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籍测绘毕业论文

地籍测绘毕业论文

举报
开通vip

地籍测绘毕业论文地籍测绘毕业论文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地籍测绘毕业论文 利用GPS(RTK)进行工程放样、界址点测量及其精度分析 I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 要 本论文主要介绍GPS(RTK)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技术特点、误差来源和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并利用GPS(RTK)在工程测量中进行点放样、曲线放样以及在地籍测量中进行界址点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分析。通过对放样点和界址点测量结果的精度分析,得出了GPS(RTK)的测量精度是可以达到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的结论,并且通过工程实例说...

地籍测绘毕业论文
地籍测绘毕业论文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地籍测绘毕业论文 利用GPS(RTK)进行工程放样、界址点测量及其精度分析 I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 要 本论文主要介绍GPS(RTK)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技术特点、误差来源和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并利用GPS(RTK)在工程测量中进行点放样、曲线放样以及在地籍测量中进行界址点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分析。通过对放样点和界址点测量结果的精度分析,得出了GPS(RTK)的测量精度是可以达到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的结论,并且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GPS(RTK)具有工作效率高、定位精度高、全天候作业、数据处理能力强和操作简单易于使用等特点。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如何使用GPS(RTK)进行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并为GPS(RTK)在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拓展了GPS(RTK)在测量领域的应用范围,增强了使用GPS(RTK)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承担更多的测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GPS(RTK);工程放样;点放样;曲线放样;地籍测量;界址点 II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is mainly introduced GPS(RTK)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system compositio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the error source and the application method and the sequence of operation, and carry on a lofting, the curve lofting as well as using GPS(RTK) in the project survey carry on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in the cadastration, carries on the precision analysis to the measurement result. Through to the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precision analysis, has obtained the GPS(RTK) measuring accuracy is may achieve the project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precision request conclusion, and explained through the project example GPS(RTK) ha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high, the pointing accuracy high, the all-weather work, data-handling capacity strong and the operation simple easy to use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stics. Elaborated us through this article to understand how used GPS(RTK) to carry on the project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and was GPS(RTK) has carried on the proof in the project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feasibility, has developed