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课件】瓷器知识

【艺术课件】瓷器知识

举报
开通vip

【艺术课件】瓷器知识【艺术课件】瓷器知识 瓷器知识 瓷系与窑系 古瓷的基本常识 陶瓷的分类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 中国陶瓷基本名词术语 瓷系与窑系 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期内,在胎体成份、烧制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和风格的瓷窑产品, 称为瓷系。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纹饰的流变、异同,可划分为多种窑瓷体系,简称窑系,如青瓷的越窑窑系;宋代的定窑窑系、耀州窑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瓷窑系等。 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

【艺术课件】瓷器知识
【艺术课件】瓷器知识 瓷器知识 瓷系与窑系 古瓷的基本常识 陶瓷的分类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 中国陶瓷基本名词术语 瓷系与窑系 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期内,在胎体成份、烧制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和风格的瓷窑产品, 称为瓷系。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纹饰的流变、异同,可划分为多种窑瓷体系,简称窑系,如青瓷的越窑窑系;宋代的定窑窑系、耀州窑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瓷窑系等。 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 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是: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较北方为高。 三、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达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烧。 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主要窑址有:上虞窑、宜兴均山窑、肖山上董窑、成都青羊宫窑、福建天山马岭窑等。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窑址发现得不多,仅河南安阳窑、河北贾壁窑、山东淄博窑数处。而到了宋代,则形成了多种瓷窑体系。宋代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同异,根据它们之间的同异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定窑系以定窑为代表。定窑始烧于唐,它的烧白瓷是受邻近的邢窑影响,当时邢窑盛名满天下。但后来定盛邢衰,至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窑系诸窑到北宋时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并为各窑所仿效。定窑系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釉汁比较莹润,釉色白中发黄,常有泪痕。胎料加工很细,胎质坚硬,胎色洁白。器物造型稳定,装饰工整素雅。早期的产品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为主。花纹布局严谨,题材丰富多彩,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其中又以牡丹、莲花为多,菊花次之。其余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也有一定的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在北宋中期则出现了覆烧工艺,即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这种装烧方法的优点在于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缺点是有芒, 即口部无釉。生产定窑系瓷器的窑场,则分布在漳河、汾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代表性窑场除河北曲阳定窑外,尚有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和四川的彭县窑。 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为典型代表。磁州窑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北方烧制白瓷的诸民窑。 磁州窑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 烧瓷品系繁多。观台窑的产品品系、种类,可以说是集本窑系各窑之大成。这里烧制的瓷器以白瓷、黑瓷为主。装饰丰富多彩,白地黑花,对比鲜明。 纹饰题材多取之于民间的生活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河南修武县的当阳峪窑的成就也很大,它的制瓷工艺的独特性则在于釉下施一层极白的护胎釉,再在上面画黑花,或用剔地的手法作出剔花。装饰以黑白或赭白对比,十分强烈;花纹的制作手法既活泼又严谨。 磁州窑系的其他代表性窑址还有:河南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和江西吉安吉州窑。 耀州窑系是北方一个巨大的烧造青瓷的窑系。 耀州窑系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在内。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因此称耀州窑。黄堡镇位于漆水西岸狭长小盆地上,东北距铜川市十五公里,南距耀县十三公里。漆水从镇内穿过,流经耀县与沮河汇合。镇东西均有大道,水陆交通便利,附近出产煤与坩子土,有良好的烧瓷条件。耀州窑系的早期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唐代,到明嘉靖以前还在继续生产。产品种类有青瓷、白瓷、黑瓷;北宋时期以烧造青瓷为主。耀州窑青瓷颜色深沉,边沿部分发褐黄,人们称之为“姜黄色”。 耀州窑系最突出的成就是图案装饰。宋元的花纹有折枝牡丹、缠枝菊花、水波三鱼、鸳鸯戏莲、双鸭戏水、水藻纹、忍冬纹、回纹、松林戏婴、龙凤花纹等。