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举报
开通vip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马克思还认为既然存在差别,社会主义的国家就要建立起社会调节机制,缩小并消除实际存在的差别,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该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最终发展结果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他说:“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可见马克思和列宁的公平效率观是因时代而变的,最终是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进   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如果静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很难说某种说法是惟一科学合理的。但动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历史地来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其性质,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意味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限,如果消费资料分配上稍有不平等,那么就有人不能生存,在一个需要集体生存的时代,这种不平等分配意味着整个部落或氏族没法生存下来。因此,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使得平等分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的积累,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摆脱对集体生存的绝对依赖,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活动。这标志着人类的生产有了剩余。而在如何处理这些剩余的问题上,出现了最初的不平等,一些部落或氏族的首领占据了这些剩余,从而部落或氏族内部的分配也不再是平等分配了。这就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开启了人们追求个体利益的动机,再加上生产力的发展有条件满足人们对个体利益的追求。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追求更高的效率成为人们现实的选择。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期的人们把这种不平等看作是提高生产力和追求更高效率的条件,而且对这种不平等给以肯定的评价,认为这种不平等本身就是一种公平。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不平等是不公平的。因为最初给予部落或氏族首领的特权变成了一种世袭的权利。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很难保持统一了。生产力的进步,效率的提高,无疑是人类继续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变化的生产力背景下,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性质使得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起来,人们对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也无法接受了,并且认为这种不平等分配是最大的不公平,尽管这个时期相对于过去取得了生产力的进步,但在这种生产关系下的不平等分配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或者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开始变得相互对立起来了。然而,在一个生产力水平要求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历史阶段上,效率的提高势必伴生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的不公平,而人们对这种不公平的容忍极限被突破后,往往要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实现一种以分配平等为内容的公平目标。但这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外,对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多少帮助,社会往往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什么时候可以打破这种“轮回”,使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突破这种对立?恐怕只有在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后,才可能找到摆脱这种“轮回”的途径。   生产力究竟达到怎样的水平,才能使生产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这本身需要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如果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具有的生产力水平可以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来抽象地把握,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实现则很难用这种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来概括了。因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生产力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则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成功的,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却并没有最先进入社会主义。这确实是给人类留下的一个难题。因为我们在这里要分析的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历史演进,因此并没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详细讨论,提出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要把公平与效率关系纳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分析,进一步地讲,我们要分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如何改变公平与效率交替成为人们追求目标的历史轮回的。   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人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又取决于人们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这除了有对人的有效激励机制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经济激励,因而,分配的不平等成为对人实施经济激励的一项必要的内容。在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公平被认为是与生产力发展或者生产效率提高相矛盾的。但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生产力发展对人的要求会发生改变,仅仅从物质利益上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已远远不够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协调变得十分重要。因此,为实现人与人关系协调所需要的公平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情况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开始由相互矛盾变成要求一定程度的互相统一,而且这种互相统一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不断地增加其程度。按照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在生产关系上彻底地改变了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因此,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以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实现真正的统一。当然,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没有达到马克思预想的水平,因而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也没有实现这样的转型。但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公平与效率的现实关系   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这决定了马克思设想的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并没有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出来,其中马克思设想的关于公平与效率相互统一的关系就没有在社会主义国家变成现实。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演进轨迹。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地提出加快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因此,效率问题自然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如何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效率的问题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选择了一条生产资料公有化的道路。做出这种选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平等的关系,这是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重要根据。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公平与效率可以相互统一起来。但事实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实际的情况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们之间的平等并且使人们获得了一种公平感,但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效率的目标却没有实现,一定时期还出现生产力发展的倒退。这表明,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相反,为公平而牺牲效率倒是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普遍的现象。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上述矛盾,促使其最终选择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而之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改变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下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如中国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又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表明,中国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选择,从着重于公平转向更加关注效率。因此,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我国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实生产力状况有了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 我国为发展生产力而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的调整,确实起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拉大的收入和财富的差距却成为影响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非常不利的因素。包括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现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大的因素。而失去稳定的中国经济不仅难以继续高速增长。而且会导致某种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现在该是我们再来关注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时候了。对于改革开放后调整了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调整所取得的成绩,但也要认真分析这种调整了公平与效率关系所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成为经济良性发展的障碍。因此,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要求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来一次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能像有人提出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因为中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因此。还不能放弃对效率的追求。但是,公平问题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这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应该是把公平与效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既关注效率,也重视公平,要实现二者之间的一种均衡。 四、结 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基于人类自身目的的基本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有一段历史了。但是,这似乎又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到目前为此,人们还孜孜以求地探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并不是由于人们智力上的局限,所以不能探索到它的终极结论,而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一种确定的关系。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变化,不断地改变其关系的性质。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历史时期,公平成为人们主要追求的目标,效率则因为生产力发展缓慢而并没有进人人们的视野。当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的水平,为分配这些剩余出现的最初不平等,第一次使公平与效率凸显出来,并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一直到生产力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不仅来源于对人们的激励,而且还取决于人们之间关系能否和谐,这使得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开始出现统一的迹象。如果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话,那么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调整或许会使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次出现公平更加突出的局面。 参考文献: 姚德全.公平与效率之间重新审视及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财政理论与实践 2001 焦国成.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伦理思考 江苏社会科学 2001 李闽榕.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及其启示 经济学动态 2005 谷峰.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新认识 社会科学研究 1997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发展出版社 l991 宋圭武.公平、效率及二者关系之我见 经济学家网站 2004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 华夏出版社 1987
本文档为【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3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