GPS(RTK) in the survey domain application scope, strengthened has used GPS(RTK) the actual operation ability, will undertake the more surveying work for lat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GPS(RTK);Project lofting; Lofting;Curve lofting;Cadastration; Boundary point III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1 1.1 概述 „„„„„„„„„„„„„„„„„„„„„„„„„„„„„1 1.2 RTK应用于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分析 „„„„„„„„„„„„„1 1.3 本章小结 „„„„„„„„„„„„„„„„„„„„„„„„„„„3 第2章 RTK基本原理、误差来源及作业过程 „„„„„„„„„„„„„4 2.1 RTK基本原理、误差来源及作业过程 „„„„„„„„„„„„„„„4 2.1.1 RTK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及工作条件 „„„„„„„„„„„4 2.1.2 RTK的误差来源和测量精度 „„„„„„„„„„„„„„„„„5 2.1.3 RTK的技术特点 „„„„„„„„„„„„„„„„„„„„„„7 2.1.4 RTK的局限性和精度保障 „„„„„„„„„„„„„„„„„„7 2.1.5 RTK的作业过程 „„„„„„„„„„„„„„„„„„„„„„8 2.2本章小结„„„„„„„„„„„„„„„„„„„„„„„„„„„9 第3章 利用RTK进行点放样和曲线放样 „„„„„„„„„„„„„„„10 3.1 利用RTK进行点放样 „„„„„„„„„„„„„„„„„„„„„„10 3.1.1点放样工程实例 „„„„„„„„„„„„„„„„„„„„„10 3.1.2 点放样的精度分析 „„„„„„„„„„„„„„„„„„„„11 3.2 利用RTK进行曲线放样 „„„„„„„„„„„„„„„„„„„„„13 3.2.1 曲线放样的一般方法 „„„„„„„„„„„„„„„„„„„13 3.2.2 曲线放样工程实例 „„„„„„„„„„„„„„„„„„„13 3.2.3 曲线放样的精度分析 „„„„„„„„„„„„„„„„„„„15 3.3 本章小结 „„„„„„„„„„„„„„„„„„„„„„„„„„„16 第4章 利用RTK进行界址点测量 „„„„„„„„„„„„„„„„„„17 4.1 界址点及其精度要求 „„„„„„„„„„„„„„„„„„„„„„17 4.2 界址点测量工程实例 „„„„„„„„„„„„„„„„„„„„„„17 4.2.1 界址点的确定 „„„„„„„„„„„„„„„„„„„„„„17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4.2.2 界址点测量及宗地图的绘制 „„„„„„„„„„„„„„„„19 4.3 界址点测量精度分析 „„„„„„„„„„„„„„„„„„„„„„22 4.4 本章小结 „„„„„„„„„„„„„„„„„„„„„„„„„„„23 结论„„„„„„„„„„„„„„„„„„„„„„„„„„„„„„„„„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26 附录„„„„„„„„„„„„„„„„„„„„„„„„„„„„„„„„„27 II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1章 绪 论 1.1 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由美国国防部联合美国海、陆、空三军为满足其军事导航定位而建立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其系统从1973年开始研究,到1993年完成全部工作卫星组网工作。该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分布在相隔60?的6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卫星高度20200km,卫星运行周期11h58m,这样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接收至少4颗卫星运行定位。由于GPS具有实时提供三维坐标的能力,因此在民用、商业、科学研究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从静态定位到快速定位、动态定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测绘工作中。 对于我们所熟知GPS,可以说它是测量史上的一次变革,它为我们提供了全天候、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方法。但是GPS也有它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作业时间长、数据要进行内业处理等。 RTK(Real Time kinematic)是GPS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弥补GPS原有的不足之处,它不仅具有GPS原有的全天候、高精度、无须光学通视的特点,而且还可以为测量提供实时的定位结果,可以说RTK的产生是GPS应用的拓展,是测量方法的又一次突破,是测量史上的又一次变革。由于RTK能够实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结果,所以有人又称它为“GPS全站仪”。 1.2 RTK应用于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分析 本文将对RTK用于工程测量中的点放样、曲线放养及地籍测量中的界址点测量做具体的阐述,由于RTK是利用高空中的卫星进行定位的,在定位过程中是有很多干扰因素的存在的,加之RTK自身的不完善,这样就会影响RTK的定位精度,对于RTK能否达到上述测量工作的精度要求,以及实际应用时能否方便的操作使用,对此,我们要对RTK进行点放样、曲线放样及界址点测量的可行性进行实例论证,并制定如下方按。 