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为主;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在宋代诸窑系中算是出类拔萃的。 耀州窑系范围很大,东边影响到河南的临汝窑,西边发展到陕西、甘肃交界的旬邑窑。代表性的窑址还有河南的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均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和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 钧窑系以河南禹县的钧窑为代表,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采的窑变釉色。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天青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汁肥厚润泽,极为美观。此外还有月白色、天蓝色、海棠红等。 钧窑系瓷器的烧造地点很广,河南禹县、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的磁县等都有烧造。 龙泉青瓷窑系属南方青瓷系统。 南宋时为应付宫廷。官府的需要,开始生产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瓷器。到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自身特点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等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窑系的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和东南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这种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在国内,龙泉青瓷也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一样,它的产品的国内市场很大。近年发现陕南与四川的青白瓷与龙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证据。 在宋代民窑诸窑系中,龙泉青瓷的兴起是最晚的,但由于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为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窑系。 到了南宋晚期,浙江省龙泉县窑场星罗棋布,还旁及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江西吉安的吉州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也有烧造。入元以后,烧制龙泉窑风格的青瓷窑场范围更为扩大,仅浙南的瓯江两岸就发现窑场遗址一百五十余处。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 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7039548045_0, 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烧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及湖北武昌金口窑等都烧造青白瓷。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 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正是因为竞争,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同时在这种瓷的销售地也引起当地瓷窑仿烧,扩展到他处。销售地和主产地可以相距很远,广州西村宋窑烧制陕西耀州窑风格青瓷出口外销,就是其例。同时,因为要保持传统市场和争夺新市场,也促使宋代的制瓷工艺有很多的革新与创造,一方面是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是降低成本,例如宋代瓷窑普遍应用火照检查烧制过程中窑炉的温度与气氛,以保证尽可能高的成品率。北宋中期由定窑创始的覆烧工艺,是用一种垫圈组合匣钵,可以一次装烧多件碗类瓷器,能够充分利用窑炉空间,扩大生产批量以降低成本。这种覆烧工艺后来也为其他瓷窑所采用。 各个瓷窑间都有竞争,不论是一个瓷窑系之内,或一个瓷窑系之外,竞争的结果就是名瓷名窑的出现。宋代名窑中的官窑是专为宫廷生产的。它的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似乎与瓷业市场竞争无关。但官窑的工匠却是来自民窑,至于汝窑可能最初本来就是民窑,后来才在官督下为宫廷烧瓷,产品为宫廷官府所专有。随后也如汴京官窑一样,因靖康之变,北宋朝廷的倾覆而衰竭。 古瓷的基本常识 收集古玩最好有专项, 比如“古瓷”就是理想的投资品。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瓷。宋代的五大名窑、明代的青花瓷、清代的粉彩,天下绝伦。有人可能认为好瓷器太贵,动辄上百万,买不起。要知道,那是拍卖会上的价格,不一定物有所值,有些甚至是炒作。 买“古瓷”是一理想的投资,甚至几年内就有回报。有人5年前买了一个青花缠枝菊的赏罐,大约是清代中期的产品,只用了30元钱,现在有人出400元还不卖呢~只要是有时代价值,不管是解放前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都可以收购,当然也要看档次和品相,有没有艺术性,年代如何,都关系到它的价值。 其中鉴别艺术品的年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谓“赝品”就是仿制品,大家担心的就是看不懂“新”、“旧”,而现代的一些仿品不但样子极像真品,连分量都一模一样。但是买到仿品也不要紧,如果是明仿宋、清仿明、民国仿清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价钱不会很高。 鉴定瓷器的真伪除了亲身实践外,还要多看有关的书籍,多去大拍卖行参观预展,多请教专家和内行。有时买到一件有争议的东西也是好事,那说明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陶瓷的分类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 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雕塑类: 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 颜色釉类: 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釉上彩绘类: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花、喷花、刷花、贴花 釉下彩绘类: 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贵重金属类: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 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的。