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教师:廖落华 2010.9.1 绪论课——做科学,从身边开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们对时间的测量记录历程。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讨论与讲述 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时间的测量记录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教学过程: 一、引题入课: 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都有许多事物在变化,有许多现象在发生。例如: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我们吃饭、看书、打球、睡觉...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教师:廖落华 2010.9.1 绪论课——做科学,从身边开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们对时间的测量记录历程。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讨论与讲述 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时间的测量记录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教学过程: 一、引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入课: 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都有许多事物在变化,有许多现象在发生。例如: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我们吃饭、看书、打球、睡觉„„当对这些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时,我们就是在学科学、做科学了。学科学、做科学有意思吗,你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学好科学。 二、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与时间打交道,除了用钟表以外,你知道还能有哪些办法知道时间吗, 2、你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测量记录时间的吗, ?首先,学生说一说: ?教师补充: 3、说说你现在知道时间的办法有哪些, 三、小结:学习了本节课,你明白了什么,你觉得科学课有意思吗,喜欢吗, 四、作业设计: 1、古代,人们用了哪些计时的方法, 看太阳、月亮、星星,日晷计时,水计时,火计时,沙漏计时,机械钟表„„ 2、现在,你知道有哪些计时的方法, 电子钟表、石英钟表、数字表、原子钟„„ 现在,你有哪些知道时间的方法, 看钟表、看手机、听收音机、看电视„„ 教学反思: 第1课 我们在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测量,并与过去进行比较,知道自己身体有哪些地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哪些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而深入认识自我。在观察过程中,会借助工具来获得准确的数据,并用数据来反映自己的生长状况。 2、过程与方法:观察、测量、比较、讨论 3、情感价值观:感受研究自己成长变化带来的乐趣,为人生的科学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测量与比较研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题: 1、你知道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还有你小时候的照片吗,仔细看看。 2、还有小时候穿过的衣物、玩过的玩具吗,认真看看。 二、新课: 1、你认为,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哪些地方基本没有变, 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 2、实地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测量后,要求学生自己记录并保存以便今后做比较。 3、分析自己的主要特征: 4、教师说说今后的生长发育趋势。并简要点一下营养与锻炼问题。 三、作业设计: 1、从小到大,我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哪些方面没有变, 体形、身高、体重发生了明显变化; 指纹、血型、DNA等没有变化。 2、我今年 岁,我的现在的身高是 ,体重是 ,记录日期: 。 教学反思: 第2课 食物的色香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 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3.情感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四、归纳总结 1、 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第3课 食物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教学准备 鸡蛋(熟) 、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教学过程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 )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1 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 注意: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3、 对食物进行分类 (1) 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 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 交流并修正 (4) 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混合食物: 4、 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教学反思: 第4课 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能 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实验法、比较法、分类法等 3、情感与价值观: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 教学准备 1、 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 2、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3、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学重点: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 1、 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2、 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 3、 揭示课题 二: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1、 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 2、实验: (1)实验要求: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 (2) 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 注意: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 三、 归纳实验现象 问: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瘦肉鸡蛋——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了变成蓝色 肥肉、花生——在纸上按压有油迹 蔬菜——有水分 四、 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 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脂肪和淀粉为人们提供能量。 五、 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1、 分小组来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来。 2、 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六、 拓展、运用 1、阅读书中的资料。 