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正、复数的意义。 课时计划:3课时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

[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一单元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正、复数的意义。 课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3课时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初步认识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3.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提供了其温度、海拔高度等方面的信息,为学习正、负数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又能够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用海拔高度示意图认识正、负数,既直观形象,又具有典型性。由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熟悉的数量,延伸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其它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行归纳概括出正、负数的意义,这样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4.《我学会了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安排的,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熟练运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一单元 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1——认识正、负数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2—3页。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 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温度计。 课前第2——3页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 预习 是负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 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教 师: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认识正、负数》。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课件出示第一红点问题)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课 师: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 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分组交流) 学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表示:板书+13? ,3? 堂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课件出示第二个红点问题)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 教 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课件出示海平面示意图) 进 师: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 ,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 学 生活中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全班交流。 师: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再次讨论。 3、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程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 课后1、读出下列各数:-50米 36? -15? 拓展 2、写出下了各数:零下15摄氏度 海平线以下120米 负39 负28 1.本节课情境的创设旨在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正、负数,以激发学 生的探究欲望,2(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给课后 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感性的素材中体会正和负的含义,从而更好的理解反思 正、负数。3.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把抽象的数学与丰富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可以使数学变的生动有趣。因此,我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密 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一单元 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1——认识正、负数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4-7页。 1、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教学目标 意义的量。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标签。 课前教科书4-7页。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 预习 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教 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 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 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写出—3? 、—10? ) 堂 学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课件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师说: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教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进 ?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学 ?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鼓 励其进步。 2、自主练习第5、7题。 四、总结收获,评价提高。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1、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什么意思, 程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 课后“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拓展 2、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 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课后 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本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知识反思 上从认识正负数的读写到意义,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应用,这样分层 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 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一单元 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第三课时 课题 信息窗1——认识正、负数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 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1、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教学目标 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 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存折。 课前教科书第8页。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 预习 单元,所学知识。 一、揭示主题,引入课堂。 师谈话: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教 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课 师谈话:同学们见过存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 一页存折图。) 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页存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共同解决,复习本单元知识。 堂 三、练习(课件出示): 学 1、下表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 时间 升跌情况 用正负数表示 星期一 上升100点 +100 教 星期二 下跌50点 星期三 上升60点 星期四 下跌30点 进 星期五 上升2点 学 2、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如果上升3厘米记为+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怎样表示, 3、联系生活实际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明天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 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 程 姓名 小明 小宾 小丽 小亮 小颖 小山 课后身高 144 140 165 拓展 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 -+0 + 1 2 3 (1)谁最高,谁最矮,(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课后 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反思 分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 角。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4 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2、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课时安排:8课时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9页。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 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教学目标 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 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教学情境图和课件。 课前第9页。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预习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 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教 1、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教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 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 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 3、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 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学 三、深入探究: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1、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 息,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3、解决 堂 第一个问题: 4、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 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 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5、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 教 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6、课件进 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7、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 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 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 四、观察比较: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 一样呢,2、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3、通过对两个小 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程 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五、总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 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 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课后“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 拓展 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课后 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反思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3页。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解决自主练习中 的有关分数描述的生活中的事情。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教学目标 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第11-13页。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 预习 示” 一、通过回忆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分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分母 、分子、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教 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 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二、基本练习 适时拓展 课 1、自主练习4(1)出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 教师提出问题:红色的铅笔占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看到这些铅笔,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学 (2)观察第二幅图,你又能想到哪些分数, 堂 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2、自主练习5(1)出示题目 (2)独立思考,想一想,括号里可以添哪些分数, 教 (3)交流,让学生介绍所填的分数,以及为什么这样填/ (4)拓展,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进 可以完成自主练习8。 3、自主练习6 学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分数。 (1)先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是把谁看做单位“1”。 (3)学生试做,交流。 4、自主练习7,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程 (1)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 (2)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能发现什么, 课后1、我们班级开展向雷锋学习读书活动,小明每天读了这本书的总数1/8,小华每天 拓展 读了这本书总数的1/9,他们谁先读完呢, 2、班级开展了口算比赛的活动,老师要把第一盒彩笔的1/4奖给小华,把第二盒彩 笔的1/4奖给小明,谁得到的奖品多,为什么, 通过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根课后 据分数,联想到其他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反思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9页内容。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教学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 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和带有方格的纸条 课前第14—19页。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能把 预习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 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教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解决问题一: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 课 多少,所以列式为1?3。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学 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堂 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教 分法。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进 随机练习:1?4, 2?5, 8?6,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刚才所得结果:1?3=1/3 2?9=2/9 想一想: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学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口述的过程中, 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程 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师板书:a?b= a/b 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左侧b?0,那么右侧的 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33课后1、除法与分数互化:4?5, 2?7, 8?9, = = 拓展 48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遇到除不尽的时候,怎么办,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除课后 法与分数的关系,本节课的知识较为简单,只是个别同学,如董震、于晓倩等同学还不会用除反思 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课下对其进行帮扶指导。