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著名中医

著名中医

举报
开通vip

著名中医著名中医 CCTV.COM生活频道 著名中医 闫润茗 交叉取穴法是传统针灸疗法中的一种,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阎润茗教授在运用和研究交叉取穴法治疗疾病方面,有着自己独到和深刻的体会,而且她还将这种传统方法赋予了新的内涵。 传统针灸治病,一般是先辨明疾病在何脏何经,然后按照脏腑经络和腧穴的相互关系,采取循经取穴、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等方法,来确定处方的。不过,北京西苑医院的闫润茗教授却独辟蹊径,使交叉取穴法的前人尝试成为了自己的擅长。 1942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的闫润茗,并没有马上悬壶应诊,作为一名女中医...

著名中医
著名中医 CCTV.COM生活频道 著名中医 闫润茗 交叉取穴法是传统针灸疗法中的一种,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阎润茗教授在运用和研究交叉取穴法治疗疾病方面,有着自己独到和深刻的体会,而且她还将这种传统方法赋予了新的内涵。 传统针灸治病,一般是先辨明疾病在何脏何经,然后按照脏腑经络和腧穴的相互关系,采取循经取穴、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等方法,来确定处方的。不过,北京西苑医院的闫润茗教授却独辟蹊径,使交叉取穴法的前人尝试成为了自己的擅长。 1942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的闫润茗,并没有马上悬壶应诊,作为一名女中医,她又用了五年的时间投身于两位名医门下。这种学习又因为她为母亲的一次治病而使她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用药有“汗、下、吐、和、温、清、补、消”八法之说。闫润茗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研究出了“针灸八法”。 把这用药的八法运用到针刺的八法上,你比方说,这个汗法就是出汗,第一个是汗,那汗用什么呢,你比方说感冒发烧那是不是用药的话,也得让他出汗,现代医学也是,也让他出汗才能让他烧退下来。那用药也这样,用针也是,用针的话,我可以用什么,我可以用大椎,用曲池用外关,这样配合起来就可以治。 患者:我觉得可能是在我看的里头效果最明显的,全身的症状就是出汗。第三次,扎第三次以后,我就有汗了,以前就不出汗的。一个疗程以后,我觉得全身症状很明显的减轻了。 闫润茗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潜心学习中医针灸的行针方法,但她并没有拘泥于其中,而是在学习历代名医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比如对于传统的左有病而右侧医的行针方法,闫润茗在其中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我这个交叉取穴就是说四肢穴总是左右,你比如头疼,老是头疼的话,头疼是在中间或者是阳明经头疼,那我这边取合谷,左边取合谷,右边的话,我可以取太冲,可以这样,那同时,我也可以换过来,这边的合谷换到这边用去,所以总是,只要四肢穴,就取一个穴,还是交叉。 患者:他原来不会发音,舌头伸不出来,闫主任看了以后,拿纱布把这个舌头拽出来了,还扎了四针。等闫主任走了以后,还没到家,他就给闫主任打电话,他会发音了,当时就没扎腿,第二次闫主任给扎腿扎了八针,这八针扎完了以后第二天他就会站起来了,慢慢腾腾就能走了。 交叉取穴法虽然是源于古时的一种针灸方法,但在闫润茗的手中,它不仅得到了发扬,而且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闫润茗在这几十年来出访了十多个国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时,她曾经为一个失语二十多年的牧民解除了痛苦。 1-80 著名中医 祝谌予 祝谌予,1914年出生于北京。京城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国家有突出贡献的 中医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擅治糖尿病,胃肠病和妇科病。 今年85岁高龄的祝谌予,出生于京城望族,家中并无人从医,18岁时母亲的 病故,使他萌生学医之志,并投身于施今墨名下,这之后,祝谌予不仅深得施今墨的真传,而且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也卓有建树,当然,他对西医的学习是从对中医的不解开始的。 我开始看病都是把施老那一套东西拿来,现成的,他的东西都是一套一套,结果我就感觉到一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就问施老,为什么这样,为什么有效,是怎么回事。施老说你最好看看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学,你看后有好多东西你就明白了。 在祝谌予的记忆里,施今墨是最早要求他掌握西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人。1939年,施老还送他去日本留学,系统地学习了四年的西医理论。当祝谌予用它来审视中医,并应用于中医临床时,他对许多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我看病是两种思路,我看病不是单纯中医,也不是单纯西医,这两种思路很自然就结合起来,我就考虑问题了,你比如说看糖尿病,那中医就讲症状了,对不对,什么三多一少这些现象,可是西医呢,它就讲什么血糖、尿糖、检查这些东西,你把这两个合在一起,就提高了我们的认识。 在六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对中西医结合,祝谌予不仅在临床上躬身实践,而且在学术上也大力地提倡。1956年,当国家筹建北京中医学院时,急需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人才,于是,一纸调令,祝谌予成了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任教务长。 那时候,施老给周总理看病,经常给周总理看病,周总理就问有没有这样人,既懂得中医又懂得西医的人,有这样的人,咱们把他找来,将来办中医班,或是搞个中医学院,两套技术全有的,施老一想当然是我啦,因为哪有这么现成的人,我又学过中医,又学过西医,于是提出我来了。 祝谌予擅长于治疗内科病和妇科病,而且在治疗上带有明显的祝氏特点。从七十年代开始他又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率先总结出糖尿病的辩证分型,提出气阴两伤与气虚血瘀辩证施治的原则,开创了用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这套治疗方法已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公认。 我对糖尿病有一个特别看法,就是舌头下面静脉、舌股静脉,一般挺细细有两根,看得不清 2-80 楚,可是糖尿病人,这种病人又粗又黑,又青紫,这表示瘀血,还有一种最厉害,舌头瘀斑,一 块一块瘀斑,那更厉害了,所以糖尿病活血化瘀,我就是从这点发现的,发现之后当然用活血化 瘀,这效果挺好的。我有一个对药,基方六位药全是降糖药,就是生地、黄花、蒿根、丹参、苍 术、元参,这六位药,全是降糖的。 在总结治疗了上万名糖尿病患者的基础上,祝谌予创制了糖尿病的基本配方。临床效果十分 显著。许多病人在经过祝谌予的治疗后,病情都有了好转。祝谌予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对待中医 遗产要有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地继承,不能循规蹈矩,思想不能束缚在本本里,要有创新精神,否则中医就很难 发展。年青时代就深感求医不易的祝谌予,自学医以后常把为病人解除病痛视为人生之快事。不 管每天他有多累,他都对病人来者不拒。如今祝老虽已退居二线,仍然经常为人看病和参加一定 的社会活动,力争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经验留给他人,造福更多的患者。 祝谌予治疗糖尿病降糖基本方剂:生黄花3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蒿根 15克,丹参30克。 著名中医 李辅仁 北京医院的李辅仁教授是中央保健局唯一的一位中医专家,他擅长治疗各种老年病,他认为:人到老年,一切要以预防和保健为重。 李辅仁,生于一个中医之家,幼年就随父亲和兄长学习中医,后拜京城名医施今墨为师,学习期间他熟读中医古籍,随师临症并常常代师出诊,深得老师和病人的信任。师满后李辅仁先后在北京、天津两地行医,早年以擅治妇、幼科疾病而闻名。 1954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李辅仁来到北京医院中医科工作,并担负了高级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从此他的主治方向也转为以诊治老年病为主。经过多年实践,李辅仁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医生治病辨证的关键不在大同,而在小异,他主张临床上要抓住主症、断然处方。对于疑难重症,要有“药到而立起沉疴”的胆识,对“经方与时方”要灵活化裁运用,在制方用药上要能做到:轻巧一般,而疗效出奇制胜。 患者:象我这个睡觉是有名的,从1940年我就失眠,有多少年都治不好,药虽说不是一服两服就能治好,我吃了有几十服。吃了药之后,停了烈性的安眠药,这是很难得的,因为那都是带有点对肝不利的一些 3-80 药,不吃呢,就不能睡。后来就吃了中药之后呢,睡眠改善了,把安眠药停下来了,甚至说全停下来以后,睡眠比吃安眠药还好。世界上有名的安眠药,因为我是搞外交的,在国外什么安眠药最有名的我都吃过。这个中药呢,不是那种作用,不是吃了他的药马上就睡觉,不是的,他是能够把我这个安眠药给我搞掉,我八十三岁了,身体这样好呢,和李老给我的调养有很大的关系。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生于中医世家的李辅仁或许更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他悬壶救世60载,早已成名,但作为第七、八、九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李辅仁也不忘积极参政议政。今年已经80岁的李辅仁,是中央保健局的唯一一名中医专家,但他尽可能坚持每周出诊,他的医德医术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赞誉。赵朴初老人题写的“白衣之慈,青囊之术,安老扶康,德音遐布”是对他品格的真实写照。 著名中医 刘弼臣 刘弼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人称“小儿王”,擅治儿科多发病、常见病及小儿重症肌无力、小儿心肌炎、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等疑难杂症。 我们中医治疗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做为对儿科来讲,以望诊为主。因为小孩子沉于中而形于外,闻诊就是比较迟,问诊有很多家长问不出来,有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放,跟家长接触很少,所以家长对发病切脉的情况不太了解。切脉呢,小孩子因为幼小,气血还没稳定,见了大夫就哭,所以脉象都是乱的。所以我们中医儿科“望”闻问切里面主要以“望”为主。 刘弼臣192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他的老师孙谨臣是当地一名著名的儿科医生。1941年,刘弼臣来到上海复兴中医学校,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派别的许多名家,而一些学术派别的相互对立也使得刘弼臣深受启发。 患者:这孩子三岁得了哮喘以后,一直治疗不好。96年10月,我们找到了刘老这儿,在刘老这儿看了三个方子吧。吃了三个方子也就十八副药吧,就把孩子的哮喘程度减轻,痰就少了。 我现在治疗主要是在晚期,一些顽固的哮喘病例,我采取了与其他大夫不同的方法,就是采取敛肺的办法。所谓敛肺嘛,也就是从肺论治的一个方法之一了。就是采取收敛的方法。例如用乌梅、紫菀、用五味子、这种收敛的方法。因为他喘的时间久了,肺气就耗散,他的精力无形当中就受到损失,因此我们采取敛肺,把肺气固摄住,这就是固本了。固了本以后,使得消耗减少,慢慢体力得到恢复,自身免疫功能也得到加强,抗病能力增强,这样可以收到长期的效果。 4-80 患者:吃药大概是由五月份开始的,在一开始吃的时候,我们孩子就是经常扭脖子、伸脖子、眨眼。治得挺快的,吃了一个疗程之后,七服药,脖子很少扭了,没有这个症状了。我就光给他吃成药,没有给他吃草药,后来又出现这种症状,别人说要坚持半年,我就一直给他吃草药,现在症状已经没有了,但还得坚持。 刘弼臣认为这种病是这样的,本源在肝,病发于肺,它是有风有痰,在经络里鼓动,所以造成不是这儿动,就是那儿动,这就形成了阳气亢于上,阴气静于下,阴阳动静失衡造成的。我们现在治疗呢,一个针对它的风,一个针对它的痰,我们就必须宣肺,肺贮痰之器。肝呢就祛风,所以我采取祛风、化痰、镇惊这种方法。 著名中医:尚天裕 我国历史上曾经战事不断,古代战争所造成的大量骨外伤刺激了中医骨伤学的发展。在两千年前,官府中就有专设的“疡医”掌管“折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专职骨科大夫,民间也有专治骨伤的医生。在本期的《人物档案》中,我们将向您介绍的,就是一位在中医骨伤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著名中医尚天裕教授。 在中国的骨科界,提起“小夹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小夹板”这三个字包含着一个治疗骨折的新的思想体系的诞生,是治疗骨折的一次深刻变革。它的创始人就是中国骨伤医学的奠基人??尚天裕。 我发现在骨折治疗中间存在着四个矛盾,就是动与静的问题,筋与骨的问题,内与外的问题和人与物的问题。这四个问题在西医和中医之间长期有争论,甚至西医各派之间也有争论,那么怎么把这四个矛盾解决好呢。我们根据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提出来应诊,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为新的骨折治疗原则,从而就把西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治疗原则抛弃了。 为了找到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尚天裕对中医治疗骨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打破中医的门户之见,向全国的许多老中医虚心请教,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又吸取了西医治疗骨折的优点,终于制订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的治疗原则。最能体现其内涵的,就是小夹板。 这位患者叫杨月春,17岁,由于车祸造成了全身肢体多处骨折,由于使用夹板进行外固定,关节可以活动,所以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入院仅二个星期,骨折已基本愈合了。 尚天裕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有意识,能思想,富感情,是最自动化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原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位患者是澳大利亚人,20岁,今年他来北京旅游时不慎跌入3米多的深沟里,摔成了第一腰椎椎体 5-80 爆烈骨折,胸12及腰4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尚天裕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治疗原则,不需要做手术,采用中医传统的垫忱练功疗法配合中药治疗,住院仅二个月,现在已基本康复了。 澳洲患者说:我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治疗,这个病如果在国外就要给我做手术了,我来这里经过中医的夹板治疗,现在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完全恢复了,我感到很幸运,很感谢医院给我的治疗和关怀。 尚天裕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和它的疗效,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他把许多的患者从手术台、牵引器和石膏固定中解放了出来,避免了大批患者留下了终身残疾,治愈的患者现已达到了三十万人以上,使我国的骨折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小夹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救人无囿于中西之分,为学应尽明古今之道",经过40多年的临床和刻苦的钻研,尚天裕在治疗骨折实践和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得到了世界的普遍承认,他提出了新的骨折治疗原则逐渐被许多国家的骨科界所认识。1988年,他获得了“爱因斯坦科学奖",现在担任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主席等职。为了能使小夹板造福于更多的人们,尚天裕带领着他的学生进行着紧张的研究工作,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年过80的尚天裕,虽然已不再坐诊行医了,但他仍坚持参加会诊和撰写文章。在工作之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或许尚天裕正是在这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找到了他人生最大的快乐。 著名中医:方和谦 方和谦教授,是北京朝阳医院的著名中医。行医60余年,他所致力的伤寒流行病学的研究一向为中医界同行称道。伤寒之学,开始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东汉末年,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医学的一大理论流派。在伤寒学派看来,人体疾病不外乎是阴阳热寒的失衡与失调。在方和谦的门诊病人中,虽然患各种病和疑难症的都有,但在方和谦看来,也都离不了热与寒的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内脏器官和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关联,因此在各种疾病发生过程当中,对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可以运用很多的不同的有效验证方法。西医有的时候主要是从局部的关联比较多,那么就是腿疼,从局部上多找原因,那么头疼就从头颅部位分析原因,但是一个全面的观察方面不如中医看得比较全面。 方和谦出生在老北京城内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方伯屏在四十年代时曾是京城十大名医之一,14岁时,方伯谦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步入医门,跟随着父亲为患者看病问诊。60多年了,方伯谦经历了很多,但他却忘不了行医之初的一起儿科会诊,给他带来的信心和鼓励。 6-80 这个病人十几岁,家里很富裕,他腹涨、恶心、吐、高热、神志不清,考虑是过年吃元宵发病,之后按中医的方法通大便,我们用的是“大承气汤”,就是大黄、芒硝催泻。这样“大承气汤”下去之后一夜之间泻了三次,第二天家属来说,烧也退了,人也清楚了。 在父亲的教导中,方伯谦最早接触的是中医古代四大典籍,《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篑要略》。这些古老的医学著述,成了方伯谦行医生涯中的永远伴侣,而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伤寒学说。 不论是什么病种,只要是发热无寒现象这是阳性病, 应该按着清热解表的方法治疗无热无寒的都要进行补正。比如说一个人没有体温,或者说体温不足,有什么病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光怕冷不烧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败溃的现象,所以《伤寒论》它在认证的总的认识上给我们起了原则上的问题。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国际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于东方医学各方面的理法、方要、辨证论治也正在增加它的探讨,对于我们中医的理论思路,方法手段也不断的将被重视起来。 著名中医:施汉章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医就已确立了独立的外科分支,古人称为“疡医”,专门负责外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本期《人物档案》中,我们将为您介绍的施汉章教授,是中国中医界享有盛名的一位外科专家,他在继承传统中医外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东直门医院的施汉章教授就是中国中医外科界著名的专家。六十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施汉章走上了行医的道路。 中医外科很早就有“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的思想。几十年来,施汉章吸收百家之长,在中医外科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治疗中,他经常强调要“内外结合,辩证施治”。“用药少而精,祛邪不忘扶正,时时护固脾胃”,是施汉章驾驭方剂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施教授在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施教授能够治疗很多疑难的重病人。有个例子就是说,糖尿病的一个有头疽,西医叫痈,长在背上的一个很大的疽,那个病人高烧四十多度,中医认为基本快到限症了,就是最危险,全身脓血,脓毒败血症。西医也没有办法,用了好长时间抗菌素,没办法,还用了激素,也没有办法,病人都有点昏迷了,神志不清。 7-80 他就用中医来辩证,用中医的养阴清热,益气的方法,他反用托的方法,毒邪要内陷他用托的方法来治疗,病人两三天以后,体温就下来了。很快,病人伤口就长上了,通过这个例子就说,中医不是不能治疗急症,不是不能治疗重症,只要你方法用得好,能够对病人的原因,对他具体的症状能够确实判断出来,然后再用药,那效果就好。 近年来,施汉章又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摸索出一套内治和外敷相结合的方法,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患者:我是九三年体检时,B超时发现前列腺肥大。当时大夫告诉我,你也不必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也没办法,不行的时候就采取激光治疗。后来过了两三年以后,我感觉比原来的症状严重一些,尿频,后来我就到这儿来了。到这儿来之前腰有时疼,小肚子有时疼,频率还比较高。到这儿来看了一个月了,腰、小肚子基本上不疼了,尿频也有所缓解,过去,夜里有时候三四次,现在一般一次两次,个别情况一次,两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总的来讲,通过上次B超,这次B超检查结果,尿的残余量降低了,所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前列腺肥大是西医病变,中医属于在癃闭之内。发病原因主要是肾虚,肾阳虚或是肾阴虚。这个病人属于肾阳虚,阳虚以后,中医讲,阳虚就是寒,寒了就血液凝滞了,凝滞以后,前列腺就肥大了,形成为肿块了,治疗原则就是用补肾阳,还有就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就是用这个方法。 从教学四十多年来,施汉章教授为中国中医外科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已是古稀之年的施汉章,虽然自己的身体不大好,但还是坚持每周出门诊,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他没有停止在医学上的追求,他更要把多年的从医经验传播给他的学生们。 著名中医:吴定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到老年,许多病症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着老年朋友的生活,老年病是对老年人易患难治的一些病症的总称。每位老人都有可能受到老年病的威胁。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长期致力于老年病的研究与防治的著名中医赵冠英教授。 我作为对病人来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医生治好了病人是最高兴的事了,什么时候治好了病,什么时候最高兴。 人到中年,难免身受各种疾病的影响。老年病中,危险性最大的就是肿瘤性疾病,而赵冠英教授所致 8-80 力的老年病研究中,最为擅长的就是对种肿瘤病的中医治疗。 这个肿瘤,它是毒,但是人呢,他得了肿瘤,他是虚。一般的我治肿瘤的原则是,扶正和祛邪相结合。也就是中医辩证时,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既治病又治人。不象现在的放疗、化疗,针对病,但是不针对人。中医是既攻他的瘤,但是也要照顾他的身体负担。 赵冠英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军,1949年以后开始学医,在五十多年的军旅行医生涯中,赵冠英担负着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身体保健工作,多年医学初中的磨炼,使他在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均有他的独到见解。近几年来,他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癌症与肿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般我主要是辩证和辩病结合。各方面都搞清楚,然后问问他,你作没作手术,你现在用没用化疗、放疗,然后再中西医结合。他用化疗、放疗都是毒。那中药呢,是扶正的,就是解毒,使附作用减少一点。假设他没有作放疗、化疗,中药呢就是扶正,祛邪。加一点去邪的药,原则是这么样。 一个病人,比方他是脑瘤,术后还脑出血,术后长期的发烧,血项也高,肺部也有点感染,长期用抗菌素,始终体温下不来,血项也下不来,后来就在病人自己同意了,就停了西药,单独用中药。结果体温很快下来了,随着体温下来以后,血项也就下来了。这样的病人不少,还有几个心率不齐的,中医加西医效果不好,所有治心率不齐的药都用了,越用心率不齐越多,结果把所有抗心率不齐的药都停了,用中药之后好了。 回想起半个世纪前,他作为一名士兵迈进医学这道大门,成为当年中医学院中年纪最大的学生之一,赵冠英心中仍然充满了自豪。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赵冠英在孩童时就有的梦想。在那时,医生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形象了。 我觉得作为医生这个职业是最高尚的,因为能解除病人的痛苦。 著名中医:吴咸中 医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中西医结合是在中国既有悠久的传统医学,又有发达的现代医学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谈到中西医结合,就不能提到他的开拓者,天津医科大学的吴咸中教授。