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2005年7月 第4期(总第148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5 N0.4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赵维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成群结伙的流浪儿童现象已成为国际合作组织及各国重视和动员多方力量进行解决的,明显的客观存在 和理论问题.中国也在努力依照本国具体的流浪儿童状况和特征,依照自己的儿童发展概念,从自己的社会文化, 生...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2005年7月 第4期(总第148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5 N0.4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赵维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成群结伙的流浪儿童现象已成为国际合作组织及各国重视和动员多方力量进行解决的,明显的客观存在 和理论问题.中国也在努力依照本国具体的流浪儿童状况和特征,依照自己的儿童发展概念,从自己的社会文化, 生活结构,政治信念和经济能力寻求和探索多样化的救助保护方法.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文化;救助保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i1)669文献标识码iA文章编号i1003--0751(2005)o4—0o98—o4 本文是作者2000--2001年对全国11个省15 个7—16周岁流浪儿童进行的直接送回家的个案调 查和对1999年进入过中原某省会救助保护流浪儿 童中心1247名流浪儿童档案资料的分析,是从近 400名流浪儿童自述的生活历程,境遇对付,所遭受 到的种种对待和交往状况中了解和透视的部分结 果,并从而得出流浪儿童定义,"所谓流浪儿童是脱 离了监护人及扶养人的有效能力范围,目前处于无 固定居住场所和只有依靠自己满足衣食住行基本物 品生活资料的边缘性生存状态的那部分儿童". 一 ,中国流浪儿童状况 1.流浪儿童人口状况.据1999年中原某省会 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档案资料,1247名流浪儿童 中,男性86.44%,女性13.56%;16岁者最多,占 38.03%,以下各年龄段依次递减;历经八个月问卷 调查收集的385个样本中,不同时间二次或二次以 上被同一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救助保护而被现场 调查的儿童是:二次者为5.78%,三次者为1.57%, 四次者为0.2%;据流浪儿童自述的离家流浪次数 比例是:二次离家出走者为15.84%,三次者为 9.35%,四次及以上者为14.02%.这三项总共为 39.22%.就是说,二次以上离家出走儿童占总数的 1/3强,且多集中在11—14岁之间.流浪时间是一 个月以内者最多,占34.8%.一年以上者其次,占 28.31%.三个月以内者居第三位.呈现出流浪时 间期最短与最长的两头大的状况.绝大部分流浪儿 童来自农村,占75%左右;51.42%的流浪儿童为小 学未毕业者,人数最多.其次是小学毕业者,占 15.32%.再次是初中未毕业和不识字者,各占 14.54%和13.5%.从统计中可知,年龄偏大的流 浪儿童中,只要是不识字者,都可能是在年龄偏小时 就有了离家出走的流浪生活经验;有48%的流浪儿 童在流浪生活中受到过人们各种形式的帮助. 2.流浪儿童生活状况.根据儿童自述归纳的 生活状况是:个人生活的困难和不良性,过早自己抚 养自己,行为边缘性,无实际文化教育和无知识技能 教育状况,人格扭曲,思想情绪不能够稳定,个人生 存状态的不安全与被他人控制,作为儿童的多方面 权利丧失,孤独和被隔离于普通人群和亲情之外,经 常违法与越轨,准犯罪类型人的转向等.流浪儿童 失去了普通儿童所应有的存在状态和资源,是在社 会环境中不利于其生活与生存的一般性条件缺乏时 收稿日期:2005—03—1O 作者简介i赵维泰,男,辽宁锦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98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造成的.儿童陷入流浪生活是对自己原来生活环境 应具备的一般性生存条件缺乏状况进行反抗,脱离, 摒弃和改变的一种方式. 二,流浪生活,流浪文化和流浪儿童三个范畴 1.流浪生活.它是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与状况 之间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造成的,是人的生活多重 表现的特征之一.