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米仓道”考略

“米仓道”考略

举报
开通vip

“米仓道”考略“米 仓 道” 考 略 陈显远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巴山之间,为川、陕纽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易于屯兵聚粮,自古为军事上的后方基地。秦末,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市), 兴于汉中,扫秦灭楚,而成帝业,三国,诸葛亮屯兵河阳,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南宋,吴价、吴磷兄弟,以汉中为据点,大散关为前哨阵地,抗金数十年,制金兵难越雷池一步,近代,抗日战争,亦以汉中为后方据点,屯兵聚粮,支援前线。汉中在军事上的地位,既如此重要,其交通自不可忽视。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 “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

“米仓道”考略
“米 仓 道” 考 略 陈显远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巴山之间,为川、陕纽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易于屯兵聚粮,自古为军事上的后方基地。秦末,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市), 兴于汉中,扫秦灭楚,而成帝业,三国,诸葛亮屯兵河阳,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南宋,吴价、吴磷兄弟,以汉中为据点,大散关为前哨阵地,抗金数十年,制金兵难越雷池一步,近代,抗日战争,亦以汉中为后方据点,屯兵聚粮,支援前线。汉中在军事上的地位,既如此重要,其交通自不可忽视。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 “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之道三者,一日褒斜道,二日镜骆道,三日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日金牛道,二日米仓道也”①。前数道,知者较多,事迹尚彰,惟后之米仓道,知者鲜少,事多湮没,但米仓道在古代有其光荣历史。我不揣浅陋,爱就古代有关米仓道之史料,汇集起来,作以略考,籍以引起治交通史者之注意,将此湮而鲜闻的古道,作深入的考证、研究。 原来,由原南郑(汉中的附郭首县)南行一百二十里,至今南郑县小坝乡西南入米仓山(今名龙头山)谷,南行经孤云、两角山,折向东南至巴州(今四川巴中县),全长五百余里,古称“米仓道”。 米仓山南与大巴山相连,其最高处仃孤云和两角山。据《资治通鉴》载: “兴元(唐至元,汉中名叫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又云: “巴之北境,有米仓山,下视兴元,实孔道也”②。《舆地纪胜》载: “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③。《汉中府志》载: “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旧志》: ‘米仓山高耸摩云,登其岭,则褒、河、洋、凤,俱归一览”④。《南郑县志》载: “孤云、两角,又米仓山之最高两峰。由庙坝(原注:县西南隅坝名)东至龙头山八九十里,皆古所谓米仓山也”⑤。 据上引史料,可知米仓山谷之路,叫做 “米仓道”,现在来查查历史上曾经在这条道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 一、肖何追韩信在此道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 “负约,更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⑥。当时,项羽部下有一个“郎中”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及刘邦为汉王于汉中,乃亡楚归汉。 “信数与肖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⑦。肖何把韩信追回来,又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说重用韩信的利害。刘邦被说服了,乃“择良日,设坛场,具礼”,准备拜韩信为大将。消息传出, “众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⑧。今汉中城南,尚有“拜将坛”, 面积7840平方米,传说是当年肖何把韩信追回来,刘拜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的遗址。 关于“肖何追韩信”的道路和追及的地点,《史记》、《汉书》俱无明确记载,以致后人附会,讹传了多处,如今陕西宁强县西的西流河边及留坝县南的马道河边,都讹传是肖何追韩信的地点,不可信从,而真正有史可证的肖何追韩信处,就在米仓道中孤云山下仙台山的截贤岭,此地是古代由南郑县南入米仓道赴巴州的必经之处。因陕西南郑县与四川南江县界连密迩,其地在今四川南江县上两溪区玉泉乡的饮水坝附近,现引几种方志记载如下: 据《舆地纪胜》载: “仙台山:《晏公类要》: ‘一名玉女山,在水廉县(故址即今南郑县廉水乡―笔者)南,。《道家生经》云: ‘此山仙人玉女所居之地,。一名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有韩信庙及截贤岭,云肖何追韩信至此”⑨。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孤云山:在陕西南郊县西南,接四川南江县界。……其地有石刻云: ‘汉相国肖何追韩信至此,”⑩。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载: “截贤岭:在(南郑)县西南仙台山,肖何追韩信处,有淮阴侯祠” ?。 《南郑县志》载: “淮阴侯祠,《一统志》: ‘在县西南仙台山截贤岭,。昔高皇(刘邦)不用韩信,遁归西楚,肖何追之,及于兹山,故岭以‘截贤,名” ?。 《南江县志》载: “两角山:在县北五十里。……逸西为孤云山,一名韩山。……旧有石刻云: ‘汉肖何追韩信到此’”?。 二、张鲁由此道入巴中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自大散关出武都来汉中征张鲁,鲁弟张卫拒之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老城东关)兵败。 “鲁闻阳平已陷,……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 ?。 《资治通鉴》载: “曹操攻汉中,陷阳平关,张鲁奔南山入巴中” ?。 《地名大辞典》载: “米仓山:……《图经》: ‘汉末,曹操击张鲁于汉中,张鲁奔南山,入巴中,由此道’” ?。 再据《南郑县志》载:“……又东居龙头山下者,日汉王台,相传即张鲁遁迹处” ?。现在,南郑县小坝乡南面的龙头山下有一汉王台,相传张鲁当年入巴中时,曾在台上憩息,上建一庙,当地人叫做“汉王庙”专门供奉张鲁。