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胜道启门颂讲释(一)

胜道启门颂讲释(一)

举报
开通vip

胜道启门颂讲释(一)胜道启门颂讲释(一) 《勝道啟門頌》講釋(一) 西康色須寺赤瓦仁波切(赤巴活佛)講 妙方 師 譯 小禮等 整理 第四世班禪大師曾經說,在修法以前要調整我們的發心,懷著怎樣的心態修法,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是懷著廣大的心,是為了盡虛空一切有情修學佛法,這樣,修學這一善法的力量就特別強大。所以,我們首先應檢查和調整自已的發心。 諸功德本謂如理,依止恩師是道基, 善了智已多策勵,恭敬親近祈加持。 這是本頌的第一個偈子。 “功德本”義即功德的根源,也就是自己的恩師。在我們的修學道上,善知識是一切功德的根源...

胜道启门颂讲释(一)
胜道启门颂讲释(一) 《勝道啟門頌》講釋(一) 西康色須寺赤瓦仁波切(赤巴活佛)講 妙方 師 譯 小禮等 整理 第四世班禪大師曾經說,在修法以前要調整我們的發心,懷著怎樣的心態修法,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是懷著廣大的心,是為了盡虛空一切有情修學佛法,這樣,修學這一善法的力量就特別強大。所以,我們首先應檢查和調整自已的發心。 諸功德本謂如理,依止恩師是道基, 善了智已多策勵,恭敬親近祈加持。 這是本頌的第一個偈子。 “功德本”義即功德的根源,也就是自己的恩師。在我們的修學道上,善知識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謂功德的根源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一方面,正如貢薩活佛所說,對弟子而言,自已未來一切功德的基礎依靠自己的善知識,一切功德的根源建立在依止自己的善知識上;另一方面,善知識本身就具足一切功德 。當然,這是指能夠依止的善知識。 弟子選擇所依止的善知識並非因為名氣大或者許多人都在說他好。而是有一定的標準。在一般標準而言,最主要有兩個:一是非常通達經論、非常善巧;二是戒律清淨,這是最基本的兩個條件;密宗的善知識條件就多了,最起碼要具足二十種真如功德,除此以外,還有其它的很多條件;大乘的善知識最起碼要在戒、定、慧,自利利他方面具有十種條件。 我們依止善知識,對善知識的要求,最起碼是善知識能夠指導我們依佛法止惡行善,好好修學善法、斷除惡法,這條是最重要的。釋迦佛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根據各個眾生的不同根性而說,這個法對眾生的解脫有一定意義,才去開示。但現下有很多佛弟子卻因神通、或非常玄虛的東西、或者長得比較氣派等原因而去依止,而不是對佛法方面,真正指導我們止惡行善作過多的探究。這就象有一位大德說的,追求神通的話,就好像你認為眼睛能夠看很遠很遠的東西,認為這樣就可以作我們的善知識,那麼老鷹也可以看很遠很遠、很多公里以外非常細微的事物,所以光是這一點,是不足以作為我們依止的條件的。最關鍵的,我們依止的善知識應該能指導我們對善法的修持和對惡法的斷除,這個應該是最重要的。《普賢上師言教》裡面說,具相的弟子-------最開始,他對善知識的觀察非常善巧,非常善巧地觀察善知識具不具格,作為我們依止的善知識有沒有資格;中間的時侯,他依止法沒有錯亂,能夠清淨地依止;最後能夠依教奉行,對善知識的教言,按善知識教導的去做,善巧地依教奉行。真正的具相弟子應該具有這個條件,並不是剛開始隨便地去依止,過後又依止法不清淨。 經常看善知識的過錯,這對弟子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因為功德的根本是我們的恩師,是善知識,對於這樣的善知識,就是如理“依止恩師是道基”,這是我們修道的基礎。未來解脫道、菩提道的基礎是如理依止恩師,如果我們如理依止善知識,利益是什麼呢,有怎樣的功德呢,那就是未來解脫的基礎打好了,一切的功德的源泉就樹立起來了;反之,就是另外一種結果:未來的解脫沒有了,基礎就一定塌下去。