为了论证RTK用于点放样、曲线放样,我们制定了如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首先用RTK进行点的放样,并且放样点的数量较多,在放样完后,用高精度的全站仪对放样点进行测量,并把全站仪测量的值看作为放样点的真值,这样我们对点坐标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值与全站仪的实 际测量值进行对比并进行精度分析,由于放样点较多,我们可以把这些点的点位中误差作为RTK放样的点位中误差,并与《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中误差进行比较,看RTK的放样点位精度能否达到要求。 对于界址点的测量我们依然采取上述方法:先用RTK进行界址点测量,再用全站仪用一定的方法对界址点进行检验测测量,最后进行精度分析。对于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与《地籍测量规范》中的规定值进行比较,看测量结果能否达到要求。 通过对分析结果的对比,我们得出了RTK的测量精度是可以用于点放样、曲线放样及界址点测量的结论,这样我们不仅有了RTK测量的理论依据还具备了RTK测量的实践依据,也为以后使用RTK进行测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RTK可以用于上述测量,我们以RTK的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并通过对比说明RTK的特点。 对于工程测量来说,工程放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较大的工程建设,含有大量的工程放样工作,放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能否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放样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工程放样中的最基本的放样就是点放样。 放样就是要求通过一定方法采用一定仪器把人为设计好的点位在实地给标定出来,过去采用的常规放样方法很多,如经纬仪交会放样、全站仪的边角放样等等,一般要放样出一个设计点位时,往往需要来回移动目标,而且要2 -3人配合操作。同时在放样过程中还要求点间通视情况良好,有时放样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会借助于很多方法才能实现,在生产应用上效率不是很高。如果采用RTK技术放样时,仅需把设计好的点位坐标输人到电子手簿中,拿着GPS接收机,它会提醒你走到要放样点的位置,既迅速又方便,由于RTK是通过坐标来直接放样的,而且精度很高也很均匀,因而在外业放样中效率会大大提高,且只需一个人操作。RTK工程放样与“经纬仪加钢尺”或“全站仪”放样相比,可以说是工程放样的一次深远的测量革命,它具有作业简便、直观、高效等诸多优点。 地籍测量是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位置,同时测绘供土地和房产和管理部门使用的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并量算土地和房屋面积。常规的测量方法(如用经纬仪、测距仪等)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点,这种控制网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最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界址点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宗地图;这种测图方法不仅要求测站点界址点通视,而且要求至少2~3人操作,作业效率较低;而利用RTK技术不仅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测定界址点。采用 RTK技术用于地籍界址点测量,在宗地间指界过程中,就 可以完成界址点的平面坐标数据采集,并能得到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 1.3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论述我们了解了GPS的产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RTK的产生是GPS发展的最新成果,本章通过对RTK应用于工程放样中的点放样和曲线放样及地籍测量中的界址点测量的方按设计,说明了RTK用于上述测量的方法及如何对测量结果的精度进行检验。对传统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RTK的技术特点,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RTK用于点放样、曲线放样及界址点的测量的可行性进行及优点,得出了RTK是可以用于上述测量的结论。 第2章 RTK的基本原理、误差来源 及作业过程 2.1 RTK的基本原理、误差来源及作业过程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5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RTK 系统可应用于两项主要测量任务,即测点定位和测设放样。 2.1.1 RTK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及工作条件 1、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是GPS测量技术发展里程中的一个标志,是一种高校的定位技术。