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doc】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举报
开通vip

【doc】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doc】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 ——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sEdition) 2009年第1期 N0.1.2009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 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倪浓水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

【doc】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doc】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 ——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sEdition) 2009年第1期 N0.1.2009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 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 倪浓水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因为它包含着一系列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的叙事原型,古 代海洋小说基本上都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和思想,艺术养料.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山海经》是逻 辑起点和"母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原型". 关键词:《山海经》;海洋小说;逻辑起点;叙事原型 中图分类号:G127,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9)01—0010—06 要研究和描述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脉络, 必须从源头的探求人手."研究必须返回本体,返回 所研究对象的本原和本性,才能原原本本地恢复我 国小说发展的真实过程,而不是被某些外来观念肢 解,割裂的过程.换言之,中国小说研究必须进行自 身的本体认定,才有可能形成切切实实属于它的博 大精神的学术体系,这就是文化原我意识."l1【(靴'那 么,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或"原我"在哪 里呢?我认为在《山海经》. 把《山海经》视为"小说之祖",早有前论.明代 浙东学派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人物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之 《四部正讹(下)》中指出,《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 祖",又在《二酉缀遗(中)》说,《山海经》"当在《庄》 《列》前,……盖古今小说之祖".《四库全书总书目》 也称《山海经》为"小说最古者",并独具慧眼地看出 了它"书中叙述山水,多参以神怪"的文学想象和虚 构性因此把它归入到了"小说家"类,而不是因袭《汉 书?艺文志》的"形法类",《隋书?经籍志》的"地理 类",《宋书?艺文志》的"五行类". "《山海经》是一部由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性质 非常奇特的古书.它大约成书于从春秋末年到汉代 初年这一长时期中.作者非一人,作地是以楚为中 心西及巴,东及齐:这便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研 讨大致得出的结论."[2l(这个结论有两点值得我 们注意: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时问跨度:从春秋至 汉末,说明它并非是"最早"的文献;其次,它又告诉 我们一个空间跨度:以楚为中心延及巴,齐,说明它 并非能囊括完整的"中国".既然如此,我在这里为 什么说它是"中国海洋小说之祖"呢?因为在《山海 经》中,包含有大量的与海洋信息有关的海洋元素. 这些海洋元素,从情态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它们 大多以静态图案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它们仅仅提 供一种海洋元素信息,并不提供"过程性"故事,说明 在《山海经》中,"海洋诸元"还不是作为一个叙事文 本的构成形式出现的,所以它们还不是一种叙事. 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 事之祖,并不是从叙事文本的角度,而是从海洋信息 对后世海洋小说的影响而言的.中国古代海洋小说 基本上都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和思想,艺术养料.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山海经》具有"母 题原型"的意义,因而也就成了这一"文学局域"之 祖. 一 ,"原型二纬"与《山海经》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成熟于西方的 一 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其理论基础是英国 着名人类学家弗雷泽(1854—1941)的人类学理论和 *收稿日期:2008—0618 基金项目:浙江省2007年度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和文化 "(07CGZW018YBM)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倪浓水(1960),男,浙江宁波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小 说叙事和海洋文化研究. lO 瑞士着名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的精神分析学 说.在12卷本的巨着《金枝》中,弗雷泽通过考察 "金枝王国"的王位交接仪式,发现并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一个结 论:许多原始仪式虽然存在于一些截然不同的,完全 分隔开来文化之中,但却显示出一些相似的信仰和 行为模式.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则从理论上对这 些模式的形式和传递进行了论证.荣格认为,人类 的意识中不仅存在着"个人潜意识",还存在着一种 "集体潜意识".