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 第5课 设计一日食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2、过程与方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设计一日食谱 二、 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1) 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 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 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 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 (1) 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 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 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 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 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 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 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 教学反思: 第6课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的组成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2、过程与方法:资料影片法、讨论法、讲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课件、消化过程视频资料 教学重点: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 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 (3)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 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5——6米长,弯弯曲曲的。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认识消化的过程 (1)看课件中的消化过程视频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表述消化的过程。 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1)问: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见解。 (2)看课件中的卫生保健视频资料。 (3)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 教学反思: 第7课 食物的变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对比实验法、比较分析法。 3、情感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1、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2、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 一、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1、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 要求: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 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食物名称外在的不同特点 没有变质的食物与变质的食物 米饭 馒头 肉 水果 3、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 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 二、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1、猜测: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原因可能有那些, 提示: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2、对猜测进行归纳;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 3、出示香蕉变质过程的课件,观察香蕉逐渐变质的过程。在让学生进行描述。 三、认识食物变质对人的危害 1、讲述: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和我们刚才看的资料,说说你认为食物变质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那些危害呢,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归纳。 四、探究哪些方法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时间 1、讨论,(1)生活中你看见爸爸妈妈是怎样让食物保存很长的时间的, (2)在超市里面买的方便食物又是怎样保质的, (3)我们吃的一些干果,大米又是怎样保质的, 2、交流归纳食物的保质方法:冷冻冷藏;晒干;用盐腌制;做成罐头食品;窖地;隔绝食品与空气接触等等。不同的食物要用不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研究馒头怎样保存的时间更长 教学反思: 第8课 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水的物理性质)。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过程与方法:观察法、描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归纳: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4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教学后记: 9、怎样使水变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合作交流。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健康饮水,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1、烧杯、铁架台、漏斗、滤纸等。 2、浑浊的水、明矾。 教学重点: 实验的过程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进行讨论。 3、汇报交流学生的想法,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1)实验一: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2)实验二: 用漏斗、滤纸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漏斗,从漏斗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4、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并小结:实验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实验二采用的是过滤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使浑浊的水变清。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问:还有哪些使水变清的办法,教师讲讲自制过滤器的做法。 2、引导学生小结:能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蒸馏等。 3、讲一讲自来水厂的处理过程,并要求学生有机会时,参观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程序。 教学后记: 10、烧开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水的沸点;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3、情感与价值观: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3、让学生凭经验初步说一说。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2)眼睛要平视;(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教学后记: 11、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过加热和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用简单的器材做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2、过程与方法: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水位升高)作假设性解释。 3、情感与价值观:敢于大胆想象;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烧瓶、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气球、带盖的小瓶、水槽、玻璃管、铜球、铁环、开水、冷水、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烧开水》一课,从中观察到水在加热时,水位逐渐上升。