它是利用2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其中一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作为基准站,另一台用来测定未知点的坐标——移动站,基准站根据该点的准确坐标求出其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将这一改正数发给移动站,移动站根据这一改正数来改正其定位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定位精度。它能够实时的地提供测站点指定坐标系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RTK技术根据差分方法的不同分为修正法和差分法。修正法是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修正值发送给移动站,改正移动站接收到的载波相位,再解求坐标;差分法是将基准站采集到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移动站,进行求差解算坐标。RTK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初始整周期模糊度的快速解算数据链的优质完成——实现高波特率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和强抗干扰性。RTK工作原理及模式如下图2.1所示。 基准站 基准站信号发射天线 RTK天线 传感器 控制器 调制解调器 移动站 基准站信号接收天线 RTK天线 传感器 控制器 调制解调器 显示坐标成果 图2.1 RTK工作原理 2、RTK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1)基准站接收机 (2)数据链 (3)移动站接收机。 3、RTK系统正常工作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5颗以上GPS卫星信号;第二,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第三,基准站和移动站要连续接收GPS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 即移动站迁站过程中不能关机,不能失锁。否则RTK须重新初始化。 2.1.2 RTK的误差来源和测量精度 1、RTK定位的误差,一般分为两类: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因素;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对固定基准站而言,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可通过各种校正方法予以削弱,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将随移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的增加而加大,所以RTK的有效作业半径是有限制的(一般为几公里)。同距离有关的误差的主要部分可通过多基准站技术来消除。但是其残余部分也随着移动站至基准站距离的增加而加大。 (1)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 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天线的机械中心和电子相位中心一般不重合,而且电子相位中心是变化的,它取决于接收信号的频率、方位角和高度角。天线相位中心的变化, 可使点位坐标的误差一般达到3~5cm。因此,若要提高RTK测量的定位精度,必须进行天线检验校正。 多路径误:多路径误差是RTK测量中最严重的误差,其大小取决于天线周围的环境,一般为几厘米,高反射环境下可超过lOcm。多路径误差可通过选择地形开阔、不具反射面的点位、采用具有削弱多径误差的各种技术的天线、基准站附近铺设吸收 电波的材料等措施予以削弱。 信号干扰:信号干扰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无线电发射源、雷达装置、高压线等,干扰的强度取决于频率、发射台功率和至干扰源的距离。为了削弱电磁波幅射副作用,必须在选点时远离这些干扰源,离无线电发射台应超过200米,离高压线应超过50米。 气象因素:快速运动中的气象峰面,可能导致观测坐标的变化达到1-2dm。因此,在天气急剧变化时不宜进行RTK测量。 (2)同距离有关的误差 ,6轨道误差:目前轨道误差只有几米,其残余的相对误差影响约为1×10,就短基线(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A,B这两个点的原始坐标(即移动站在Fixed的状态下记录的这两个点的坐标),先在控制点坐标库中输入A点的已知坐标之后软件会提示你输入A点的原始坐标,然后再输入B点的已知坐标和B点的原始坐标,这样就计算出了校正参数。 第二种方法,利用校正向导校正,此方法又分为基准站在已知点校正和基准站在未知点的校正。我们这里只说明一下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的校正方法。 (1)利用一点进行校正:步骤依次为工具 校正向导 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 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 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 校正。 (2)利用两点校正:步骤依次为工具 校正向导 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 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 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 下一步 将移动站移到下一个已知点 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 待移动站对中整平 校正。 后并出现固定解 (3)利用三点校正:与利用两点校正相同,只是多增加了一个已知点,多重复了一遍。 