其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是以某种 非社会性或反社会性行为方式实现的.在此基础上 所形成的流浪思想意识观念,多种行为与活动都在 一 定程度上不具备生产性,积极性和被社会公认性. 与正常的,普通的,一般性社会生活和意识观念有着 明显质上的区别,是一种寄生性,强取窃夺,边缘性 及主要依靠被施与的生活状态,对儿童造成了不应 有的社会性能力增长上的损害和精神感情上的伤 害.对儿童作为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 展起着十分消极的作用.流浪生活以其诱骗,授意, 劝请,收买,分赃,威胁,利诱,剥夺,迫使和强逼等方 法让离家出走儿童陷入其中,使进人流浪中的儿童 日常生活完全被流浪恶习,流浪技能包围着,所接触 的人,物,意义与思想等的活动空间,资源空间和精 神空间与主流社会都具有隔断性,封闭性,排他性, 异化性和独特性等性征.与主流社会只是频繁地用 不良行为进行交往.这样,儿童作为意识,行为和交 往的将来社会性主体,其社会性能力形成的最佳时 间,却在流浪生活中自白地损失掉了.同时,儿童的 智力发展,人的高级需要和审美情趣等总是无暇得 到提高和无法具有创造性发挥的条件,却又总是被 处在社会性的最低点上,又反过来总是让其处在为 本能需要的最高刺激点上,还又从来不让突破其本 能需要,仅徘徊在本能性需要与低级性的肆意扩张 上.流浪生活的社会位置就是本能性和低级性. 2.流浪文化.这是指流浪生活特有的生活方 式和行为方式,和在这些方式中产生的生活信条,信 念特性和价值态度.它不仅用语言,也用流浪生活 的思考和行为样态存在于流浪儿童的所有行为,语 言,人际,思维,观念取向,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从流浪儿童对行为方式的偏重,对刺激的偏好,自立 需求和反对他人干涉表示中,都能观察得到.仅仅 为流浪生活,儿童是不会选择反而会很快从中逃掉 的.因为流浪生活从本质上是一种孤独的,困扰的, 卑俗的,拮据的,贱下的,多难的和受多数人排斥的 生活形态.可见,流浪生活只是一种形与载体的东 西,而流浪文化却起着某种"心核"的作用.它是一 种具有非社会性和反社会性性质与性能的亚文化. 流浪文化不仅有着影响力和约束力,更有着渗 透力和牵引力,以给予相类似儿童真实性需要的价 值比较,信奉对象,思想倾向,伦理观念,习气例规, 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等使处在流浪生活中的儿童自 然而然地接受,与以前的"我"产生不同质性.以其 独有的文化默契迎合方式为联系,让流浪儿童相互 内聚形成"群",从而可以轻易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 与成员.流浪文化对儿童的不良作用是结构性的, 表现在将儿童从主流社会文化体系中剥裂下来并及 时给予不正当价值;让儿童只去追求刺激性的行为, 生活与事物,没有对将来的社会性和个人性的理想 与抱负;减少和丧失着儿童对他人情感,角色和需求 的自觉理解能力,爱护意识和互为结果的交互行为 能力;使儿童生活物质获取与消费方式不当和过度 的掠夺型与边缘型,将其心理意识形成内闭型,隔断 型和排他型.流浪文化中,儿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大面积和相当深度的人格解体. 3.流浪儿童.它是指处在流浪生活中的那部 分儿童.儿童的流浪生活并tI~JL童成长中必然具有 政府,社区,家庭,学校以及各 的现象,而是从社会, 种有关机构本身和相互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及应有机 能失效中产生的.流浪中的儿童生活在边缘性社会 空间,支撑和庇护其的社会关系和福利丧失,归属文 化和人生方向无着落,给其带来了不安和逃避的倾 向.流浪生活空间中也没有儿童社会性成长的事物 和可供支配的机制与条件,就经常容易造成非常大 的儿童的被动性,内在空洞态和随意性,以往社会化 中的文化制约基础和价值体系最大量崩溃,感情纽 带废失,流动性,匿名性和非社会性的人际接触,地 位和角色的扭曲及无视,对社会的归属感,联系感和 亲密感被隔断,孤独和不稳定,以非合理的情绪上的 单个人或群伙形式去表现自己和寻找自己,因此,流 浪生活中的儿童是非常个人的,孤立的,没个性的, 浮动的,质上严格差别的;也是极其被动的,易被不 良感染的,易被人进行生活操纵,行为控制,心理变 形的.其具有着边缘人的特征;总是冲不破其本能 性冲动的特征;对社会文化享受条件与能力非常低 的特征;总是在一种不良情念中失去或蔑视社会性 自我成长状态的特征;非社会行为成了其主要生存 手段的特征;完全使自己丧失了所有儿童应该具有 99 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的社会化机构与机制的特征;是对自己作为儿童的 人的标准与伦理的反叛和对抗的特征;使原来社会 性成长成果不再产生作用也不能升华的特征;处于 无目标性成长状态的特征.