过程,而长短片之区分则在于表演时长上的界 定。动画短片的长度是 40 分钟以下的作品,通常看到的独立动画短片长度以 10~20 分 钟的居多,有的动画短片甚至只用三~五分钟就可以将动画片的内容完整的表现出来。 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观赏动画影片,参与学习制作动画片的人也日渐增多,使动画 创作进入了空前的兴盛阶段。因此,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不免出现激烈竞争的现象,许多 动画公司为了创作更多的动画片以适应观众的需求,但从动画短片的质量而言却不尽人 1 陕西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意。 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各路商家以缩短制作时间的方式,生产出动画快餐来换取更多 的商业效益。例如日本很多的剧集动画都是每周更新一集,每一集的时长约为 22 分钟左 右。首先,此类动画内容粗略,大多用几周前制作的动画内容放在角色回忆的戏份当中 填充时间轴;其次,动画画面粗略,很多场景的画面中除了主要角色在动以外,画面中 的其他背景陪衬人物都静止不动,于同一镜头内角色与景物的对比来说显得僵硬,十分 不谐 调。虽然这类剧集动画主题思想积极向上,但是总体的剧集之多,故事情节冗长, 让人难以反复、细致地品阅。 相较于整个动画作品而言,一些获奖动画短片则成为初学者进行探索、描摹、练习 的典范。同时其短小精悍的故事内容也让观众为其惊叹!面对这些获奖的经典作品,我 们怎样通过对动画短片的研究并从它们当中获得创作启示,引导整个动画行业的发展 呢?这个问题成了当前动画创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播放媒体的更新换代,电视机的出现让人们将进入影院的时间放在了家中。在 家中能够同样看到影视作品,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观看电视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需 求,动画制作公司也将电视动画的制作计划列入到工作日程表中,从此电视剧集动画片 便形成了。 但是,对于动画短片真正起到发展作用的不仅仅是出现在电视节目当中的剧情片, 同样也有出现在专业交流平台上的作品。这些短片不但从故事内容、叙事手法、镜头运 用方面,还在其艺术特点、创作手段方面都为动画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创新性引导作用。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优秀动画短片都是来自全球性的国际交流平台,例如获得奥斯卡 奖的动画短片。在每年的奥斯卡奖评比中,都会为观众发掘出最优秀的动画短片作品。 如上世纪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优秀动画短片《花与树》、蒂姆 波顿的优秀动画短片《文森 特》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动画短片,它们均具有表现相对社会时代背景及动画艺术 功能的典型性特征。 从艺术形式上讲,1932 年迪士尼公司创作的动画短片《花与树》,看来似乎没有太 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当时的动画生产大环境中却代表了最前卫的创作水平。这部作品中 的故事情节与音 乐的完美结合,为后来美国主流动画片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与《花与树》 不同的《文森特》是蒂姆 伯顿在 1982 年获得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作品。这部动画片风 格与迪士尼动画片主流风格背道而驰。蒂姆 伯顿通过这种动画片风格的发展,逐渐形成 了荧幕上哥特风格的动画影片,如《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科学怪狗》等,甚至 在电影界中也出现了此类风格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等。中国动画短片《三个和 尚》获 1981 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第四届丹麦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 银质奖和 1982 年第三十二届联邦德国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这部短片从艺术形式、 2 当代哲理性动画短片创作研究 表现手法、以及故事情节、内容的思想情感中都透出了对哲理性的探讨,它直接反映出 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对矛盾的认识使大家得到正确对待、处理矛盾及同心 同德解决问题的道理。还有国外的《雇佣人生》这部动画短片,在国际上获得 102 个奖 项。从故事内容上看,它是以陈述的方式讲述故事的。而整个影片的静默、配音的空洞 让整部短片看上去和其他影片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个故事情节的设置来说不亚于别的有 笑点的故事片,可正是这样的绘画风格、叙事风格及配音风格才使它从众多动画短片中 脱颖而出。不得不说这部短片有着点到即止,韵味无穷的特点。 从上面几部具有典型性的动画短片可以看出,动画短片这一动画艺术产生的最初形 式,在艺术语言及对思想情感内容的表达方面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所以,优秀动画短 片作品不仅能代表整个动画创作的水准,同时,对整个动画的创作风格具有引导性作用。 哲理性动画短片以 其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表现广博的题材内容,反映观众、创作 者共同的思想情感,形成其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哲理性优秀动画短片艺术语言传递信 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哲理性动画短片可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动画短片的创作和美术艺术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电影有相似的叙事方式,其主题思想、情感往往充满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如《花与树》这部动画短片,以拟人化的树为主角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主人 公与反派角色的枯树进行斗争,并获得最后胜利的经过,表现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其次,哲理性动画短片可引导人们对生活哲理的反思。上世纪我国著名动画导演阿 达的《三个和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并获得柏林动画短片的银熊奖。作品对那些斤斤 计较、相互推诿、唯恐自己吃亏的人进行了批判,引导人们认识只有齐心协力、互相帮 助、互相协作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哲理。《雇佣人生》则体现出处于这个世界中人 们隐性愤慨的哲理性。 再次,哲理性动画短片可引导动画创作风格的趋向性。这是由动画短片的典型性决 定的。1982 年,蒂姆 波顿的奥斯卡获奖短片《文森特》,以哥特式表现手法讲述了少年 文森特在面对孤独时的无助、绝望,最终被孤独吞噬的故事。整个动画片颠覆了迪士尼 主流动画片那美丽的场景、精细的绘画技法及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导演通过对生活的独 特感悟,对动画的表现手法的重新理解,创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短片,同时也 影响了动画长片创作及电影创作的风格。如动画片《僵尸新娘》、电影《剪刀手爱德华》 等。这些优秀的影片都体现了导演对动画的不同理解。 在哲理性动画短片创作 方面,国外优秀的动画短片可以供我们借鉴。这里列举几例, 说明国外优秀动画短片的创作现状。例如,2010 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安锡动 画影展最佳短片的《失物招领》,(图 1-1)。 3 陕西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a) b) 图 1-1 失物招领 Fig 1-1 The Lost Thing 《失物招领》这一动画短片以三维制作技术向观众展现出整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 过、结果。整个短片的特点:节奏缓慢,以自述的形式向观众讲述故事内容,从而表达 导演对失去的童年时光的怀念与追忆。 2009 年荣获 ANIMA-科多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动 画短片奖的《雇佣人生》(图 1-2)。 a) b) 图 1-2 雇佣人生 Fig 1-2 The employment of life 《雇佣人生》讲述了一个人从早上起床到开始一天工作的故事情节。其中的所有家 具、工具等,都是以人为雇工。他们面部没有任何表情,没有语言,只有不时眨着的眼 睛表示他们是活人。片中每一个人都与别人毫无交际地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这样的神 态、这样压抑的安静,反而表达出一种对社会无声的不满。 2009 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图 1-3)。 4 当代哲理性动画短片创作研究 a) b) 图 1-3 回忆积木小屋 Fig 1-3 Memory Blocks Hut 短片表现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不断淹没大地,为了在这片生活的地方继续 活下去,主人公心酸又无奈的为自己的房子不断加层。时光不仅带来了海水,也带来不 断垒高的房屋,记忆也就越来越尘封于海底。海水就像是流逝的时间将过去埋没。 2002 年由皮克斯制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鸟!鸟!鸟!》,(图 1-4)。 a) b) 图 1-4 鸟!鸟!鸟! Fig 1-4 For The Birds 《鸟!鸟!鸟!》以 短小精悍的剧情,向观众传达出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嘲弄别 人,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短片向观众展示的内含。 还有很多优秀的哲理性短片,但是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了。从历届全球优秀哲理性动 5 陕西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画实例当中不难看出,国外对于哲理性动画短片的研究及其创作都更加深入。这样的动 画短片在播放的过程当中,不仅让观众得到了娱乐,同时也让观众对其中的哲理得到领 悟。娱乐让观众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感,而短片中的哲理则对观众具有引导生活、提高生 活品位的重要作用。 国内,优秀的哲理性动画短片应首数阿达导演的《三个和尚》(图 1-5)。 a) b) c) 图 1-5 三个和尚 Fig 1-5 Three monks 该片故事情节蕴含的哲理,对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观众的理性思维水平得到 提高,同时使观众受到了相关的教育,从而达到哲理性动画短片的最终目的。 国内陈富瑞导演的优秀哲理性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图 1-6)。 a) b) 图 1-6 骄傲的将军 Fig1-6 Proud of the general 该片故事情节表现了人性中劣质的一面。故事主人公因其虚荣心强,不劳而获的侥 幸心理状态,导致了惨遭失败的结局。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观众看到了虚荣、 侥幸心理造成的严重恶果。 6 当代哲理性动画短片创作研究 a ) b) c) 图 1-7 鹬蚌相争 Fig1-7 Sandpiper mussel conflicting 胡进庆导演的《鹬蚌相争》,(图 1-7)。短片反映了在利益上有冲突的两个拼死争斗 者,均看到眼前的利益,其结果却让第三者获利。短片告诉人们一个哲理:在生活中不 能只看到眼前、局部的利益,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问题。 哲理性是指宇宙和人生原理在认识领域的反映。动画片中表 现的相关人生原理就是 创作者及观众认识中的哲理性道理。但是现在观众所能看到的中国动画短片依然是上世 纪的优秀动画短片作品,而进入新世纪,国内动画短片的创作处在有数量无质量的状态 之中。 国内动画短片应重视创作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问题。国内大部分动画片缺乏对作品 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注重商业的价值,从而忽视了动画片在播放过程中不 受欢迎的因素。 国内动画短片《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鹬蚌相争》等上世纪的哲理性动画短 片,一直是我国动画片当中的经典之作。这些动画片的题材、思想大多来源于传统的故 事、传说。对于这些动画短片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动画教育及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而 反复学习这些经典动画短片,使我国动画的发展处于徘徊的状态之中。可见,国内动画 短片的创作内容空间亟待拓展。 上世纪,国内哲理性动画短片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源于中国画艺术。《鹬蚌相争》就 是将水墨画风格运用在动画创作之中,然后进行镜头中的分层绘制。而《骄傲的将军》 则以线描为其画面的主要绘画特征,加之借鉴中国戏曲中的脸谱形象来表现角色的性格 特点。这在当时的动画制作中,体现了动画艺术趋向性的主流风格,即尽显中国绘画特 色的动画风格。阿达导演的《三个和尚》是国内外都非常有名的动画短片,其中场景的 绘制特点及人物的运动方式都借鉴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 这些艺术形式运用到我国初期动画中,形成了我国初期优秀动画的民族艺术风格。 但国外动画片的取材范围更广泛,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对不同地区的故事进行借鉴、创 新,所以其表现形式就具有多元化、现代化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哲理性动 画短片的观摩,不得不对国内哲理性动画短片的创作现状进 行反思。 7 陕西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从观众观影的角度讲,如今中国的动画影片观看者(除了观看国外动画大片外)都 是低幼年龄的小朋友。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动画片占据了绝大多数小朋 友的视线。这样就形成了观众的流失,不利于动画市场的发展。这也说明国内动画作品 在国内外市场所占空间是不理想的。 2.2、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大规模扩张的同时,资源 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出现 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问题,为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 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工业生态系 ? 常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9 卷(1). 2 统模式。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 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 的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 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 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 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 措。 到了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传播,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 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 治理才替代了末端治理,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 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将零敲碎打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整 合成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实现清洁生产、资源 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 并先后在美 国、德国、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家推广和实践,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加紧了 研究。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循环经济的含 义、意义等概念界定阶段,也涉及到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法律、法规等具 体应用实施领域。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主要有毛如柏、冯之 浚等。 2.3、法律论证理论兴起的思想背景 以揭示意义为主要目的的方法,已经成为 一门系统的方法学问,即关于”解释”的科学。一般说来,这种解释方法是以自 然科学的方法为”楷模”,以世俗法律为对象,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为指归。这 种理论符合那种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二分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其实,近代以 来的法律解释理论就立足于这种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人们相信,建 立于科学方法论上的法律意义世界具有确定性、稳定性、客观性、封闭性和中立 性等特征。而当今西方哲学与社会科学思想的巨大进展已经为法学领域将科学方 法论重新置于牢固的本 体论框架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意义深远的转向:一次是认识论转向;一次是语言的转向。第一次转 向使哲学的基础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转为认识论,从研究超验的存在物转向研究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而第二次转向将对客体的研究变成了对主体间的交流 6 和传达问题的把握,把对主体研究从心理学领域转到了语言的领域。 与上述解释学密切相关的是实践哲学的复兴。实践哲学是关于人的正当行为 的思考。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实践与理论、技艺相区别。之后,思 想史上有关实践问题的讨论一直就在进行。而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方面,由 于实证主义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要求人们重新关注道德以及正当行为问题;另 一方面,由于解释学、语言学的发展,使道德问题乃至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具有了 新的研究手段。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实践哲学的复兴。复兴的实践哲学不再以追寻 行为意义与客观真理的符合为目的,而是通过语言交流和沟通机制的客观性为行 为意义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恢复行为的道德意义。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重新建 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实践理性重新进入法学研究者的视野。法律的道德性 问题以一种新的形式被呈现出来。实践哲学使当代法律实证主义发生了一个向哲 学解释学、语言哲学(普遍语用学)、社会理论开放性转变的过程和机制。使实践 哲学与逻辑学结合,也使法律的本体问题在语言使用的层面上重新归入法律实践 的话语机制。 今天,随着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对论证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对法律逻 辑的研究也产生积极影响。法律逻辑的应用性特征与批判性思维融入现实生活, 培 养并提高人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提炼。