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9页内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在知道带分数是教学目标 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能熟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 数。3、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和自主练习中有关情境图 课前第17—19页。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预习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导入:在校园科技周活动中,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些桌套。请看大屏幕,这 是同学们为单人桌缝制了的桌套。(2米布做了3个桌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提问:平均每个桌套用几米布,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我们在计算中能够得出分数,你能用你手中的纸片再表示几个分数 吗, 生折纸,并用水彩笔表示出分数。哪个同学能展示一下你得到的分数, 课 生展示折纸得到的分数。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同学们表示的1/4,如果我再涂一 份是几分之几,再涂一份呢,„„谈话:你能再用图表示出一些这样的分数吗, 生完成后交流。生说师板书。 学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堂 同学们请看刚才我们得出的分数,请你仔细观察,能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分类情况,然后交流。 数学上把符合这类特征的分数叫真分数。谁能说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 符合这两类特征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教 2、练一练:下面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为什么, 10/10、9/10、42/6、17/9、25/8、7/8 进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我们刚才研究了这么多分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学 是怎样的,谁能表示出2/3,学生表示在练习纸上,然后交流是怎么做的。 谁能再表示出3/3和4/2 。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交流:谁能再表示出5/3,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学生交流。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5/3这个假分数,可以看成是1和2/3组成程 的。我们可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板书),这个由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 做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同学们,你能找到9/4的位置吗, 生表示出来,然后交流。想一想怎样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课后判断:下列那些数是假分数,并化成带分数 拓展 35759426 436810476 本节课能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了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课后 生思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和空间。 反思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2页。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教学目标 的实际问题。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3、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纸条、彩笔、各种卡片。 课前第20---22页。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预习 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 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教 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 一下。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 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你有什么发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课 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2/5=6/15=12/30,你能像 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学生写分数。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 学 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 堂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 学们, 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教 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 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四、举例验证规律 进 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学 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 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 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 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程 成下面的题= 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 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题 2课后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 版,“活动乐拓展 5 11园”占 版,“科技图片”占 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1)哪些栏目的版55 面一样大,(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 利用了发现、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课后 的知识更牢固,学习激情与学习热情都得到了提高,为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思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2、能用分数的基教学目标 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 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第22---23页。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习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谈话引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掌 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重点是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教 方教师可补例练习。) 二、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1、填一填(1)( ) =( )=( )(2)3?( )= ( ) =( ) 课 2、做自主练习第6题: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9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选两个分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比较大小。 学 4/5?15/20 1/3?4/9 8/9?8/7 20/24?10/12 堂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5题和第7题。 第5题:动物的毛色遗传于他们的父母。如,平均每30只小猫中,就有5只像 他们的父亲,其余的像他们的母亲。毛色像母亲的小猫占几 分之几, 教 第7题: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约有2000只, 其中我国约有500只。我国野生丹顶鹤的数量约占全世界的几分之几, 进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一说列式的根据。对于计算的结果,如果有学 生想到化简,应予以肯定,加以表扬。 学 2、做自主练习第9题:右图是小华家刚买的新房平面图。A、B分别是卫生间 和厨房。你能按下列要求将剩下的部分划分成3个室吗, (1)客厅占总面积的13 。 (2)主卧室占总面积的14 。(3)小卧室占总面积的16 。 程 做题前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客厅、主卧室、小卧室各占谁的几分之几, 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自主练习第10题:可以先让学生试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1课后写数(1)( )=( )=( ) (2)( )=( )=( ) 拓展 23 3(3)( )=( )=( ) 5 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课后 生体会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思维。 反思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课题 回 顾 整 理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7页 1、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2、 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数感,会用分数表教学目标 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探究、观 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 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知识结构图 课前第24---27页。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真分 预习 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困惑,教 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拓展延伸。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可真不少呀, 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回顾 课 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好吗, 2、组内交流 ,补充完善。师谈话: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学 同学一个同学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小组内自由交流) 3、全班进行组与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 堂 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 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进 3(判断对错出示综合练习第4题 4(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写出宽是长的 几分之几,长是宽的几倍。对于涂出长方形面积的1/2,要让学生自主去涂,重在 学 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四、综合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综合练习第1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程 2. 出示综合练习第14题这是一道思考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图形几分之几的, 学生能直接看出来,其他颜色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不易看出来,这时可启发 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然后写出相应的分数。 课后1、有4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每份占苹果的几分之几, 拓展 2、一根铁丝共长3米,把它截成5段,每段占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每段是多少,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通过独立思考,课后 合作交流算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觉数学其实就是在玩数反思 字游戏,让数学课变成捉迷藏课,探究数学就像捉迷藏一样吸引孩子们。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课题 我 学 会 了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教学目标 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 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28页。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预习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教 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课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 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2、整理 学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 堂 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 教 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进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 学 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 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以什么为基 本概念,分成哪几部分, 程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质疑扫清障碍。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课后1、把30吨小麦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这些小麦的,每次运多少吨。 拓展 22、 =( )=( )=( )(小数) 3 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能力,学生更应该具有反思学习情况的能力,只有学生具有了反思学习课后 情况的能力,学生才能查漏补缺,提高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多方面地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反思 我思考,思考是一切有效活动的前提和有效手段。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乘除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月份;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例、有根据的思考。 5、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探索和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措施 1、借助直观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意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视类比、比较、明晰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正方形、情境图、课件等 课时安排:9课时 信息窗1 剪纸:2课时; 信息窗2 剪纸 :2课时; 信息窗3 作品统计: 1课时; 信息窗4 展板布置: 2课时; 相关链接 1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数的方法。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 根据地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29页。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预习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出示情境图, 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教 么问题,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 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课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3.全班交流:师将可以摆满 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学 堂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 厘米, 2.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3.想一想,正 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 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4.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教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5.师:24的因数有哪些, 18的因数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进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24和18共有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学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 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 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程 课后1、填一填: 拓展 (1) 9的因数:( )18的因数:( ) 9和18的公因数:( ) 9和18的最大公因 数是( ) (2)15的因数: ( ) 50的因数: ( ) 15和50的公因数:( ) 5和50个最大公因数:( ) 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课后 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 让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体验学习和探反思 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数的方法。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 根据地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 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29页。