總之,第二句如理“依止恩師是道基”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如理依止就有這樣的好處,未來解脫的基礎建立起來了,第二,沒有如理依止,解脫道的法身慧命就斷除了。 第三句“善了智已多策勵”,就是對於我們剛才講的道理要能夠恭敬和親近,並通過各個方面非常恭敬地依止,祈禱善知識、佛菩薩的加持,加持我們能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並付諸實踐,非常努力地恭敬、親近善知識,這就是我們要祈求得到的加持。善知識在我們的修行道路上,對我們的解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就象一個孩子上學,如果這所學校在各方面都很優秀,是重點學校,師資力量雄濃,就容易培養傑出的人才,這就說明,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們歷劫以來,從來沒有修持過,而且往世都在惡趣中流轉,現下才開始修行,在過去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上行走,要能夠一步步超越惡趣、得人天果報、進而進入別解脫道成佛,就這個次第、這個增上的過程,更需要善知識的幫助、善知識的護持。 偶一得此暇滿身,知極難得具大義。 遍諸晝夜恆無間,生取堅心願加持。 第一個偈子是說依止善知識,第二個偈子就是認識我們人身難得、暇滿人身難得。 “暇滿”一般就是八有暇、十圓滿,“暇”,簡單說即指有一定空閑、有時間修持佛法;“滿”就是各種內外因緣具足,在修學佛法方面有空閑、內外因緣都具足,這樣的人身非常難得。 從因緣來說,人身難得,需要時機、需要布施、發願、持守五戒。而且人和其它有情相比,如海裡的動物、各種各樣的虫類„„以此比較我們人的數量,就可知單單我們這個人身,已是非常難得了:世界上有那麼多人,能夠值遇佛法的,真正是很少的:就象中國,真正在修學佛法的,非常非常少,而且各種各樣的修法因緣都具足的更是少得可憐:這就說明暇滿人身難得。 “具大義”的“大義”就是非常有價值。我們想脫離三惡道,透過這個人身可以成就;想得到人天福報,透過這個人身可以成就;想得到解脫、成佛、想往生淨土,一切未來的原素、美好的前景,都可以依靠我們的身體去成就,所以在整個輪回的長河中,我們現下有因緣具足色身,就應該好好把握。未來如何,決定於當下,“現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人身非常難以得到,一旦失去,萬劫難複,這樣,我們才會發起修學佛法之心,我們對佛法的修學就會非常堅定,好躍之心就特別強烈,就能“遍諸晝夜恆無間”,每天每夜都在法上思惟。通過思維暇滿人身,讓我們對修持佛法發起非常歡喜的心,反之,如果認識不到人身難得、人身有這么大的價值,當然,對佛法的修持也就可以推遲了,這樣就會浪費這個人身了。 對於暇滿人身難得,我們在聽別人講的時候,也會感到我們的人身確實很難得,也很有意義,應該好好修學。但這個念頭轉瞬即逝,可能我們等一下聽法結束,這種對人身非常珍惜的心情也就不知跑到那裡去了。所以我們還要對人身難得的道理反覆地思惟,起碼要生起一種不動搖的心:想想:八有暇、十圓滿,善知識都說過,我們也都聽說過,為什麼現下那種感受又找不到了,那是因為我們內心裡沒有生起對善知識的感恩心,也沒有生起對暇滿人身的深切認識,這些沒有深入到我們內心裡面,這個量還不到。所以應該經常在這方面思惟,直到內心生起不造作的、自然而然就流露的暇滿人身難得的心,這樣,才能說是夠量,才說明是得到了其中奧義,要不然,也只不過是掌握了一個知識,那樣的話,什麼叫八有暇、十圓滿,即使背得比任何人都熟也沒有用,因為最關鍵的還是我們的內心。 生命動搖如水泡,速疾壞滅當念死。 死後如影隨於形,黑白業果恆隨逐。 獲定解已於罪聚,雖諸小罪亦應除。 勤修一切妙善聚,常不放逸祈加持。 這兩個偈子在道次第裡面是下士道的內涵。下士道的內容主要講什麼呢,是希望我們對未來三惡趣的苦生起怖畏之心,然後真實地希求三寶救護自己,並對因果有一定了解。 世界是無常的,從釋迦佛、到印度最有名的六莊嚴二聖,印藏的大德、漢地的大德,他們出現於世,最後都示現圓寂,從他們出生到圓寂的日子,也就不過是幾百頁的傳記而已。