流浪生活中的儿童与普 通儿童相比,生存压力从时间和空间上已超出一般 儿童正常生活状况,过早和不当陷入在与社会及自 己生存生活相对立的复杂利害关系中,并随其年龄 的增长,这种复杂性会不断扩大,分化和加深. 三,流浪儿童思想意识形式 流浪儿童在思想意识形式及层面上认为流浪生 活:一是自己适者生存的表现.为能够自己养活自 巳,或自己能获取到相当多的金钱,以及某些高档消 费的状况,表现出洋洋自得或十分满足.用一种天 经地义的人应该自己养活自己的要求,掩盖着与儿 童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时应由社会和他人保障生活 福利的客观要求.这种相悖的虚假性观念与颠倒性 认识首先可以让流浪儿童为自己的种种不良行为进 行心理上,精神上和情绪上的辩护以便取得信心上 的自我支持,而无法真正取得社会性角色与资格的 一 般性目标.二是能给予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调查 来看,这只是一种个人本能性精神与心理宣泄和刺 激的要求.流浪文化为这部分儿童提供了行为能 量,精神能量和情绪能量不当的泄出途径或满足方 式,大量表现的只是一些争斗,冲突攻击,以人为玩 乐对象,不仅毫无遮掩地把低级趣味意识和想法下 流造作出来,有的也把审美变成本能当做个人感官 或群伙性感官刺激,把道德伦理要求当做行骗行为. 所谓精神上的满足,也是让流浪儿童为自己离开家 庭和学校学业,无视亲情等的不良行为进行不良辩 护,也是让其在社会化挑战面前缺乏意志力和不愿 承担义务与责任时而避免尴尬或自责,不致使自己 两难的自卫理论,它使流浪儿童可以心安理得地满 足那种不成熟的,但却又认为自己十分干练与成熟 的流浪文化型的人格,人生观,经验和思想认识,更 加自我放纵,错误地抓住流浪生活方式不放手.三 是能满足自己的"自由".这实质上是让儿童混淆 了自己所有的现在社会位置和成长方向,是一种让 儿童人的需要处于一种无方向性,无时序性,无引导 性的流浪生存状态,而不是发展状态,让儿童不理会 一 切地多次离家出走,不理会一切地进人流浪生活, 不理会一切地去进行不良行为,直至落在不理会一 切就是无任何约束,无秩序,无规则,无道德和无法 100 制的"自由境地".这种自由已不是满足生存的需 要,而是带有大量的攻击性,有的攻击性还带有不良 创新性;此时也愈加感到"自由"的刺激性而处在兴 奋之中,并长久难以忘怀形成纯粹个人自由主义式 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欣赏症.尤其是现代社会结构多 样化,行为方式和观念意识多元化,以及不断解体又 不断组合的某些价值变化现象,还有多元化的竞争, 冲突与融合,个性的张扬与个体自主社会流动性加 大等,都被流浪文化从不良角度用于流浪儿童的个 人自由主义要求之中,使其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应 具有的准确位置和方向,并使其从自我观上与社会 应有的关系准则产生混乱与颠倒. 四,将来流浪儿童社会现象变化的简略预测 1.流浪儿童人口绝对数会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被组成团伙或被成人控制的流浪儿童数量会增 多,儿童自己也会组织成一种具有边缘型的团伙. 3.流浪儿童群的分化现象加大,从事的各种行为及 不良行为的类型增多,技能增大.恶性事件也会增 多.4.女性流浪儿童会逐年增多,并会从最初的受 害者到后来的害人者.5.今后会在成人的教唆中, 使用有关法律与一定的方式处理自认为所遇到的麻 烦,其中使某些具体的救助保护形式无效.6.今后 的救助保护工作具有向社会特殊教育转变的可能 性.7.还是以农村地区离家出走的儿童居绝大多 数.8.到处边打工(隐性),边流浪的儿童现象会增 多.9.童工现象会增多,但会更隐蔽,难以发现. 10.利用儿童情绪特点,心理特点行骗,被诱拐出来 的儿童数量会增多,尤其是中介人,介绍人利用所谓 借口进行诱骗的行为较多. 五,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 1.救助保护工作目标.救助保护工作目标具 有层次性:最高目标是对流浪儿童人性和权利关怀 理想的实现.保障每一个流浪儿童的正常发展态, 尽可能使其生存条件完善.这首先要从政治上将救 助保护工作作为社会共同意志,从法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社会 福利制度及机制上要反映和体现,并做到对每个流 浪儿童生活和幸福的关怀.其次的目标是再续社会 化.流浪生活中的儿童完全脱离了社会化的机构和 机制而被陷在具有非社会性甚至反社会性环境中. 因此,需要用主导性救助保护工作方式参与进去,让 流浪儿童获得完全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以健全被 丧失的社会化生活环境和机构,并起着补充离家出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走之前初级社会化缺憾和不足的作用.再续社会化 就包含着回归主流社会的要求.