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预习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 2、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4 课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堂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教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2、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 进 (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学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 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练习:p32自主练习 7 程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 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课后1、求下列各数的最大公因数 拓展 9和27 6和36 72和18 54和36 92和24 38和76 2和5 7和8 12和17 56和33 本节课是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即:“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课后 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反思 数就是1。”通过反馈,多数同学,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7页。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33--37页。(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2)了解约 预习 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 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 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 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 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怎样列式,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课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1、应该怎样计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学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堂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教 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4、规范计算过程。1/8+3/8=1+3/8=4/8=1/2 进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借助直观图,学生感 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学 5、总结法则。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 计算方法吗,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 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程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 8.最简分数:(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2、判断3/36、6/8是最简分数, 课后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 拓展 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但我们还应课后 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求上,尽可能地通反思 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7页。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33--37页。(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2)了解约 预习 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一、复习导课 1、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教 分子相加。(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一)尝试“变”分数。16/24 课 1、活动要求:(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 等。(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学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堂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1、引导观察: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 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教 3、规范格式 进 4、归纳提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学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 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2)学生独立完成。 程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2(归纳方法 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 成最简分数。 课后先化简,再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拓展 3/5 8/10 7/28 1/4 3/4 9/15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课后 础上进行试做,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和技反思 能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由“学会”型向“会 学”型转化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40页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教学目标 意义和计算方法。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3、培养学生的类比 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38-40页。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 预习 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活动一:复习旧知 一、5/6的分数单位是( ) 3/8是( )个1/8 6/7是6个( )/( ) 二、口答:1/4+3/4= 9/20+11/20= 13/15-4/15= 28/45-13/45= 教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 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 (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课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第一小组的四位同 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学 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堂 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师:有选择性的板书。 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 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教 1/15+2/15=3/15 3/15+8/15=11/15 1/15+2/15+8/15 进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 教师板书:1/15+2/15+8/15 活动四:自主探索: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学 的结果,分组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指名说一说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法则,多范围练习,及时了解全班学生掌握情况。 活动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程 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活动六:总结评价 12213375课后计算:1- + + - + - 拓展 33555101010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经历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课后 的计算过程。通过反馈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反思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9-40页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能够熟练正确的教学目标 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3、 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 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P39-40页。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 预习 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填空(1),表示( )个加( )个,一共是( )个,就是( )。 (2),表示( )个减( )个,还有( )个,就是( )。 2、计算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教 3、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4、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5、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6、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课 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补充练习 学 (1),,,„„,,,= (2)1-5/9-4/9= 堂 (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 8、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教 小结板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进 ?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学 ?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 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注意:?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程 ?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 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课后计算:1-5/7-2/7= 1+(5/9-2/9)= 3/4-1/4+2/4 3/11+8/11-5/11 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课后 通过反馈,发现了如下问题:少数学生忘记化成最简分数,整体“1”不知化成同分反思 母假分数,进行计算。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练习。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4:展板布置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41,43页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教学目标 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教学重点 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教学难点 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课前教科书第41,43页。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 预习 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1、摆纸片活动。(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 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排下去,可以表示 怎样的长度,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教 (1)谈话导入。(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3)情况反馈: ?用6个小长方形, 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 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用算式表示,(6?3,2(次),6?2,3(次)) ?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课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 铺了几次,用算式表示,(12?3,4(次), 12?2,6(次))(4)总结规律。 学 3、揭示概念: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 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堂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教师: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它是2和 3的最小公倍数。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教 二、自主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进 1、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示题目:你能找出12和18的最小的公 倍数吗, 学生交流,独立尝试。(完成在练习纸上),最后交流反馈。一一列举出 12和18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学 谈话:除了将2个数的倍数分别一一列举,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用课件显示短除式的过程,学生再试着写短除式,让学生明白要用这两个数的程 公有的质因数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公因数只有1为止。 哪些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哪些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用短除式找两 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应该把哪些数乘起来呢,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 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课后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拓展 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后 的方法,通过反馈,发现了如下问题:有的学生们只把把除数乘起来,,漏掉把商乘反思 上,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练习。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4:展板布置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41,43页 1、使学生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2、使学生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求两个数教学目标 的最小公倍数。3、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41,43页。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 预习 一、导入:二、复习: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三、新授: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回顾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2、用找倍数的方法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 (1)2和3 (2)5和4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3、发现规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课 谁能很快说出4和9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回答) 如果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4、总结规律: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5、巩固练习:很快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说想法: 堂 学 3和7 10和9 3和10 25和4 四、四、研究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产生疑问 出示: 6和12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12,72对吗, 教 2、找6和12的最小公倍数 6和12的最小公倍数: 12 3、发现规律:(学生回答:6和12是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4、验证规律:想知道这话对不对,我们可以验证一下,同桌两人合作,先写两个带进 学 倍数关系的数,再用列举法来找找最小公倍数。(同桌开始验证) 汇报验证结果,板书个别同学例子 5、总结规律: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 6、巩固练习:很快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说想法: 8和24 30和5 12和36 63和7 五、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程 课后1、判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拓展 ?两个数 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2、在括号里填上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3和2( ) 4和15 ( ) 18和6( ) 100和25( ) 1和12( ) 9和15( ) 3、有一袋糖果,不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块, 4、、有一袋糖果,不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多一块,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的方法,“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后 和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反馈,发现了如下问题:少数反思 学生两者之间的方法混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练习。