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

举报
开通vip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 fgdgdfgdf符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 南通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 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编 王树林 执笔 二??六年七月 南通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师范) 学 时 288 学 分 16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 fgdgdfgdf符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 南通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 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编 王树林 执笔 二??六年七月 南通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师范) 学 时 288 学 分 16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是一块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两大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材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重本学科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姜光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专科教材和周建忠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教材。另外,我们考虑到中文专业的特殊需要,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及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制定一个切合我们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使我院本科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一个师生共同遵循的原则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是极为必要的。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努力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必需”和“够用”的精神,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设置本学科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规律;掌握本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笔头表述能力,即借助于旧注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学术研究能力。 2 本课程共安排授课288学时。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课时总数可略有浮动。 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本课程规定学生的最低必读量为精读篇目与阅读篇目之总和;学生背诵作品量不少于300篇,根据不同情况,授课教师可从精读篇目中选定。 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考试的依据。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手段,必须有严密的考试制度、严格的考试纪律和科学的考试方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题库制,以增加考试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考试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考试内容不应超出本大纲的要求。 (三)大纲内容编选原则与要求 1.关于文学史与作品的关系 文学史与文学作品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大纲要求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纲,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用文学史来统率作品,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既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讲理论、空讲文学史的倾向,也避免忽视理论和文学史、只讲作品的倾向。任何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将史与作品割裂开来的作法,都会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完整性。 2.关于理论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不但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其传统的术语、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这套理论和方法是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中产生、积累而来,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域外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入,又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带来了突破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认真研究,择善而从。我们既不可固步自封、思想僵化,死抱传统不放;亦不可脱离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盲目照搬。我们应以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积极合理地吸收新理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外结合,努力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开创新局面。 3.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本大纲中所列各文学史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及作品篇目,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课要突出重点、难点和不同观点的辨析,以期举一反三,而不要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大纲中对某些问题只是简要地提出某几个知识点,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发散空间,以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这也就是说:讲什么,大纲中有规范明确的要求;怎么讲,教师可各显其能,以期使教学生动活泼,收到最佳效果。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应自觉地从教学实践中选择科研题目,并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但我们也必须注意,科研成果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科研是学术问题,具有宽松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教学内容则有别于学术探讨,有些既可是学术讨论的对象,也可以是课堂讲授的内容;但有些作为学术探讨可以,而作为教学内容则是不一定适合。因此,教师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深思慎取。 4.关于作家问题 大纲中对作家的处理,一般分三种情况: ?一流作家。大纲中均详列其生平、思想的有关要点,要求学生对其有关情况详细、全面地掌握。?中流作家。大纲中只写“XXX生平”或“XXX生平及思想”,要求学生掌握其一般常识(有关称谓、文集名称、重要版本及注本、所属流派、代表作品等),并粗知其生平及思想概况。?一般作家。大纲中虽单列其姓名而未要求掌握其生平思想,或大纲中未单列其姓名,只在行文中涉及到的作家,要求学生一般了解。 (五)关于作品问题 1.入选作品 大纲中所列作品,绝大部分是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们的代表作,在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均有特色。但其中也适当选入了一些或只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价值,或只在艺术表现上有特色的作品。 3 2.阅读 大纲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分为精读和阅读两大类,这两大类相加的总量,即是学生的最低阅读量。对阅读作品,要求学生知道其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所属的流派及作品的基本内容。因大纲中所列阅读作品是一个最低量的要求,故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增加量一般以不超过 20,为宜。精读作品既是教师重点讲授的作品,也是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作品。对这部分作品,除了和阅读作品有相同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作到熟,懂,会分析。所谓“熟”,包括熟读和背诵两层含义。要求背诵的作品必须会背;未要求背诵的作品,一定要详知作品的具体内容及名言警句。所谓“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字、句、典故的含义,并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所谓“会分析”,就是要求学生能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并作出恰当的评说。 (六)考试、考核及要求 对于学生的考试,应作相应的要求。考试是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全面检验。考试要全面,要兼顾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即每份试题都应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的内容。题目类型应该灵活多样,覆盖面宽。考试的方法可以灵活,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课堂提问、口试,做指定的作业,撰写论文和写读书笔记等,使考试成绩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检查听课笔记、学年论文等,占综合成绩的 30%。试卷成绩占70%。 大纲中,本课程的总目标包括课程的内容成分和行为成分两方面。内容成分,是要向学生传授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即各章节中所标明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点。行为成分,是要求学生对各知识点及考核目标掌握到何种程度的一种用描述性语言进行的说明,使学生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深度、广度、熟练程度以及能力要求。这种要求,大纲中不可能具体提出,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向学生讲明。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所谓“识记”,一般涉及到对知识的记忆、回忆及简单理解等较为初级的学习行为,如对有关名词、概念及具体知识的记忆及表述;所谓“理解”,一般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并能以实际例子加以分析说明;所谓“运用”,一般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若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和讨论为辅。学生除学好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必须多接触原著和古注,以提高自己阅读古文的能力;阅读必要的参考书和有关资料,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对重要的或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展开自由讨论,可以撰写文章,以提高自己口笔头表达能力。 在每学期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至两个专题,确定学习和参考材料,明确讨论中心,让学生自己准备,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小结。这种研讨式教学好处颇多,宜加总结与提倡。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重本学科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姜光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专科教材和周建忠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教材。另外,我们考虑到中文专业的特殊需要,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 选用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1,4)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教材 我们所选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每册附有“研修书目”。同时,我们也将一些新出版的影响比较大的教材列出来,供师生参考: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费振刚主持修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2版 4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 郭预衡主编 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等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 郭预衡主编 湖南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袁世硕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二、教学课时分配表 讲讨其课程 小 章节序号 名 称 课 论 它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计 第一编 先秦两汉文学(72) 第一分编 先秦文学(39) 总绪论与先秦文学概说 1 第一章 上古神话 2 第二章 诗经 8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0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0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8 第二分编 秦汉文学(33) 第一章 概说、秦及西汉散文 3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6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8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4 第五章 东汉辞赋 4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4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4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72) 第一分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34)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8 第二章 两晋诗坛 4 第三章 陶渊明 6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2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4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2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2 5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4 第八章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2 第二分编 隋唐五代文学(38) 第一章 南北朝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4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4 第三章 李白 4 第四章 杜甫 4 第五章 大历诗风 2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4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4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2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 第十章 晚唐诗歌 4 第十一章 李商隐 2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2 第三编 宋辽金元文学(72) 第一分编 两宋辽金文学(42) 第一章 宋初文学 2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转变 2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4 第四章 苏轼 4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4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6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2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6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6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2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2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2 第二分编 元代文学(30)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2 第二章 关汉卿 4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4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4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4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4 6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4 第七章 第八章 元代散曲 2 第九章 元代诗文 2 第四编 明清近代文学(72) 第一分编 明代文学(32)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3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3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2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2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2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3 第七章 汤显祖 4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它神怪小说 4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3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3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散曲与民歌 3 第二分编 清代文学(30)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3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4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4 第四章 聊斋志异 4 第五章 儒林外史 4 第六章 红楼梦 4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4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3 第三分编 近代文学(10)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4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2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2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2 合计 288 说明:全部课程分四学期讲完,各学期内容、周学时及大约周数、总学时如下: 1.先秦两汉文学(4×18=72)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学(4×18=72) 3.宋辽金元文学(4×18=72) 4.明清近代文学(4×18=72) 7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纲要 总绪论 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特点是诗乐舞紧密结合。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诗经》及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等成熟的文学作品已出现, 但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由于“学在官府”,贵族文学兴起,出现雅、颂之作。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诗经》中《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周易》中的部分爻辞。相传制礼作乐的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诗经》中的《小雅》、《国风》与《国语》、《左传》。 “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树一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原始歌谣和神话。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 诗歌主要包括《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主要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的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其中有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诵。而楚辞则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 8 先秦的文学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与现实政治、与社会人生有着紧密联系,并由此形成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不大,这点与西方文学的差别相当明显。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的原始形态是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 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有关解释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再造天地与人类。 有关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太阳来历、行踪、活动的神话。 有关同自然力和权威进行抗争的神话: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断首。 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的神话:共工触山、黄帝征蚩尤、黄炎战阪泉。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代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 隐喻和象征 。 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我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重实际而黜玄想;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历史家注重考信于“六艺”,对神话或不讲,或将其改为人的历史。 精读作品篇目: 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征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阅读作品篇目: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刑天断首(《山海经?海外西经》)、共工触山(《淮南子?天文训》)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释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的收集和编订。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 《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诗经》的作者。 9 《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今文”诗与“古文”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中。大部分篇章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祭祀乐歌。 颂赞诗:分布较广,大部分集中在二“雅”中。一类是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王室将领的叙事性颂赞诗。一类是颂德祝福、谀美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颂赞诗。 怨刺诗:多产生在西周末东周初。“大雅”中的是王室重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刺”。“小雅”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感伤之作,重在“怨”。“国风”中的多是对统治者的压迫和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的抨击和讽刺。 婚恋诗: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其中描写家庭婚姻悲剧的弃妇诗最具社会批判意义。 征役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徭役诗是役夫感叹身世之作。兵役诗大都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时政治的创作倾向。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比”即比喻。“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所咏之事或无联系,或有联系,有的还起比的作用。 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整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字法:迭字、联绵词、语气词。句法:四言为主搀以杂言。章法:重章迭唱的复沓形式。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给后代诗人以极大的启迪。 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 推动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 精读作品篇目: 《关雎》、《卷耳》、《芣莒》、《静女》、《氓》、《君子于役》、《将仲子》、《溱洧》、《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阅读作品篇目: 《汉广》、《击鼓》、《谷风》、《柏舟》、《载驰》、《伯兮》、《黍离》、《褰裳》、《风雨》、《子衿》、《鸡鸣》,《陟岵》、《鸱鸨》、《何草不黄》、《无羊》、《大车》、《北山》、《苕之华》、《绵》、《良耜》、《板》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古代的史官设置和历史记载的出现。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我国散文的源头是甲骨卜辞。早期的历史散文《尚书》。 《尚书》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献汇编,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总特点是质木古朴,佶屈聱牙。《尚书》的作品篇幅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带有一定的形象性。运用了语气词,表现了说话人的口吻,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尚书》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春秋”本为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今本《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经过孔子修订。《春秋》记事简略,讲究遣词造句,在记事中表现出思想倾向。后人认为它善于寄寓褒贬,包含“微言大义”,称其“简而有法”。 10 春秋以后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迁中历史散文由官方文献向私人著述发 展。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左传》的书名、作者及成书时代。 《左传》的编写体例、记事的起迄年限及主要内容。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 《左传》的思想倾向属于儒家,其进步之处为:反映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邦本,民重于天,民重于神,民重于君;揭露荒淫暴虐、“残民”、“困民”的统治者。赞扬有所作为、“恤民”、“用民”的政治家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爱国保民的思想行为。《左传》的局限是:站在保守的立场上,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维护旧礼制和旧事物。书中也有一些宣扬天道、鬼神、灾异等迷信的内容。 《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叙事详密精彩,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有完整谨严的结构和布局;善于描写战争,既具体表现战争原因、过程及场面,又注重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寄寓关于战争的进步观点;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左传》的记言艺术特征:行文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鞭辟入理;语言简洁含蓄,富于文采。 精读作品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重耳出亡始末》、《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 阅读作品篇目: 《展喜犒师》、《子产弗与韩宣子环》、《子产坏晋馆垣》、《齐晋鞌之战》、《晋灵公不君》 第三节 国语 《国语》是战国初年编定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史实。其思想较为复杂,表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又反映了维护旧制度、维护周礼的保守倾向,书中带有不少迷信内容。《国语》侧重记载与治乱兴亡有关的议论,寄寓历史教训,风格婉而多讽,平实剀切。人物对话风趣生动,情态宛然,有的段落如同讽刺小品。在记言时能通过简洁的叙事,交代前因后果,再现历史人物形象。有的章节增饰加工较多,故事性强,富于传奇色彩。全书材料来源不一,风格亦不一致。 精读作品篇目: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叔向贺贫》 阅读作品篇目: 《尚书》:《盘庚》、《无逸》 《国语》:《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勾践灭吴》 第四节 战国策 《战国策》的性质、书名和主要内容。《战国策》的编定、体例和卷数。《战国策》的思想倾向:主要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面貌。重视士的作用、要求提高士的地位;崇实尚利、进取有为的价值观;重“权借”、尚时势的策略思想;否定传统道德观念,为达目的可以不讲信义,不择手段。《战国策》思想内容的复杂性:爱民重民的思想、扶危济困的行为以及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语言的辩丽恣肆,放言无忌;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通俗浅易;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精读作品篇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 阅读作品篇目: 11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范雎说秦王》、《齐宣王见颜斶》、《苏秦说齐宣王》、《赵威后问齐使》、《楼缓虞 卿论割地赂秦》、《莫敖子华对楚威王问》、《燕昭王求士》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秉笔直书的精神。