而世間法中的偉人、學人、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留給我們的也只是短短的幾行介紹或只是一本傳記„„這一切的現象都在向我們說明一個道理:生命是無常的。 現下在座的各位,除了幾個孩子,一般年齡都在二、三十歲,有的年紀更大一些。年齡一大,頭髮白了、額頭的皺紋也多了,這都是老的征相。老,也就意味著離死亡越來越近:何況死亡的到來,並沒有年齡的界限。古人說:“莫到老來方學道。”生命無常,過去的業力一旦受感,誰也沒有辦法,因為無常的到來是不會按年齡次序去排列的。懂得無常,就是讓我們抓緊時間,珍惜現下的時光去修行,只有這樣才能安住佛法,以後才可以最好地護持我們的未來生,如果沒有理解無常,就往往墮入執常,好像自己可以活很長時間,對善法的修學就缺乏心力,所以最關鍵的就是思惟無常的道理。希望我們現在就能抓緊,不要浪費時光,在善法上好好努力。 “生命動搖如水泡”,就象風裡的蠟燭一樣,任何一個外緣都可以撲滅生命的火焰,偈中以此比喻生命無常,說明應好好修行。而且一旦無常來臨,死亡以後,並不象一般人所以為的,人死如燈滅,什么都沒有了,而是要去受生的,因為我們的生命之流是無限地從過去到未來,如果沒有解脫,就要一直流轉下去。 引導我們未來去向的,就是業果:“黑白業果”,也就是惡業或善業,它們決定我們的未來。善、惡業產生的苦樂果報-------黑白業果如影隨形,死亡時親人、朋友、財產都毫無作用,只有自己領受自己的善、惡業,無人讓人代替。同時,因果還有一個“未做不遇”的問題,你不做的,必定不會遭遇,只要造作了,就一定要去領受,除非你好好告解,所以對善法的修行一定要努力,而不是只求上師、活佛加持,以為一加持,自已的業障就消失了,疾病也消失了。如果這樣,釋迦佛是最有威力的,他應該可以除去一切眾生的病苦,但釋迦佛也說:“我也得開示解脫道的道理,讓你們好好地修行,才可以讓你們真正知道解脫,你們應該明白這一點。”釋迦佛本身也是這樣教導他的弟子,而不是把所証得的交給弟子就可以了,或是用水啊什麼的洗去弟子的罪障;過去的大德們,他們也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修行,受各種各樣的苦行,才成就了那樣的功德,並不是僱一個人,說:“你好好地修行吧,我僱了你,以後把修行功德給我”就可以了。不是這樣的:他們都是自已親身去實踐,從而証得那樣高的功德。 對於這些道理:三世因果;善、惡業分別產生苦樂,一定要生起定解。譬如對因果,可以說在座的都會相信,但是不是定解呢,微細的善業所產生的果報和微細的惡業所導致的果報,我們往往就會忽視,有忽視的情況,就說明我們對因果並沒有產生真正的了解,所以對因果的一些特點,我們要很深刻地理解,這樣,在我們的身 、口、意,自然就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現出即使是極微小的惡業也會斬除。“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會因為惡小而去做,也不會因為善事很小而不做,雖然是很小的善事也是盡力為之,雖然是極小的惡業也盡力斬除。一旦產生對因果的定解,就會“常不放逸”所謂“放逸”,就是身、口、意無所謂,不修善、不防護惡,一旦認識到因果的道理,止惡行善就會非常任運,任運就會產生。 受用無厭眾苦門,不可保信三有樂, 見過患已當希求,解脫妙樂願加持, 清淨意樂所引發,正念正知不放逸。 聖教根本別解脫,修為堅實祈加持。 這幾個偈子是中士道的修行內容。讓我們明白整個三界就是輪回界,我們要發起希求解脫之心。 輪回中的榮華富貴即“三有樂”,指三界中的一切功名利祿。它有怎樣的特點呢,那就是人們對它受用無厭。不管是地位、財產、權勢、眷屬„„無論多么圓滿,三界眾生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永遠都在追 求。 在煩惱的控制下,再多的榮華富貴也從不滿足,並由此引生無邊的痛苦,所以堪稱“痛苦之門”。因為你在追求權勢的過程中會造下許多惡業,追求財產的時候也造下許多惡業„„最初受用這些“三有樂”的時候,也可能有一定暫時的安樂,但最終還是產生無量的痛苦,因為惡業必定引生惡果。