法律逻辑和论证的特征颇为相 似,因此,论证也应是法律逻辑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法律领域,法律论证理 论兴起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法官任务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长期以来,法哲 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理念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根据这一学说,法官应当把立法 者所制定的清晰明确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到 20 世纪,人们对于立法者和 法官各自任务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因为立法者无法预料所有可能发生的案件,以 及社会的新变化,于是他必须在某些情况下对规则做一般性或者原则性的表述。 相应地,法官在解释这些规则时,都获得某种操作的余地。为了使其最终的判决 能被人接受,他必须对其法律解释予以阐明。在司法过程中,我们所要处理的其 实不只是法律问题,它还牵涉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法官所作 ? 1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6~37 页 8 过程中,渐渐地明确了思维方向,进而有了思维主张和结论。 法官在庭审过程中凭直觉形成裁判决定后,并不等于案件的正式处理决定。 因为法官的这种内在想法,还需要理由和根据,并且需要运用法律推理的方式加 以表述。因此,面对凭直觉得出的裁判结论,法官不仅要向自己说明直觉的合理 性,而且还说服同僚和当事人,甚至是社会公众。于是,法官需要寻找裁判的根 据和理由。在此过程中,他会根据结论寻找理由和根据,在依据理由和根据进行 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法官要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加以表述出来。首先 得在合议庭之间进行交流和碰撞,而后还要以正式法律文书形式向当事人和社会 公开。法官按照 法律推理的逻辑结构和顺序,向当事人和社会展示其裁判的思维 路径和过程,充分运用法律论证方法证明其作出的裁决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由此 展现的是司法颇具理性、审慎和智慧的一面。 司法裁决的过程是以法律适用为基本内容的。具体包括:1、对法律根据的识 别,亦即寻找和识别法律根据;2、通过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建立起法律规范与具 体个案之间的逻辑联系;3、当法律规范存在空白或漏洞时,根据已有的法律原则 和规则去创立或发展新的规则,从而为具体个案建立起明确的、可循环的法律根 据;4、当几种可使用的法律规范存在价值冲突时,为了寻找法律最佳适用途径, 需要对不同法律价值进行衡量,已确立最后的法律根据;上述基本内容是法官在 办案过程中需要进行法律论证的问题,为司法裁决寻找充足的理由。 2.4、刘禹锡宗教观的社会历史背景 刘禹锡的宗教观是刘禹锡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时期特定的时代背 景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刘禹锡的宗教观得以形成。唐朝时期,儒、释、道处于相 互融合的兴盛时期。佛教从南北朝发展到隋唐,进入全盛时期;道教在唐朝时期因受 到唐王朝统治者的信奉和推崇,道教的信奉者这这个时期也空前膨胀;儒家从佛 教、道教那里吸取思想资料,在理论上也日臻成熟完善。在当时时代背景和学术思 潮的影响之下,文人的宗教观以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为特征得以形成。 2.5、刘禹锡宗教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刘禹锡的宗教观之界定2.1 刘禹锡的宗教观之界定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 行为方式,它涉及人们的一整套活动式样,是以信仰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式为核 心的观念、情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综合性社会实践系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中国的文人的思想及宗教观念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有:儒 家、道家和佛家。儒家的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宗教观的影响始终是围绕天和人的关系为 中心的,儒家的天有人格神之天、自然之天,在刘禹锡看来,天是自然之天。刘禹锡 的宗教观是从儒家的自然之天出发对有神之天的批判。佛教本是外来宗教,大约在两 汉交替之际初传入中国后,就受到统治阶级的喜爱,它与中国原有的儒家和道家文化 相互融合吸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宗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 它始源于周秦之际的道家,形成于东汉后期,逐步完善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颓败 于明清。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了很 深的影响。 宗教观,即是人们对宗教的看法和认识。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宗教,是”环 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意为宗教是一种体现终极关怀的 生活方式。并在此过程之中,重要的如何去实践信仰,并将其深化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修养自己的心性,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此处信仰,也非指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文人 大多是一种哲学的信仰,是人格上的信仰。儒家哲学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一套社 会伦理,一种政治的意识形态与道家的哲学共同筑就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信仰。儒 家士人相信,通过修己和明 心可以达到人格的高尚。他们理想的人格(圣人)和实际 的榜样(君子)不仅被描述为预言家和哲学家,也被描述为教育家和哲学家。它不仅 是中国古代儒家士人的信念和信条,更是他们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佛教,作 为外来宗教,它在与中国文化不断结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宗派。”禅 宗的世俗化使之成为一种非宗教的宗教在中国发生影响,表现出‘世间法皆佛法,佛 法即世间法’的世俗精神”?。禅宗的世俗化可看作是由”外在超越”转化为”内在超 越”的体现,由出世转向入世,这也是古代士人崇尚禅宗的原因所在。道教,提倡超 越常规价值追求的终极关切,即为”道法自然”,它以自然的和谐、自然地秩序为最高 价值或中心价值。它独特的精神追求吸引着古代士人,特别是当士人在儒家那里得不 第 10 页 共 50 页 到寄托而转向道教或佛教获取安慰提供了可能性。 在唐朝时代条件下文人居士的人生观实际是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自然无为和 佛教的生死不染、理事一如”三教调和”之结合。而刘禹锡的宗教观便是在这样儒、释、 道三足鼎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是建立在刘禹锡的唯物主义的天人观的基础上 对宗教的基本认识,以及在这种基础上反映出的对儒、释、道三家的态度,意在将宗 教中的安身立命的存世智慧用来补足儒家治国立身哲学的空间。它是刘禹锡思想的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代表了古代文人的宗教观。 2.6、刘禹锡山水诗的类别及创作背景 山水诗的发展贯穿一千多年的文学史,山水诗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受 到诗人的 大力推崇而越加繁盛,自唐代开始,创作山水诗成为文人普遍的追求,”由唐宋 一直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诗人没有写过大量的山水诗。”?但尽管如此, 关于山水诗的界定却一直有争议,说法多样,有学者认为山水诗就是”以表现自 然山水之美和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为主题的诗歌。”?有的认为是指”以描写 11 和歌咏大自然的景物为题材的诗歌。”?此外,或言山水诗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诗歌”?或言山水诗是”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诗作。”?这些对山水诗的 界定虽有一定的差异,但都紧紧围绕山水来界定,只是范围不同而已。为研究方 便,本文对刘禹锡山水诗作了大概界定,主要指以山水描写对象或以山水为创作 背景的诗歌,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卞孝萱先 生著《刘禹锡年谱》为基础研究资料,对刘禹锡山水诗加以考查和整理归类,最 终把其山水诗划分为游览类、民俗风情类、酬和类三部分进行研究。 一、游览类山水诗 刘禹锡一生经历丰富,无论是为官经历,还是政治上的坎坷遭贬际遇,却使 其一生有机会达到许多地方,而其所到之处的景物风物等,往往引起诗人的重视, 因此,他在自己足迹所涉之处,常常留下描写当地山川风光景色的作品,以此展 现自己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丰富真挚的感情,最终构成其独特的山水作品,详见 表一: 表一:游览山水诗及其创作时间 类别 诗名 创作时间 《华山歌》 贞元八年冬入京过华山作 《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 尾》 贞元十七年,淮南任上 《君山怀古》 由长安赴朗州途中 《游桃源一百韵》 朗州任上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 12 望》 朗州任上 《望洞庭》 朗州任上 《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 陆 游览类怅然有作》 朗州任上 《伤桃源薛道士》 朗州任上 《桃源行》 朗州任上 《洞庭秋月行》 朗州任上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 月》 朗州任上 《荆州歌》 元和十年春,由朗州赴长安,经荆州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 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元和十一年,长安 《望衡山》 元和十一年四月间刘禹锡由长安赴连州途中 《海阳十咏》 连州任上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 之状,因以赋之》 连州任上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奉母柩返洛阳途次衡阳 《松滋渡望峡中》 从洛阳赴夔州,在长庆元年冬 821 《鱼复江中》 夔州作 《巫山神女庙》 夔州至和州途中 《自江陵沿流道中》 夔州至和州途中 《秋江晚泊》 夔州至和州途中 《晚泊牛渚》 夔州至和州途中 《西塞山怀古》 夔州至和州途中 《秋江早发》 夔州至和州途中 《九华山歌》 夔州至和州途中 《登清晖楼》 夔州赴和州途中 《金陵怀古》 夔州至和州途中 《金陵五题 石头城》 和州作 13 《望夫山》 和州作 《岁杪将发楚州呈乐天》 宝历二 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归洛 《罢和州游建康》 宝历二年冬 826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归洛 《再游玄都观绝句》 长安主客郎中期间 大和二年春,828 至长安,为主客郎中集贤殿 《途中早发》学士 《终南秋雪》 长安作 《虎丘寺路宴》 苏州作 《发苏州后登武丘寺望海 楼》 从苏州赴汝州途中作 《途中早发》 开成元年秋,同州归洛 从表一可以看出,刘禹锡游览山水诗呈现出一些明显特色:?时间上贯穿作者生 活的多个时期;?诗歌多作于为官途中或遭贬路上;?诗人足迹所至地方丰富, 使得观察到的风物景色也丰富多彩;?朗州任上及夔州至和州途中所作诗歌 最 多。 通过对刘禹锡游览类山水诗的仔细考查发现,诗人在朗州及夔州山水游览活 动频繁且诗作的感情基调凄冷中蕴含愤激。联系刘禹锡的遭遇,不难看出,永贞 革新失败遭贬促发了游览山水的活动并决定了山水诗的感情基调。刘禹锡所处的 时代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与藩镇跋扈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 展,岑仲勉曾说:”宠任宦官,汉唐之弊政相同,汉以宦官典中书,是政权归之; 唐以宦官典禁兵,则兵权归之。前者易制而后者难图。”?的确,唐肃宗首开宦官 以”观军容使”掌控军队的恶例,而”德宗避泾师之难,幸山南,内官窦文场、 霍仙鸣拥从。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 之。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分掌禁兵。以文场、仙呜为两中尉,自是 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由此可见,宦官专权的严重性,自”安史之 乱”后,藩镇集团的政治利益已转为父死子继的职位世袭,加之自身即完全享有 财赋、人事和军队的控制权,俨然已经成为中央不能控制的”国中之国”,基于 14 共同的利益诉求,藩镇与宦官相互勾结,大批的士人因没有能力或利益诉求的差 异无法匡正倾倒的君主权力,此种情况下,刘禹锡参加的”永贞革新”最终失败 是可想而知的。刘禹锡是永贞革新的中坚人物,王叔文”以宰相器待之”,被荐 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掌管”国赋”?,为实现治国安邦而废寝忘食, 操劳不辍:”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为糊, 以供緘封。”?革新派实施的排斥宦官、惩处贪暴、抑制藩镇、进用贤能、减免赋 税、削减盐价、禁止宫市、废罢五坊等一系列举措博得”人情大悦”、”市井欢呼 “, 但是,永贞革 新触犯了宦官和藩镇的利益,最终在其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刘禹锡 始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追贬为朗州司马。本来,唐中期以后,左降官吏 的量移期限,有明文规定,以五年为准。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年)七月敕:”自今 以后,左降官及责授正员官等,并从到任后,经五考满,许量移。今日以前左降 官等,及量移未复资官,亦宜准此处分”?,但刘禹锡是没有这种待遇的,因为 宪宗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可见朝廷对之责罚之重,从而使刘禹锡 成为中唐被贬谪的著名官吏中,量移、贬谪的时间最长、遭受打击最大的一位, 为此,其政治的挫折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迫使他在山水中寻求寄托,《旧唐书 刘 禹锡传》说”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其实,陶冶情性主 要指刘禹锡纵情山水以泄郁。中唐诗人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说:”谢公才 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 笼山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滤心素。”?其实刘禹锡在朗州游览活动 的频繁,感情的凄冷与谢灵运是相似的,刘禹锡贬谪朗州司马,是个闲置的官职, 根本没有政事可为,连官邸都没有,居住在招屈亭旁,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不 停的游览正是刘禹锡”颇不宁静的心”的外在表现。从担任要职到贬谪下州,巨 大的心里落差,使其倍感凄凉,山水诗中笼罩着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元和十 年,因”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再次被贬连州,”官虽进而地益远”?,不过, 诗人贬谪连州时期,其战斗力较之朗州更强,而且心里承受能力增强。可以从诗 15 人的《望衡山》磅礴的气势看出: 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 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 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 还闻肤寸阴,能 致弥天泽。? 诗人赋予衡山顶天立地的形象,以祝融居、朱鸟翮形容衡山的高大,能与天相接, 是造化的精髓。瞿蜕园先生曾言:”杜甫有《望岳》诗,说者谓极写遥望之意。 今观此诗,尤能以简胜繁。杜云‘性壁忍衰俗,神其思降祥’已扫尽诗人流连风 景之习。此诗以‘能致弥天泽’一语作结,闳识孤怀,尤令庸流咋舌矣”?这首 诗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连州时道中所作,当时犹有这样的刚健之语,诗人的豪健 之气可想而知。刘禹锡的连州山水诗创作集中在《海阳十咏》在其”并引”中说 “每疏凿构置,必揣称以标之”,可见不是纯粹自然山水,游览活动没有了。较 之于朗州,刘禹锡在连州是一方父母官,政务繁忙,对民生的关注使其无暇山水, 如《插田歌》,诗人将自己在连州所见劳动人民如何劳作和生活如实全面地记录 下来,表现出诗人作为一州之长,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关心。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膛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纷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理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好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全诗描述了农忙时节,百姓在田里耕作,整齐的田垄,在日光的照耀下,光影斑 16 驳,路边的花草在风中摇摆,燕子翩翩飞翔在上空,与田里的劳作相互应和,接 着,诗人使用白描手法,介绍了农夫、农妇的服饰,还听到他们一边劳作一边歌 唱竹枝,诗人因听不懂当地俚词,不知道具体唱了什么内容,但听其音,含有怨 怒之意。时时听到一阵大笑,想来是农夫们相互玩笑。在诗的结尾,诗人描写了 农夫归家的场景,经过农夫的辛勤劳动,田里的禾苗安适生长,农家炊烟袅袅, 门前的黄狗走来走去,赤鸡相互啄架嬉戏,展 现出一幅恬静的农家乐。从中可以 看出,诗人的心情是恬静、平和的,对农民的劳动、生活刻画细致入微,说明诗 人的心已经慢慢转移到当地的民生事务中,余成教在《石园诗话》卷一云:”梦 得《插田歌》云:‘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四句 有画意。”诗人还有如《莫摇歌》等诗,对连州当地的莫摇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婚姻状况、生产活动给予关注。 到夔州后不久,诗人于长庆三年和长庆四年的夔州谢上表,表达了自己认真 治理夔州的决心和希望充分发挥自己政治才能的抱负。《夔州论利害表》云:”伏 以守在遐郡,不敢广有所陈。谨准救上利害及当州公务,各具别状以闻。”《论利 害表》又云:”臣僻守远郡,敢望言行,抵奉诏书,以翼万一,伏惟明主择之。” 与朗州时期那些表达内心郁闷和希望再度复用的文章相比,诗人心态明显变化。 从《夔州论利害表》来看,诗人关心民瘼,积极赈灾,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改革地 方政务上了,还得到朝廷的嘉奖《苏州谢恩赐加章, 服表》云:”伏奉去年十一月 二十七日诏书,加臣赐紫金鱼袋,余如故者。恩降重霄,荣沾陋质。”由此可知, 刘禹锡在任职地游览活动的多少是由社会环境和个人心态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再看刘禹锡赴任途中山水诗创作呈现的特色,夔州至和州途中创作最多,前 面已经说过,诗人在连、夔地心态已经好转,关心百姓生活,愿意与百姓接触, 把地方政务作为自己施展理想的平台,到和州后,这种热情更加高涨,面对刚发 生的旱灾,诗人忧心如焚,”比屋惸嫠辈,连年水旱并”。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 诗人是:”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他迅即发布了拊循抚慰的政令,尽其所 能解民于倒悬,可以说,刘禹锡找到了生活的重 心,并且和州属于上州,”初开 元,诏书以口算第郡县为三品,是为下州。元和中,复命有司参校之,遂进品第 一”?物产丰富,城市繁华,虽仍未脱贬籍但境遇渐好,在去和州的途中,也就 17 有了闲情逸致去观览,并且所过之处,风景名胜众多,客观上为刘禹锡创作山水 诗提供了素材,另外,刘禹锡在赴任和州时,年过半百,将近二十年的贬谪生涯 使其”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因而,锋芒收敛,气象老成,不 再像贬谪初期那样创作讽刺诗发泄内心不满,而是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 所以在途中,面对山水中的遗迹,能够深度思考历史人生,正如张谦宜评其西塞 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兴衰之感宛然。‘千寻铁锁沉江 底’,虽有天险可据;‘一片降蟠出石头’,其如人事不修。‘人世几回伤往事’, 局外议论如此;‘山形依旧枕寒流’,那管人间争斗。‘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 萧芦荻秋’,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己净。此方是怀古胜场。”?的确,是 时间抚平了刘禹锡的伤痛,也是时间消磨了他的雄心,但同时造就了刘禹锡深邃 的思想,使其纵览沧桑时显得平和从容,波澜不惊。因此,途中风光、闲暇的心 态、诗人深邃的眼光共同促成了大量山水诗的诞生。 