6、 放样点:选择测量 点放样,进入放样屏幕,点击打开按钮目,打开坐标管理库,在这里可以打开事先编辑好的放样文件,选择放样点,也可以点击“增加”输入放样点坐标。本次工程点的设计坐标值见表3.1。 表3.1 点放样设计坐标 点号 X Y 1 207855.346 300511.643 2 207859.553 300520.715 3 207863.760 300529.787 4 207867.967 300538.859 5 207872.174 300547.930 6 207876.381 300557.002 7 207880.588 300566.074 8 207884.796 300575.146 9 207889.003 300584.218 10 207893.210 300593.290 3.1.2 点放样的精度分析 放样完毕后,为了检验用RTK放样点的精度。我们制定如下方案:用莱卡TC405对放样点进行精确测量(由于测量的目的是检验RTK的点放样精度,所以依然使用RTK所用来校正的基准点作为控制点进行定向,这样可以减少误差的叠加,并将全站仪的测量误差忽略不计,即将全站仪的测量结果看作真值,与点的设计坐标值进行比较)。点的设计坐标值用X,Y表示,全站仪实际测量值用X`,Y`表示,详细数据见表3.2。 表3.2 点放样设计值与检验值比较 点号 X Y X` Y` ? X ? Y 点位误 (m) (m) (m) (m) (cm) (cm) 差 (cm) 1 207855.346 300511.643 207855.332 300511.673 1.4 -3 3.3 2 207859.553 300520.715 207859.561 300520.693 -0.8 2.2 2.3 3 207863.760 300529.787 207863.742 300529.816 1.8 -2.9 3.4 4 207867.967 300538.859 207867.948 300538.885 1.9 -2.6 3.2 5 207872.174 300547.930 207872.184 300547.940 -1 -1 1.4 6 207876.381 300557.002 207876.379 300557.006 0.2 -0.4 0.4 7 207880.588 300566.074 207880.603 300566.067 -1.5 0.7 1.7 8 207884.796 300575.146 207884.785 300575.156 1.1 -1 1.5 9 207889.003 300584.218 207889.018 300584.218 -1.5 0 1.5 10 207893.210 300593.290 207893.195 300593.312 1.5 -2.2 2.7 以全站仪所测定的坐标值为真值,那么2种方法所测得的坐标的差值即可认为是RTK测量的误差。根据《工程测量规范》点位误差<5cm,可得如下结论。 1、RTK测量结果与全站仪测量结果互差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3.4cm ,最小为0.4cm。 2、若以全站仪测定的点位坐标为准,RTK放样点点位误差均在?5 c m以内,RTK 2,,放样点点位相对于全站仪测定点位误差按公式m=?计算,结果为2.3cm。 n 3、统计数据表明:若以全站仪测量结果为准,可以认为RTK测量结果的点位精度达到厘米级,需要指出的是各点位之间不存在误差累计,克服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弊端,完全能满足点的测设精度要求。 4、但本次检验的结果是在全站仪测量误差忽略不计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分析的,如果考虑到全站仪的误差,放样点有可能出现误差大于5cm的情况,对于这样的点误差,误差的原因可能是RTK系统自身的误差,也可能是测量环境对RTK的影响产生的误差,或许也是我们自身操作的不正确造成的,但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放样时存在测量环境影响中的“多路径误差”或“信号干扰误差”。 5、对于上述误差超限的点,我们可以根据误差的原因,采取措施来消除或减小误差,如:改变基准站的位置,选择地形开阔的地点,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雷达装置、高压电线等,或采用有削弱多路径误差的各种技术的天线等。对于误差较大RTK又难以削弱其误差的点我们可以采用其他的测设方法,如用经纬仪和电子测距仪利用导线点对RTK放样的点进行测量,得出点的精确位置,再制作模板,标出点的正确位置。 3.2 利用RTK进行曲线放样 公路、铁路、渠道、输电线以及其他管道工程都属于线型工程,他们的中线通称为线路。这些线路实际上是由空间的直线段和曲线段组合而成。在线路方向发生变化的地段,连接转向处的曲线称为平曲线。平曲线有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两种。圆曲线是有一定曲率半径的圆弧。 3.2.1 一般曲线放样方法 圆曲线放样时,首先放样曲线主要点,即ZY(直圆点)、QZ(曲中点)、YZ(圆直点)。α为交点JD上实地测出的偏角,圆曲线半径由设计给出。因而可以根据图3.1 几何关系利用公式(3.1)、(3.2)、(3.3)、(3.4)计算出切线长,曲线长,外矢距及切曲差四项曲线要素: 图3.1 曲线要素图 , T=tanR (3.1) 2 , L=αR (3.2) 180: , E=R(sec-1) (3.3) 2 q=2T-L (3.4) 一般方法是根据曲线要素放样出曲线主点,再用已放样出的主点放样出其他点,由于放样时是依据已放样的主点,这样容易造成误差的累积。 常规仪器主点测设时,将经纬仪置于交点JD上,以线路方向定向,即自JD起沿两切线方向分别量出切线长T,即可定出曲线起点ZY和终点YZ,然后在交点上后视点ZY(或YZ),拨(180?-α)/2角,得分角线方向,沿此方向量出外矢距E,即得 曲线中点QZ。在将仪器架设在ZY(或YZ)用极坐标法或偏角法进行曲线的详细放样。 3.2.2 曲线放样工程实例 用RTK放样曲线的准备工作与RTK的点的放样一样,如果曲线各点的坐标是已知数据,则可按放样点的方法进行曲线放样。但是如果不知道曲线坐标,也可以将曲线条件输入手簿,由手簿解算主点和细部点的坐标进行放样。南方RTK所提供的解算软件是按一定的里程进行解算坐标的,待坐标解算完毕后就可按点的放样方法进行放样。