今天我们来学习《水位为什么会升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先让学生推测,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再在小组里充分讨论,你认为是“变多了”还是“变大了”。 2、实验操作 (1)实验一:用烧瓶、烧杯、铁架台、玻璃管、酒精灯和水组装一个实验。当点燃酒精灯时,玻璃管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熄灭酒精灯后,水位逐渐下降回位了。 (2)实验二:用水槽、烧杯、玻璃管、小瓶、开水、冷水、红墨水组装一个实验。(让学生根据上述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再教师指导。)当把小瓶放入烧杯里的开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上升。当把小瓶放入水槽的冷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下降。 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水有什么特点,汇报交流后,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3)实验三:用热水、冷水、分别装有油和牛奶的小瓶,一个空烧瓶口上固定了一个气球。油和牛奶仿实验二的方法做。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就会看到气球会鼓起来。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会萎缩成原来的样子。 (4)实验四:用酒精灯、冷水、铜球、铁环、铁架台等。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铁环。再把穿不过铁环的铜球放入冷水中浸一下,铜球又能穿过铁环了。 (5)整理实验事实,填写表格。(教材36页下面) (6)讨论:根据上面一系列实验的现象,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液体、气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热胀冷缩的例子。 2、教师补充一些热胀冷缩的生活例子。如从前有冬天卖香油加热了卖(不是用秤,是用提子量),为什么,瓶装酒不能装满,为什么, 3、分析课本37页下面的图意,加深对热胀冷缩的理解。 12、水是怎样变热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设计实验,研究金属材料传热方式,认识到热从受热部位逐渐向非受热部位传递;认识水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热;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性能不同。 2、过程与方法:实验、观察、想象、合作交流。 3、情感与价值观: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铝片、火柴棍、蜡、铜勺、木筷、铁丝、钢尺、玻璃棒、橡胶管、水、纸片等。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方框形玻璃管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固体材料是怎样传热的。 一、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烧开水的现象,提出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研究了“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大家说一说,我们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水是怎样变热的”,同时,板书课题:水是怎能样变热的。 3、学生讨论:自己认为水是怎样变热的。 4、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引入本课的研究主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壶底是怎样传递热的。 二、实验研究 1、让学生猜测:壶底是用金属材料铝做的,想一想,铝片会怎样传递热呢,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有一块铝片(边说边拿给学生看),我们怎样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3、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4、现在有铝片、蜡烛、火柴棍、酒精灯等材料,我们怎样做实验呢, 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三、汇报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壶底是怎样传递热的。 1、学生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小结:根据蜡烛倒的顺序,想象到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逐渐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人们把这种传热方式叫传导。 3、进一步小结:可以想象,壶底把受到的热逐渐传递给没有直接受热的部分。 四、拓展研究: 1、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炊具,看一看做炊具的材料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用这些材料做炊具。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一样吗, 2、实验研究,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材料想办法做实验研究,看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材料传热慢, 3、整理实验数据,指导学生按传热的难易程度,给材料排序。 4、让学生说一说,手接触炊具的那一部分为什么是用塑料或木料制作。 5、联系生活,再举些实际例子。 第二课时 内容:水是怎样传热的。 一、提问引入: 1、壶底变热后,首先把热传给壶内下部的水,那么壶内上部的水又是怎样变热的呢,板书课题:水是怎样变热的, 2、学生讨论:水是怎样传热的, 二、实验研究: 1、讨论实验方法:我们怎样做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呢, 2、用烧杯烧水,水是透明的,我们不易观察怎么办,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如用温度计测,用手摸,在水中放纸屑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方便易做的方法,实际选用高锰酸钾) 3、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法,动手做实验。 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壶内上部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四、实验验证学生的想法,指导学生做第40页上图所示的实验。 五、整理实验结果,说一说,水是怎样传热的, 用壶烧水时,火的热传给壶底,壶将热传递到壶内底部的水,壶底的水不断受热上升,壶上面的冷水不断下降,壶内的水不停循环,逐步使水变热。 、让学生完整地描述,用壶烧水时,壶中的水是怎么变热的, 六、1 2、教师小结:从水的底部加热,热的不断上升,冷的不断下降,最后达到整体均匀受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对流。 教学后记: 13、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其他身边物体。 教学过程: 一、以“驴子过河”的故事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到水里去了; (2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以便观察。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永远也沉不下去。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14、水与生命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和做植物的实验,以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认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3、情感与价值观:能与同学合作做好有关水与植物关系的实验;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干旱的土地和枯黄的庄稼,动物在饮水,被喷灌的大片植物等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说说水的作用),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讨论:为什么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1)出示图片:a、土地龟裂;b、禾苗旱死;c、斑马饮水;d、一株植物浇水前后的变化情况的图片。(看图后学生还可更多地举例) (2)学生讨论,并汇报:动物要喝水,人也要喝水,植物要吸收土中的水;有了水,小草才是绿油油的,大树才能长出新的叶子,没有水,草和树都有会枯死„„ 2、做实验观察植物身体内的水分到哪里去了。 实验一: (1)出示实验器材:盘子三个;西红柿两个,青菜两棵,西瓜两片。 (2)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实验:用力挤压,看看植物的茎、叶和果实里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植物的身体内有很多水分。 (4 实验二: (1)将一株长得比较好的植物,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 (2)观察: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小水珠和水雾,这说明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出来了。 (3)小结: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见植物“喝”的水,一部分留在“身体”里,一部分被蒸发了,水实际上也是在植物体内不断循环的。 (4)讨论:我们喝的水到哪里去了, (5)归纳: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植物也离不开水。 三、运用知识: 1、阅读小资料。 2、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1)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 (2)合理安排生活用水; (3)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树多了,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教学后记: 14自由研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水在0?到4?时却会出现热缩冷胀的现象,液态水变成固态水,体积明显变大。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认识到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 教学准备: 试管、水、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水受冷时体积变小,可在寒冷的冬天,有时自来水管被冰胀破,这是为什么,和小组同学一起先提出假设,然后想办法进行研究。 二、教学新课: 1、通过假设,提出问题:水管被冰胀破,可能是水结成冰体积变大的缘故。(通过讨论后产生问题) 2、根据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做实验) 3、研究过程:在试管中,装入大部分水,先在水面处作好标记,再使水受冷结冰,结冰后可以观察体积是否有变化。 4、研究结果:在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被冰胀破,是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造成的。(介绍:在通常情况下,水在0?到4?时却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进行单元评价。 15 玩具大集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能根据不同的标准给玩具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标准给玩具分类。 教学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尽量多地准备玩具,并少带相同的玩具。 教师准备一些玩具图片,以免所带玩具太少不好分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玩具介绍比赛 学生示范有条理介绍玩具。(介绍玩具的名称、外观、构造、 玩法、现象、感受) 二、玩具分类比赛 1、老师指导并提出要求:给物品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材料、声音等。今天我们要尽量多地分类,在这四个方法的基础每想出一个新的方法就给一颗智慧星。各小组把方法写在纸条上,方法多的为优胜组。 2、各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板书。 3、老师小结:我们对在分类比赛中取得优胜的第,组表示祝贺,大家鼓掌~分类就是要找出对象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同一个对象的分类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玩具的分类方法有颜色、形状、材料、声音、运动方式、是否发光、软硬、大小、不同玩法(拉、推、拧、拖、开等)等。 三 、观察比赛 1、老师提出任务和要求:让同学们一边玩玩具一边仔细观察现象,完成课本P51的表格。各位学生独立完成,不许讨论不许抄。每组互派一人监督和统计,以观察到的现象多的为优胜组。 2、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监督员巡视。 3、各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细小的现象大家做得很好。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多观察,因为很多大科学家都很重视观察。 巴甫洛夫说:“ 观察,观察,再观察”。 史迈尔说:“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上剩余的题目。 教学后记 16 磁铁玩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几种磁铁:条形、蹄形、环形、磁针等。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知道,磁铁能吸铁,磁铁有两个磁极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试验、记录、控究。 3、情感与价值观:乐于与同学合作,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知道,磁铁能吸铁,磁铁有两个磁极等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几种磁铁玩具。 2((教师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小磁针、杯子、水。 3((小组准备)刀片、曲别针、裁纸刀、铁钉、大头针、铁夹等铁制品, 4、曲尺、橡皮、纸条、塑料纽扣、铝钥匙、铜钥匙等非铁制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前三个部分) 一 、说一说 请同学们展示自带的磁铁玩具,给大家说说是怎样玩的,玩时观察到的现象。 二、看一看 1、师:刚才我们所玩的玩具中都有一样东西——磁铁。磁铁是什么样子的呢?见过磁铁的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描绘给大家听,好吗? 2、生:描绘磁铁的形状. 3、师:教师展示四种常见的磁铁,并给同学们介绍. 三 做一做 1、师:刚才我们从外形上认识了磁铁,那磁铁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请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材料,然后用磁铁靠近这些材料,看看有什么发现,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课本》P53的表格里。 2、生:分小组实验。把磁铁吸得住的材料放在一起,吸不住的材料放在一起。 3、师:各小组交换磁铁试试上述试验结果是否一致, 4、生:小组再次实验。 5、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实验记录,想想磁铁有什么特点, 6、生:思考交流。(磁铁能吸铁) 第2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完成第四部分) 四 用一用 1、师:拿出装满水的杯子,将一枚曲别针放入杯中。谁能取出别针而水不溢出来, 2、生:思考后演示。 五 想一想 1、师:上节课的学习和刚才的应用让我们知道了磁铁有吸铁的特点。请同学们想想磁铁还有什么特点吗,根据平时的经验,提出自己的推测。 2、生:思考交流。 3、师:用准备的材料做演示实验。 4、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完成《课本》P54表格。然后小组讨论:磁铁吸物体有什么特点?记录讨论的共同结论。 5、师:小结(磁铁两端吸铁最多。吸曲别针最多的两端就是磁铁的两个磁极。) 六 试一试 师:平时放在铅笔盒里的橡皮,在使用时经常会滚掉和遗失,大家能不能运用我们这两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动手试一试吧~ 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二、三、四题。 板书设计 磁铁玩具 磁铁的形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小磁针 磁铁的特点:能吸铁,两端吸的铁多(南极用S表示,北极用N表示) 教学后记: 17 玩小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磁铁的南北极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以及现代磁悬浮列车;会做磁铁指南北的实验及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用归纳的方法概括磁铁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指南针,以及现代磁悬浮列车,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探究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教学难点 做磁铁指南北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玩具小车、小车模型、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小磁针、支架、水槽、泡沫、细线、水;司南、罗盘、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部分) 一 指导学生探究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1、由玩小车引入,利用磁铁的磁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不接触小车,推着小车走或拉着小车走。 