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doc】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举报
开通vip

【doc】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doc】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 学术评介? 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戴辉 云南民族史一直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成果层出不穷,为 历史学乃至民族学领域贡献了一批学术精品.尤其以云 南大学为中心,在主要创始人方国瑜先生及其弟子的大 力倡导下,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所瞩 目.然而每一门学问一旦发展成熟,形成稳定的理论框 架,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问题意识,缺乏新意等问题的束 缚,从而限制其深入发展.本文拟以社会史的视...

【doc】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doc】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 学术评介? 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戴辉 云南民族史一直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成果层出不穷,为 历史学乃至民族学领域贡献了一批学术精品.尤其以云 南大学为中心,在主要创始人方国瑜先生及其弟子的大 力倡导下,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所瞩 目.然而每一门学问一旦发展成熟,形成稳定的理论框 架,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问题意识,缺乏新意等问题的束 缚,从而限制其深入发展.本文拟以社会史的视角,从该 学派主要创始人方国瑜的学术成果出发,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其经验,进 而探讨云南民族史的发展方向. 一 ,方国瑜民族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作为云南民族史的创始人,方国瑜在民族史,地方 史,文献整理方面贡献较大.同时,自1936年执掌云南 大学史学教席起,不仅自己着作等身,而且言传身教,培 养了一批硕士,博士,为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众多优秀人 才.因而,我们从方氏民族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谈起. 方国瑜生于云南丽江一个纳西族家庭,自幼立志向 学.青年时期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学习音韵, 训诂,目录,校勘,名物,历史,地理等科目,这为其日后的 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方国瑜的传记,我们 可以看到时代背景给他留下的深刻烙印,而随着时代变 迁,不同历史阶段又给他提出了主题各异的问题. 方氏第一篇涉及民族史的论文是《么些文字汇》. 他通过实地考察,不仅第一次对家乡的东巴文字进行了 严谨的学术研究,同时也探讨了相关民族历史问题,为其 以后的民族史建设勾勒了框架.这篇文章相关民族史问 题的探讨体现出作者这样的动机:么些人是一个与其他 民族一样的优秀民族,理应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享有与 汉,满,回,藏等族平等的待遇.这一点突破了以往王朝 统治者对边疆族群居高临下的蔑视态度,指出么些人族 群演变过程中与汉族等民族互相融合的事实.不过,该 文侧重对东巴文字进行研究,民族史研究并非方氏关注 的中心. 民族史的研究与近代民族危亡密切相连,云南自然 不能幸免.在沉重的民族危机压迫下,学者们无法安于 单纯的理论研究,纷纷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热潮中.1935 年,中英会勘滇缅南段未定界,方国瑜亲身实地考察,参 与中英会勘滇缅边界事务,打击外来的侵略企图,在边疆 地区宣传维护统一的重要性,寸土必争.这些经历都映 照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因而,这一时 期方氏撰写的《滇缅边界的菖蒲桶》等着作都是围绕边 疆民族历史,地理等方面,为这些中国领土的真正归属提 供了依据. 同时,方氏撰文批驳外国学者对中国民族,领土 问题的错误论断,以大量严谨的学术成果维护了国家 利益.当时,法国人拉古柏,美国人杜德,英国人派克 等炮制出唐代西洱河的主体民族为泰族的理论,其目 的在于为帝国主义侵略张目.暹罗国亲王共丕耶达 吗銮拉查奴帕讲演《暹罗国史》时采纳了上述说法. 针对这样的侵略企图,1939年,方国瑜在《益世报》上 发表了《焚人与白子》,论证南诏不是泰族建立的独立 国家,而是由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白子"建立的臣属 于唐王朝的地方政权.这样,作者用扎实的研究维护 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至重庆,昔日边地成为当时 的抗日中心.