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民族特征。其丰富内容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 其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 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早期诸子散文,语录体的有《论语》和《老子》。战国中期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文的过渡,文章风格的多样化,质朴严谨的《墨子》、犀利善辩的《孟子》、恣肆激诡的《庄子》。战国后期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的成熟,《荀子》和《韩非子》。战国末期的论说文,《吕氏春秋》和李斯。 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勇于言辩,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内容及流传情况。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主要思想:希望以西周的礼乐制度为蓝图,进行温和改良,维护等级名分,消除社会动乱。提倡“仁”的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施政原则,反对暴君苛政,调和阶级矛盾。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精到见解。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重视文采,提倡文质兼备。孔子对传播古代文化,整理和保存古代文献有巨大贡献。 《论语》的艺术特点: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有感情色彩。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再现了一定的生活情景。注意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多方面刻画了孔子的具体形象。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主要反映了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其写作特点是:不少篇章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文章质朴无华,逻辑推理严密。善于连类比喻,层层推理论证,部分复杂的比喻逐渐向寓言过渡。 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老子》的主要内容:关于“道”的学说。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抨击仁义礼乐,“绝圣弃智”。朴素的辩证观点。谦退不争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写作特点:精警凝炼,言简意深,富于哲理。比喻新颖,善于描绘形容,富于形象性。句多排偶,文多用韵,酷似散文诗。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论文集,以黄老思想为主而兼收并蓄,融汇百家。 其写作特点;宏大而严密的结构体系。风格平实质朴,洗练畅达。比喻和寓言层见迭出。 李斯是秦朝建立前后的重要作家,他作于秦统一前的《谏逐客书》阐述人材的重要性,尖锐泼辣,辞采繁富,气势酣畅,体现了战国文风的特点。 精读作品篇目: 《墨子》:《公输》 12 《老子》:第一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五十八章、第八十章 《吕氏春秋》:《察今》 李斯:《谏逐客书》 阅读作品篇目: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章》、《阳货欲见孔子章》 《墨子》:《兼爱》、《非攻》 《老子》:第二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八十一章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同情百姓苦难。性善论。“居仁由义”、“尽心”、“养气”的道德修养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文艺见解。 《孟子》的文章形式:对话体的论辩文。 《孟子》的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感情充沛,气势强劲,个性鲜明;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精彩传神;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 精读作品篇目: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楚狂接舆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子路从而后章》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王顾左右而言他章》、《天时不如地利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阅读作品篇目: 《孟子》:《寡人愿安承教章》、《孟子见梁惠王章》、《汤放桀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鱼我所欲也章》、《民为贵章》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的生平。 《庄子》的作者、篇数及内、外、杂篇的区分。 《庄子》的主要思想:“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辩证思想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发展。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绝圣弃智”的主张和“至德之世”的理想。 《庄子》的艺术成就: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庄子》代表了诸子散文的最高成就。 精读作品篇目: 《逍遥游》、《养生主》、《胠箧》、《秋水》(节选) 阅读作品篇目: 《马蹄》、《则日》、《至乐》、《达生》、《天下》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一、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及篇数。 荀子的思想特点:发展了儒家学说,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即尊崇礼义,又提倡法制,主张“天下为一”。“性恶论”。反对天命迷信的唯物思想。 13 《荀子》的写作特点;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详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 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有渊雅醇厚的学者气。 《赋篇》与《成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非的生平。 二、《韩非子》的篇数及作者。 韩非的思想特点;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点。崇势力,重耕战。法、术、 势并用的政治主张。宣扬君权至上,为封建专制制造理论根据。 《韩非子》的写作特点:议论犀利峭刻,善于摘抉隐奥,而切中时弊,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大量收集、运用根 植现实的寓言、故事;文体丰富多样。 精读作品篇目: 《荀子》:《劝学》 《韩非子》:《五蠹》(节选) 阅读作品篇目: 《荀子》:《天论》、《成相》、《赋篇》 《韩非于》:《说难》、《难一》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 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 先秦说理散文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其内容影响了后代很多种文体。 先秦说理散文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代散文家提供了借鉴,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北方文化对楚辞的熏陶。 楚辞与《楚辞》。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 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国地方风物和文化习俗对楚辞的影响:地理、巫风、方言、地方音乐及民歌。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的生平。有关屈原经历、行踪的考察。 “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 屈原的作品。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一般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是屈原的创作。 屈原作品产生的年代。 屈原作品解题。 第三节 《离骚》 《离骚》解题,写作年代。 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忠君意识。热爱祖国,依恋故乡。 强烈的政治倾向。重德政又重法制的“美政”理想极其身世之感。 14 高洁坚贞的人格精神。纯洁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为实现“美政”理想而进行顽强斗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 的抒情性。 鲜明的非现实精神,大量运用神话、想象、夸张等手法。 香草美人:独特的象征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意境。 创造性的文学形式和精美绝伦的诗歌语言。 第四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天问》:大胆的怀疑态度。对天帝神灵的蔑视和对历史领域中“天命”观的怀疑。 《招魂》:哀婉之情,辞藻缤纷富丽。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 宋玉的生平和作品。 《九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和作品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哺育大批楚辞作家。 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开拓给后人以启发,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为后世文学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以香草美人广泛比拟抒发怀抱的写作方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屈 原《离骚》、《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招魂》、《哀郢》 宋 玉《九辩》 阅读作品篇目: 屈 原《东君》、《少司命》、《河伯》、《涉江》、《怀沙》、《橘颂》、《天问》 宋 玉《风赋》、《对楚王问》 第二编 汉魏六朝文学 第一分编 秦汉文学 绪 论 秦代:李斯:《谏逐客书》、刻石铭文。 汉代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是散文;汉代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是史传散文,其次是 政论文。哲理文的成就远远不及先秦。但从当时的情况看,风靡汉代社会的是辞赋。汉代的诗歌园地相对荒凉。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 批 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从浪漫到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15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 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吕不韦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十二纪、八览、六论,体系严密。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寓言:二百余则。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汉代政论文的成就比较实出。西汉初期的贾谊、晁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政论文作家。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还 有东方朔、董仲舒、扬雄、刘向、刘歆等。 一、从陆贾到贾谊 贾谊的生平、思想及其主要著作。 《过秦论》的针对性。《过秦论》的思想内容及其战国策士遗风 。 《治安策》写作的时代背景。《治安策》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前人对《治安策》与《过秦论》的高度评价。 二、从贾谊到晁错 晁错的生平、思想及其主要著作。 《论贵粟疏》的思想内容及其风格特点。 贾谊、晁错思想、文章的同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贾 谊《过秦论》 晁 错《论贵粟疏》 阅读作品篇目: 贾 谊《治安策》片断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它散文 汉代哲理文最有名的是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与东汉时期的《论衡》。汉代哲理文的思想与艺术都不及先秦。 《淮南子》:道家杂以孔、墨、申、韩。关合现实。 西汉前期的散文感情充沛、气势豪迈,与先秦文章一脉相承。 董仲舒治公羊学,倡导尊儒,文章温文尔雅,充满经学气与神学气,对西汉后期的文章有重要影响。 刘向的生平、思想及其主要著作。刘向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与散文作家。 刘向的策对叙录。《谏营昌陵疏》的主要内容与其语言风格。 刘向对后代奏议文章的深刻影响。 西汉散文的演变。 16 扬雄散文的门类及其主要著作。 《解嘲》的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扬雄散文的模拟性及其故作艰深。 桓宽《盐铁论》。 东方朔的生平思想。东方朔敢于批评时政,为当时所少有。 《答客难》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答客难》对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淮南子?览冥训》 东方朔《答客难》片断 刘 向《谏营昌陵疏》 阅读作品篇目 :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片断 扬 雄《解嘲》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汉初文坛与贾谊 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文心雕龙》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比较之下,还是将“辞”与“赋”分为二体为宜。 屈原的“辞”,或称作“骚”,是继承了《诗经》中《国风》与《小雅》的传统,以“讽谕”为宗旨;“赋”是从荀子、宋玉开始,他们的作品“没其讽谕之意”,至司马相如,则更成了名为有“讽’,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专门为统治者粉饰升平、歌功颂德的东西了。他们所发挥的乃是《诗经》中《大雅》和《颂》的功能。 汉人模拟屈原所写的作品,称之为“骚体赋”,但内容上转为抒发个人的怀才不遇之情,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以及司马迁、冯衍、班固等人之作。至东汉后期又转为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的放心求志,称之为“抒情小赋’,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张衡的《归田赋》。 汉代大赋是屈原“骚体”的变种。汉代大赋的继承渊源与其所形成的历史条件。汉代大赋的发展历程与主要作家。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代大赋的思想倾向与其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 枚乘:梁园文学群体的成员 。 《七发》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戒膏梁”,揭示腐朽侈靡生活的害人,为士人阶层争地位。《七发》的警世意义极强,非其它汉代大赋所可比拟。 《七发》的艺术成就。对宫殿、畋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都有开创性,而对江涛的描写尤为精彩。 《七发》的继承与创新。《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其对后代辞赋发展的影响。“七”体的形成。 精读作品篇目: 枚 乘《七发》片断(吴客分析楚太子病原、观涛)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武帝朝文坛盛况。 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枚皋,为赋颂好嫚戏。 17 卓立一世的司马相如,生平和思想。 司马相如的其它赋作及其辞赋理论:《长门赋》、《美人赋》、《难蜀父老》。 阅读作品篇目: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文》 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 :《子虚赋》、《上林赋》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统治者壮国威、颂皇权。 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 讽喻的宗旨 :“曲终奏雅”,“劝百讽一”。 恢宏壮丽之美。《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结构宏伟、富丽堂皇;绘形绘声、穷形极相;骈散结合,韵 与不韵相间;方块字特点的充分利用。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 司马相如作品的总倾向。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精读作品篇目: 司马相如《子虚赋》 阅读作品篇目: 司马相如《上林赋》 第四节 西汉其它赋家的创作 宣、成之世仿汉武故事,复兴文化。 赋的题材的扩大。 王褒《洞箫赋》,生平。“辩丽可喜”、“虞悦耳目”。 扬雄四赋。 扬雄的生平和思想。 扬雄的主要赋作。《甘泉赋》多用“兮”字。《羽猎赋》、《长杨赋》,尽脱骚体。 扬雄晚年对辞赋的再认识。 扬雄作品的模拟性。扬雄在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的家世 :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史学、军事学、经济学。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学术氛围、博览群书与司马迁思想人格的形成。 司马迁的劳动、游历、接受遗嘱、为太史令。 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的甘受宫刑与忍辱着书。 《史记》的规模、体例。 司马迁《史记》外的其它著作:《抱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是汉代最杰出的史学著作,也是汉代最杰出的叙事文学著作。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叙事脉络 。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 面的驾驭。 第二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18 《史记》的写人艺术。《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现代小说描写人物的许多方法在《史 记》中多已出现。 闾巷之人的入传 。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 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互见)笔法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 浓郁的悲剧气氛 《史记》人物的悲剧色彩。《史记》悲剧人物的类型。《史记》悲剧的风格特征。 《史记》的抒情性。《史记》叙事饱含爱憎,有诗的内在韵律,《史记》多议论、多唱叹,又有许多歌谣韵文,也具有诗的外在韵律。 强烈的传奇色彩 《史记》的语言成就。叙述语言的生动传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议论语言的饱含感情;总体风格上的雄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之一。 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人文精神的弘扬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精读作品篇目: 《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报任安书》 阅读作品篇目: 《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的概念。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 。 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贫民疾苦、富豪奢华。《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叙事长诗。作品塑造了刘兰芝极其完美、又极有性格的悲剧形象。长诗的三分之二是由对话组成。作品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长诗保留着鲜明的民歌色彩。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 。寓言诗的创作。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 汉代乐府的艺术成就:句式自由,变化多样;语言朴实凝炼,长于叙事言情。 汉乐府对建安诗歌及以后诗歌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陌上桑》、《上邪》、《有所思》、《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江南》、《羽林郎》《孔雀东南飞》 阅读作品篇目: 19 《长歌行》、《枯鱼过河泣》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新旧时代交替 。审美情趣转变 。新文学热点形成。 《两都赋》的创新: 班固是东汉最杰出的散文家与辞赋家。 班固《两都赋》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倾向。班固与司马相如、扬雄等的标榜“讽谏”又有不同,他是为天子作喉舌, 替朝廷说教。 张衡《二京赋》的主要内容。《二京赋》表现都市生活的新特点。《二京赋》的讽刺性有所增强。 阅读作品篇目: 扬 雄《羽猎赋序》 班 固《两都赋序》 张 衡《二京赋》片断 第二节 抒情小赋的勃兴 以赋抒情的传统 。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两类:纪行赋,述志赋 。蔡邕《述行赋》是纪行赋的殿军。 张衡的生平和思想: 张衡《归田赋》是述志赋之代表,也是第一篇写田园隐居之乐的作品。《归田赋》所表现出的时代风气与文人思想 的新特点。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归田赋》在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赵壹及其《刺世疾邪赋》。 精读作品篇目: 张 衡《归田赋》 赵 壹《刺世疾邪赋》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汉书》 《汉书》的规模体例。在历朝“正史”中,《汉书》的艺术性仅次于《史记》。 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簇兴衰史的展示。 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汉书》能以简练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其心理神情展现于读者面前。 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篇末的轶闻逸事。 《汉书》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 《汉书》的前半部基本上移自《史记》,许多地方经班固修改加工后,文字比《史记》更为简洁准确了。 精读作品篇目: 班 固《苏武传》、《杨王孙传》 阅读作品篇目: 班 固《霍光传》 20 第二节《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规模体例及其主要内容。 《吴越春秋》的小说特征: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 王充的生平思想。王充是我国汉代最杰出的思想家。 《论衡》的选材。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论衡》的反迷信与对汉代俗儒的批判。 王充的论辩方式及其文学特征。《论衡》的逻辑周密与语言的通俗流畅。 《自纪》、《问孔》的主要内容。 《论衡》的局限性。 王符的生平思想。 《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 东汉碑文和游记:崔瑗、胡广、杨赐、蔡邕; 马第伯《封禅游记》是我国第一篇山水游记作品,既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性。 仲长统的生平思想及其《昌言》。 东汉后期政论文的一般特征:儒学气、神学气减退,语言浅近晓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性增强,对现实统治者趋于 绝望。气势不如西汉。 精读作品篇目: 王 充《论死》片断 阅读作品篇目: 王 充《问孔》片断 马第伯《封禅仪记》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诗 五言诗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发展起来。文人学作五言诗从班固开始。 班固诗与张衡诗:《咏史》、《四愁诗》;质朴和典丽。班固的作品缺点“质木无文”。 秦嘉诗:《赠妇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精读作品篇目: 张 衡《四愁诗》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从东汉末年开始形成气候。诗坛新风的出现。 乱世文学: 郦炎:《见志诗》怀才不遇的感慨。 赵壹:《疾邪诗》对比鲜明的批判 蔡邕:《翠鸟诗》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 21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别,死生新故之感。”集中表现了汉末政治飘摇中的文人士 大夫的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 《古诗十九首》起兴发端的艺术:抒情、写景、叙事、议论的高度融合、审美境界;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炼,韵律和谐。 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评价:“五言之冠冕”,“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精读作品篇目: 古诗《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 阅读作品篇目: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明月皎夜光》、《驱车出东门》、《西北有高楼》 第二分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意识的自觉。文学脱离哲学、史学而成为独立的学科。 从品评山水到文学品评。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柑文学批评的繁荣。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兴盛标志着文学意识的自觉。 从文体辨析到文学总集《文选》的编纂。 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理论体系,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 此外,颜延之对文笔说的阐述,裴子野的《雕虫论》,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对文学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颐、沈约、王融等提出“四声八病”的理论,是对声律说的新发展,对后世韵文和近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的时期。 22 这是一个充满争夺、篡乱不已的时代,多种政权并存、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这一时期,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复杂。 文人多遭杀戮。隐逸、服食、狂饮、纵欲等各种乱世人生观流行。世族文人多不敢正视现实,“不以物务婴心”。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曹丕建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世族制度。世族与庶族之间对立,多种方式的激烈斗争。部分庶族寒士文人反抗社会黑暗,时有不平之鸣。 世家大族的形成,造成文学家族。表现宗族与伦理的作品出现。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儒学独尊局面的丧失。摆脱两汉经学的思想的束缚。 对自然与美的追求,魏末老庄学说盛行,玄学兴起。言意与形神。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文人信仰相对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玄言诗发展成理趣诗。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使佛学发达。文人受佛教影响大,与之关系密切。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想象世界的丰富,2、故事性的加强,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4、词汇的扩大,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社会的世族化,导致贵族文人逐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在推动文学创作繁荣的同时,也使文学产生了明显的贵族化倾向。 这个时期,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散体文创作也有一定成就。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 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 建安、正始文学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的局面。正始诗歌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两晋文学中,西晋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的倾向明显,作家虽多,成就不太高,唯左思挟愤世之音。东晋大畅玄言,诗歌多“平典如道德论”。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谢脁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歌一派。 南北朝文学中,鲍照是南朝最杰出的诗人,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永明新体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形成奠定了基础。梁陈时期宫体诗风靡一时。庾信是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作家。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北朝乐府民歌取得了很高成就,并对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小说已初具规模,主要有志怪和轶事两类。 地位:孕育唐代文学的兴盛。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也有乱世中凄凉哀怨之情。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既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直承汉乐府民歌,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建安诗歌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巨大。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23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和杰出代表。曹操的诗歌全用乐府古题,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其主要内容,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表现政治理想,抒发 雄心壮志,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燕歌行》二首 对七言诗发展贡献很大。其散文及辞赋也有特色。 精读作品篇目: 曹 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阅读作品篇目: 曹 操《薤露行》、《苦寒行》、《求贤令》、《遗令》 曹 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大墙上蒿行》 第二节 曹植 曹植的政治悲剧促成其诗歌成就,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誉为“建安之杰”。 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后 期受曹丕、曹睿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反映社会乱离;反映宴饮游乐。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特色独具:大大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 性和生动性;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由于其文采富艳、五言诗成就高、身世不幸,备受后人推崇。 精读作品篇目: 《白马篇》、《名都篇》、《公宴诗》、《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阅读作品篇目: 《美女篇》、《送应氏》、《梁甫行》、《杂诗》、《吁嗟篇》、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建安七子。 王粲的生平。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 刘桢仗气爱奇,诗名甚高。 蔡琰的《悲愤诗》。对杜甫《北征》的影响。 陈琳、阮瑀以书檄着称。徐干以赋见称。 精读作品篇目: 王 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陈 琳《饮马长城窟行》 蔡 琰《悲愤诗》 阅读作品篇目: 阮 瑀《驾出北郭门行》 刘 桢《赠从弟》蔡 琰《胡笳十八拍》 第三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精神。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四节 阮籍、嵇康及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的政治特点:司马氏与曹魏集团争权。