二、民俗风情类山水诗 刘禹锡在贬谪夔州、朗州时期,由于体察民情,发现了当地群众爱歌竹枝的 习俗,深深喜欢,在结合当地俚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形成文词,创作了大量 的民俗风情山水诗。详见表二: 表 2:民俗风情山水诗及其创作时间 类别 诗名 创作时间 总数 《武陵书怀五十韵》 朗州任上 《竞渡曲》 朗州任上 《采菱行》 朗州任上 民俗风《踏潮歌》 元和十年夏五月,连州任上情类《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 36 山》 连州任上 18 《杨柳枝词其二》 夔州任上 《竹枝词二首》 夔州任上 《堤上行三首》 夔州任上 《踏歌词其一、四》 夔州任上 《竹枝词九首》 夔州任上 《浪淘沙九首》 夔州任上 《畬田行》 夔州作 《淮阴行二、三、五首》 大和六年春,赴苏州刺史任途中 从上表可以看出:民俗风情山水诗主要创作夔州地区,其次是朗州、连州。 夔州既是今天的重庆奉节,唐时称为建平,位于长江上游,朗州在今天的湖南常 德市,唐时为武陵郡,处于沅水之畔,无论沅湘,还是建平,都是巴人聚居的地 方,即长江三峡及沅水、酉水、乌江下游范围。巴人习俗好吟唱竹枝,既是巴人 俚词,故又称”巴渝竹枝”或”巴歌”、”巴渝辞”、”巴人调”等。巴人俚词在民 间早有流传,唐以前的文献中有记载,曰其”或明发而女翟歌,或浮泳而岁卒” ?、”女翟妪歌,巴土歌也”?、”竹枝歌巴渝之遗音”?等等,其歌唱竹枝场合比 较广泛,如婚嫁、祭祀、居住、劳动、爱情等。竹枝词在最初时候,音调悲伤凄 凉,常在夜晚歌唱,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如李益”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说明歌唱时间在黄昏时分; 顾况”巴人夜唱竹枝后,断肠晓猿声渐稀”?不 仅点明歌唱的时间在夜晚,还指出竹枝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白居易”竹枝苦 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歌又闻”?、 陆游”木莲花下竹枝歌,欢意无多感慨多”?等 诗句,都说明竹枝词其原始形态音调哀伤,多怨苦之词,所以刘禹锡有”长恨人 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诗句。在语言上,竹枝词多口语,形象生动、通 俗易懂,每句第二字俱用平声,余字平仄不拘,如下面巴人竹枝词与刘禹锡同题 作品比较,即可看到其中的传承及影响,同时也可看到诗人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19 你看天上那 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 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上述两首诗作中,无论巴人竹枝词,还是刘禹锡的《竹枝词》都表达了爱情的主 题,前者语言通俗、直白、俏皮,读来琅琅上口,刘禹锡受其影响,诗作语言流 畅平易,但通俗中又显得雅致,谐音的运用使其诗作含蓄蕴藉,这种口语化的风 格还表现在对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描写,为刘禹锡竹枝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在 歌唱竹枝的时候往往是群体参与、伴随舞蹈,刘禹锡在其《竹枝词 引言》中说: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 以曲多为贤,”?可以看出,竹枝词原本是和舞蹈、音乐(短笛击鼓等伴奏)一起 出场的,刘禹锡的竹枝词是这种歌、乐、舞蹈合一的一部分。刘禹锡因政治遭贬 来到此地,竹枝词的情感基调暗合了刘禹锡的心理,加之刘禹锡是一位关心民生 的好官吏,贬谪夔州,心中依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喜欢到民间考察,愿意 接触百姓,所以,他能够仔细听到、看到夔州地区的竹枝歌和习俗的原貌,这为 诗人创作提供了源泉,客观上使其与竹枝词拉近了距离,故而创作出大量反映民 俗风情的山水诗。 三、酬和类山水诗 除了游览类和民俗风情山水作品之外,刘禹锡在酬和、赠答、送别过程中也 写了不少山水作品,从数量上来看,这类作品最多,从内容上看,丰富多样,创 作时期跨度也较大,详见表三: 20 表三:酬和山水诗及其创作时间: 类别 诗名 创作时间 《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 朗州任上 《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 寄示四韵》 朗州任上 《敬酬微公见寄》 朗州任上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 上人》 朗州任上 《海阳湖别浩初师》 连州任上 酬和类《答表臣赠别》 由洛阳赴夔州的途中 《送鸿举游江南》 夔州任上40 《鄂渚留别李二十一表臣大夫》 夔州任上 夔州任上。长庆元年七 《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月国子祭酒韩愈为兵部 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侍郎,十月以白居易为 中书舍人 夔州任上,长庆二年春 《寄朗州温右史曹长》温造初到朗州之时 夔州任上,长庆三年以 《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八韵》前,王涯为东川节度使 时作 《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 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 夔州任上,长庆三年六 月后, 《别夔州官吏》 夔州,长庆四年夏 21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 怅然怀古 依本韵》 和州任上 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罢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州刺史归洛途经扬州作 《叹水别白二十二》 大和三年春 《裴祭酒尚书见示春归城南青松坞别长安作,大和四年春, 墅 高侍郎之什命同作》在礼部郎中,集贤学士 任,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大和四年作 《有所嗟》 长安 《华清词》 长安 大和四年作,刘禹锡与 《和重题》李德裕唱和。 《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池北新葺水斋大和五年,在礼部郎中, 即事 兼命同作》集贤学士任,十月,出 为苏州刺史 《到郡未浃日登西楼见乐天题诗因即事 以寄》 大和六年苏州刺史任上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开成元年作(时在洛阳) 寄》作于本年十二月李德裕 赴浙西之前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 开成元年作于本年十二 月李德裕赴浙西之前 《和李相公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 开成元年作于本年十二 22 居即事》 月李德裕赴浙西之前 《和牛相 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 州》 开成二年 《和思黯忆南庄见示》 开成二年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 歌,依本韵》 开成二年 开成二年作牛僧儒为东 《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都留守,三年九月戊寅, 亲情多往 同作》迁左仆射,该诗作于此 段时期内。 《和令狐相公晚泛汉江书怀寄洋州崔侍 郎阆州高舍人二曹长》 开成二年夏 《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见寄》 开成二年作 《酬乐天晚夏闲居欲相访先以诗见贻》 洛阳作,开成三年,分 司东都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 苏州刺史任上 《题报恩寺》 苏州刺史任上 《贞元中侍郎舅氏牧华州时余再忝科第 前后 因成篇题旧寺》 由汝州赴同州之间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 同州刺史任内所作 《送义舟师却还黔南》 连州任上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 连州任上 《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 汝州 《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 同州刺史任内所作 《送元晓上人归稽亭》 苏州刺史任上 依据上表,刘禹锡酬和山水诗创作的时间段集中在大和、开成年间;酬和的对象 中出现大量的僧人群体;自然山水较少,以人工山水为主。据很多资料记载,在 23 大和、开成年间,朋党之争弥漫整个朝廷。牛李党争从宪宗朝就已开始,一直延 续至宣宗朝,长达四十余年,双方互有进退,最后以李德裕死于贬所而告结束。 朋党之争不仅是皇权的衰落的因素之一,更加剧了世风的沉沦。皇帝利用宦官与 大臣的制衡来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可因为政治利益诉求的差异以及政见的不 同,大臣无法团结,反被宦官利用,不同党派与宦官为利益结成同盟,加剧了皇 权的分离。陈寅恪先生就牛李党争的问题指出:”夫两派既势不并立,自然各就 其气类所近招求同党, 于是两种不同社会阶级争取政治地位之竞争,遂因此表面 形式化矣。及其后斗争之程度随时期之久长逐渐增剧,当日士大夫纵欲置身于局 外之中立,亦几不可能”?由此可见,许多人本不愿卷入党争之中,但又往往自 觉不自觉中牵连到党派之争,亦如傅璇琮先生所说:”中晚唐文学上的几位大家, 除了韩愈、柳宗元之外,其他如白居易、元稹、李绅、李商隐、杜牧,都与牛李 党争有关。过去的一些研究者,也往往把他们列为牛党或李党。”?党争各派基于 不同的政治利益诉求而争权夺利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刘禹锡处在如此的环境中想 要洁身自好是相当困难的,但诗人的高洁品行又促使他不愿依附于任何党派,但 同时也不回避同他们交往,从唱和的对象来看,刘禹锡既有同牛党成员的唱和也 有同李党成员的唱和,如此,虽然可以保持高洁、坚持自我,但诗人内心是痛苦 的,诗酒唱和正是刘禹锡欢快其外,悲伤其内的表现。 此外,佛教在中晚唐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上风。佛与文学的结合,即产生了 大量的诗僧文人,这些人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有诸多联系,刘禹锡也不例外, 故其酬和诗僧及送别类诗作也较多出现。总体而言,儒、释、道在唐朝地位此消 彼长,在政教鼎立的大背景下,帝王佞佛,使得佛教地位提升。中晚唐帝王中, 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和文宗均有佞佛举措,汤用彤认为,”玄宗之后, 中国常生变乱,诸帝仍奉佛法,而尤以代宗为最。”?贞元二年,德宗亲自到章信 寺,依道澄受菩萨戒,并赏赐很多财物,在京师引起很大轰动。贞元五年,德宗 再次来到该寺,向道澄问修心法门,并令他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道澄圆寂后, 德宗在贞元十六年四月,给他赐号曰大圆。德宗对于佛经的翻译、注 疏等工作也 比较支持,建中元年(780)著名律僧圆照的《四分律疏》撰成,德宗令他以大历 年间新定字体样式抄写进奉,十二月圆照完成该书进上,并请求新旧二疏同时并 24 行,以从学者所好。德宗”敕宜依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宪宗开始迎佛骨, 韩愈为此写过《谏迎佛骨表》劝谏宪宗,批评”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 的现象。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以至于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形成崇佛氛围,于是一 个特殊的群体——诗僧即大量出现。周裕锴先生说,”诗僧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 出现于唐代,严格说来,形成于中唐大历之后。 唐以前虽然也有僧人写诗, 但人数很少,东晋至隋三百年间,仅有诗僧三十余人,而且作品寥寥。而据《全 唐诗》记载,唐诗僧共百余人,诗作有四十六卷,并且其中绝大部分诗僧和僧诗 都集中在大历以后的百多年间。”?由此可见中唐诗僧之多,而诗僧大量出现不可 避免的与文人唱和,进而影响士大夫的思想,罗香林在《唐代文化史研究 唐释 大颠考》中指出:”聪明之士,多转而投身佛门,或以儒生而兼习释学。其以儒 家立场而排斥佛教者,虽代有其人,然大率皆能有政治上、社会上之作用,非能 以学说折之也。而斗争之结果,则不特儒者不能举释门而‘人其人,火其书,庐 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甚且反为释门学者所乘,而使之竟以心性问题为中坚 思想。虽其外表不能不维持儒家之传统局面,然其内容之盛搀释门理解,已为不 容或掩之事实,其后遂演为两宋至明之理学。”?鉴于中唐的这种社会风气,一些 诗人开始吸收佛教艺术营养,刘禹锡亦不例外。面对朋党倾轧、贪污腐败的社会 现实,刘禹锡以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悠游洛下,超然局外,静观其变。但佛学的 流行,刘禹锡亦 不能避免地与大多僧人交往,如同灵澈、皎然、广宣、鸿举、方 及、浩初、义舟、景玄、仲制等人交往酬和,故而创作了较多酬和类山水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借山水景色,表达自己在与各类朋友交游酬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 感,从而形成刘禹锡山水诗的又一道风景。 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复杂,刘禹锡的山水之作也以多元化的风貌呈现在世人 眼前,但无论是游览类山水诗,还是民俗风情和酬和类山水诗,却大都能以抒写 真实的人生和思想情感为基调,在山水中蕴含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成为自己 人生经历的人生所感的真实写照。 25 3、研究意义 3.1、太极拳拳理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启示 4.2.1 原始反终的养生之道4.2.1 原始反终的养生之道 《太极歌》云:”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 象包罗易理中。”《无极养生拳论》说:”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 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 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41]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太极拳完全是以养生为最终 目的的,养生的主要方法就是”逆运之术”。”逆运之术”用现代医学解释就是 “逆腹式呼吸”,它是通过气在体内有规律地运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 的目的。养生是太极拳的主要功能,技击是它的附属功能,正如《十三势行功 歌》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 叹惜。” 无极养生功除了让练习者在”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 中混混沌沌一气 浑沦”的状态下把生命的意境提高到与自然相通、相感的境界 之外,还让练习者在寂静的状态下用意念引导气机在体内的运行,通过”逆运 之术”把人体气机的运行与宇宙运行的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永人之 27 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中国传统哲学认为, 天地万物皆是由原始的混沌之气分化演变而来,而气的运行是有规律,秩序和 法则的,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天地之道, 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五脏六 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人生于天地之间,除了秉受先天的元气之外,还要进行呼吸以养自身的血 脉之气,《杨氏太极拳传抄老谱》称其为”太极血气”:”血为营,气为卫,血流 行于肉、膜、络。气流行于骨、筋、脉。筋甲为骨之余,发毛为血之余,血旺 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故血气之勇力,出于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 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 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42]。所以气之营卫,在内养五脏六腑,在外护四肢 百骸。太极拳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之功用皆在于此。”逆运之术”与”原始反 终,故知死生之说”(《易 系辞上》)不谋而合,与老子自然哲学的最高境界— —”复归于无极”异曲同工,它顺应理学之”逆觉之路”,通过人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以丰富的想象力激活内在的潜意识,以人体气的运行演绎宇宙的生生不 息,达到天与人圆融相通、合而为一的境界,是对生命本体的超越和对生命精 神的终极把握。 需要指出的是,”逆运之术”作为太极拳修炼的高级功法,直接体现了太极 拳先哲对中国 传统养生文化和自然生命精神的继承,它把儒释道的养生、贵生 思想与《易经》哲学理论圆融汇通,为习练者提供一条益寿延年的途径。”惟三 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 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逆运之术就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指导着太极拳 运动的实践,实现了养生的目的。 3.2、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大规模扩张的同时,资源 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出现 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问题,为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 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工业生态系 ? 常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9 卷(1). 2 统模式。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 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 的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 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 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 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 到了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传播,发达国家把发展 循环经济、建 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 治理才替代了末端治理,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 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将零敲碎打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整 合成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实现清洁生产、资源 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 并先后在美 国、德国、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家推广和实践,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加紧了 研究。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循环经济的含 义、意义等概念界定阶段,也涉及到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法律、法规等具 体应用实施领域。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主要有毛如柏、冯之 浚等。 3.3、生活的意义——神化元素消解生活困境 生活值得我们过吗?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伍迪 艾伦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在《安妮 霍尔》一片中,他的回答是:”人生就是一块痛苦、折磨和孤独铸成的纪 念碑,而且它结束得太快了。在我眼中,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但他并非彻头彻尾 地绝望,这一点上,他跟哲学家叔本华不同,因为他接着又舒缓了语气说:”当然, 还是有些事物让生活值得一过。对我来说,比如美国电影人格劳乔 马克斯。”最后, 他用富有智慧的一句话结尾:”话说到底,就是不要对生活期待过多。 所以伍迪艾伦思考怎样消解家庭生活的困境,在在前面的一章节中,我们探 讨了伍迪艾伦电影中的神化元素,并把他的影片界定在游走在神化影像系 统边缘 的电影。在这里,我们发现影片中的这些神化元素正是在消解生活的困境。 影片《安妮?