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可见中国瓷器的巨大影响。但是,瓷器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要想了解瓷器,首先要从陶器谈起,何况,中国古代的制陶工艺也有着灿烂的成就。 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发明了陶器。在我国已发现的70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陶器。它包括贮存器、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从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当数各个文化类型的彩陶。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比彩陶稍晚的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的黑陶,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在当时多是普遍使用的生活器具,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它体现的完美的艺术设计来讲,它又是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据考古材料证实,中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考古学上称为“原始瓷器”。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瓷器,直到清代中期,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一直不断发展。早在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就开始流传到国外,以后历代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世界,中国瓷器工艺誉满天下。 对瓷器工艺的欣赏,离不开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即从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去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欣赏,同时又要考虑到各个时代瓷器工艺的特色。 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或称青釉磁)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已有很大发展。现存南朝覆莲小罐,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莲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 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工艺有新的发展。隋代出现了白瓷。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可见其工艺之精细。唐代以越窑(今浙江绍兴、余姚等地)青瓷最为著名。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有“如冰似玉”之誉。现存的青釉凤首壶便是唐代初期青瓷的精品。整个壶的造型与装饰华贵而又庄重,釉色美丽。 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瓷器生产呈现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自古就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地处 河南省的钧窑,采用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烧成了著名的紫红色釉瓷器。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实非言词所能表达,历代都被看作珍品。其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如现存的钧窑瓷盘。地处浙江省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器,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如现存的龙泉窑青瓷香炉;地处浙江省的哥窑的青瓷器,器身满布断纹(专业术语称作“开片”或“纹片”),以此作为釉面装饰,本来“开片”乃是工艺上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过大而出现的一种裂纹,是一种缺陷。而哥窑的匠师们却通过工艺的调整,有意识地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作为瓷器装饰的一种特殊手段,有意追求一种缺陷美、瑕疵美;地处福建省的建窑以烧黑瓷著名。黑瓷似乎除黑而外难以创造特色,但宋代的匠师却烧出了像兔毫般的结晶釉。 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工艺又有重大突破。一是始于元代的青花瓷器,至明代永乐、成化年间(公元1403—1487年)达到高峰。 这种瓷器是先在瓷胎上用钴料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经烧成后,釉色变青,纹饰清澈明丽,幽雅宁静,永不退色,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是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现存的元代青花鸳鸯莲纹盘突出地体现了青花瓷的这种艺术特色。其次,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现存元代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是传世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它色泽鲜明,纹饰丰富。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纹饰复杂,但层次清楚,且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红艳夺目,十分绚丽。