社会黑暗、政治恐怖,玄学兴起。 24 竹林七贤。 阮籍好老庄,性倜傥,嗜酒狂放,不拘礼法,与司马氏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阮籍诗歌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政治抒情组诗。其主要内容: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苦闷;讽 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表现为旷达、饮酒、求仙。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色: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用曲笔。诗歌滋味渊永,风格隐约曲折、深隐含蓄,“厥 旨渊放,归趣难求”。 阮籍文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风格曲折含蓄。 嵇康才华横溢,愤世嫉俗,服食谈玄,以“自然”对抗“名教”,“非汤武而薄周孔”,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以“言 论放荡”被杀。 嵇康诗文兼擅。其诗形式多种,内容丰富,风格清峻通脱。其文长于论著,极富政治色彩,风格峻切豪壮。 应璩的《百一诗》。 精读作品篇目: 阮 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官发魏都)(洪生资制度) 嵇 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阅读作品篇目: 阮 籍《咏怀》(二妃游江滨)(壮士何慷慨)、《大人先生传》 嵇 康《赠秀才入军》(闲夜肃清)、《管蔡论》、《太师箴》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在政治旋涡中浮沉的诗人们意在逞才。 潘岳工诗善文。其诗多为组诗,词采华艳,多繁冗肤浅。善为哀诔之文。 陆机的生平。 陆机诗名最高。多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追求词藻、对偶,模拟因袭气重。 陆机的文章辞赋颇有成就,成为骈体文的奠基人,对南朝文学有直接影响。 太康文学:表面繁荣,实则诗尚雕饰、模拟,文崇骈俪,形成繁褥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形式化、士族化。 精读作品篇目: 潘 岳《悼亡》(荏苒冬春谢) 陆 机《赴洛道中作》、《演连珠》 阅读作品篇目: 潘 岳《怀旧赋》 陆 机《拟明月何皎皎》、《文赋》、《吊魏武帝文》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左思的生平和思想。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左思是西晋最杰山的诗人。其诗承建安馀绪,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反抗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 丽,形象鲜明,实乃建安风骨的再现。风格独树一帜,典以怨,人称“左思风力”。左思的辞赋也颇负盛名。 刘琨的生平。 刘琨诗悲歌慷慨,直承汉魏风骨。其文感情真挚,朴实自然。 25 精读作品篇目: 左 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 刘 琨《重赠卢谌》 阅读作品篇目: 左 思《咏史》(荆轲饮燕市)、《招隐》(杖策招隐士) 刘 琨《扶风歌》、《答卢谌书》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 郭璞的生平。 郭璞诗以《游仙诗》为代表,乖远玄宗与坎壈,抒发苦闷,常借游仙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精读作品篇目: 郭 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阅读作品篇目: 郭 璞《游仙诗》(青溪千馀仞)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怀 王羲之是东晋较有成就的作家,诗文兼擅。其文清丽疏朗,自然洒脱。 《兰亭集序》与兰亭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对后代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王羲之《兰亭集序》 阅读作品篇目: 王羲之《与会稽王笺》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五言诗 玄言诗统治东晋诗坛。 东晋文人的心态:务存大纲,不拘细目。 玄言诗以阐发老庄思想及佛理为基本内容,“淡乎寡味”,“平典如道德论”。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支遁等。 阅读作品篇目: 孙 绰《答许询》、《兰亭诗》 支 遁《咏怀诗五首》其一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一生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东晋末年学术思想活跃,江州又是儒、释、道三家思想斗争韵中心。陶渊明既受儒家思想影响,有济世之志;又受 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特别是受庄子思想影响明显。 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度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它 陶诗多为五言,内容很广,按照题材分类: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 26 田园诗是中国文学的新题材,主要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躬耕生活及与劳动人民之 关系;农村残破凋敝,自己的生活困顿及守节固穷的品德。 咏怀、咏史诗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既有中年亦官亦隐的内心矛盾,又有归隐后复杂苦闷的思想情怀:对政治的关切,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未酬壮志的苦闷,对孤贫处境的哀叹,对高洁人品的表白,对“桃花源”理想的追求。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 行役诗的苦闷。赠答诗的深情。 陶诗也有饮酒行乐、随顺自然、躲避矛盾等消极思想。 第三节 陶诗艺术极其渊源 自然:总体艺术特征 平淡自然,亲切淳真。因其贴近生活,故平淡;因其富有真情实感,故淳真。日常生活的诗化。 浑融完整,意境高远。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常含哲理,使情、景、理有机融合。 语言精工而本色。语言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多用口语、双关语。于朴素中见绮丽,于平淡中见警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诗风格多样:既有飘逸悠然的自然冲淡,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 艺术渊源:源于《古诗》,绍阮籍之遗音,协左思之风力。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文数量不多,影响不小。辞赋、韵文、散文,各体兼擅,特色独具。内容上摆脱了谈玄与言佛,艺术上基本摈弃了偶俪与繁缛,一反流俗,归于自然,语言省净,文风淡泊。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园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淳真的风格,均有巨大影响。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酒与菊:恬淡退隐,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作家。 精读作品篇目: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和郭主簿》(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阅读作品篇目: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饮酒》(少年罕人事)(羲农去我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杂诗》(人生无根蒂)(白日沦西河)、《移居》(春秋多佳日)、《拟古》(荣荣窗下菊)、《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述酒》、《咏荆轲》《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并序》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郭茂倩《乐府诗集》。 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 吴歌与西曲。 南朝民歌多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爱情几乎成为唯一的主题。 27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多用五言四句的形式。以女性吟唱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情调清丽缠绵。修辞上多用比 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西洲曲》艺术性最高。 精读作品篇目: 《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华山畿》(华山畿)、《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洲曲》 阅读作品篇目: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神弦歌?青溪小姑曲》、《三洲歌》(送欢板桥湾)、《那呵滩》(篙折当更觅)、《长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是北朝民歌产生的基础。 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多方面表现,内容丰富:有反映北方游牧生活的牧歌;有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也有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还有反映人民苦难、贫富对立的诗歌。 北朝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气盛词质。风格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木兰诗》最杰出。 精读作品篇目: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李波小妹歌》、《陇头歌辞》、《敕勒歌》、《木兰诗》 阅读作品篇目: 《折杨柳歌辞》(遥看孟津河)(健儿须快马)、《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捉搦歌》(华阴山头百丈井)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南朝虽朝代更易频繁,但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好尚,文学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贵族文人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他们有钱有闲,生活优裕,歌舞湖山,诗赋唱和,形成极浓的文学氛围。 南朝文人的作品较少涉及国计民生,主要是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或优游于山水田园,或沉湎于歌舞宴饮,或抒写缠绵的男女之情,或嗟叹仕途的失意不平。 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声律说的出现,南朝文人多自觉追求作品艺术表现的精美,讲声韵,讲排偶,讲用典,丽情密藻,风格浮华轻艳。 南朝诗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虽有忽略内容、过分重视形式的倾向,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诗与玄言诗之关系。宋初“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谢灵运的生平和思想:出身贵族,热衷于功名,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谢灵运诗以写山水为主,从写景到写意,从启示性到写实性,开山水诗一派。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善于刻画山水景物、营造画境;工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多用典。其诗结构单调,雕琢太甚,晦涩难解,多名句而少名篇。 谢灵运山水诗的地位:真正把山水当作审美和描绘对象,对扭转玄言诗风、对永明新体诗及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8 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其诗镂金错彩,且“殆同书抄”。 精读作品篇目: 谢灵运《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入彭蠡湖口》 阅读作品篇目: 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西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过白岸亭》、《过始宁墅》 第二节 鲍照极其创新 鲍照的生平:才秀人微,一生备受压抑。 鲍照诗歌是寒士的呼声: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描写边塞争战生活, 抒写报国壮志;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另有游宦思乡、感伤年命、抒写爱情及写景咏物等内容。 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直抒胸臆;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奇特瑰丽,气象 雄浑,风格奇矫凌厉险俗,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 在向民歌学习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 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对七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束薪幽篁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 阅读作品篇目: 《代放歌行》、《梅花落》、《拟古》(幽并重骑射)、《代白头吟》、《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代春日行》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永明体的概念。 永明体追求声律的美,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 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等。 沈约的诗歌理论及影响。 谢朓的生平。谢朓诗多写山水,表现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谢朓诗的艺术特色:精妙的景物描绘,情景交融,词语 工丽,色调鲜明。其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律绝者。诗风清新流丽。 谢脁为齐梁“首杰”,他发展了山水诗。他所代表的新体诗唐声代近体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何逊诗多纪游、寄赠、离别思乡之作,尤以山水诗成就为高。其诗善描绘,讲声律,风格清新婉转,颇得谢朓风致。 阴铿诗以描写山水见长,风格近于何逊。 精读作品篇目: 谢 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王孙游》 阴 铿《晚出新亭》 阅读作品篇目: 谢 朓《江上曲》、《同王主簿有所思》 沈 约《早发定山》、《怀旧诗九首?伤谢朓》、《夜夜曲》 何 逊《相送》、《赠诸旧游》、《慈姥矶》 阴 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开善寺》、《五洲夜发》《渡青草湖》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萧氏父子和宫体诗 29 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 世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建立,形成了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1、南齐萧子良2、萧衍、萧统3、萧纲。 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多,题材单调狭小,脱离生活。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民间流行的清商曲影响了诗风。 宫体诗的概念: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辞藻与声色,感官的刺激。 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摛。 萧纲的文学主张及其宫体诗创作。 徐庾体。 “撰录艳歌”的《玉台新咏》。 精读作品篇目: 萧 纲《咏内人昼眠》 阅读作品篇目: 萧 纲《咏舞》、《美人晨妆》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日渐融合。 北朝提倡文化学术,崇儒学、尊经师。 北朝文坛前期冷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学的融合,使其文坛后期渐趋复苏。 北朝文学最有成绩的领域是诗文。魏孝武帝设立乐府采诗。文人诗既有北方民族尚质朴、重实用的特点,又师法汉晋,兼及南朝之绮丽。但模仿古人习气较重。王褒、庾信由南入北,初步实现南北诗风的融合,使诗风趋新。北朝散文葆有传统散文朴实流畅的特点,然亦明显借鉴南朝骈文的表现手法。 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使臣往来,南方人士著作传入北方,使臣被留在北方。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前期诗艺的养成:前期在南朝,出入宫禁,为重要的宫体诗人。 后期滞留北朝;虽享高官厚禄,但始终怀有故国之思和羁旅之情,多表现乡关之思。 庾信的作品分前后两期,内容、风格迥异。前期为宫廷文学侍从,多奉和应制之作,绮丽榷艳,不出宫体规范。后期诗歌内容广泛,最动人的是其乡关之思、身世之叹,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风格刚健深沉,苍凉悲壮。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和辞赋大家,其后期作品情文并至,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有“四六宗匠”之誉。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辞赋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他不愧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精读作品篇目: 庾 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重别周尚书二首》、《哀江南赋序》、《小园赋》 阅读作品篇目: 30 庾 信《乌夜啼》、《寄徐陵》、《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寻思万户侯)、《枯树赋》、《哀江南赋》。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沈约:“以气质为体”,曹丕:“以清纬文”。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教令清峻通脱,对当时和后世均颇有影响。 曹丕兄弟的书札文采斐然。 王粲《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荣。左思、潘岳。 嵇康、王弼等的论辩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世重文翰,立四学。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陈寿、范晔的史论。 骈体文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文心雕龙》的骈文体裁。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藻,对仗日工,用典日繁。 孔稚硅及其骈文。 齐梁文风的新变:1、声律说;2、文笔之辩;3、不拘常体。 诗体赋与写景文:江淹的抒情小赋。萧纲、萧绎的咏物抒情赋。丘迟、陶弘景、吴均。 精读作品篇目: 江 淹《别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丘 迟《与陈伯之书》 吴 均《与宋元思书》 阅读作品篇目: 江 淹《恨赋》 萧 纲《晚春赋》 萧 绎《采莲赋》、《荡妇秋思赋》 范 晔《后汉书?范滂传》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郦道元的生平。 《水经》与《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极有价值地理著作,“集六朝地志之大成”。也是一部散文名著。书中不 以南北为鸿沟,对各处的山川景物有极为精彩的描写,还加入不少地志、风土记,以及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极尽自 然之趣,富故事性和抒情性。文章以散句为主,骈散相间,对后世游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衒之的生平。 《洛阳伽蓝记》主要描写北魏时洛阳的佛寺建筑,兼及当时的人情世态,如揭露统治者穷奢极欲、为人贪鄙、侵渔百 姓等。写故都伽蓝有双重象征性。文章描写精彩,文笔流畅,文风平实,以散句为主,但骈俪习气也较重。具有学术和 文学个性。 精读作品篇目: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 31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阅读作品篇目: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孟门山)(滱水?阳城淀)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水宁寺)(大觉寺)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溯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小说的概念。 起源:中国古代小说可追溯至神话和传说,而史传文学对小说发展影响直接而深远。 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佛、道思想的流行;士大夫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盛行;写史传文风气渐浓。写小说遂成一时风气。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主要有志怪和志人两类。 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人们都在鬼神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故志怪小说层出不穷。 干宝的生平。 《搜神记》的内容:主旨在“明神道之不诬”,故书中多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书中也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有的反映了青年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幸福婚姻的斗争精神,有的反映了人们不怕鬼魅、敢于铲除鬼魅的大无畏精神。 《搜神记》中的优秀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多变,描写生动,形象鲜明,语言疏宕,已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 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为后世戏曲、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后世小说中鬼狐一派有直接影响;为后世小说发展提供艺术借鉴。 此外,王嘉的《拾遗记》、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吴均的《续齐谐》等均有一定成就。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史传文学密不可分,又与清谈和品评人物的风气很有关系。 志人小说的内容:笑话、野史、逸闻逸事。 特点:短小、粗陈梗概、直录传闻。 志人小说还有葛洪的《西京杂记》、郭澄之的《郭子》、邯郸淳的《笑林》等。 精读作品篇目: 《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宋定伯捉鬼》《父喻》 阅读作品篇目: 《吴王小女》、《嫦娥奔月》。 第三节 《世说新语》 刘义庆的生平。 《世说新语》的编纂与体例。 《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主要记载魏晋知识分子的隽言轶行,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其内容包括:豪门士族的奢侈和凶残;当时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生活习俗和文化情趣;记载善人善事。其中也有消极的内容。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其中的记言记行,大抵如史传文之片断,重在客观记载,然其优秀之作,善于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善将记言与记行结合;多用生动口语,言约意丰。 《世说新语》为后世笔记小说之先驱,其中不少故事为后世戏曲、小说提供了素材。 32 精读作品篇目: 《过江诸人》、《周处年少时》、《王子猷居山阴》 阅读作品篇目: 《王恺石崇斗富》、《王戎卖李》、《刘伶醉酒》、《谢安围棋》 第三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唐代经济繁荣。均田制和两税法适应了历史的发展。贞观盛世、开元、天宝盛世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中晚唐也保持着相当国力,城市繁荣则直接影响了词及说唱文学的产生。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 唐代文化艺术发达。南北文化及中外文化呈现大交融之势。出现一大批艺术家,对文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文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信仰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文学 唐代思想界很活跃,儒、释、道三家并立,对文人有很大影响。许多著名的诗文家如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等都是各家思想并存。 第三节 唐代文学的分期 唐代文学习惯分为初、盛、中、晚四期。 初唐文学有两大系统,一以继承六朝以来“绮错婉媚为本”,二以突破、改革六朝文为主。两派的主要作家。 盛唐进入全盛期。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对陶、谢诗歌的发展。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大诗人李白、杜甫以其高度的抒情、写实将浪漫文学传统、写实文学传统推向中国诗史的高峰。 中唐呈现继续繁荣的局面。两大文学改革运动的出现: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韩柳等人的古文运动。唐代文学更趋于表现现实,思考性、批判性和忧患意识更为强烈。文学由诗歌的一枝独秀变为诗歌、散文、传奇、词及讲唱文学全面发展。诗歌也形成各种流派,如新乐府体。大历十才子、韦柳、韩孟诗派,李贺、刘禹锡也独具特色。 晚唐文学仍有相当成就。李商隐之幽深、杜牧之流转、温庭筠之秾丽、杜荀鹤之平畅,各有特色,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的小品文,晚唐五代词都有很高成就。 第四节 唐代诗文的主要成就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 作家作品众多。内容题材广泛。形式体裁完备。风格流派众多。 和前后各代相比,唐诗内容最为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全貌,风格上前后也有所变化。其中以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史诗、民生诗等成就最高。 33 和前后各代相比,唐诗的抒情性最强。由于思想解放,文网宽松,唐人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 和前后各代相比,唐诗最能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既有脱口而出的天籁,又有经过锤炼安排的匠心之作。 唐文的作家作品也很多。唐代散文富于变化。风格多样,骈文沿用不衰,中唐后古文突起,形成古文创作的高潮,成就远超过骈文。唐骈文较前代更为通畅灵活。唐代散文更重务实切用,贴近社会政治,即使是骈体和晚唐的小品亦如此。 第一章 南北朝的合流与初唐文学 第一节 隋代文学 隋代仍是六朝文风占统治地位,但呈现出由六朝向唐代过渡的状态。 隋文帝反对六朝华艳文风。李谔对六朝文风进行了批判。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人都有一些好作品。 隋炀帝时宫体诗再度占据上风。 精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昔昔盐》 阅读作品篇目: 卢思道《从军行》 薛道衡《人日思归》 无名氏《送别》 第二节 唐初宫廷诗人 唐太宗对文学的提倡及对文人的重用。在文学主张上比较务实,反对浮华,创作中绮丽文风和通脱朴实之风并存,在初唐很在影响。 上官仪和“上官体”,虽风格婉媚,但“韵度飘扬”。 文章四友”中杜审言成就较高。 武则天时的宫廷诗人沉佺期和宋之问。他们对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某些非应制诗成就较高。 精读作品篇目: 沈佺期《杂诗》其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宋之问《渡汉江》、《度大庾岭》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第三节 初唐四杰 “四杰”的组成及共同倾向:仕宦不显但才华横溢,慷慨有志;在形式上虽不脱齐梁遗风,但内容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都极力反对浮华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树立“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文风。诗文内容有所扩展,由宫廷走向市井以至江山塞漠。尤以边塞诗(尤其是骆宾王)、送别诗(尤其是王勃)、写景咏物诗、讽刺诗成就最高。风格上四人同中有异,“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更工于五言律诗。“四杰”对律诗的定型也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对唐诗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四杰”的文章有如其诗,虽不脱骈体,但气势充沛,境界开阔。 精读作品篇目: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杨 炯《从军行》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在狱咏蝉》 阅读作品篇目: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第四节 陈子昂 陈子昂的生平和思想;好三皇五帝王霸之说,果敢刚毅的性格及两度出塞的经历。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及对建安文风的提倡。 陈子昂的作品内容充实,摆脱浮靡甜熟的文风而代之以苍郁雄毅、沉着刚健。代表作为《感遇三十八首》,风格近于阮籍,“尽削浮靡,一振古雅,词旨缨邃,音节豪宕”。其中,边塞诗更具特色。 34 陈子昂的古文创作也大大增多。 陈子昂是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人物。杜甫、韩愈等人对他在文学史上的评价。 精读作品篇目: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阅读作品篇目: 陈子昂《感遇》其二、其三十四、其三十五、其三十七、《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 第五节 初唐其它作家 隋唐之际的王绩。善写陶然自乐的田园游猎诗。风格清新朴素,“洗尽铅华,独存体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魏征的讽谏文和抒情诗。 刘希夷的七言歌行。 贺知章和“吴中四士”。 精读作品篇目: 王 绩《野望》 魏 征《谏太宗十思疏》 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阅读作品篇目: 王 绩《过酒家》 魏 征《述怀》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盛唐主要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祖咏、储光羲、常建、裴迪、綦毋潜等。 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概况:先秦时即已萌芽。魏晋时正式出现。陶渊明的田园诗,二谢的山水诗。 盛唐山水田园诗将山水与田园结合更为紧密,保留了陶渊明的淳朴而更优美,摒弃了谢灵运的艰涩而更清新,诗意画境相结合,尤重神似之美。 王维的生平和思想:维摩诘的含义。善画,妙解音律。出使过塞垣。四十岁张九龄罢相后亦官亦隐。安史之乱的经历。晚年笃信佛教。 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多样:最基本的特点是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且富有音乐美。而所作表现边塞风光的作品,不乏壮美之篇。也有很多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之作。其独诣之作是一些充满禅意的写景诗。王维的游侠诗、友情诗、离别诗也多有传世之作。 精读作品篇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终南山》、《使至塞上》、《汉江临泛》、《送元二使安西》 阅读作品篇目: 《新睛野望》、《桃源行》、《老将行》、《观猎》、《相思》、《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孟浩然及其它诗人 孟浩然的生平:热衷仕宦,但布衣终身,长期隐居。 其诗更偏重于山水田园,风格以简淡幽雅、清空闲远为主要特色,但清淡之中有真淳之意,善于诗画结合,动静相谐,声情并茂。有些诗在“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体现了风格的多样性。一些抒情小诗写得也很好。孟浩然对盛唐浑融 35 完整诗风形成的贡献。祖咏诗的简洁、含蓄。储光羲诗清新、自然。常建诗的清幽、孤僻。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宿建德江》 常 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作品篇目: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春晓》、《岁暮归南山》 祖 咏《终南望馀雪》 储光羲《田家即事》、《钓鱼湾》 第二节 王昌龄、崔顥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昌龄的生平。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善于典型概括,意象深远而表达又极为流畅。宫怨、闺怨、赠别绝句也写得十分感人。王翰、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创作 精读作品篇目: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出塞》其一、《闺怨》、《芙蓉楼送辛渐》 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国力强盛,战事频繁;文人崇尚赴边建功;有悠久的边塞诗传统。