霍尔》中,安妮和艾维恋情厌倦了彼此的爱情生活,对于这种爱 情的困境,导演将两人的灵魂和肉体分离来。在两人的关系已经处于这种低迷的 关系时,借用安妮的灵魂来解决诉说两人之间和各自的问题。 《开罗紫玫瑰》女主人公塞西莉亚厌倦了单调生活模式,为了逃避现实的困 30 境,导演运用神化元素让电影男主人公丹尼尔斯从银幕里走进观众的现实世界, 丹尼和塞西莉亚开始了一段荒唐而又短暂的恋情。电影将我们的幻想生活之重复 单调和现实生活之全然不可预知进行一个鲜明的对比。现实的一成不变性——枯 燥的工作,厌倦的婚姻,对事情出现传记不抱希望的心里,这种单调使得我们追 求某种机械的幻想从而求得短暂安慰,但两人的相遇只解决了短暂的问题,寻求 到了短暂的安慰。最终,塞西莉亚还是回到了现实世界。导演借用神化元素使女 主人公逃避现实来到虚幻的世界再回到现实世界。以此来提醒人们逃避是解决不 了事情的,要真正面对生活。 1989 年的《纽约故事》之”俄狄浦斯的烦恼”,是由伍迪?艾伦饰演的男主角, 片中的母亲不满意儿子挑选的伴侣,但她知道一味的阻止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 一次看魔术表演时,通过魔术师的戏法使母亲神秘失踪,几天后母亲出现在曼哈 顿城市上空,向儿子大吵大闹,经过无数次的儿子和母亲跨时空的交流,最终母 亲回到家里,一家人从此和睦了。 拍摄于 1990 年的《爱丽丝》,米娅?法罗饰演的爱丽丝是一个典型的曼哈顿上 层社会的家庭主妇,她陷入了乏味的婚姻以及丈夫的不忠,她的焦躁情绪无法缓 和。一日,她喝了唐人街 中国医生的药水后,奇迹发现了,爱丽丝隐身了,她报 复了丈夫,同时也释放了内心深处的欲望和一位有着愉悦性情的爵士演奏家开始 一段恋情。 拍摄于 1995 年的《无敌美爱神》中的”希腊合唱团”,现实生活中出现困境时, 通过希腊合唱团的团长跳出来解决人生的难题。希腊合唱团会纵声高唱,团长更 会义无反顾地为男主角指点迷津化解困境。古希腊合唱团的咏叹和歌唱穿越时空 阻隔出现在电影中,合唱团担负起讲解现实故事的起因和发展、主角内心隐秘和 希望、以及故事的最终结局。合唱团的团长总是在恰当的时机——莱尼无法摆脱 人生窘境之极——出现在不恰当的场合,简单地说,欧里庇得斯往往在剧情的纠 纷难以解决的场合,运用舞台机器,吊下一个扮神仙的角色,来解决困难,正如 我国旧戏中的”神仙打救”。《人人都说我爱你》(1996 年)的片尾伍迪饰演的丈夫 和前妻飞向空中唱歌。 诸多神化元素的运用也体现了伍迪?艾伦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即”人类获得拯救 的唯一途径是靠种种无法言传的神秘力量介入我们的生活”。这种另一世界对现实 世界的干预为影片中的主人公解决了困境,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在幻想的世 界里,人们无法正常地生活。所以要正视解决人生困境的态度——即解决问题是 暂时的,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的世界,借以告诉观众在思索怎样过现实中的生活。 ? 导演在”哲学加工”方面下功夫,不满足于把家庭崩溃仅仅作为社会问题来 ?伍迪?艾伦喜剧电影中的悲剧意识 作者:陈文 31 处理,而是采取高视点,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去深挖,以精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沉思 去启发观众。导演以深沉、含蓄而淡朴的风格使观众感到很有”新意”。正如著名 电影理论 家巴拉兹所说的,”人类精神的发展促进了电影表现手段的发展”。战后 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以及当前的第三次科学革命,促使人们迅速提高思维能力, 理性探索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加强。探索哲理已不仅是哲学家的艰深专业,而 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因此人们也希望电影帮助他们分析生活现象,探求人 生哲理。电影要启导人们把爱情、家庭和个人生活与革命理想联系起来,从高视 点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创伤和挫折,看清生活道路,探明人生真义[12]。 32 3.4、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唐代文人刘禹锡的宗教观研究》为题目,跨宗教学、文学、哲学、历史 等学科,主要讨论在中唐宗教氛围浓厚的整体环境下,刘禹锡的人生遭遇、哲学思想、 文学创作等方面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对刘禹锡的宗教观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对刘禹锡 思想研究的一种拓展,同时也是期望展示佛教进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道教逐渐融 合后,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及学术思想等。希望在客观地整合相关文 献材料的基础上,能全面地呈现刘禹锡的宗教观。 本文选题的目的:从哲学宗教观的高度对刘禹锡的宗教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探 寻儒家士人与宗教发展关系的深层原因。唐朝时期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相融的时代, 儒家的文人知识分子也在进行着相关的努力。刘禹锡的宗教观就是在三家融合的时代 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对三家思想均有批判的吸收。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站在社会 责任感的立场上,为当时社会的治理提供建议,同时也为自身的境遇提供生存的理 论 智慧。本文对刘禹锡的宗教观进行阐释与反思,不仅是对刘禹锡思想研究的深入,同 时也是考察中国古代文人的宗教思想与实践。 选题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哲学宗教观的高度出发,并且结合哲学、宗教学、文学、 历史等学科相关知识,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来对刘禹锡的宗教观作具体的分析 阐述,通过对刘禹锡的儒家天人观、佛教和道教观念的研究,对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的 宗教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具有理论补充意义。 选题的实践意义:本文旨在对刘禹锡的宗教观作深入研究,从而折射古代文人的 宗教思想与实践。刘禹锡的无神论思想,对于抵制迷信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且他反对 繁琐的宗教仪式,对于抵制社会中存在的宗教仪式的铺张具有现实意义。他的《天论》 论证了天(自然)与人(社会)的差别,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可见刘禹锡在 对儒家的宗教观,以及揭示鬼神迷信,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等论证方面较为彻底。而从 第 1 页 共 50 页 其宗教观中又反映出,宗教对于社会管理及人的心性修养的积极功用,对当时稳定社 会秩序具有实践意义。对文人的宗教思想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全面地整体性研 究,对我们正确”扬弃”宗教思想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5、研究意义 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对刘禹锡个人研究的角度来看,理清他的自然观,有利于研究的进 一步深入,有利于全面、系统的把握其它的思想内容。刘禹锡的著作涉及哲学、 政治、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仅停留 在其文学层面, 对科学思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所以,全面深入的研究他 的自然观,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第二,从研究古代科学思想的角度看,刘禹锡的自然观,也是古代科学思想 逐步完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所以,系统探讨刘禹锡的自然观,对深入开展中国 古代科学思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研究刘禹锡的自然观,有利于我们从中发掘 出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思想,以促进当今科技、社会的和谐发展。 3.6、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对竹枝词系统研究的逐渐增多,研究的侧重点也由对诗人个体创作的研 究,转向从语言及民俗等方面对地方性竹枝词的研究,而对于某个朝代竹枝词的发 展演变极少关注。事实上,自大诗人刘禹锡写作竹枝词以后,在中唐社会中就兴起 了一股创作”竹枝”之风,不少诗人如白居易、李涉、蒋吉等都进行了竹枝词的创 作,并留下了少量竹枝诗作。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在竹枝词的创作史上仍然是值 得关注的。到了宋代,文人竹枝词在继承唐代竹枝词创作的基础上,不仅数量从 28 首增至 168 首,宋代的一些大家如苏轼、苏辙、杨万里、范成大等也或多或少的进 行了竹枝词的创作。宋代竹枝词的传播地域相比唐代也要更加广泛,不再局限巴渝 4 地区,也因着各地的风俗不同,竹枝词传达出的情态也不尽相同。宋代的竹枝词在 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在题材内容方面,作为唐代竹 枝词主调的爱情,在宋人竹枝词中却很少涉及。宋代文人的竹枝词更多 的是在地方 风物的摹写中关注百姓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艺术风格上,宋人竹 枝词秉承宋诗的一贯风格多议论,不似唐代竹枝词的浪漫抒情。在形式上,唐代文 人保留了民歌竹枝的七言二句与七言四句两种形式,而在宋代,七言二句体形式不 再被采用,文人只创作七言四句体。虽然有贺铸创作五言四句体的《变竹枝九首》 和周行己创作七言五句体的《竹枝歌五首》,但并没有引起后世的充分重视。 可以说,唐宋时期是文人竹枝词从兴起到发展兴盛的重要阶段,但对于以上这 些方面的研究目前只部分散见于小的论文之中,并没有系统论述,特别是宋代文人 竹枝词的流变更少有详细研究。所以笔者拟从唐宋竹枝词兴起发展这个时期切入选 题,将唐宋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作详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探讨作为民歌的竹枝 词发展演变成文人竹枝词的过程,阐述其艺术特色,对于唐宋竹枝词的题材内容、 地域分布、艺术特征及二者之间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且对竹枝词能够长 盛不衰的原因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予以阐释。 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由于竹枝词的数量巨大,实在难以全部进行研究。因此, 笔者采用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既对竹枝词的整体概念加以宏观概 括,又对唐宋时期的竹枝词创作进行微观研究,将竹枝词开始兴盛时期的演进过程 作详细的梳理。 5 4、研究目的 4.1、研究的目的 动画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已深入到我们生活 的各个角落:电 视上播放的动画片、影院中播放的动画电影、电视广告、栏目包装的动画形式、电脑游 戏、网络界面、手机 UI 等等。可是,伴随着商业化、娱乐性动画的发展,导致了文化 快餐时代的来临,所以动画的价值及创新性处境不能不引人深思。动画到底是被快速发 展的电子技术推向了变异性高产量的巅峰时代,还是由不同文化交融后经过时间的洗礼 沉淀出底蕴深厚的艺术性文化? “动画”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纯粹的娱乐?还是寓教于乐? 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对动画所面临的未来看法不一。不论快餐动画的市场有多大, 但是对于一个凝结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心灵的艺术形式——动画来说,不能不为之添加人 类文化核心性的哲理思想,使之具有更高的文化思想情感水准。本文以优秀动画短片的 典型性特点,研究中外优秀动画短片作品的创作特点,从中寻找差距,旨在创作本民族 的哲理性动画短片,并在其典型性的基础上推动动画艺术的整体发展,拓展国内外动画 市场。 4.2、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以循环经济中蕴含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废 弃材料的回收循环再利用为例,揭示废弃材料循环利用中的循环在理论上和实 践上的意义,指出废弃材料的回收循环再利用就是生态文明观意义上的循环经 济,并在总结国内外废弃材料循环利用的现状基础上,充分运用哲学思想更好 地为科学技术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废弃材料循环利用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提出我国 废弃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的对策建议,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研究意义。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 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改善我国 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是建设高水平的小康文明社会的现实要求。发展 循环经济可以极大地减少污染排放,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促进经济 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更好地统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辨证关系, ? 张思锋,张颖.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 年 9 月第 22 卷(3). 3 实现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三赢的局面。因此,探究、阐析循环经济 的哲学体现,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循环经济的哲学思想内涵,对推动我国循环 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唐代文人刘禹锡的宗教观研究》为题目,跨宗教学、文学、哲学、历史 等学科,主要讨论在中唐宗教氛围浓厚的整体环境下,刘禹锡的人生遭遇、哲学思想、 文学创作等方面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对刘禹锡的宗教观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对刘禹锡 思想研究的一种拓展,同时也是期望展示佛教进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道教逐渐融 合后,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及学术思想等。希望在客观地整合相关文 献材料的基础上,能全面地呈现刘禹锡的宗教观。 本文选 题的目的:从哲学宗教观的高度对刘禹锡的宗教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探 寻儒家士人与宗教发展关系的深层原因。唐朝时期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相融的时代, 儒家的文人知识分子也在进行着相关的努力。刘禹锡的宗教观就是在三家融合的时代 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对三家思想均有批判的吸收。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站在社会 责任感的立场上,为当时社会的治理提供建议,同时也为自身的境遇提供生存的理论 智慧。本文对刘禹锡的宗教观进行阐释与反思,不仅是对刘禹锡思想研究的深入,同 时也是考察中国古代文人的宗教思想与实践。 选题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哲学宗教观的高度出发,并且结合哲学、宗教学、文学、 历史等学科相关知识,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来对刘禹锡的宗教观作具体的分析 阐述,通过对刘禹锡的儒家天人观、佛教和道教观念的研究,对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的 宗教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具有理论补充意义。 选题的实践意义:本文旨在对刘禹锡的宗教观作深入研究,从而折射古代文人的 宗教思想与实践。刘禹锡的无神论思想,对于抵制迷信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且他反对 繁琐的宗教仪式,对于抵制社会中存在的宗教仪式的铺张具有现实意义。他的《天论》 论证了天(自然)与人(社会)的差别,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可见刘禹锡在 对儒家的宗教观,以及揭示鬼神迷信,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等论证方面较为彻底。而从 第 1 页 共 50 页 其宗教观中又反映出,宗教对于社会管理及人的心性修养的积极功用,对当时稳定社 会秩序具有实践意义。对文人的宗教思想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全面地整体性研 究,对我们正确”扬弃”宗教思想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4、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对竹枝词系统研究的逐渐增多,研究的侧重点也由对诗人个体创作的研 究,转向从语言及民俗等方面对地方性竹枝词的研究,而对于某个朝代竹枝词的发 展演变极少关注。事实上,自大诗人刘禹锡写作竹枝词以后,在中唐社会中就兴起 了一股创作”竹枝”之风,不少诗人如白居易、李涉、蒋吉等都进行了竹枝词的创 作,并留下了少量竹枝诗作。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在竹枝词的创作史上仍然是值 得关注的。到了宋代,文人竹枝词在继承唐代竹枝词创作的基础上,不仅数量从 28 首增至 168 首,宋代的一些大家如苏轼、苏辙、杨万里、范成大等也或多或少的进 行了竹枝词的创作。宋代竹枝词的传播地域相比唐代也要更加广泛,不再局限巴渝 4 地区,也因着各地的风俗不同,竹枝词传达出的情态也不尽相同。宋代的竹枝词在 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在题材内容方面,作为唐代竹 枝词主调的爱情,在宋人竹枝词中却很少涉及。宋代文人的竹枝词更多的是在地方 风物的摹写中关注百姓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艺术风格上,宋人竹 枝词秉承宋诗的一贯风格多议论,不似唐代竹枝词的浪漫抒情。在形式上,唐代文 人保留了民歌竹枝的七言二句与七言四句两种形式,而在宋代,七言二句体形式不 再被采用,文人只创作七言四句体。虽然有贺铸创作五言四句体的《变竹枝九首》 和周行己创作七言五句体的《竹枝歌五首》,但并没有引起后世的充分重视。 可以说,唐宋时期是文人竹枝词从兴起到发展兴盛的重要阶段, 但对于以上这 些方面的研究目前只部分散见于小的论文之中,并没有系统论述,特别是宋代文人 竹枝词的流变更少有详细研究。所以笔者拟从唐宋竹枝词兴起发展这个时期切入选 题,将唐宋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作详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探讨作为民歌的竹枝 词发展演变成文人竹枝词的过程,阐述其艺术特色,对于唐宋竹枝词的题材内容、 地域分布、艺术特征及二者之间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且对竹枝词能够长 盛不衰的原因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予以阐释。 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由于竹枝词的数量巨大,实在难以全部进行研究。因此, 笔者采用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既对竹枝词的整体概念加以宏观概 括,又对唐宋时期的竹枝词创作进行微观研究,将竹枝词开始兴盛时期的演进过程 作详细的梳理。 5 5、国内外研究现状 5.1、藏族格言诗研究现状概述 文方面,以《萨迎格言》的翻译者王尧老师于 1958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论萨班 贡嘎坚村和他的哲理诗》为伊始,许 多藏族格言文化爱好者也追随其后陆续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年代来划分, 可有三个阶段: 第一,50年代到70年代末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此与其时代背景有关,更重要 的是,藏族格言诗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在当时还未受重视; 第二,80年代至20世纪末,研究成果繁多,成绩斐然,现今多数成果为这 个时期写成,藏族格言已引起了藏学各个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研究角度多从哲 学、伦理、宗教、政治及文学各个维度出发, 使读者视野大开。