年逾古稀的吴咸中教授早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即原满州医科大学。此后,他就在天津中央医院开始了西医外科生涯。这一干就是17年,直到他接触到中医。 9-80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从我的生活过程,或是从我的学术生涯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学习中医。 吴咸中出生在一个医生之家。他的中西医结合之路是渐进的,而这一切,都是从攻克急腹症开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方法和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比较充分地发挥了非手术疗法的重要作用。过去用西医治疗急腹症多数都是采取手术治疗法,把中医引进到急腹症的治疗以后就扩大了非手术疗法的范围。有一些过去认为必须做手术的由于中西医两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结合以后,变成用非手术方法也能治好。 吴咸中选定了急腹症并取得了克服病症的良方,使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变成既优于单纯西医,又优于单纯中医的现实优势,这为同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创造了可资比较的技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这两种医学尽管产生的历史背景不一样,很多术语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对象都是人,都是研究有病的人,所以他们一定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两种医学的主要主面。不同方面也很多,理论体系不一样,诊病治病的方法不一样,所使用的药物也不一样。正是两种医学有不同之处,所以如果把两种医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吴咸中从医之初,便在西医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领域做出许多建树,当他踏进中西医结合这方天地,就在这一领域发挥着一名领导者的作用。他的“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在治疗急腹症中的疗效得到世界医学界认可。一九九六年,吴咸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他既是开拓者,也是耕耘者。 中西医结合的开拓性就在于古人没有做过,可以说前无古人,外国人也没有做过,因此只能靠我们用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著名中医:许润三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黄帝内经》上就有关于治疗妇科疾病的记载。经过历代的整理和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疗效也更为显著。在本期的《人物档案》中,我们为您介绍的许润三教授,就是中国中医界颇负盛名的一位妇科专家。 按照中医对妇科疾病的分析,妇科疾病主要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五大类。中医对妇科疾病的治疗,主要着重于整体的调理,但也可以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 10-80 我这临床看病就主张辩证和辩病相结合,为什么呢,因为你中医主要是辩证,但是你再把西医的病给辨一下,这样结合起来就比单纯辩证治愈率高。 许润三,是江苏省阜宁县人。他从15岁开始师从于盐城名医崔省三,从此开始了他救死扶伤的人生历程。在谈起当初开始学医时,许润三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我过去得的病是浑身水肿,以后就昏迷了,牙关紧闭,就是我的老师名医崔省三给我开中药,我父亲母亲每天把中药从我的嘴里一口口朝里灌。我牙都咬紧了,灌一口看我咽下去再灌一口。以后治疗四十八小时我醒过来了,那么在今天看起来是什么病啊,是肾炎、尿毒症啊。所以我看到中医能救我的命,能治好这么大的病,所以我和中医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属于妇科杂病的女性不孕症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造成不孕的原因主要是不排卵和输卵管不通。那么怎样才能在治疗上取得最好的效果,许润三潜心研究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我们所有的输卵管不通病人都是这么治。就是一个用中药口服,还有一个就是灌肠,还有一个腹部热敷,还有一个就是中医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主要就是这四个方法。 患者:我们准备要孩子之后找的许主任,吃了有二、三月的药,就有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 由于病理自有差异,病种各不相同,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也不一样。许润三主张在用药上宁可偏温,也不能偏寒,他认为凉药有害于脏腹功能,而用温药能够提高脏腹的功能,使病人得以早日康复。正是由于许润三对中医中药的独特见解,为许多妇科病患者解除了痛苦。 我们病房有个病人,她是子宫肌瘤症,也就是子宫内膜移位到子宫壁里头,子宫壁长了许多小瘤子。西医要治呢,就是把子宫全拿掉,旁的没有办法。西医对这个病只有手术,给她把子宫搬掉,所以她找我们中医看。她在外面看了好几年了没看好,到这里看了三个月,现在子宫内,子宫体的好多肌瘤都没有了,都消失了。 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许润三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好了妇科的许多疑难杂症,并创制出了40多种验方。其中有的验方被收入了《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中医症状鉴别论断学》等书中。多年来,许润三共发表学术论文57篇,在学术和医疗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年逾古稀的许润三教授,每天早上都会抓紧上班前的一点时间晨练,以饱满的精力面对他的患者。目前,他仍然坚持每星期出两次门诊,所以在他的日程表上是难得见到清闲二字的。每当看到各地康复患者的感谢信和这些经他治疗受孕后出生的孩子们的可爱的笑脸时,许润三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11-80 著名中医:赵冠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到老年,许多病症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着老年朋友的生活,老年病是对老年人易患难治的一些病症的总称。每位老人都有可能受到老年病的威胁。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长期致力于老年病的研究与防治的著名中医赵冠英教授。 我作为对病人来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医生治好了病人是最高兴的事了,什么时候治好了病,什么时候最高兴。 人到中年,难免身受各种疾病的影响。老年病中,危险性最大的就是肿瘤性疾病,而赵冠英教授所致力的老年病研究中,最为擅长的就是对种肿瘤病的中医治疗。 这个肿瘤,它是毒,但是人呢,他得了肿瘤,他是虚。一般的我治肿瘤的原则是,扶正和祛邪相结合。也就是中医辩证时,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既治病又治人。不象现在的放疗、化疗,针对病,但是不针对人。中医是既攻他的瘤,但是也要照顾他的身体负担。 赵冠英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军,1949年以后开始学医,在五十多年的军旅行医生涯中,赵冠英担负着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身体保健工作,多年医学初中的磨炼,使他在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均有他的独到见解。近几年来,他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癌症与肿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般我主要是辩证和辩病结合。各方面都搞清楚,然后问问他,你作没作手术,你现在用没用化疗、放疗,然后再中西医结合。他用化疗、放疗都是毒。那中药呢,是扶正的,就是解毒,使附作用减少一点。假设他没有作放疗、化疗,中药呢就是扶正,祛邪。加一点去邪的药,原则是这么样。 一个病人,比方他是脑瘤,术后还脑出血,术后长期的发烧,血项也高,肺部也有点感染,长期用抗菌素,始终体温下不来,血项也下不来,后来就在病人自己同意了,就停了西药,单独用中药。结果体温很快下来了,随着体温下来以后,血项也就下来了。这样的病人不少,还有几个心率不齐的,中医加西医效果不好,所有治心率不齐的药都用了,越用心率不齐越多,结果把所有抗心率不齐的药都停了,用中药之后好了。 回想起半个世纪前,他作为一名士兵迈进医学这道大门,成为当年中医学院中年纪最大的学生之一,赵冠英心中仍然充满了自豪。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赵冠英在孩童时就有的梦想。在那时,医生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形象了。 12-80 我觉得作为医生这个职业是最高尚的,因为能解除病人的痛苦。 著名中医:王绵之 王绵之,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出身于江苏南通市中医世家,中药方剂学创始人。擅治内、妇、儿科和老年病疑难病症。 王绵之治的第一个病人印象特深。那时候我父亲生病了,人家请他看他又不能去。我就只好去看了,这人已经放那儿了,也不知人事了,牙关也硬了,是一个伤寒病人。在西医来说叫肠伤寒,在中医来说叫暑湿晚发。因为那个时候下着小雪,从秋天一直病到那个时候。我去了以后看了,回来跟我父亲一块开了个方子,因为这病太重了。那么看了些小病记不清了,(这个病人)两剂药以后能说话了。 然后我(患者)就带回去七副药,我(患者)吃了三副就觉得好象很明显,吃了七副就觉得怎么会这么明显呢,特别神奇。因为(肿块)已经很大了,就觉得下去了一圈儿,我(患者)说中药怎么都神奇到这种地步。 王教授说:总的来说汤药快,汤者荡也,扫荡的荡。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散居于二者之间,大体上是这么一个情况。在这个情况下还得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为中医还有个特性就是对着具体人、具体病而来,量体裁衣嘛,跟套服总是不同一些。 我们的乐趣在哪儿,最大的乐趣是最难治的病治好了,垂死的病人活过来了,这是真正的收获,真正的高兴在这儿。 医药名家:干祖望 干祖望,1912年生,上海金山人,江苏省中医院教授,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治耳鼻喉科各类疑难杂症。 在江苏省南京市,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位藏书状元,这位状元是1990年经过数百人的角逐,由江苏省文化界的人士共同评选出来的,他就是江苏省中医院的著名中医干祖望教授。 我从小看书看的多,其中有一本书名字叫《名医林园》,这本书上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怕冷,吃热的药反而越吃越坏,于是给他吃冷的药就治好了,后来我也碰到一个年轻人,他的病史有7年了,冬天要盖好几床被子,还是冷的要命,他来看耳聋病,我就对他说,我不但把你的耳聋病看好,你怕冷的病我 13-80 也可以试一试,他说“好好。”我不象别人一样用热药,人家冷的病都吃温的药,冷了,加点厚衣,但我非得不这样,我加冰,这个病就治好了,那么这个就是看书得来的,你不看书怎么知道的。 我准备到刘海栗的那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去读书,但我家旁边有个邻居他年纪比我大一些,他父亲叫他去学中医,他不愿去学习,他去学中医,我去上海读书之前半个月,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他说我英文也蛮好的,去搞中医一窍也不通,我说,我也真可惜的,我知道你是国外回来的,去搞那个画图也合适,我假设是去搞中医就好,他说我假设学画图就好,那么我们两个人调,所以等于是我们自己调起来的,那么我就去搞了中医。 1951年,干祖望结束了个体行医的生涯,走进了上海金山县城厢第四联合诊所,就在这里,他发现西医有很多检查疾病的方法和手段较之中医更为科学,这一切让这个对新生事物满怀热情的乡间医生大开眼界,从此他也戴上了西医用的检查眼镜。1953年,干祖望毅然来到了北京中直机关第二医院,成了专业进修西医耳鼻喉科的第一位中医师。 鼻子病、耳朵病基本上我们先人都有,是中医宝库里有的,喉咙病中医没有,中医是把咽作为喉咙,从前中医是没有喉科的,中医现在即使有点喉科,这点喉科基本是用不起来的,我现在是这样子的,用西医检查,把所有的病暴露了,基本上可以看到的看成它是一个外科病,那我用中医的外科的理论,中医外科的手法,把它引用过来,来延伸到耳鼻喉的外科,我用中医外科的办法来治疗的,我是这样子的。 1956年干祖望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中医耳鼻喉科学》问世,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成立,他出任了第一任理事长,实践中干祖望推崇西医先进的检查手段,但在治疗上,他则强调应把中医的辨证论治放在首位。 比如说喉咙底下的小血管的检查,我们中医是查症查出来的,小血管扩张的,它是心火旺,假如粘膜萎缩的,脾虚,假如是整个充血的,风热,那么有个痰扒在里边的,痰烧,所以说不是真正的中医,对这个症是辨别不出来的,只有用中医的东西把它搞出来。 干祖望姓干,他那瘦小的身体也实在是干瘦的可以,但他的周身却洋溢着与他的年龄和身材形成强烈反差的“精、气、神”。年近90高龄的干祖望思维敏捷,谈吐幽默,许多他治好的病人也成了他家里的常客。 干祖望的一生,读书、藏书、教书、写书可以说与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也毫不为过,而说起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也真称得上是“学高望重扬天下,耳鼻喉科第一人”。 14-80 干祖望 地址:江苏省中医院 电话:025,4727250 邮编:210029 医药名家:边旭明 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副主任,曾两次 赴美,擅长围产医学,对高危妊娠内外科疾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和分娩期合并症等的处 理有较高水平。 医药名家:孙念怙 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遗传组主任,率 先在国内开展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先后获国家奖、卫生部奖等七项奖,国内外 产前诊断领域的著名学者。 医药名家:王绵之 王绵之,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出身于江苏南通市中医世家,中药方剂学创始人。擅治内、 妇、儿科和老年病疑难病症。 王绵之治的第一个病人印象特深。那时候我父亲生病了,人家请他看他又不能去。我就只好去 看了,这人已经放那儿了,也不知人事了,牙关也硬了,是一个伤寒病人。在西医来说叫肠伤寒, 在中医来说叫暑湿晚发。因为那个时候下着小雪,从秋天一直病到那个时候。我去了以后看了,回 来跟我父亲一块开了个方子,因为这病太重了。那么看了些小病记不清了,(这个病人)两剂药以 后能说话了。 然后我(患者)就带回去七副药,我(患者)吃了三副就觉得好象很明显,吃了七副就觉得怎 么会这么明显呢,特别神奇。因为(肿块)已经很大了,就觉得下去了一圈儿,我(患者)说中药 怎么都神奇到这种地步。 王教授说:总的来说汤药快,汤者荡也,扫荡的荡。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散居于二者之间, 大体上是这么一个情况。在这个情况下还得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为中医还有个特性就是对着具 15-80 体人、具体病而来,量体裁衣嘛,跟套服总是不同一些。 我们的乐趣在哪儿,最大的乐趣是最难治的病治好了,垂死的病人活过来了,这是真正的收获,真正的高兴在这儿。 医药名家:杨吉相 前列腺炎是一种男性常见病。它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又不宜于手术治疗。几十年前,中国泌尿科著名专家王瑞福教授的一句嘱托,使扬吉相在中医治疗前列腺病的道路上探索至今。 1964年沈阳的一对夫妻带着一个男孩奔波在各大医院间。因为他们4个孩子中的唯一男孩得了双侧附睾结核病。然而,医生的回答让他们心寒,说这种病需要切除双侧睾丸。这对夫妻抱着一线希望来到辽宁中医附属医院。当时正值刚毕业两年的杨吉相当班,杨大夫了解情况后,告诉孩子的父母说明天再来,随后他请科里的老大夫们给患儿会诊。第二天孩子来了,但是老大夫们也是束手无措,并建议家长尽快接受手术治疗,绝望的夫妻拉着杨吉相的手,让他无论如何再帮一次忙,给这孩子开个药方,杨吉相大夫在这对夫妻苦苦相求下;没有办法,最后一咬牙让他们三天后来拿药方。 这三天我就日日夜夜的查大量的古今文献。本院的、外院的基本查完了当时从中我就筛选了十六味中药,配了一个处方,也许是碰巧的原因,经过吃十二服汤药,再配上外敷的药,患者的症状逐渐开始缓解了,他说不怎么太疼了,肿块也比以前小了一点,籽粒比原来也软了一些,当时我很高兴,我觉得可能见效了,这样通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以后,患者的肿块就消肿一多半了。患者有信心了,我也有信心了。 杨大夫让患者家长再去原来看病的医院,让医生给复查一下,患者到医院后,医生们大吃一惊,原本应该手术的病人,三个月后肿块完全消失了,而这一切竟然是经过中医治疗康复的。当时中国泌尿界权威王瑞福教授得知这个病例后,也非常兴奋,他特地把杨吉相请去,想了解一下这个病的治疗过程。 王教授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但在他的心目中我应该是位老中医,而不应该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夫,但他也给我讲了很多东西,我们谈了很多,其中就说到了泌尿科有很多病人,治疗效果不好,譬如说男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科的一个大病,效果不好,还不能手术,所以患者很痛苦,他 16-80 说你们将来中医是不是研究研究这个方面问题,你很年轻,一定要坚持下去,把这个课题搞下去,我一定支持你。 王教授的一番话给了年轻的杨吉相大夫很大的鼓舞。从此杨吉相就更加注意在工作中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他向老一代中医探讨有关前列腺炎的治病经验,同时也关注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不久,杨大夫在门诊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他31岁了,结婚6年还没有孩子,到过好多地方求治都没见效果,因此夫妻关系非常紧张。最后妻子提出通牒,给丈夫3个月的时间治病,治好了就一起过,治不好就散伙。在家庭即将破裂的情况下,患者请求杨大夫一定要救救他。 经检查后确诊这个患者有前列腺炎,大部分精子都是死的,成活率很少,由于精子少致成不孕,这样的话主要矛盾就是前列腺炎所引起的,我就采取一种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用一个汤药的方剂来进行治疗,边治疗我也边给他调整方剂,经过治疗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前列腺炎的见好,精子成活率就逐渐上升,死精子也就逐渐减少了,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患者有一天很高兴的来了,告诉我,他说,我爱人怀孕了。 这两个病例的治愈,极大地鼓舞了杨吉相大夫,他开始相信,中医中药在男科学领域,在治疗前列腺疾病上是有奇效的。从此,他把每天的临床所得都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心得整理起来,就这样三十年过去了,杨吉相对前列腺炎的病机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我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改变,是由于湿热下注,热扰精室,气血瘀滞,郁而化热,湿热瘀结,而导致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今天杨吉相大夫已成为治疗前列腺炎的专家,全国著名的老中医了,他带的学生和弟子已经有好几代了。过去初生牛犊的闯劲如今已变成严谨稳重的医风。现在,每当人们路过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都会看到一个很大的杨氏外科的门诊牌。 患者:那个门诊牌上介绍,杨教授侧重看前列腺,特别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有特效,挂号到三楼,通过吃中药一周左右时间,感觉就初步见效,后来就坚持吃,坚持吃一个半月多一点不到两个月,基本上就痊愈了。 杨教授说医学是门科学,不可能吃老本也不可能凭运气,要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来丰富这门科学。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才会使治病有所突破。 17-80 前列腺炎比较复杂,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的学者可从别的角度来认识,不管怎么样从那个角度认识,最后达到取得的疗效,那是真正的目的,而且我们还有些没解决的问题,我现在研究到目前的阶段,只能说是研究前列腺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有很多问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和探讨。 医药名家:杨宝琴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体生命与健康的疑难重症,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风论》中就说:中风一症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此者。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针灸疗法对“中风”病的治疗,早已显示出了它所独具的特色与效果。这里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位以治疗中风病著名的针灸专家——杨宝琴教授。 杨宝琴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早年曾师从程莘农、王乐亭、贺惠吾等医界名家,这使得她能够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经验,她掌握的六寸金针、火针、管针等中医传统的特种针刺术在现代医界已经不多见了,而这些,正是得益于各位名家的精心指点。 在临床方面,杨宝琴能够运用多种针灸术,或针,或灸,或针药并施,对中医学的多种心脑病症,如痹症、痛症、肠胃病等进行有效防治,尤其是对中风病的治疗,她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风病本身是属于脑病,中医学也有这个认识,因此我就结合了古今的解剖对这个病的看法,同时也结合了脑髓病从五脏论治这两个原则,我就选择头部和督脉经的穴位为主,还有督脉旁边的膀胱经的穴位为主,而后再根据整体情况配合四肢的穴位,作为辨证配穴。 杨宝琴还能够在众多不同的针具、不同刺法、灸法的针灸疗法中优选出最佳的经穴配置,进行组方治疗。 杨宝琴在行医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50多岁的女病人,病人开始发病时只是感到头晕。右手特别是右手的拇指发麻,而且麻的厉害,后来发展到全身疼痛、舌根发硬,到家人把她送到医院时,病人已经不能说话了,经杨宝琴诊断病人患的是中风先兆症。 针对她这种病,我给她选择了头部的穴位为主,就是主穴有一组配方,比如百会穴、后顶穴,而且我把百会穴用比较长的针让它透,用透刺的方法,而后根据她的整体情况,有些肝肾不足的表现,我就给她配合上四肢远端的穴位,比如曲池、内关、合谷,还有三阴交,太溪这样做了一 18-80 个疗程,效果还是很好。 近年来,杨宝琴结合教学与临床实践,对《内经》做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她认为《内经》中运用解剖方法确立的脑髓说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脑髓说对当今“脑髓情态病症”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多种针刺防治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有力的证据。 杨宝琴通过多年来对于《内经》的整理和研究,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认为心、血、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协同的作用,只有心气旺盛、血液充盈、脉道通畅,心的搏动才有力,才能够把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当然也包括着脑髓,因为脑髓这样一个部位,也分布着很多的脉络,也受着血液的供养,因此,我认为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没有什么太根本的矛盾,而且是一个共主神明的关系。 杨宝琴在临床中结合自己的体验,以《内经》中的脑髓理论为指导,对中风病的治疗,她在分部的基础上分经优化选择穴位进行组方,突出了头颈部、背部、腰骶部穴位,重视任督、膀胱经的作用,同时提出了“随症配穴,辨证配穴”的方法。 1999年夏天,杨玉琴收治了一个患面瘫的女孩,当时患者额纹已经平了,眼睛眼角开裂较大,已经不能闭合了,舌头也不能转动,并且嘴巴歪的也不能吃饭了,针对这种情况,杨宝琴以“随症配穴”和“辨证配穴”的观点为指导对她进行了治疗。 针对这个主症,就是在右侧面瘫这样一个主症,选择局部取穴,就是右侧的面部局部取穴,有病症的部位,比如额纹不起用阳白、攒竹,以这组穴位为主方,而后结合她脾胃比较虚弱,又选择了远端的四肢的穴位,主要是内关,配上公孙,然后再加上足三里,六次以后患者面部的活动就基本恢复了。 从医近四十年的杨宝琴,时时牢记着年轻时程莘农老师的教诲,立志学好针灸,继承和发扬中医事业,必要先读通内经,如今作为针灸名家的杨宝琴也成了一名内经研究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正是在中医传统理论方面的深厚造诣,奠定了她成功的基础。 杨宝琴 地址: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邮编:100007 电话:64040456 19-80 医药名家:刘炳凡 刘炳凡,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擅治内科疑难杂症。 每逢星期天,都会有一位老人出现在长沙市的新华书店,你可能看不出来他已有91岁高龄了,他就是擅治内科疑难杂症的中医名家——刘炳凡。 1910年,刘炳凡出生于汩罗江畔桃花洞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由于生活贫困,刘炳凡只读了4年书便辍学了,但是他一边做工,一边自学,终于在16岁那年,拜师于柳缙庭的名下,步入了中医的殿堂。在跟师应诊的学习中,老师反复强调的“一证一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他跟随老师出诊,有一对姐妹同时患麻疹,刘炳凡认为都应宣疹透疹,都可以用宣毒发表汤,但柳老师认为妹妹应该用辛温解表的桂枝汤,第二天复诊时,姐妹俩的麻疹果然都出来了。