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二课时 课题 信息窗5:相关链接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47页 1、掌握小数化在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47页。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预习 一、学前准备 认定目标 填空: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教 二、学案引领 自主探索 1、小数化分数 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 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课 (1)你能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吗 0.6= 0.25= 0.013= (2)总结: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 ),把原来的学 小数去掉小数点作( );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 )。 堂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7 0.18 0.24 0.9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教 315分数化小数: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进 10100 方法1:根据小数的意义 方法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 总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 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四、精讲点拨 建立模型 11程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3 总结: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要用( )除以( ),除不尽 时得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课后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0.5 0.81 0.85 0.8 223拓展 2、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 355课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掌握小数化在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反思 方法。通过反馈,发现了如下问题:少数学生计算不准确,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练习。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第三课时 课题 信息窗5:相关链接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我能长多高,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9页 通过调查影响身高因素的活动,初步掌握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能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教学目标 大致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49页。 预习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 二、搜集资料,交流展示。 1、你想了解哪些身高方面的问题, 2、确定搜集的问题: 课 ? 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哪些,长多高 , ? 你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学 ? 儿童各年龄段的身高与成年后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堂 ? 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长多高 3、交流搜集资料途径及整理资料的方法: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可下载、打印 4、教师呈现上网查询收集的资料: 教 男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 进 女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三、分析交流综合应用 ---—我能 1、交流课前搜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高 学 2、根据公式推算爸爸妈妈的身高,并与他们的实际身高比较,看你有什么发 现,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组选派代表交流。 程 3、试着分析影响他们身高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4、通过活动总结:身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摄取的营养及体育锻炼有关。 课后默写预测身高的公式 拓展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 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 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课后 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活动课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反思 提高。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推算父母身高的活动中,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在活动中,同学们团结互助,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 乐趣。 第 四 单元 走进军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认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学习内容的延,也为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奠定基础。此部分知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续 要意义。已学的知识:方向与位置。角度。简单的平面示意图。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阅读简单的平面图。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后续学习的知识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能力培养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4、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数队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措施: 1、注意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因为数对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知识,熟悉的情景便于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所以在教学信息窗1的内容时,除利用教材呈现的整齐的队列认识数对外,要结合班级同学的座次、同学们课间操的队列来学习理解数对。 2、找准学生的起点,注重学生的认知基础。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巩固、拓展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等 课时安排:6课时。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走进军营 信息窗1:用数对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51—55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教学目标 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51—55页页。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预习 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 强的位置吗,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交流,可能出现的说法有: 教 横着数,第2排第3个;竖着数,第3排第2个;从左数第3排第2个;从右数第 4排第2个;从前数第2排第2个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 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 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 课 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学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 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堂 认识数对: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 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 念。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 教 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生的个性化表示可能有:进 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行2、3/2、3-2、3+2、2/3等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数 学 叫做“数对”。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用数 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 小亮等)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 弄颠倒了。)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程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横为行竖为 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 这样有什么好处,1、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课后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拓展 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确课后 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在学生描反思 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 激发探究的欲望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走进军营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第56—57页 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 念。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56—57页。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预习 一、导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中的沙盘图。 谈话: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教 军事演习。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二)借助情境,解决问题:1.解决红点问题 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以小组为单位 课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进行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 学 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 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 堂 实际距离10千米。学生计算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实际距离。 借助平面图,指名交流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位置。 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 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指导学生借助量角器量出红军和指挥部的 教 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谈话:现在谁能准确地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进 么位置,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 学 50?方向10千米处。 2.小结: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 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3.解决绿点问题: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程 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 法,并提醒学生描述位置的语言要严谨规范。 三、走进生活:教师出示生活中根据方向和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图片。 四、巩固应用:1.“自主练习”第1——3题。 课后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拓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课后 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反思 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 节课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走进军营 第一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信息窗3: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58—59页。 1.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2. 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目标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难点 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56—57页。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预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谈话:2008年我们青岛将迎来一次世界性的盛会, 大家说是什么,(奥帆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识:(一)如何看路线图 师:(出示信息窗,不带角度、距离)请同学们看这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有选择性记录下面两个问题:A: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 走, B:从5号到宿营地怎样走, 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 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两个问题。(学生互相回答) 课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我们进 学 入高级培训: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二)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 堂 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 础,回答出缺少方向、距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 提出要求: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 教师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 )出发向( ), 教 行( )米到达( )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进 问题。教师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教师小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 学 很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进行导游小测试。 三、拓展应用,走进生活 小测试: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 教师引导看59页第二题,要求完成下面问题:C: 学校?( )?( )?( )程 ?少年宫D: 从学校出发向( )行( )米到( )从商店出发向( )行( ) 米到电厂 E :自己说出由电厂?少年宫的路线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可以全面考察学生本节知识目标完成情况。 F:怎样由少年宫回到学校,要求同桌两人一问一答完成F问题。 课后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拓展 运用方向、距离描述是难点,尤其是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学生掌课后 握较难,为此,采取同桌协作突破难点,缺的较好效果。本节所采用的情景紧扣时反思 代,合乎情理,学生兴致较高,也为完成教学目标发挥了作用。 第 五 单元——关注污染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选取了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空气环保素材,学生把学到的约分和通分的知识运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 6、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 分母分数的加 减运算。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经验中非常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 2、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在计算教学中突出“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课改理念。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等。 课时安排:6课时。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五单元 第 五 单元—— 关注污染 第一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信息窗1: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第61—64页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教学目标 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 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61—64页。掌握通分的方法。 预习 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填空。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回顾。