下面所列为从各 个学科角度出发的一些研究著作: 涉及到政治哲学思想:《萨迎格言》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探讨咚德富班班 多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1 伦理:《萨迎格言》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二题熊坤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0.3 宗教:藏族格言中的宗教意识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1 美学:藏族格言诗面面观—格言诗中的审美观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1.2 文学:闪光的珍珠,智慧的花朵—论《萨迎格言》中的比喻宁世群西藏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历史:谈谈藏族哲理诗《萨迎格言》的社会历史作用孟延燕西藏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教育:三论藏族格言诗中的治学思想星全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5 民俗:藏族格言诗面面观一格言诗中的幸福观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 报1989.2 总而言之,研究探讨的触角十分广泛,成绩显著。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 程度上挖掘不够深入,尤其在哲学方面,多就意识形态作价值判断,忽略了写作 者的初衷;又或者仅仅铺叙分析格言诗,论述多数泛泛点到即止。 第三,2000年至今。2000年以前的研究多数以《萨迎格言》为基准或代表 来综述整个藏族格言诗面貌,2000年以后选题则有扩展,且研究领域在民族学、 社会学、民俗学、文学技巧上有所涉及,还有以藏族格言诗歌的全貌鉴赏为题的 著作出版,内容基本囊括了格言诗的所有研究成果。换言之,2000年后的格言 诗研究趋势是以总结为主,有所扩展,但后续挖掘创新不够,基本仍旧延续以前 的研究方法。 5.2、国内研究现状 刘禹锡辞世已经一千一百七十年,但是他的思想一直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国 内学者对刘禹锡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 3 页 共 50 页 1.2.2.1 对刘禹锡的生活背景的研究: 卞孝萱先生在 1963 年著的《刘禹锡年谱》一书,是对刘禹锡之生平研究的首部 著作。此后,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丛考》中,对刘禹锡的出生地、籍贯等方面又做 了很多较有新意的论证。郭广伟先生先后就写了《刘禹锡生地考辨》?等文章,针对 卞孝萱的相关结论提出了质疑。如他不赞成卞孝萱关于刘禹锡生于嘉兴的说法,力图 证明刘禹锡的出生地是甬桥。卞孝萱后来又撰写《〈刘禹锡生地考辨〉质疑》?进行反 驳。这些关于刘禹锡的生平研究的学术争论为刘禹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背景基础。 相关刘禹锡的交游研究,因他的一生交游甚广,故本世纪学术界这一方面的研究 较多。卞孝萱先后发表了《刘禹锡与韩愈―〈刘禹锡的交游〉之一》?、《刘禹锡与晚 唐诗人》?、《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等有关刘禹锡交 游的一些文章,且他在其《刘禹锡丛考》中详尽地考证出与刘禹锡交游的人物数百位。 瞿蜕园先生在其《刘禹锡集笺证》中详尽列出五十五名与刘禹锡交游过的人物。刘禹 锡交游的人物中不乏有宗教人士,可侧面解读其与宗教人士交游的原因及其宗教思 想。 以上学者关于刘禹锡生平、交游等方面的学术背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背景参 考。而对于整个唐代宗教发展的社会背景,则主要借鉴汤用彤的《隋唐佛教史稿》, 其详细记载了隋唐佛教大事及传布情况,提及宗教势力的消长原因除 士大夫对其态度 外,还因帝王对之的好恶。?本文则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更加深入透彻地去分析 刘禹锡的宗教观之形成原因。 1.2.2.2 对刘禹锡思想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刘禹锡思想的研究主要侧重两大方面,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的角度出发对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哲学思想给予肯定;另一个方面,相关刘禹锡 的文学思想的研究。 首先,在哲学思想方面,学者们主要研究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赵纪彬的《刘 禹锡和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研究》一文就从无神论的角度对刘禹锡的思想进行分析, 充分肯定刘禹锡的无神论思想在整个中国无神论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对刘禹锡的 “天人交相胜”学说的唯物主义的实质作了深入分析。?罗炽在《刘禹锡、柳宗元唯物 主义自然观探胜》一文中对刘禹锡、柳宗元相关天人关系问题作了新的理论总结,认 为刘禹锡用”有形之天”克服了荀况‘藏其形而显其功’的自然之天的理论缺陷,对董仲 第 4 页 共 50 页 舒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进行了批判;并且”把荀况‘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升华到‘人定胜天’的理论高度,使唯物主义的天人关系理论,在更高一级的 思维水平上得到复归”。?他对刘禹锡的天人观理论给予了较高定位,但作者把刘禹锡 转向佛教唯心主义的原因归结为其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结论过于概括化。 在哲学史著作中都有相关刘禹锡唯物主义思想的专题研究。刘文英主编的《中国 哲学史》上卷中第八章第二节着重分析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儒家哲学,认为刘禹锡 的哲学贡献就是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新观念。?郭齐 勇的《中国哲学史》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 学”第十章中提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主要 倾向于”天人关系”的自然之说,并且指出,刘禹锡重新界定了”天”与”人”的性质,他 的”天与人交相胜”的理论将荀子以来的自然天论发展到极致。?卞孝萱先生的专著《刘 禹锡评传》,不但在刘禹锡的生平、家族、仕途等方面有了新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探 讨和考察了刘禹锡的文学、哲学思想等,如刘禹锡的天人观。? 以上著作比较全面地考察和总结了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哲学思想,为本 文深入研究刘禹锡的宗教观提供了充足的哲学依据。 其次,在刘禹锡的文学思想研究方面,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刘 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 学史》,比较重视他的政治讽喻诗、怀古诗及乐府诗,并提出刘禹锡的乐府诗有仿效 民歌的倾向。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注意到童年时的刘禹锡曾以诗 僧皎然、灵澈为师,学习诗歌。陈绪万在其《刘禹锡文学观初探》中提到:”刘禹锡 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与国家的政治以及社会的现状相通的”。因此,陈绪万认为, 对刘禹锡的文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无论是对于理解他的整个思想,还是全面了 解中唐时期的文人的思想理论研究,都是有帮助的。?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 想》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刘禹锡的文学思想,认为刘禹锡认识到文学和时代的密切 关系,文学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肖瑞峰的《刘禹锡诗论初探》中提到,刘禹锡 尝研习佛典,受到佛教思想的濡染,因而他不仅喜欢像皎然、灵澈那样以禅喻诗,而 且把禅宗的”静心说”也移用到艺术构思中来。因此,刘禹锡在文艺构思理论方面提出 了许多不同 于他人的真知灼见。?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文中指出刘禹锡的 第 5 页 共 50 页 诗作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禅学对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以上学者均 是研究刘禹锡的文学思想,均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其思想,而没有上升到哲学宗教 的高度,但从中可折射出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受到宗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为本文深入 分析宗教因素对刘禹锡诗文意境的构建提供了思路。 1.2.2.3 关于刘禹锡与宗教关系的研究: 对于刘禹锡与宗教关系的相关研究,前人也曾注意到,但对此作全面系统研究的 学者寥寥无几。陈允吉先生在其《唐音佛教辨思录》中就提及刘禹锡的思想与儒、释、 道三教的关系,并着重强调了禅宗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诗歌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 肖瑞峰先生的《论刘禹锡诗中的佛教烙印》?一文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了佛教 对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影响,他认为刘禹锡虽然宣扬佛教思想,但佛教思想始终没有成 为他思想的主导方面,这也说明肖瑞峰观点的独到之处。杨鸿雁先生的《刘禹锡与佛 教》一文认为,刘禹锡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客观方面来说,唐朝时期儒、释、 道处于三教鼎盛的时期,在这样大气候下的刘禹锡深受其影响,并也在作着融合儒释 道的努力;从主观方面来说,刘禹锡遭遇了仕途上的坎坷后,开始事佛而佞。?作者 虽然分析较为全面,但某些观点有失偏颇,略显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近年来,相关刘禹锡与宗教关系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叶瑜的《刘禹锡与佛 教》一文中,作者认为刘禹锡对佛教思想的崇奉,其与僧人的交往等,均不是偶然的 现象,而是有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政治原因。并指出,”佛教对诗人的影响 和 作用也不纯是消极的东西。诗人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过许多启示,也汲取了不少精神力 量”。?马现诚在其《刘禹锡与佛教及其诗论》?中阐述了刘禹锡在不同人生阶段上接 受佛教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具体事实,并探究了其诗论在意境上的构建受到禅 学的影响等,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刘禹锡思想及其创作全貌提供必要的依据。龚玉兰在 其《刘禹锡‘事佛而佞’心态探析》一文中对刘禹锡自称”事佛而佞”的心态进行了深入 地分析,作者认为他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之下才有了”事佛而佞”,而不是因仕途受 挫才产生。?但刘禹锡与宗教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遭遇使他对佛教的看法与情感 均有变化,故不能一概而论。李志强的博士论文《刘禹锡与佛教关系原论》?通过对 刘禹锡与佛教关系的特点、刘禹锡著作与佛教思想之关涉、刘禹锡与诗僧关系发微、 刘禹锡作品的佛经渊源探析等方面的探析。作者既重视材料的搜集与辨析,又重视使 第 6 页 共 50 页 用上的完整性,从而使刘禹锡与佛教在各个层面上的关系,得到一个较为全面、清晰 的呈现。 而对于刘禹锡与道教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值得一提的有张思齐的《从刘禹锡诗 看中唐道教的升降变迁》一文对刘禹锡诗歌涉及道教的情形进行了分类,包含其长诗 中的慕道情怀,与涉道诗人的交往,与道士的交游,游览道观中看其道教观,道教对 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诗证史的方法补充说明了中唐时期道教升降变化 的情况,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作者还提及,刘禹锡的长诗大多是慕道诗。刘禹锡的 长诗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这是作者不同于其他学者观点的独到之处,有相当可 贵的学术价值,为本文研究刘禹锡 的道教观提供了借鉴意义。 1.2.2.4 关于文人的宗教文化情结研究: 赖永海在其《佛道诗禅-中国佛教文化论》中阐述了中国文人与佛教的关系。在 《佛性与人性》一章中,揭示了佛教的人生观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哲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涉及佛教的佛性理论与儒家的人性理论、佛教的伦理思想与儒家的伦理纲常等。 《禅与诗》一章分别从禅学与诗人、诗僧与禅诗及禅机与境界方面揭示了古代文人及 其诗作与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之间的联系。作者着重探讨佛教的发展受到传统文 化的影响,同时其在中国播及开来后反过来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及传统文化,并与之相 融合,衍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汤一介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书中阐述了中国文化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汤一介先 生分析了佛教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状况,形成了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宗派。并将禅宗的 世俗化看作是由”外在超越”转化为”内在超越”的体现。?这也是儒家士人崇尚禅 宗的原因所在。 刘梦溪的《儒家话语下的宗教与信仰》文中提及儒家之”教”的含义。在刘梦溪 看来,儒家一直注重”教”,在这里,”教”应理解为”教化”、”道化”之义。如 他认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是一种敬礼态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这 也是本文研究刘禹锡宗教观的价值导向,宗教对于刘禹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而 是其看到宗教的教化及功用。 孙昌武在其《论禅与诗》中谈到:”马克思曾指出过:‘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 物。”唐宋习禅风气的形成不能单从宗教迷信来寻找原因,要从世俗的角度来认识其 面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禅宗中所表现的心性理论,特别是关于发扬主观精神、 肯定自我个性 的主张,正体现了当时的思想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活动的诗人们也就自 第 7 页 共 50 页 然地与它相契合了。”? 方立天《寻觅性灵:从文化到禅宗》中对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原因进 行了分析,认为三家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他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 来考察,认为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 人格,适应了不同类型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 郑茜《无 有:禅与诗》中从审美的角度对诗禅相通进行了哲学的分析,”禅既是 哲学的,又是艺术的;既是本体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它 既是超越的,又是现实的。”,他认为”禅”是对理性世界的顿悟,但其激起的却是人 的感性世界,禅使”每一个人在对于终极真理的解悟里,掀起生命的一种本能激情、 冲动—审美的盎然兴致”?。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中一章《唐代文人居士与维摩诘》谈到:到 唐代,以”天人之际”为中心课题的”汉学”基本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以”心性”的探讨 为核心的”宋学”则已现端倪。唐代新兴的禅宗被称作是真正的最为适合中国文人士大 夫的佛教宗派。而在这个时代条件下的文人居士的人生观实际是儒家的安贫乐道、道 家的自然无为和佛教的生死不染、理事一如”三教调和”之结合。? 以上学者从宗教与文人、文化关系出发研究文人的宗教文化情结,为本文深入分 析刘禹锡宗教情结的原因以及对其人生观的影响提供了思路和文献资料。 综上,以上著作与文献资料中所阐述的内容对我的论文写作均提供了写作背景或 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与思路等。尽管近年来国内所发表的关于刘禹锡与宗教关系的文 章不少,但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人从文人的视角出发,对刘禹锡的宗教观进行系统研 究。为此,笔者不揣鄙陋,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文人的视角,以其不 同的人生阶段为准对刘禹锡的宗教观进行系统地研究,得出刘禹锡的宗教观是融合了 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对三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均有批判地吸收。刘禹锡的宗教观 代表了古代文人的宗教思想和实践,是其从心性论到存世哲学的构成,是其从明哲保 身到生存途径的探究,是其从顺其自然到人生观的价值追求。 5.3、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学者对儒家士人的宗教思想与实践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研究集中在 儒家士人对儒家”忠义”的坚守上。然而,对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教与佛教的相关 研究较之国内较少,对于刘禹锡的宗教观国外尚没有人做系统的研究,缺少系统全面 的研究。 日本学者荒木见悟之《佛教与儒教》一书,研究了佛家重要经典《华严经》及《圆 觉经》的哲学,还有朱子哲学等,提出”教禅一致”。他主张重视体验禅的基础上达到 心与经的一致性?。 狄百瑞,作为研究中国思想的著名的国外学者之一,著有《儒家的困境》一书, 作者用旧约传统中大德先知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君子进行比较,认为真正的君子就是 要对朝廷的不义进行谴责和矫枉。他认为处于百姓苍生与皇权专制之中的儒家士人很 难为百姓效力,也不能从上天得到支持,而这将成为儒家最为困惑的境地。这对于研 究中国士人在儒家那里得不到寄托而转向宗教获取安慰提供了可能性。 忽滑谷快天,日本著名的佛教学者,著有 《中国禅学思想史》是其所著《禅学思 想史》中的中国思想部分,此书主要论述了禅学的形成、禅学在中国传播过程及其演 变的内容。各篇章对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都有简明的交代;对各代帝王士大 夫的奉佛、参佛的事迹,也多有介绍。?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背景的材料和线索。 休斯顿 史密斯,美国比较宗教哲学的领袖人物,在《人的宗教》一书中,谈到 佛教、儒家、道家等,本书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此”价值”,他认为是一种 促使人性逐渐完美的价值力量。并且他认为宗教是一种体现终极关怀的生活方式。并 在此过程之中,重要的如何去实践信仰,并将其深化到自己的生命之中,成为品德高 尚的君子。? 第 2 页 共 50 页 德国的马克斯 韦伯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的,体现 他的”中国命题”的《儒教与道教》,从证明中国之所以没能成功地发展处理性的近代 资本主义出发,深入论述了中国社会正统的价值体系——儒教及受到儒教排斥的道 教。他认为儒教是入世性的,它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士阶层自孔子以来两千余 年始终是中国的统治阶层,”构成了中国文化统一的决定性标志。”并提出礼是儒教的 中心概念,”礼并不像佛教那样,要求摆脱一切理性的欲求;不像佛教那样,是为了 从尘世中解脱,而是为了顺应尘世”?。韦伯的相关研究,对于探索中国文化、士阶层 的生存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的意义。 池田大作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性的宗教思想家,其《续 我的佛教观》是通过与其 他两位日本学者对谈的方式来阐述对中国佛教的看法,他特别谈到唐代佛教和”三武 一宗之难”的背景以及中国佛教的特质。