围绕团结抗日问题,自政府至学者纷纷开 展边疆地区的研究,集中一切力量抵御日本侵略势力. 这无疑给官员,学者们以平等看待边地族群的契机.方 国瑜也投身其中,创办了《西南边疆》杂志,在云南大学 创立了西南文化研究室,其主要旨趣在于:以学术立场, 把西南边疆一切介绍于国人,期于抗战建国政策的推行 上有所贡献.以上这些经历和学术实践都指引方国瑜关 注有关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如《读伯希和(交广印度两 道考)》,《云南与印度缅甸之古代交通》以及《滇西边区 考察记》等无不彰显前述动机.抗战后到新中国建立, 作者的研究思路仍然沿承前一阶段. 通过以上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我们具体考察了方国瑜云南民族史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虽然这些研究在其一生中不是最 为成熟的,但已勾勒出云南民族史的大概面貌,表述了主 12】 安徽史学2010年第3期 要的观点和态度. 二,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边疆民族事务被中央人民政府视为 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多元的族群和统一 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边疆民族地位等问题,都需要 通过民族史研究来帮助解决.因而自建国初期开始,国 家便给民族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方国瑜的民 族史研究也厚积薄发,结出硕果,我们的讨论将以建国后 方氏论着为主. 建国后方国瑜接受了列宁,斯大林有关民族问题的 理论,并投入学术研究中.堪称"拓荒之作"的《云南民 族史讲义》反映了作者的主张.他认为,云南各族历史 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汉族的经济文化始终发挥着核心作 用,云南各族人民和汉族共同创造了云南历史.这样的 观念始终贯穿在作者及其后世弟子的着作中. 方氏云南民族史研究大体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 少数民族族别史,汉族移民史.我们将分别举例并进 行评述. 1,云南族别史研究 它基本上是新中国建立后因应民族政策的推行,尤 其是民族识别工作的展开,而出现的一种民族史研究形 式.全国开展的少数民族调查研究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 订提供了大量资料,使得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建设得 以深入开展.方国瑜除亲自参与民族识别工作外,开始 撰写白族史,彝族史,傣族史等族别史.虽然研究主题各 异,但其背后的问题意识和动机是相似的.这里仅以白 族史相关研究作为重点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有关白族史研究的热点集中在白族起源以及南诏大 理国史研究方面.前述作者撰写的《焚人与白子》即属 此类.建国后,方氏在其撰写的《唐代前期洱海区域的 部族》之"西洱河民族非泰族"一节内容里,批驳佛教 徒附会的"天竺"说和前述的"泰族古国"说,认为学术界 从语言学角度去判断白族族源的几种说法都失之片面, 指出白族形成是很多族群融合的结果,其语言不属于任 何一个单纯的语系.但方氏仍指出焚族为白族形成过程 中的主体民族?.此外,王叔武亦持此说,只是在焚人起 源上与方氏有不同意见.马曜提出白族的"异源同流 说"?,其贡献在于将白族先民的族群来源的研究进一 步多元化,但他仍延续了方,王等学者的"民族共同体" 的出发点,以生长于洱海地区到商代即进入青铜文化时 期的"洱滨人"为主体,不断同化其他族群而形成民族共 同体——白族,其理论框架与方国瑜等学者并没有本质 上的不同. 由于佛教文化对于大理地区的独特影响,在白族族 别史的研究中,白族佛教也是民族史学者关注的重要问 122 题.方国瑜《云南佛教之阿吒力教二三事》?是研究云 南佛教阿吒力教的开山之作,主要在该教的兴起,行教, 阿吒力僧人之异术及教派遗迹等方面钩稽史料,进行名 物考订.历代史家大多以中原地区佛教为正宗,而对流 行于南诏大理国的云南地区的阿吒力教嗤之以鼻,认为 是"邪教",而方氏自编纂《云南通志?宗教考》时便给阿 吒力教以充分的重视,试图赋予白族文化以平等的地位. 这也启发了后人对白族佛教文化进行研究.张旭的《大 理白族的阿吒力教》,《佛教在南诏大理的盛行与白族 文化的兴起》二篇论文,可谓白族密宗研究的先驱之 作.他首次提出白族密宗的源头是汉地密宗,而佛教的 传人使得南诏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从而促进了 白族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及社会进步.毕业于云南大学历 史系的李东红撰写的《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研 究》?,第一次系统论述了阿吒力教在白族地区发展演 变的历程,并对阿吒力教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最 后探究了阿吒力教对白族文化生活的影响.张,李二人 的研究在密宗来源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其实质都是为 了论证白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佛教思想 的整合.