曲线要素如表3.3,曲线如图3.2。 表3.3 曲线要素表 JD 偏角 R T L E K100+000.00 左偏 右偏 400.00 52.66 104.72 3.45 15?00′00″ 图3.2 曲线放样图 曲线主点及细部点坐标由计算得到,如表3.4。 表3.4 曲线主点及细部点设计坐标表 里程 X Y ZY(K99+947.34) 207849.407 300507.275 QZ(K99+999.70) 207875.116 300552.846 YZ(K100+052.06) 207894.657 300601.382 K99+950 207850.856 300509.507 K99+960 207856.168 300517.980 K99+970 207861.256 300526.583 续表3.4 曲线主点及细部点设计坐标表 里程 X Y K99+980 207866.147 300535.310 K99+990 207870.808 300544.157 K100+0 207875.247 300553.117 K100+10 207879.460 300562.186 K100+20 207883.446 300571.357 K100+30 207887.201 300580.625 K100+40 207890.723 300589.984 K100+50 207894.010 300599.428 3.2.3 曲线放样精度分析 如前所述对该曲线进行放样,同样为了检验放样点的精度我们同样用全站仪对放样点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近似看作放样点的真值,曲线点的设计坐标值和全站仪测量的近似真值及两组坐标的误差如下表3.5。 表3.5 曲线设计值与检验值的比较表 点号 里程 X` Y` 点位误差 ? X ? Y (m) (m) (cm(cm) (cm) ) 1 ZY(K99+947.34) 207849.431 300507.306 -2.4 -3.1 3.9 2 QZ(K99+999.70) 207875.123 300552.825 -0.7 2.1 2.2 3 YZ(K100+052.06) 207894.665 300601.374 -0.8 0.8 1.1 4 K99+950 207850.849 300509.494 0.7 1.3 1.5 5 K99+960 207856.162 300517.970 0.6 1 1.2 6 K99+970 207861.261 300526.608 -0.5 -2.5 2.5 7 K99+980 207866.133 300535.289 1.4 2.1 2.5 8 K99+990 207870.798 300544.160 1 -0.3 1 9 K100+0 207875.245 300553.114 0.2 0.3 0.4 10 K100+10 207879.462 300562.190 -0.2 -0.4 0.4 11 K100+20 207883.456 300571.365 -1 -0.8 1.3 12 K100+30 207887.201 300580.619 0 0.6 0.6 13 K100+40 207890.722 300589.976 0.1 0.8 0.8 14 K100+50 207894.009 300599.425 0.1 0.3 0.3 我们得出了和点的放样一样的结论: 1、RTK测量结果与全站仪测量结果互差均在厘米级,其中横向最大误差?X为-2.4cm,纵向最大误差?Y为-3.1,点位互差最大为3.9cm ,最小为0.3cm。 2、若以全站仪测定的点位坐标为准,RTK放样点点位误差均在?5 c m以内,RTK 2,,放样点点位相对于全站仪测定点位中误差按公式m=?计算,结果为1.7cm。 n 3、用RTK进行测设,曲线的横向和纵向偏差完全可以满足工程的要求,因其不存在误差累计,所以已比常规仪器测设的精度高。 4、如有误差超限的点,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测量的条件,判断出误差的来源,对于放样点存在与市区的工程,误差多为“信号干扰误差”, 对于接近水域的地区,则为“多路径误差”。 5、对于误差超限的点我们可以用静态GPS进行测量后,制作摸板,标出正确的点位,也可以用经纬仪和电子测距仪利用导线点进行测量,制作摸板,标出正确点位。 3.3本章小结 通过对本章的论述,我们掌握了利用RTK进行点放样和曲线放样的具体方法,可说RTK高效、省时、省力的特点在本次工程放样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但通过我们的实际操作也发现了RTK的不足之处,测量时由于有时基准站或移动站接受机接受卫星数目较少(少于5颗)时,会长时间不出现固定解,而只是处于浮动解的状态,这样就会延长我们的作业时间,而且精度也很难到达要求。为了提高精度最好根据选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DOP值比较小的时间段进行施测。对于达不到精度要求的点,选择卫星数日比较多,P 也阐述了保障精度的方法。 第4章 利用RTK进行界址点测量 4.1 界址点及其精度要求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用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用制。土地产权是土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核心。土地制度对于土地权利的种种约束表现为土地产权的约束。土地产权也像其他产权一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同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权属界址包括界址线、界址点和界址标。所谓土地权属界址线是指相邻宗地的边界线。有的界址线与明显地物重合,如以围墙、墙壁、道路、沟渠等。界址点是指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 界址点坐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它是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 等级。