教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 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 情况: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 课 哪类多,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学 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分母分数。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红点1。 堂 ?汇报各种方法。化成小数来比较:3/7?0.43 2/5=0.4 0.43,0.4所以3/7, 2/5 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3/7=15/35 2/5=14/35所以3/7,2/5 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7=6/14 2/5=6/15 所以3/7,2/5 教 ?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三种思路,都能把进 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结果不变,同时体会三种方法在解决问题 上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方法,揭示通分的概念。 学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的是什么,(根 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适时揭示概念——公分母: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 母。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全班程 交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 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你认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 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课后1.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拓展 2.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3/4?5/7 7/11?15/22 3/8?5/12 4/7?2/3 运用方向、距离描述是难点,尤其是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学生掌握课后 较难,为此,采取同桌协作突破难点,缺的较好效果。本节所采用的情景紧扣时代,反思 合乎情理,学生兴致较高。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五单元 第 五 单元—— 关注污染 第二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信息窗1: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第61—64页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教学目标 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 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61—64页。掌握通分的方法。 预习 一、创设情境,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谁能 说一说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吗,” 教 请你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提高技能 1.自主练习9。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自主练习5 课 (1)学生独立做,4生板演。 (2)订正时,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学 三、综合练习 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7,分一分,填一填。 堂 (1)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思路,明确所有分数都要与进行比较。 (2)学生完成后,全班汇报交流。 2.自主练习6 教 一道题里面包含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进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哪类节目最多,只要把哪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自主练习8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及时解决。 学 3.自主练习10 这是一道三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方法的交流,然后再独立 完成,指生板演。 程 4.自主练习1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方法。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标准,最后进 行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5.自主练习12,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课后1.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拓展 2.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3/4?5/7 7/11?15/22 3/8?5/12 4/7?2/3 本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给学生提供 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在知识上从通分方法的复习到运用,从基本练习到综课后 合练习,这样分层次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反思 生的思维,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获得了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 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五单元 第 五 单元—— 关注污染 第一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息窗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教学目标 分数的加减运算。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下册65——67页页。掌握通分的方法。 预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在哪举行吗,(青岛)那我们作为青岛的 小市民应该怎样做呢,(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为了迎接奥帆赛 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教 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 课 两个问题:?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学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 (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 堂 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 怎么办呢,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教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进 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 就可以直接加了 。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学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 第2种较麻烦;第3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程 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3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一根电线长2米,剪去 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4 12课后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第二天读了全书的 ,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 拓展 57 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课后 主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知识反思 的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和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 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五单元 第 五 单元—— 关注污染 第二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息窗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教学目标 分数的加减运算。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下册65——67页页。掌握通分的方法。 预习 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 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好吗, 生互相交流,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 适时板书: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学 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 吗,指生口答。 堂 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教 ?估测。?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 相应的评价 进 2. 做自主练习第8题 ?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学 ?小组交流汇报。?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 高口算速度 3. 做自主练习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程 4. 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小明每天在学校时间占全天的在家学习时间占,睡觉时间占。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最后交流评价。 课后在?里填上,或, 拓展 3321323258 ? ? ? ? ? 5711589471215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 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课 后 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反 思 方法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应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应重视数学思想的训练和培养。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五单元 第 五 单元—— 关注污染 第一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信息窗3:噪音污染 息窗三一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 教学内容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息窗三一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预习 一、生活情境导入。二、探索学习新知。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教 学生说得到的数学信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分别占总数的几 分之几。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学生写到黑板上。?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中度污染的城市比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2. 解决问题?——分数连加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课 (1)你想怎样解决,板书算式1/5+1/2+1/10= 学 (2)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可以同位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依据。 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我们提出问题的结果,我们的计算时按 堂 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比较方便简单。 3. 解决问题?——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解决问题?“中度污染的城市比重度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1)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然后小组讨论解决, 教 教师参与讨论了解学生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3)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并说明计算过程及意义。 进 引导学生着重说明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和计算的方法和依据:五分之一与 十分之一的和表示什么,是否可以先算二分之一加十分之一再减五分之一, 学 (4)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分母分数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异 分母分数加减混合题先算小括号内的。 4.解决绿点问题。影响城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 占1/2,交通噪音1/3,影响城市环境的其他噪音占几分之几, 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能否找到单位“1”。(2)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 你是怎样通分的,引导学生理解将“1”变成6/6的道理。 三、总结计算顺序。谈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321323258课后计算: + - + - - + + 拓展 5711589471215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课 后 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反 思 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学基点, 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五单元 第 五 单元—— 关注污染 第一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我学会了吗,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复习 教学内容 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教学目标 力。2.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教学重点 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教科书第五单元知识复习。 预习 一、回顾所学知识。 (1)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通分这一种方法吗,学生举例说明还有那些方法可教 (3)哪位同学可以说一道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请学生说,教师板书,异分母 二、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a.做饭,洗衣服,洗澡哪一项用水量大?b.做饭 和洗衣服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量的几分之几,c.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的用水量共 占生活用水总量的几分之几,„„ 课 学生没提到的主要问题教师提示补充。(问题要包含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学 2(选择喜欢的问题探究解决。a(小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列式解答。 b(汇报。投影展示,一人主讲,全班订正。教师选主要的知识点板书。 堂 3.看板书,师生小结。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谈话:生活用水在水资源耗用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教 三、巩固练习。 进 1、比较大小。3/5()5/7 7/11( )7/12 3/4()9/16 4/15( )7/30 2、填空。3/5+5/6=( )/30+( )/( )=( )/( ) 学 11/12-13/18 =( )/36 -( )/36 = ( )/( ) 3(小小审判员。(判断正误) (1) 1/4+2/3=1+2/4+5=3/9=1/3 ( )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 ( ) 程 (3)1-1/8+7/8=1-1=0 ( ) (4)11/12-(1/12+1/6 )=11/12-1/12+1/6=1 ( ) (1)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11 )26/25-4/13-5/13-4/13 5.拓展延伸。有多少个,你能写出几个, 课后计算。1/3+4/21+2/3 16/9-1/8-7/8 8/9-(2/9+4/9) 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先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 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课 后 对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反 思 题中的价值。最后进行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 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 第六单元:爱护眼睛——统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爱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材分析: 信息窗一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题研究报告[2003] 》提供的信息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对有关患近视事情的关注。并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的问题,引入对设计调查表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的学习。 信息窗二呈现的是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各100名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拟引导学生根据此表分析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引入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课时安排:5课时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爱护眼睛——统计 成人和学生患近视年龄对比 第一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教科书73——75页 教学内容 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优势。