这给了刘炳凡很大的启示。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刘炳凡 都是同样的出麻疹,开的方子不同,就是因人而异,人的素质不同,所以要治体质,要治人,单纯治麻疹,治病不行。 就是因为人的素质不同,相同的病,不同的素质,只治病不治人,就不能解决。 有一名患者叫刘菊初,一直有严重的冠心病,1992年又被确诊为肺癌,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他找到了刘炳凡。 治肺呢,也是健脾胃,补正气,促消化,增加营养,这个肺自然就受益,(肺癌)不但不扩散了,也没有转移,治冠心病呢,它是心病,在心脏局部,因为西医都是诊局部的,中医认为表现在心脏,根子在胃肠,所以治冠心病、胸我们就健脾胃、促消化,增进体质,保护心脏畅通冠脉流量,使心肌供血充足,病就好了。 患者刘菊初:我专门吃刘老的中药,吃他的药吃了两年多,每天一服药,自己感觉病情有好转,身体逐渐的就有了好转,血也不出了,能吃、能睡,而且能活动。最后,我在1994年又回到了工厂,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工作,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常活动。 刘炳凡在70年的医学生涯中,始终坚持“临证不忘读书,读书不忘临证”,从不满足于理论上 20-80 的一知半解,临床上的一方一药,而且将读书和临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精心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和赵养葵的《医贯》等中医书籍,在临床中强调“脾胃为生化之源,肾间动气,为人生之本,五脏不足调脾胃”,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我是受师傅的指导,特别注意脾胃,脾胃是一个内燃机,就是一个锅炉,你要发动车,没有内燃机不行,人的生活起居正常运转,还是要内燃机,所以中医治病治人,必须治脾胃。 刘炳凡在学徒时就给自己订下了四个一点“早起一点,晚睡一点,闲谈少扯一点,分心的事少干一点”这四句话伴随了他的一生。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了14本著作,50余篇论文。新写的40万字的“《伤寒》《金匮》论文发微”明年即将出版,当问他为什么如此笔耕不缀时,他说,他始终牢记着华罗庚的自律名言:“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我们衷心祝愿刘老健康、长寿~ 医药名家:王兆铭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京津一带的许多人还有住过地震棚的经历。由于简易的地震棚寒冷潮湿,久住容易患上风湿病。王兆铭教授当年决定继续研究中医治疗风湿病,就和这方面的原因有关。 现年68岁的王兆铭,最早是学习西医的,并把主攻方向放在了研究肿瘤和肛肠疾病,出于对中医的兴趣,1964年他参加了天津第三期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然而命运多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到了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来到了大兴安岭以后,王兆铭就发现这里患风湿性腰腿病的人很多,所以他就萌生了研究风湿类疾病的想法。开始他按照传统的方法治疗时,效果并不明显。有一次,他在给患风湿病的知识青年小刘做针灸治疗时,突然想起当年为一个患肛肠病的人针刺“长强穴”,结果意外地治愈了他患了多年的寒腿病。所以,他也给小刘针刺了“长强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刘终于痊愈了。王兆铭非常兴奋,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王兆铭发明了一套治疗风湿病的“新法针刺”。 这种方法它是每次只扎一个穴位,用重往前,轻往后的捻针方法,也就是偏补的手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留针方法,也不同于强刺激快针的方法,它是扎上一个穴位,始终坚持捻针,这样捻针以后呢,几分钟后,从上往下就可以发热,就可以祛除风湿。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又找到 21-80 了几个穴位,一共十个穴位,经过摸索,就形成了我们的“新法针刺”。 1979年,王兆铭回到了天津。他发现76年唐山地震以后,人们由于长时间居住在地震棚里,潮湿寒冷,所以患风湿的病人很多。看到这种情况,王兆铭决定要继续研究风湿类疾病。在治疗中他又发现如果完全按照古方的一方一药给病人治疗的话,只能见效,但不可能彻底治愈。于是王兆铭采用了综合疗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这药里头,有一组祛风湿的药,有一组解毒、活血化瘀的药,有一组补肾的、补肝肾的、长骨头的、健骨的、补肾健骨、壮骨的药,改善免疫功能的药,这几个药合在一块就太多了,所以我们就把它做成几个方,这几个方做成几个药,这样综合使用效果很好。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使王兆铭在治疗风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难治的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这两种疾病,一般认为,一旦患了这些病,就终身难愈,而王兆铭则指出,如果能够在早期抓紧治疗,完全是可以治愈的。 有位叫李玉萍的患者,就是在王兆铭教授这里治疗了四个月后恢复生活能力的。 这李玉萍来的时候,病情是挺重的,活动都很吃力,经过拍片子和化验检查,它正是在风湿活动期,它是早期末的类风湿关节炎。我们采取了综合治疗,一个就是给她祛风散寒、利湿通络、补肾健骨、扶正固本,改善免疫功能,防止病情继续发展,还有一个主要是止痛消肿,效果更好,所以她吃上这几个药以后呢,好的很快了,效果很好。 患者:原来蹲下站起不来,站起来蹲不下,坐也坐不了,站也站不了,现在也能骑车了,也能买东西了,也能帮家做点饭了,原来我一看人家骑自行车就很羡慕,现在自己也能骑了,这病好得还挺快的。 由于工作的高度紧张,在1996年,王兆铭突发中风造成了偏瘫,但仅仅过去了半年,当他刚刚能够在别人的帮助下行走时,就又出现在了医院里,恢复了一周两次的门诊。他说虽然他现在行动不便,但是他知道有许多患者在等着他,盼着他,所以只要他能够活动,就会一直坚持看下去。 医药名家:吉良晨 这里要给您介绍的医药名家是北京中医医院的吉良晨主任医师。吉良晨在多年的学医和从医经历中体会出,养生和治病最讲究的是“平衡”二字。他也把这两个字作为自己行医和人生过程中追 22-80 求的目标。熟悉吉良晨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名医,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养生学家,治病和养生听起来似乎是两件事,但在吉良晨的眼里,它们却是互为关联的,因为这两者必须遵循同一原则,那就是“平衡”两字。 中医学的精典著作《黄帝内经》就讲过,平则不病,不平则病,那贵乎在于平衡,什么平衡呢,阴阳要平衡,气血要协调,脏腑之间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调节,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个人就不会生病了。 吉良晨第一次接触中医中药,才十一岁,那年,他曾发过一次高热,高热持续数日不退,人陷于昏迷状态,当时是略懂中医的祖父用尿碱煮水一下子就把他的病治好了,这次经历使吉良晨对中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吉良晨拜御医袁鹤侪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先后攻读医学三字经、《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书籍,后又在陈慎吾先生的指导下攻读了《伤寒论》,扎实的中医学理论为吉良晨的中医生涯奠定了基础。在取得国家中医师的资格证书后,吉良晨开始临床问证,多年来,吉良晨在治病时,始终坚持中医整体调节以达到人体平衡的原则。 我们在门诊遇到了一位妇女,患有严重的失眠。 患者:睡不着,我就干着急,越到晚上,我就越发愁,还没睡心里就有点胆战心惊的了,弄得我心里特烦,真没辙,我说谁要能帮我瞧好这病,那真是谢天谢地了,最后,听朋友介绍说吉老在这方面治得不错,我抱着试试看态度来试试,一试真行,所以一个星期后,其他的药我就都不吃了,就吃汤药特管用。 临证那就是临阵,用药就是用兵,但是兵在精而不在多,所以我在临床当中我就力主药少力专,选方配药呢,中药它是分君臣佑使,什么是主药,什么是辅药,什么是在里面起到协调作用的药,这要搭配好,比方说呢,这是一个桌子,本来不稳当,用个木头楔子一楔,它就稳当了,如果非要用一个大砖头垫上,结果就又不稳当了。 有个11岁的男孩,5年前曾患肾病综合症而全身浮肿,尿蛋白为4个加号,当时他必须靠激素治疗来维持生命,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吉良晨,在吉老的治疗下,一个月之后,他的尿检就完全正常了。像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很多,吉老善治杂病,问他其中奥秘,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握好整体调节以达到人体的平衡状态,有了这个原理,才能以不变而应万变, 23-80 许多疑难杂症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位老人已有95岁高龄,5年前因为冠心病、肾衰竭等多种疾病并发而生命垂危。吉良晨专程赶到老人的住所,临床问证以后,只开了七付药,老人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患者:自从吃了药以后呢,病好了以后,我现在差不多五年多,也没再犯过病。 吉良晨的成功疗效完全得益于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他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在于它的整体观念、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如果能够真正领悟这些理论思想,那么解决人体平衡并不是难事。 我很推崇“三指禅”的缓脉诗,它就形容这个脉象的从容和缓,这是个正常的脉象,如果它是危重的病人,疑难的病最后治的这个脉象很从容和缓了,那是医家第一功。它那首诗是这样说的:四至调和百脉通,浑涵元气此身中,消融宿疾千般苦,保合先天一点红,露颗园匀宜夜月,柳条摇曳趁春风,欲求极好唯权度,缓字医家第一功。把这个脉象治成从容和缓了,跟春风摆柳似的,跟露水珠很均匀的,这种缓脉,这是医家第一功。 吉老虽已年过七十,但仍是满面红光,神采飞扬,每次临床问证,精力十分地充沛,我们不禁要问其中的养生秘诀。 虽然不能说是永葆青春吧,也应该让它青春常在,就从这个人的生命就要活,就从这个活的本身这个字来说,三点水,一个舌头的舌,就是说舌旁总有水,这个人身体就健康,这个人嘴里头唾液很丰满的,他生活感觉得就很健康。药养也重要,食养也重要,气养也重要,主要的还是要气养,一个是锻炼正气,一个是不生气,我觉得这就能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能激发自己身体达到一个平衡,身体就健康了,也可以说健康长寿吧。 吉老极为推崇运动养生,他认为医学本身是为了消灭疾病,那么未来的医学应该是以预防为主的智慧医学,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找到一种科学的养生方法,人们就可以自觉地阻断向疾病发展,得以健康长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养生学家比医学家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医药名家:袁正洋 在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院内矗立着六座塑像,他们都是本院颇有名望的老中医。为名老中医塑像,既表达了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了医院的实力。与此同时,医院外还悬挂着许多十分醒目的广告牌,对医院的特色专家、专科进行了突出的介绍。通过这些独具特色的形象建设可以看出院长袁正洋是一个思路活跃的人,同时医院外袁氏妇科的宣传牌又告诉我们,袁正洋还 24-80 是一名颇有名气的妇科大夫。回忆他的行医生涯,袁正洋谈起了80年代他到澳大利亚讲学时治好一位不孕症患者的经历。 当时我见到这个患者之后,看到原来的方子上都是逍遥散和柴胡舒肝汤的加减,我认为这个方基本是对的,但是没有抓住辨证的要点,她的主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是来例假前她的乳房胀痛,所以我和患者讲这个病我能给你治好,于是我给她开了方子,两个月后确实怀孕了,患者说:“报告您一个好消息,怀孕了”,其实这是在我预料之中的。 袁正洋说不要把看病弄得很神秘,用简单的方法治疗简单的病,用复杂的方法治疗复杂的病。怎样判定这个简单和复杂就是要依靠中医的辨证。中医的辨证施治非常高明,如果掌握了这方面的技巧,很多疾病治疗起来就能迎刃而解了。 我总结不孕症一共有两个型,这主要通过月经前后诸症来表现出她的症状的,如果在月经前她的乳房特别胀,而且痛,如果不痛也就胀,那我就诊断为肝郁型不孕,如果在月经前后她主要临床表现是腰痛,那是肾虚型不孕,但在临床当中肾虚型不孕和瘀型不孕有时是交叉的,只是在治疗上我们予以调整就可以了。 袁正洋诞生于中医世家,到他这辈已是第四代行医了,翻看昔日曾读过的医书,他有许多感触。他的爷爷曾对他说:“学习知识技能就像读书,一开始这本书很厚很厚,当你读完成,你却发现其实它很薄很薄。掌握中医无非是活用那几条规则,但在这之前你要去验证它、领悟它、补充它。”1995年一次偶然的事故使袁正洋的胳膊骨折了,这件让他再度领略了中医的神奇。 会诊的结果是我的胳膊骨折成了四段,医院就考虑如何制定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有的主张马上手术治疗,有的主张利用中医保守方法治疗,对于一个中医院的管理者,我首先选择的是后者,因为我是中医院院长,我想用中医的传统办法进行救治。不到70天我的机体恢复了,恢复得和以前一样,甚至比以前还有劲。 现在袁正洋当院长已经有17个年头了,他一直致力于挖掘传统医学,在不断的工作和实践中,他越发感到中医的伟大,所以他要为医院的名医立塑像,挂宣传牌。 袁正洋当医生时就有自己的特色,他要求自己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和说明病人的病情。如今他当院长了,同样是一名独具特色的院长。他制订了许多别具一格的管理措施,公开院长办公会,利用医院的电视闭路系统向各科室和病房进行转播,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了解医院正在干什 25-80 么,医生们是怎样干的,从而让患者更加信任医院信任医生。 医院的管理者和医生的共同目标是为人类治愈疾病,为人类健康服务,所以我们医院的宗旨就是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所以我们医院的口号是“看好病,服好务”。 医学名家:张炳厚 提起有名的中医,人们总喜欢与“老”字联系在一起,然而这里我们要向您介绍的张炳厚教授,却是一位被中医界的老前辈称之为“后生可畏”的人物。在《当代世界名人卷》中他被称为东方神医,在日本讲学期间,他又被尊称为学院派代表人物。 年过六旬的张炳厚教授以擅治头痛、身痛等疑难重症而享誉京城。又因为他擅治怪病、擅选怪方,擅用怪药,而被中医界称为医林怪杰。 患者:一到冬天身体就冻僵了。冬天经常是穿着四件毛衣一件棉袄,守在火炉、电暖炉旁边。冬天根本就没法正常工作。夏天也是,天热热的,但是我一边出汗,一边自己身体里觉得一点小风一来就觉得特别寒冷,人家说:你出着汗,还喊冷。大家都觉得我是神经病。 在无法摆脱寒冷困扰的日子里,患者走访了许多医院。由于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尽管吃了很多的药,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后来她找到了擅治疑难重症的张炳厚教授。经过张教授的治疗,患者和过去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原来到冬天她是不能上班的,可现在多重的活,多累的活她(患者)也能干下来。 张炳厚最擅长治疗痛证,也最爱治痛证,仅头痛他就先后创立了12张方子。有人说,张炳厚的“绝招”在于他用药之“毒”。许多看疼痛麻木的病人都发现,在张炳厚开的处方里都有全蝎和蜈蚣,甚至出现了有大毒的马钱子。尽管许多中医都知道像马钱子等毒药对于治疗疼痛、麻木效果奇佳,却很少有人敢用,然而张炳厚用来却得心应手。 张炳厚在新疆的时候,用这味药之前曾经自己吃过,从三分我一直吃到九分,都没有什么副作用。当然我还要根据人的体质,根据病情的轻重来用量。另外,我用这味药还有一个解毒的方法,吃了这味药以后,如果出现身上拘紧,不舒服的症状,只要喝上两口凉开水这个症状就没了,这是我屡用屡验的。 张炳厚开的处方很讲究服用的时辰,并且喜用偏方、验方,所以许多人都以为他是自成一家 26-80 的江湖郎中,其实他是地地道道的科班出身。1958年张炳厚考入北京中医学院。在学生时代,对中医他显出了超人的悟性,更难得的是,他会制造各种机会向名师求教。 最了解张炳厚在医学上这股“钻”劲儿的,莫过于她的夫人王惠英教授了。王教授说有一次自己得了一种奇怪的荨麻疹,吃张教授的方子不见效。而吃皮科专家赵炳南老先生的一张用五种植物皮和五种植物藤组成的药方,五服下去竟然去了根儿。惊讶之余,张炳厚没有错过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他不仅掌握了这个方子治疗荨麻疹的用法,而且还大发展了他的治病范围。 目前,张炳厚正在为自己创立的几个治疗痛症的方子,寻找开发新药的合作伙伴而奔忙。让更多的患者吃上自己的药,是张炳厚最大的愿望。有人为他的壮志而喝彩,也有人说他太显锋芒。张炳厚说他只走自己的路。 张炳厚说:反正人活着吧,我觉得无论干哪行哪业,要活得有劲,就得要比。彼此之间互相比。我吧,主要是喜爱临床,所以我就要从这方面追求,我总觉得,我的疗效要永远要比别人好。实际上,人只有这么争,才会进步。 医药名家:王为兰 脊柱,可以说是人体的龙脉,一旦脊柱病变,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无以言喻的痛苦。它会直接导致人脊柱僵直、变形,甚至瘫痪在床。而且强直性脊柱炎这种具有遗传性的免疫系统的怪病往往对青少年情有独钟,一些患者年纪轻轻的就好像老年人一样佝偻着身体,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二十九年前,一位老中医首先提出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并且治愈了他的第一位患者,实现了中医治疗该病的重大突破。这里为您介绍的就是这位八十七岁高龄的王为兰教授。 1913年,王为兰出生在一个殷实的业主家庭,17岁时投师于京城名医李少轩门下,两年下来便能贯通医理,用方不凡。后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并荣获了北京市中医师资格,开始了独立的行医生涯,那一年,王为兰年仅24岁。之后的六十余年,王为兰默默躬耕于杏林,在中医内科、温病学、疑难杂症,特别是治疗痹症方面卓有建树。王为兰最为满意的就是自己在花甲之年对强直性脊柱炎所做的研究及临床上取得的疗效。 王为兰是中医界为数不多上过中医院校的老中医之一,但他仍然很注重技艺的创造和更新, 27-80 王老开始挑战强直性脊柱炎,就是缘于一个偶然的契机。而今,二十九年前他与第一个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见面的情况仍然历历在目。 患者说:“我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我爸爸没有这种病,我爷爷是个罗锅,我叔叔现在腰疼得直不起来了。我今年二十七岁了,我也怕有这个病,没想到,最近突然间我这腰就疼得不得了。”我就给他用补肾的药,补阴也补阳。开了一个方子,我让他吃,吃完一个月,他病好了。 这个方子就是王老后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方。而与此同时,王老又遇到了另一个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他的药对这位患者几乎不起作用。这一好一坏两个病例深深触动了王为兰,通过对病理病机的一番分析研究。他大胆用了通督脉的药,第二个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这个发现使他豁然开朗,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王老的药到病除,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说到用药,王老可谓用兵如神,这似乎与他身上的书卷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王为兰一贯主张,组方不在全而在当,用药不在多而在精,药量不在大而在恰。他多次亲自尝药,因此深谙药性,对特殊病症也能大胆用药。曾经有一个患老寒腿的女病人,连夏天都要穿棉衣、棉鞋,结婚多年无法生育,后来王老为她开了一服“虎狼药”,由于药力凶猛峻毒,一般医院和药店都不敢抓。 当初那时候买这个药不好买,必须是医院开的方子,我盖上章,医院盖上章,到同仁堂去买,这才能买出两服来。这两服药,基本上病就解决了。 王为兰一生淡泊名利,但高超的医术早已使他声名远播,他曾经挽救了多少生命,连他自己都无法一一记住了。1992年1月22日,是王老最难忘的日子,在他从医50年纪念大会上,他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功绩卓著,盛誉中外。这是王老一生事业的真实写照。我们真心祝愿王老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医药名家:吕仁和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那么有人问,一旦得了这种病,还能不能健康长寿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吕仁和教授,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里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这位著名的糖尿病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吕仁和教授是一位痴迷于糖尿病研究的专家,他既是一位名中 28-80 医,能将中医经典倒背如流,同时也对现代医学进行了长期的钻研与积累,中西医的融会贯通使他在临床中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断加深。 对糖尿病这么一个复杂的疾病,我多年治疗的经验就是,西医的办法好我就把它学过来,中医的办法好也学过来。当然我重点是搞中医研究,中医研究过程当中我也不那么简单就用哪一个药,哪一个法。实际上我也得总结。所以我总结出了对病治疗、对症治疗、对病辨证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对病还来个分期论治,我是六对论治,不简单就是一个对病论治,也不简单就是一个对症论治。 作为全国第一位中医糖尿病专业的博士后导师,吕仁和教授常常乐于将复杂的糖尿病理论写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介绍给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他提出的“258”治疗方案。“258”的“2”就是糖尿病患者应树立起两个奋斗目标,一个是健康,一个是长寿,“5”是指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的五项指标,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和症状,“8”是指针对糖尿病所进行的八种治疗措施,“258”治疗方案使糖尿病的治疗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相互关联的体系,这使吕仁和教授在治疗复杂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上游刃有余,疗效颇佳。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需经常通过化验血糖,来及时调整饮食和用药,但这样一来不仅意味着患者得时常挨上一针,还得经常跑医院和花很多钱,所以许多患者坚持不了,血糖控制的也不好,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吕教授又琢磨开了,于是,这张“三自如意表”就诞生了。所谓“三自”就是:自查尿糖、自找尿糖升高的原因,自己调理。 这个“三自如意表”是怎么弄出来的呢,因为好多病人来以后老问我,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那么多保健品能不能吃,那些降糖药能不能吃,我已经吃了药,病情比较稳定了,再加那些行不行。我就琢磨,其实这有个很简单的办法,你就问这个“三自如意表”比问我还要清楚的多,你自己画个表,你自己查尿糖,吃了以后,尿里的糖高了,你就知道你不能吃,吃了以后,尿糖不出现,你就能吃了。 患者:我回到家里以后,我大概测了4、5次。从中基本找出了一些规律的东西,我觉得这表非常方便。特别对患者来说非常方便,免得跑路。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吕仁和每天都会来到这个安静的小院。琢磨一番他创编的一种新的糖尿病治疗方法——练气功加八段锦。在创立这套功法的过程中,他采纳了气功和八段锦的优点,并 29-80 将中医关于糖尿病的理论贯穿其中,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虚损的脏腑得到恢复。这是吕仁和教授为广大糖尿病患者作出的又一贡献,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尽其所能为患者解除痛苦是吕仁和教授最大的追求。 吕仁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糖尿病肾病科主任医师 010,84013074 邮编:100700 医药名家:李书良 根据资料统计,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音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每年约有新生聋儿3万余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意味着3万多个家庭将陷入痛苦之中。从今年开始,中国确立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人关心聋人的健康。这里我们要向您介绍的就是一位擅治耳病的著名中医李书良。 在北京西苑医院的耳鼻喉科有一位老中医叫李书良,致力于耳鼻喉病的研究与临床已在三十多年了。他发现在古典医籍中对于耳病的研究主要是从肝、胆、肾方面入手,但对于肺与耳的关系缺乏系统的论述,李书良在临证中感到肺与耳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他大胆使用清肺热的桑白皮对耳病进行治疗。 既然要研究跟肺的关系,那我就要脱离这个肝、胆、经这块,后来我又翻一些书,看一些本草、中药学,桑白皮没有清肝胆热的作用,桑白皮是一个清肺热的作用,所以我就用了桑白皮,用了以后呢,效果非常好,比用桑叶效果好,所以我觉得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应该是从肺考虑。 在治疗期间,我就给他从肺论治,用了桑白皮,还用了葶苈子,桑白皮可以清肺热,葶苈子泻肺水,再用一些疏风的药、宣肺的药,清热的药,我给他开了三服药,我说你先吃些药看看效果,如果不行就赶紧来,吃了第二服,他的父亲带他来了,说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孩子晚上顺鼻子后头有股水流出来,然后听力就好多了。 李书良做为耳鼻喉病的老中医,不仅在治疗耳病方面颇有建树,对于鼻病、咽喉病的研究也 30-80 很有心得,在鼻病方面,他提出鼻窦炎在初起时,多见于风寒型,填补了教科书中有关方面的空白。而在研究咽喉疾患方面,特别是对咽喉的顽疾—声带白斑的治疗,李书良的医术也为很多人所称道。 这位姓贡的女士患了声带白斑,声音沙哑,在进行手术一年以后,在声带上又发现了三个白点,她在准备第二次手术前找到了李主任,希望寻求中医的治疗。 由于气虚可以引起血液的运行不畅,会在声带上结聚出这种情况,所以在临床上我给他用活血化瘀、补气、消肿散结的方法,比如说在临床上常用的是珍珠母、僵蚕、浙贝,这三个药消肿散结的效果比较好,另外因为她气虚,所以我重点给她用了黄精,所以经过这一段治疗呢,病人恢复还是不错的,大概99年年底我们查一次,声带白斑基本上已经非常小了。 