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艺达到了顶峰。这时期除了青花瓷的烧造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外,还创造了极其名贵的珐琅彩瓷器,在这基础上又创造了比五彩瓷更娇艳、层次更丰富、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的粉彩瓷器。现存的康熙时的郎窑红瓶、雍正时的粉彩八桃过枝盘、乾隆时的珐琅彩芙蓉锦鸡玉壶春瓶,从不同方面显示了清代瓷器工艺的新成就和新特色。郎窑红瓶釉色艳丽,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血”之誉;粉彩八桃过枝盘胎质薄,釉色匀润,盘内外均以果实累累的八桃过枝作装饰,色彩浓淡适宜,淡雅柔和,其画面如同一幅极富艺术魅力的没骨花卉画;珐琅彩芙蓉锦鸡玉壶春瓶是清代珐琅彩瓷器最珍贵的传世精品,原属宫廷御器,装饰色彩丰富,画面立体感强,色彩效果富丽堂皇。 中国陶瓷基本名词术语 陶土 陶土 制造陶器用的原料。多种粉状或土状的矿物集合体,常含有砂粒或粉砂。陶土含 有有机物质,呈灰白、黄、褐红、灰黑等色,具有吸水性、可塑性。陶土加水调合后可制成各式器皿。古代泛称制瓷原料为陶土。 黑陶 黑陶 胎体器表均呈黑色的陶器统称。黑陶制作形状规则,器表打磨光亮。其艺术特征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代表器形有单耳杯、高柄杯、鼎、斝等。黑陶被誉为我国"造型艺术的鼻祖"。黑陶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因而被命名为龙山文化的代表。 灰陶 灰陶 胎体器表呈灰色的陶器统称。灰陶利用还原焙烧成,陶胎坚硬,经久耐用。品种有烹饪器、食器和盛贮器等。其装饰纹样,有陶拍拍印的绳纹、篮纹;有用尖状工具刻划的方格纹;还有用堆贴手法制成的绳纹等。灰陶多采用模制,圆器则用陶车。 彩陶 用色彩绘制图纹的古代陶器品种。彩陶多为手制,壁薄而均匀,外表多以黑红等色做彩绘原料,以植物、动物、几何形等为纹样。造型以杯、钵、碗、罐、瓮为常见。我国彩陶分为以下几大类型:?半坡型仰韶文化彩陶;?庙底沟型仰韶文化彩陶;?半山型马家窑文化彩陶;?齐家型文化彩陶;?大汶口彩陶等。 白陶 白陶 早期陶器品种,以胎体和器表均呈白色而得名。制作基本采用手制,后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形有鬶、爵、豆、钵、罍、壶、卤、觯等。纹饰有兽面纹、夔纹、云雷纹等。白陶是同期仿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被认为是当时王室和贵族作祭祀的礼器,是殷商物质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紫砂陶 紫砂陶 用紫砂泥等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称紫砂陶。紫砂陶质地坚硬,器表不施釉。制品最多的是茶具。用此类茶具泡茶,不失原味,茶水不易变馊,耐热保温性好。紫砂陶还具有色泽素雅,富有民族风格等特点。 硬陶 硬陶 古代陶器的一种,亦称印纹硬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有发现。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细腻,烧成温度较高。器表拍印有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纹饰。硬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 软陶 软陶 古陶器的一种。它分泥质与细砂质两种。软陶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纹饰构成较粗疏,有绳纹、波纹、 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因此,软陶也称"印纹软陶"。器形与硬陶较接近。我国江南地区古代遗址中出土较多。 高岭土 高岭土 瓷胎原料,亦称瓷土,因产于江西浮梁县高岭村,故名。 高岭土呈白色或浅灰色, 无光泽,有滑腻感,手捏即可成粉末状,干燥后有吸水性,潮湿后有良好的可塑性,系各种结晶岩风化和温热变化后的产物(是瓷胎的重要原料。我国高岭土产地除江西浮梁高岭外(还有江苏苏州、湖南大德岭等。宋代景德镇窑始高岭土制瓷。 青瓷 又称青釉瓷。以釉色呈青而名。我国瓷器制作始于青瓷,故"原始瓷器"又有"原始青瓷"之说。青瓷的呈色剂为铁的还原色。在历史上,所谓缥瓷、秘色瓷、越瓷、龙泉瓷等,多半是指青瓷而言。 白瓷 器表施白釉的瓷器称白瓷。它以含铁量低的坯胎,施以纯净的透明釉而烧制成。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白瓷。 彩瓷 凡是以彩釉为饰,或以红、蓝、绿等诸彩为装饰图案的瓷器,均可通称为彩瓷。彩瓷是我国瓷器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三彩、辽三彩开我国彩瓷之先河。明清的彩瓷生产更得到飞速发展,名品佳作享誉中外,如明成化斗彩,嘉靖、万历五彩;清雍正、乾隆粉彩、珐琅彩等。 彩绘 以各种人造着色无机化合物或天然着色矿物或金属着色材料,在陶瓷制品上绘制各种不同的彩色纹饰,称为彩绘。彩绘是陶瓷装饰技法。代表作品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明、清时代景德镇烧制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 印花 印花即将刻有花纹的印模,打印在未干的陶瓷坯体上,使其呈现出稍为凹凸的装饰花纹,再施釉烧成,呈浅浮雕效果。 剔花 又称"剥花"。指在未烧的陶瓷坯体上,挂化妆土或不易流动的生釉,趁其半干时,用刻针勾刻出花纹,然后按照花纹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用刀剔掉纹样外的化妆土和釉,使留下的花纹具有浅浮雕效果。另外,由于使用刻针、刮刀一类工具剔划,产生的刀痕和刻线等具有类似绘画的艺术效果。 刻花 指用竹刀或铁刀在未烧的陶瓷坯体上刻划出阴线图案。通过多种刀法的不同运用,在坯体上刻出长短、粗细、宽窄、方圆、深浅以及不同角度和斜面的线条,形成既单纯质朴又丰富多样的纹饰。刻花始于唐代越窑,其碗、盘都有刻花,条纹较粗。刻花常与划花技法相结合使用,故又通?quot;刻划花"。 划花 用竹、骨、铁制的针状和签状工具,在成型后的陶瓷坯股上,划出各种图案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划花技艺。常见的划花图案有植物纹、动物纹、鱼藻纹等。 贴花 指用模印或捏塑的装饰纹样贴在陶瓷器物的坯股上,再施釉烧成。具有浮雕的装饰作用。早在东汉时的釉陶上已有精美的印模兽相贴花。到了三国与南北朝时的青瓷上有动物、花卉的模印和手塑贴花,均极精妙,以后各代都有佳作传世。 镂雕 亦称镂空、透雕。指在陶瓷体上透雕花纹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堆贴 又称"塑贴"、"堆雕"、"堆塑"。