这对于研究唐代文人的佛教思想与 实践提供 了时代背景资料。 埃利克 弗洛姆是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著名的思想家,著有《禅宗与精神分 析》一书,此书中收集了日本著名佛学家铃木大拙的《禅学讲演》及东方文化专家理 查德 德 马蒂诺的《人的境遇与禅宗》。此书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学术地位,从精神 分析的角度对人的宗教信仰进行深层次的探析。弗洛姆将禅宗的目标概括为”自我实 现”,同时也是精神分析目的的体现。他将禅宗修行的过程看作是人觉悟到自己的潜 能,通过努力修行,将其受压抑的潜能释放而来,从而完成自我实现。这对于本文对 刘禹锡”事佛而佞”心态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在英语世界的比较哲学领域里,乔尔 J 考普曼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学者。他的《向 亚洲哲学学习》中,考普曼试图汲取亚洲哲学的丰富思想来进一步充实西方哲学。他 认为:”〈庄子〉的反应性的立场是开放的、自发的、不受突然振荡或情感的起伏所 影响的,并且意欲逍遥自在的。”他将《庄子》体现道家的”无待”、”顺其自然”等概 述地很确切。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有别道家的另一哲学塑造的理智形式,”孔子 的反应性的立场是以一种有些不同的方式开放的、在传统和礼节的限定方式上自发 的,并且出自绝对的善意和尽职尽责的”?。考普曼是在哲学的范围内对道家和儒家的 思想进行了对比阐述,对本文探讨刘禹锡的道教观和其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 哲学理论借鉴。 6、研究方法、思路 6.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2.1 研究对象 太极哲理 2.2 研究方法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2.2.1 文献法 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下载了有关太极文化、 太极哲学、太极拳文化与太极拳哲理等相关文章;查阅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 出版的太极拳书籍,并且通过河南大学图书馆查阅了中国传统文化学和哲学类, 特别是宋明理学等方面的相关书籍,并进行仔细地阅读、类比分析和综合,力 求所占资料的可靠性和全面性,所得结论的真实性。结合自己的练拳实践和亲 身感悟,深入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寻找课题研究的依据,为本 文研究奠定基础。 6.2、文章研究范围、方法与创新 (一)文章研究范围和方法 最早的藏族格言诗,是13世纪西藏大学者萨迎 贡嘎坚赞在精心研究龙树大 师的《白智论》、《益世格言》、《智慧树》和贾那嘎的《修身论》等反映印度 社会生活的格言诗的基础上,以藏传佛教思想为主导,结合西藏的人文景观、自 然景观、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特色而创作的《萨迎格言》。之后的格言诗 都继承了其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思想内容上也一脉相承,但又不乏各自的特征, 深深地熔铸在藏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之中,成为藏 族人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哲理诗。因此,藏族格言诗不仅是藏族高僧大德留给 我们的优秀文学作品,更是综合当时经济、政治、艺术、伦理、哲学水平的宝贵 精神文明遗产。要很全面地研究这些优秀的作品,需要长时间长篇幅的系统分析。 鉴于本 文已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研究能力限制,现对格言诗的解读主要还是从哲学 和伦理的角度上分析,结合本人哲学与宗教的研究背景,尝试在总结吸收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藏族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解读格言诗文本。其中《萨迎 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作为藏族格言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格言,是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论述着重点是解释三部格言诗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 思想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格言诗与藏传佛教思想的联系以及与藏族传统思想文 化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藏族格言诗中的哲学思想。 此外,研究历史性的文本,且要将着眼点放在还原藏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历 史性关联上,就不能以现代的价值观去测试或对应,所以本文暂且撇弃了以往对 格言诗采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之本文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故而对其他诸多领 域的政治经济的关联就不再涉及,也不做二元的价值评判。 再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是藏族文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而本文 将结合哲学的方法对这一个特点做重点分析,以藏传佛教文化丰富的内涵和藏民 族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去理解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文化理念。 (二)对题目”新探”的解析 本文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所作的探索,倘若没有前人珠玉在前,恐 无法完成得如此顺利,但是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仔细研改抄写了具有代表性 的三大格言诗之后,本人确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文章中所 作的一些新的探讨。 第一,从写作方法上,笔者试从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背景出发,以哲学的方 法概揽藏族格言诗的内容和特点。格言诗作为藏族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高僧大德的 作品,必然有着诸多 可探求的佛学思维方式和可判定的理沦渊源,我们就更应该 以作者特有的文化内涵生成的心理倾向、佛学知识结构托就的思维方式来解析格 言诗中的本质问题。 第二,在文章内容上,首先着重从作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知识结构出 发,把格言诗放在整个藏传佛教和藏族社会发展历史的宏观背景下,指出每部格 言诗的问世都是有一定的历史积极性和作者知识积累的印记。其次从文本出发, 深入解读了格言诗的结构和内容,尤其是对诗歌篇章结构的解读,是理解格言诗 内涵的一个全新视角。 第三,在文章内涵上,指出了藏族格言诗作为藏民族所拥有的思想特色、经 验水平和思维高度的文化积淀,与诗中带有的浓厚的藏传佛教思想相互交融碰 撞,为藏传佛教普及民间化过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则从人文精神的角度,阐 明了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想主旨的反思性、终极性、超越性。格言诗作者以特有 的人文关怀胸怀指出了人成佛向善的最终归宿,诗中包含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对 社会理想的描述,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完美论释了”真善美”涵义的和谐统一,最 终展示了格言诗中”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另外,藏族格言诗作为中华 “多元一体”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分析其内容和特性对我们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民 族文化遗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人没有较好的藏文水平本人,无法研读原文,一定程度上无法精确地 把握原作者的意思,这是难以克服的一大难关。其次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并不够全面,尤其是因明学方面的知识欠缺限制了本文对格言 诗句段上的解读深度。并且这些所谓新论的探讨只是一些尝试,在此文中的展 现 定有不成熟的地方,故文章仍有待改进之处。 第一章藏族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格言诗的产生首先与西藏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其次,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 了印度格言诗和佛经诗歌,因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发展的始末和印度 佛教格言诗的特点,由此来考察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缘由和发展特点。 再者,解读一部作品,必然要考虑到作者个人知识结构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次本 章将一一介绍三部格言诗的作者一,比便更好地明晰格言诗的思想内涵。 一、藏族格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特点 (一)佛教和藏族格言诗的产生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其时国力大增,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 引进了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艺。但在佛教传入吐蕃后的100年间, 西藏尚无僧伽组织,佛教还未形成体系扎根民间。传统的苯教仍占有相当地位。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是迎请佛像,修建佛堂、佛塔,引进佛教有关五戒一1一善 方面的教义,推行十善法,止恶行善,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吐蕃奴隶主统 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不断尖锐和吐蕃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吐蕃王室经过 几次大的佛苯斗争,进一步同佛教相结合,佛教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参与 政治,逐渐扎根。到了赤松德赞(公元754—796年)时期,赞普派人往印度 迎请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约于公元763年‘,西藏佛教 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桑耶寺建成了。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 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 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 “七觉士”。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在藏文史籍中与松赞 干布、赤松德赞合称为”三大法王”的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 规定”于每一沙门,供民七户以为服役”,并”以政权授与僧侣,制定教律和王 法”l。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为贵族们所不满,遂谋害了赤祖德赞,在拥立朗达 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其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 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而从松赞 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 期”。 朗达玛灭佛后,其两大子嗣奥松和云丹为了争夺王位而挑起了征战,山头 林立,相互纷争而不能统属,形成了西藏地区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在这样一个 社会激荡变化时期,人们迫切渴望的是统一和安定,渴求休养生息及和平政局。 “佛教传入口}蕃的时间,一般藏文史书都认为始自”拉妥妥日年赞1在位时,有《积达赖呢陀罗尼》及《诸 佛菩萨名称经》等从天而降,虔诚供奉,国政和}_寿获得增长。这是两藏获得佛教正法的起首”见廓诺 迅 普伯首,邪和卿译,青史,l]吓藏人民出版引_,2003年7月,第23灾。但是佛教正式被人们认识开加以洪 奉,则始十松赞十布时期。 3关于桑耶寺的建、)一年代,史书说法甚多,《智者喜宴》和《西藏l统记》认为在公儿763一775年。 4索南坚赞著,文小)_手译注,西藏l_统记,民族{I}版社,2000年2月,第236、一40页。 5 廓诺 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41页. 6 孙昌武编注,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4页。 7 周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年1月,第22 页。 8 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问答写卷》译解,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9 《法句经》是一部劝世行善的经典,是将佛说法的要义概括成简洁的偈语集。黄忏华,法句经谈概,载张曼涛主编,经典研究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业刊9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61页。 10 黄谨良译,小部经典 法句经一卷,载方广錩分卷主编,《藏外佛经》第三卷,黄山书社,2005年10月,第106页。 11 同上,第106页。 12 拉先,论分裂割据时代藏传佛教各派对藏族文学的影响,中国藏学,2006年第4期。13 萨班 页嘎坚赞著,王尧译,萨迦格言,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年6月。现今《萨迦格言》出版的有两个汉文版本,另一译本为次旦多吉翻译。以下引文除另注外均出自王尧先生翻译的版本。数字为诗的序号。 14 阿旺贡噶索南著,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注,萨迦世系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5页。 15 土观 洛桑确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第105页。 16 同上,第105页。 17 同上,第108页。18 此书全文参看《萨迦世系史》,第102-105页。 19 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 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7页。 20 萨班 贡嘎坚赞著,次旦多吉等译,萨迦格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97页。此书为《萨迦格言》的另一个译本。 然而深究来看,任何民族的伦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马 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 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 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 而上学 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因此,探索《萨迎格言》的写作缘由, 就不能不深究萨班当时所处的年代。由于十三世纪的藏族社会正处于奴隶社会到 封建社会过渡的转折}时期,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导致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当时藏区各自为政,吐蕃时期的法律己经完全失去效能,没有一个统一 尊奉的法律。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各种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迫切需要 一中新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以及人和社会间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时代伦理就显 得格外重要,它直接规范人们的言行,故而也就出现了《萨逝格言》等讲述伦理 思想的著作。萨班自己也说: 过去遵循此法而兴盛, 如今修行又见成果; 这样殊胜的教法, 一定能使你圆满。22 萨班作为当时的宗教领袖,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确实对一其时一西藏错综复杂 的社会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当时佛教教派层出不穷,宁玛、噶当、 噶举与萨迎并驾齐驱,各派都根据本教派的特点踊跃著书立说、宣讲教义,弘扬 佛法以抬高威望,巩固自己这一教派在社会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2,。萨班作为 萨迎派的法王和施政者,也迎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该作品自然带有极强的政治 和宗教的色彩。另一方面,当时的蒙古骑威逼四方,西藏高原迫切趋于统一,盛 名之下的萨班就有条件和责任来教化民众,统一思想。而当时佛教流派思想多样, 且多艰深晦涩神秘,藏族普通百姓难以理解或为巫术密咒蒙蔽。佛教传播需要以 藏族化的、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现。于是萨班结合当时社会境况,把深奥刻板的说 教用生动形象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运用了民间谚语和故事,创作出在修辞手法 、创作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接近藏族民间 文学作品的格律体诗,保持了藏族本土 化的特色。同时他以佛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佛法的要旨来观察事物、阐述观点, 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来衡量利害得失,以智慧、学问、善良等品质为标准来作为 伦理准则。由于作品具有藏族民间文学的遗风,易于广大民众接受传诵,故而《萨 迎格言》在西藏家喻户晓,成为藏族人民的重要教材、警世良言,这对形成藏族 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判断标准起到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而在萨班之后, 许多高僧大德都以萨班为师,以其著作为蓝本,汲取其中的营养创作了一系列格 言诗,如《格丹格言》作者索南扎巴在他的作品对萨班此创举表达了他的敬意: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利,1972年5月,第29页。 22同20,第96一97页C 2屯此段))j史参看l冻庆英,.内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招出版社,2002年}2月,弟124一145页。10世 纪后半期藏传佛教ltJ度复兴传播,依次兴起的佛教教派为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迎派,随着萨班的 威望及其的努力,萨迎派石13世纪时已是后藏地区实力最强的一派,对后山_的政教合一制度影响最人,13 世纪后半期在全藏范围内己经基本超越了其他三人教派。 24 索南扎巴,孔唐 丹白准美,耿予方译,格丹格言、水树格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24页。 25 同上,数字为水的格言诗和树的格言诗分别的序号,下同。 26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第229页。 《戒学总纲》、《缘起探讨》、《俱舍论八品注疏》、《般若第四品总纲》等12部著 作,至今仍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材,并被译为英文、德文出版。这12大部共 计170篇目,内容广泛,包括文学、戏剧、传一记、医药、历算、诗 学、宗教等类, 饮誉中外的名著《水树格言》即在其中。《水树格言》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具有 鲜明的形象性,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完全表述了一位佛学家的见解。 (二)《国王修身论》的作者及其产生的背景 《国王修身论》的作者久 米庞嘉措(公元1816一1912年)是清代藏族学者、 诗人。