患者:大概看了有半年以后,我就去检查,检查了以后西医就说了,说现在看起来你好多了,原来声带都是见红的。有录像的,我自己也看到了,不红了,而且看来也不像会有什么变化啊什么的。 李书良认为,用药贵在适中,不急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功效反失,所以经他治疗的患者,由于用药得当,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医学发展的限制,有一些疾病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比如对于中毒性耳聋,李书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研究,但至今仍没有找到治疗的办法。 作为一个在耳鼻喉方面颇有建树的老专家,李书良在他晚年的时候,怀着对患者的强烈的责任心谈到了自己的遗憾,正如《易经》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相信,李书良教授一定能够为患者朋友带来更多的福音。 李书良 北京西苑医院耳鼻喉科 010,62875599,6151 医药名家:程益春 如果我告诉您,下面我们要向您介绍的这位中医名家曾经担任过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工作,您会怎么想呢,您可能认为这是一位作理论研究的学者,或者是一位传道授业的教师,不错,您都 31-80 猜对了。但同时,更重要的,他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擅治糖尿病的著名中医。 今年62岁的程益春教授,以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而闻名齐鲁。作为国家级名中医,他从不否认西药在降糖方面的显著疗效,同时又注重中医中药的整体治疗。尊古而不泥古,是程益春一贯的作风。 这位坐着轮椅来看病的患者,叫潘红霞,十几年前一次车祸带来的后遗症使她发现自己已患有糖尿病。由于糖尿病的影响,潘女士最终没有保住她的伤腿。截肢手术后,她的意志曾一度消沉,对糖尿病没有积极的治疗,不久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脑中风又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当她被家人抬着来找程益春看病时,她几乎不能动了,程教授不仅帮她很好地控制了糖尿病,更给了她生活的希望。 患者:药效果比较好,他对糖尿病很有研究。他自制的那些药像降糖合剂、糖肾宝等都很管用。 程益春最早从事糖尿病的研究是70年代,当时他只是刚大学毕业没几年的住院医生。在大量的临床中他发现,大部分糖尿病人都经历了一个由胖到瘦的过程。根据中医“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提出了健脾益气法治疗糖尿病的新观点。 按中医五行方法,脾肾之间,肝脾之间,心脾之间都影响。治脾疏肝,治脾补肾,治脾宁心安神,治脾补肺等办法。用五脏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病机。 程益春说,在糖尿病的治疗上,他也曾走过弯路。由于一些早期糖尿病人服用他的纯中药很见效,所以他一直固定这种方法,结果发现主症患者由于仅吃中药降糖作用较慢,所以效果不佳,最后他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发挥二者的长处。 西药我们并不排除,西药有好处,降糖快,但吃长了以后副作用大,有药物抵抗力,所以中药调理比较好。中药虽然慢点,但副作用比较小,它改善症状比较明显。加上西药降糖,两方面结合起来。 程益春在事业的追求上从未止步,近些年来他负责研究的“消渴平”、“糖肾康”等多种中成药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其与一些西药降糖药合用,相得益彰,中西结合,取长补短,达到了既降糖又不伤人体正气的效果。 程益春 32-80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电话:0531,2968667(门诊) 门诊时间:每周日、三上午在省中医药大学专科门诊 每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在省中医药大学附院 邮编:250014 靳瑞 靳瑞,生于193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 副理事长。擅治脑病、视神经萎缩、儿童弱智等疑难杂症,在海内外有"靳三针" 之称。 每天早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近的一家酒楼里,人们都能见到一位老人在精心研读,间或又奋笔疾书,时间久了,常来酒店的人都能认出他来,他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教授,扬名海内外的"靳三针",,靳瑞 先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靳瑞:广东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喝早茶,我也跟着这个习惯去喝了,同时我也规定自己,在喝早茶的时候,一定要写500个字,写不完,我回来一定要补完,每天都要写。持之以久,我就积累了很多资料,后来我就把它写成书了,我写了30多本书,就是积累了几十年的500字、500字写出来的。 其实,靳老爱看书的习惯在童年时就养成了。靳老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后来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而提起"靳三针"这个称号,它还真有一番来历。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靳老在海南巡回诊病。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海南当地患过敏性鼻炎的人很多,许多人经过多次治疗效果又不是很好。靳老到来之后,他采用取病人迎香穴的穴位注射疗法,基本上三针之后患者就痊愈了,结果是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病人都来找他看病,治好的病人多了,"靳三针"的美名也就从那时开始传开了。 1987年,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总结建国近四十年以来的成就时,决定由靳瑞负责针灸部分的临床研究及总结工作。靳老以此为契机,系统分析了全国各地临床医生的针灸取穴规律,并调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结果他惊奇地发现,用针灸治疗每一种病时,都会有三个主要的穴位 33-80 起重要作用,循着这条线索,靳老带领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反复的临床实践,最后总结形成了"靳三针"针灸治疗体系,从此"靳三针"也从患者对靳老针灸疗效神速的美称,变成了岭南针灸学派的一个代名词。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靳瑞:关于“靳三针”,是用我的名义写出去的,就是因为我是针灸系的主任,但我只是带头,其实里边有四十多个硕士、博士的劳动,是有很多个教授来一起共同研究的结果,所以说这是大家的经验,是大家创造出来的一种疗法。 对于“靳三针”之说,靳老认为,有些病针刺三次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而有些疾病则是采用以取最主要的三个穴位为主的针刺方法。但三针也并不包治痊愈,许多疾病还要采取灵活的组穴、配穴方法,所以,三针只是一种习惯的叫法,临床上更重要的是辨证准确、精心施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靳三针”研究会主任 袁青:他经常这样教导我们,扎针呢,应该要按照真正传统来做,要"侯气"、"得气",非常专注地来扎针,他扎针时,他是非常慢的进针,他的意思就是使患者的气和医者的气云集在一起,当针接触到皮肤的时候,患者的注意力也集中在皮肤,那么他"得气",他的疗效就会很好。 现在"靳三针"在国际针灸学界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靳老年轻时并不想终生从事针灸事业。那是在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靳瑞看到别的中医大夫都坐着看病,而针灸科的大夫却要站着工作,所以他说,针灸大夫太辛苦,我只干到四十岁,四十岁之后我决不干了。可就在这话说完的第二年,靳瑞回老家,他的父亲突然发病,紧急关头靳瑞用针灸技术挽救了老父亲的性命,而从此也改变了他对针灸专业的看法,他这一干就干了五十年。 靳瑞不是儿科大夫,但他却经常与患儿打交道,已经花甲之年的靳老在他治疗中风后遗症、耳聋、鼻炎、视神经萎缩等病症早已远近闻名之时,又把主攻方向转到了对弱智儿童的治疗上。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靳瑞:弱智儿童都是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但是也并不是全部都损害的,还有一部分是处于休眠状态的,还没有调动发挥他的功能,我们用"靳三针"在头部针灸以后呢,调动了大脑的积极性,把这一部分调动起来,所以小孩的智力就有提高了。 如今,经靳瑞教授诊治的患儿已近40万人次,由他指导建立的"靳三针弱智儿童治疗中心"在全国已经开了83家,靳老还自己出资在学校设立了博士生优秀论文奖学金,最近,他又做出了在学校的国际学院为外国留学生再设立一项奖学金的决定。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靳瑞:我这个奖学金的目的就是鼓励外国人学中医,那么他学了 34-80 中医,就使得中医走向世界,奖学金能有多少钱呢,奖学金的钱不会很多,但是对他来讲是个很大的荣誉,我在中国学习获得奖学金了,这是一个光荣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目的也是希望发扬中医学。 从当初在乡下巡诊有了"靳三针"的称号,到后来走上国际讲坛,一棵银针已经伴随着靳老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生活中的靳瑞淡薄名利、性情秉直,作为岭南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经常会被邀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活动,他大都婉言谢绝。他说,作为医生,我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属于患者,这样我才能生活的更好。 联系电话:020,86591233转2306(宅) 冯志荣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消渴、心痛、喘证、肝病、肾病等疑难杂症。 四川省自贡市是中国的著名盐都,在这里有一位国家级的名老中医,他就是自贡市中医院专治疑难杂症的冯志荣大夫。冯志荣今年66岁,四川省岳池县人,一九六三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从医的三十二年里他治好了数不清的疑难杂症患者。每天清晨他就在这间诊室里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他沉稳持重,和蔼耐心,诊脉问病井井有条,在医院里,为每个病人问诊看病的时间数他最长,他说看疑难杂症,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出疾病的症结。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冯志荣 病人比较复杂,疑难病症比较多,我们的诊断时间就会长。如果时间短了,就会对资料的收集,对于辨证论治的分析的准确性,就会产生影响。总之,就是要把病人的情况弄清楚、弄准确,资料收集完整,然后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的思索,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正确的诊断,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冯志荣说,他之所以能治疗许多疑难杂症,是因为那些千奇百怪的病例,在他的眼中并不奇特,他能很快把这些病进行分档归类,他说这一切要归功于他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特别是那些中医典籍,让他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冯志荣 35-80 我觉得它(中医典籍)对临床指导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非常确切,我觉得它是提供了一条思路,我是借用它这个思路的时候,推广也要发扬到各个脏器的规律,我们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因为他的一个疾病,不可能按照书上描述的证型,原原本本的按照书上的证型犯,他一个疾病是纵横交错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只要是学它那个经典的思路,用来指导我们的临床。 冯志荣虽然喜欢看书,但他看书是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料和信息,这样他在临床上看病就更加得心应手。 冯志荣治好了许多千奇百怪的疾病,人们说他的病例都够写上两本书的了。两年前,他遇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病人,在膝盖以下长了密密麻麻的许多环型红斑,上面还有结节,病人说每到春夏季节就痛痒交加,结节也开始溃烂,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病人因痛痒难忍已不能正常工作了,冯医生仔细审看了病人的体征,特别看了他的舌苔和脉象,认为病人腿上的红斑是因为体内血热和外部环境潮湿相互作用导致的。他给病人开了几服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结果药到病除,一星期后,病人的痛痒感就消失了,一个月以后,红斑也开始消失,两年下来,再也没有犯过病,病人完全康复了。 冯医生看病诊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他更喜欢用现在科技的检测方法。他同时关注着中西医学的最新发现、最新成果,他说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有效的,而西医的局部疗法,辨病论治也值得我们学习。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冯志荣 我主张要把现代科技应用到中医中,而且把它应用到临床当中,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的辨证水平,提高中医的疗效,这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冯志荣说,他挺喜欢人们称呼他为学者大夫,但是他又说,他不喜欢作考证型的学者,而喜欢做一个开拓型的学者。他从事了多年的临床科研课题研究,对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说中医的思路是巧妙的,但如果把中医的治疗手段和用药进一步量化的话,那么疗效将更加突出,他说他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标准,使疑难症的治疗有章可循。我们祝愿,好学的冯医生在诊病治疗上更加进步,用他的所学,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沙凤桐 36-80 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196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擅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疑难眼病。 1967年,当沙凤桐走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门的时候,他并不是一个专职的中医眼科大夫,当时他被分配到宁夏农村,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在那段行医经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例,而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中医在眼病治疗中的突出作用。 我发现在农村急性眼病比较多,像暴发火眼、胬肉攀睛,这些急性的外眼病比较多,中医有时候三服药下去以后,立竿见影,效果特别好,所以我那时候就立志要充分地利用我们传统医药,利用祖先的一些经验,在这方面解除病人的一些痛苦,我感觉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1978年沙凤桐报考了我国著名眼科专家韦文贵的研究生,从此专心于中医眼科的研究中,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医眼科整体理论的观点给沙凤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他以后的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眼科看病不光是单纯着眼于双眼的症状,同时也要考虑到全身,他有哪些症状,哪些不太协调的因素。然后我要结合这些信息,跟他的眼症进行结合,最后得到一个综合的分析之后,抓住病人的主要矛盾的环节所在,然后通过这种治疗,最后达到一个治疗眼病、恢复视力这些目的。 沙凤桐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一位视神经萎缩的患者,专门从外地来到北京看病,沙凤桐为他看完后,他带着沙院长开的方子回到当地去抓药。当地的药剂师拿着药方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这里面没有太多治眼睛的药,就问患者是不是拿错了药方。患者被问糊涂了,于是马上给北京的沙大夫打电话,沙大夫说,没有开错,你就吃吧。患者将信将疑的吃了一个疗程,结果视力开始发生好转,继续服用几个疗程后不仅眼睛的病情明显改善,而且身体的整体状况都发生了转变。 我是有针对性的,他的表现在是眼睛神经萎缩,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气亏、血亏、肝亏、肾亏,就是肝肾不足、气血不足,这么一个本质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去主体上治疗他的眼睛,我是主体是调整他的机体的本质,然后我加上一点治疗眼睛的药,再加上一个引经药,来鼓动这些气血上注于目,所以它在眼科上起到的疗效是最明显的。 在以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沙凤桐对中医眼科整体观进行着悉心的揣摩,并把它运用到许多 37-80 疑难眼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患者:两三年以前我突然发现我的眼睛看不清,模糊了,然后就到北京有关大医院去检查,最后经过确诊,我得的是右眼黄斑前膜水肿,很难治的一种病,不太容易治。后来我就来到眼科医院来治,经过20来天,我视力提高比较快,右眼原来是0.1,现在提高到0.4,左眼原来是0.6,现在提高到0.8,效果还比较显著,另外通过中药治疗,我觉得副作用小。 儿童视神经萎缩是一种被许多人判定为不治之症的眼病,但在临床中,沙凤桐发现用中医治疗手段可以改善患儿的视力,为此在老师韦文贵、韦玉英的指导下,他开展了对小儿视神经萎缩的研究。 我们做了一些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视神经它整个是多根神经元,最后组成的一个神经束,可能有一部分百分比,它断了,坏了,但是毕竟它还存在一部分,因为这些视神经萎缩患者,他们不是一点光感都没有,他还存在一点视力,就说明它还有一定的传导功能,通过治疗,我们现在考虑到,有可能促进细胞再分裂,增加它的传导功能,最后达到视力提高和一部分视野改善的作用。所以因为是临床治疗告诉我,这个病不应该是不治之症,所以我就跟着我的老师,先后做过260例的临床观察儿童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最后还获得卫生部当时的科技进步奖。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诊病治病手段。作为新一代的中医眼科大夫,沙凤桐对于中医眼科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 现在有很多新型的一些眼科医疗器械、诊断器械,手段应该说比较先进了,我们如果能够探索,通过这些西医的检测手段、诊断手段,然后通过中医的治疗,最后能验证中医治疗,而且提高中医治疗的准确率,这是一个目前作为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工作者,应该说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责任。 电话:68684899 聂惠民 聂惠民,女,66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擅用经方治疗内、儿、妇科疑难杂症,尤以治疗脾胃病、心肺病见长。 每天早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人们都会看到一位儒雅的知识女性 38-80 在进行太极剑的研习,她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多年从事《伤寒论》研究的著名中医药专家聂惠民教授。 我觉得伤寒论这本书因为是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第一部古典医籍,伤寒论对指导临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所以我学起来就感觉非常亲切,学好了它之后,再用经方看病的时候,往往能起到效如桴鼓的收获,所以我对《伤寒》来说,我就非常愿意研究它。 1962年,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首届毕业生,聂惠民来到了黑龙江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工作,同时兼任学院附属医院的内科门诊负责人。时隔近四十年,聂惠民始终记得她当时诊治的一位年轻女性患者,病人当时患的是尿频症,并且在许多家大医院做了尿常规化验等多项检查,但都被确诊为没病,无奈之下,病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刚从北京的分来的大学生聂惠民。 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考虑她这个病,非常符合伤寒论里边的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的尿频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正好和五苓散证是相符的,我就给她开了一个方子五苓散,她就回去吃药,吃了三服药回来以后,她就比较高兴,告诉我,她整个症状都减轻了,小便的次数减少了,每一次的尿量增加了,次数减少了,她可以憋住尿了,那我又给她三副药吃,她三副药吃完了以后,第二次又回来了,告诉我,她小便已经正常了。 这一次成功的实践,让聂惠民对《伤寒论》中的经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此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伤寒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1979年聂惠民调回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著名中医刘渡舟先生共同主持伤寒教研室的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聂惠民积极推崇经方,但却从不迷信,她常教育学生,对待伤寒和经方,要遵循取仲景法,严尊经旨,用仲景方,灵活变通的原则。也正是从这点出发,聂惠民在实践中,对待疑难杂病又提出了合方论治,也就是将两个方子放在一起论治的法则。 关于合方的运用,用在外感也行,用在杂病也可以,比如说我治疗外感病,外感病的发烧,这个人的感冒已经有两天了,出现了有发热、有恶寒、有往来寒热的现象,有口苦、头疼这样的发热,但是这个热不退,那么这个热就有向阳明发展的趋势,他又出现口渴这种现象,这时单纯的柴胡汤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因此我就把小柴胡汤和白虎汤放在一起,组成柴胡白虎汤,那么既能和解少阳之热,又可以清阳明里热,柴胡白虎汤患者服了以后,少阳热解了,阳明热也清了,一举两得。 聂惠民将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张仲景的学说和经方的用法。 39-80 她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教育部的博士点科研课题,其中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所做的关于改善儿童体质和防治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古方今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作为研究伤寒的著名专家,聂惠民先后主持编写了《伤寒论与临证》、《伤寒论析义》等近30部医学专著,提起她的成绩,聂惠民说:她的一生只有三点追求,第一,她写的书要读者爱看;第二,她讲课要学生爱听;第三,她为病人开的药要有好的疗效,并且病人爱吃,能做到这三点,她将一生无憾。 康良石 厦门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福建康氏中医第十代传人。厦门市中医药学会理事 长,擅长治疗各类肝病。 福建省厦门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康良石 辨证论治加因势利导又再加一个预防与治,就成为我们整个治疗肝炎的三部曲,一个诊断我们要辨证为主,又要加上这两个来对付这肝炎才比较全面一些。 康良石1919年出生在福建厦门,他17岁继承家业,开始行医,最初因治疗疑难杂症而小有名气,1956年他受命筹建厦门市中医院,随之又创建了中医院肝病专科。多年临床问症,使他在学术上自成一家,成为我国现代中医肝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康良石对当代医学的新发现也非常关注,并积极地学习。康良石说中医的发展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中医从业人员观念上的转变,一味地只讲继承,坚持三个指头和一个枕头是不行的。 现在处于纳米时代,处于基因时代,如果利用纳米这个情况,利用基因情况的话,再来发展中医,那我们中医今后恐怕是无限量的。 康良石行医已经六十年了,在这六十年中,他一点一点地领略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长期的理论积淀使他对肝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说治疗肝病既要认清病毒,又要弄懂传统中医所说的病邪,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地驱邪。 过去有时候我们治肝病的强调的都是要保肝,要保肝,要护肝,甚至有人要用补的办法,那有时这样来的时候中医叫做邪留、留邪,这病邪会留在肝里面。 康老说肝就像一间房子,在有肝病时保护这间房子,就等于把病邪也保护起来了,如果不把病邪与房子区分开,就治不好肝病,治疗肝病的关键就是把病邪与房子区分开。 40-80 那病邪留在肝里头会比较危险的,就是我刚才说的会引起病邪内陷,出现重症肝炎,有的是迁延反复,为什么不好,像慢性、像纤维化、像肝硬化了、织网肝化症,都是病邪留在肝里面,那引起来的。 康良石说通过辨证论治找到因势利导的方法,就可以把肝中之邪分离出来。那样治疗肝病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的精髓加上康老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终于让他找到了治疗肝病的祛邪之法。 康良石对自己治肝病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驱邪就像抓小偷,你不能在家里抓,那样会把家里毁得一塌糊涂,所以如何驱邪是非常关键的。