2、把两根条形磁铁分别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靠近,观察小车的运动,并画出示意图,标明小车运动方向。再变换小车方向,用同样的方法做实验。 3、对照示意图,归纳出条形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点。 4、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做实验,归纳出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两端接近时的特点。 5、总结自己的发现:磁铁的两端相互接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二 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特点。 1、老师介绍两种实验方法(悬吊法与水浮法),让小组任选其一进行实验。 2、教师指导。要注意:防止铁制物品和其他磁铁对实验的干扰。学生分组实验时,磁铁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互相干扰。用水浮法做实验,盛水的容器不能是金属。实验还要反复几次,其结果一样,才能归纳出磁铁有指南北的特点. 3、告诉学生磁铁指南的一端就南极,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 4、讨论磁铁为什么能指南北。 因为磁铁上有两极,且两极磁性最强,而地球也是个大磁体有着南北磁极。 第二课时 (学习三四部分) 三 总结磁铁的特点。 1、学生总结。与第16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探究磁铁特点,然后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磁铁具有的特点并写在《课本》P56。 2、教师小结。磁铁能吸铁;磁铁能指南北;磁铁有两极,且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四 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及磁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 1、介绍指南针的历史。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2、介绍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没有车轮的陆上无接触式有轨交通工具,时速可达到,,,公里。它的原理,是利用常导或超导电磁铁与感应磁场之间产生相互吸引或排斥力,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面或下面,作无摩擦的运行,从而克服了传统列车车轨粘着限制、机械噪声和磨损等问题,并且具有启动、停车快和爬坡能力强等优点。 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悬浮列车,建成后,从浦东龙阳路站到浦东国际机场,三十多公里只需6,7分钟。是利用“异性相吸”原理设计,是一种吸力悬浮系统,利用安装在列车两侧转向架上的悬浮电磁铁,和铺设在轨道上的磁铁,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吸力使车辆浮起来。 3、分小组讨论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磁铁的特性,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一、二、三、四题。 2、 查阅资料了解指南针和磁浮列车的更多情况。 教学后记 18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推、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知道推、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认识小车运动的快慢变化与载重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变化与载重量的关系,以及研究推拉产生的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快慢变化与载重量的关系实验. 教学准备 1(电动小车、发条小车、橡皮筋做的小车、没有动力装置的小车等。 2(厚书、多个钩码、时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师::装有磁铁的小车可以用磁铁去靠近它让它运动起来,其他玩具小车是靠什么运动起来的呢? 2、生:观察思考后交流. (磁铁、发条、电池、遥控、橡皮筋、喷气、手推„„) 二 探究使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小车运动的办法。 1、师: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玩具小车,要使它运动起来有哪些办法? 试一试,这些办法是否有效。 2、生:写出有效的办法。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和检验。 3、师:这些办法是靠什么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它们使小车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4、生:交流。 (靠力使小车运动,力可以使小车从静止到运动、从慢到快,可以使小车前进、后退、拐弯。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 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的关系。 1、师:在一辆小车上分别装上不同重量的物体,其他条件不变,小车的运动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用实验来进行研究。 2、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放上一本厚书,(使小车运动有一个明确的终点,同时,防止小车滑落到地下,这实际上也确定了小车运动的距离。)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控制小车的运动。第一次在小车上放一个钩码,第二次放两个钩码,第三次放三个钩码,放的钩码逐渐增多,记下每次放上的钩码数及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并填好教材上的表格。 3、师:在小组巡视。指导学生除了改变载重量外,其他的变量都应该加以控制,如一定的距离、牵引力一定、同样的“路面”等。 4、生:从实验记录中找出规律,分析出小车运动的快慢变化与载重量的关系。 (在牵引力相同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越慢,载重量越小,小车运动的越快) 四 分析实际生活中车辆行驶快慢的原因。 1、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上的四幅图,说说车辆运动的快慢还与什么原因有关, 2、生:交流。 第一幅图,因道路弯曲且不平,车辆运动较慢; 第二幅图,道路笔直且平坦,车辆运动较快; 第三幅图,货车载重量较大,货车运动较慢; 第四幅图,汽车是空的,运动较快。 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一、二、三、四题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1、力可以使小车从静止到运动、从慢到快, 可以使小车前进、后退、拐弯。 2、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3、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4、在牵引力相同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越慢, 载重量越小,小车运动的越快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研究目标 1、进一步了解探究磁铁的特性。 2、怎样找出磁铁的南北极,磁铁断了还有南北极吗,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指导建议 本研究要一节多课。先用半节课完成指导过程的第一二三步(主要让学生准备好 实验材料),然后用一节课完成四五步。 指导过程 一、了解本单元自由研究活动的主题。 怎样找出磁铁的南北极,磁铁断了还有南北极吗, 二、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及内容。 在有关磁铁南北极的问题中选一个进行研究。 三、学生分组制订研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1、研究准备。 2、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主要运用实验的方法) 四、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五、各小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师生共同评议)。 19、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鸡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身上长满羽毛,有喙,繁殖方式是卵生。 2、过程与方法: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鸡的外部特征。