所以第二個“三 有樂”的特點就是“眾苦之門”。 第三個特點則是“不可保信”,“三有樂”是不可信賴的,不管是名望、財產„„連身體都要舍去嘛:現下的家庭,父子之間反目為仇的也很多;朋友之間,雖然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也還是不可保信、不可信 賴,在煩惱的控制下,什麼都是可能發生的。外在的錢財、地位更是如此。 所以只要是“三有”的緣,發生在三界中,在我執煩惱的控製下,三界中得到的任何一個看似快樂的東西,實際都是受用無厭、都是一切痛苦的來源、都是不可信賴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見其過患,知道在 三界中就有這樣的過患,這樣的過失,通過思維輪回苦的道理,永遠發起希求清淨解脫的心。 發起希求清淨解脫的心以後,我們對三學-------戒、定、慧的修學就特別重要,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 解脫。 別解脫戒,這是佛教的根本啊: 佛陀自己示現凌晨出家,半夜逃離王宮,示現自己把自己頭髮剃掉,現出家相。後來就傳授戒法,以 別解脫戒作為佛教的根本。戒住世,佛教就住世,戒一旦沒有了,佛教也就沒有了。所以,象我們居士的五戒:男居士戒、女居士戒,這些都是別解脫戒,就是說你只要守持的話,就可以分別解脫-------誰守持,誰解脫,誰不守持,誰就不得解脫,所以稱“別解脫”。未來功德的基礎就是需要以戒律為根本,作為我 們修行的重點。 “修為堅實”:“堅實”就是心要,要把它作為我們修持的中心,在最基本的戒律上好好保持清淨,這 一點要作為我們最開始修持的重點,要時時祈禱上師的加持。 如自沉沒三有海,慈母眾生悉如是。 見己荷度眾生擔,修菩提心願加持。 發心若不學三戒,當知定不証菩提, 故應勤發大精進,學菩薩戒祈加持, 這幾偈是上士道的內容,就是大乘菩薩行的修持。通過自己發起厭離三有之心,希求解脫,修學戒、定、慧,同時看到“如自沉沒三有海”、和自己一樣的其他有情也是這樣,都受著三有的痛苦煎熬,現在自己有了這暇滿人身,有這樣的因緣知道佛法,有這個能力修學佛法,就應該發起救渡這些慈母眾生的悲心,承擔起落在自己身上的救渡眾生的重擔,發起廣大菩提心,為渡化眾生而誓願成佛。 菩提心的修學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般有兩種,象寂天菩薩講的自他交換,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以及無著菩薩講的七因果教授:知母、念母、報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這幾點中,“知母”一項非常重要,我們學佛一定要理解生命的無始、生命的流轉,我們目前只是這一期生命,但千萬不要把眼光局限在這一生。另外,生命從無始到現下,如果沒有解脫,就還要從現下到未來,一直流轉下去。歷劫以來,一期一期的生命,我們在每一世都有自己的母親,所以有無量無邊的母親,以前,老上師、師長們都有這樣的教言,看見別人生病的時候,看見別人受苦的時候,應該生起一種悲心,應該這樣想:生命是無始無限的,這位有情一樣做過自己的母親,在過去世,母親對自己有無量無邊的恩德,她保護自己,讓自己好好成長,由此所造的惡業現下成熟了,所以有各種病痛、各樣各樣的災難,自己應該對他生起悲憫之心、報答之情。希望大家都這樣慢慢調伏自己的心,碰到別人有痛苦的時候就這樣想,噢,他是過去惡業所感,這個惡業是過去為了幫助自己所造的惡業,現下成熟了。以前我自己的上師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大家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去鍛煉,這對我們菩提心和悲心的增長一定會有很大的作用。 剛才我們說的這個偈子:“如自沈沒三有海,慈母眾生悉如是。見己荷度眾生擔,修菩提心願加持。”是說願菩提心,是非常強烈地願望幫助他人,下面說菩薩戒:行菩提心,也就是直接行持了。