康良石用的药常常是那些廉价的民间草药,而他治疗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同道和患者都称赞他是真正的继承而不泥古,发展现时而不离宗。80高龄的康老,现在依然活跃在学术第一线,白首之年而未尝释卷,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为民造福。 电话:0592,2022860,2038 吴跃南 张琼英 陈宝义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天津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儿科分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风湿病、哮喘、急性高热、肾病等,对病毒性心肌炎尤有专长。 作为著名的儿科医生,陈宝义教授在生活里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那就是摄影,摄影家和医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对于一个认真执著的人来说,这其中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作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主任医师,陈宝义爱好广泛,他说好奇心使他涉猎了许多未知的领域,开阔了眼界,从而帮助他挑战医学上的难题。陈宝义1940年出生在天津,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师从于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李少种教授,对儿童风湿病、哮喘、急性高热和肾病都进行过研究,在陈宝义35岁时,他开始下决心研究儿童疑难症——小儿心肌炎。 做为一个医生来讲,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提高之后,经过一段临床积累之后,对有些疾病有所认识、有所掌握,也就是说人到中年之后应该向专科化发展。 70年代,医学界对心肌炎还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治疗上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陈宝义一方面关注西医学的发展,一方面在临床上进行中医中药的试验,在这之中陈宝义发现,中医中药对抑制心肌炎的致病病毒,对患儿的整体免疫调节,对改善病儿的心脏功能和保护心脏, 41-80 都有着令人满意的疗效。 我们大致用了10年的时间探索,基本上对这个病的中医药的治疗规律有所掌握,在治疗的方法上有所发现,在疗效上有所提高,我们初步确立了以益气养阴和活血化瘀为基础的治疗方法,1985年以后,就正式的被列为卫生部的重点课题。 在心肌炎治疗上的探索,使陈宝义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由于他的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不仅为同行所赞许,而且也使他成为了那些病患儿童父母急切寻找的对象,只要他一出诊,许多患者就会闻讯而来,都希望他能亲自给予治疗。 患儿家长:主要是中药,有中成药、汤药,然后还有穴位的针刺,然而经过一个疗程,心肌酶的指标也下来了,然后心电图也正常了,就这样。 患儿:原来是又憋气又前胸疼,现在陈主任治完以后,既前胸不疼又不憋气了。 现在,陈宝义教授对小儿心肌炎正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这个病是由病毒感染发病,整个病程较长,因此如何控制心肌炎的反复发作感染是最重要的,在不断的科研临床实践中,陈宝义对小儿心肌炎的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这样的话在益气养阴药物的基础上,我们适时的配伍清热解毒的药控制感染,活血化瘀的药对改善心脏扩大,对改善缺血性的心脏损伤以及使心脏更快的康复,也显出了它不可替代的疗效。此外我们发现活血化瘀药对肌体的免疫调节,也有一个很好的作用,而如何调节免疫也是心肌炎促使康复的重要关键。 地址: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电话:27383171,3208昼 5400夜 邹节明 邹节明,湖南省常德市人,广西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中 医药专家,因发明西瓜霜的现代工艺而被誉为"西瓜霜大王"。 湖南常德是个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地方,1943年一个叫邹节明的孩子就出生在这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商贾重镇,而常德市长清街上的中药老字号吉春堂、同济堂等则成了邹节明童年时和小朋友玩耍的殿堂。店铺里的药师常会给孩子们讲一些神农尝百草之类的故事, 42-80 这常常会激起这个聪慧的孩子的无尽遐思,而作为中医世家的舅舅,更是让邹节明从小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我迈进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一进大门,我就看到了一个李时珍的肖像,就在正门的正厅上面,当时我看了以后我就非常激动,我想进大学以后,我应该对李时珍的,对中医药方面书籍,我应该努力学习,同时,如何用现代的科学与它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今后在未来的大学生活当中,应该专注和努力的地方。 怀着揭开少年时心中奥秘的愿望,邹节明在五年的大学生活中,除了深入钻研现代科学知识,还通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其他一些有关中医药的经典书籍,通过对古方名药、经典病案的学习,更加坚定了他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探索中医药神奇的决心。 1967年,邹节明大学毕业来到了桂林中药厂,作为药厂的第一名大学毕业生,他到来的第二天就来到了炼蜜车间。当时的炼蜜工种在药厂来说,可算是个技术活儿,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傅在把蜜熬到一定的程度时,用手这样一沾,然后看拉起来的丝,根据丝的样子就可以判断出什么样的蜜丸需要把蜜熬到什么程度了,就是这样一个要凭多年经验才能掌握的技术活儿,邹节明却在几个月内将它推广到了全厂。 熟悉邹节明的人都知道,他经常会利用自己的假日到山间采药,在桂林市附近的许多山间地头和集市的草药摊上都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这对他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乐趣,而邹节明的成功也往往正是得益于这一乐趣。 邹节明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勤奋,也得益于他的有心,比如在1970年初的时候,有一次邹节明出差去广州,车过湖南时,邹节明遇上了一位老大爷,手里拿着几包刚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药,并且说这种药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很好,这让细心的邹节明不禁为之心里一动。 我听了这个话以后,我就把他的药打开来看,看的时候,我就发现它有十多味药,但其中有三味主药和我们桂林的空军医院的一个治疗尿路感染的一个非常好的汤药处方中的主药是相同的,这时我就萌发了一个想法,在这个湖南的一个县的圩上都用这个药,那么在广西也有人用这个药,这里面恐怕会有研究的苗头。 就是循着这种苗头,邹节明回到桂林就开始了他的研究与设计,并与有关单位合作,三年后,一种治疗尿路感染的良药三金片研制成功了,并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科技成果奖,这使得桂林中药厂和邹节明本人一时间在全国同行业中声名鹊起。 43-80 如果说三金片的研制成功是使中医药行业内的人认识了邹节明的话,那么西瓜霜生产工艺改造的成功,则使邹节明真正地走进了千家万户。西瓜霜是我国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的良药,但传统工艺上西瓜霜的获得,不仅取霜率极低,生产周期也很长,这样在70年代初的时候,国内外生产西瓜霜的厂家都已经相继停止了生产,就在这一古方良药濒临绝境的时候,邹节明抱着拯救传统中药的使命提出了要对西瓜霜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1985年,经过8年的攻关,邹节明带着他的助手,研究西瓜霜新工艺取得成功,在全国首家实现西瓜霜的工业化生产,并且新工艺生产的西瓜霜其质量和疗效都明显优于传统工艺霜,这一项目成了我国中药炮制改革的典范,随后,他又以西瓜霜为主药,相继研究开发出西瓜霜润喉片、桂林西瓜霜等新中药产品,一时间邹节明西瓜霜大王的称号也传遍了全国。 现在我们研究所研究的产品是三年以后国内国外市场所需要的一些产品,同时也发动广大的技术人员,不断地在选题,构思创意,那么得到立项以后,再进行研究,这样就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主导产品,像三金片,当时在1971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投入市场,得到批准了,发展到现在我们对这个产品进行了七次大的改进,每一次改进都使得它在下一个历史的发展阶段取得一个竞争优势。 1998年,邹节明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成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邹节明正式提交了《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提案,这份提案不仅表达了邹节明对中药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一个新的世纪,邹节明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加辽阔的未来,在他的心中,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是他毕生的追求与理想。2001年5月22日,邹节明被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客座教授,这为他的人生画卷又添上了一笔生动的色彩。有人说,三金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集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经营专家于一体的优秀的领头人,而邹节明却对我们说,他的一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始终从事着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 叶成亮 44-80 针灸技术方面成了他父亲叶心清的衣钵传人,而且对针灸技术在世界的传播推广方面,他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叶成亮的父亲叶心清早年在家乡四川行医,后来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北京参与筹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工作。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叶心清远赴也门为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的前也门国王艾哈迈德治病,叶心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使长期卧床的艾哈迈德国王能够行走如常了,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阿拉伯国家,叶心清也赢得了东方神医的美称。 父亲的成功,使当时年仅25岁的叶成亮深深感到,针灸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联系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1960年,已经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了的叶成亮又来到了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随后,他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针灸技术,可以说他深得叶氏针法的妙传。 叶氏针法的特点,首先一个是进针的时候,刺手和压手配合,在压手的同时,要和刺手两个配合好,同时把针送进皮肤。它的特点就是病人不觉疼痛,尤其是对一些敏感的病人,害怕针灸的病人,这样的手法病人容易接受。 叶氏针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究针药并用。1997年叶成亮在澳洲访问时,遇上了一个患偏头痛的病人,病人当时也采用过中药治疗,但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找到了叶成亮大夫。 我给她用的(中药是)《金匮》的乌梅汤,另外用针灸给她针风池、太阳、头维、百会、四渎,这样的话给她治疗了两三次过后,疼痛就减轻了。 1993年,叶成亮收治了一个来自越南的病人,当时病人患的是声带小结,嗓子不能说话,患者在西方一家很有名的大医院做过手术后,说话也还是极其困难,一米远的距离别人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后来经过一位香港朋友的介绍,患者找到了叶成亮。 我就给他针灸,针灸我主要取大椎穴,给他通全身的阳气,另外取增音穴,这是个经验之穴位,可以使声音增强,另外取廉泉,可以开喉,另外加上合谷穴,给他针了第一次,他就感觉他嗓子松快了,后来又针了几次过后,他讲话的声音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1998年11月,叶成亮收治了一位叫斯威切的德国商人,当时斯威切先生患多发性硬化症已经十几年了,双腿瘫痪不能走路,双眼也看不清东西,为治疗此病,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欧洲的大医院,效果都不是很好,当他听说中国的针灸对治疗神经系统 45-80 的疾病效果比较好时,就决定来中国试试。 他到中国来治疗,我给他针灸,针灸几次过后,他就感觉他身上有力气了,大概有十多次,他就在别人搀扶下能够站起来了,这是他好多年以来从来没有站过的,所以说当时他特别激动,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行医近四十年,叶成亮的足迹到过许多国家,他治好了许多不同肤色的患者,也带出了许多不同国家的学生,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针灸走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咨询电话:(010)62875599转针灸科 蔡连香 蔡连香,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擅长中西医结合 治疗不孕不育症,女性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作为北京西苑医院的妇科主任,蔡连香在这里已经生活了38年,自1963年 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蔡连香先拜名医郑守谦为师,后又跟随多家名医出诊。也正是这集众家之长,为蔡连香日后成为一位名医奠定了基础。 蔡连香师古并不泥古,她在诊断、用药上非常灵活,她认为作为医生,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治好病人是最重要的。基于这点认识,本来是中医院校毕业的她,又先后多次参加了西医的进修学习。70年代初的时候,她在农村医疗队工作期间,遇到了一个已经怀孕四个月的患者,当时病人被送来时,脸色苍白,血色素也不正常,并且胚胎已经死亡了,却掉不下来,由于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送到城里的大医院已来不及了,在这种情况下,蔡连香的中、西医技术兼备的长处发挥了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给她一边输液,一边给她清宫,清宫以后,这个病人的血就止住了,然后病人就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下乡又到她住的那个地方,她们家对我特别感激,觉得是我救了她一条命,如果我当时不给她清宫的话,这个病人大出血就有可能有性命的危险,所以我觉得中西医结合是非常要紧的。 46-80 也就是这一次简单的西医小手术,使蔡连香认识到了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从医38年来,蔡连香始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妇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她认为,在妇科病的临床诊断上,尤其应该多借鉴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把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和传统医学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患者:那时侯就是两三个月不来月经,有的时候就打黄体酮呀,吃点儿黄体酮才会来,所以人就一下子胖起来了,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燥热的现象,最后才知道病的严重,经过别的医院的医生向我介绍,来到了蔡大夫这儿来看病,吃了半年的中药吧,在97年年底就怀孕了,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七个月了,非常聪明,非常漂亮,大家人见人爱。 行医近四十年,蔡连香得到的荣誉有很多,但她最珍爱的还是这些经过她的医术来到世上的这些小宝宝的照片,蔡连香说:这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才是对我人生的最大回报。 电话:010,62875599转6109 王琦 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研究生导师王琦,现任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报》社副社会长兼副总编辑,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男性 学基金会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琦从事中医医疗、 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尤致力于中医男科理论与临床研究,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症及多种男科疾病均有较深的造诣,是我国第一位招收中医男科研究生的导师。主编的《中医男科学》一书,填补了中国中医男科学的空白,奠定了该学科的基础。他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所从事的男性不育及前列腺的研究,在国内外形成广泛学术影响,近年主编了《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和《王琦男科学》。王琦等还确立了中医体质学说,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体质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过敏体质与过敏疾病、肥胖体质与肥胖的研究,经专家鉴定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王琦先后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或与他人合作出版学术著作28部,有中、英、朝文版。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讲学、治病,受到广泛欢迎。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成果三等奖、卫生部孙氏医学鼓励基金二等奖等。 (当代中医网) 47-80 孙培吾 男,69岁,浙江人。 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是国内从事胸心外科较早的医学专家,他随 伴着新中国胸心外科发展逐步成长,从事本专业已达44年,早期从事肺结核外科,因成绩显著,1958年获“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奖”,并得到中央首长接见。60年代开始心胸外科专业,先后在中央卫生部、上海卫生部进修学院(1959)、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1980,1981)、澳大利亚皇太子医学中心(1990)等著名医疗中心进修学习。1983年,首先在全国心外科学术研讨会上报告"改良Fontan手术在复杂先心病中应用"。199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复杂先心病新生儿的心脏移植"手术,在"复杂先心病"及"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其自行设计的"保留全部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症瓣膜病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心外科界得到推广应用,并得到芬兰、澳洲等国家邀请,开展学术交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卫生部、省厅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是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国际心外科(亚洲地区)中华胸心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心血管外科杂志"等五种专业期刊的编委,出版学术专著二部,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应邀出席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香港以及国内高等级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当代中医网) 吕仁和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糖尿病、肾病研究室主任吕仁和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吕教授在学术上博采众长,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疑难性肾脏病提出“络脉瘀结,痰瘀”等病机学说,总结出分期辨证,综合调治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治疗糖尿病的“二、五、八”方案,“六对论治”和“扶正祛邪,培补肾元”延缓慢性肾炎、肾功能减退进程的治疗方法,研制出系列中药制剂,取得良好疗效,受到广大病人欢迎。吕教授现主持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新药基金课题和国家教育部博士点课题,正在探索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方法及作用机制。主编出版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等5部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赴国外讲学、医疗等学术交流,取得较高声誉。 (当代中医) 48-80 刘渡舟 著名中医学家,博士生导师刘渡舟教授,十分注重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并重视六经实质及六经病提纲证意义的研究,精辟地提出《伤寒论》398条原文之间的组合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丰富和发展了经方的临床运用。1978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历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全国人大第五、六、七届代表,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名誉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名誉会长、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北京分校校长、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当代中医网) 曹开镛 天津市和平中医男科医院院长曹开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男科专家,中医男科 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会长、亚太地区中医男科学会 理事长,国际中医男科学会主席,并在中国上海、南京、泰国曼谷、马来西亚槟城成功地召开多次国内、国际中医男科学术会议,还从1997年起每年在中国天津举办国际中医男科提高班,为传播中医男科学术,发展和壮大中医男科队伍,为中医男科走向世界作出了杰的贡献。曹开镛主任多年来对中医男科潜心研究,经大量临床实践,研制治疗各种男科疾病的5大类20余种系列中成药,其中多项通过国家科研鉴定,他从医40多年以来,诊治病人几十万人次,有效率高达85,以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从事大量的临床工作的同时,他还不断地著书立说。1988年,他组织牵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医男科专著《中医男科学》,被誉为中医男科的奠基之作。1991年以来,他主编的《中医男科丛书》共十册相继出版,更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男科学的理论。其它主要著作还有:《曹大夫枕边夜话》、《男科基础与临床》等等,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1996年,他发明的男士营养液获得国家专利,并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实现了他多年来希望用他的学识造福更多男士的原望。 (当代中医网) 49-80 涂福音 厦门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中医内科学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 治疗各类脾胃疾病。 在福建省厦门中医医院有一位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在中医大夫,他就是前任院 长,现任中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的涂福音教授。32年的临床、教学、科研经验,使涂教授在临床、制药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福建以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涂福音教授是福建龙岩人,1937年出生,祖父、父亲也曾行医,在祖辈的熏陶下他对中医发生了兴趣。从中医学院毕业后,他对中医大家李东垣的脾胃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十分佩服李东垣的脾胃是后天之本和脾胃中气学说,并用现代医学去解释促进中气的功用。 