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表现:作家多,作品多,内容广泛,风格多样。 高适的生平,特别是几次边塞幕府经历。 高适边塞诗除写自己关心国事、建功立业、边塞风光、异域风情外,最大特色是能触及到深层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风格“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尚质主理”,凝重深沉,浑茫遒劲。 高适也有较好地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爽情怀的诗作。 精读作品篇目: 《燕歌行》、《封丘作》、《别董大》 阅读作品篇目: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蓟中作》 岑参的生平和思想:渴望边塞建功。二度赴安西的经历,“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 岑参边塞诗内容广泛:有写从军报国、建功立业者;有写军旅生活、战地见闻者;有写边塞风光、边地风俗者。所作奇情壮丽,节奏多变。尤长于七言歌行。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 山水诗和抒情小诗也有特色。 精读作品篇目: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作品篇目: 《碛中作》、《赵将军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36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古题乐府的创新: 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借古题写现事,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2)、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个性特色:偏重于主观抒情,发兴天端,气势壮大。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 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创作,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歌行与古乐府诗的界限,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本中心,飞腾想象,虚实相间,大开大合,完全打破固有格式,空无依傍,变幻莫测,呈现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梦游天姥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独坐敬亭山》。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游洞庭》五首。《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山中问答》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类型与词谬色调。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地位。李白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古风》“西上莲花山”、 “大车扬飞尘”、《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月下独酌》、《赠孟浩然》。 阅读作品篇目: 《金陵酒肆留别》、《战城南》、《登金陵凤凰台》、《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望天门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乌栖曲》、《嘲鲁儒》、《丁都护歌》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生平可分为四期: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经历过“裘马颇轻狂”的生活。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科举失败,献赋自荐,博得微官。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安史之乱爆发,陷于叛军,只身投奔行在,不久被贬,弃官。四、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入蜀后定居成都,生活较安定。避蜀中战乱再次漂泊,后经夔州漂泊至湖南一带并终于湖南。 杜甫始终把忠君爱国、忧国忧民联系在一起,思想格外沉郁。“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是他一贯的政治思想。在文学主张上提倡比兴,“转益多师”,“不薄今人爱古人”,“毫发无遗憾”,“语不惊人死不休”等。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达到高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时代。安史之乱前后的国势都在他笔下有深刻的反映,有些甚至可补史阙。他同情人民的苦难,并将他们的苦于诛求与征戍的境况,与时代相联系,尤显博大精深。 杜诗也表现自我,“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他一生的具体经历均在诗中得到生动表现。杜诗也善于写景、纪行,并善于将自己的激情融入其中。杜甫的咏物诗、论诗诗、论画题画诗,在诗歌题材上都有开创意义。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诗达到写实文学传统的最高成就。 37 杜诗善于典型化描写,有叙事成分的诗尤如此。他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和具体事件。善于典型细节描写,善于从强烈的对比中突出典型意义,善于“于序事中寓论断”,寓主观于客观。杜诗各体皆工。律诗格律严密工整,是律诗走向成熟与繁荣的关键。乐府诗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为新乐府开启先声。语言精工凝炼,注重炼意炼句 炼字,确实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但也经常使用口语。 杜诗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本色。感情聚集得雄浑深厚,表达得有节奏层次,这和老杜以崇高为美、有高度的政治抱负又处处受压抑、既忧国又忧民分不开。此外也有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明快流丽、慷慨浪漫、以至深涩古奥者,可谓“千姿万状”。 精读作品篇目: 《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石壕吏》、《新婚别》、《丽人行》、《月夜》、《春望》、《旅夜书怀》、《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江南逢李龟年》、《洗兵马》 阅读作品篇目: 《兵车行》、《悲陈陶》、《羌村》(峥嵘赤云西)、《北征》、《江村》、《前出塞》(挽弓当挽强)、《赠卫八处士》、《新安吏》、《垂老别》、《佳人》、《梦李白》、《哀江头》、《丹青引》、《春夜喜雨》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概 说 中唐诗歌因受安史之乱及当时三大社会痼疾及政治腐败的影响,多济世拯时的冷峻思考与批判,多忧国伤时的忧患意识。风格流派众多。白居易及元结、顾况、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元白诗派”,以浅切通俗着称。韩愈、孟郊为代表,包括贾岛以至李贺等人的“韩孟诗派”,以险怪奇特为主。以韦应物、柳宗元及刘长卿等人为代表的以清丽淡远为主要特色的一派。还有不以派分的李益、刘禹锡等诗人。 第二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韦应物的生平。韦诗有关切民生感时伤世之作,写得多而好的是山水诗和山水抒情诗,澄淡精致、清朗冲和,“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刘长卿的诗也以清婉隽秀、凝炼冲和、富有情韵为主要特色,以写景抒情为擅场。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十才子。十才子的组成,历代所指不一,今当以大历诗为研究对象。成就较高者除刘长卿、李益等外,还有卢纶、钱起、戴叔伦等。 第三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第四节 顾况与李益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 李益的生平。李益的诗“多军旅之思”,善长七绝。其边塞诗较好地继承了盛唐边塞诗传统,内容广泛,既有盛唐雄壮一面,也有中唐哀怨一面,并善于在边塞诗中引入音乐感,语言精美流畅。李益的边塞诗 精读作品篇目: 张 继《枫桥夜泊》 韦应物《滁州西涧》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卢 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 顾 况《江上》《山中》 38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阅读作品篇目: 韦应物《观田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钱 起《省试湘灵鼓瑟》 韩 翊《寒食》 李 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听晓角》、《宫怨》 顾 况《苔藓山歌》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 诗歌主张:(1) “不平則鸣”;(2)“笔补造化”;(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愈的生平。韩诗气魄大、格调高,取境阔,蓄势远,以文为诗;且多有议论成分;某些诗追求奇险生涩。对宋诗有深远影响。 孟郊的生平。孟郊某些诗能接触到社会现实,但写得多而好的是咏叹自己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的作品。作诗喜苦吟,人称“诗囚”,以古拙、奇险、瘦硬为美,多写凄情寒景,情调幽冷凄苦。对宋代某些诗派有影响。 李贺的生平。李贺少有大志,但科考受阻,一生在压抑与封闭中渡过。诗歌内容虽较广泛,但深度不够。李贺尚苦吟,又有高度的艺术才华,常以奇特的构思和想象,生动的比喻和通感,出色的象征和拟人,华美生新的语言,创造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形成奇幽冷艳的诗风,颇富浪漫色彩,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精读作品篇目: 韩 愈《石鼓歌》、《山石》 孟 郊《游子吟》、《洛桥晚望》 李 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梦天》 阅读作品篇目: 韩 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孟 郊《寒地百姓吟》、《游终南山》 李 贺《老夫采玉歌》、《马诗》(大漠沙如雪)、《将进酒》、《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禹锡曾是八司马事件参与人之一。具有唯物思想。诗文以抒情言志、怀古和拟民歌体最具特色。风格多样,但以豪迈为主,于平畅的语言中流露出一股不可羁绊的雄直劲健之气。 柳宗元的诗,特别是山水诗,冷峭简淡,清新隽永,与韦应物并称,且带有更多的孤傲清峻风格。 民歌情调。 精读作品篇目: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金陵五题?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柳宗元《渔翁》、《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39 阅读作品篇目: 刘禹锡《石头城》、《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概 说 乐府诗发展的概况。先秦时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诗;汉代建立乐府机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诗创作精神;建安诸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写新题乐府;基本同时的还有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即以此基础发展。主要参与者有李绅、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 元结有《系乐府十二首》。他的许多诗反映了民间疾苦,揭露了贪官的严刑苛政。其诗语言通俗,质朴,对新乐府运动有一定影响。其山水诗文也多传世之作。顾况诗多写人民的疾苦,风格更为古朴。 阅读作品篇目: 元 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 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新乐府诗论 白居易生平:幼年时流转四方,少年时苦节读书,科场顺利,任左拾遗等职。被贬江州司马成为一生分界线,后又任杭州刺史等职。致仕后居洛阳。 前后期思想变化:由兼济天下为主转向独善其身为主,佛家思想上升。 白居易认为文学应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的功能,“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白居易也不忽视新乐府的文学性,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主张。 第三节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白居易诗的分类。 《与元九书》所论讽谕诗的含义。其讽谕诗内容广泛,真实反映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统治阶级残暴,讽刺豪门贵族的腐化生活,表现对妇女的深切同情,反对不义战争。艺术特色:主题的明确性,内容的单一性,一事一咏;有意识地加强议论;善于抓住人物与事件的典型性、形象性加以描写;语言力求通俗浅切。 第四节 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白居易“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的含义。 《长恨歌》与《琵琶行》的主题都有双重性。二诗都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层次分明而又一气贯注,体现了开阖顿挫之妙。二诗都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充满色泽美、音乐美,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通畅,很少用典。 白居易的抒情诗和写景诗,格调明朗,圆熟自然,语言通俗平易又不失精美。 精读作品篇目: 《买花》、《上阳白发人》、《卖炭翁》、《轻肥》、《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阅读作品篇目: 《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秦中吟?重赋》、《新丰折臂翁》、《红线毯》、《杜陵叟》、《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杭州春望》、《庐山草堂记》 第五节 元稹 张籍 王建 元稹的生平。元稹对新乐府理论的建树,《乐府古题序》中的有关言论。曾和李绅写《新题乐府》。他的《乐府古题》十九首内容广泛、思想深刻。抒情诗不乏佳作。长诗《连昌宫词》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40 张籍与王建都善乐府,并称“张王乐府”。 张籍的生平。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风格上有同白居易处,但比白诗更简炼,较少主观议论,形成“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特色。 王建的生平。王建的乐府诗内容广泛,手法简洁洗炼,多形象描写、少主观议论,结尾多有韵味。 精读作品篇目: 元 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离思五首》 王 建《水夫谣》 阅读作品篇目: 张 籍《贾客乐》、《野老歌》、《秋思》 元稹《田家词》 王建《当窗织》、《宫词》(教遍宫娥唱遍词) 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第一节 概 说 古文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重重;德宗、宪宗时又出现“中兴”局面,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便以复古为革新,配合政治改革。 古文运动的文学渊源:先秦两汉一直是古文的一统天下,六朝后骈文鼎盛而古文中衰。但齐梁至隋不断有人提倡写作古文。唐初陈子昂大张“复古”之旗。天宝后出现萧颖士、独孤及、柳冕、梁肃等大力提倡复古,强调文章的讽谏教化作用,但创作成就不高。 古文的概念:与骈文相对,单行散句。古文运动的概况:大规模,有理论指导,有创作实践,有创作队伍,韩柳之后还有众多韩门弟子,如皇甫浞、李翱等,但创作成就每况愈下。 第二节 韩愈的生平思想及文学主张 韩愈的生平:最初仕途不顺,多任幕僚,又多次任博士官,拜监察御史,后又被贬。中期较为顺利,曾参与平定淮西叛乱,后又上《谏佛骨表》,被贬潮州刺史。晚年又有所升迁。 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力排佛教。力主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爱惜人才,奖励后进。 韩愈主张文以明道,文道统一,重道而不轻文。主张“气盛言宜”、“不平则鸣”,“陈言务去”,但又必须“文从字顺”,对前人文学遗产采取“师其意不师其辞”的态度。 第三节 韩愈的散文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广泛,有卫道之作、论政之作、干谒交游之作、论文之作以及人物传记和杂文。从形式上看佳作多集中在杂著、书启、赠序、杂文几类。 韩文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厚,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多数积极可取。 韩文有理论,有见识,善议论,富于逻辑力量,常采用排比、对比、比喻、反诘等手法,使议论融入其中,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能深于立意,甚至怪怪奇奇,善于戏谑,体现了尚奇精神。不愧为语言大师,善于铸造成语、活用词类和使用虚字,语言既文从字顺,又新颖独到。“闳中肆外”的艺术风格。 精读作品篇目: 《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雪》、《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师说》、《柳子厚墓志铭》、《毛颖传》 阅读作品篇目: 41 《原毁》、《谏佛骨表》、《调张籍》、《山石》、《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听颖师弹琴》、《马说》、 《送穷文》 第四节 柳宗元 柳宗元的生平思想。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政绩卓著。是政治家、思想家,有唯物思想和较进步的历史观。对道家和佛教都有所吸收。 柳宗元的散文以政论史论文论、传记、寓言、游记最为着称。政论史论文论的观点进步,见解超群,论证充分,分析道理与列举事实紧密结合。传记文常为下层人物立传,多和当时社会问题相联系,注重选取典型,追求情节,注重渲染,文学性增强。寓言文学形象鲜明,立意深刻,具有高度讽刺性,对中国寓言文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划时代贡献。游记文学多集中在被贬永州时,以《永州八记》为代表。不但善于描写山水景物,语言精美,体现对自然的热爱;而且能将强烈的自我感情融入其中,物我合一,达到了游记文学的高峰,被后人称为“游记之祖”。 精读作品篇目: 《捕蛇者说》、《三戒》、《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种树郭橐驼传》 阅读作品篇目: 《封建论》、《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小石城山记》、《蝜蝂传》、《罴说》 第九章 唐代传奇及其它通俗文学 第一节 唐传奇的兴起、发展及影响 唐传奇的概念:文言所写的短篇小说,作意好奇。 小说由来已久,但至唐“始有意为小说”。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需要,社会生活的丰富,魏晋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影响,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互相融合。 唐传奇的发展:初盛唐为兴起期,内容多与六朝志怪相近;中唐是鼎盛期,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生活,尤以爱情题材成就最高;晚唐仍很繁荣,出现专集,但与现实结合不如中唐。 唐传奇的影响:对宋元话本、《聊斋志异》及民族风格小说的形成发展,对以后戏曲的题材都有开创之功。 第二节 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内容广泛,思想丰富,有较强的现实精神。有表现爱情的,更多以娼妓婢妾为描写对象,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歌颂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抨击了门阀制度。还有仕途坎坷、官场黑暗、歌颂侠义、猎奇神怪等内容。各类内容的主要代表作。 艺术上摆脱了粗陈梗概的写法,精细描绘,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严谨,注重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致描绘,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以散体为主,生动活泼,并且吸取口语并穿插大量诗词骈语。 精读作品篇目: 蒋 防《霍小玉传》 白行简《李娃传》 阅读作品篇目: 李朝威《柳毅传》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元 稹《莺莺传》 42 杜光庭《虬髯客传》 第三节 唐代其它通俗文学 敦煌文献的发现。 唐代通俗文学形式多样,艺术成就高 。 变文的概念。 敦煌变文包括宣讲佛经的作品和通俗讲唱文学作品,后者较富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出自文人手笔的俗赋。 话本小说:以散文讲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对宋话本的影响。 词文:通俗的叙事诗。 阅读作品篇目: 《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伍子胥变文》、《韩朋赋》、《韩擒虎话》、《叶静能话》、《季布骂阵词文》 第十章 晚唐诗文 第一节 概 说 晚唐的社会状况。活跃于晚唐前期诗坛的代表作家是“小李杜”。 晚唐后期诗坛的两种倾向: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承新乐府传统,写下了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韦庄、司空图、韩偓等人的诗较重艺术技巧,但思想内容相对贫弱。 晚唐的古文仍有成就,以杜牧、孙樵成就较高。晚唐的小品文放出了光彩,代表作家有皮日休、罗隐、陆龟蒙。晚唐骈体文回潮。 第二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 杜牧的生平思想。关心现实,有政治抱负,向往盛唐之治,反对藩镇割据。 杜牧的诗以反映国事民生、咏史、抒情写景几类内容最有意义,也有些声色之作。其诗才气俊爽,思致活泼,词采清丽,风调悠扬,语言流畅,以七绝成就最高。其文在晚唐也卓然为一大家。 许浑等人的创作。 精读作品篇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过华清宫绝句》其一、其二、《江南春绝句》、《泊秦淮》、《清明》、《赤壁》、《阿房宫赋》 许浑《咸阳城东楼》 阅读作品篇目: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早雁》、《寄扬州韩绰判官》、《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刘沧《秋日过昭陵》 第三节 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二人诗名起于元和后期,但贾卒于会昌,姚卒于大中年间,已人晚唐。其诗代表晚唐一种最普遍的创作风尚,即苦吟。其追随者,诗歌内容都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 贾岛的生平。贾岛与孟郊并称,以苦吟着称。长于五律,诗风清奇僻苦。瘦硬幽新,注重铸字炼句,内容较为狭窄。 姚合诗的题材与贾岛接近,而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在风格上,贾岛因有过禅房生活体验,又曾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诗中冷僻的成分多一些,而姚合仕途较为顺利,诗风相对显得清稳闲适。 贾、姚一派的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 43 贾、姚一派诗人的心态,与封建王朝末世一些政治上无出路的士人比较吻合。五代时仍有不少诗人效法贾、姚,南 宋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亦以宗法晚唐成为一时风尚。 精读作品篇目: 贾 岛《寻隐者不遇》 阅读作品篇目: 贾 岛《题李凝幽居》 第四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韩僅等诗人 阅读作品篇目: 温庭筠《春愁曲》《商山早行》 韩僅《已,》 第五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皮日休推崇李白、杜甫,其诗歌主张及创作受 白居易影响最深。其诗多反映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诗品》概况。 阅读作品篇目: 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皮日休《橡媼叹》 司空图《早春》、《重阳阻雨》 第六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郑谷奔亡流徙之作,清婉浅切。韦庄反映唐末战乱的《秦妇吟》及伤时抒怀之作。罗隐怀才不遇,偏于激愤,多通 俗快露、讽喻时世之作。 诸人诗境浅狭,多未世凄凉黯淡情绪。 阅读作品篇目: 郑谷《漂泊》 韦庄《汴堤行》 罗隐《黄河》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 李商隐的思想。 诗歌内容:有很多直接干预时政的政治诗;写得最多的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和复杂思想感情的抒情咏怀诗;爱情诗 独具特色,多以《无题》为题。 李商隐是晚唐成就最高的骈体文作家。古文亦有成就。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 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內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44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李商隐的诗深于寄托,婉曲含蓄,感情缠绵,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喻,用典工稳,语言典雅,富艳精工。尤善七律。对后代西昆体、婉约词派有深远影响。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较 李商隐与阮籍的比较 李商隐与李贺的比较 李商隐与杜甫的比较。 精读作品篇目: 《安定城楼》、《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夜雨寄北》、《贾生》、《登乐游原》、《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阅读作品篇目: 《重有感》、《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马嵬》、《筹笔驿》、《嫦娥》、《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 第十二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兴起及其基本特点词产生的时代。 词兴起的原因。 与音乐发展的关系。“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即宴(燕)乐。依此乐谱而写的曲子词即是词。与近体声诗的关系。将近体声诗裁截重迭、增减字句以合乐即是长短句的词。与都市经济、市民文化的关系。与民间词的关系。 词的主要称谓:诗馀、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词的体制:词牌、词题、阙(片)。每个词牌有固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字有定声”。 第二节 民间词及早期文人词 唐代的民间词:最晚产生于盛唐。敦煌曲子词内容广泛,富有生活情趣,比喻丰富生动,语言质朴明快,风格刚健清新。亦有稚拙粗俗之处,显示了其原始性和民间性。 文人词正式产生于中唐。 早期文人词作者:白居易、张志和、刘禹锡等。其词作在内容、意境、风格方面表现出民间词向文人词、诗向词过渡的特托名李白的两首词。 精读作品篇目: 李 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张志和《渔歌子》其一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忆江南》(江南好) 敦煌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阅读作品篇目: 李 白《忆秦娥》(箫声咽)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敦煌词《望江南》(莫扳我) 第三节 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派 温庭筠的生平。 温庭筠是第一个致力填词的作家。温词多“侧艳之词”,辞藻富丽,色泽秾艳,充满富贵气与脂粉气。其词亦有少数清新之作。 温庭筠对词发展的贡献。 韦庄词:风格较清朗,部分词抒写情怀,对词走上抒情化道路有影响。 45 花间词派:赵崇祚及其所编《花间集》。花间派以温庭筠为祖。 其共同特点:以妇女为描写对象,雕饰辞藻,以“助欢佐乐”、“娱宾遣兴”为目的,风格秾艳香软。孙光宪、陆虔扆、牛希济、李殉等词较有成就。 花间词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梦江南》(梳洗罢)、《更漏子》(玉炉香)、《商山早行》 韦 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女冠子》(七月十四) 第四节 李煜与南唐词 南唐是五代时期又一文人词创作中心。 冯延巳的生平。 冯延巳词以闺情离怨为主,亦有国事、身世的忧愁与哀伤。其词长于抒情状物,清丽秀雅,委婉含蓄,对宋词颇有影响。 李璟的词作。 李煜的生平和思想。 李煜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及艳情,后期词多写亡国后的人生体验。前后期词风有很大变化。 李煜词抒情色彩强烈,多用白描,比喻精妙,语言生动自然,清丽隽永,形成清新脱俗、风韵天成的风格。 李煜对词发展的贡献:扩大了词的题材,艺术上新的开拓。 精读作品篇目: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李 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 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阅读作品篇目: 冯延巳《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薄命妾》(春日宴) 李 煜《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清平乐》(别来春半)、《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第四编 宋辽金元文学 第一分编 宋辽金文学 绪 论 一、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宋代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南、北宋的政治形势和主要社会矛盾:北宋的社会改革和南宋的和战之争。宋代生产力空前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相对稳定,局部的、阶段性的社会政治危机得到缓解。外部的军事入侵,不时打断封建社会的正常进程。 宋代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封建文化的高涨:地主阶级内部教育的普及,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统治阶级推行“右文”政策,鼓励知识分子读书应举,优遇士大夫。文献的刊布和整理蔚然成风,使宋代成为文化总结的重要时期。 46 封建社会关系的调整刺激了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繁荣:“宋学”以思辩义理见长,思想论争活跃,儒学革新促成了“理 学”的形成,其主体道德自觉和理性自觉精神对士大夫产生了积极影响。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民间俗文化和小说、戏曲等民间俗文学的发展。 二、宋代文学的若干特征 宋代文学在总体上由地主阶级士大夫文学与民间通俗文学两部分组成。 宋代士大夫文学具有某种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道德色彩,另一方面带有世俗化和个性化特点。“文者务为有补于世”是士大夫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文学所表现的经久不衰的政治热忱和爱国精神为历代少见,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道德化标准。同时,士大夫作家的个人生活和个人意识在文学中也得到充分表现,优裕的生活条件培养了单纯从诗艺和学术角度把玩文学的风气。在表现士大夫的个性发展和人生思考的同时,宋代文学也形成了流连诗酒、炫耀学问、追求韵味的创作风气。宋代的各种文体在此过程中担负了不尽相同的职能,其中词体的繁荣,宋词的通俗性、娱乐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全民性,尤其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使之成为最适合时代需要的文学形式。 理性追求与感性需要的分化和不均衡发展是宋代文学的另一特征。思想的侵入使宋代诗文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感觉世界的新鲜和完整,使宋诗在形象性、生动性上有逊于唐诗。但词及话本等叙事文体则展示了更为感性化的生活世界,并透露出浓重的享乐意味。在艺术趣味上,雅、俗之辨非常盛行,诗文创作力力避免俗调,提倡“以俗为雅”,词体创作也以崇雅为号召。 三、宋代各体文学的演变 宋文的演变。北宋是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欧阳修以丰厚的创作实绩为宋代散文发展打开了道路,奠定了宋文切实有用、平易流畅的基本风格。在他奖掖提拔下,曾巩、王安石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等散文大家脱颖而出,迎来了散文创作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南宋的散文写作与当时的民族斗争、政治斗争紧密相联,但总体水平有所降低。 宋代政府公文、慰问书启及许多正式文件仍通用骈文。散文作家一般都兼写骈文,也有一些专以骈文名家的作者。题跋和笔记著作以不尚空谈、切实有据为旨归,这类文体的繁荣也反映了宋代文化的昌明、学术思想的活跃。 宋诗处于唐诗极盛之后,继承和创新成为其发展中的主要课题。宋初分别出现了香山体、晚唐体和西昆体诗人,取法唐代的不同诗人。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在诗文革新中力纠诸体之弊,重视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内容,追求质朴豪健的诗风,同时也开启了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北宋中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先后主导诗坛,进一步丰富于宋诗的题材,在语言形式上多方尝试,形成了鲜明的“宋调”。北宋后期,在黄庭坚影响下形成了江西诗派,讲求诗法,使宋诗进一步向形式化的方向发展。爱国抗敌是南宋诗歌最重要的主题,南宋中期出现了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优秀诗人,形成了宋诗的又一繁荣时期。