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教科书73——75页;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预习 一、问题引入: 1、以学生身边同学患近视的情况为话题切人,引起学生对近视问题的关注。 2、出示信息窗中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提出"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这一问 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 二、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1、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家长和学生开始患近视时的年龄进行调查的方法,由此引 课 人设计调查表来记录数据。 2、对于调查表,可先让学生自 己设计。 全班交流,一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调查表,二是推选出较为规范的调查表。 3、教师说明:为了使调查的数据科学,可把被调查的学生和家长分别固定在某一学 堂 年龄段上(如学生大约在15岁左右,家长在40岁左右)。 三、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 行: 1、整理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让学生通过体验知道,在获得原始数据后,为了 教 把调查的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应将数据整理在复式分段统计表中。 进 2、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为了更直观地描述数据,在分段统计的基础上让学 生分别补充完成家长和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情况统计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 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学 3、学习复式统计图。让学生在对两个条形图的对比研究中感受到不方便、不直观,程 进而引起思考:怎样才能更便于比较呢?由此展开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由于复 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制作和表示方法基本相同,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 自己尝试制作,再和学生共同画表示7岁以下开始患近视的人数的条形图,最后把 剩下的留给学生自己完成。 成人和学生患近视年龄对比 1、整理数据 2、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课后 设计调查表,调查五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情况。 拓展 通过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解读、分析和判断,进一步体会复式条课 后 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优势一一便于对两个数据进行直观比较。最后结合实际反 思 分析,使学生知道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比家长确实提前了。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爱护眼睛——统计 第二课时 课题 成人和学生患近视年龄对比 备课人 孙凤梅 教学内容 教科书76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教科书76页自主练习;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预习 1、"自主练习"第1题这是一道根据实际设计调查表调查数据的题目。练习前,教 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的项目,然后根据调查的项目设计表格,放手让学生分 组完成调查任务,之后应充分交流调查结果。 教 2、第2题是一道结合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调查数据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独课 立设计表格,调查数据,然后交流完善。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合理的调查表项 目要完整,格 式要简单,能够清晰地记录所要调查的数据。 3、第3题是一道读图分析题。练习时,先让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独立地对 两个班各个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同位相互交流。 堂 4、第4题是根据数据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的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根据图 学 例,结合统计表中的数据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订正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绘制的彩条 高度是否准确。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学生用图分析问题的水平。对发现的问题要 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 5、第5、6题是补充完成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 回答问题。教师应通过订正和提问了解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练习完成的情况, 进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6、"课外实践"是一个抽样调查的练习题。完成此题时,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 学 调查。调查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低年级指一到二年级,高年级指 四到六年级。第二,选择调查的对象要注意在性别、家庭、学习情况等方面尽量 程 均衡。调查后要做好数据的整理核对,并作出合理分析。最后,把调查结果与自 己的读书情况进行对比,调 整不合理读书倾向。 合理的调查表项目要完整,格式要简单,能够清晰地记录所要调查的数据 请你设计一个统计表调查本班同学起床、睡觉的时间。 课后 1、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 拓展 2、你认为设计调查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课 后 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反 思 来描述数据。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六单元 爱护眼睛——统计 城乡学生患近视情况对比 第三课时 课题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79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借助具体事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导学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教科书79页信息窗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预习 一、引入新课 教师承接第一个信息窗中的话题引人,并呈现信息窗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根 据表中的数据寻找合适的统计图分析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引入 新课。 教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 1.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根据调查的问题"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引导学生回顾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白折线统计图能够较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知道选择折 堂 学 线统计图。 2.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有了前面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不少学生很有可能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 教师借此基础引导学生在格子图上描点连线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完成有 进 困难,可让学生再经历一次由“单式”到“复式”的过渡,再引人对复式折线图的 学习。 学 3.观察统计图,进行分析和判断。 程 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及折线变化作出分析与判 断,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能明显看出两个量的变化趋势)。 城乡学生患近视情况对比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能明显看出两个量的变化趋势)。 课后 调查本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情况并绘制统计图。 拓展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各100名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学生经课 后 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反 思 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在统计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六单元 爱护眼睛——统计 第四课时 课题 城乡学生患近视情况对比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教科书81——83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体验统计知识的作用,形成统计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导学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预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是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的练习题。练习时,要先让学 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中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对于提出的两个问题,主要是根据 统计图进行分析回答。 教 2、第2题 课 是分析统计图的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局部后整体,最后形成完整认识: 两 个城市的温度变化趋势都是从1月开始逐渐上升,到了7、8月份最高,然后逐渐 下降。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气温变化更大一些。相同的月份,两个城市月最高平 均气温之间的差距从1月份开始逐渐减小,到8月份最小,然后又逐渐增大。 堂 3、第3题 学 是巩固抽样调查的练习题。练习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按照实际情 况填写统计表。至于选择哪种统计图,让学生先自己选择并说一说选择的理由, 再通 过交流和讨论,完善自己的想法。 教 4、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第5题 进 是对应"合作探索"中第2个红点的练习题。图中折线给人的感觉是产品销售量 增加的幅度很大,但实际并非如此。练习时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造成这种 学 感觉的原因。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图画法的不同,往往会影响人 们对问题 的判断,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科学地分析。 程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 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课后 调查本年级学生体重情况并绘制统计图。 拓展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课后 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反思 描述数据。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六单元 爱护眼睛——统计 第五课时 课题 我学会了吗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第84页"我学会了吗" 通过“我学会了吗”,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教学目标 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导学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第1题。包括调查表的设计、数据调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对统计图的 课 分析和判断等内容。 前 2、第2题包含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点内容。通过完成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本单元 预 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 习 3、单元总结。整个练习完成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本单 元的表现和收获。 4、下面是2005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 数据。2006 年’月„ ,{ 1 11 „ 查阅2006 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 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 课 行交流。 学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堂 2005年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教 2006年1月 进 查阅2006年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学 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我学会了吗 调查表的设计、数据调查 程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对统计图的分析和判断 课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 后 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 拓 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制成统计图。 展 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课后 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反思 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七单元《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1 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经验。 2、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表象,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看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要领指导: 1、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富有成效的操作活动来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探究长正方体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公式。 2、注意学法的迁移。正方体和长方体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 3、教学中要注意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要强化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意的问题: 1、有效地开展操作活动。 2、注意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丰富表象。 3、注意引导反思,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探寻规律,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对后继学习的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课时设计: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2课时 3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课时 5、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课时 6、整理与练习„„„„„„„„„„„„„„„„„2课时 7、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活动)„„„„„„„„„„1课时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一班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85-87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教学目标 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导 学方法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85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 课前 教材85页图。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预习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课 ?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教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 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堂 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 最后统一为“棱”)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学 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 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课件) 教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 地方,并提问:?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进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学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程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课后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拓展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练习。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课后 反思 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搜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一班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2课时 课题 正方体的认识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85-87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教学目标 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教材第85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教具准备 盒。 