能按照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去开展研究。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有目的地观察鸡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鸡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启发学生回顾关于鸡的已有认识。 1、教师出示:有关鸡的图片和鸡的生活资料,提问:说说这些鸡在做什么, 2、教师提问:除了鸡的这些活动,你还知道鸡的哪些事情, 二、观察鸡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获得对鸡的整体认识。 1、学生通过观察,说出鸡的身体特点。 2、联系生活,回顾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鸡的生活习性。 3、教师讲述鸡的主要特征 身长羽毛,有喙,有爪,卵生。 三、提出问题,整理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1、通过观察、了解,关于鸡,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2、整理问题,指导学生将问题分成两类:一是本节课可以研究的问题;二是课后可以在家里或者到养鸡场自行研究的问题。 四、设计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设计研究方法。 2、汇报设计的研究方法,看看是否可行。 教学后记 20、鸭和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鸭的喙、蹼脚及羽毛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鸭在水中生活有什么好处。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认识身体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抽象和概括,把握鸟类的共同特征。 3、情感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认识更多的鸟,培养学生的爱鸟情怀。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鸡和鸭的剥制标本或挂图;鸭的生活习性的课件。 2、分小组准备如下工具与材料:鸡、鸭的羽毛(正羽)、烧杯、放大镜、废旧牙刷、镊子、洗洁精、油脂、热水、冷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鸭与鸡外形有什么不同, 1、回顾:鸡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出示鸭的图片,学生观察。 3、汇报:鸭与鸡外形有什么不同, 二、研讨鸭和鸡生活习性的不同。 1、提问引入:我们观察了鸭的身体结构,发现鸭与鸡有许多有不同,如鸭的喙是扁平的,且很长,脚有蹼等。鸭与鸡的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利用挂图,课件等资料进行补充和强化。 三、实验探究鸭为什么适应在水中生活。 1、实验:取鸭毛、鸡毛各一根,分别放在水里,然后取出来,看它有什么变化。 2、猜测:为什么鸭毛不会被打湿呢, 3、学生探究。 四、阅读资料 课本67页。 五、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鸭,你发现了鸭身上的哪些秘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鸭与鸡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并作好记录。 身体特点 繁殖方式 鸡 鸭 二、比较、归纳鸡与鸭的相同点。 全身长有羽毛,有喙,有翅膀,卵生等。 三、从个别到一般,形成对鸟类的认识。 1、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像鸡和鸭一样, 2、教师小结,揭示鸟类的概念:我们把所有像鸡、鸭这样的动物归为一类,叫鸟类。 四、运用概念判断。 1、课本69页的动物中,哪些属于鸟类,为什么, 2、教给学生判断的方法。 五、课外延伸。 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长期观察一种鸟的生活习性,了解它的生活规律,写一篇观察报告。 21、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从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 身上长满毛,胎生,小猫吃奶长大。 2、过程与方法:能将关于猫的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乐于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 愿意参与交流研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情感与价值观:知道猫抓老鼠,保护粮食,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猫的生活习性方面的投影片。 2、学生准备:课前观察猫的生活特点,如果家里养有猫,可以装在笼子里带来 和同学一起观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经验。 1、播放猫的录像资料。 2、出示猫的挂图。 3、猫的身体有些什么特点呢, 4、猫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 二、学生讨论:猫的身体结构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1、提问:猫的身体特点对于它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 三、学生小结,将“我的发现”记在课本上。 猫身上长毛,有四肢,胎生,哺乳,爪尖齿利等 四、课后延伸。 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研究。 教学后记 22、兔与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吃奶长大。能认识多种常见的哺乳动物。 2、过程与方法: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猫和兔的相同点,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小动物,乐于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兔的生活习性的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有目的的观察兔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兔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兔的身体特点。 教师出示观察材料,兔或兔的挂图。 二、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板书到黑板上。 三、比较猫和兔的异同,揭示哺乳动物的概念。 1、将兔的特点和前面一课观察过的猫比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到课本上。 2、研讨、汇报。 3、教师小结。 像兔和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小动物吃它妈妈的奶长大,叫做哺乳动物。 四、运用概念判断,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指出课本中的这些小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人是不是哺乳动物, 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你能说说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研究鸟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从它们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别的动物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将这些方面特点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选定一种动物,继续研究它的生活习必性,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养小动物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解开一些迷惑,收获一些知识,发现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你们觉得他们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没有,有哪些你们还弄不明白的地方没有, 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 1、学生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全记在黑板上。 2、整理问题:当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剩下的问题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选中问题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确定好他们的探究方法。 四、课后探究。 五、记录探究结果。 六、汇报探究结果。 教学后记:
本文档为【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