雖然你發起了願菩提心,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願望,但如果不去實踐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用各種各樣的方便善巧利益他人,只有發心而沒有行動,這還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還是不行的。必須要實踐,才能真正証得菩提。明白這個道理後,就要發大精進,“學菩提戒”,即菩薩戒-------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各種各樣的利眾行為。各種各樣的菩薩行,我們都要去學習。 散馳邪境令寂滅,如理觀察真實義, 寂止妙觀雙運道,速當生起願加持。 善修共道成法器,乘中最勝金剛乘, 諸善丈夫勝道階,順利趨入祈加持。 這幾個偈子所說的特別要說是靜慮,也就是禪定和般若。 為什麼呢,我們現下可能連定五分鐘的時間都沒有吧,往往坐在那裡,剛開始還會定,很快思想就會不集中,非常躁動,這就說明我們的心不平靜,比較浮躁,定力差得很。佛法的修持特別強調對定力的訓練,即禪定的修持。禪定的修持方法,講到九住心,透過八斷行,斷除不同過失,修心修定。簡單地說,心一靜,性就定,行緣於淨,遠離掉舉和昏沉,既不浮躁,又不打嗑睡,處於清明的狀態,這就是定。“散馳邪境”的邪境,就是指貪、嗔、痴、昏沉、掉舉,散亂、昏沉、掉舉如果能夠斷除,心就可以處於一種寧 靜、清明的狀態,這就是定的表現。 在止的基礎上,在定力的基礎上,止觀雙運,進一步觀察空性的道理,了知諸法實相。如果我們定力不行,對空性的觀察就根本深入不下去,觀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在止的基礎上,才可以証悟空性,真正的空性一定要得定才能有。止觀雙運就是在定力中觀照空性,如同一個非常平靜的湖泊裡面,一條魚在非常輕快地游動,又不會攪動湖水 爾時二種成就本,謂獲淨律三昧耶, 願獲真實決定解,舍命守護祈加持。 次正通達續部心,二次宗要善勤習, 四座瑜珈不放漫,如師教修願加持。 什么是善丈夫呢,那就是對三士道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的了解有一定量的人,這是真正具有善根的人,他對金剛乘的修學有非常具足的條件,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成就。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即使修再多金剛乘的法也會一事無成。 對經過灌頂進入金剛乘修學的人,都知道修學金剛乘有各種各樣的戒律:三昧耶戒,這些三昧耶誓願是一切成就的根源,要好好守持。“二種成就”所指的,一是殊勝成就,即無上菩提,二是一般成就,即世間成就,不管是殊勝成就還是世間成就,其根本都是要守護三昧耶戒。就是說你進入金剛乘的修學要有一定條件,那就是對戒律的守護是否清淨,“願獲真實決定解”,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舍命守護祈加持”。釋迦佛說,對於戒律要好好地守護,如果為了身體而把戒律拋棄,這不是修行人的行為,相反,應該是寧可舍棄身體,也要好好守護戒律。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壞了只是這一生一世的問題,如果戒律一旦破壞,或是輕視戒律而破壞它,那就不止是今生,而是無數生、無數世的問題,所以在很多書上都是說對戒律的守護要“舍命守護”。意思是我們對戒律要盡其身命地發出這樣的誓願,盡其身命地加以守護。這一點要祈求上師佛陀的加持。只有在三昧耶清淨的基礎上,才可以好好地修持金剛乘。 金剛乘的經典叫續部或密續,其最為顯要的就是無上瑜珈裡面的生圓二次第:生起次第主要是修持本尊慢、佛慢;圓滿次第就是氣脈明點的修持。對於這兩個次第,其中關鍵的義理、關鍵的修持模式一定要明白,不明白就等於盲修瞎練,所以要在了解的基礎上好好地如江河流水一樣持續不斷地修持,這才叫作“善勤習”。而不是今天有空,就多學兩種,明天沒空就休息,自己給自己放假,等想起來再修。 