这向我们揭示了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发挥的 社会整合作用以及大理地区的族群与其它族群不同的文 化背景.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看到了方国瑜等学者为民族识 别工作进行的努力.建国初期1954年,中央民族事务委 员会和有关部门提出了过渡时期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总 任务:即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祖国大家 庭;统一祖国大家庭内,保障各民族在一切权力方面的平 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祖国共同事业发展中,与祖国 的建设密切配合,逐步发展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逐 ??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2辑,第74,583页,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关于白族族源问题,可参见林涓:《白族形成问题 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zooo年第4期. ?马曜在《洱海及滇池地区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封建 经济的萌芽》一文中沿用族别史一贯使用的五阶段论的 社会演进框架,叙述洱海,滇池地区白族先民社会的发 展.他力图用白族族源多元化来沟通洱海,滇池两大区 域的民族文化交融,其目的在于论述多元族群融合成白 族的过程,解释白族对云南地区民族融合的贡献,从而 论述白族对于多元一体国家形成的重要意义. ?《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第59页,云南民族 出版社1985年版. ?张旭:《大理白族史探索》,第133页,云南人民出 版社1990年版. ?李东红:《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研究》,云南 民族出版社20o0年版. ? 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步消灭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问事实上的不平等,使落后的 民族得以跻身先进民族行列,共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方国瑜等学者是以现代民族识别工作中所划分的"民 族"为出发点,进而铺陈这一建国后确定的族群发展演 变的过程.这样的研究路径说明,方国瑜等学者是以新 中国的民族实际为前提的,这对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 民族事务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从当代实际出发,往往会忽略 中国多元族群进人中华民族这一民族统一体中的过程是 如何的.尤其是这些多元族群被纳入统一王朝之前,都 有着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当然不利于我 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 需要深入了解民族的特殊历程,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相 关政策. 2,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核心,汉族移民 是云南民族史研究的关键问题.费孝通指出:"汉族的 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格 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他进而建议北京大学社 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把"民族凝聚力"作为研究的课题. 诚如费先生所言,汉族移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影 响一直广受关注,相关论着层出不穷.方国瑜是较早开 展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四卷本《方国瑜 文集》中,有关历代云南汉族移民的文章共有5篇. 这些文章关注汉晋,唐宋,明清时期汉族移民对于云南各 地区的影响,以及汉文化的传播.方氏的主旨在于论述 汉族移民及汉族文化,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低到高 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汉族移民所起到的 民族融合的核心作用. 方氏指出,"明代军屯移民是云南历史上最关重要 的一件事情",并撰写《明代在云南的军屯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汉族移 民》,力图探究这一问题.方氏认为,军屯制度使得汉族 大量进入云南地区,渐渐成为云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作者广泛查 阅了《明史》,《明实录》,《明会典》以及明代云南通志的 资料,对云南一省的卫所军屯制度进行了缜密的研究,首 次关注了因军屯制度产生的汉族移民对云南社会的影 响.