最低El标是生存需 要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提供.其作用及目的是不 御寒设备与条件的缺乏而 让流浪儿童因食物,衣物, 引起痛苦,疾病和死亡,或在更大困扰中产生激情行 为而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这既是救助保护工作中 的首要目标,也是最低标准的救助保护. 2.救助保护工作内容与方法.从调查中看,救 助保护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容易被定位在治理和对付 的视角上,这是片面的.因为流浪儿童及其行为是 多重复杂因素造成的,必须定位在其作为人的社会 存在和发展上,因此应注意到:一是内容与方法的方 向,主要是指要朝向儿童权利标准,将儿童作为"社 会人"而如何使其能够得到更广阔生存空间和更良 好生活机会的选择等.二是内容与方法的角度.这 是指救助保护工作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决定其内容与 方法,例如从流浪儿童基本生存需要角度;现实生活 经历经验角度;流浪生活角度;流浪文化角度;形成 流浪生活之前和之后与家庭关系的角度;与社区与 学校关系的角度;社会性需要增长的角度;权利,地 位和社会性能力培养的角度;从围绕流浪儿童的社 会问题角度;从流浪儿童作为社会问题的角度等来 确定.三是救助保护工作的内容,包括生存物品的 提供;生活需要服务;正常生活形成的保护;给与社 会性自我实现保障条件;选择理想的成长与发展空 间和环境;给予人性或社会性等特征的伦理性,审美 性工作内容.四是救助保护工作方法,这是根据儿 童成长中一般性问题与流浪儿童中的实际状况与特 征相对应而采取的方法,使家长,家庭,学校,教师等 与救助保护工作相互整合,消除障碍,形成保护儿童 的各种权利,地位,需要,特殊心理状况,价值关系等 的环境.运用国家权威和法制整合救助保护的社会 个人, 性力量,对那些不利于儿童正常成长的群体,制度和现象施加社会压力及硬性规定. 六,救助保护工作须应对的流浪儿童特点及准 备 流浪儿童在一个有机体中表现出了多方面的由 时间序列发展成为一定流浪型人格模式和边缘性社 会关系的社会存在特点.其中,有些特点是救助保 护工作要有充分应对的注意力和解决力的.这些存 在是特点,也是难点,更是特征表现.从中,可以清 楚地看到救助保护工作应具有的针对性,方向性,层 次性,力度性,内在性及多向性的准备.1.流浪生 活顽劣习惯,这是流浪儿童经常不刻意就会以相当 形态化数量表现出来的,让人看到所做的千辛万苦 救助保护工作都白搭,产生无任何效用而丧失信心 的现象.因此,救助保护工作中必须具有使其形成 良好习惯的经过顺序定型和整理的,并能贯穿一致 的形态化条件,过程和环境.2.流浪思想意识的独 立性及其不良作用.在流浪文化中形成的流浪生活 意识观念以其相对独立性深深盘踞在儿童的主观活 动之中,其不良作用不会随着流浪生活的被离开,被 隔绝而消失,也不会被种种善举所冲垮.其独立性 的存在特征,即使被压制到最低限度,一有机会便会 迅速反弹,膨胀,扩大和占据到主要位置上.因此, 在物质生活条件具备中,更要考虑到对其主观因素 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救助保护工程,这是巨大的无 形工作.3.认为流浪生活更具有自由性."自由" 首先表现为主体的感觉上,这一点上存在着难以从 内心深处说服流浪儿童的羁绊."自由"其实是流 浪生活能帮助其将不良占有对象扩大.对此,救助 保护工作就要放在如何有效训练流浪儿童将其个 性,需要和社会性有机结合到社会性增长的一定时 间历程中.这也牵涉到救助保护工作的意志,信心 和能力,技巧等.4.流浪文化给予的本能性刺激. 从流浪文化中得到的某种不愿消失的快乐与刺激要 求是重点也是难点.救助保护工作需要给予其具有 超越那种本能性快乐及追求快乐主义的活动和教育 方式.5.将流浪生活看成是一种价值而不仅仅是 生活.所有的救助保护方式都有可能被一部分流浪 儿童当作不让其受刺激,自由和发财的对立物.而将 自认为能够给予刺激,自由和发财的流浪生活看成 是最贴切自己的价值需要而不仅仅是生活需要.因 此,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通过一次教育及送 回家就能实现.要给这种内在价值的同性能而不同 质别的满足才能解决.6.贫困成为再次流浪的真 正原因的特点.初次因家庭温暖欠缺离家出走流 浪,再次就会因为家境不如流浪生活而离家出走. 这是因为在流浪生活中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获 取金钱和物品,生活总比在家里好得多所造成的. 在调查中也看到,在这样的相比之下,流浪儿童对那 些救助保护教育和回家安置方式完全置之不理或采 取嗤之以鼻的内在反应与行动. 责任编辑:青石 1O1
本文档为【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5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