散馳邪境令寂滅,如理觀察真實義, 寂止妙觀雙運道,速當生起願加持。 善修共道成法器,乘中最勝金剛乘, 諸善丈夫勝道階,順利趨入祈加持。 這幾個偈子所說的特別要說是靜慮,也就是禪定和般若。 為什麼呢,我們現下可能連定五分鐘的時間都沒有吧,往往坐在那裡,剛開始還會定,很快思想就會不集中,非常躁動,這就說明我們的心不平靜,比較浮躁,定力差得很。佛法的修持特別強調對定力的訓練,即禪定的修持。禪定的修持方法,講到九住心,透過八斷行,斷除不同過失,修心修定。簡單地說,心一靜,性就定,行緣於淨,遠離掉舉和昏沉,既不浮躁,又不打嗑睡,處於清明的狀態,這就是定。“散馳邪境”的邪境,就是指貪、嗔、痴、昏沉、掉舉,散亂、昏沉、掉舉如果能夠斷除,心就可以處於一種寧靜、清明的狀態,這就是定的表現。 在止的基礎上,在定力的基礎上,止觀雙運,進一步觀察空性的道理,了知諸法實相。如果我們定力不行,對空性的觀察就根本深入不下去,觀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在止的基礎上,才可以証悟空性,真正的空 性一定要得定才能有。止觀雙運就是在定力中觀照空性,如同一個非常平靜的湖泊裡面,一條魚在非常輕快地游動,又不會攪動湖水 爾時二種成就本,謂獲淨律三昧耶, 願獲真實決定解,舍命守護祈加持。 次正通達續部心,二次宗要善勤習, 四座瑜珈不放漫,如師教修願加持。 什么是善丈夫呢,那就是對三士道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的了解有一定量的人,這是真正具有善根的人,他對金剛乘的修學有非常具足的條件,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成就。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即使修再多金剛乘的法也會一事無成。 對經過灌頂進入金剛乘修學的人,都知道修學金剛乘有各種各樣的戒律:三昧耶戒,這些三昧耶誓願是一切成就的根源,要好好守持。“二種成就”所指的,一是殊勝成就,即無上菩提,二是一般成就,即世間成就,不管是殊勝成就還是世間成就,其根本都是要守護三昧耶戒。就是說你進入金剛乘的修學要有一定條件,那就是對戒律的守護是否清淨,“願獲真實決定解”,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舍命守護祈加持”。釋迦佛說,對於戒律要好好地守護,如果為了身體而把戒律拋棄,這不是修行人的行為,相反,應該是寧可舍棄身體,也要好好守護戒律。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壞了只是這一生一世的問題,如果戒律一旦破壞,或是輕視戒律而破壞它,那就不止是今生,而是無數生、無數世的問題,所以在很多書上都是說對戒律的守護要“舍命守護”。意思是我們對戒律要盡其身命地發出這樣的誓願,盡其身命地加以守護。這一點要祈求上師佛陀的加持。只有在三昧耶清淨的基礎上,才可以好好地修持金剛乘。 金剛乘的經典叫續部或密續,其最為顯要的就是無上瑜珈裡面的生圓二次第:生起次第主要是修持本尊慢、佛慢;圓滿次第就是氣脈明點的修持。對於這兩個次第,其中關鍵的義理、關鍵的修持模式一定要明白,不明白就等於盲修瞎練,所以要在了解的基礎上好好地如江河流水一樣持續不斷地修持,這才叫作“善勤習”。而不是今天有空,就多學兩種,明天沒空就休息,自己給自己放假,等想起來再修。 《勝道啟門頌》非常扼要地開示了依止善知識乃至達成雙運位成佛的整個過程,內容非常全面,把整個道次第的修學講得很清楚。 而其中的道理,比如依止善知識,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大家每天在這方面去思惟的卻很少,當一件事情發生,能去想想這些內容的可以說幾乎沒有,這樣對我們幫助不大。雖然你會說:“上師啊,恩德很大:非常感激:”可是作為上師,最希望的還是你在法上有所受益。所以希望你們每天念一遍,慢慢地念,慢慢地思惟其中的道理,這樣,對我們自身一定會有很大的好處。希望大家去做。當然,也不是說每天一定要念多少遍,關鍵是我們的內心能夠依據它的內涵好好思惟,並付諸實踐。這樣才好。