作者认为,明代云南社会的整体面貌有了巨大的变 化,他将原因归结于汉族有组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开发当地经济 文化.作者在评述军户问题时,所使用的大多属于官方 编纂的材料,这样使我们只能片面地从王朝,官府的眼光 去看待军户和汉族对社会的影响,无法立足于具体地方 社会情景中理解军屯,汉族移民对于云南社会影响的程 度和方式.而这一时期云南地区广泛生活着的土着族群 如何应对来自中央王朝的统治,及汉族移民带来的各方 面冲击,也是这些资料无法给出答案的.从另一方面讲, 云南地区是一个多族群聚居,拥有独特而悠久文化的地 区,尤其南诏大理国这段历史使得这一地区有着独特而 比较成熟的社会文化体系,这使得汉文化的进人绝非畅 通无阻,必然要通过一个与土着社会文化互动的过程才 能实现. 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的陆韧撰写的《交融与变 迁——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进一步发挥了方国瑜 的观点.他以汉族移民为主线探究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 融合和社会变迁.他着重分析了汉族移民的土着化进程 及其对云南社会的影响.但其基本思路与理论框架与上 述方文没有太大出入.正如其本人所说,"本文……把 明代云南汉族移民作为突破口,将云南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演变放在明朝的历史进程中,从宏观的角度进行 考察I-.…-探寻明代云南在中国统一国家整体发展中的 足迹和作用."?虽然这本书出版距方国瑜逝世已有2O 年,我们仍能明晰地看到方氏思想在后世的延续.陆着 在明代移民进人云南地区的背景下去探讨民族融合的问 题,但他的研究无疑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基点的,这 带有明显的现代民族识别的痕迹.陆着对于民族融合的 ,这有利于研究云南与 阐释,强调了汉族移民的主导作用 明中央的政治关系,但忽视了土着民族自身的能动作用 及复杂的历史内涵.尤其是,陆着使得明代云南社会变 迁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汉族与土着民族互相交错的景 象变成了宏观,单一的土着民族汉化的历史.他忽略了 真正的民族融合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汉"夷"之间的 关系从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应该是单纯以 "夏"变"夷",土着族群与汉族移民一样共同推动了明代 云南的社会转型. 3,方氏民族史思想的总体评价 《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一文是方国瑜对民族 史研究进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体现了其一贯的民族史 研究思路.通过该文,我们对其民族史思想进行总 体评述. 他从对中国历史范围的讨论出发,批评孙祚民以历 代王朝疆域作为中国疆域的王朝史观.方氏表达了对传 统王朝史的不满,反对大汉族主义,认为应当"从中国历 史发展的实际来确定中国历史的范围,把全国各民族的 全部历史合起来成为中国的历史,正确反映各族人民在 共同缔造祖国事业上的贡献和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 ?方氏有关汉族移民的论文:《汉晋时期在云南的 汉族移民》,《试论汉晋时期的"南中大姓"》,《汉晋至唐 宋时期在云南传播的汉文学》,《唐宋时期在云南的汉族 移民》,《明代在云南的军屯制度与汉族移民》,载方国 瑜:《方国瑜文集》第1—3辑. (陆韧:《交融与变迁——明代汉族移民研究》,第7 页,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 安徽史学2010年第3期 位".以方国瑜为代表的民族史学者主张,汉族以外 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汉族史拥有同样高的地位,它们不应 被划到中国历史之外.这提醒我们:中国历史必然是多 元化的,透过中国少数民族形态各异的历史变迁,我们可 以看到中国历史决不应该仅仅是汉族史以及少数民族汉 化的历史. 方氏的主张体现了中国学者探索多元统一的民 族——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努力.他认为,中国自秦汉时 起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而且长期保持着统一的 状态,这也是中国历史保持整体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 同时,方氏指出,政权的统一是建立在以汉族为中心各民 族的密切联系上,即便出现政权割据的情况,各民族间联 系也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 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成为中国整体的社会经济结 构.这一个联系的面,就是中国的领域,也就是中国历史 的范围."(2) 方氏还指出,中国领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 的,认为各地各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突出的.