是将印出或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陶瓷的坯胎上,然后罩釉烧制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如魏晋南北朝遗址出土的陶谷、魂瓶上,往往堆贴有楼阁、人物、鸟兽、家禽等形象。 纹饰 用来装饰美化器物的花纹和图案。纹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纹、诗词书法等。 龙纹 陶瓷器主要装饰题材。龙纹曾为原始先民的图腾,后来演化为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传说龙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能登天人渊,行云降雨,因而常与祥云、波涛组合成云龙纹。 人面鱼纹 古代陶器纹饰。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 几何形印纹 古代陶瓷纹饰。陶瓷器模印花纹中呈菱形、圆形。方形、三角形、逗点形等的纹样,或由这些纹样组合成的图案,统称几何形印纹。 回形印纹 古代陶瓷纹饰,简称回纹。指陶瓷器模印花纹中连续出现的"回'字形纹样。 布纹 古代陶瓷纹饰。为陶瓷表面呈现的纤维织物印痕。半坡遗址陶器上已见类似麻袋或粗布的纹路。战国和秦汉陶器上也可见布纹。 席纹 古代陶瓷纹饰。是在陶坯未干时放在席子上印出的席子编织印纹,多见于器物底部。典型的席纹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扁平人字形席纹,圆条和扁条垂直交错的席纹等。 弦纹 古代陶瓷纹饰。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网纹 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纹样。因以斜方格组成形似鱼网的画面,故名。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钵内描画有落网的双鱼。 篮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其形如竹篮的条状纹,故名。用刻有横条纹的陶拍在半干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的表面就有重迭和交错的篮纹。云南地区的傣族和佤族尚用拍印法制作印纹陶器。 绳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花纹形式如编结的绳痕,故名。陶器成型后,用刻有绳纹的陶拍或缠绕绳子的陶拍拍打,使绳纹清晰印于坯体。 篦划纹 瓷器的传统装饰纹样。指用蓖状工具划出一排排等距的波浪纹,故名。东南沿海地区青瓷、青白瓷多用此装饰。其线条千变万化,波浪自然生动。 竹林七贤 瓷器的传统纹样。指以魏晋时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于竹林饮酒、抚琴、吟诗作乐为题材的画面。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常以此为主题纹饰,有青花及五彩绘"竹林七贤"的器物传世。 宝相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纹样。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经过艺术处理后,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通常指的是变形莲花,花朵紧凑又富丽。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此类装饰题材较多。 釉 瓷器装饰物。指覆盖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一般以长石、石英、粘土等作原料。化学组成为硅、铝、铁、钛、钙、钾、镁、钠等的氧化物。 釉的种类很多:按胎体质地,可分为瓷釉和陶釉;按配料,可分为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等;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外观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裂纹釉。 釉下彩 高温颜色釉品种。因彩色纹饰在釉下不易脱落,故名。先在生坯上彩绘纹样,施釉后入窑高温烧成。釉下彩瓷器最早见于1983年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盘口壶,为釉下彩绘羽人鸟兽和仙草云气的纹饰。 青花 釉下彩品种。亦称"白地蓝花"。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器胎上彩绘,外罩一层透明釉经125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青花具有恬静素雅、清新明快之感。据考证,青花首先烧成于唐代河南巩县窑。明清两代除用国产陂塘青、珠明料外,还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和回青料。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指以氧化银为呈色剂在素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白地红花,色彩鲜艳明快。此品种烧成于元代德镇窑。 青花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指一件器物上同时用青花、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蓝红辉映格外艳丽。始烧于元代景德镇窑。以蓝、红两彩表现的四季花开庭园景色的"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是元代的代表性作品,于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 釉上彩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色彩附于器物表面,故名。先在烧好的素白釉器物上,彩绘各种纹饰,再经 750, 900摄氏度低温炉烘烤而成。釉上彩品种有红彩、五彩、三彩、粉彩、金 彩、墨彩、珐琅彩等。 五彩 釉上彩品种。是在已烧成的素白釉器物上,用多种彩料描绘图案纹样,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五彩品种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明嘉靖、万历期间有一种官窑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代康熙五彩以民窑居多。 粉彩 釉上彩品种,亦称软彩。此品种借鉴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彩料渲染作画,再经低温炉烘烤而成。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比五彩更加丰富,以淡雅秀丽为特色,感觉上比五彩柔软,因此又有“软彩”之称。粉彩是在清代康熙五彩基础上, 受珐琅彩影响创烧的一个釉上彩新品种。