不是今天一說,回去就要念許多遍,我的希望是你們每天最低限度能念一遍,一邊念誦一邊思維所念誦的偈子含義。 我也不知道給大家講什麼好,有時想說又沒有翻譯,有時又怕時間長了你們太勞累,這也就是說幾句心裡話,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大家大部分是學藏傳佛教的,特別是在密宗方面特別“好躍”,很多人也在修持。但是對於密宗的修持,剛才說了,如果你沒有歸依心,當然連佛門弟子都不是,如果沒有菩提心,那大乘都不是。沒有菩提心,即使你修得再殊勝、也有出離心,也只不過是個阿羅漢,也只是小乘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在修學的道路上,我們也都希望快快樂樂地,睡一覺就可以成佛,都希望不要苦行、難行,舒舒服服地就成佛,最好就是得到這樣的法。但是縱觀佛教的歷史,從釋迦佛、到歷代的大德,象這樣的修行還沒有看到過,都是要經過各種各樣的苦行。我們即使有再大的福德、再大的智慧、再大的心,但是象密勒日巴那樣還是達不到。所以在修學的時候,對於法,要從各方面思維,多方面修持,還是要下一番功夫,下一番苦心。 從見解上說,要懂得菩提心、空性見,無論是格魯派的中觀應成見、寧瑪巴的大圓滿見、噶舉巴的大手 印見、薩迦派的明空雙運,名相雖然不同,但究竟上都是一樣的空性見,所以任何一個教派,無論菩提道、密宗道,都要在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的攝持下修行。菩提心和空性見那么重要,我們就應該在這兩個方面對著自己的心去用功。 格魯派的四加行、五加行修法,裡面有個四歸依,這個各教派也都有,我們念四歸依的時候要求十萬遍、上百萬遍地念,但最關鍵的,還是對上師三寶真正歸依的心,如果沒有這個覺受,我們即使掛了無數條念珠、念了多少萬遍皈依文,帶了許許多多金剛結,對我們也沒有什么用,最關鍵還是這顆心。 從菩提心而言,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誓願成佛的那種急促心,只是看這一點,而不是看你講了什麼話,或者有怎樣特別的樣子。很多人都有修行人的形象: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形象,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形象,居士有拿著念珠學菩薩的樣子,如果我們學菩薩的恣態,但內心隨著自己的煩惱做著各種各樣的惡業,這樣的外相即使多么莊嚴、外在多么象一個菩薩,但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幫助呢,對佛法的修持,即使是老居士了,修學多年,也親近了不少大德,知道許多道理,最關鍵的還是我們的內心,知道道理後要在內心上找到覺受,這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知道以後,看了很多佛經,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和別人交談,顯示知識多么淵博或是考考別人、把別人考倒的工具,如果這樣去研習佛法,對我們就沒有什麼助益。打個比方,就象甘蔗,非常甜的是甘蔗的囊,如果我們只是啃點皮,是感覺不到其中的甜味的,只有吃到裡面,才可以知道它的甜,如果只停留於吃甘蔗皮,那真是太可惜了:這個比喻只是要說明佛法的修學不要只停留於講說,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但最關鍵的是能否在我們內心找到那份感動、找到那份感受,這是最重要的。而不要只是去尋求知識,如果只是單純從語言上去了解、去演說,那我們就失去修學佛法的意義了,佛法真正的無上妙味就永遠嘗不到。另外我們還可以打個比方,女的經常隨身帶著一個鏡子,隨時隨地透過鏡子檢查自己臉上有什麼污點,有什麼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看到臉上的臟污卻不擦去,鏡子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法,就是法鏡,要經常以此來調整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達到佛法所要求的量,去除不相應的,讓自己的心與法相應。 