由于宋诗在唐诗之外别开疆域,后代尊唐宗宋的不同意见也展开了长期争论。 宋词在唐五代文人词的基础上发展,已成为文人手中成熟的创作形式。如何由相对狭小的生活内容转变为表现士人和现实的多个侧面,以及如何处理雅与俗两种艺术趣味的关系,成为宋词发展的主要线索。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以继承“花间”和南唐词人的令词写作为主,柳永开始扩大词的题材,表现与都市生活有关的内容,并将市民阶层的艺术趣味引入词作。苏轼在他之后同样努力于开拓词的题材,但却转向士大夫的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雅俗分流局面形成。北宋后期,周邦彦在词的题材上类同于柳永,但在格调上全力求雅。南宋词人将爱国主题引入词的创作,辛弃疾为杰出代表。其它一些词人则承周邦彦的路子,用更细腻的笔法表现个人生活。宋词在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风格流派,传统的婉约词风与苏轼、辛弃疾所代表的豪放词风的划分。 《诗话》形式的文学批评。 严羽的《沧浪诗话》。 第一章 北宋前期文学 第一节 宋初的诗风与文风 47 宋初文坛的衰弱局面:骈体文和西昆体诗统治文坛。 以徐铉、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乐天体和以林逋为代表晚唐体的流行。 宋初提倡文学复古的有柳开、穆修等人。 精读作品篇目: 林 逋《山园小梅》 第二节 王禹偁 王禹偁的生平。他对文坛衰弱萎靡现状的批评,对诗歌讽谕精神的继承。他的抒发谪居苦闷和闲适情趣的诗作,格 调清而不俗。王禹偁的散文创作:“传道”之作与“明心”之作。王禹偁是宋代文坛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精读作品篇目: 《村行》、《待漏院记》、《黄州竹楼记》 阅读作品篇目: 《感流亡》、《对雪》 第三节 西昆派 西昆派(西昆体)的得名。西昆派的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 《西昆酬唱集》作品的创作特点:同题唱和,“率以藻丽为胜”,少数作品有讽谕之意。 杨亿、刘筠的创作。 西昆派的衰微:统治者的“严谴”,自身的严重缺陷,诗文革新者的批判。 西昆派的影响。 阅读作品篇目: 杨 亿《汉武》、《泪》(锦字梭停掩夜机)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的词 第一节 晏殊及其它词人 宋初词坛概况。 晏殊的生平。晏殊词作的内容:表现优裕生活、闲情逸绪。晏殊词的艺术特色:提倡富贵而不俗,对词境的开拓, 令词的艺术手法,温润秀洁的词风。 欧阳修词风与诗风、文风之别:言情,写景抒怀。欧词的多样风格:疏隽明朗、深婉幽曲。 张先的生平。张先词以小令为主,多写男女之情。张先词的艺术特色:以恬静朦胧的词境表达人生感触,“韵高”。 对慢词发展的贡献。 晏几道的生平和词作内容:小山词的纯情和秀雅特征。 范仲淹、王安石别开生面的词作,预示着新词风的形成。 精读作品篇目: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 张 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晏 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 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48 阅读作品篇目: 张 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 晏 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欧阳修《南歌子》(风髻金泥带)、《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第二节 柳 永 柳永的生平。才子词人。 柳词的内容:酬酢奉献之作,以铺叙之笔描写都市的繁华;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狭邪之作,分别塑造了歌妓和冶游寻欢者的形象;尤工于羁旅行役。 柳词的艺术成就:托新腔以传,投合世俗口味,语言通俗化;大量创作慢词,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铺叙、白法手法。柳词对词体雅俗分流的深远影响。 柳永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大量运用慢词形式,表现手法的丰富和浅近词风,对词的普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词体雅俗分流的深远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阅读作品篇目: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忆帝京》(蒲衾小枕凉天气)、《鹤冲天》(黄金榜上)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北宋的诗文革新 北宋初年的古文先驱者为诗文革新做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诗文革新兴起的原因:北宋政治革新运动的推动,儒学复兴思潮之再起;文坛反骈俪缛丽、反艰涩怪异文风之需要。 诗文革新运动以欧阳修为核心,前有尹洙、范仲淹,同时的有梅尧臣、苏舜钦,弟子有王安石、曾巩、三苏等。尹洙的散文创作。 范仲淹的诗文创作。 精读作品篇目: 范仲淹《岳阳楼记》 阅读作品篇目: 范仲淹《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尹 洙《息戍》 第二节 欧阳修的生平思想及文学主张 欧阳修的生平思想:兼有官僚、学者和文士身份的宋代士大夫典型。一生坚持变革社会现状,“以吏能自任”的从政态度,多次被贬官和受诬陷的经历,不以进退出处为意的处世原则;“治其可知者,置其不可知者”的哲学思想,排斥佛老;对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有很大贡献,是宋学的奠基人。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杰出的文学活动家。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坚持道在文先,重道充文,文与道俱;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反对空洞无物之作,反对繁缛和怪异,力主平易自然,易知易明;提出“穷而后工”的见解。 第三节 欧阳修的诗 矫西昆体浮艳诗风。 49 诗歌内容充实。主气格,倡平易,继承韩愈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开有宋一代诗风。 其诗古今体兼擅,风格因体而异;古诗近于韩愈,参差跌宕,富于气势,兼动荡流走之美;近体仍属唐格,工整、平易。第四节 欧阳修的散文 欧阳修的文章众体兼擅,内容充实。 欧阳修文章精密严谨,平易流畅,感情真挚,语言精美,于叙事、写景与抒情的融合中又颇富理趣。欧阳修的议论文、 记叙文、抒情文各有特色,但婉曲平易、偏于阴柔之美是其共同的风格特色。 欧文承韩柳而有新变,开有宋一代文风,对宋文及后世文产生深远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戏答元珍》、《画眉鸟》、《食糟民》、《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秋声赋》、《五代史伶官传序》、《醉 翁亭记》 阅读作品篇目: 《边户》、《再和明妃曲》、《泷冈阡表》、《梅圣俞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读李翱文》 第五节 梅尧臣 苏舜钦 梅尧臣、苏舜钦的生平。与欧阳修共同倡导诗文革新,尤以诗歌创作知名。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实践:强调美刺传统,以诗干政;力图扩大诗歌题材范围,写作大量咏物诗;促进宋诗散文 化、议论化倾向的形成;推崇平淡诗风,提倡宁野勿新。 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诗风豪爽,时发愤懑。 梅、苏对宋诗发展的贡献。梅、苏诗风的异同及缺陷。 阅读作品篇目: 梅尧臣《汝坟贫女》、《田家语》、《鲁山山行》、《东溪》 苏舜钦《庆州败》、《初晴游沧浪亭》、《览照》 第六节 王安石 王安石的生平和政治改革实践。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王安石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学要有补于世,主张文从于理,重视文学的抒情性。 王安石文章的特点:以明理见长,体现于奏章政论以及记游、杂感等各类文章中;文风雄健精悍。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前期针砭时事,言志议论。后期:写景抒情,诗律精严,深婉不迫。 王安石的后期诗风为宋诗发展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精读作品篇目: 《明妃曲》其一、《河北民》、《泊船瓜洲》、《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 阅读作品篇目: 《元丰行示德逢》、《北陂杏花》、《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 第七节 曾巩、苏洵及其它作家 曾巩的生平。曾巩的论文主张:蓄道德而能文章。曾巩道德内容及醇和平正风格,使之成为古文家中保守持重的代表。 苏洵的生平。苏洵文章的务实、雄辩特色和恣肆风格。 苏辙的生平和思想。苏辙的养气为文说。苏辙的议论文和抒情散文。苏辙的诗歌创作。 王令的生平。王令的独特诗风:寓言托讽,幻想奇特,出语惊人。王令诗的缺陷。 精读作品篇目: 曾 巩《墨池记》 苏 洵《六国论》 苏 辙《黄州快哉亭记》 50 阅读作品篇目: 苏 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王 令《梦蝗》、《暑旱苦热》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的生平:对新法的批评,乌台诗案后被远贬黄州,元陆时期的独立政治态度,晚年远贬海南。 苏轼的思想:对政治和人生的天真态度,“知其当然而求其乐”;政治磨难中的韧性,“非意之来,以理遣之”;对个性自由的希求;对道、释思想的吸收;对艺术的痴情。 苏轼的文学思想:适用为本;有道有艺;“技道两进”;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反对程序化,提倡风格多样。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 苏轼对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期于适用,自由抒情,个性鲜明,非常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文学性。苏轼的各体文章创作:思路开阔的政论、史论文,精采纷呈的抒情辞赋,真情挥洒的短札随笔。 苏文价值重心的转移及其影响。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轼诗歌题材有两大方面:社会与人生。社会题材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苏轼诗的艺术特色:善写运动及场面变化的赋笔,新鲜丰富、重迭运用的比喻,体现自由才性发挥的豪放风格,以才学、议论、文字为诗的习气。苏诗的理趣。 苏轼诗歌的影响。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对词的基本认识:“长短句之诗”,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词的创新:题材扩大,宦海风波、农村生活、人生感慨,无意、无事无不可入词;词风革新,开创豪放风格,拓展超旷词境;语言革新,突破声律束缚,以诗为词,推动词的诗化进程。 苏轼新词风的巨大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戏子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荔枝叹》、《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作品篇目: 《游金山寺》、《百步洪》、《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教战守策》、《留侯论》、《后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日喻》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诗坛 第一节 黄庭坚 黄庭坚的生平。 51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反对“强谏争庭”、物物有托,强调陶冶万物,抒写个人性情;力主推陈出新,讲求诗法、 句法;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黄诗的内容:少量涉及社会民生,多数抒写个人性情,表达孤高迥绝的士大夫心理。 黄诗的艺术特色:押险韵,用僻典,语言生新硬涩,进一步发展了以才学、议论、文字为诗的习气,形成了以瘦劲险崛为特征的“山谷体”。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江西诗派的得名及形成过程。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第三节 陈师道、张耒的诗歌创作 陈师道的生平。陈师道的诗歌创作:闭门觅句的创作习气。刻意求深求简,少数作品有自然真趣。 张耒的生平及诗歌创作。张耒的文学主张:强调文理并重,平易自然。张耒的诗歌创作:多描写田园风光和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其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自然,但缺少变化,时露浅率。 第三节 陈与义与曾几的诗 靖康之变诗坛:对江西诗派创作原则、表现手法的反思。以抗金、爱国为创作基调,以吕本中、陈与义、曾几、刘子翚、王庭珪为代表。 陈与义的生平,靖康事变给他的诗风带来的变化。陈与义的逃难诗与义诗的风格。 吕本中的生平。吕本中在靖康围城内的诗作,学杜而神似。吕本中的诗论:“活法”说。 曾几、刘子翚等人的逃难诗。 吕本中、曾几、王庭珪等人对陆游、杨万里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 阅读作品篇目: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上大蒙笼》、《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陈师道《示三子》 张 耒《和晁应之悯农》 陈与义《次韵尹潜感怀》、《伤春》 吕本中《兵乱后自嬉杂诗》 刘子晕《汴京纪事》 第六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 秦观、贺铸 秦观的生平。秦观词的内容:专主情致,将身世之感融进艳情。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长于铺叙,韵味蕴藉,善用凄迷之景、为宛转之语表达感伤之情。风格纤丽凄婉,为婉约词风代表作家。 贺铸的生平。 贺铸的词介于婉约和豪放两大派系之间。其少数豪放之作,塑造侠肝义胆的自我形象,声情激越悲凉;多为妖冶和幽雅之作,善以凄迷之景抒写闲情闲愁,以深婉密丽见长,近于秦观。 精读作品篇目: 秦 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 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52 阅读作品篇目: 秦 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铸《踏莎行》(杨柳回塘) 第二节 周邦彦 周邦彦的生平。 周邦彦词的题材:承袭传统,题材广泛,多旅思、艳情、咏物之作。 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词律精严,进一步完善词体,多自制新声;讲求章法,工于布局,结构细密,反复曲折,富于 变化;语言典雅精致,善于炼字,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工于描绘,长于铺陈;风格富艳精工。周邦彦对词调发展的贡献。 其它大晟词人:万俟咏、晁端礼。 精读作品篇目: 《苏幕遮》(燎沉香)、《兰陵王》(柳阴直)、《满庭芳》(风老莺雏)、《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阅读作品篇目: 《瑞龙吟》(章台路)、《六丑》(正单衣试酒)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概 说 激烈的社会动荡使文学再次贴近现实生活,表达爱国激情。词作内容与风格的普遍变化:李清照词体现了由北宋向南 宋的过渡;张元干、岳飞、张孝祥的爱国词;叶梦得、朱敦儒、向子湮等词作内容及风格的变化。 南宋前期诗词对南宋一代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李清照 李清照生平的两个阶段:以南渡为界。李清照的性格特点。李清照的诗和散文创作。 李清照的《词论》:坚持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词的内容:前期表现被封闭的妇女生活和心理活动,后期表达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深愁重哀。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融雅俗为一体,情意真切,铺叙自然,语言精美。李清照词的独特价值:知识女性的抒情杰作。 李清照的诗文创作。 精读作品篇目: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永遇乐》(落日镕金)、《声声慢》(寻寻觅觅)、《武 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 阅读作品篇目: 《乌江》、《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金石 录后序》 第三节 张元干、张孝祥及其它词人 张元干的生平。张元干在靖康前后的变化。张元干的爱国词:使豪放词风与新的时代内容相结合。 朱敦儒的生平。朱敦儒抒写亡国之痛的词作,晚年的歌咏隐逸之作。朱敦儒词有多样风格。 张孝祥的生平。张孝祥在隆兴前后的爱国词及其影响。张孝祥对苏轼词风的继承。 李纲、岳飞、胡铨的爱国词。 阅读作品篇目: 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洞庭青草) 53 第八章 陆游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和思想 陆游的生平:幼年所受爱国教育,西北从军,晚年的起落。 陆游的爱国思想及其典范意义:将全部人生追求集中到爱国救国的主题之上,是时代的鼓手,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陆游的文学思想:作文与作人统一,文不容伪,文学成就来源于其爱国思想。 第二节 陆游诗的思想内容 陆游诗歌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战歌:雪耻抗金,收复失地,爱国情感的炽热与强烈。其爱国诗数量多,言恢复者十五六;题材广,从戎诗、书愤诗、 记梦诗;强度和频度:一饭亦忧国;战斗性:执殳为前驱。 闲吟:咀嚼日常生活的隽永滋味——农村风情,书斋生活,爱情波折,宦情冷暖。 第三节 陆游诗的艺术成就 取法广泛,门径宏大:批判琢雕之习,学习屈宋、杜甫、北宋诗文革新诸家。 想象丰富,气势豪壮:幻想、夸张的手法,前人意象的借用,自我形象的塑造,狂放精神与苍凉格调。 观察入微,描写如画:清新的自然画面,丰富的生活场景。 精于锤炼,巧于裁剪: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名章警句,目不暇接。 风格多样:敷腴,俊逸,悲壮,和平粹美。 陆诗在艺术上的缺陷:少数作品浅露;偶有因袭、雷同之弊,创新不足。 第四节 陆游的词和文 陆游词的内容:与诗作相通的爱国词,咏物寓怀词,爱情。 陆游词的风格:或激昂,或凄惋。 陆游的游记文和笔记文。 陆游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金错刀行》、《关山月》、《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 《游山西村》、《示儿》、《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阅读作品篇目: 《山南行》、《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夜泊水村》、《追感往事》、《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沉园二首》、 《跋李庄简公家书》、《入蜀记》二则 第五节 杨万里 杨万里的生平。 杨万里学诗的转变过程。诚斋体。 杨万里诗的内容:关心国事,忧愤时世,描摹自然,表现个人性情。“诚斋体”的艺术特色;以“活法”为诗,善于 捕捉瞬间印象,恢谐幽默的情趣,语言浅易,活泼生动。杨万里诗的局限。 精读作品篇目: 《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 阅读作品篇目: 《晓行望云山》、《道傍小憩观物化》、《闷歌行》 第六节 范成大 范成大的生平。范成大的使金纪行诗:反映遗民生活,表达爱国思想。识见高远,情致深婉。 54 范成大对田园诗发展的贡献:将农事诗、悯农诗与田园诗几种传统结合起来,集田园诗之大成。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 特色;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卷;语言平易明晓;笔调轻灵,颇富情趣。 精读作品篇目: 《州桥》、《后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阅读作品篇目:《催租行》、《夜坐有感》 第七节 尤袤 朱熹 叶适 尤袤的诗歌创作。 朱熹的生平和思想。朱熹的文学主张和文学批评。朱熹的诗歌创作。 叶适的生平和思想。叶适的政论文。叶适对晚唐诗风的提倡。 阅读作品篇目: 朱 熹《春日》、《观书有感》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辛弃疾的生平:参加起义军,反正南归;出任地方官,两次落职;晚年再起,而后落职闲居,抱恨辞世。辛弃疾的军事、政治才能。志在经世救国,为有胆有识的军事家、战略家,且富英雄气质,是封建时代有志之士的典型。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完整全面地展示作者的精神世界。 悲歌慷慨的爱国词:收复中原、抗金报国的英雄斗志;洞察时局的远见卓识;对主和派的嘲讽与抨击;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慨。 清新闲适的农村词:明净秀丽的自然风光,真切淳朴的农村风情,闲暇自适的忘世之情。 流连诗酒及其它应酬之作。 以上这些内容充分而全面地层现了一个封建时代英雄的抱负和追求,痛苦及其排遣方式。辛词展示了一个空前博大的英雄襟怀,也提供了一个性格复杂、个性极为鲜明的人物心灵。这是其它词家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诗文中也极为少见。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继承总结苏轼豪放词、南宋爱国词的传统,广泛学习借鉴其它词家的成就,使其词境变幻多姿,空前丰富。 辛词的艺术特色:想象奇伟,夸张大胆,气势飞动,善于创造雄奇宏阔的意境;不主故常,章法出新,随意变化,屈伸自如;巧用比兴寄托;大量用典使事;经常直发议论;语言丰富多样:化用经史,善用俗语,常以散文句法入词,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当然,少数词因用典和议论过多而流于艰涩,因过分散文化而缺乏韵味。 辛词的风格:以慷慨凄怆、悲凉沉郁为主,而风格多样:情致缠绵的婉约词;豪放、婉约交融,折豪气入柔情,刚柔相济之词;效李易安体、效花间体、效白乐天体等。 辛词集豪放与婉约之大成,将宋词推向了高峰。 精读作品篇目: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永遇乐》(千古江山)、《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阅读作品篇目: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贺新郎》(老大那堪说)、《沁园春》(迭嶂西驰)、《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西江月》(醉里且贫欢笑)、《清平乐》(茅檐低小) 第四节 辛派词人 55 辛派词人是由同一爱国主题联系在一起的,是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群体。与辛弃疾同时的著名词人有陈亮、刘过。 陈亮的生平和思想。陈亮带有政论色彩的爱国词。陈亮爱国词雄豪悲壮的风格。 刘过的生平。刘过的豪放词。晚于辛弃疾的著名词人有刘克庄、刘辰翁等。 刘克庄的爱国词:雄奇豪放近辛,而沉郁浑厚不及。 刘辰翁的遗民词:多哀痛愁苦之情,少豪放悲壮之气。 精读作品篇目: 陈 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阅读作品篇目: 陈 亮《念奴娇》(危楼还望) 刘 过《沁园春》(斗酒彘肩) 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 刘辰翁《永遇乐》(壁月初晴)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其它词人 第一节 姜夔 姜夔的生平。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姜夔词的主要内容:流落江湖的感受,与情人知己的感遇相思,咏物词。 姜夔词的艺术特点:精研声律,意境幽远,追求空灵,格调高雅,富有情韵。 姜夔对周邦彦等婉约词风的继承、发展及对清代浙派词人的影响。 第二节 吴文英 吴文英的生平。非仕非隐的人生。吴词多咏物、怀人及应酬唱和之作。 吴文英爱情词的艺术成就:细致表达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多用象征隐喻,追求典雅、含蓄,词风密丽。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 史达祖轻盈柔媚的咏物词。 王沂孙等人寄托亡国之思的咏物词。 张炎的词作和词论。 词风清丽的周密和别开生面的蒋捷。 精读作品篇目: 姜 夔《点绛唇》(燕雁无心)、《扬州慢》(淮左名都)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 阅读作品篇目: 姜 夔《踏莎行》(燕燕轻盈)、《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 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王沂孙《齐天乐》(一襟馀恨宫魂断) 第十一章 南宋后期诗文 56 第一节 四灵诗派和江湖诗人 “四灵”之得名。 “四灵”诗派的艺术追求:有意与江西诗派相抗,提倡学习晚唐的贾岛、姚合,力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闲适之趣。 “四灵”诗歌的特点:题材琐细,多写山水田园风光、羁旅情思及酬赠唱和、流连光景之作。多用近体,尤工五律。 语言精炼,多用白描,风格清瘦。“四灵”中以赵师秀成就较高。 江湖诗人的构成及名称来历。 江湖诗人不满“江西”诗风,崇尚晚唐诗风,追求率真情趣。江湖诗歌的一般特点:喜作古题乐府和七绝。语意流畅, 然境界狭小,模拟气重。江湖诗人中戴复古和刘克庄成就较高。戴复古的诗歌创作。刘克庄的诗歌创作。 阅读作品篇目: 翁 卷《乡村四月》 赵师秀《约客》、《多景楼晚望》 戴复古《频酌淮河水》、《庚子荐饥》、《江村晚眺》 刘克庄《军中乐》、《戊辰即事》、《苦寒行》 第二节 文天祥及宋末爱国作家 文天祥的生平和抗敌斗争。 文天祥诗的爱国精神和诗史性质。 汪元量在宋亡以后的诗词创作。“亡宋之诗史”,沉郁悲壮的时代特色。 林景熙、郑思肖、刘辰翁等人的诗文创作。 精读作品篇目: 文天祥《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 阅读作品篇目: 文天祥《正气歌》 汪元量《醉歌》、《湖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第十二章 辽金文学 第一节 辽代文学概况 辽与北宋的对峙。辽代的文化发展。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辽代文学的主要作者是帝王后妃和上层人物。萧观音的遭遇 和文学创作。 阅读作品篇目: 萧观音《回心院词十首》、《怀古》 第二节 金代文学概况 金代的文化发展。金代作家的构成。皇室贵族在文化上的汉化,与北宋文学的渊源关系。 金初文学: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人的创作。 金中期文学:蔡珪、党怀英、王庭筠等人的创作。 金后期文学:忧时伤乱的内容。赵秉文的创作。 阅读作品篇目: 宇文虚中《在金日作三首》 吴 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57 王庭筠《河阳道中》 赵秉文《济源四绝》 第三节 元好问 元好问的生平; 元好问的诗歌主张:反模拟,反因袭,贵独创;反矫饰,主自然;力主取材于现实。 元好问诗歌的内容:揭露黑暗统治,反映民生苦难,描写亡国丧乱,写景抒怀之作,其“丧乱诗”是金元之际的时代画卷。 元好问诗的艺术成就:长于七言,尤工七律;感情深挚,气势豪迈;构思奇特,描绘生动,语言精巧缛丽而不失自然。 元好问的词:金词中成就最高者。题材广泛,悲慨沉郁,兼豪放婉约之长。 元好问对保存金代文献的贡献。 阅读作品篇目: 《歧阳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论诗绝句》(池塘春草谢家春)、《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 第二分编 元代文学 绪 论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民族压迫与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繁荣。思想活跃。儒生不幸的遭际。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话本小说的兴盛。戏剧的繁荣。戏剧演出和体制。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散曲之为“散”。活泼明朗与穷形尽相。元诗的风貌。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自然”与显畅。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唐代说话艺术。敦煌藏唐五代话本。宋代说话伎艺。元代说话伎艺。 说话“四家”。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的小说话本。小说话本的体制。爱情故事:描写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感情,表现妇女形象泼辣、勇敢的性格。公案故事:反映社会矛盾,揭露官场黑暗,鞭挞堕落世风。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精读作品篇目: 58 《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阅读作品篇目: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快嘴李翠莲记》、《简帖和尚》 第三节 讲史话本 平话。讲论“古今”。真假相半。 一般结构散乱,人物性格模糊,故事、情节前后不连贯,语言文白夹杂。 现存宋元讲史话本。《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前汉书平话续集》。文字平实质朴,叙事简略粗率,具有民间说话的特色。 阅读作品篇目: 《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 第四节 说经话本 说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五节 诸宫调 诸宫调的起源发展和形式体制:孔三传首创、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刘知远诸宫调》 《天宝遗事诸宫调》。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和流变:唐元稹《莺莺传》——宋代文人歌咏——宋小说、官本杂剧、金院本中的有关名目——《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 董解元的生平。《董西厢》的题材转变:采用了《莺莺传》中崔张恋爱故事,但以大团圆的结局取代了原作的悲剧结局;歌颂了崔张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注入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法的新内容。为反映崔张爱情故事提供了全新的文体。 《董西厢》的艺术成就:结构宏伟,情节曲折而富于变化;刻画了极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曲词优美。 精读作品篇目: 《西厢记诸宫调》(节选) 第二章 元杂剧的生产、发展与兴盛 第一节 杂剧的来源、兴盛及其体制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元杂剧的母体: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的曲牌联套形式,受到宋金大曲、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 元杂剧的出现,大致在十三世纪初叶到中叶。而其兴盛,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起至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约50年。 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二、元代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政治统治的宽松,从不同的侧面促成杂剧的兴盛。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和表演艺术的提高。 杂剧的体制:一、结构体制:大多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二、文学要素:唱词(曲文)、宾白、科范(简称“科”)。三、音乐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牌联套);每折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四、角色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 第二节 白 朴 白朴的生平与剧作。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女主角李千金形象的性格特征:大胆、率真。清新、明快、风趣的喜剧风格。 59 历史悲剧《梧桐雨》。主题思想:概括一代王朝兴亡的变化,流露对时世陵替、人生变迁、盛衰转化的感伤情绪。曲 词文采飘逸而又自然生动。 精读作品篇目: 《墙头马上》、《梧桐雨》 第三节 马致远 马致远的生平与剧作。 历史剧《汉宫秋》是对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改编:故事发生的背景;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王昭君形象。借历史兴亡抒写时代感受。曲词写景抒情,隽美当行。 文人剧表达了失意文人抑郁愤懑的情绪。 神仙道化剧暴露黑暗现实,否定功名富贵,提倡修道登仙。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色彩。 精读作品篇目: 《汉宫秋》 阅读作品篇目: 《荐福碑》、《青衫泪》、《黄粱梦》、《陈抟高卧》 第四节 元代前期其它杂剧作家作品 元前期爱情婚姻剧,表达对封建重压下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反映她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她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所作的斗争。 著名的作品有:杨显之《潇湘雨》,石君宝《秋胡戏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等。 控诉吏治黑暗的公案剧以包公戏为代表。包公戏借宋写元,揭露元代官吏的贪赃枉法和草菅人命,歌颂为民作主的清官,表达人民的爱憎倾向。代表作为李潜夫《灰阑记》和佚名《陈州粜米》。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 家庭剧的代表作家是郑廷玉。《看钱奴》是出色的社会讽刺喜剧;剧中守财奴形象。 历史剧大多带有强烈的现实感,或流露出金、宋文人士大夫的故国之思,或表达了古代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正气浩然的历史悲剧。结构紧凑、简练,曲词刚健、本色。 历史剧中的“水浒戏”,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理想和愿望。康进之《李逵负荆》的主题思想。李逵形象的性格特征:强烈的正义感,戆直、天真、鲁莽。 精读作品篇目: 佚 名《陈州粜米》 郑廷玉《看钱奴》 纪君祥《赵氏孤儿》 康进之《李逵负荆》 阅读作品篇目: 杨显之《潇湘雨》 石君宝《秋胡戏妻》 尚仲贤《柳毅传书》 李好古《张生煮海》 李潜夫《灰阑记》 第三章 关汉卿 60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关汉卿的生平活动。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第二节 关汉卿的社会剧 关汉卿的社会剧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民主性。 《窦娥冤》是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包括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三个层面。