厦门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涂福音:用现代医学来讲就是提高免疫力,提高它的功能,实际上是说促进他胃肠的运化与吸收正常的问题。 在汲取元朝李东垣脾胃论的同时,他也十分关注明朝的叶天士,因为叶天士提出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给了他进一步启发。 厦门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涂福音:他告诉我们,在益气的情况下,应该是滋补胃阴,所以两种学说结合起来,就是有阴有阳,或者我们祖国医学《内经》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涂福音教授非常善于总结,他不仅借鉴前人的经验,还把自己在临床中的发现记录下来,同时他还广拜名医,上海著名中医姜春华教授的学术观点就给了他很好的启示。 厦门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涂福音:他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是一个截断疗法,叫截断疗法,什么叫截断疗法,就是我们为了把病治好的话,必须截断它病机,不要把病情复发,在病截断以后,这样你能很好的进行治疗,以后病就向好的方面,比较容易的向好的方面发展。 涂福音教授在中医领域里耕耘了数十载,在治疗脾胃病上取得的成就最大。他说这里面既是偶然的因素也是必然的结果,在行医之时他广泛涉猎了古代中医典籍,从李东垣和叶天士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来在上海中山医院遇到姜春华教授,姜教授的活血化瘀思想,以及截断病机的做法给了他很大启示,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在临床中加以研究运用就形成了今天的涂福音的治疗方 50-80 法。 厦门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涂福音:一个虚,一个滞,一个热,一个瘀,大概四个字的规律,那么按照这样的辨证,如果有虚的话,就要补虚,是血虚、气虚、阳虚,是补气还是补阴还是补阳,这规律是补虚,如果是气滞那就理气,行气还有破气,像我在对消化系统用药当中,我就在正常用药当中,我就很喜欢用一些虫类药物,虫类药物,比如说全蝎,全蝎是虫类药物,为什么在胃肠病人当中用全蝎呢,因为他病人病久了,久病入络,经络易阻,血液循环易阻,那么必须有一种虫类药物来进行活血化瘀,这病情才能进一步好转。 60多岁的涂福音教授,依然保持着他近四十年的老习惯,坚持每天,门诊、查房、看书、记资料,他说脑子里有东西心里头有病人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疾苦。 这个年青人是个画家,脾胃病一度使他寝食不安,久治不愈使他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困境,经过涂福音教授治疗后,他深刻领会了涂教授的高超医术,领略了中医的神妙。 患者:比如在搞某一项创作的时候胃疼就画不下去,而且没办法,(画画)质量不好了(收入)也会减少了,这不仅影响工作精力也会影响睡眠,睡眠睡到一半,这里胃胀不时的胃痛,他必然会起来,怎么样……这次治疗跟以往确实不一样(吃完药)精神疲劳工作状态都不一样,两码事,现在整个精神、状态还有病不像以前感到胀胀、痛痛,没有了,这次消失了,还有再通过这一段时间吃药,能够完全根治了。 中国厦门市镇海路12号 厦门市中医医院 邮编:361001 电话:0592,2022860,2038 联系人:吴跃南 张琼英(涂福音学生) 唐福安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类哮喘及儿科、内科、妇科等各类疾 病。 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有位老中医名叫唐福安,虽然已年届80高龄,但背不驼、眼不花、思维清晰。他在治疗哮喘病方面远近闻名,一些久喘不愈的病人到他这里来,往往可以药到病除。唐福安说,喘与肺肾关系密切,出气不爽为肺病,入气有音为肾病,他又把喘证分为虚喘和实喘,在表在肺为实,在里在肾为虚。 51-80 黄金诚是唐老的弟子,现在是医院的儿科主任,回想起在唐老身边看病学习的日子,他总有许多故事。 有个家长抱着孩子前来就诊,这个孩子离我们三米之远,我就能听到他的喘息声,孩子基本上不能平抱,家长心里非常急,而我的老师望闻问切以后,根据生病孩子的症状,认为这个孩子是素有伏痰、感受风寒引起,哮喘不止,老师根据这个情况,用《伤寒论》当中的小青龙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剂,收治病房观察治疗,我们当天晚上煎了药以后,给他喂下去以后,分了数次喂的,因为小孩小,分了数次喂的,到后半夜,他的喘息就慢慢平下来了,经过几天调理以后,急性症状基本控制,小孩出院了。 唐福安是浙江省杭州人,1917年出生,22岁那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本科,近60年的中医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妇科、儿科都独有建树。正是凭借丰厚的中医底蕴,使唐福安在哮喘病治疗上更胜一筹。 我治疗咳嗽哮喘的办法,就是咳嗽,不把它变成慢性,哮喘不认为它是哮喘,我治疗咳嗽,把他痰咳出来,不把它留在底下。 唐老说他的治病经验是从古代总结下来的,这些都是中医的精髓,他说咳嗽、哮喘有两种,一种是病毒性的,一种是炎症性的,对待病毒性的,他用甘草和麻黄,这比西医用的激素效果好,持久而没有副作用,至于炎症性的,他也是用一种叫老鸭草的药,药到病除,屡试不爽,唐老坚信中药的疗效,对病人的饮食,往往要求得异常严格。 红枣补血是好的,但是红枣蛮热的,小孩子吃容易生痰,甜的东西容易生痰,医疗保健水果有好处,象香蕉、桔子、苹果、甘蔗、桂圆都不能吃,一个治病的情况不能进补,一定要结合多吃蔬菜,那么病,还要多吃蔬菜,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子,十分之七蔬菜,十分之三主食,都要这样吃。 唐福安用中药中的甘草,替代临床用的激素,并在治疗期间,要求病人严格遵守饮食禁忌。他说整体治疗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有辨证为先。对错综复杂的虚实证必须细加分析,对于许多已转为慢性的喘证,要结合饮食驱邪,消食治标,同时也要兼顾补肺健脾,益肾填本,这种标本兼治的方法是唐老常用的治法。 唐福安之子 唐旭:其中有一个小孩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以后,他原来经常发生哮喘,来的时候是3岁,那么通过三个月的治疗以后,哮喘就不发了,通过我父亲关照,他的防治结合的方法, 52-80 他就一有感冒,就到我父亲这吃吃中药,这样已经17年下来,都没有发,现在他不仅身体很好,而且能在运动上面踢踢足球,这方面都是很好的,从我们西医角度来讲,一般是平喘、解疼、消炎,但我父亲这个方子他结合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不光是消炎,他主要是排痰,把肺和呼吸道里的痰排出,化痰,咳出来以后,从这角度,解除了痉挛,那么从现代医学最新成果来说,这哮喘是感染性疾病,我觉得他的治疗原则符合我们新的西医理论。 唐福安积60年经验,把喘证分为实喘和虚喘,又根据虚实,分为寒喘、热喘、痰喘、气虚喘、阴虚喘等诸证,在临床上,他查颜观色,切脉听音,为许多患者除掉顽疾,他说中医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他要为中医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电话:0571,5119481 陈鼎祺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病很有研究,他认为活血化瘀对心脏病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74岁的陈鼎祺老中医转眼之间从医已经有50多个春秋了,他始终认为中医的发展不能离开对中药的发掘,他认为对中药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已知的功能方面,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例如苦参这味中药主要是用于清热凉血的,而陈鼎祺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苦参对心率不齐有着很好的疗效。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陈鼎祺: 这些药用下去了以后啊,它的心跳乱慢慢的好起来了,很快的比同样的不用药的那一组比如说用生理盐水也给它打点进去,对照的,它那儿也没有效,它那儿有中毒死了的,心跳不行了,最后停跳了。所以用了足量的解毒把那个心脏心律失常的、停跳的也治过来了。所以后来我们用到临床上来,苦参治疗心律失常,老药新用,新的发现。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陈鼎祺:你这个平常时候容易怕冷还是觉得怕热,还是吃热的舒服,凉的不敢吃。 每次看病时,陈鼎祺都会不厌其烦的询问一些看来是非常家长的问题,其实在这一声声的询问声中包含着陈老看病的一大特点,那就是他的老师蒲辅周老先生传授给他的三因制宜。 53-80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陈鼎祺:三因制宜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个因人制宜呢,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用药一定要辨清楚,要是火体,绝对不能用温热的药,用温热的药呢,火上浇油,这病不但不好,反而加重他的病情。寒体的话呢,不能用凉药,用凉药也是更加重病情。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陈鼎祺,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后又师从于当代明医蒲辅周长达15年的时间,他深得老师在内科、妇科和儿科诊疗疾病方面的真传,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78年,1982年,陈鼎祺与朝阳医院合作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课题,在此期间,他提出中医的活血化瘀在治疗心血管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陈鼎祺:心脏一堵就是心肌梗塞了,所以这样的话必须要用活血的药把它通开,活血的药再加上点降血脂的中药,这样一起用的话动脉里的巴巴拉拉的叫粥样斑块,像吃的稀粥那样的斑块的东西能够尽量地通掉,通掉一点原来比如说70,都堵的,30,通的,堵的很小了,吃了这些药,打了这些活血的药,通开以后可能恢复到只有30,硬化堵住的现象,70,的都通了,所以这样的话说明活血通络是非常重要的。 在1992年,这位老大妈被告知只有安装心脏起搏器才能延续生命,因为她的脉搏只有30多下,但一听说要做手术,大妈有些害怕,就想能不能吃中药治疗,现在她在陈大夫这里已经治疗了将近十年了,心跳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她说是陈大夫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患者:就是开始时候上阜外医院检查那时候,上公园离公园挺老远的,走这一道歇好几回,就走到门口不能进公园了,现在什么事儿没有了,到公园活动走两个多小时也没事儿,反正现在跟好人似的。 有一次,陈鼎祺在跟随恩师蒲辅周去给周总理看病的时候,周总理对他说"蒲老已是胡须全白的年过古稀的老人了,你要好好学习他的医风,继承好他的学术思想,把他的经验抢救过来。"周总理语重心长的话语几十年来始终是陈鼎祺在医学上孜孜以求的动力,如今,陈鼎祺也已到了古稀之年了,在回忆几十年来的行医生涯时,陈鼎祺说我一生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最大的心愿。 许建中 54-80 许建中,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呼吸道疾病和内科各系统疾病。 人们都知道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令中国人骄傲的传统文化。许建中大夫就出生在一个令人羡慕的中医世家,在中医界过去流传着一句话,叫"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年轻时的许建中争强好胜,学完本科西医学的全部课程后,就来到了中医医院,并对中医视为难症的喘病进行了研究。 西医的特长是抗炎的效果好,他对各种的病菌他都有各种抗生素,可以进行治疗。特别是治疗感染严重的时候,那么中医特点是整体调节,那些地方虚就补那地方,血虚补血、气虚补气、脾虚补脾、肾虚补肾,整体的目的是提高中医所谓正气,所谓正气实际上就是现代所说的抵抗力,所以中医有句话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位患者是个咳喘病人,三个月前,咳嗽,痰多,晚上无法入睡,吃了许大夫两服药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患者:今年过完春节以后,我突然觉得胸不舒服,后来觉得痰挺多,也咳不出来,闷得慌,后来我女儿说让我找许大夫看看,我就到这里看病,吃了许大夫两次汤药,一次5服一次6次服,那么第二服药吃完了以后,我现在基本上没有痰了,就是有一点的话,咳得特别爽快就出来了,现在基本上好了,许大夫说再给我开点中成药巩固、巩固。 许建中大夫有今天的成就,决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得到某家某派的真传。但在中医古代大家里他非常推崇一个人,那就是医圣张仲景,他崇拜张仲景不仅仅是张仲景医术超群,最重要的是张仲景有一个广博的胸怀。 他寻求古训,博采众方,什么意思呢,向各方面学习,向老一辈的人学习,向其他的人去学习,因此他医术很高明,那么我们今天来看,我们也按照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很科学的,我们吸取同行的优点,也向西医学习,西医方面的知识我们也要去学习,这样才有利于病人,有利于我们治疗。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病因病机的发展,比如说哮喘,它就是这样,有很多变化,有很多进展,让我们对病因学病因发病机制有很多新的认识,所以我们也应该吸收这些新的科学新的东西。 许建中多次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出国治病和学习,也经常被国外医院、学校邀请进行学术交流访问,2000年许大夫在意大利进行治病和教学,他说这是一种难得的双向学习的机 55-80 会,西方国家可以了解到东方的传统医学,而他也学习到了西医学的许多知识,了解到西医学界最新的动态。 许大夫在意大利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严重的哮喘患者,这个病人每天要靠7片激素来维持正常呼吸,听说神秘的东方医学可以治愈此病,他将信将疑。许大夫按中西医的方法,一方面继续控制炎症,一方面进行中医补肾治疗,半年下来,哮喘病人每天只用半片激素,生活完全恢复正常了,治愈了这个病例后,意大利的医生感到不可思议,探问许大夫用的是什么秘方,许大夫告诉他们说,秘方是:东方加西方。 许建中说,要想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必须博学,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这样才可以由博至专。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他说正是当代医学的发展才给哮喘病一个精确的病因分析,从而对治愈此病打开了一扇光明的门。 许建中大夫从医已经47年了,几十年来承担国家级和医院的哮喘病课题14项,主编和参与编著了近二十部医学著作,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希望同仁在治疗哮喘病上,中、西医学均不可偏废,在康复指标上要与国际接轨,这样就能更快地让中医走向世界,让中医发扬光大,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许建中 电话:010,62874816 家 王子瑜 王子瑜出生于19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 妇科委员会常务理事。擅长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 科疑难病症。 王子瑜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很早就立下了行医济世的理想,在17岁那年他师从于名医徐子盘门下,24岁开始行医生涯。后来又跟随著名妇科专家王慎轩学习,并为他整理临床经验,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子瑜开始专心于中医妇科的研究。 "尊古不泥古"是王子瑜医学生涯中一直遵循的原则。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传统中医认为引起此病的原因主要在肾,在治疗上也大多是从调肾入手。而王子瑜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调肝肾"的观点,其中尤其突出调肝的作用。 因为肝是主人情志方面的,肝郁比如生气呀,妇女呢她的生理方面不足于血,妇女亏血的 56-80 原因很多,月经来要出血,怀孕以后小孩要血的营养,生产以后还要出血,产后哺乳,喂奶也是消耗血,经孕产乳,这些东西所以妇女的血不足,气有余,血一虚以后,肝气就旺。 曾经有一位山西的病人,患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卵巢两侧都长有8 公分大的巧克力囊肿,一般这种情况是应该做手术的,但这位患者死活不接受手术治疗,一家人急的没有办法,这时在别人的介绍下他们找到了王教授,王教授就开始用中药为她进行治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服药后,不仅疼痛消失了,而且再去检查时惊奇的发现,其中一侧的巧克力囊肿几乎看不出来,另一侧的也大大缩小,这在当时被称为是一个奇迹。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近年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为此国家专门把对它的治疗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王子瑜承担了这项研究工作。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综合治疗方法。 我们治疗问题是找到它的病因,发病原因和机理,它的病理变化,它是属于肾虚,有瘀血关系的问题,我们抓住这个补肾,活血化瘀止痛。但治疗有两方面,一般痛的月经来的第一天,第二天,痛的厉害的时候,就采取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标;那么月经过去以后不太疼了,它的巧克力囊肿还在里面,那就要活血化瘀,消巧克力囊肿,消征瘕,但是消不掉,能缩小,效果还是好的,但是它没有副作用,病人容易接受。 作为著名妇科专家,除了以上提到的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位异症外,王子瑜对于痛经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不孕症等病都有独到的见解,许多妇科的疑难杂症到了他那里都迎刃而解。据王子瑜的学生回忆。 这个病人就是在一次人工流产手术以后,就开始出现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就开始呕吐,泄泻,这种病人还是比较少见,每次吐的时候都要脱水,每次尿酮体检查3个加号,必须到医院住院,输液这种程度,每次拉肚子七八次,水样便,食水不能进,这种病人还是比较少见。然后她老是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经过别人介绍找王老看了,那王老根据她的病分析,她是一个肝旺克脾的病人,所以就给她用一些养肝和胃,降逆止呕的方法治疗。治疗她第一个月经周期的时候只呕吐了一次,腹泻也明显减轻,第二个月来的时候,就没有呕吐了,腹泻更加少,就两三次,后来再又连着看了两次,这位病人就再也没有来。过了3个月后,我为了总结病例,因为她当时留下了电话号码,我就往她们家打了电话,她父亲告诉我,她已经出国了,为什么没去看病呢,就是因为好了,也不吐了,也不拉了,所以他就说,真没想到中医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57-80 王子瑜开的药方中往往不超过十一二味药,用药的少而精已经成为他的一大特点。在具体的用药时,他非常强调要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随时进行药味药量的调整,这一点给他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妇女月经,她是有经前经期经后的不同,那么在经前,经期,经后的话,她的体内的生理特点也是不一样的,那经前是一个什么状态,经期是一个什么状态,经后是一个什么状态。所以王老在用药上特别注重经前,经期,经后的用不同的药,同样是一个病人,她经前注意(什么),比如说,即便是一个实证的病人,在经前的话比如说要舒肝解郁,在经期和经后最初几天,即便是辩证属于实证,他也不去用很多行气舒肝的药,那都是以养血柔肝为主。当然这也是中医本身妇科学的一个特点之一,但是王老在用药的时候都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王子瑜在他五十多年的医学生涯中,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更年期综合征证治》、《痛经治验》等二十篇论文,及《中医妇科临证实验录》、《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等6部著作。今天的王老已经八十岁了,但还保持着学者的作风,每天坚持看书学习,了解医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 朴炳奎 朴炳奎,朝鲜族,1937年生,吉林人,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 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对肿瘤的防 治工作。 今年64岁的朴炳奎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人,1959年,他在大连医学院毕业后,又进入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中医,对朴炳奎来说,他第一次独立行医的经历既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也是他在实践中认识自己不足的开始。 我第一次见到的患者是一个急性肾炎的病人,当时这个小孩就是有浮肿,还有小便时自己感到不是很(顺)畅这种症状,当时我的诊断依据是,因为他浮肿,我就考虑到肾炎,所以查了个尿,尿里边有红细胞,再加上他有一个发高烧的历史,根据这些我就诊断他得的是肾炎,处理也就按照当时的一些方法处理了,但是后来,上级医生给我指出来说,你这个诊断是对了,但是诊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就是说不全面,应该还有一些依据,比如说需要量血压等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检查,这些你做的还是不够的。 58-80 这件事在许多医生看来也许是一件小事,但是对第一次独立作出诊断结果的朴炳奎来说,却为他上了让他受益终身的一课。从此,朴炳奎每接一个病人都会严格按照诊断程序,详细、全面地去了解和掌握诊断依据,然后再作出自己的诊断结果,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和总结的精神,使朴炳奎一步一步走上了一位名医之路。 1975年,当时在中医内科界已经小有名气的朴炳奎向领导申请调到肿瘤科工作,这一年他已经38岁了,听到这一消息,朴炳奎的朋友和同学都劝他,以你现在的成就没有必要去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重新开始,但朴炳奎认为,自己从事了多年的内科临床,接触了很多肿瘤病人,只有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 我在内科工作的过程当中,遇上了这么一个患者,他当时有胸水,我(当时)给他抽胸水,抽完胸水一看(是)血性的,如果按现在的这个阶段看,考虑是癌症的诊断应该是很快能够想到肯定的,但是我当时还认识不到这个是癌症,而是单纯考虑怎么解决胸水的问题,考虑这方面比较多,后来通过一些肿瘤专家的指点,像这样的情况,应该首先考虑是个癌症问题,所以我觉得,遇上的癌症病人多,而且诊断又不确切,而且给病人带来了痛苦,我觉得在这些方面需要一个肿瘤医生来给予指导和治疗,尤其在中医方面要加强,这是很有必要的。 从此朴炳奎开始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肿瘤研究,在这个领域里,他取得了很多成绩,朴炳奎曾经连续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肿瘤攻关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他还担任了国家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和肿瘤研究室的主任。 正是许多病患的需求,促使朴炳奎在肿瘤的研究上不断进取,1987年,朴炳奎接治了一个患肺癌晚期并伴有胸水的患者,当时患者在其他医院进行一段时间的化疗后,效果不是很好,并且由于化疗而引起的病人白细胞下降、体力虚弱、气短、咳嗽等症状日渐严重,在这种病人已不再适合化疗的情况下,患者找到了朴炳奎大夫。 我们当时根据这个状况我们诊断他是肺气虚,同时痰湿阻塞,我们的治疗方法应该是益气、化痰,同时加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用这种方法来给予治疗,我们用的是中药的汤药,同时用我们研制的肺瘤平膏,长期这么吃下去,虽然我们没有把肿瘤缩小,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但他(又)能够(在)比较健康情况下生存了四年半。 朴炳奎温文儒雅,性情纯朴,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说,在有生之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技术再提高一步。 59-80 刘景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手术疗法似乎是西医的专利,或者说是西医的代名词,但在 今天的中医界,特别是中医骨伤界,手术疗法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我们 就将向您介绍这样一位拿着手术刀的中医骨科大夫。 刘景生,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的首席主任医师。擅治脊柱外科和骨不连。 刘景生是1975年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来留到学院一直从事中医骨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到今天,已经成为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的首席主任医师。 中医的骨伤研究历史久远,也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但同时局限性也很大,像一些严重性开放性骨折,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人,中医都没有太好的办法。这个问题从刘景生从事骨伤研究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困扰着他。中医没有好的办法,能不能向西医学习呢,于是年轻的刘景生查阅国内外大量的骨科资料,把目光投向西医手术疗法。 经过多年理论的准备和临床经验的积累,1991年刘景生终于等到了第一次实施骨科手术的机会。当时他遇到的是一位脊髓型颈椎病病人,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他的疾病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刘景生想到了外科手术,而手术后的结果大大出乎刘景生的预料。 