作者使 用了五段论的框架,以汉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国历 史以及中华民族凝聚的中心力量,因而往往使得民族史 研究成为少数民族汉化史. 方氏的民族史观点是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分不开 的.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建立仅1O余年,其面临的 首要问题在于解决中国独立统一的问题.方文的重点在 于论述中国历史的整体性,目的在于保持中国领土完整 不可分割.方氏提出,应当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 域来处理历史上的国土问题,同时以汉族作为中国历史 整体性的核心,这样的史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是重 大的,但以之替代不同历史时期云南社会的具体情况,则 不免出现问题.方氏曾以历代中央王朝对云南不同的行 政设置作为划分云南历史不同阶段的依据,这其实表明 中央王朝与云南之间的政治联系是程度不同的,因而它 们带给云南民族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这种民族史研究的思路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民族 的现实出发,为国家的独立统一提供依据,因而它被许多 学者指出是一种回溯式的研究方法.他们往往忽略了这 一 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中国各区域的社会文化体系 各不相同,尤其对于云南地区这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的 地区而言,民族史研究应该以具体区域为着眼点,依据不 同地方的社会发展脉络进行探讨.正如社会史学者往往 指出的"眼光向下"的研究视角,将是我们进一步提升民 族史研究水平的重要工具. 三,探讨云南民族史发展的新方向 通过对云南民族史,地方史的评述,我们发现云南民 族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着眼未来,它的发展 124 有赖于新的研究视角的引入.近年来,区域社会史为学 界所关注,它立足于各不相同的区域社会背景,以区域社 会为主体,提倡"眼光向下"的研究视角,针对原有的"大 历史"的宏观研究框架提出了新的见解,为我们展现出 多元的历史演变图景,从而为历史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用这一新的研究范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重新 审视极具特色的云南地方社会. 1,动态的历史过程 以方国瑜为代表的民族史学者的出发点是以现代民 族识别工作中所划分的"民族"为出发点,进而铺陈这一 人为确定的族群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样的研究路径反映 他们是以当代中国的民族实际为前提的,因而忽略了中 国多元族群进入中华民族这一民族统一体中的过程是如 何的.这其实是一种政治史框架之下的民族史研究,他 们着力叙述历史上云南地区是如何与历代王朝保持政治 联系的,忽略了这些多元族群被纳人中原王朝之前,都有 着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这些特殊区域历 史留下的文化遗产一直影响着整个云南区域和族群.这 些都有赖于我们脱开原有的汉族中心的观念,立足地方 实际进行观照. 要完成以上目标,我们首先要把云南民族历史放回 到其固有的脉络中去观照.在地域上,我们不能以现代 国家的行政区划来决定研究的空间范围.如研究南诏大 理国地方政权的历史不应该忽略周边地区与云南产生的 互动,如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西藏乃至东南亚国家等. 这些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对云南民族,历史的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而这些问题历来就是方国瑜等民族史专家研 究的重点.这些多元的文化资源不仅对南诏大理国时 期,甚至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地区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已有国内外许多专家指出,在此不再赘述.在时 间上,我们不能采用诸如"唐","宋","元","明","清" 之类的王朝符号对极富特色的云南历史进行简单的断 限,它们更多地代表政治变更.如我们对进入中央王朝 体系之后的大理地区进行研究,发现进入元王朝的该区 域社会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许多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 济文化体系,而元王朝对该地区影响并不深入.王朝体 制对云南产生的明显影响的事件至多追溯到明中晚期. 这些都说明,对于云南民族,历史的研究要深入探讨其自 身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而中央王朝的王朝史观是不适宜 照搬到地方历史的研究中的.从研究对象上,我们不能 局限于以往政治史框架下的研究主题,而要把视线投向 这个地区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要采用"眼光向下"的视 角,深入探索包括中央,地方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之 间复杂互动的关系,这样才能对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 认识. ??