粉彩用料多为进口料,故又有“洋彩”之称。 珐琅彩 釉上彩品种。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在烧好的细白瓷上作画,然后入窑炉供烧而成。珐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泽的珐琅彩。珐琅彩瓷具有轻、薄、坚、细、洁的特点,有黄、蓝、紫、红等着色。珐琅彩是在康熙时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的画师创烧。属于清代宫廷御用瓷器。 结晶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是利用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 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密集地形成线状的、点状的、斑块状的、花朵状的结晶形态。在黑釉上露银白色细丝如兔毫状的,称为“兔毫”;银灰光泽的小圆点称为“油滴”。清朝又出现“茶叶末”、“蟹甲青”、“鳝鱼黄”等新品种。 黑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釉料中铁的氧化含量超过5,。经高温焙烧而呈黑色光泽。最早产于东汉浙江上虞地区,但釉色不纯正,呈黑褐色。唐代长沙窑和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均有烧制,其中以定窑烧制的薄胎黑釉器最为名贵。 白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洁白细腻的坯体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釉色白润光亮。白釉色调有粉白、象牙白、青白、黄白(牙黄)、雪白等多种。 天蓝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生坯挂釉,经高温还原焙烧成后呈浅淡蓝色,近于天空之蓝。呈色稳定,釉面光洁。是康熙时景德镇窑的新品种。 青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釉中含有3,左右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商周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期阶段。六朝的青釉呈色青绿,匀净光润。唐宋时日臻成熟,创出了千峰翠色、艾色、粉青、梅子青。苹果青、冬青等不少名贵品种。 洒蓝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也称"雪花蓝"。以钴为呈色剂的色釉与白釉相叠施釉,经过高温烧成后呈现不均匀的如洒出的蓝色斑点,晕散开来又如片片的雪花。始烧于明宣德年间,其特点是釉层较厚,微微凸起,凝重的蓝色中微微露白,白中又闪出淡淡的蓝色,这种制品极少。清康熙时,釉色转薄不凸起,洒蓝釉加金彩装饰的较多见。 茄皮紫 高温颜色釉品种。以锰为呈色剂的釉料中加入适量的碱,经高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样的深紫色。清康熙时景德镇窑烧成。 黄釉 低温颜色釉品种。以铁锑元素为着色剂,素坯挂釉,经低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晶莹。盛烧于明清时景德镇窑。清代的黄釉,以氧化锑作呈色剂,有娇黄、姜黄、蜜腊黄、蛋黄等色调。成化、弘治时期的黄釉器更为娇艳,代表了历史上黄釉器的最高水平。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也称"'胭脂水"。在烧好的白瓷上,吹上一层极薄的含金的铅釉,再用800摄氏度低温烧烤而成,外釉鲜艳,明丽如胭脂。制成器物,胎薄、体轻、小巧秀丽,里釉洁白,外釉鲜红。烧成于清康熙时,雍正时制品最美,传世品稀少。 珊瑚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色近于红珊瑚,故名。以铁为呈剂经低温烘烤而成。雍正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瓶、珊瑚红地粉彩花鸟纹瓶,皆为罕见精品。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绿油色如孔雀尾翎上翠绿羽毛,故名。明正德时制品釉薄匀净,色彩鲜艳,最为名贵。清康熙时盛烧孔雀绿,制品丰富,釉色深翠,光泽很强。 孔雀蓝 低温颜色釉品种。以钢为呈色剂,生坯挂釉,经低温氧化焰烧成,呈现娇翠的蓝绿色,近似于孔雀尾翎上的蓝色羽毛。此为清康熙时景德镇窑的新品种。 红釉 也称“铜红釉”,又名“郎窑红”。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施于坯胎,在高温还原焰下烧制而成。元代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多呈猪肝色,不够鲜艳。明初烧成的“宝石红”为名贵品种。清康熙三十年( 1691年)后,在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时,将明朝中期以后中断的“铜红釉”加以恢复,故其有“郎窑红”之称。当时又创烧出“豇豆红”、“霁红”等新品种。 冰裂纹 亦称“开片”。宋代哥窑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过早出窑使瓷器骤然遇到冷空气也会产生冰裂纹。 圜底 指陶器底部为圆形而向外凸出者。这种形式的陶器底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普遍出现,如红陶盆、钵、罐等器皿中较多。圜底沿袭的时间较长,到战国时期仍有,所以是我国早期陶器底部的主要造型。 圈足 陶瓷器足的一种样式。是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圈足始于唐代的瓶、壶、盘、碗等器具上,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类器皿几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 款识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底部所书写的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一般称六字款;写“永乐年制”、“雍正年制”的则称四字款。官窑的朝代款有篆、楷两种字体,称为篆书款和楷书款。在款周一般都画双圆圈或双方圈。民窑的朝代款,其字体则以行书多见。款识的种类较多:有干支款,以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纪年款;有明代王府定烧瓷器时底部书写的王府款;有以私人定烧瓷器的自家堂号或名字或别名的私自款;有因名字用珐琅彩书写后凸起形成堆垛的堆料款;有书写吉祥语的吉语款等。
本文档为【【艺术课件】瓷器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6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