这个患者的症状一个是疼痛,一个是他有痉挛性瘫痪,结果我们做完手术之后,他的疼痛消失了,痉挛性瘫痪也消失了,术后感觉特别良好,手也灵活了,脚也灵活了,我们感到特别高兴,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这个效果能够立竿见影。 也正是这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使刘景生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中医骨科道路,在以后的临床中他又大胆的开展了多项骨科高难度的手术,像颈椎前后路手术、脊柱侧弯和腰椎滑脱手术、小切口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侧隐窝狭窄手术。这些手术的开展,使许多传统中医束手无策的疾病得到了彻底的医治,患者也因此获得了新生。 患者:最开始得病吧,我找很多医院治了,治了以后,都没有什么效果,就得吃药,吃药吧后来慢慢就严重了,弯的邪乎了,到这家医院之后吧,二月底我做的手术,头一个手术做的腿,做完腿之后吧效果当时就很明显,就比以前强多了。然后第二次手术做的腰,做完腰以后就是现在这种情况了。特别感谢辽宁中医医院,感谢刘主任,给我太大帮助,要不我就完了,这辈子就完了。 60-80 开放性骨折造成的骨感染、骨外露、骨不连一直都是创伤外科的一个难题,对于这种疾病,过去一直都是靠多次手术来治疗,患者要忍受极大的痛苦。有了多年手术治疗的经验,刘景生提出了一期骨移植治疗这类疾病的治疗思路。 我们这种方法就是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同时一期进行骨移植,利用腓骨和髂骨混合植骨,然后把骨外露的创面用肌皮瓣把它进行覆盖,然后用外支架固定,这样就把多次手术变成一次手术,患者治疗时间短了,费用低了,痛苦也少了。所以这样的病例,我们完成了将近50例,基本上大部分病人都获得了成功。 这位患者是1999年月11月出的车祸,造成开放性骨折,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不见好转,伤口一直在化脓,断骨一直长不好,最后来到了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景生对他检查后,决定为他实施一期骨移植手术。 患者:来这之后做的手术,做完以后相当成功,因为我这里瘘道接近一年不合口,做完以后就合口,并且骨头还长,以前骨头不长,不连,连不上,所以我感觉这次做的相当成功,相当好。 作为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骨科大夫,刘景生深知中医传统疗法在某些骨伤病方面的优势,为此,他在临床教学中一再要求他的学生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继承、发掘中医传统骨伤经验。 在骨科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中医的骨伤科传统的技术和理论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体现在它很注重手法。另外就是固定的方式,这个固定方式吧,西医讲究石膏和其它的外固定,当然这些方法也比较快。中医就是讲究(利用)各种夹板。西医在骨折使愈合上比较注重自然愈合的过程,中医骨折治疗分三期,早期活血化瘀,中期要接骨续筋,晚期要补肝肾壮筋骨。它有一套理论,这些理论一个是老百姓愿意接受,另外从实践中看确实是对骨折也是很有利的,所以它这种生命力上看还是要保持很长时间。 由于在临床专业技术方面突出的贡献,1998年,刘景生被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学会授予"中国骨伤杰出人才"称号。今天,作为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刘景生对于他走上的这条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的道路充满了信心。 对于骨科,你要是想单独的搞纯中医,这是没有出路的。我觉得在目前中医骨伤科这个领域,认识是相同,基本来看都主张中西医结合,因为只有这个才有出路,才能壮大,才能发展,这个不能说你为什么学派而学派,必须是面对现实,必须是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发展它。 61-80 陈凯 陈凯,北京市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皮科工作三十多年,擅 治各种皮肤疾患,如:银屑病、带状疱疹、瘙痒症等。 在三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陈凯教授每次都是在这种不厌其烦的问病声中开始 一天的工作。中国的俗语里有"皮毛之疾,不足为患"之说,很多人认为皮肤病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不然,它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陈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皮肤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怎样用药上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你比如说我给病人治病的时候,头一次见面很多情况,他对我不了解,信任不信任这有一个过程。我对他的病情也不了解,所以我开药呢,头一次并不是一步到位,我先开一个药呢,开几包。另外药量呢不一下就到位,咱们吃完药以后,看看他的反应,我把这个方法理解为投石问路。 1969年的7月份,陈凯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中医医院皮科,从1970年到1984年,跟随我国的著名皮外科老中医赵炳南学习。转眼之间,赵炳南老先生已经故去十几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陈凯如今双鬓也早已染上了白霜,但是不论岁月怎样流失,陈凯都不会忘记恩师对他的教诲。 第一点就是辨病首辨阴阳,我的老师常讲,他说你看病啊不辨阴阳,"就尤如安胎之药服其夫也",就好像安胎的药给了她丈夫吃了,就错了。第二点他就是重视皮肤病的整体观,他说皮肤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你比如像气血的调和,阴阳的平衡,还有脏腑经络的通畅都和皮肤病变化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这个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宁可学而不用,不可用而不会"恩师赵炳南老先生的这句话给陈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陈凯在看病时非常注重思路的改变,这被他自己称为脑筋急转弯。1996年陈凯在公派到英国开诊时,遇到了一个从小患异位性皮炎的白人青年,治疗了三十多年始终没见好转,他在别处治疗的时候都是从外论治。而陈凯则改变了思路,他认为这种病与胃肠的粘膜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他就开始从内论治。 我一想这个皮肤和粘膜就尤如一个衣服的衬里和表面,我把我的重点(和)治疗的思路放在治疗粘膜,也就是治疗胃肠方面,他可能这个粘膜出了故障以后呢,它好的东西、过敏的东西兼收并蓄,所以就造成了这病老不好,所以我把这个重点放在这儿。所以这个病人经过几个月的 62-80 治疗,完全就康复了。 这位病人在半个月以前由于贴膏药造成了皮肤过敏,现在基本上已经好了。 患者:尤其是最痒的时候是夜里12点到凌晨5点那段,那根本就不能睡,没看那时很惨呢,我床上全是血,整个衣服全是血衣,都是那时候挠的。(我赶紧跟陈主任联系)陈主任当时说了这药劲比较大,吃完了以后,第一天晚上就觉得好一点了,第二天就可以睡点觉了,第三天基本就不痒了,我当时跟朋友说,这药太历害了。 在这春暖花开之际,陈凯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紧张和忙碌。他始终牢记着恩师赵炳南老先生所说的"岂能尽随人愿,但求无愧我心"这句话,在学术上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衷心的祝愿陈凯教授的医学事业能够像这春天一样,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晁恩祥 晁恩祥,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内科肺系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 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这位女士在日本已经居住了六年了,半年以前突然开始不停的咳嗽,她在日本治 疗了很长的时间,但是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半个月以前她回国找到了中日友好医院的晁恩祥教授,仅仅治疗了一个星期,咳嗽已经基本上止住了。 她一痒就咳嗽加剧,所以就认为是咽喉性咳嗽,实际上是一种气道反应性引起的,这在临床当中是能鉴别出来的,但是你得分析它,认认真真的去搜集它有关的资料和它的有关情况,来认真分析它的病因,那才能够达到它的治疗目的。 "认真"是晁恩祥对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正是由于认真,行医40年的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62年晁恩祥首届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中蒙医院,在此期间,晁恩祥发现当地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人很多,于是他就开始着手研究。特别是在1971年时,国家提出要攻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号召,于是晁恩祥就开始系统研究呼吸道疾病,他在研究中发现这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与肺、脾、肾有很大的关系。 咳喘的时间比较长了,病久了,正气受伤了,肺气不足,脾虚呢,脾气不足,痰湿也就出来了,痰也就多了。肾气不足呢,那就喘得比较厉害了,那么这三步呢都很明显了,所以必须注意到补肺气、健脾、补肾,补肺,可以使他减少咳嗽,使他呼吸均匀,健脾呢就使他痰少,少产生 63-80 痰,运化好了以后痰就少了,还有就是补肾,肾主纳气的,它可以减轻喘的症状,所以我们在临床治疗当中除了祛痰、止咳、平喘以外,还重视这几个脏器,肺、脾、肾。 这位老大妈多年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但你看她现在的精、气、神,可能想象不到前一时期她患了肺炎时的情景。 患者:喘、憋气,憋得特厉害,而且一咳嗽就特别急,着急,就接不上气,然后接着就是血压高,这两个病就交叉着。 患者:我见晁大夫就问他,晁大夫我能好吗,晁大夫告诉我说能好、能好,别着急,慢慢来嘛,这一点点就好了。 她的表现呢还是以原来有基础(慢性支气管炎),外受一些中医所说的病邪引起的咳嗽加重,喘息加重,痰加重,根据这个分析来看呢,她是属于这一阶段除了有这个外受的邪引起的气道反应高以外,同时还有肺气肺阴不足的表现,所以在治疗当中除了这个疏风、止咳以外,还要养阴、润肺,这样的话将近二十来天,一个来月的时间,效果挺明显。 1984年,晁恩祥从内蒙古来到了刚刚成立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他作为中日友好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工作的紧张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疾病研究中,作为中国中医内科学会以及肺系学科的带头人,他始终认为中医的规范化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他多次参加了中医规范化的标准的制定,例如对中医病名的规范,晁恩祥做了许多的工作,像哮喘这个病名就是如此。 到金元的时候,开始有"哮喘"两个字,那么它的范围也包括了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也包括肺气肿,范围还是比较大的,(现在)经过了多少年的讨论呢,制定了一个病名叫"哮病",把哮喘叫做这个病名,这才开始把它跟支气管哮喘、肺气肿鉴别开来,把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哮喘都归在这个哮病里边,这种规范呢就是从比较广的一个病名收集来,看看那个合适,这么来逐渐地把它规范好。 晁恩祥40年的行医生活,可以总结为五个重视:重视中医学的经验积累;重视中西医结合及两重诊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重视临床疗效与规范化研究。晁恩祥说,他深信中医药一定会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 64-80 宋一亭 年过六旬的宋一亭步入中医的殿堂完全属于偶然。那是在1958年,由于家境不是很好,家里难以资助他继续读高中。一天,他偶然看到中蒙医院成立的消息,消息说,初中毕业就可以报考,而且学费全免。宋一亭就这样从考入中蒙医院的时候起,开始了漫长的中医生涯。1969年内蒙古成立了冠心病研究小组,宋一亭有幸成为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从此开始了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工作。到了70年代,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心血管病是由于本虚标实引起的。 冠心病根据它的临床表现,比如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心慌、气短、胸闷,活动以后以上(这些)症状加重,这种表现明显的中医认为是心气不足的表现,为什么由于虚能够引起经脉的阻塞不通,这个情况我们经过多年反复的研究,这个冠心病是因实致实,由于正气不足,逐渐地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液运转有些障碍,因为气为血帅,气不足了,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造成瘀血,这样就引起因虚而致实,由于气虚而造成血瘀。 197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恢复了招考研究生的工作,33岁的宋一亭,成为了内蒙古第一位医药方面的研究生。198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内蒙古中蒙医院,继续对心血管病的研究。通过对1459例患者的观察,宋一亭提出了“气滞血瘀,痰凝痰阻”的治疗方法。在70年代,他治疗了一位心力衰竭的病人,当时,病人全身浮肿,肝脾肿大,病情十分危急。 我们根据他的病情分析,他是心肾阳虚,伴有血瘀和水液停留,所以我们就给他大量使用黄芪补气,用川芎活血,用葶苈子和车前子加五皮饮利尿,同时我们还用了大剂量的益母草,这个病人用了一个星期药以后,心衰明显好转。 田大妈今年76岁了,每天练太极拳、太极剑,此外,她还参加了老年人合唱队,并且获得了内蒙古老年人长跑比赛第三名,如今从她身上谁也看不出当年她身患重病的影子,但您可知道,现在生活丰富多彩的田大妈,曾经患有严重的冠心病。 患者:当时很严重,我住院以后就发现神志不清了,有七天八夜水米也没有吃,不太动,就人叫一下吧,好像能知道有人招呼,要是如果没人喊,没人动,我就一直睡下去,就像睡觉似的,叫的时候,问我话,我也不知道话怎么说。 65-80 我们看到她呢,一个是舌质发暗,脉象变湿、细涩,断定她有血瘀。她是一种气虚血瘀的典型的一种情况,在治疗上我们就用黄芪、附子,用黄芪补心气,用附子助肾阳,同时用川芎活血化瘀,用川芎既能理气,是血中的气药,同时也有强力的活血作用,所以用了这两种药以后,这个病人情况明显好转,经过一个来月的治疗以后,我们就开始给他用六味地黄丸,用金匮肾气丸,用人参健脾,这些药给她善后,经过二、三个月的治疗,病人完全恢复。 患者:过了二、三年以后,我到现在就不吃药了,一次汤药也不吃,就不找宋院长了,有时候碰到宋院长说你怎么样,我说心还有点早搏,他说吃点心血康,我就听他的吃心血康,一直到现在,将近二十多年了,没有大的犯,就有时吃点心血康,是宋院长告诉我的。 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几乎伴随了宋一亭的一生。现在,他虽已年近花甲,依然带领着研究生从事有关心脏病方面的课题研究,争取晚年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能有更大的突破。 联系电话:0471,6927722,6237(门诊办公室) 徐景藩 徐景藩,1927年出生,江苏人,江苏省中医院教授,著名脾胃病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擅治脾胃病等中医疑难杂症。 1927年出生的徐景藩从小就生长在江苏省吴江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1940年徐景藩小学刚毕业就开始随父亲徐省三学习中医。四年后他又拜入当地的脾胃病名医朱春庐门下继续学习。学习期间他一边侍诊,一边精心研读医学经典,七年后,尽得两家之真传的徐景藩开始了他自己的悬壶生涯,而他接治的第一个病人就为他带来了良好的名声。 当时来的病人是咳喘病,又咳又喘,那时候我年纪很轻,开个私人诊所,一天上午也就一个、两个病人,但是(病人)来了以后,我认真地给他检查,诊断、分析、处方,吃两服药以后,这个病人(的病情)好转很明显,所以他回去以后就向村里人讲,那个小先生(医术)还不错,还介绍了一些人来。 1952年,徐景藩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历的资格考进了当时的北京医学院,通过对西医学的系统学习,徐景藩认识到中西医各有长处,从此,他广纳各家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实践中,他结合胃肠病大多有粘膜病损的特性,服药时他特别强调病人的体位,使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位, 66-80 提出了药达病所的理论。 比如一个病人,食管里边灼热、疼痛,吃不进东西,还打厄,经过检查是食管里边有炎症,蛮严重的,对这个病如果光是单纯吃汤药,入口以后一下子就入胃了,虽然也有作用但是比较慢,我就考虑把药水加上一种辅型剂,病人睡在床上,卧位服用,吃了以后,让药在食道里边能够稍微有些停留,直接作用于有病的地方,所以叫直达病所,这个病人通过五天以后,症状慢慢地症状就显著改善了。 徐景藩根据临床实践,将慢性胃病分为中虚气滞,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三个类型,而在治疗上,他则根据不同的病型,不同季节、时机,采取不同的方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一个胃痛病人,包括慢性胃炎、溃疡病这样一些病人,在冬季、春季、冬春的时候,气温低,那么相对地胃需要一定的温度,胃要腐熟水谷,所以外面气温低,我们用药物治疗方面要照顾到温胃,或者要暖胃,那么反过来说,夏秋的时候,夏季热,夏热的时候,那么病人还伴有什么疼痛,胀啊,这些症状,有口干啊,我们根据病情要照顾到清热,秋季秋高气爽,气候干燥的时候,要养胃,所以同样的四季当中还有个不同。 徐景藩认为,脾胃病的发病,多与人体的肝气郁滞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治疗脾胃病的同时,应该注意治肝,只有肝气通畅其他脏腑的病症才能根除,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受到了许多患者的称赞。 患者:我五月份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部犯了萎缩性浅表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三个加号,贲门水肿,当时我大便很困难,吃了一些西药,不是拉肚子,不是便秘,然后我就转到中医院,就请徐老看,很神奇,几服中药吃了以后,我大便就不稀不干,很顺畅,后来我继续吃他的药,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行医50余年的徐景藩现今已是中医界著名的脾胃病专家,1996年,他荣获了卫生部颁发的白求恩奖章,生活中的徐景藩为人宽厚、诚朴,他说,在有生之年能为中华医学多做些贡献,是他一生的追求。 地址:江苏省中医院 电话:025,6617141,80109、30816 邮编:210029 67-80 危北海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擅长治疗脾胃病、肝病,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危北海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他最初毕业于解放 军军医大学。1959年参加了北京市第一届西学中学习班。在传统医学理论中,他 钟情于金元四大学派中的李东垣,经过临床验证他认为李东垣的理论更实用一些。 调理脾胃和健脾益气是治疗脾胃病的一个主要法则。这个法则,李东垣的这个理论经过我们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做了一千多例的诊断脾气虚证病人的临床观察,我做了三种动物模型,应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和一些动物试验来证明,他这个理论还是很有科学意义的,一直到现在还是指导临床的主要治则。 危北海教授近20年来在临床研究工作中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在一系列试验和学术研讨中都做出了重要的创新工作。提出了融汇中西理论于一炉的新观点,他之所以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学说,是因为他在李东垣的理论学说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我第一次体会到中医治疗的效果,是遇到一个从外地来的一个重度的腹泻并且有浓血便的病人,他每天大便要十多次,腹泻不止。我治这个病人就是根据李东垣的脾胃论,觉得他一方面有脾虚,有脾胃的虚弱,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有湿热,所以我就根据这个再结合他的脉象、舌苔、他的证侯,我就这样根据李东垣辩证的学说,再学习李东垣用了一个补中益气汤加葛根岑连汤,两个方子合起来给他治,他吃了7服以后,腹泻次数就减少到3次、4次,并且脓血便就减少了,再经过大概二十几服药的调理,后来就完全恢复正常了。 危北海教授出生于江西,在他一生的求学行医涯中,曾到过许多地方,但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不忘对中医脾胃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同时,危北海也非常关注吸收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 1984年,现代医学提出来了新观点,发现胃病和溃疡病,甚至于胃癌都跟一种幽门螺旋杆菌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认为它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从我们中医来看呢,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一个外邪致病的因素,但是中医讲究的是内外结合,一方面要有内在的因素,一方面要有外在的因素,属于内在的因素就是脾胃虚弱,也就是李东垣说的脾胃内虚,百病乃生的内因,外因就可以说把幽门螺旋杆菌当成外因。 68-80 现在有一类很普遍的脾胃病人,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病人就很典型,症状也很突出。 患者:挑食,挑得厉害。有的时候吃饭还不如小鸟吃饭吃得多,瞧着哪样饭都不想吃,等推拿治疗完以后,稍微想吃一点,每次推拿完每次吃饭。 中药对这个病还是有一定治疗优势,因为中药应用一些调理脾胃、理气消胀、助消化的一些药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个病呢一般两个礼拜症状会明显减轻。 作为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危北海教授认为中医理论是科学的,作为中西医结合病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他也积极利用西医学的新发现,他认为中西医没有根本分岐,他提倡二者应该相互借鉴积极协作。 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很快,因此我们把中医的宝贵的治疗经验跟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肯定能够比单纯的中医或者单纯的西医效果要好。 李恩复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如何“辨证”,如何“施治”,对于每位医生来说又有不 同的见解。比如,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一般的治法是用温药,而河北省中医院的 李恩复教授则本着“凉、润、通、降”的原则,大胆采用凉性药,而且的确疗效不凡。 今年72岁的赵天桢,1984年被发现患有萎缩性胃炎并已发生癌变,经过中医治疗以后完全恢复了健康,他说,他能活到今天,要特别感谢河北省中医院的李恩复大夫。 李恩复是河北省大城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从做学生起,他就对金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对脾胃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他对脾胃不分的治疗方法产生了疑问,并大胆提出了脾胃分治的医学观点。 不能用治胃的药来治脾,比方说吧,脾宜升则健,脾气升,这是个健康的生理功能,所以我要治脾的病,很大程度上就帮助它脾气的上升,胃以降则和,胃气下降,就是个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我治胃病应该是以降为主,六腑以通为补,这就是我的法则,用“凉润通降”法,其中有“降”这一个字,这正好是恢复胃的生理功能,所以它们的治法是截然不同的,一升一降。 年近花甲的李恩复从考入医学院的那一天开始,就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医的精髓所在,李恩复不仅通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脾胃论》等中医的古典著作,而且在吸收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大胆地运用自己的医学观点,治愈了许 69-80 多疑难杂症。在1959年的时候,有一名叫邵钢的四岁男孩,高烧不退,李恩复带领12名毕业生同时为他诊治。 我让他们看完了以后首先开了处方,他们开了十几张处方,基本上都是开的银翘散,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来想着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高烧,给他加大量的生石膏,加味银翘散生石膏。通过我的诊断,我是用的《伤寒论》的精典方大柴胡汤,加上莱菔子,就是助消化的、理气的、宽肠的,因为这个处方跟他们相反,所以当孩子走了以后,晚上这十几个学生就到病人家里去家访,家访的时候,这小孩吃了药以后,解了一次大便,出了一点儿汗,小孩子正在睡觉,体温已经降到了正常。 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有许多医生主张用温药来治疗,而李恩复则多采用凉药,他提出“凉润通降,降浊化瘀”的治疗原则。这位萎缩性胃炎患者,患病多年,曾去过很多地方求医,都没有取得很好的疗效,一个月以前她来到李恩复大夫这里治疗。 病人出现了很多的症状,所以我诊断她的脉象,这个脉象就是要有真知了,通过脉象确定,我们去假存真,它是一种热,而不是一种寒,所以我们制定了仍然给她采取“凉润通降”的方法,采取了胃病III方,又加上了一些苦参、板兰根,还是凉润的药,加大了它的剂量,所以说一拨就赢,效果非常好。 患者:我当时来的时候,晚上喝一碗粥,然后就拉三次,一点劲都没有,特别弱,一晚上我都不能睡,一点不能睡眠,心脏跳的特别厉害。来了以后,就用上了李院长的药,效果特明显,我自己就觉得有劲了,吃饭也香了。 李恩复对中医传统的脉象尤为精通。对于病人的病程、病情的发展以及轻重程度都可以通过脉诊和腹诊做出准确判断。