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1辑,第2,l5页. ? 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2,破除汉文化的中心主义 以往的民族史研究基本上是一点四面式的"汉化" 历史,以汉族作为文化,经济的"领头羊"来影响和带动 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这里,少数民族的发展是滞后的, 他们被动接受汉族的文化,经济的影响.这种想法的产 生必须回到有关民族建设现代化的讨论上.民族史学者 在研究中往往更加强调各民族被整合到统一政权下的一 面,而缺乏对族群之间多元演变道路进行探讨.这种观 点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建国初期中国置身于特殊的历 史环境,这使得民族史学者在处理国家民族事务时以维 护祖国统一为主要任务.为了解除民族史中这种片面的 "汉化"叙述方式,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每一族群的特殊生 存环境,族群关系以及民族历史,赋予各族群与汉族平等 的地位,重视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而深 刻体会云南地区汉族与各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而,我们要想深化云南地方社会研究,必须以土着 文化为本位,深入考察土着文化的内在逻辑,从而对以往 民族史,地方史的内容进行重新审视,这样才能充分理解 中国历史的多元发展道路,从而使得前辈学者为我们打 下的深厚研究基础重新焕发活力. 作者简介:戴辉(1978一),男,江苏徐州 人,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历 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瑞 (上接第26页)至多57.5万,32.5万人El在太平军攻 打南京前已离开.因人城后逃亡人数的上限是高估的, 所以,战前逃亡人数应不止32.5万.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逃亡为何时人没有记载.一方 面可能与资料的保存和发现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本土 观念有关,经济同样发达的城市苏州或许可以旁证.咸 丰七,八年苏州人口据赵烈文载:"城内外土着寄籍共五 十余万户."50余万户,以每户3口算,有人口150多 万;以每户5口算,达250万人.但是,1860年5月,王有 龄曾派人到苏州,发现"阊门外精华之地尽成焦土,入城 人烟寥落,十存二三,各衙门均无恙,城上民团防守"(星). 此时太平军尚未攻打到常州,造成这样的原因,据《避寇 日记》记:"传苏城紧急,而苏州故有广匪患,于是客商皆 他徙,街上生意皆清谈,人亦少来往."?显然,大量外来 人口在太平军来临之前已离开苏州.《鳅闻日记》却记 载:"苏州在城士民商贾尚有十分之七.因其无真实信 息,徒有谣言纷杂,败兵土匪而已.故疑惑不定,未肯遽 搬."其所记载苏州人大部留在城中,与王有龄和《避 寇日记》的记载大相径庭,原因是《鳅闻日记》的作者为 苏州府常熟县人,他是以本土观念来记载人口的,即把外 地人排除在苏州总人口之外.他的记载仅能反映当时苏 州土着离开的不多,并不能说明流寓人口在苏州城中的 情况.其他两位分别是福建和浙江人,是站在局外人的 立场记载苏州人口迁徙状况的.南京的情况可能类似于 苏州.而现在所能看到的关于南京人口变动的史料均是 南京籍者所载,这可能是未对客籍人口记载的原因. 综上所述,南京城由近90万人口减少到15万,直至 一 年后的9万.笔者认为,主因是民众的逃亡;且以太平 军攻打南京前民众的逃亡为着,至少32.5万或者更多的 人口已脱离南京(主要是流寓人口),其统治下3个月内 由于政策失误也导致一部分逃亡.从太平军攻打南京到 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仅仅约8万至 15.5万.通过对太平天国统治下3个月内南京人口的 考察可知:城市人口损失严重主要是民众逃亡所致,不能 把人口损失责任完全归咎于太平天国.窥一斑而知全 豹,实际上南京城只是整个涉战城镇的缩影,因此,在研 究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口损失时应仔细考辨和分析逃 亡人口的状况. 作者简介:侯竹青(1978一),女,河南济源 人,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历 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方英 ?《能静居士日记》,《简辑》第3册,第217页. ?《王有龄致吴煦函》,《吴煦档案选编》第1辑,江 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避寇日记》,《简辑》第4册,第26页. ?《鳅闻日记》,罗尔纲,王庆成主编:《太平天国》第 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_298页. 125
本文档为【【doc】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1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