《窦娥 冤》的主题: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批判和对仁政德治的追求企望。窦娥形象:善良而坚强的性格。 《蝴蝶梦》和《望江亭》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第三节 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 关汉卿爱情剧很少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起来,大胆揭露社会问题。 关汉卿爱情剧刻划了被压迫的妇女形象,歌颂她们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邪恶势力的精神。女主人公的理想性格。《救 风尘》中的赵盼儿形象。 第四节 关汉卿的历史剧 关汉卿的历史剧总是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现实感受和时代精神。艺术上“多虚少实”。 《单刀会》的故事情节与真实历史。关羽正气凛然、威武神勇的性格特征。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和演出实践,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情节结构严谨,戏剧冲突激烈,场面关 目生动,角色设置妥当。 关剧题材广泛,几无所限制,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关剧语言风格“如琼筵醉客”,豪放不羁,是元杂剧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 精读作品篇目: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阅读作品篇目: 《蝴蝶梦》、《望江亭》、《拜月亭》、《诈妮子》、《西蜀梦》、《哭存孝》 第四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和王实甫的生平 王实甫的生平和杂剧作品。 关于《西厢记》作者的争议。 第二节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 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 崔莺莺的恋爱心理: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恋爱心理的展开过程及其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 张生形象的性格特征。 红娘形象的性格特征。 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突破一般杂剧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的体制:五本二十一折;若干折由数人轮唱。明人称为“传奇之祖”。 情节单纯,结构严谨,而又波浪迭起,悬念丛生。 61 语言的性格化和戏剧性。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通晓流畅 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的明清刊本。 《西厢记》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西厢记》 第五章 元代后期杂剧 第一节 杂剧中心的南移和逐渐衰落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杂剧开始传播到南方。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临安一带。 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左右开始,杂剧的演出虽然还很盛行,但创作从总体上却逐渐趋向衰微。 元杂剧创作衰微的主要原因:杂剧演出中心南移,使杂剧离开了哺育它形成、生长的土壤;元代后期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程朱理学的渗透,严重地削弱了杂剧创作的思想价值;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 郑光祖是元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 郑光祖的生平与剧作。 《倩女离魂》的主题思想:情与礼的冲突。张倩女形象的双重身份:客观实体的人和虚幻的精魂。曲词艳丽流畅,婉转动人。 郑光祖的文人剧,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绪。历史剧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郑光祖剧作曲词秀丽流转,音调和谐,但思想较为贫弱,艺术上过于雕琢。 精读作品篇目: 《倩女离魂》 阅读作品篇目: 《王粲登楼》、《周公摄政》 第三节 元代后期其它杂剧作家作品 元代后期的爱情婚姻剧,更多地表现文人才子的风流逸事和青年男女的旖旎艳情。 乔吉的生平与剧作。曲词以华美流丽着称。 家庭剧的代表作家秦简夫,其剧作充满道德色彩。 历史剧大多表彰古代“圣君贤相”、“忠臣义士”,要求恢复儒家仁政,振兴封建伦理,以挽救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代表作家有杨梓。 以前代文人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宫天挺《范张鸡黍》的主题:揭露官场与考场的暗无天日。曲词激越豪放,笔力遒劲。 精读作品篇目: 乔 吉《两世姻缘》 阅读作品篇目: 秦简夫《东堂老》 杨 梓《霍光鬼谏》、《豫让吞炭》 宫天挺《范张鸡黍》 第六章 元代散曲 62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发展 北方民间俗谣俚曲流行,在宋、金对立时期,吸收、溶化了民间新兴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逐渐形 成散曲。 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佑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的特征:质朴、泼辣、浑厚。后期散曲的特征: 清新、细腻、典雅。 散曲又称“乐府”、“清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小令的体制。套曲的体制。 曲与词的比较:结构形式;音韵;语言;艺术风格。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刘秉忠、卢挚、姚燧。 杂剧作家、书会才人: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提高了散曲 的艺术境界。 关汉卿的散曲。《一枝花套》(不伏老),思想深刻,比喻生动,语言泼辣。他描写男女恋情的小令,纯真、泼辣。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的象征意义。 白朴的散曲。抑郁牢骚之作。男女风情之作。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叹世之作。咏景之作。恋 情之作。 精读作品篇目: 关汉卿《一枝花套》(不伏老)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 白 朴《寄生草》(劝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夜行船套》(秋思) 阅读作品篇目: 关汉卿《沉醉东风》(送别)、《四块玉》(别情) 白 朴《喜春来》(知机)、《喜春来》(题情) 马致远《拨不断》(布衣中)、《寿阳曲》(云笼月)、《耍孩儿套》(借马)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张可久的生平。抑郁感愤之作。山林隐逸之作。写景之作。风格雅正典丽,讲究曲律和音韵。 乔吉的散曲,或写客居异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经历,或感愤世事,不满现实,或歌咏山水风光、寄情声色诗酒。风格 婉丽,构思奇巧俊丽,语言不避俚言俗语。 贯云石和徐再思。 张养浩的警世之作和归田之作。语言浅显流畅,感情真朴醇厚,风格以豪放、清逸为主。 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套》(高祖还乡)。嘲讽封建最高统治者。构思巧妙,结构紧凑,语言犀利辛辣。 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套》(上高监司),以散曲为政论 精读作品篇目: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红绣鞋》(警世) 睢景臣《哨遍套》(高祖还乡) 张可久《红绣鞋》(天台瀑布寺)、《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乔 吉《水仙子》(寻梅) 阅读作品篇目: 张可久《清江引》(桐柏山中)、《水仙子》(怀古) 63 乔 吉《山坡羊》(朝三暮四) 贯云石《塞鸿秋》(代人作) 徐再思《阅金经》(春) 刘时中《端正好套》(上高监司) 第七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发展及其体制 南曲戏文,简称南戏。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 宋代的南戏。《张协状元》。 元代前期南戏的发展。元代流行的南戏剧目。南戏的编剧活动和演出活动。 元代后期南戏蔚然大兴。 南戏的体制:一、结构形式:一本十多出或几十出,下场诗:上场引子、定场白。二、音乐形式: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演唱形式多样;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乐器伴奏以鼓板为主。不同地区出现不同声腔,如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三、角色体制;以生(男主角)、旦(女主角)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明代传奇戏曲大体上沿用了南戏的戏曲体制。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的生平和思想。仕途的坎坷。浓重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琵琶记》的版本。故事源流。 高明对南戏旧作的改编。蔡伯喈形象:“全忠全孝”。“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赵五娘形象的性格特征:善良、勤朴、坚忍、尽责。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结构布局,双线并进,交错映照;兼用通俗的口语和秀雅的文语,意趣深隽,自然流畅。有些片断骈俪过重,开明代传奇作家琢句修辞之端。 《琵琶记》是把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 精读作品篇目: 《琵琶记》 第三节 “荆刘拜杀”及其它 《荆钗记》。作者为元人柯丹丘。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情节关目生动,文词质朴自然。 《刘知远白兔记》。作者为永嘉书会才人。李三娘形象。“发迹变泰”的思想。文词质朴自然。 《拜月亭》。作者未详。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提倡不以贫富为转移的婚姻观,批判以门第为标准的婚姻观。幽默风趣的喜剧情调。语言天然本色。 《杀狗记》。作者未详。据元杂剧改编。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语言通俗质朴。 其它宋元南戏作品。 阅读作品篇目: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第八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诗文的基本特征 64 元代诗文可以延佑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文基本特征:延续金、宋习气。诗人“宗唐得古”。散文或宗唐、或宗宋,提出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 后期诗文基本特征:南北文风逐渐融汇,促成诗文兴盛。元末,社会矛盾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性增强。 第二节 元代前期诗文作家 前期诗文作品多表现怀念故国、感叹乱世、哀伤身世、向往田园等内容。 前期北方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提倡遒健宏敞的风格。 王恽和姚燧。 刘因的生平与作品。诗多兴亡感慨。题画诗、山水诗、咏史诗。标榜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 前期南方诗文承袭宋季浮靡之风而略变之,诗文风格趋向清婉深秀。戴表元和赵孟頫。 精读作品篇目: 刘 因《白沟》、《观梅有感》 阅读作品篇目: 刘 因《饮山亭雨后》、《村居杂诗》、《辋川图记》 戴表元《感旧歌者》、《送张叔夏西游序》 第三节 元代后期诗文作家 虞集的生平。诗坛领袖。提倡宗唐宗古。诗风清和淡远,声律圆熟。散文多为应酬文字,人称盛世之文。精当圆熟, 境趣自生。 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称“元诗四大家”。 萨都剌、马祖常、张翥等作家。 王冕的生平。反映社会现实之作。表现清雅高洁情怀之作。诗风朴直豪放,时或生硬粗糙。 杨维桢的生平。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反对宗唐模古。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 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并因此形成“铁崖派”。风格奇艳诡谲、雄健纵横。竹枝词、宫词和香奁诗。 精读作品篇目: 虞 集《挽文山丞相》 王 冕《冀州道中》、《白梅》(冰雪林中着此身) 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 阅读作品篇目: 萨都剌《上京即事》、《早发黄河即事》、《满江红》(六代繁华) 张翥《题牧牛图》 王 冕《虾蟆山》、《伤亭户》、《村居》(英雄在何处) 杨维桢《鸿门会》、《海乡竹枝词》 第五编 明清近代文学 第一分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一、明代社会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65 明代(1368—1644)共历16帝,有国277年。从明世宗嘉靖(1522—1566)元年以后,明代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一些变 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史学家大多以嘉靖时期为界将明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明前期,统治者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同时设立锦衣卫,屡兴文字狱,并重用宦官,后又增设东厂,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明前期对农业的发展较重视。对手工业工人给予了较多的自由制作时间,使商品生产的因素大为增加。商业活动频繁。 明后期,土地兼并激烈,赋税徭役加重,造成流民大量出现。政治斗争也日趋激烈,严嵩、魏忠贤等先后乱政,遭到东林党人抨击。 明代手工业发展迅速,在官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外,出现了手工业工场,雇用劳动者与资本占有者之间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此同时,商品流通活跃,市民人数增加。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实施了更为完备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取士,极大束缚了文人的思想。弘治、正德间,出现了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这是明代理学的重要发展。王学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在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和启发大胆思想方面也起了某种积极作用。 王守仁之后,王学的流派很多,其中重要的有泰州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王艮、李贽等。他们较鲜明地肯定了人的生存中的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代表了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意识形态中的某些变化。 明后期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活跃局面。 二、明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明代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状况。明前期,除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以及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文学长期停滞不前。后来,“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以抵制明朝的正统“儒”道,提倡恢复到宋以前的“儒”道,明代文学由此开始出现变化。 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的出现,带来了文学的巨大变化,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李贽、徐渭、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封建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反对摹拟古人,强调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极大冲击了文坛上的复古主义;重视并提倡戏剧、小说、民歌等通俗文学。在这种进步文艺思潮的呐喊声中,文学获得了巨大发展。 三、明代文学的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中、后三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的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中、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蒙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其形式特点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讲史话本有分节讲述和每节用题目提示内容的形式特点,这成为章回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的形式的起源。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讲史小说,已初步具有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至明嘉靖、万历时期《金瓶梅》、《西游记》的出现,章回小说在形式上更加成熟。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从故事的产生到最后成书,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西晋初年陈寿的《三国志》及南北朝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释。宋元时期出现的讲史话本《三分事略》、《全相三国志平话》及杂剧中的三国故事剧。罗贯中在此基础上 66 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刊本。清初毛宗岗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加工 修改,书名为《三国志演义》,通行本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生平。 第三节 在理想与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演义》的主旨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痛恨昏君贼臣、渴慕明君良臣。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才能上崇尚智勇。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寄托了明君贤相和渴望天下安定统一的政治理想,明显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在思想上还较突出地赞美了封建时代“忠”、“义”等伦理道德观念。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四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主要全景式描写了汉末至晋初间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出现的各类人物的活动,表现出非凡的叙事才能。作品的艺术结构宏伟壮阔。其主要人物形象是蜀汉集团中的诸葛亮,这与全书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和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作品虚实结合,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能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能和忠贞的特征化典型,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诸葛亮的形象对后世产生了较积极的影响。典型人物形象还有曹操(奸绝)、关羽(义绝)等。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地位和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的巨大成功,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在此之后,历史演义小说繁荣,出现一批列国系列、隋唐系列的小说。 《三国演义》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三国演义》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水浒传》是与《三国演义》同期出现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其成书经历较长的过程。北宋末年的宋江农民起义。南宋和元代流传的宋江等起义英雄的故事。元明之际,作家在流传于讲史、杂剧等艺术中的宋江起义军故事的基础上编写成《水浒传》。 《水浒传》的编著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施耐庵的生平。《水浒传》的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金圣叹批改删定的七十回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水浒传》描写了宋江起义的全过程,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小说起于高俅发迹,迫害忠良,于是天下英雄揭竿而起聚义于梁山,而后接受招安,征辽平方腊,终于被奸臣谋害,魂聚蓼儿洼。内容完整统一,在最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揭示出“乱自上作”“奸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歌颂了反抗压迫的英雄“替天行道”的业绩,也写出了他们的不幸结局。 《水浒传》对宋江起义军的描写是受主客观多种原因影响的。英雄们的斗争并不以推翻宋王朝为目标,只限于反贪官的范围,行为自始至终带有封建忠义的政治色彩。作品忠实地反映出封建时代人民起义的悲剧性命运,蕴含着极深刻的历史悲剧精神。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水浒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语言继承和发展了话本的艺术传统,成为一种成熟的白话书面语言,明快洗炼,富有形象感和表现力,富于个性化。是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水浒传》在环境与情节中对人物的描写刻画 67 达到了个性化的程度,塑造了一批同而不同、神态各异的英雄群像。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其情节结构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但是前半部犹如长江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 后半部则如长江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生活及文学等多种领域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在它之后出现了一批英雄传奇小说,如《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它在国外也有多种语言译本,影响很大。 精读作品篇目: 《水浒传》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高启的生平,他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高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其诗多取法前人而自成一家,清峻超拔,富于才情,对明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杨基、袁凯的乱世之音、身世之感。 宋濂的文论主张。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文笔简洁生动。 刘基的生平。 刘基的文学成就在诗、文两个方面。其散文丰富多样,尤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文笔犀利,语言朴质。其诗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风格沉郁。 精读作品篇目: 宋 濂《阅江楼记》、《送东阳马生序》 刘 基《卖柑者言》 高 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皇秉烛夜游图》 杨基《忆昔行赠杨仲亨》 袁凯《白燕》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的特征及其与时局和作家遭际的关系。 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台阁体诗文。 茶陵诗派。 李东阳的生平。李东阳的诗论。其诗在内容上有一定社会意义,冲击了台阁体文风,对明中后期诗文发展有明显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李东阳《寄彭民望》 第三节 明代的八股制艺文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体制与特征。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 前七子的复古文学主张。 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 68 李梦阳的诗歌讲究结构和章法,描写与议论结合,笔力颇为雄健,但创作中模拟前人的倾向较明显。何景明的诗歌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风格平实。 前七子的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对民间生活的显现。 精读作品篇目: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林良画两角鹰歌》 何景明《岁晏行》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李攀龙的生平。李攀龙在文学上的复古主张。诗歌创作的特点。 王世贞的生平。王世贞的文学主张: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格调说中的重情色彩。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谢榛的生平。谢榛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特点。 宗臣的生平。 阅读作品篇目: 李攀龙《挽王中丞》其一、其二 王世贞《登太白楼》 宗 臣《报刘一丈书》 第三节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归有光和唐宋派 王慎中的文学主张。唐顺之的文学主张。归有光的生平和思想。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宗法态度的变化与差异。文以明 道说的延续。其散文抒情叙事感情真挚,通俗畅达,富有文学意味。 唐宋派的文论与创作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有一定冲击。 精读作品篇目: 归有光《项脊轩志》 阅读作品篇目: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归有光《寒花葬志》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居创作 明初戏剧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继元之馀风,杂剧的创作仍较活跃。二是杂剧在体例上主要仍依元杂剧之旧制,但 也有变体出现。三是戏剧的伦理道德说教色彩较重。代表这种创作倾向的作家有皇族朱权、朱有墩,御前侍从贾仲明、 杨讷等。四是在杂剧创作中也有一些较优秀的作品,值得提出的作家还有刘东生及其《娇红记》。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王九思的生平。王九思的戏剧代表作是《杜甫游春》。此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明代社会政治现实。艺术上曲 文书卷气较浓,带有案头化的倾向。 康海的生平。康海的戏剧代表作是《中山狼》。此剧的内容有一定社会意义。艺术上关目曲致,文词自然朴质。 徐复祚的《一文钱》等讽刺剧;陈与郊的爱国题材杂剧;冯惟敏的爱情题材杂剧。 精读作品篇目: 69 王九思《杜甫游春》第一折 康 海《中山狼》第四折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部杂剧的合称,其中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的是《渔阳弄》。 《四声猿》继承了宋元戏曲抒写真情、字字本色的特点。内容具有社会意义。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本色流畅,充满抒情的浪漫色彩。《四声猿》在杂剧体制上也有创新。 精读作品篇目: 徐 渭《渔阳弄》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明初传奇的渊源及体制:传奇色彩;最初音乐与表演上的随意性,渐趋音乐的规格化和文词的典雅甚至骈俪化。 道学气与八股化:《五伦全备记》、《紫香囊》。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粗糙、因袭,但瑕不掩瑜。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 明中期传奇演唱的南曲声腔,主要有弋阳腔、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等。嘉靖、隆庆间,著名曲师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此后昆山腔在剧坛上占居了主要位置。 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最先用改进后的昆腔填写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贡献。《浣纱记》是一部叙写春秋时吴越两国争战的历史剧。剧中穿插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全剧以生、旦的悲欢离合贯串吴越两国的兴亡,这种借生旦爱情以抒写历史兴亡的方式,对后世传奇有明显的影响。 与《浣纱记》大致同一时期出现的著名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的《鸣凤记》等。前者取材于《水浒传》,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上结构与文辞俱佳。后者取材于明代社会政治事件,写的是仁人志士与严嵩奸党的斗争,作品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对后世时事剧的大量出现有深刻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梁辰鱼《浣纱记》第三十出《采莲》 李开先《宝剑记》第三十七出《夜奔》 无名氏《鸣凤记》第十四出《写本》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概述:万历、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高潮和繁荣期,作品多且好,昆腔与弋阳腔彼此争胜,创作精神是个性张扬。反封建的婚恋戏、倡导爱国主义的作品、道德说教剧与宗教演示剧都颇有规模。 高濂的《玉簪记》、孙任儒的《东郭记》《醉乡记》合称为《白雪楼二种曲》、周朝俊的《红梅记》《矫红记》等剧作。 阅读作品篇目: 周朝俊《红梅记》第十四回《鬼辩》 高 濂《玉簪记》第二十二出《秋江》 孙钟龄《东郭记》第二十六出《妾妇之道》 第四节 吴江派和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70 沈璟是吴江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明后期曲坛上的代表作家之一。沈璟的戏曲理论的基本内容见之于所著《南词全谱》。这部著作审定宫调曲牌、规范句法格式、确定声律音韵、分辨正字和衬字、标出板眼,较全面构建了以昆曲为主体的新 传奇的格律体系,对昆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沈璟的传奇作品,内容上具有讽世特点,艺术形式上也有新的探索。 沈汤之争:沈氏的道德说教论、本色论、声律论,理论与创作的不吻合。 吴江派主要作家有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晋、叶宪祖等,他们是当时戏剧理论与创作的中坚。 临川派(也称玉茗堂派)作家:吴炳及《画中人》、《西园记》,阮大铖及《石巢四种》(《燕子笺》《春灯谜》《双金榜》《牟合尼》),孟称舜及《娇红记》 精读作品篇目: 沈 璟《博笑记》第五、六出《乜县丞》 第七章 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 汤显祖的生平。坎坷的仕途。 对朝政的抨击。 追怀善政。弃官归乡,归隐玉茗堂,创作《临川四梦》,完整展示其“至情论”。 汤显祖在思想上师承泰州学派,并受到李贽和佛学大师达观的影响,徘徊于儒释道之间。主张人生的“至情”论,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有情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戏剧表演。在政治上,与东林党的政治倾向相通。在文学上,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注重艺术家的创新精神;语言散韵相间,生动传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童话文学色彩。 第二节 《牡丹亭》 题材渊源:题词称李仲文、冯孝将儿女事,但实为《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人物性格冲突:杜丽娘小姐的身份、青春的觉醒、对美与爱的追求;春香的活泼可爱,柳梦梅的痴情、钟情与纯情。 浪漫主义风格:为爱生而死,死而生;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 文化警示意义: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市民阶层对个性解放思潮的推动。 第三节 “临川四梦”的另三部戏 《紫钗记》:处女作《紫箫记》中辍,故这是汤氏第一本完整的传奇作品,本事出自唐传奇《霍小玉传》。霍小玉与黄衫客的形象。缺点是结构散漫拖沓、未脱骈俪词章、戏曲味道不醇厚。 《南柯记》:出自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可以联想到汤显祖对官场的彻悟。 《邯郸记》:出自唐传奇《枕中记》。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 “四梦”之比较:从题材看,前两剧为儿女风情戏,以女性为主角;后两剧为政治问题戏,以男性为主角。