具体规定见下表4.1。 表4.1 《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的规定 档次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适用范围 的点位中误差/m A1 ?0.05 大、中城市的的繁华地区街道外(街坊)内的明 显界址点 A2 ?0.10 中、小城市(城镇)一般地区或大型工矿区、新 型住宅区。街道(街坊)内部的隐蔽界址点。 A3 ?0.25 其他地区 A4 ?0.50 农村地区 4.2 界址点测量工程实例 4.2.1 界址点的确定 1、界址点的确定:一般是在进行权属调查时进行的。地籍调查表中详细说明了宗地界址点实地位置的情况,并丈量了界址点的边长,草编了宗地号,详细地绘有宗地草图。这些资料都是进行界址点测量所必需的。 2、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踏勘时应有参加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引导,实地查找界址点位置,了解各宗地的用地范围,并在蓝图上(最好是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图件)用红笔清晰地标记出界址点的位置和宗地的用地范围。如无参考图件,则要详细画好踏勘草图,对于面积较小的宗地,最好能在一张纸上连续画上若干个相邻宗地的用地情况,并充分注意界址点的公用情况。对于面积较大的宗地要认真地注记好四至关系和功用界址点的情况。在画好的草图上标记权属主的姓名和草编宗地号。在未定界限附近则可选择若干固定的地物点或埋设参考标志。测定时按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测定这些点的坐标值,待权属界限确定后,可据此来补测确认后的界址点坐标。这些辅助点也要在草图上标注。 3、踏勘后的资料整理:这里主要是指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计算草图。进行地籍调查时,一般不知道各地籍调查区内的界址点数量,只知道每宗地有多少界址点,其界址点编号只在本宗地进行。因此,在地籍调查区内统一编制野外界址点观测草图,并统一编上草编界址点号,在草图上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中相一致量边长及草编宗地号和权属主姓名。详细情况见表4.2和表4.3。 表4.2 权属调查表 土地使用者 名称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性质 全民 上级主管部门 黑龙江省教育厅 土地坐落 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999号 法人代表或户主 代理人 姓名 身份证号 姓名 身份证号 电话号码 土地权属性质 国有土地使用权 预编地籍号 地籍号 所在图幅号 207.50-300.25 宗地四至 详件见宗地草图 批准用途 实际用途 使用期限 教育 教育 共有使用权情况 说明 表4.3 界址点标示表 界址标示 界址界标种类 界址 界址线类别 界址线位置 点 号 间距 (米) 钢 水石喷 围 墙 栅 泥灰油 内 中 外 钉 柱 柱 漆 墙 壁 栏 1 ? 5.52 ? ? 2 ? 5.5 ? ? 3 ? 95.89 ? ? 4 ? 4.26 ? ? 5 ? 3.78 ? ? 6 ? 67.48 ? ? 7 ? 4.1 ? ? 8 ? 3.9 ? ? 9 ? 95.75 ? ? 10 ? 5.45 ? ? 11 ? 5.27 ? ? 12 ? 64.21 ? ? 界址线 邻宗地 本宗地 起点号 终点号 地籍号 指界人姓名 签章 指界签章 日期 人姓 名 1 2 李红 张天 25/2 2 3 李红 张天 25/2 3 4 李红 张天 25/2 4 5 李红 张天 25/2 5 6 王成 张天 25/2 6 7 王常青 张天 25/2 7 8 王常青 张天 25/2 8 9 王常青 张天 25/2 9 10 王常青 张天 25/2 10 11 张三 张天 25/2 11 12 张三 张天 25/2 12 1 张三 张天 25/2 界址调查员姓名 张成元 4.2.2界址点测量及宗地图的绘制 1、用RTK测量界址的过程与上述放样时的操作相同在这里不再赘述,坐标如表4.4。 表4.4 界址点坐标表 界址点号 X Y (m) (m) 1 207846.327 300505.125 2 207842.365 300501.321 3 207836.612 300501.473 4 207750.053 300541.912 5 207747.379 300545.186 6 207747.274 300548.972 7 207775.866 300610.034 8 207778.842 300612.801 9 207782.745 300613.093 10 207869.693 300572.995 11 207873.352 300568.862 12 207873.432 300563.618 2、 宗地图的测制 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它是在地籍测绘工作的后阶段,当对界址点坐标进行核对后,确认准确无误,并且在其他的地籍资料也正确收集完毕的情况下,依照一定的比例尺制作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的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日常地籍工作中,一般逐宗实测绘制宗地图。下图为黑龙江工程学院内的中心花园宗地,宗地图样图见图4.1。 居民楼 居民楼 图4.1 宗地图 4.3 精度分析 对于界址点的测量结果我们采用同样方法,用全站仪对界址点进行检验测量,并将全站仪的测量结果近似的看作界址点的真值进行精度分析,详细数据见表4.5。 