课前 85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 预习 一、创设情境: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 (1)什么叫做棱,(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拿出一个正教 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 书课题。 课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堂 学 ?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 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 表中。 教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进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 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学 长方体 6 12 8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程 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课后 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拓展 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正方体实课后 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的反思 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正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一班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3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89-91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目标 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P89-91,预习 一、创设情境: 谈话:请大家先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用尺量一量,你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的 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练习纸上,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填空。 学生测量数据并完成填空,组织交流。 二、自主探索: 教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计算做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请同 学们以自己带来的纸盒为例,按下面的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想办法求出做自己的这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2)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课 学 (3)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堂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教 提问: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认识了什么是长方体 的表面积,还总结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进 学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答。 3、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求做这个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纸板,就是求什么, 再问: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程 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完成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课后 做100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3分米,4分米的长方体纸箱,至少需要多少 平方分米的硬纸板, 拓展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 为此,借助于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课后 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反思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 合。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一班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4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91-92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教学目标 实际问题。 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课前 P91-9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 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 一、复习 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 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课 V=a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V=a.a.a 二、1、学生独立思考,做课本第3题。 学 堂 (1)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小组讨论: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答。 教 2学生独立做课本第5题, 进 1)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小组讨论: 这种题目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学 缺少上盖。 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做10个长、宽、高分别是4分米,1分米,8分米的长方体报箱,至少需要多课后 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拓展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实践操作了展开 与折叠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 的面积相加就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课后 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反思 算,教材中计算表面积时是让学生先想象出展开图,再根据展开图各个图形的面积 来选择计算出所求面积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5课时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93-95 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教学目标 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能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 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 常用体积单位。 333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m,1dm,1cm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93-9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预习 一、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取三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 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 况,(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个杯子中)为什么, 2、教师在第3个杯子中放更大的一块鹅卵石,猜猜哪个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教教 课 师:对,物体有大,有小,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比较哪个物体大,哪 个物体小,其实比较的是什么的大小,生:比较的是物体的体积。 师:那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体积,(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语解释什么是体积) 师:对。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二、创 设矛盾情景,认识体积单位 堂 学 1、激发兴趣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体积,那么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体积最大,哪 个体积最小, (最后出示体积相近的长正方体) 教 学生出现争论。师:到底谁大谁小,(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进 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板书:体积单位) 2、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 333以分别写成cm、dm、m。 3、感知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程 学 让学生通过讨论,使其明确,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线段,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 面的大小,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后 牙膏盒的体积约120( ) 一部手机的体积约48( ) 拓展 一堆煤的体积约250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1( )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没有什么“放之皆准”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师在课后 教学的过程中养成了定势,让本该异彩纷呈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听不见精彩的论反思 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更不可能领会和贯通。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一班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6课时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练习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93-95 使学生巩固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初教学目标 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 常用体积单位。 333教学难点 建立1m,1dm,1cm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333P93-95;建立1m,1dm,1cm的表象。 预习 一、课堂练习,形成技能。1、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教 2、操作练习。摆一摆、想一想((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课 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 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各是多少,把你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你能发现 什么, 想一想:体积数是12立方厘米,跟各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分米数有什 堂 么关系, 学 3、通过阅读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 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启发学生发现大家所摆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不同,长、宽、高也 就不同,但是体积都是相同的()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不同形状 的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是一样的() 教 进 4、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 方厘米。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怎样数简便, 5、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6、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程 学 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约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随机自由提问。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学会有关体积的知识有什 么用呢,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不同 课后 找一找生活中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拓展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课后 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教学之后认真反思觉得这个教学任反思 务基本完成。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7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99-101 使学生通过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迁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公式推导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99-101;迁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预习 一、1、什么叫做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举例子或者用手势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吗, 生: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二、情景引入,探索新知1、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33(1)取出24块1cm立方块。用24块1cm立方块,把这些小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 体,把每一次拼的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2)学生拼摆,然后填表 教 长 宽 高 小林块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课 24 1 1 24 24 12 2 1 24 24 8 3 1 24 24 6 2 2 24 24 堂 学 观察小结: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进 2、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体积: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 33 多少,V=abh=7?4?3=84(cm)答:它的体积是84cm. 3、正方体的体积。 学 教师: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程 呢,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 3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a?a说明:a?a?a表示3个a相乘,可以写成a, 3读作a的立方,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一块正方体的石头,棱长是5dm,每立方米的石头大约重2.7kg,这块石头重课后 拓展 多少千克, 能够灵活地转换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课后反思 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8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99-101 使学生通过练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教学目标 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99-10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预习 1、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练习: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 33它的体积是多少,V=abh=7?4?3=84(cm)答:它的体积是84cm.2、正方体的体积。 教 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公式可以写成:V=a?a?a 二、练习:1、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底面积是25平方米,水深1.6米, 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升。 课 2、一块正方体的钢锭,棱长是10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 学 堂 块钢锭重多少千克。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棱长和扩大( )倍,表面积扩大( )倍,体 教 积扩大( )倍。 7、用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 学 ( )块。 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h米。如果高增加2米,体积比原进 来增加( V=abh )立方米 二、拓展练习,应用提高: 1(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 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程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 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课后 一根3.6米的木料,把它平均据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2.4?,它的体积是多少, 拓展 能够灵活地转换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课后反思 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一班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99-101 使学生通过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迁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公式推导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99-101 ;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指名答: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正方体体积,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体积。