从审美倾向看,风情戏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而政治戏的基点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从曲词看,风情戏艳丽多姿,政治戏尖锐深刻。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 第三节 汤显祖的影响 临川派作家:一般认为有吴炳、孟称舜、洪升、张坚和朱京藩等。后人改编汤剧。社会影响:娄江女子俞二娘和内江女子之死,冯小青的绝命诗。“临川四梦”的演出与传播,案头场上兼擅。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71 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玄奘取经题材的神话和孙悟空形象的演化:玄奘其人,《大唐西域记》的神异色彩,唐末的《独异志》、《大唐新语》,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的猴行者形象,《古岳渎经》的水怪无支祁和古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奴曼。元代师徒四人故事定型。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永乐大典》残文“梦斩泾河龙”,古朝鲜《朴通事谚解》的“车迟国斗胜”。 作者问题:明刊本无署名,清初丘处机说,吴玉搢提出的吴承恩说,鲁迅、胡适的考证确认。吴承恩其人。 版本:嘉靖、万历的“鲁府”本、“登州府”本已佚。万历二十年刊金陵世德堂本是现存最早本。《西游记证道书》等。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做” 游戏中存至理:宣扬“明心见性”的心学,客观上张杨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心学的“求放心”、“致良知”与《西游记》“心猿归正”的总体设计,孙悟空宣扬“明心见性”。前七回想谴责“放心”之害,客观上赞颂了自由和个性,恰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第七回“定心”之后取经“修心”则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明代中后期普遍追求的人性美。 《西游记》既有整体性的寓意,又有局部性的象征:对现实的隐曲批判,机锋百出,醒目警世。 第三节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是《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 多角度、多色调描绘人物形象,如猪八戒的憨厚、纯朴,偷懒、自私贪小、耍小聪明、既贪恋世俗享受,又执着追求理想。 以戏言寓诸幻笔是《西游记》另一艺术表现特点: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明末形成神魔小说流派:1、《西游记》的续书、仿作、节本及配套的系列丛书;2、为神仙立传型作品;3、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 天启年间许仲琳、李云翔的《封神演义》描写的是中国历史上武王伐纣的故事。作品假借历史事件,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但宿命论观点浓重。《封神演义》在艺术上有较浓的民间神话传说的色彩。想象奇特,但偏于叙事而略于写人,写人重神奇性而忽略人性,故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情节多雷同,描写多程式化。 其它神魔小说,较重要的有《后西游记》、《钟馗斩鬼传》、《绿野仙踪》等。 《西游记》的影响。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年代与作者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经过作者完整构思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其次,它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写家庭生活为主的长篇小说,开创了世情小说这一派。 成书的年代及作者情况。 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给董其昌的信提及此书。或称此书成于嘉靖年间,一般认为成于万历前中期。这是官商结合、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奢华淫逸之风弥漫的时代。 作者之谜:兰陵笑笑生,说法种种,都缺乏确凿证据。2005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有房文斋《金瓶梅作者考》认为是丁纯、丁倠宁、丁耀亢父子作,可参考。 72 版本:抄本,万历(词话)本,崇祯本,张竹坡批点本。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人情风俗画 《金瓶梅》借《水浒传》“武松杀嫂”一节,由西门庆一家的日常琐事而写及天下国家。《金瓶梅》是一部描绘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金瓶梅》在内容上描绘出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丑恶及社会黑暗污浊的一面。小说以集官僚、恶霸、商人于一身的西门庆为中心人物,多侧面描写了他在社交、官场和家庭两性生活方面的劣迹;还描写了西门庆妻妾间的争斗,并刻画了一群帮闲人物的可恶嘴脸。作品对世态人情的讥刺,是同时代任何一部小说都不能比拟的。 它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生:解剖人性的弱点,不一味否定对财色的追求,却在更高层次上告戒人们:兽性毕竟不等于人性。 但是,作品缺少批判黑暗的思想武器,其性描写虽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但渲染较多,影响了它的价值与流传。结局以出世的因果报应宿命观和色空虚无思想解释人生,缺少思想的高度。整个《金瓶梅》世界一片漆黑,令人感到悲哀、窒息。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寄意于时俗:进入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从歌颂英雄豪杰、宣扬理想精神转向暴露讽刺假、恶、丑。 《金瓶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金瓶梅》从过去侧重叙述故事转向描写人物,细腻刻画人物的立体化性格,细节描写丰富,语言生动传神,妙在家常口头语。《金瓶梅》在直线推进故事发展时,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结构。它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写实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金瓶梅》的续书及影响 《玉娇梨》及丁耀亢的《续金瓶梅》等续书。它奠定了世情小说发展的基础,对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形成描摹世态和讽刺暴露社会黑暗的两派。也有不良影响。 《金瓶梅》在海外。翻译、研究工作做的最好。 阅读作品篇目: 《金瓶梅》 第九章 “三言”“二拍”和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明代小说家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后世称之为“拟话本”。 拟话本继承了宋元话本艺术的传统,并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其一,拟话本不再是为讲唱用的,而是供人们阅读的,叙事角度由诉诸于听觉转向诉诸于视觉,使小说创作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书面语言表达的优势,写作艺术技巧更趋成熟。其二,拟话本中不少作品是由宋元话本整理加工而成的,并且出现了专门的集子。其三,作家的参予提倡,使拟话本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味较宋元话本有一定提高,开始进入文学的殿堂。 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万历间又有“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其后冯梦龙编成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三言”,凌蒙初创作了“二拍”。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出现了《型世言》等一批作品。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主要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暴露社会政治的黑暗、礼教的虚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描写爱情与婚姻的作品丰富多彩,爱情主题有了新的发展;注重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观点的透视,并表现出新的认识;有不少关于市民生活及商业活动的描写等。 73 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三言”“二拍”故事的主角,而且往往是正面形象。 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突破贞操观念。 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鞭挞奸臣、贪官、酷吏,而清官也趋向市民化。 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大多数作品主张克制“情”、“欲”,回归“理”与“礼”。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注重作品的立意,在题材内容上讲究故事的趣味性,将平凡的故事写的曲折工巧;在结构上重视空间和时间顺序,尝试使用复线结构、板块结构和变换视角;巧用误会法和小道具,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波澜起伏;善于在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中用白描的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生动、细致、入微;语言简炼传神,自然、贴切、多变。 精读作品篇目: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 阅读作品篇目: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滕大尹鬼断家私》、《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小说活跃。瞿佑的《剪灯新话》轰动文坛;在它的影响下,还有《剪灯馀话》、《觅灯因话》等。 明代笔记小说繁盛,品种齐全,远胜唐宋,但艺术上少开拓。有志人、志怪、琐语清言、幽默笑话等类。收集、汇刊之风大盛,出现了大批选集、丛书。 明代文言小说对清代有承上启下作用,为白话小说和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对越南、朝鲜、日本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一节 李贽 李贽的生平。其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在文学观念上主张“童心说”,即表现“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其作品抨击假道学,文风直率辛辣犀利,锋芒毕露。 第二节 袁宏道和公安派 在公安派出现之前。思想家李贽在文学方面的活动对文坛有较大影响。李贽的文学主张。 袁宏道的生平。 袁宏道及公安派“性灵说”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注意到作家的个性,反对复古主义,反对假道学,认识到文学应随时代而变化。 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特点是直抒胸臆,摹物写景,抒情言事,颇清新洁静,富有个性,具有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但流于浅率化,未能做到广泛描写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公安派之后著名的文学流派是竟陵派,其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他们受公安派的影响,但看重学古,不满公安派末流的俚俗肤浅,却误入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 精读作品篇目: 袁宏道《满井游记》、《徐文长传》 第四节 晚明小品 晚明小品由于文人文学趣味的变化而兴起。创作特色之一是生活化、个人化:代表作家有公安三袁和张岱等;特色之二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 小品文的影响直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74 第五节 明末文坛 张溥、张采等发起的复社与陈子龙、夏允彝创建的几社,后来陈子龙是两社的实际领袖。 陈子龙诗歌创作的时代特色:抨击权奸误国、感叹时局危难,慷慨激越、沉郁悲凉;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色:乡土之思、国破家亡之痛、誓死复国之志,或凄楚哀婉、或于悲凉中寄寓激昂。 精读作品篇目: 张 溥《五人墓碑记》 夏完淳《别云间》 张 岱《西湖七月半》 阅读作品篇目: 陈子龙《易水歌》、《秋日杂感》其四 夏完淳《细林夜哭》 张煌言《被执过故里》 张 岱《湖心亭看雪》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的散曲 明初曲坛相对沉寂,主要有皇室贵族朱有燉的《诚斋乐府》。 中期开始兴盛:北方有王九思、康海,同为前七子,遭遇相同故反映世态炎凉、官场险恶,多愤世嫉俗之作,解官后放情任性,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豪放雄迈;南方有王磐、陈铎,风格清丽俊逸。陈铎的散曲题材广泛,注重对世态风俗的描绘。王盘的散曲自娱之作较多,但不乏讽刺权贵的作品。诙谐风趣,有里巷歌谣的特色。 嘉靖以后,主要有冯惟敏、金銮、梁辰鱼、施绍莘等。以冯惟敏的散曲现实性较强,对农家的生活遭遇有较多反映。 第二节 明代的民歌 民歌是明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来自市井和乡间,现实生活的气息极浓。“为有明一绝”。文人的关注使之大为兴盛。《词林摘艳》、《雍熙乐府》等选本大量涌现。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最重要,其特点是:,、真实描绘世情俗态、民俗味道浓烈;,、热烈歌颂自由爱情;,、刻画形象、语言艺术手法丰富新颖、创作技巧进一步成熟。 阅读作品篇目: 陈 铎《水仙子》(瓦匠)、《醉太平》(挑担) 王 盘《朝天子》(咏喇叭) 冯惟敏《胡十八》(刈麦有感) 第二分编 清代文学 绪 论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者统治全中国的王朝。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普遍存在,民族矛盾尖锐;汉族地主阶级内部拥满与反满斗争激烈。清统一中国后,对内实行一系列恢复农村经济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繁荣;对外限制贸易,遏制西方殖民势力入侵。 75 清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形成皇帝裁决一切的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以汉制汉”加强思想控制是清统治者的重要统治方略。沿袭八股取士制度,对文人采取笼络和镇压并用的政策。严禁文人结社,大兴文字狱,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编篡《四库全书》大规模销毁一切不利于清统治者的历史文献和其它书籍。与之相应的是文化思想领域的激烈斗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带有民主性或非偏救弊的改良主张;批判和反抗民族压迫;以经学反对程朱理学及明末空谈心性的王学。表现出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 经济文化的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集团的奢糜腐败,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列强的入侵,终于导致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进入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清前期至清中叶文学众体兼备:诗、词、文、戏剧、小说、弹词等说唱文学等,应有尽有,而以小说和戏剧为主体。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激烈斗争,形成清前期至清中叶重要的思想潮流,也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思想特征。文人或感慨兴亡,或润色鸿业,或指摘时弊,或追求超脱,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加上文学领域因袭、复古之风较盛,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从总体上呈现出某些总结时期的特点。 小说是这一时期取得成就最高的一个领域,文言小说出现了集大成之作《聊斋志异》;白话小说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此外,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戏剧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在清前期出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杰出的传奇作品。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典雅的传奇日趋衰落,更加通俗、更易为市民接受的地方剧种的勃兴,地方剧种在激烈竞争中相互融合。 这一时期的传统诗文流派众多,作品丰富,几乎历代盛行的文体、流派均有继承和发展,如诗歌领域先后出现的“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和“性灵说”;词出现了浙西派、仿苏辛的朱彝尊词、仿李煜的纳兰词;文有桐城派古文和骈文“中兴”等,但都是表面繁荣,实际上因袭气重,缺乏创新,成绩平平,而最终陷入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标志着传统诗文无可挽回的衰落趋势。 这一时期的弹词、鼓词等说唱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在系统化、专门化方面均超过前代,文学古籍的整理也表现出总结时期的特征。 清代的历史,一般分为清初、清中叶和晚清三个时期,而晚清已属近代了。文学的分期与历史分期大体相同,只是在断限上稍有争议。清初,一般指从清朝建国到雍正年间;清中叶,一般指从乾隆至道光二十年(1840)。也有人将清初划至乾隆。晚清,指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清朝亡国,在文学上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诗文力矫明末冗弱空疏习气,无论是激烈抗争的遗民,抑或屈辱变节的降臣,其诗作都有较充实的内容,多有故国之思,带有强烈民族特性和鲜明的历史特征。而抒写个人感慨的词也应时复兴。形成繁荣局面。 第一节 逸民诗人 清初遗民诗人是当时诗坛创作的主体,从传统的民族立场和气节出发,作品深刻反映了清初的社会和民族矛盾以及诗人们的种种心态。成就较高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 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诗歌特点:寓有强烈家国兴亡之感。取材宏富,反映特定时代风貌,被称作“一代诗史”。诗风沉郁苍凉,富于书卷气。 精读作品篇目: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一、其二、《精卫》 阅读作品篇目: 76 吴嘉纪《临场歌》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是清初散文三大家。其中侯方域成就略高。作品流畅通达,词藻富赡,具有小说意味。 精读作品篇目: 侯方域《李姬传》 第三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共同特点:都是降清明臣。诗歌宗唐,反对剽窃与拟古的萎靡诗风。他们上扫明代前后七子颓风,下启有清一代诗歌风气。 钱谦益身世仕途。入清后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特色。致力于清诗建设,嗤点前贤。常熟的虞山诗派及冯班等的诗作。 精读作品篇目: 钱谦益《后秋兴》 第四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吴伟业的生平。 吴诗特点:广泛反映了明末清初史实;观照历史兴亡,以诗存史;痛失名节的悲吟;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辞藻优美、华艳动人,音调和畅铿锵,尤长于七言歌行,号“梅村体”。《圆圆曲》为代表作。 精读作品篇目: 吴伟业《圆圆曲》 阅读作品篇目: 吴伟业《过淮阴有感》其二 第五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清初词人辈出,“驾元明上”。揭开清词帷幕的陈子龙于词推崇五代北宋,以“婉畅浓逸”为宗。而尤以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成就高,影响大。 陈维崧的生平。陈词有苏辛之长而自成一家,气势雄浑,笔力遒健。词作不仅题材广泛,且“填词之富,古今无两”。然间或雄爽有馀,沉厚不足。 朱彝尊的生平。朱词以姜夔、张炎为宗,绮旎风雅,精工隽永,然多记琐事,多宴游应酬之作。 纳兰性德的生平。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其词作近于李煜,流丽自然,描写边塞生活的小令和悼亡之词沉挚清婉,尤为世所称道。 曹贞吉、顾贞观等。 精读作品篇目: 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朱彝尊《解佩令》(十年磨剑)、《桂殿秋》(思往事) 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长相思》 阅读作品篇目: 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纳兰性德《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第六节 王士祯与康熙诗坛 王士祯的生平。早年学明七子,中岁事两宋,晚年宗唐。入蜀使粤诗的变异,是宗宋的反映和结果。 “神韵说”理论源于严羽。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境界。创作实践则流连风景,咏怀古迹,词藻典雅,音律和谐。 从顾炎武到王士祯,清初诗坛由强烈的家国兴亡的感愤向朦胧的唯美诗风转变。 “南朱(彝尊)北王(士祯)”、“南施(闰章)北宋(琬)”。 77 查慎行与赵执信。 精读作品篇目: 王士祯《秦淮杂诗十四首》其八、《秋柳》、《真州绝句》其四 阅读作品篇目: 王士祯《雨中度故关》 第二章 清初戏剧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 清初戏曲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反映到戏曲创作中,“垂戒来世”、“惩创人心”,成为戏剧创作的主调,出现了《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而吴伟业、尤侗以及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剧家集团和李渔的创作成为其前奏。 吴伟业作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皆“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曲折反映了当时亡国士大夫的悲观绝望心情。 尤侗的生平。其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郁勃不平,充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尤侗剧作雄奇壮丽,气势纵横,而音律或乖,不宜演唱。 苏州派戏剧家是明末清初承前启后的剧作家群。活动年代基本在明末到康熙二十年前后。活动地域在苏州附近。他们大都是出身低微的职业性半职业性戏剧家。其作品大都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创作风格近于写实而少浪漫色彩,剧作与舞台演出实践相联系。 李玉的生平。李玉明末作品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清初作品《万里圆》、《干钟禄》、《清忠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超过早期作品。 李玉戏剧作品的特点:剧作面向生活,喜取材于史事或近代时事,而与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传奇迥异其趣;风格与体裁多样化,既能写悲剧,又善写喜剧。戏剧语言和关目排场都能依据作品内容赋予不同风格。剧本很少案头之作。 《清忠谱》是李玉、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的共同创作。作品描写了明末东林党人和苏州市民反对阉党的斗争,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是《清忠谱》一大创造。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塑造了周顺昌这一东林党人的鲜明性格。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群众的浩大斗争场面,展现了不同阶层人民不同性格。主题突出,线索关目简洁洗炼。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的时事历史剧,对后来的《桃花扇》产生了影响。 李渔的生平和创作。其戏曲理论存于《闲情偶寄》中,分为词曲、演习两部分。系统总结了明中叶以来传奇作家填词和表演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李渔的戏曲创作有《李笠翁十种曲》。具有强调舞台效果和娱乐性的特点。 与李玉同派作家有朱佐朝、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张大复等。 精读作品篇目: 《清忠谱》(闹诏)(毁祠) 阅读作品篇目: 李 玉《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朱素臣《十五贯》 尤 侗《读离骚》 吴伟业《秣陵春》 李 渔《闲情偶寄》之“词曲部” 第二节 洪升和长生殿 78 洪升的生平思想:出生于明王朝覆灭的第二年。又遭家难,流离北京。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出《长生殿》被削藉回乡。后因醉落水遇难。具有民主思想和民族感情。 除《长生殿》外,洪升还创作有杂剧《四婵娟》,分别写谢道韫、卫羲漪、李清照、管仲姬四个才女的故事,其民主思想与他在《长生殿》中歌颂的理想爱情有一致之处。 诗集有《稗畦集》、《稗畦续集》。 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安史之乱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并成为文人创作素材。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首先将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白朴的《梧桐雨》更有意通过他们的爱情生活写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长生殿》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成就,成为这类题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 《长生殿》的重史意识:既颂扬了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也通过他们的爱情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宫廷荒淫奢侈的生活所加于人民的灾难。此剧前半部分写实,是爱情悲剧;后半部分写幻,是鼓吹真情。这种描写,有一定历史依据而又不受历史材料的限制。 《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忠于爱情,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唐明皇也被塑造成一个钟情者。作者对李、杨的批判,有一定限度,也带来思想倾向的分裂性,并以其丰富的内蕴留给后代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的手法,又吸取了《牡丹亭》运用幻觉情节把人物理想化的特点;作者将理想熔铸在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之中,表现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和鲜明倾向性;场景壮丽,情节曲折,作者能根据剧情变化调剂场上气氛,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和抒情色彩;作者深通音律,遣词用韵,字字审慎周到。 精读作品篇目: 《长生殿》 第三节 孔尚任和《桃花扇》 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孔子后裔。早年隐居石门山。因讲经得到康熙褒奖,开始仕宦生涯。因文字祸罢官,在曲阜度过寂寞的晚年。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诗文集有《湖海集》、《岸堂诗集》、《长留集》等。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总结明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以为后人鉴戒。《桃花扇》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为成功的历史剧,它在历史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方面,获得了典范性和总结性的成就。为创作《桃花扇》,作者曾专访秦淮河和隐居栖霞山的张怡。 作者选择侯李爱情来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颇具匠心:“上半之末,皆写草花争开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体现了国家至上的思想。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作者突破封建的等级贵贱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富于典型意义的下层人物形象上。李香君是一个对爱情忠贞,对正义和邪恶有着明确态度,具有政治敏感又参加了对腐朽统治势力进行实际抗争的一个妇女,另外还有柳敬亭、苏昆生等。其次是艺术构思极成功:作者把侯李爱情与国家命运、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加以描写的艺术构思,是中国戏剧史上爱情剧的一个新的发展。再次,人物形象塑造得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同中有异。 《桃花扇》在排场安排、情节结构和曲词宾白的运用,乃至语言的个性化方面也都取得突出的成就。是清代传奇中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 精读作品篇目:《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79 清初白话长篇小说沿袭明代小说创作的馀势,在历史小说方面重在总结历史经验,多故国之思。人情小说继《金瓶梅》之后有所发展,为《红楼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清初续书有两类:一是仿作,如天花才子评的《后西游记》、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二是假借原书人物另结撰故事,如丁耀亢的《续金瓶梅》。 《水浒后传》是《水浒传》较优秀的续书。作者陈忱是明末清初人,具有民族意识。《水浒后传》写三十二位梁山未死英雄重举义旗,英勇抗击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外创建基业。实乃借水浒人物以抒愤写心,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民族思想,因而,表现出较强的抒情性。 《说岳全传》一般认为是康熙、雍正年间钱采和金丰在各种“说岳”故事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作品歌颂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说岳全传》也以《水浒传》续书自居,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斗争现实。 精读作品篇目: 《水浒后传》第十一回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但是完全独创的长篇白话小说。署名西周生,而作者尚无定论,可能是在山东生活过,大约成书于顺治年间。 这部小说以荒唐的因果报应模式,描绘出真实而鲜活的世态人情,展示了社会众生像,暴露了现实政治的黑暗腐朽及拜金主义对人性的侵蚀。在宿命的外壳中蕴涵着尊重女性、夫妻当“相敬如宾”的现实意义。而其所反映的土地问题、一夫多妻制等问题,也颇令小说研究者注目。其叙事描写之中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趣。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与《红楼梦》间的过渡之作。 阅读作品篇目: 《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第六十六回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拟话本小说主要有《醉醒石》、《豆棚闲话》、《照世杯》等。 李渔的短篇小说集有《无影戏》、《十二楼》。全是叙写世情的作品,但不是摹写真实的社会人生,而是演绎个人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游戏人生的意趣。他强调创造的自由,故表现出一种主观专断的叙事特征和情节的随意性,毫无顾忌地摆布人物、编造故事。另外,李渔的小说在结尾往往有关乎名教、有裨风化的说教,但又突出表现出一种玩世的娱乐性。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一大类型,风靡一时,是中国言情小说自身发展机制演变的结果,其表现模式大致“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 代表作家张匀、徐震都是失意文人,虽以此谋生,但也有感慨人生际遇遗憾的创作底蕴,因而才子佳人式的婚姻梦想正是作者们的徒然憧憬。这类小说言男女之情而有不背乎礼。由于作者不了解上层文人生活、缺乏生活体验,故形成故事的模式化。 康熙年间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沿袭前人套路,仅加入侠义、神怪情节而已。但“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 才子佳人小说既有对《金瓶梅》的借鉴与拨正,又从正反两方面给《红楼梦》以影响。 阅读作品篇目: 《好逑传》第六回、第十八回 第四章 《聊斋志异》 80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蒲松龄的生平和思想。出身在亦儒亦商的家庭。19岁中秀才。此后,大半生在科举中挣扎,屡试不第,除曾一度随孙蕙游幕苏北外,长期在毕家过着塾师生活。70岁“撤帐归来”,转年援例出贡,四年后病逝。 蒲松龄穷愁潦倒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公正,封建仕途的黑暗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他不满现实,又始终不忘功名,封建思想和宿命论观念也很浓厚,这构成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思想基础。 蒲松龄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一直徘徊在雅俗文化之间。他“喜人谈鬼”、“雅爱搜神”,康熙十八年完成《聊斋志异》,此外,还作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及一些杂着。其中俚曲的创作表现了作者在通俗文学方面也不愧为一代巨匠。 第二节 鬼狐世界的构建 《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既有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如同唐传奇的委婉曲微之作。