生于多康雅曲定琼(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县),幼年聪明好学, 十二岁出家为僧,18岁游学藏区各地,投拜名师,学法求知,是著名佛学家绛 央钦则旺波(公元1820一1986年)的高足,精通五明之学,是当时有名气的学者, 获”班智达钦波”的称号。民间传说他长于医道,有起死回生之术,乐于救助贫 苦,颇受群众敬重。他撰写了 32部佛学、医药、历算、工艺、诗赋、文学等方 面著作,主要有《国王修身论》、《西藏内道四宗各种教诫续义纲要》、《般若波罗 蜜多现观贯释》、《诗鉴释》、《工科必备筐》、《语词辨异小注》、《计算五行经》、 《药物配方法》等。其中,《国王修身论》为其代表作,成书于同治四年(公元 1865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米庞嘉措圆寂于杂莫大仓禅洞,享年66岁。 康巴甘孜自古以来就是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要冲地带,往来四方的商 贾与外来移民较多,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的多元与整合特性突出,藏传佛 教各教派如宁玛、萨迎、噶举、格鲁等教派齐全。米庞嘉措所处的德格地区多为 萨迎派弘法地区,德格宗萨寺是萨迎派重要的寺庙,绛央钦则旺波大师曾在此寺 广弘一切宗派的教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 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教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于余种典籍,是康藏文 化的宝库。身处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圈,米庞嘉 措历取各派之经典来充实自己的著 作,且涉及范围之广不胜枚举,他自己在序歌部分也明言道出: 佛祖佛子权威学者, 著书立说非常之多。 集中诸家一切精华, 怀有深情分别解说。(国2)2下 总之,在《国王修身论》中米庞嘉措引经据典,集中了藏族学者和古代印度 学者关于国王的各种论述,内容繁杂多面,惊世才情跃然于纸上。 另外,此时的西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政局的动荡也处于风雨 飘摇之中。清政府在西藏地方的统治进一步削弱,帝国主义也开展了妄图侵吞我 国西藏的阴谋活动。英国在乾隆年间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西藏。道光二十年(公 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殖民者通过游历、传教、通商等手段,加 强了对西藏的侵略。清政府在西藏施政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驻藏大臣, 多不称职,给西藏人民留下了极坏的印象。黑}!音时期的西藏人民普遍需愿一个英 27久 米庞嘉措著,耿一子方译,国l一修身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由于此版没有排序数标到每 一首诗,故所引用标注均为页码,下同。 明伟大的政治领袖能够清明政治、富民强势,带领他们不受帝国主义外敌侵辱。 而作为有着一颗爱民之心的高僧米庞嘉措更是在历游西藏之际,深刻目睹了当时 西藏政权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由此才一通过格言诗的形式表达对一位明君的期 待: 浑浊之世非常黑暗, 但是佛法似月高悬, 促我产生著书之心, 及时沦述利于实践。(248) 第二章藏族格言诗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藏族格言诗,是萨班于13世纪时创作的《萨迎格言》,它以藏传佛 教思想为主导,结合西藏的人文景观、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特色写作而成。 自此,写著格言诗成了衡量藏族学 者的重要标准。之后由索南扎巴创作的《格丹 格言》,孔唐 丹白准美撰写的《水树格言》、米庞嘉措写的《国王修身论》等 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四部格言诗被人们称为藏族四部格言名著。《萨迎格言》 之后的格言诗都继承了其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思想内容上也一脉相承,但又不 乏其各自的特征,深深地熔铸在藏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 情趣之中,成为藏族人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哲理诗。其中,《格丹格言》相当 于《萨迎格言》的前三章沦题,思想内容相似,故此文选取《萨迎格言》、《水树 格言》、《国王修身论》为代表试论藏族格言诗中的哲理。 一、睿智精巧的《萨迎格言》 《萨迎格言》共分九章:第一章,辨识学者:第二章,辨识高士;第三章, 辨识愚人;第四章,辨识多士;第五章,辨识恶行;第六章,辨识本质;第七章, 辨识悖谬;第八章,辨识事业;第九章,辨识佛法。全篇共四百五十七首,表达 了作者治国主张、处世哲学、道德观念和佛教教义等,重在说理,因而堪称睿智 名作;又善于运用比喻,既有佛经掌故,也有民俗民谚,深入浅出,用词雅俗兼 蓄,别开生面,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故而称其精巧。 萨班在诗中以高阔的视野和完美的人格力量论述了德育、刁‘学赋予人类心灵 的力量,他提出了以佛法、任贤、轻摇进行治理的”施政纲领”,主张以佛教治 理国政,提倡”政教合一”制度;把诚信、智慧、忠贞、谦和的品德寄予藏人自 身修养的准则中,把善学不诲、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作为区别智慧与 愚昧的分水岭。在他的格言中,智慧的力量丰润着读者的心田,知识的力量强大 着藏人的肌体,他把藏人传统道德中的勇毅、刚强、坚韧、奋不顾身的强健纳入 到一个超越民族、 超越地域,与人类道德伦理共同相通的规则当中,用人性的真 诚、善良、宽容拥抱和接纳一切高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下面我们来具体解读 《萨迎格言》。 (一)微观层面解析 《萨迎格言》这部作品里的主角是人,学者、高士、愚人等各种各样的人在 各个章节中逐一出场,可以发现,萨班是首先将人这一概念实体化了,它的作用 在于可以逐一进行比较,从而做出价值判断。作品的结构是表现作品的内容,显 示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没有适当的结构方式就不能把丰富的生活内容 和创作材料组合起来,形成完美的艺术作品。因此,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构成的 重要因素之一。在作品的结构吧,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创作刁‘华,也最能体 现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萨班在《萨迎格言》里通过这些学者、愚人等各个范畴 分章介绍,再一一对比,即是其匠心独运之处。 应该说,人类生活几乎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结构,不同的人生境界会表现在世 俗与神圣、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智等诸多对立观念和行为选择之 中,因而在对立结构中如何进行设定并选择成为萨班创作这部作品的关键命题, 这也是结构分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气萨班对世界本体的理解,对人生社会 的看法等等这些思维方式影响到了作品的构思、表达,他将这种种偏好意蕴隐蔽 到诗句背后,回归到生活本身,以借助读者倾心体会去完成他的目的。也就是说, 这种回归,是与其佛学思维方式、佛学旨趣成功对接的。下面我们来看下萨班的 价值判断。 1.智者与愚人 萨班第一个列举的对立是智与愚: 智者以智慧理解格言, 愚人却无法理解; 当阳光普照的时候, 猫头鹰却成了瞎子。(3) 聪明人学习所有的知识, 精通一门就能知晓天下事; 傻瓜虽然见多识广, 却象星星发不出大的光芒。(9) 很明显,萨班在他的格言诗中对智者是绝对肯定的,对愚人是否定的。萨班 之所以如此大篇幅地论述智者与愚人的区别,径渭分明的表达他的态度,在于告 诫世人: 一个人很好地懂得, 圣哲与愚者的区别, 并知道怎样办事情, 就是一切圆满之本。(309) 这说明,区分好智者与愚人,是到达佛法所提的圆满境界的基础,因为愚人 无法正确判断佛法智慧,以错误的方法做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误事: 智者对敌人宽厚, 敌人最后会被制服; 愚人对敌人报复, 困难就会不断低头。(133) 香味对猪狗有何用? 25乔纳森 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写道:”其实,结构主义分析中最重要的关系又极J〔简单:二元对 立.语言学的模式也许还有其他的作用,然而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鼓励结构主义者采取二项式 的思维,在所研究的各种素材中寻求功能性的对立形式。”乔纳森 卡勒(Cul ler,J.)著,盛宁译,结构主 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37页。 灯火对盲人有何用? 点心对停食者有何用? 正法对愚蠢者有何用?(244) 而如果无法正确区分智者与愚人,就不能跟随智者学习进步,反倒会被愚人 所误: 亲近高于自己的哲人, 就会对自己有利; 住在须弥山上的鸟儿, 都披上了金色的外衣。(344) 愚蠢而憨直的人们, 有的毁己,有的伤人; 林中的直树被人砍, 笔直的利箭会伤人。(68) 二元结构这个概念,不是只讲对立,同时也讲依存。佛教并非是一个强调二 元对立的宗教,佛教徒就是要通过努力实践去超越世俗的二元对立,那么在萨班 这里也是同样,对智者与愚人对待虽然有如此之不同,但是愚人并非无药可救, 萨 班说: 若经智者精心培养, 愚人也会变得高尚; 若有专家调教训练, 鹦鹉也会诵经读典。(310) 可见,萨班在愚人和智者之间没有划分出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恩格斯曾说: “形而上学者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 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 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重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 最惊人的变故。”’场良明显,形而上学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任何研究领域都是不成 熟的,萨班在这里显现了智者所应有的思维高度。所以,在他看来,愚人和智者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不过要达到成佛境界,须是智者不可。愚人 对正法没有帮助,只有智者才能够对人和事物、宇宙万法给予正确的认知,佛法 是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除谬妄 偏差的俗见,悟入正道。 2.高士与恶徒、圣哲与暴君 那么,是否智者就足够达到萨班所要求的价值判断标准呢?萨班写道: 没有福泽空有学问, 学问会把本人毁掉; 有些蚌常因有珍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1页。 30 张载,《正蒙 大心篇》,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24页。 懦夫的才智, 暴君的恩惠, 都难以利人。(226) 3.知识与财富 格言诗中,萨班将人的生命取向分成两种,要么以求知识得解脱,要么将逐 财富堕轮回。他将知识和财富二者作了对比和取舍,说明了只有施舍才能富有, 只有拥有智慧刁‘可得正道。因此他对”六度”之首的”布施”做了高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虽然有千贯宝藏, 对谁也不肯舍散; 广闻博学的人说: “这是世IhJ的穷汉。”(407) 萨班在这里并没有排斥财富的作用,然而财富再多, 没有智慧,一点作用也 没有: 缺乏智慧光有财富, 多半对自己没有好处; 奶牛身上的乳汁, 牛犊只是偶尔喝到。(88) 只顾积攒财产的愚人, 叨肠管什么亲戚朋友?! 受尽苦楚和诅咒, 到头来,人死财留如老鼠。(90) 在这里萨班认为,礼佛修法是第一要务,那么只有有施舍行为的人才是最具 有美德的人。在诗中,施舍是积财的窍门、积德的良方。而同样,知识、智慧即 是佛法,只有通达智慧的人,刁’是解脱之人: 即使十分衰老, 也要广学博闻; 知识有益于来世, 布施对来世有何益?!(306) 二元判断形式是思维中必然需要的形式,思维的语法是逻辑,是非二元取值 是逻辑的必然要求。因而萨班在这里对诸多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是非道理一一解 读,从而为其佛学上的说法释理服务的。二元对立要素中并存着二元事物及其关 系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二元对立的哲学超越可以将其概括性地上升到人与自然 这一更具普遍性的二元对立范畴,从而找寻到一个制约或主导人与世界的根本关 系和价值判断。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萨班这部作品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普遍指导 意义的。 (二)宏观层面分析 综合以上所对比,我们可以具体来做一次解构。如图l所示,《萨迎格言》 的前五章分别都对各种人做了形象而丰富的描绘—第一章:辨识学者(智); 第二章:辨识高士(德);第三章,辨识愚人;第四章:辨识多士(即贤哲愚人 间杂之人);第五章,辨识恶行。萨班之所以对如此大费笔墨和周章,则是要教 导世间人更好地辨认学者和有德之人,以求近善远恶,避免恶性对自己的影响, 极力向有知识和德行的人靠拢,终可以成解脱。 ?智]}?德1}?愚1}?恶 图1 他在其中具体的逻辑结构分为,首先,人有愚智二分,有知识 和无知识,爱 学习和不学习这两种人,在第一章中做了介绍后,明确指出只有智者才‘是可取之 人。而后,在第二章进一步补充说,光有智慧而无德行也是不行,只有德智双备 刁‘受中肯。而后在第三章和第五章中分别对智者和高士的反面—愚人和恶人的 表现行为做了具体描述。其间,第四章在于将前面所述这四种人统一起来作了不 同的交叉对比,以求读者更加印象深刻和分辨清楚。 人 人 认认识 识识?实践 践 ??正确的认识识识?不正确的认识识 再如图2所示,萨班把人分为各式各样人之后,我们可将他在其后第六、七、 八章的描述看作是人的认识和实践良种活动,分别为:第六章,辨识本质(正确 的认知);第七章,辨识悖谬(错误的认知);第八章,辨识事业(实践),归结 起来即是观察正确与不正确的处事方法和事物本质,教导世间人要如何看待世 事。是国王,就要体惜民众:是智者,就要积累福泽;是愚人,就要努力学习 并且教导一般民众生活中的处事智慧、忍耐苦行之法: 对亲友不要过分亲近, 对敌人不要过分仇限: 亲友欲望过多会结怨, 召L敌进行报复并不难。(3艺7) 柔和既能克服柔和, 柔和又能克服刚强; 因柔和能成就一切, 故学者都说柔和最利。(328) 萨班还在其中宣扬了世间皆苦以及命定的说法,参见第八章的最后一首: 不因穷困太伤感, 不因富有太傲慢; 命运的里程很遥远, 各种苦乐还会再现。(398) 这样苦乐的今生,即使是智者,高士也无可避免,那么该如何是好?所以萨 班很自然地引来了最后一章,第九章的说法:辨识佛法。也就是宣扬只有佛法刁’ 可以解救苦难的人生,故最终他刁‘会写到: 智者虽在今生修行, 修行佛法方得安乐。(430) 他以佛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佛 法的要旨来观察事物、阐述观点,以佛教的 伦理道德观来衡量利害得失,以智慧、学问、善良等品质为标准来判断伦理准 则。并通过对人之存在的诸多二维对立面中来透彻分析人的心性状态、人的存在 状态,进而导出生命个体作为存在的终极价值。 6.3、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关于虚拟经济的讨论本论文主要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研 4 究办法,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当今的经济时代作为背景,对 虚拟经济展开研究。本文首先讨论研究虚拟经济的意义,并描述该问题 的研究现状,对当今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总结说明。文中考察了虚拟经 济的演进历史,指出虚拟资本在工业时代从属于产业资本(即实体经济), 而到了服务时代却变成了对产业资本的支配,并在信息时代完成了对虚 拟本身的再虚拟。在对虚拟经济的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虚拟经济职能 的转变,这是与它自身的逻辑结构密切相关的。本文在第二部分剖析了 虚拟经济的逻辑结构,从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出发,分析由商品 引出货币(职能形态),再由货币到资本,最终资本到虚拟资本的过程。 并由此指出虚拟经济的产生和运转是由牢固的实体基础奠定而成,其是 虚拟经济的本体基础。沿着本体基础的逻辑路线出发,本文引入了商品 交换之自由平等的契约论的伦理-法理要求。从马克思的商品交换原理, 由使用价值引出自由,由交换价值引出平等,由共同意志引出契约。进 而把自由平等的契约论的伦理-法理要求引入虚拟经济领域,描绘出虚拟 经济的价值图谱。再以马克思对 市场原理的解说为理论依据,来分析和 探讨虚拟经济的结构图式,从而完成对虚拟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以虚拟经济的逻辑结构部分为标准即凡思原点,结 合当今时代的背景,对当代虚拟经济的运转进行批评性解读。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商品交换中自由平等的契约论的伦理-法 理要求引入了虚拟经济的价值研究中,这也是本文的重难点。本文拟从 马克思的商品交换原理,由使用价值引出自由,由交换价值引出平等, 由共同意志引出契约。进而把自由平等的契约论的伦理-法理要求引入虚 拟经济领域,描绘出虚拟经济的价值图谱。 5 6.4、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刘禹锡的自然观,尚未形成相对 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包含在一般的文史作品之中。所以对于刘禹锡自然观的研 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从中发掘出蕴涵的自然观,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自然观的来源、基本特点以及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影响。另外,还有逻辑和 历史相结合的方法,重视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古人的思维过程,结合具体的时代 条件,对古人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文章还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当然,由于学识不逮,时间有限,论文不免流于肤浅,甚至会有不少错漏, 恳望专家前辈赐教匡正。这,是对我这名学界新兵的最大爱护! [1]王充,《论衡 谈天篇》 [2]王充,《论衡 自然篇》[1]王充,《论衡 自然篇》 [2]王充,《论衡 自然篇》 [3]刘禹锡,《天论 下》 [4]刘禹锡,《望赋》[1]刘禹 锡,《问大钧赋》 [2]刘禹锡,《天论 中》 [3]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中华书局,1990,第210页[1]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六《离合根篇》 [2]王充,《论衡》卷十八《自然篇》 [3]刘禹锡,《天论 中》[1]张载,《正蒙 太和》 [2]张载,《正蒙 神化》 [3]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太和篇》 [4]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西并引》[1]王充,《论衡 道德篇》 [2]刘禹锡,《天论 中》[1]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 [2]张载,《正蒙 太和篇》[1]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太和篇》 [2]荀子,《荀子 天论篇》[1]荀子,《荀子 正名》 [2]王充,《论衡 物挚篇》 [3]王充,《论衡 偶会篇》 [4]王充,《论衡 命禄篇》[1]刘禹锡,《天论 中》 [2]刘禹锡,《天论 中》[1]庄子,《天运》 [2]刘禹锡,《天论 中》[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593页 [2]王鸿生:《中国科技小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05页[1]刘禹锡,《问大钧赋》 [2]刘禹锡,《儆舟》[1]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2]李志超,关增建,《机发论——有为的科学观》,《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著,即”祸福之胚胎也,其动甚微”;而当矛盾发展到极限就要转化时,变动才 显著起来,即”变于所极”。 再次,刘禹锡认为,事物的转化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做舟》指出:”兢惕”, 危险可转化为平安;”宴安”,平安可转化为危险。在《何卜赋》中,刘禹锡假托 卜者的回答,又一次强调了这一问题,提出”主张其时”的观点。指出: 有天下之是非,有人人之是非。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蛋。或昔而成,或令而亏。君问易由,主张 其时。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淹淹兮孰舍孰操?荃缘之毒菩,鸡首之贱 毛,各于其时而伯 其曹。屠龙之技,非曰不伟,时无所用,莫若履稀。作俑之工,非日可珍,时有所用,贵于断轮。络 首糜足兮,骥不能逾趾。前无所阻兮,跋鳖千里。同涉于川,其时在风,沿者之吉,沂者之凶。同艺 于野,其时在泽,伊撞之利,乃秽之厄。故日:是邪非邪?主者时邪! 占卜的回答说,有天下公认的是非,有人人自己的是非。