(单位:m) 二、探求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 教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课 图中画阴影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这个面是由摆放等方式 决定的。(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叫做底面积。 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底面积=长?宽,即S=ab) 底学 教 2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a) 底 (3)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观察,学 你发现了什么,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进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面积用字母S表示,那么体积用字母表示如下:V=S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程 V=Sh 1、一个正方体棱长总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一根3.6米的木料,把它平均据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2.4?,它的体积是多 课后 少, 拓展 3、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 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 保留整数) 新课程改革不仅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当一个组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更多地课后反思 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获 取知识成功的喜悦。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0课时 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102 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和教学目标 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 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预习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它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师:你认为什么物体有容积呢, 教 教师:瓶子、油筒、仓库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这节课我 们就来研究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2、认识容积单位。 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通常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课 (3)感知毫升和升。1ml究竟有多少呢,请大家认真观察。 (出示一个小量杯,请学生上台指出1ml所在的刻度。) 学 堂 实际猜测药瓶容积。师:把这1毫升的水倒进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 到满。 教 3提问:这个这实验说明什么,(1ml=1cm)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毫升,相互讨论。 汇报:因为1升是1立方分米,1毫升是1立方厘米,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学 进 米,所以,1升就等于1000毫升。即1L=1000ml。 3、教学例题 师:请大家认真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教师讲解: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必须注意,计量的时程 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3让学生尝试解答。解答:10?7?20=1400(cm)讲评时要强调是从容器面量长、宽、 高,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判断: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大约是2000毫升。( ) 课后 (2)一个杯子能装水1升,这个杯子的容积就是1升。( ) 拓展 (3)一个正方体的木箱,它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大。( ) 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必须注意,计量的时候要从课后反思 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1课时 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102 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教学目标 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巩固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巩固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102;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预习 一、复习: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它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什么叫物体的容积,它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二、 基本练习: 1、判断。(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2、选择。(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升 ?毫升 教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0.3 ?0.3 ?0.003 3、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 课 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4、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 堂 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 保留整数) 学 教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学 5、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 )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 ) 进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 ) (5)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 ) (6)、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 程 (7)、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 ) 1、学校要靠墙修一个长4.5米,宽3.5米,高1.5米的长方体领操台,要在领操 台的表面(四个面)抹一层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有一个长43分米,宽34分米,深5分米的沙坑,沙坑内沙面离坑口课后 1分米。求沙坑内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若每立方分米沙子重1.4千克,长拓展 满这个沙坑需要沙子多少千克?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 装煤的高度是1.2米。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容积的计算课后反思 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2课时 课题 有趣的溶解现象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110 1、通过参与猜想、验证猜想等系列实践活动,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教学目标 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验研究经验。2、增强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 科学志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验证猜想的系列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验证猜想的系列实践活动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110; 预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一杯盐水和一杯纯净水。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水槽,都装了一些水,现在我把一块石头放到一个 水槽中,你看水面有变化吗,你能算出石块的体积吗, 教 那么现在杯中水与石块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2、在你的操作台上有食盐,如果把它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能提出什么课 数学问题, (二)探究研讨,学习新知: 1、出示探究目标及要求: 堂 (1)取适量的水和适量的盐,想办法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 (2)将盐倒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盐水;测量并计算出盐水的 体积。 (3)较盐水的体积与水和盐的何种之和是否相等。 教 (4)验的过程当中,要注意随时记录好《实验记录》。 进 通过实验我发现:------------------------------------。 (5)实验过程中注意爱护实验仪器,要轻拿轻放。 学 2、总结: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方法及结果。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程 1、别的物体也有这样的特性吗,说说看。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有趣的溶解现象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常用的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求体积差。 食盐放在水杯中,猜想能出现什么结果, 课后 将一定体积的白糖放入水杯中,水面会上升吗, 拓展 通过这一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物质存在状态课后反思 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 的兴趣。 第八单元:下跳棋—可能性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等稍复杂可能性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向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难点重点: 初步了解了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等稍复杂可能性知识的基础。 课时安排:3课时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八单元 下跳棋——可能性 第一课时 课题 下跳棋—可能性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111-113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111-113;结合现实实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预习 活动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下过跳棋吗,下跳棋前,你们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 子, 教 师:你们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说出自己下跳棋前是怎么决定谁先走的,并说出是否公平 课 活动二:自主探索 师:(出示情境图)大家看,图中的两位同学要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 子。图中有两个袋子,大家帮忙选一下,摸哪袋棋子公平,谁来说一说,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摸甲袋棋子公平。因为红、蓝棋子的个堂 学 数都占总数的1/2,也就是说,摸到两种棋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谁还有补充, 师:怎样保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师:只有对每一个游戏者来说,机会是均等的,游戏规则才公平。根据刚才教 的学习,谁能分析一下摸乙袋的棋子为什么不公平, 进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如果摸乙袋: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1/3,蓝子的个 数占总数的2/3。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棋子不公平。 活动三:自主练习 学 师: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程 自主练习第1题。 1、摸球游戏。2、开锁。3、玩转盘游戏。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同桌俩说说想法,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 设计一个公平游戏规则。 拓展 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课后反思 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 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八单元 下跳棋——可能性 第二课时 课题 下跳棋—可能性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111-113 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实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点 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111-113;结合现实实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预习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自主练习第2题: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经验作出基本判断,在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第3题: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思考这个问题 的前提是,开锁的人不知道那把钥匙能打开这把锁,从而给学生的思维以正确的 导向。第4题:练习时,应先有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充分交流,弄明白在整个转教 盘上红的占8份,绿的占4份。所以游戏不公平。 课 第5题:独立解答。第6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一类是六个面都是红色, 属确定事件,必然 发生。另一类是剩下的两种情况,属不确定事件,红面朝上的可能性比1小。 1、抛硬币:师: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 堂 可以吗,课件出示抛硬币的图片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学 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教 公平,因为任意抛出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二分之一,所以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进 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学 课件出示抛硬币的数据。这是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 4040次实验,其中有2048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这是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 5021次反面朝上。这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程 其中有12012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 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1、任意从装有10枚白子和12枚黑子里摸出1枚子,那么摸到( )的可能性 课后 大,摸到( )的可能性小。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一定”、“可能”、或 拓展 “不可能”。明天( )会下雨。 太阳( )从东边落下。哈尔滨的冬天 ( )会下雪。 这次测验我( )会得100分。 练习时,应让学生先明白题意,然后独立解答问题。解答后,认真组织交流,课后反思 一方面订正答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的能力。 学科名称: 数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 第八单元 下跳棋——可能性 第二课时 课题 下跳棋—可能性 备课人 王寿芹 教学内容 P114 1、 引导学生回顾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2、 通过复习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导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老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方法及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 P114;结合现实实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预习 活动一 师:同学们,在第九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体会游戏规则的教 公平性。(学生自由交流) 课 活动二 师:你们都玩过纸牌吗,你知道在玩纸牌的游戏中也有许多关于可能性的问 题吗, 堂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教师出示A——K的纸牌 各一张) 学 师:你有信心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吗,赶快试试吧。 教 学生看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订正。 进 活动三 学 1、完成丰收园第114页的题。 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四 程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某地的天气预报中说:“明天的降水率是80,。”根据这个预报,判断下面的 课后 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错误的“?”) 拓展 (1)明天一定下雨( ) (2)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 ) (3)明天不可能下雨( ) (3)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课后反思 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培养了学生 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本文档为【[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2KB
软件:Word
页数:10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