往往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通过鬼狐花妖的描写,以虚幻之笔,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及孤愤之情,所以是弃其内质而存其形式。神怪、梦幻、幽明世界都已被形式化。在蒲松龄笔下,鬼狐花妖不仅人情化,而且具有一定的意象性。 第三节 鬼狐世界的内涵 《聊斋志异》创作的抒情表意性在于抒写作者的人生感慨,抨击科举考试的不公正,揭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失意心态。在长期落寞的坐馆生涯中,借鬼狐故事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也是对自我的精神补偿。刺贪刺虐,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地主贪官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有关社会、伦理、民俗的劝戒讽喻,已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但《聊斋志异》中崇高与庸俗并存,也有一些宣传迷信,鼓吹愚孝贞节、一夫多妻的消极落后的篇章。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以狐鬼幽冥等超现实事物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传统,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形成情节小说、性格小说、散文小说、特写小说等。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丰美,曲折有味,引人入胜。善于运用民俗、民间故事来编织其幻想;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灵活多样、精炼准确,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地提炼当代口语,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第五节 《聊斋志异》的馀响 由于《聊斋志异》的盛行,乾隆年间,模拟作品相继出现,文言小说再度蔚兴,有顺随者、有抗衡者,前者如沈起凤的《谐铎》、袁枚的《子不语》,均有可取之处,但总体水平不高。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体例上有意与《聊斋志异》相反,“尚质黜华”,记事简要而多所议论,当时有相当影响。 嘉庆至道光文言小说,或模仿《聊斋志异》,或模仿《阅微草堂笔记》,或兼受两书影响,但已是强弩之末。 《聊斋志异》在国外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蒲松龄《叶生》、《席方平》、《婴宁》、《香玉》、《张诚》、《黄英》、《劳山道士》 纪昀《槐西杂志》之“东光有王莽河” 阅读作品篇目: 蒲松龄《王六郎》、《贾儿》、《莲香》、《翩翩》、《小谢》、《阿纤》、《贾奉雉》、《嘉平公子》 纪 昀《如是我闻》之“吴惠叔言”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81 吴敬梓出身于以科举起家的名门望族。后家境衰微。“不善治生”、“性耽挥霍”,被族人视为财家子。33岁迁居南京,生活困窘而傲岸不屈,客死于扬州。 与程廷祚、樊圣谟等的交往,使他有可能接受清初进步哲学思想影响;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少时受正统儒家教育,又曾热衷于科举,使他对科举及迷恋科举的知识分子洞若观火,这构成了其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晚年之作。此外,他尚有《文木山房集》。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小说的基本命意在于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并旁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再现了被科举制度腐蚀扭曲的社会丑态和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及功名利禄观,包括由科举派生出的一批“名士”。 《儒林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明清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现象的解剖图谱,是具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对自身精神文化的深刻反思。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追求 作者称颂的理想人物,是既有传统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与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杜少卿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作者受颜李学派影响,在小说中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故歌颂萧云仙和庄绍光、迟衡山等真儒名贤,批判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 在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目光又转向社会下层,写金陵市井奇人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儒林外史》的结构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具有特点;“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种结构形式与作者所反映的特定内容相和谐,而与其讽刺艺术一起,对晚清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用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缩短了人物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角度。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悲喜交集的美学风格。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 精读作品篇目: 《儒林外史》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和清廷有密切关系、声势显赫的贵族世家。少年时代在金陵过了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由于皇室斗争,家族被抄,迁居北京,在穷困中度过一生大部分岁月。40多岁贫困而死。“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亲身经历了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使他体验到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而回顾往日的奢华生活,使他对本阶级的没落无限惋惜。《红楼梦》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曹雪芹在诗画等多方面的深厚修养,对《红楼梦》的创作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红楼梦》写成于曹雪芹晚年。 82 曹雪芹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只有八十回,先以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高鹗续补四十回,并与经他改动的前八十回合在一起,由程伟元以活字排印出版,第二年再次修订出版。于是世间始有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而《红楼梦》的版本,即据此分为两个系统。 脂砚斋评抄本及其特点。 高鹗续书功大于过。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展示了多层次又相互融合的悲剧世界,它通过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大观圆为背景的恋爱婚姻悲剧,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贵族家庭的没落。围绕着“悲金悼玉”的悲剧,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的悲剧,包括元春姊妹乃至宝钗。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使读者预事情以其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贾宝玉叛逆性格和人生悲剧的描写,表达了朦胧的新的理想。贾宝玉性格:对贵族生活的厌弃,对于正统仕进道路否定,对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礼法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对男尊女卑观念进行了挑战,而把热情和理想寄托在女孩子身上。在与黛玉耳鬓厮摩、思想一致基础上产生爱情。宝玉的偏僻乖张性格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和思想上的严肃性、不妥协性。同时也难以彻底摆脱贵公子哥的劣根性。《红楼梦》是通过对一个家族的解剖,通过日常琐事来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这是继承《金瓶梅》的创作风格而又加以天才发展的结果。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缕梦》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形象,这些形象消除了程序化的弱点,熔铸着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在于塑造了个性化的人物群像,人各一面。作者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着力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如王熙凤既可憎可惧、又有可亲可敬的一面;探春“说不得善,说不得恶”。与以前相比,《红楼梦》在人物心灵及其矛盾的描写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写人物心深处情感与理性的搏斗;,、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 林黛玉形象: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之悲剧性格。 薛宝钗形象: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和人生道路的淑女范型。 王熙凤形象:封建家族家政主持者。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最好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被打破了”。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带有某种自传色彩的小说,它较之以前的任何一部小说,更加发扬了亲身体验过的生活为创作基础的原则。它采用自觉创造诗的意境、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并运用象征手法,于是形成了它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结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有充满朦胧甜美的诗意。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线索的多重组合和主题的多元互补特点的作品,它采用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由一僧一道携带顽石经历人间的悲欢离合,从而形成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充分表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联系性和整体性。 在叙事方式上,作者与叙述者分离,退居到幕后,有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乃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述方式。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采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在语言规范化和全民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起有相当作用。其人物语言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 因此,对《红楼梦》的议论,“是一个积累过程的结果,也即历代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的结果”。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83 《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了大批续书,而且被反复改编。后世模仿其笔法的作品大量涌现。光绪之后出现的旧红学和五四之后的新红学取得丰硕的成果,近二十年更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少数民族文本、外文译本众多,同时也引起外国学者的深入研究兴趣。 精读作品篇目: 《红楼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清中叶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诗文不再像清初系心于家国兴亡和社会现实,而是屈从于文字狱,或被表面繁荣所迷惑,润色鸿业。诗歌出现了乾隆三大家,散文构成了桐城派体系,骈文与词亦有所发展。乾隆中叶之后,清代文学出现全面滑坡,直到鸦片战争前,始由龚自珍的诗文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乾嘉诗坛上流派纷呈,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说的诗派固守儒雅复古的阵地,厉鹗的浙派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则追求诗歌的解放,黄景仁等则唱出时代的哀音。 沈德潜师承叶燮,主张以儒家诗教为本,强调教化作用;表现上要“怨而不怒”,“温柔敦厚”,方法上要讲求“比兴”、“蕴蓄”。其理论适应了康熙、乾隆盛世统治阶级的需要。 厉鹗为浙派盟主,诗写山水风物;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 翁方纲论诗主张“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作诗讲求学问、考据。其理论反映了乾嘉年间考据学派对诗歌的影响。 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主张性灵说,认为诗是性灵的表现,只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劣,反对模仿。其诗歌理论是晚明浪漫思潮在清代诗歌理论上的再现和发展。 与袁枚在理论与创作上比较接近的还有郑燮和赵翼,他们都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作品也较有现实内容。袁枚、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而舒位、王昙、孙原湘则并称为“后三家”。 黄景仁抒写忧愁抑塞的诗,感伤孤寂,激楚苍凉,别具一格。 此外,尚有黎简、黄任、胡天游、陈文述、洪亮吉等。 精读作品篇目: 袁 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仿元遗山论诗》(不相菲薄不相师) 郑 燮《潍县暑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赵 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沈德潜《刈麦行》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古文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散文流派,先驱为戴名世。奠基者是方苞,主要作家还有刘大櫆和姚鼐,是为桐城派“三祖”。 桐城派古文倡导唐宋派古文传统,主张“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语言讲求“雅洁”。 方苞的生平。其文多“崇经明道”之作。 刘大櫆的生平。其理论补充了方苞见解,以洁为主,重视神、气、音节。 姚鼐的生平。他进一步发展了方、刘理论,认为文章应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他的散文在写景方面有独到成就。 “阳湖派”为桐城派的一个支派,以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为代表。古文理论与桐城派相近,创作上较有气骨和文采。 不傍桐城派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沈复等。 84 精读作品篇目: 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 姚 鼐《登泰山记》 阅读作品篇目: 郑 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袁 枚《祭妹文》、《黄生借书说》姚 鼐《复鲁絮非书》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清中叶,提倡文化,师儒崛起,骈文作家辈出,呈现“中兴”气象,而汉宋学之争使之成为与“桐城派”古文尖锐对立的流派。清初有陈维崧、毛奇龄等,清中叶则有汪中、杭世骏、李兆洛,洪亮吉、袁枚等,而汪中成就尤著。 汪中的生平。其散文打破唐宋以来骈文呆板的四六形式,“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沉着瑰丽,有深厚学问根底,也有真挚情感。 精读作品篇目: 汪 中《哀盐船文》、《经旧苑吊马守贞文》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浙派词的嬗变:从厉鹗到吴锡麟、郭麐。 常州词派注重实学,“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张惠言、张琦兄弟合编的《词选》成为开宗立派的旗帜。张惠言主张尊词体,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周济继张氏之后发扬光大,蔚为宗派。 郑燮《板桥词》独标一格,风神豪迈。项鸿祚、蒋春霖等“清词后七家”。 第八章 清中期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清中叶伴随着《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出现,长篇白话小说出现了繁荣,但除少数作品外,数量多而质量并不高。传统戏剧则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急剧衰退,代之而兴的是地方戏曲。 第一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清中期小说呈现出多样化,《歧路灯》、《绿野仙踪》等,对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但力度不够。《野叟曝言》和《蟫史》更是等而下之,以炫耀才情代替创作。 《绿野仙踪》是较好的作品。 《镜花缘》成就更高更大,是乾嘉年间音韵学家李汝珍的晚年作品。小说叙述唐敖等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闻臣等一百个才女的故事,寄寓理想、讽刺现实。前半部分充满海外传奇的浪漫色彩,是小说的主要精华;后半部分炫弄才学,罗列材料,流于呆板枯燥。 阅读作品篇目: 《镜花缘》第十六回、第三十三回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清中叶随着昆曲的衰落,杂剧、传奇创作也渐趋没落,进入最后阶段。沿袭旧套的风情剧和宣扬封建伦理的作品增多。较值得注意的有唐英的《古柏堂传奇》和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雷峰塔传奇》,是一部依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文学改编的具有深刻现实内容和浪漫色彩的作品。 清中叶杂剧代表作家是杨潮观。作有《吟风阁杂剧》,均为一折短剧。虽取材于历史,但由于作者意在讽谕劝惩,因此部分剧作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85 花部(也称乱弹,即地方戏各声腔)与雅部(昆山腔)之争。花部渐盛。在北京弋阳腔的分支高腔(即京腔)压倒雅部。乾隆五十五年,徽班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组成三庆班,后四大徽班晋京,又带来二簧调,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观,于是京剧诞生了。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弹词与鼓词是流行于不同地区的说唱相兼的曲艺形式。弹词流行于南方,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主要叙才子佳人故事;鼓词流行于北方,多讲金戈铁马故事。 贾凫西的《木皮散人鼓词》是明末清初鼓词的代表作。 清代四部较好的弹词作品是《天雨花》、《再生缘》、《珍珠塔》和《义妖传》。弹词的最优秀作品是陈端生的《再生缘》。 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创于八旗子弟,代表作家有罗松窗、韩小窗。 清代民歌时调十分流行,反映了广泛的社会风情,而尤以情歌为多。俗曲集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及《粤风》等。 阅读作品篇目: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民 歌《寄生草》(蒙淞雨几点点下) 阅读作品篇目: 《吟风阁杂剧》“汲长孺矫诏发仓”、“寇莱公思亲罢宴” 第三分编 近代文学 绪 论 一、近代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特点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经济的新特点:中国经济资本主义因素的滋长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思想文化的新变革:西方新思潮的输入和传播,翻译事业发达;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新式学堂涌现,留学之风大盛,现代媒传发展迅速。 二、近代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近代文学,复杂多变的基本特征。新旧作家错综,资产阶级的进步文学家多服务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密切配合现实的政治斗争,而且其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渐次变化,在新学影响下,文学观念、作品形态都有了很大变化,既吸收西方文学技法,又继承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文学题材和内容空前扩大;艺术形式和文体自由多样,文化下移,语言趋向通俗化,孕育出白话文运动;戏曲小说研究理论比较发达,出现新的文体变革。 三、近代文学的发展分期 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为第一时期;戊戌变法前后,为第二时期;辛亥革命前后,为第三时期。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魏源等启蒙作家的诗文,形成这一时期进步的文学潮流;传统诗文有宋诗运动、桐城派古文的延续。 古典小说的演变。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龚自珍的生平。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以史官自居,把文学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自尊自信,傲岸不羁,是睥睨“乡愿”的“怪魁”。 86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 他开创经世散文,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他的政论散文多为针砭时弊,向封建专制主义抗争而作,深切通达,奥博纵横,文笔多变,表现出强烈的危机与变革意识。记序杂文,亦多借题发挥,寓意深刻,具有“横霸”之气与震撼力。散文风格诡异奇崛。《病梅馆记》诋排专制,颇具特色。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诗词 其诗作抒写他的理想与遭际,纵横议论,多着眼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可以说是世纪末的镜子;其《己亥杂诗》一二五首那样的作品,写出了沉重的压抑感和挣脱的期望,呼唤风雷与人才,喊出时代的最强音。他呼唤童心、怀恋真情,体现了个性解放的精神。诗作形式多样,境界奇肆,善用比兴,形象瑰丽,极富浪漫色彩。但有时用典过多,古奥晦涩。 他以诗为词,直率真切地抒情,不拘声律,开创了经世派作家的新词风。 精读作品篇目: 《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病梅馆记》 阅读作品篇目: 《西郊落花歌》、《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津梁条约遍东南)(陶潜酷似卧龙豪)、《十二月二十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能令公少年行》、《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说居庸关》、《记王隐君》 第三节 反帝爱国诗潮 民族矛盾加剧,造成了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 魏源的生平。魏源前期诗歌多为吟咏山水之作,也有部分反映民生疾苦、抨击当时弊政的作品。后期写有大量反映鸦片战争事件的诗篇。风格雄浑,气势充沛,豪放之中而含峭厉。 张维屏的生平。鸦片战争后,他写了一系列爱国诗篇。 这一时期,如林则徐、洪秀全和张际亮、朱琦、林昌彝、贝青乔等,也写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的诗文。 第四节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以程恩泽为代表的“宋诗派”,“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要求立“真我”,独自成家。代表人物为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郑珍在描写具体生活方面的艺术开拓成就最高,其诗作立格选辞,有独到之处。 桐城派古文的延续。代表人物为梅曾亮、曾国藩等。梅曾亮的生平。其文多为“昌明道术”之作,姿韵安雅,笔力微弱。曾国藩的生平。其文奇偶错综,气采炳焕。宋诗运动的出现。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经世文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的新体散文的萌芽。 周济与常州词派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传统词坛上蒋春霖成就最高。林则徐、邓廷祯等的爱国词。 精读作品篇目: 张维屏《三元里歌》 阅读作品篇目: 魏 源《寰海十章》(楼船号令水犀横)(城上旌旗城下盟)、《江南种花田》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出门一笑莫心哀) 朱 琦《关将军挽歌》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87 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盛行。基本趋向是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忠烈侠义传》(即《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儿女英雄传》和《荡寇志》反映清末古典小说相互影响和变化的两部作品。《施公案》及其他。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 人情世态小说(也称狭邪小说)的产生和发展趋势:篇幅加长;由理想主义转为平淡自然的记实。《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 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作品;地方戏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京剧的代表剧目及其成就:三国戏、水浒戏、东周列国戏、隋唐戏、包公戏、施公戏。代表作品《打渔杀家》。弹词宝卷《珍珠塔》。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的诗文词 资产阶级改良派“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口号的提出;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优秀诗文,传统诗坛上有同光体和其它拟古诗派。 古典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 黄遵宪的生平及其论诗主张。 他的诗作反映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有厚重的历史现实内容。他也写了一些反映新学理、新事物和世界风云的诗篇。善于以细致的笔墨叙事、状物、写景、铺排场面、勾画人物。诗风豪迈奔放,格调高昂。 黄遵宪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作品篇目: 《杂感》(大块凿混沌)、《今别离》(朝寄平安语)、《哀旅顺》、《台湾行》、《书愤》(一自珠崖弃)、《夜起》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新文体的特点:平易畅达、语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样、感情饱满、有煽动力感染力,号称“新民体”。影响“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 第三节 近代后期散文 近代散文大致有三派:“新文体”、古文派、白话文派。 康有为的政论散文纵论时势,辞锋犀利。 谭嗣同的散文大胆泼辣,锋芒逼人。 严复与林纾的翻译文笔。 章炳麟的政论杂文,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所向披靡,令人神旺,是革命檄文。但好用古字,有些文章佶屈聱牙,难以读懂。 阅读作品篇目: 章炳麟《革命军序》 第四节 近代后期的诗歌 康有为的诗直抒怀抱,伤时感世,关切国家危亡,充满爱国热情和浪漫主义色彩。如《出都留别诸公》。风格雄肆,气度恢廓。 谭嗣同的生平。他的诗多抒写其济世报国的壮志,情辞激越,诗风豪放。 梁启超的生平。其诗多为流亡国外时所作,形式自由,语言酣畅。 88 这一时期,如丘逢甲、蒋智由等诗人,也写过不少新派诗。特别是丘逢甲的爱国歌声雄健凌厉、气足势刚。 秋瑾的生平。其前期诗作多写幽怨愁绪,后期多悲叹祖国命运,抒写壮志豪情,笔力雄健,真切感人。其词亦多抒发革命情怀。 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成立。柳亚子的生平。其前期诗作,内容多批判封建专制,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抒发革命怀抱。格律工整,风格清新,语言流转自南社重要诗人,还有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 传统诗坛上,“同光体”诗派的出现。代表作家为陈三立、沈曾植、陈衍等。陈三立成就较高。其它拟古诗派:王闿运标举汉魏六朝,樊增祥、易顺鼎的晚唐派。 精读作品篇目: 谭嗣同《狱中题壁》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秋 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阅读作品篇目: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沧海惊波百怪横)(天龙作骑万灵从) 谭嗣同《儿缆船》、《潼关》、《崆峒》 梁启超《大平洋遇雨》 丘逢甲《春愁》 柳亚子《题张苍水集》、《孤愤》 高 旭《海上大风潮起作歌》 苏曼殊《莫愁湖寓坐》 第五节 近代后期词 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基本受常州词派影响。清季四大诗人是王鹏运、朱祖谋、郑文倬、况周颐,而反映时事的爱国词人文廷式则可谓异军突起。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的兴起 “小说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发生,发展。 晚清小说至少在千种以上。 政治小说首先常以拟构理想蓝图的形态出现。其次是求新声与外邦,写外国题材。再次是对历史创痍的反思。 陈天华等的作品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林纾的翻译小说是小说审美意识嬗变的重要媒介。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伯元的生平及其创作。《官场现形记》的主要内容是暴露清末官场的腐败污浊。艺术上深受《儒林外史》影响,由许多短篇故事联缀而成;描写多用讽刺。 吴趼人的生平及其创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内容较《官场现形记》为广泛,王要反映中法战争前后至20世纪初中国腐败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串联故事,结构较为完整。 阅读作品篇目: 《官场现形记》:“文制台见洋人”(第五十三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苟才夫妇”(第八十八回) 第三节 《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刘鹗的生平。《老残游记》的创作意图。内容主要写老残游历山东途中的见闻,表达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反映了当时的某些吏治状况。小说对革命的敌视和攻击。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语言明净,富有文采。标志着小说艺术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曾朴的生平。《孽海花》的创作意图。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清末“政治变动”和“文化推移”的某些侧面。小说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刻画矫情作态的达官名士,亦极淋漓。形容时或过度,失之自然。 《孽海花》的三重义蕴: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讽刺笔墨颇擅胜场,表现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变。 其它改良主义性质的小说:《负曝闲谈》、《邻女语》、《黄绣球》、《苦社会》等。 阅读作品篇目: 89 《老残游记》:“大明湖”、“白妞说书”(第二回) 《孽海花》 第四节 民初小说鸟瞰 民国以后小说创作进入低谷。从早先的开发民智转向满足商品市场需要,出现了循世媚俗的趋向。“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流变与盛行。代表作家有徐枕亚、李涵秋等。代表作品有《玉梨魂》、《芸兰泪史》、《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苏曼殊的哀情小说主要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等。 第五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戏曲改良运动:梁启超宣传改良思想的戏剧创作;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的创办。 传统戏曲的革新。一批鼓吹改良或宣传革命的戏剧作品产生。如《维新梦》、《爱国魂》、《悬猿》、《风动山》、《轩亭冤》、《开国奇冤》、《革命军》、《海峤春》等。 京剧的改革。汪笑侬的生平;其代表作《哭祖庙》等。 地方戏的改革活动。川剧改良公会和川剧改革家黄吉安。陕西易俗社。 话剧的出现和发展。春柳社和进化团。 阅读作品篇目: 汪笑侬《哭祖庙》 吴 梅《风洞山》第十四出《拒诱》 90 91
本文档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5KB
软件:Word
页数:17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