表4.5 两种仪器测量界址点的比较表 界X Y X` Y` 点位误? X ? Y 址(m) (m) (m) (m) (cm(cm) 差 点) (cm) 全站仪测量 RTK测量 号 1 1.6 1.8 2.4 207846.363 300505.373 207846.347 300505.355 2 0.7 3.2 3.3 207842.372 300501.553 207842.365 300501.521 3 1.8 -1.1 2.1 207836.880 300501.252 207836.862 300501.263 4 -2.6 -1.5 3.0 207750.027 300541.897 207750.053 300541.912 5 0.9 -2.9 3.0 207747.288 300545.157 207747.279 300545.186 6 -1.6 -3.4 3.8 207747.258 300548.938 207747.274 300548.972 7 -1.7 2.7 3.2 207775.849 300610.061 207775.866 300610.034 8 1.9 1.6 2.5 207778.881 300612.817 207778.862 300612.801 9 1.5 -1.9 2.4 207782.770 300613.074 207782.755 300613.093 10 -0.7 -2.4 2.5 207869.716 300572.971 207869.723 300572.995 11 -2.1 2.1 3.0 207873.321 300568.883 207873.342 300568.862 12 -1.7 -0.9 1.9 207873.415 300563.609 207873.432 300563.618 我们根据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RTK测量结果与全站仪测量结果互差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3.8cm ,最小为1.9cm。 (2)、若以全站仪测定的点位坐标为准,RTK放样点点位误差均在?5 c m以内, 2,,RTK放样点点位相对于全站仪测定点位误差按公式m=?计算,结果为2.8cm。 n (3)、对于界址点的误差来源,我们可以根据界址点的测量环境进行分析,由于界址点多存在于居民地之中,这里道路紧密,地形复杂,所以界址点附近存在有RTK的干扰源(如高压线、变压器、无线电发射源、高大建筑物等)。 (4)、对于靠近RTK天线无法靠近的点(例如与墙角、墙壁以及与建筑物重合的界址点等)。此时,天线的对中误差就将成为RTK测量界址点的最主要误差,这时,应采取其他测量手段对界址点进行测量,如改用全站仪。 、由于我们在进行地籍调查时,确定了界址点,并用钢尺对相邻界址点的边(5) 长进行测量,为了保障界址点的精度,我们将测量的相邻坐标进行边长反算,与钢尺的测量结果比较,对于误差超过5cm的边,界址点要重新测量,直到达到要求。 4.4 本章小结 RTK技术是GPS技术发展到目前阶段的最新技术,由十它有着精度高、速度快、不需要通视等优点,己经迅速进入测量中的众多领域。应用RTK进行地籍测量,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抛开对RTK测量的干扰因素,RTK测量的速度将比全站仪的方法要快许多。研究证明,对于大范围的地籍测量,GPS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廉价和可行,生产效率将成倍提高。与采取全站仪相比,采用RTK技术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1、采点速度快,由于RTK无须通视不受光学通视的限制,减少做控制和换站的工作量,所以采点速度快。 2、实现单人操作,节省劳动力。在保证基准站安全的前提下,每台流动站只需要一人。 但是,RTK对与紧靠墙壁或建筑物的界址点,移动站是无法完全立于界址点上的,这样就会存在对中误差,影响测量精度。对于这样的界址点往往需要使用其他测量手段。 结 论 应用RTK技术,使得工程放样和地籍测绘的精度、作业效率和实时性达到最佳的融合。随着数据传输能力的增强,数据的稳健性,抗干扰性水平和软件水平的提高,传输距离的增加,RTK技术将在和工程放样和地籍测量及其他领域得到更广阔的应用。GPS RTK技术己经在测量和工程界产生了重大变革,带来了空前的高效率。随着RTK价格的降低,它将会被测量部门所普及,随着RTK的广泛使用,它将使GPS的应用领域获得极大地扩展,从根本上提高测量的质量和作业效率。但是,对于RTK的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正禄.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王泽民.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RTK简介及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05,1(5):16-19. 4]李永胜.GPS- [5]李长春,李爱国.RTK在地籍测量中用于图根控制的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5(3):1-8. 致 谢 通过本次论文的撰写,我们使用RTK进行工程放样、界址点测量,熟悉了仪器 的操作过程,提高了RTK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为RTK应用于工程放样、界址点测量提供了事实依据,拓展了RTK的应用范围,并且为以后写作学术论文积累了经验。 本论文能够顺利的写出是与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冯守良老师,可以说论文能够成功的完成,是在冯老师的理论指导分不开的。此外,测绘系实验室的各位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是在他们人认真的讲解和耐心的指导下,我才能快速的熟悉GPS(RTK)的使用方法,顺利的采集数据。 另外,论文的部分内容的撰写是参考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对于这写书籍和论文的作者,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和我一起采集数据的同学们,是你们不辞辛苦的与我一起合作,完成了数据的采集。
本文档为【地籍测绘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7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