佛法的修學,是一切法門全部要學的,菩薩要學習無量無邊的法門利益他人,那麼多的法門,都是指導我們成佛的,不是讓我們造下更多的過失,所以法,只要是佛法,我們都應該珍惜、愛護,不要有派別的分別,說“這是寧瑪派,那是格魯派,那是薩迦派,這是漢傳,那是藏傳„„”如果無謂地墮入派別之爭,這就背離了學佛的本意。我們皈依的是三寶,不是哪個教派,千萬不要在修法,希望今生今世給我們福祉,結果反而在法上做了很多罪過。謗法的罪障非常重,這一點大家要非常注意:過去的大德如阿底峽尊者說:“能夠一世攝持一切佛法者,都是善知識。”所以我的師父能夠把一切都當作全部需要修學的東西,這就是對佛法珍惜的心情,也是對佛法的恭敬。所以大家一定要避免派別爭執,否則,就會造下無邊罪惡:這個要清楚。我們經常講十不善業,如果你做下了身、口、意等十個方面的不善業,這就很嚴重了,但誹謗佛法的罪過,比造了十不善業還要嚴重,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啊: 灌頂的時候,當大家在喝水時,金剛上師一般都要念一個偈子:“這個水,是甘露的水„„”如果你能夠守護三昧耶戒,就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成就,如果沒有守護,那它就是地獄裡的洋銅鐵水。所以說戒律、三昧耶戒一定要守護,如果守護就會成就,如果不守護,就是過失非常大啊: 漢地灌頂比較興,有這個灌頂、那個灌頂,但最關鍵是我們內心必需的基礎,卻往往被我們忽略了。我們對修持應該有個全面的、巨視的了解,這非常重要:比如道地:菩薩十地„„修行都是一些怎樣的情況,自己就按照這些慢慢地去修持,這對我們極有利益。 下面有兩個偈子,是回向和發願: 願說如是妙道師,及正修伴堅固住, 內外一切諸障礙,速疾息滅祈加持。 祈願生生不離師,善師受用正法樂, 願滿道地諸功德,速証勝位金剛持。 祈願那向我們開示演說非常稀有難得的解脫道、菩提道的師長,以及清淨、如法、如理修持的同堂道友----- “正修伴”都能夠法體安康、永遠住世,在修行的道途上內外一切障礙,比如疾病等都能夠熄滅。這要祈禱上師佛菩薩的加持。 最後,再補充一點,大家有時在學習上知道得多一點,慢心就特別大,就輕視學得不好的,對出家師父也不恭敬了,動不動就要考一考。我們要記住,一個學法越來越好的,慢心就會越來越低,對學習不好的更應該發悲心去幫助他們。如果自己由於學法多而看不起他人,慢心增劇,本來值得同情的是那些沒有學好的人,現下值得同情的反而是那個學了很多經典、慢心更大的人了,所以希望同堂道友相互幫助,學得好的應該調伏慢心。當法變成煩惱的助緣,本來,法是可以幫助我們調伏煩惱的,但現在反而助長我們的煩惱,增長我們的慢心和嗔心,別人稍微不恭敬自己,嗔心就上來了,希望大家注意避免。 善知識講的道理,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如果不說,是善知識的責任,說了之後不做,是大家的責任。另外,有的弟子也說:“哎呀:上師,你儘管打罵我,儘管象馬爾巴教導密勒日巴那樣,我會非常恭敬的。”但是事實上,往往上師說一句話就會生氣或臉色不好,如果這樣,那都是會障礙很多的。希望大家還是好好修菩提心,把這作為我們修行的重點,在生活中真正地升起、直至不造作地去用,這樣就會非常平穩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際關係就很好,特別是同堂道友非常和睦。同修之間不要拉邦結派,希望大家都能發願,好好在生活中、修持中互參互學,和睦相處。 最後,值此新年之際,祝大家合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本文档为【胜道启门颂讲释(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3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