在这里是美的,在 那里就成为丑的了。在以前能够成功的事,在今天却失败了。你问这是什么原因, 决定它的就是”时”。时机,去时无法挽回,来时不可摆脱。在漫长的岁月里, 谁能摆脱它谁又能掌握它呢?像乌嚎那样有大毒的草药,和鸡首那样性平和的很 平常的草药,到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就成了一剂药中的主药。屠龙的技术,不 能说不高超,但如果没有条件发挥作用,还不如验猪的技术。做踊这种手艺,不 能说有多么珍贵,但在踊需要增多的条件下,比制造车轮的手艺还要贵重。如果 缠住头捆住足,即使是千里马,也跨不出半步;前面没有障碍,跋鳖也能爬行千 里。同在一条河里行船,它的”时”就是风。顺风而行船就有利,逆风而行船就 危险。同在田野里种植作物,它的”时”就是雨水;如对迟熟作物有利的条件, 对早熟作物就是不利的条件。所以,究竟是”是”还是”非”,决定于”时”。 在这里,”时”即时遇,含有条件的意思。刘禹锡在上面用了六个比喻,具 体阐述了”时”的决定作用:当”时”成熟时,即使最平常的事物也能起主导作 用;若”时”不成熟,即使本领再大也无法施展。刘禹锡认为”时”是不依人们 意志为转移的事物转化的条件,事物的转化取决于”时”,而不在于天命,这就 否定了神的主宰,把”时”的概念同唯心论的”命”的概念区别开来,从而批判 了迷信的天命论。他还反对静止不 变的观点,认为,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 [1]刘禹锡,《鉴药》 [2]刘禹锡,《鉴药》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的历史作用。但这一自然观否认原子的可分性和相互转化,割裂物质连续性和不 连续性的统一等,所蕴涵的形而上学思想也是很明显的,这些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后来又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刘禹锡观点中所反映出的某些自然辩证法的 观念,则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刘禹锡的自然物质学说,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辉,把 中国古代关于自然观的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 他的自然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事物转化的过程认识不够深入,承 认”时”的客观存在是对的,但刘禹锡过分强调了”时”以及他等待”时”的观 点,”于是蹈道之心一,而侯时之志坚。”这些都带有唯条件的因素。 [1]席泽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页。[1]荀子,《荀子 天论篇》 [2]荀子,《荀子 天论篇》 [3]王充,《论衡 物势篇》 [4]王充,《论衡 物势篇》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据过主导地位。此后,由于政治需要和生活实践,刘禹锡对”天人感应”思想发 生了怀疑,进而对它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从天人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讲天人关系的哲学家,大都借用 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现象,重视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把两者看成 是统一和谐的系统,这是他们理论上的优点。但是,他们常常混淆自然界和社会 生活的区别,把自然规律生搬硬套到社会生活中来,又总是抬出天人相应论,把 天看作是主宰人间的神,天和地都成为迷信崇拜的对象,不成为科 学研究的对象, 由此对自然界产生许多不科学的认识。 刘禹锡的天人观,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活动、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不 同的时期和环境中,都有所不同,表现极为复杂,甚至充满着矛盾。其中既有天 人感应论,又有天人相分论,下面对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按照西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观念,天与人都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本质,属于 同类,可以互相感应。人(尤其是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于是降 下祥瑞以表彰之;反之,如果人的行为违反天意,天就震怒,于是出现灾异以谴 告之。与此同时,元气论也认为,如果人类社会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就能感动 元气,使其中的阴阳二气融洽协调,而形成和气。祥瑞的出现,就是和气产生的。 反之,如果政治昏暗,民不聊生,也同样感动元气,使其中的阴阳二气失调,而 形成害气或庆气。灾异的产生,就是害气或庚气的结果。刘禹锡的天人感应论和 祥瑞天命论,就是在继承二者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在德宗朝,由于德宗迷信天命,神权思想在其政治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整个贞元之世,诸如祷神求雨、宣示和表贺祥瑞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神论气氛相 当浓厚。适应这种有神论政治的需要,刘禹锡写了《为京兆韦尹贺雨止表》、《为 京兆韦尹贺祈晴获应表》、《为京兆韦尹贺元日祥雪表》、《为京兆韦尹贺春雪表》、 《为京兆李尹贺雨表》等,同样鼓吹天人感应、祥瑞天命论,为德宗大唱赞歌。 如他在《为京兆韦尹贺元日祥雪表》中写道:”伏以去冬以来,久无雨雪。臣每 于内殿,亲奉德音。以宿麦未滋为虞,以兆人生疾为念。圣情所属,神理潜通。 献岁发春,佳雪肇降。当夷夏会同之日,观天人合应之征。迎春气于三元,侠欢 心于万国。病疵永息,丰阜可 期。”在《为京兆李尹贺雨表》中又写道:”伏奉进 旨,以时雨想候,有妨耕农,应诸有灵迹处并令祈请者。德音才发,膏雨骤飞。 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谤需已周,动植咸悦云云。伏以久想时泽,上轮圣慈,爱命祷祈,稗申诚敬。神 应如响,天且不违。未兴云汉之诗,已致桑林之雨。”从这些文章都可以看出刘 禹锡对天人感应具有浓厚的兴趣。 在顺宗朝,王叔文秉政,对德宗以来的各种积弊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禁 罢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罢免贪吏,起用贤臣;抑制藩镇跋启和宦官干政等。 这些措施,利国利民,都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思想舆论方面,王叔文却更加重 视和依赖神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由于王叔文及其革新集团成员大都出 身寒微,骤掌重权,言不足以服人名不足以压众,他们所唯一依靠的顺宗又是一 个病入膏育的人。所以,其政治地位极不稳固,甚至充满着危险,随时都有被推 翻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工言治道的王叔文,乃大力提倡和宣扬祥瑞天命,以 神道设教而服天下。在其执政时期,内庭不停地制造和宣示各种祥瑞,群臣上表 庆贺 惑人 ,推天引神,歌功颂德。王叔文力图通过这些迷信活动和有神论思想,来迷 心,巩固政权。这时,刘禹锡作为核心人物,表贺草奏, 他对王叔文制造祥瑞和利用神权的政治意图,更是心领神会, 大量宣扬天命神权的贺表。 固然属其职分。但 密切配合,写作了 以上情况说明,刘禹锡在德宗朝和顺宗朝写作的大量文章中,到处充满着天 人感应的言论。虽然大部分属于受命应酬,或者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但其中所 反映的观点,与他们后来所批评的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祥瑞天命论相比,实 有过之而无不及。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 被贬荒蛮凄凉之地二十三年,其思想也发生了重大 的改变。通过和广大下层群众的接触和对实际生活的了解,他对天人关系有了更 新的认识,并最终促使他抛弃掉旧的天命迷信思想,确立起科学的天人观。刘禹 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科学的天人关系的提出,最终是在和韩愈、柳宗元的 争论中提出并逐步完善的。 这场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首先是由韩愈宣扬天命论引起的。他认为人类的繁 息是”天地之仇”,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对元气阴阳的破坏,主张人类应有节制的 开发自然,要顺应天命,服从天的意志。柳宗元撰文批判韩愈的观点,他主张”天 人不相预”,认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 [1]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 [2]柳宗元,《愈膏盲赋》 [3]柳宗元,《天说》 [4]刘禹锡,《天论 上》[1]刘禹锡,《天论 上》 [2]刘禹锡,《天论 上》 [3]刘禹锡,《天论 上》 [4]刘禹锡,《天论 上》[1]刘禹锡,《天论 上》 [2]刘禹锡,《天论 中》[1]刘禹锡,《天论 上》 [2]刘禹锡,《天论 上》[1]刘禹锡,《天论 中》[1]刘禹锡,《天论 上》 [2]刘禹锡,《天论 下》 [3]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1]刘禹锡,《天论 中》[1]刘禹锡,《天论 中》[1]殷正坤,《探幽入微之路——量子历程》,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2、254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598页[1]刘禹锡,《天论 上》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少见的。 当然,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刘禹锡也不可能了解在阶级社会里,天命迷信 思想是剥削阶级用于统治的思想工具,所以他也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有神论产 生的根源问题。对于宗教产生的根源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了科学的 深刻的阐 述。他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 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 除 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 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 恩格斯的这一分析,揭示了宗教有神论产生的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刘 禹锡的无神论思想初步接触到了恩格斯所揭示的宗教产生的两方面的原因— 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这在一千多年的古代,确是难能可贵的。 自然和谐说的深远影响 首先,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自然和谐说,是在更高阶段上向荀子的”明 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复归。荀子一方面提出了”天行有常”,肯定了天道发展的 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刘禹锡 与韩愈、柳宗元之间关于天人关系学说的辩论,涉及人力与天命、人为与天然、 社会与自然、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社会道德与自然规律的一系列关系,其中主 要问题是关于天的性质、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社会悖乱的原因与影响的问题。刘 禹锡反对韩愈的天命论,补充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说,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 系中,人力求胜天,人是主动的方面,而自然过程是被动的。人要将自己的意志 加于自然界,而不是自然界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对人与自然,也就是 天人关系的正确描述。应当肯定,虽然刘禹锡的论证有某些缺点,但是他的基本 观点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但是,这些对立的观点也是各有所见,即都有可供吸 取或经过改造而可供 吸取的合理因素。 其次,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自然和谐说,进一步深化了反对天命迷信 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的范围和任务。柳宗元反对神学天命,包括《天说》、《天对》等在内的全部理论 活动,其中内容若一言以蔽之,仅仅是否定天是有意志的天神,而未扩大为自然 化和人的关系。刘禹锡写作《天论》,本是为了对柳宗元《天说》做理论上的补 充,所以他所讲的天人关系,大致是自然和人的关系。比如,他把人的体力强弱 这自然生理因素看作是”天”,特别是他着重谈天道和人道,即自然和社会的关 系。在反天命方面,刘禹锡注重从认识和社会两方面揭穿天命论的欺骗性质。根 据他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中合乎逻辑地引出这样的结论:反对天命 迷信必须与改造社会和发展科学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 不过,刘禹锡说的”人胜天”的实际内容,乃是社会的伦理、秩序战胜人的 自然本质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社会过程。与此相对,”天胜人”的过程,实际 上也是社会过程。因此,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最后又落脚到社会的治乱问 题。由于刘禹锡从天人关系这个一般性的命题谈论社会治乱,也就使社会治乱具 有了天人关系这个一般性的形式。从一般性的意义上,他研究了天人两个方面, 也就是研究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回归到社会历史领域,用自然法则的 眼光看待社会治乱问题。 最后,刘禹锡提出了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天理概念 刘禹锡所说的”天人交相胜”,也就是”天理”、”人理”交替发生作用。他 认为的理或天理,己经不只是昼夜寒暑、气象物候等显而易见的因素,而是事物 数量规定、力量对比、运动特点、相互关系等,是需 要更为深入的观察研究才能 发现的那些规则。当然,刘禹锡对自然法则的描述和认识,可以说是很浅显的, 但他指出了自然法则的存在和认识这个法则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是十分光辉的。 在刘禹锡之前,人们讲的天道、人道,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人道来自天道,应该 效法天道。讲天道自然的,大多数并不否认天人的一致性。.即使有的否定了天道 对人事的干预,否定了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那并不存在的联系,但它也仅到天道 “自然”为止,没有进一步去深入说明自然过程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则。但刘禹锡 指出自然法则的存在,认为天理和人理是不同的,是根本对立的。人理是秩序、 法制、伦理道德,是善和美的东西;天理是混乱,是以强凌弱,是有力者胜。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禹锡”天理”概念的提出,在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具有 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重要的意义。从天道自然出发,刘禹锡前进了一步,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是一 个良好的开端。宋代理学家开始不限于天道自然的结论,而把”即物穷理”,即 认识自然法则作为自然界的基本任务,从科学思想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其起点就 在唐代刘禹锡的天理论。 刘禹锡自然观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7、相关技术 8、应用 8.1、高新科技在循环经济中的广泛应用 上个世纪是不断产生科技奇迹的世纪,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等技术 领域的长足发展,极大拓展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为 了顺应世界发展 的潮流和趋势,维护人、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几乎所有的前沿科学领域 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践中,各个领域的高新科技都在酝 酿着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引领着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在循环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利用清洁能源降低汽车排污、净化 大气环境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 诸多技术领域的高新成果为我国的循环 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引领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涉及几种主要技术:废弃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 源用途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和替代技术、垃圾分离运输技术、清洁生产技 术、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产业或系统之间联合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 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 是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依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 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强化环境治理,强调在资源循环条件下,促使社会、 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就必定 要切实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就我国的国情看来,我国是经济发展中国家,人均 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要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和 实践,就要建立在已有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二次资 源”,因此,首先应该依靠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高新技术,发挥人们的主观能 动性共同配合,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回收利用,实现人、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 续发展。 ? 姚异卉.科技因素在我国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转变[J].经济纵横. 22 8.2、科技在循环经济体制构建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是人类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反思后进行的创新。我国是自 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 展,我国的环境所受到的严重损害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发展循环 经济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 科 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科技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 响。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使得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何 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是循环经济发展 的首要任务。
本文档为【论刘禹锡的哲理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3KB
软件:Word
页数:7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