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鲁在汉中时,民间从地下出土玉印一方,群下以为“天示祥瑞”,欲尊张鲁为汉王,被其功曹阎圃谏劝阻止。其事虽未遂,但群众却已承认张鲁为“汉王”,在其行经之地,修庙作念,称为“汉王庙”,足见张鲁在汉中施行许多善政,遗爱于民之一斑。 三、张郃由此道进军宕渠 曹操收降张鲁,占领汉中,留夏侯渊与张都镇守汉中,自己班师回邺。张郃由米仓道窥蜀,进军宕渠(今四川渠县),被蜀将张飞阻击,大败,退回汉中。 《三国志》载: “都别督诸军, 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为(刘)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 ?。又,“曹公(操)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邵守汉川(汉中)。都别督诸军下巴西(故治在今四川间中县西―笔者),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都军交战,山道窄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都。部弃马缘山,独与靡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 《读史方舆纪要》载: “米仓南临中巴(原注: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北瞰兴元(汉中),实为孔道。是时,张部守汉中,亦由此入巴中,进军宕渠之蒙荡石(原注:现四川渠县之八蒙山),为张飞所败而还” ?。 《地名大辞典》载:“八蒙山:在四川渠县东北。《舆地纪胜》:‘八蒙山,起伏八处,有水环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蒙其上,故名。蜀汉张飞破魏将张部于此’” 。 四、王宗侃由此道遗使求救 唐末,昭宗(李哗)天复二年(903), 前蜀主王建占领兴元(汉中)。至五代后梁太祖(朱晃)乾化元年(911),岐王李茂贞遣兵围蜀将王宗侃于安远(今陕西勉县)。王宗侃遣人从米仓道回蜀求救兵,王建亲率大兵赴救,岐兵退走。 《读史方舆纪要》载: “五代,梁乾化元年,歧王李茂贞遣刘知俊侵蜀,围王宗侃于安远, (宗侃)遣使求救于蜀主(王建)自中巴间行至泥溪(原注: 现四川昭化县)。 五、王仁裕由此道入蜀 五代,后周的王仁裕,字德辈,天水人,以文辞知名。尝佐褒梁帅王思同幕府,随思同由米仓道南伐巴人,往返过截贤岭淮阴侯(韩信)祠,曾赋诗留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于祠。现录王仁裕《题孤云绝顶淮阴侯祠》诗: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 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 不是冕旎轻布素,岂劳垂相远追寻。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原未可侵。 六、程松由此道逃往贡庆 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1206),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驻兴元(汉中),吴曦为宣抚副使兼兴元都统制,驻兴州(略阳)。吴曦据兴州叛降金人,受金伪封为“蜀王”。程松闻讯,慎祸及己,急从米仓道逃至间州(今四川间中县),顺流至重庆。 《宋史》载: "(吴曦叛变)百姓开走相蹂璐,(兴元)一城如沸,(程)松巫望米仓山遁去,由闻州顺流至重庆” 。 《读史方舆纪要》载: “宋开禧二年,吴曦叛,引金人入凤州,兴元帅程松,亚趋米仓山,由中巴遁入间州,复顺流趋重庆” 。 《舆地纪胜》载: “近者(指南宋一笔者)开禧逆曦之变,士大夫逃难者,亦多由米仓以东归” 。 七、莫哥由此道俊绷 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四年(1231), 蒙古拖雷率兵入大散关,破凤州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华阳攻入洋州(今洋县),一路经武休关(今留坝县武关河)攻破兴元(汉中)。而攻入洋州的一军,又分遣其将莫哥,自洋州趋米仓道侵蜀。 《续资治通鉴》载:“(绍定四年)八月,蒙古图垒(即拖雷)分骑兵三万,入大散关,攻破凤川(今凤县),径趋华阳,屠洋州。攻武休,开生山,截焦岩。出武休东南,遂围兴元,军民散走,死于沙窝者数十万” 。 《读史方舆纪要》载:“绍定四年,蒙古入洋州,分遣其将莫哥,自洋州趋米仓” 。 八、李进由此道俊蜀 据《元史》载:“李进,保定曲阳人。……戊午(1258年),宪宗西征,承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晓勇者从,遂命为总把。是年秋九月,进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 小 结 我所见到有关米仓道的史料,已如上述。其至南宋后,迄无记载,可知由陕西汉中到四川巴中的米仓道,至南宋后,行人稀少,日渐闭塞以至废弃,其原因,不外山大林深,行走艰难,而由汉中南郑南行入川者,不得不另辟新径。即由今南郑县牟家坝正南,经小南海、青石关、天池梁,入原四川通江县属的碑坝、朱家坝、潮水坝等地而达巴中县。这样,就可避开米仓道中的米仓、孤云、两角、仙台诸山之险峻,为后来明、清时代由汉中正南入川的通路。 尽管米仓道至南宋后日见闭塞,行人稀少,但它有其自身的光荣历史。自秦、汉迄南宋末一千多年,是汉中到四川的孔道,为川陕之纽带,并且在此道上发生过许多名人事件,是研究我国交通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古道之一。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汉中府”及“米仓道”条。 ②?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及南宋?胡三省“注”文。 ③⑨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三,“利州路兴元府”“景物”门。 ④《汉中府志》卷四,“山川”上,清嘉庆十八年重修木版本。 ⑤?《南郑县志》卷一,“舆地志?山胍”。民国十一年续修木版本. ⑥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⑦⑧《史记?淮阴侯列传》. ⑩?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四四八、三三六页。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初版本。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三三,“占迹’三。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本文档为【“米仓道”考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4-26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