在1982年,河北省交河县的一位晚期胃癌病人找到了李恩复。至今,李恩复对这位患者当时的状况仍记忆犹新。 到我这看病的时候已经是骨瘦如柴了,二两稀粥吃进去以后全部都要吐出来,极度消瘦,一个大活人,往诊断床上放的时候两个手轻轻地一托,就放到床上了,经过我的腹诊,当时就定下是癌了,我就按照我的“降浊化瘀”法给他开了治疗的方药,制定了治疗方案,每周改一次处方,这个病人后来一步一步的就痊愈了。由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到重新长出肉来,后来他的学生告诉我,他自己到沧州去看他女儿去了,坐火车,证明这个病人由卧床不起到恢复了生活能力。 作为河北省中医院院长,李恩复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出版了八部专著, 70-80 发表了150余篇论文。同时他还研制出了30多种中药配方,为许多的患者解除了痛苦。现在,李恩复仍然坚持每星期两次的门诊和查房,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胡建华 胡建华出生于1924年7月17日,浙江省鄞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 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癫痫、血管性头痛、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等神经内科 疾病。 有一位得了帕金森病的德国老太太,四肢已完全丧失了活动能力,后来老人试着用中医治疗了几个疗程,没想到,她竟能独立行走了,帮这位老人治病的大夫,就是著名的中医胡建华教授。 胡建华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从小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1945年他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师承著名中医专家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先生,从中医学院毕业以后,便走上了行医之路,几十年的临床问证,胡建华对于运用中医治疗神经内科各种疾病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神经系统疾病,从中医的脏象学说来讲,它是以心、肝二脏为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是主神明的,如果心脏出了些问题了,就会神明不安,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那么肝是主风凉的,如果肝脏有些病态呢,它可以肝风内动,我们中医讲抽筋,突然的晕厥或者是四肢麻木,这些都归结于肝风,而且刚才我讲的这些症状,都是精神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一些表现。 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胡建华通常采用养心血、安心神,滋肝阴,平肝阳,息肝风的方法,除此之外,由于神经系统的疾病的疾病与病人的情志有极大的关联,因此,通过言语上的循循善诱来帮助病人渡过心理障碍,也是胡建华教授在治疗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患者:我是胡医生的病人,以前是经常是头痛,就是全部抽搐地痛,持续的时间有十几年了,经过胡医生治疗以后,一个疗程以后,基本上有些好转了,头也不抽了,睡觉也好了,以前睡觉也睡不好。 患者:我三年前连续七次昏厥,那时候经过几个市级大医院看过以后,他们都无法确诊,后来有幸经过胡老的治疗以后呢,现在昏厥也没有了,头痛也不痛了,记忆力也增强了很多。 我身后这张照片上的这位活泼可爱的男孩是家住美国加州的三岁孩子叫康乃尔,出生六个月 71-80 时,康乃尔被诊断为脊髓肌萎缩,当时许多医院断定他只能活到六岁,后来胡教授为康乃尔实施一年的治疗,康乃尔不仅能开口说话,而且肘肩关节都能自如地活动,病情取得了惊人的好转,胡建华在治疗上取得的疗效与他的独特用药密切相关。 胡建华在用药上坚持标本兼顾,至于每一张处方中侧重于标还是本,则要看具体病情,如果正是病情发作之时,则要重标,而当病情相对稳定之时则以治本为主。 我在用药的时候,我比较擅于用虫类的药物,像全蝎,蝎子很吓人的,蜈蚣,僵蚕,还有地龙,地龙就是蚯蚓。 胡建华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古典文学、书法,喜欢京剧艺术更喜欢与老伴一起出游、远行,他告诉我们,这些业余爱好对他从医有极大的帮助。 因为中国的文化遗产都是相通的,无论书法、京剧艺术,跟医学,跟古典文学都(是)有密切不可分的,所以我的老师,程门雪先生他说儒变医,菜变齑,儒者,读书人,儒教,这个读书人要变医,好像菜变齑,好像青菜加了把盐,变了成咸菜,就是说你学中医,你一定要有中医的文学水平,这样子,古代的一些文章你比较容易吸收。 周岱翰 周岱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肿瘤疾病。 周岱翰在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籍,总结前人治疗癌症的方法。随后他又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合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癌症。在多年的合作中,周教授学习了很多现代肿瘤的知识,也充分了解了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长处和短处,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他认为,患者的生存质量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肿瘤医生要处理好治病与救人的关系。 在周教授治疗的病人中有两个香港人,他们同时查出患了肝癌,一个到美国进行肝移植手术,一个让周教授进行中药调整。半年以后,两个病人在美国见面。肝移植的病人大哭不止,肝移植后他被完全监护,每天吃药治疗非常痛苦,他觉得生不如死。中医治疗的病人在感觉症状减轻后便携妻子周游世界,288天后,肝移植的病人在痛苦中死了,又过了一年,另一个病人也在游玩中去世了。这件事让已是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的周岱翰教授,想到要提出癌症治疗 72-80 的标准。他提出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 周教授说,有了科学的衡量标准,将使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得到确认,同时也使中医可以扬长避短,给更多的肿瘤患者带去福音。 黄建业 儿科医生是医学界比较特殊的专业,这不仅因为他们面对的患者是幼小娇弱的儿童,而且也因为这些小患者常常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觉,这必然会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困难,同时也要求医生要有更为细致的观察力。 黄建业是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他从小喜欢古诗文,喜欢书法,看起来他更具备文人的气质。中医界有这样一句话“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不医一小儿”。黄建业却对自己的选择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医对儿科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优势。 在治疗小儿的病毒感染方面,运用中医中药就比较好。小儿的脾胃病比较多,消化功能不好的比较多,一些西药在调理小儿的脾胃方面疗效就不是很理想。对于小儿,中医在调理脾胃方面不仅仅是帮助他消化,而且考虑他脾胃本身的问题,还考虑其他的脏器对于脾胃的影响。 儿科病人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黄教授每天面对的都是幼小娇弱的孩童。要让孩子远离病痛,需要的不仅仅是善良的心,更要求自己有一个智慧而冷静的头脑。黄建业因为精通古文,他吃透了古代著名儿科医生钱乙的论著,在“望诊”及治疗儿科脾胃病方面受益匪浅。 我对望小儿的面色,望小儿的舌苔都比较仔细,然后加上西医的检查,比如望咽喉部、望皮肤,还有四肢等等,这些地方望诊我都比较的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进一步取得客观资料,这样在治病时心中才有数。 许多名医在总结自己一生的行医经验时,都有一种感触,那就是要获得成功就必然要超越自己固有的观念。黄建业曾经遇到这样一个病例,当时病儿极度消瘦,皮肤起皱。黄大夫因病儿肝脾肿大辨证为营养不良,于是决定采取补益脾胃的方法来治疗。但是孩子吃了两周中药后,症状仍然没有改善。这时候他准确而果断地改变了思路。 黄建业在用药上相当严谨,他认为用药轻灵是儿科用药的法则。几十年来,他针对儿科特点,本着调理肺、脾、肾的原则,在儿科各类病症的治疗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3-80 黄教授平时不善言谈,业余时间,他更喜欢舞文弄墨。黄老写字的时候挥挥洒洒,越发显得意气风发,字里行间流溢着他的情感。“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百世”。 李金明 李金明,1940年出生,河南人,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著名骨伤科专家,河南洛阳正骨医院教授。 我治过的病例呀,治好了也就好了。对病人来讲没有什么问题了,我没有治好的,特别是我不会治的,算是我的问题,我就记下来,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达到我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曾经搞过骨折研究,叫肱骨的外科翻转骨折,我不但翻了解剖学,我还做了好多的手术,什么目的,就是看看它到底是怎么错,怎么翻的,得到了这个知识以后,(我明白了)怎么错,实际上是筋骨拉的,错位、翻转都是筋骨拉的,我要想用手法再给它复过来,再给它复到原位去,我就要克服这些肌肉的拉力,这就是我把解剖学上的东西用到手法上去了。 在骨伤科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由于事故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骨皮缺损的病人,这种病用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要经过断体、植骨等多次手术治疗,并且治疗时间长,病人痛苦也大,但治疗效果却不尽理想,有些病人甚至在治疗后仍不能恢复生活能力。李金明和他的同事也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而在当时骨伤界认为对这种骨皮缺损的病人要采取的较好办法,就是进行骨皮瓣移植手术,也就是利用人体皮肤的皮下组织和肌膜进行整体移植手术,但这种手术在当时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1978年李金明与别人合作,首次利用人体的肌间隙血管发明了将小腿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于病患处,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成功。这种方法后来被骨伤界誉为“洛阳皮瓣”。 这个皮瓣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多优点,一个是供区隐蔽,皮瓣比较薄,皮肤的色泽也比较好,质地质量比较高,再一个是它血管口径比较大,便于做游离移植血管吻接,吻接成功率比较高,同时这个皮瓣它还有神经,通过感觉神经的吻接,还可以恢复感觉,用于手掌的皮肤缺损修复,脚底的部位缺损修复,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洛阳皮瓣”移植手术的成功,使李金明在骨伤界声名远扬,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自己已有的成绩当中,行医几十年后,李金明对他所要进行治疗的病人,在手术前仍要准备出多套手术方案,以 74-80 备万一。 如今,李金明已行医30余年,他的著作和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得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励,但他说,我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在我的记忆中少留些遗憾,多一些患者的笑脸。 郭维淮 郭维淮,1929年9月生,中国中医药界第一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著名骨 伤科专家,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名誉院长,教授,洛阳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 有个病人他说得了一个腰病,扭腰了,用我们的话就是腰直不起来,用手 搀着,走着很困难,吊腰扭胯的,进到我家大门里头,就碰上我父亲了,我父亲一看见他,就很不高兴,就说那年我打你门口过,你不让我过,你今天还走到这儿见我做啥,那个人就苦苦哀求,我父亲还是不答应,你走吧,我不给你治,我还得打你一棍子,他就看到旁边有一个刨杆,举起来就往病人腰里打,他一举病人往前一躬腰,嘿,病人的腰好了。 在骨折的药物治疗方面,郭维淮提出了“破,活,补”的三期用药的治疗原则,使骨折的中医药物治疗有章可循,成为中医治疗骨折的“法”和“纲”,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骨折后遗症的发生。 郭维淮教授说:因为中医治伤骨呀,凡跌过损伤,都必然有瘀血,瘀血在内部有轻有重,但不会没有,瘀血瘀滞了以后,经络不通,它微肿、微疼,所以早期就要破瘀,虽然瘀血治的较好,但它不是一句话就治彻底了,得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它初期瘀血破了以后,它还有气血不活,还残留一些疼痛、肿胀、难受,所以这个时候不能用攻的办法,攻的话瘀开发的太厉害,用补的方法也根本不能补,用补就是把它塞到这儿了,它就不走了,用活的办法,把它引导沟通,气血一活通,这些残留的(瘀血),不那么通顺的地方也都通顺了。 在骨折固定方面,郭维淮改进了家传的固定器具,研制设计了系列的适合全身各部位骨折及不同年龄组骨折病人的小夹板及外固定器具,使郭氏正骨在传统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郭氏正骨第七代传人郭维淮的女儿 郭艳锦 五年前,北京来了一位患者,有几个人架着,搀扶着就过来了,到门诊上找我父亲看病,当时(病人)自己走不成,后来我父亲根据他所带的片子,给他检查检查,认为按中医来说就是常见的腰腿疼病人,西医说就是椎间盘突出,就让他住院治疗,给他内服中药,采取取远穴,点穴 75-80 按摩,也就三服中药吃了以后,病人的疼痛明显减轻了,也就七天到十天的时候,病人基本上就不疼痛了,就可以下地活动了。 郭维淮作为中国中医骨伤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95年荣获了全国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奖章“白求恩奖章”,而他认为要使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得到广泛传播,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彭胜权 彭胜权,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岭南温病学派的继承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 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外感热病、肝病等。 彭胜权出生在江西一个中医世家,少年时就对中医的神秘很感兴趣,在中医药 大学求学期间,他对温病学大师的传奇故事由衷敬仰。由此,在课堂学习上就对温病学多了几分注意力。在熟背了一系列方歌之后,他渐渐有“学医三日,尽医天下百病”的感觉。然而在假期中的一次患病经历,使他对治病、对岭南温病学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 一次春节我回家,得了感冒、发高烧,我以为自己学了一定的本事,所以就自己开了条银翘散,但是吃了两剂以后没有退烧,我就觉得可能我这个方不行。我就让我的祖父看,我祖父根据江西的气候和我自己体质的情况,他就给我用了荆防败毒散,只吃了一剂药就退烧了,所以后来他就说,你看病一定要根据天时、地理、人的体质才能够看好病,所以我后来总结出来,做为一个医生很重要的就是在医理上要懂得天地人。 地域的差异,气候的差异,人的差异,治疗药物的差异,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可变因素,彭胜权翻阅前人的著作,博闻强记,努力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他说,古人留给现代人的资料太丰富了,也太宝贵了,《内经》中的一段话就让彭教授始终铭记在心。 要了解岭南气候的特点和人群体质的特点,岭南气候的特点就是有湿有热这个环境,体质特点,一个是气阴两虚,一个是湿热比较盛,如果你根据这个气候特点和人群体质特点来用药,加上一些薏米,淡竹叶,佩兰,藿香、白通草,通过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效果肯定会有提高,后来他采取我这个治疗方法,确实效果是比过去好多了。 在历史上,岭南温病学派人才辈出,而今温病学也后继有人。在彭教授主持修订的第六版温病学教材中,彭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他说,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疾病谱系的变化, 76-80 所以医生们治病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路志正 路志正,1920年生,河北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教授,擅治眩晕、风湿、痹症、干燥综合征等中医疑难病症。 今年八十多岁的路志正,14岁时就进了伯父路益修办的医学校,后又拜山西名医孟正已为师,由于老师的严格要求,路志正少年时苦读《素问》《伤寒》《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六十年后他仍能对各医家之名言脱口成诵,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956年中国南方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当时华东、中南地区患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者多达500多万人,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路志正作为中医专家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血防组,通过深入实地考察,临床中他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的方案,实践中,挽救了一大批患者的生命。 路志正说:因为中医治腹水效果很好,西药杀虫开始又不能用,我们中央去的血防组建议他们增加中医,一直到(地方上)血防站都增加中医,中医先治腹水,腹水下去以后,再使锑液杀虫,这个中西结合的方案,得到了中央血防组的批准,通过实践证明,这个结合很好。 如今路志正在医学界已是名满天下,学术上他推崇脾胃和温病学说,临床上他重视研究湿邪为患,用药上他讲究轻灵活泼,并提倡内外合用、针药并施的综合疗法,他的学术著作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各学科,他的患者和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有些患者一家几代人都成了他的朋友。 路志正闲暇时除练练拳脚外,就是写写书法,书法上他偏爱行书,他说这得益于他少年时为师傅抄方练下的功底,而谦和、贤达、虚怀若谷则是他人格的写照。 刘韵远 刘韵远,1917年出生,河北省邢台市人,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治 呼吸、消化等疾病。 这位孜孜不倦地把养生之道教给孩子的老中医就是著名的儿科专家刘韵远。出生 77-80 于医学世家,背着汤头歌和医学三字经长大的刘韵远,先后在河北医学院学习三年西医,在华北国医院学习了四年中医,之后拜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为师,随师侍诊三年,1951年,刘韵远投身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的组建,多年临床问证,刘韵远在儿童呼吸及消化等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医经》上面记得很清楚的,小孩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展比较快,这时候各方面都不足,当然在五脏来说,肺、脾、肾三脏永远是不足的,说有余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心脏有余,肝脏有余,所以是小孩有三有余而四不足。由于儿童先天生理上这种三有余四不足,使儿童在肝肾、呼吸等方面极易患疾病,而刘韵远抓住了儿童在疾病中的发病急、传变快、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病理特点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个患儿因为喂养不当而得了胃脾疾病,由于抗病能力差,他又感染了肺炎。 刘韵远夫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病,他没有什么别的特点,有时候我说,你是不是不看病心里难受啊,有这个看病瘾是怎么回事啊,他如果好像不看病、不看书、不看病、不写书好像是缺点什么,这感觉就是我不看书,不写书,不看病要没有这三样事,反正他就是坐不安,立不稳的,反正他感兴趣了,也就影响了我,所以他写的书啊,我就也看,也就懂点了。 现在84岁高龄的刘韵远,每天都在出诊看病,他说他不仅要帮助孩子解除病痛,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养生的道理教给他们,多吃饭,少吃奶,多吃咸的,多吃甜的,多吃热的,少吃凉的。让他们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的确,看病已是刘老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看着这一张张健康、活泼的笑脸,刘韵远找到了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李曰庆 李曰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中国中医男性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泌尿外科、男性科疾病。 我们这个医院的建设目标是要把它建成,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的现代化中医医院。身为一院之长的李曰庆,是一位擅长治疗男科疾病的专家。1970年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李曰庆这一代学生在学习时是中西医兼得的,所以他作医生既能开药方,又能操手术刀,这使他在临床上更加得心应手。 我发现在临床上一些男性病还是非常多见的,你譬如说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还有男性不 78-80 育症非常多,对这些病现代医学在临床上的疗效不是太理想,也没有什么好的药物,中医中药有一点优势,也有比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我也治过很多这样的病人。 在1989年由我们牵头组织了全国的第一届中西医男性病学术研讨会,当时提交大会的论文是300多篇,到会的代表是200多人,其中有各大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北大医院,协和医院的一些专家也参加了,中医和西医的比例当时大概是各占50,左右。 李曰庆倡导中西医结合、不设门户的作风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赏,1997年北京医科大学设置了一个会诊中心,特别邀请了李曰庆加盟。这个会诊中心就是一下午看5个病人,有4位专家给他会诊,通过这一段会诊,我们也向西医专家学到疑难病的诊断方面有关知识,我参加这个会诊主要是诊断之后在治疗方面,如果西医没什么好的办法,我可以给他用中药。 我们从北京其他大的医院引进了一部分学术带头人,譬如说我们急诊室的主任就是北京医院的急诊室主任,我们的放射科的主任,就是友谊医院放射科的原来的主任,我们的化验室的主任就是原来协和医院的化验室的主任,这样才可以为我们医院的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人才优势。 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一些检测手段能提高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水平,然后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以提高我们的疗效,我个人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两条腿走路比单打一要好。 鲍友麟 鲍友麟,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内科学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擅治脾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1922年出生的鲍友麟是河北省涞水县人,由于自幼喜爱医学,15岁时即拜入 北京名医牛泽华的门下学习中医理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熟读各家医学经典,精研历代名家医著。十年后,他参加了由当时的中央政府考试院组织的全国中医师考试,并在十中取一的情况下,考取了中医师资格。 鲍友麟说岁数大的人脾胃比较弱,所以一般用补气的药,用补气健脾,助消导的药多,年轻人不注意饮食,有时候胡吃海塞,不怎么注意,吃的东西多一点,平时着凉,平时再饮食不调,或者再生点气呀,喝酒喝多了,这时候用消导的药比较多,所以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是脾胃病,治法就不一样。 79-80 因为这个病比较复杂,依靠脉象不行,一个脉里边它能反映多少病,有的病人不愿意说,光依靠号脉,问我是什么病,这很难确诊,问诊是很重要的,得病的前前后后,吃过什么药,用过什么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他的病情。 患者:我的胃胀的相当厉害,喘气都费劲,什么也吃不进去,不吃还胀呢,小腹经常疼,走路也直不起腰,原先我自己都觉着没有多大希望,因为我这病都这么长时间了,二十来年了,不太好治,没成想到这里来,吃了几服中药就见好了,现在也能吃进饭了,也能喝进水去了,也能起来溜达了,一切都挺好。 鲍友麟说我试试看吧,没治过,根据中医的道理,我看是一种脾气,中医有治脾气的方法,消导化滞的办法,我就给他开了一服汤药,吃了以后,立时他的小便就通下来了,尿了有一痰桶,跟黄油似的东西,把他内脏给通开了,第二次去诊查,一摸,这个病块就没有了。 鲍友麟讷于言,敏于行,一套医部全录,他不分内、外、妇、儿科,已经通读了几遍,并且全都注上了标点,而闲暇时与老伴下下围棋则是他最大的爱好,他说,行医与下棋是一个道理,对已有的规则都要灵活运用,才能致胜。正是由于不断的思考与努力,才使鲍友麟在脾胃病的治疗上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和患者的信任。 80-80
本文档为【著名中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5KB
软件:Word
页数:113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