所谓"集体潜意识"是指"并非由个 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 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这些就是各种神 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够 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也就 是说,"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 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 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 就有的".荣格赋予这种"集体潜意识"以专有名词: 原型.并进而将这些原型理论从心理学扩展到文艺 领域.[.] 但是将原型理论真正予以文学美学化的是意大 利着名文学理论家弗莱(1912—1991),他认为原型 的核心是"文学原型".在他看来,原先的原型是一 些零碎的,不完整的文化意象,是投射在意识屏幕上 的散乱的印象.这些意象构成信息模式,既不十分 模糊,又不完全统一,但对显示文化构成却至关重 要.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 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 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o[3](P171) 但是这只是"原型"理论的一个纬度,我将之表 述为"民族的历史记忆纬度".在我看来,"原型"还 包含着另外一个纬度,我将之表述为"叙事上内容和 形式的继承性或一贯化纬度".我认为前者是哲学 意味上的,后者是文学意味上的.它们互为本末和 表里,可是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综观《山海经》的海洋叙事,我们可以发现,"原 型"的这两个纬度是多么内在地结合在其中.我们 先来考察第一个纬度"民族的历史记忆纬度".与全 人类的诞生过程一样,中华民族的祖先自然也诞生 于海洋,因此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海洋完全是生命 的摇篮,是我们思维最深处,最亘古的记忆之源.无 论我们祖先的生活区域如何内陆化,无论我们早期 的文化如何"大地化",海洋这种"生命摇篮"和"记忆 之源"不可能不会对我们先民的意识不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本能,而且还具有普 泛性,因此而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思维意识.而文学 正是反映这样的本能和潜意识的,文学也正是用来 唤醒记忆,描述记忆的.《山海经》正是这样的一种 反映,唤醒和描述我们民族海洋记忆的文学性文本. 当然,由于作为文学文本的小说,在当时尚处于 非常幼稚的萌芽,甚至是前萌芽状态,因此作为一种 ", 小说体裁的"反映,唤醒和描述",的确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可是就是这些零碎和不完整的海洋叙 事元素,却奠定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模式的基 础,就是因为它们是文化的,是象征和意象的,它们 是海洋文化构成的重要因子.它们根植于中华民族 一 代代人的文化记忆中,并不断地,甚至是潜意识 地,有过海洋小说的文学形式,被展示和强调,因此 说,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这些零售和不完整 的海洋元素,乃是未来海洋小说叙事模式的最初原 型. 在这种"民族历史记忆"潜意识的指引下,中国 古代海洋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我发现,这 种"发展"是沿着几条模式性的路线逶迤前行的,有 着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种模式性发展体现出来 的正是"原型"的第二纬度"叙事上内容和形式的继 承性或一贯化纬度". 《山海经》就是在这样两个纬度上对后来的中国 古代海洋小说发生着原型性影响.萌芽于《山海经》 的许多叙事模式被继承和发扬了.但并非全部都是 如此.所以我在这里,既要论述和描述被继承的《山 海经》海洋叙事传统,还要分析未被继承的部分.但 是在这种分析和描述之前,我还首先要完成另一步 工作,那就是考察《山海经》的"海洋观念" 二,"山海并峙":《山海经》的"海洋观" 毋庸置疑,中国的古代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内陆 文化,它的身上弥漫着浓郁的"大地情结".但是在 《山海经》里,却不是这样的. 清代学者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南山经之首" 句下加注说:"《山海经》之名,未知所始.今按《五藏 山经》,是名《山经》,汉人往往称之.《海外经》已下, 当为《海经》,合名《山海经》,或是向,秀所题.然《史 记?大宛传》司马迁已称之,则其名久也."在这里, 毕沅将《山海经》分为《山惊》和《海经》,后世学者大 多都认为有道理.袁珂先生也认为,"《海外经》以下 各篇,主要说的是海,就连郭璞作注时收录进去的 《荒经》已下5篇,主要也说的是海,自然该称《海 经》.所以从外壳结构将此书区分为《山经》和《海 经》."_2J(' 《山海经》这样的"二分结构法"蕴涵着什么样的 文化信息呢?从篇目来看,《山经》分《南山经》,《西 11 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共五篇,而 《海经》则有《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和《大荒四经》 以及独立的《海内经》共13篇,远远多于《山经》.而 从篇幅字数来看,却是《山经》要大大多于《海经》. 据刘秀校《山海经》时的统计,《山经》为15503个字, 对《海经》则没有进行统计,直到清代学者作《山海经 笺疏》,才统计出《海外经》,《海内经》八篇为4228个 字,《荒经》以下五篇为5332个字,总共为9560个 字.统计数字给出了一个结论,篇目上《海经》比《山 经》多三分之二,字数少三分之二,加以通融,恰好衡 量. 因此,《山海经》隐含的文化信息乃是,在《山海 经》时代的古人心目中,并不存在着"大陆中心论"情 结,而是"山海"并存,等量齐观的思维哲学. 虽然《山海经》时代的古人表现出对海洋某种程 度上的惶恐,但是我们认为,他们的文化格局中并没 有出现"废海主陆"的片面性,而是表现出一种"山海 共观"的健康,完美的文化视野.因此从文化本源的 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早期的海洋文化具有非常厚实 的思维底蕴,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山海经》还具 有"大海洋"意识,即不但是《海经》,就连《山经》中也 包含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信息.如"人鱼",在《南山 经》等《山经》中就有多次记载.《山经》还多次记载 了多条河流"注于海",甚至在《南山经》中记载说"丹 水……南流注于渤海".虽然这里的"渤海",依照郝 懿行的注释,也许应该理解为"海岸崛崎头",描述的 是海边的山势,但显然与后世的"渤海"不无关系. 先民的这一"山海并峙"思想来源于他们亲身的 生命.大禹治水就是这一生命体验的集中反映.这 个故事最深刻的文化意象便是"导水人海".内陆上 饱受洪水之苦的先民们有一天忽然发现洪水不见 了,后来才知道洪水是被大海收容了,那么对大海之 大的想象必定会强烈地震撼着他们的思维."何伯 望洋之叹"绝不会是一种偶然性,个别性现象.因此 生命体验时时提醒着先民们对海洋保持着极大的尊 敬和畏惧,并因之而产生了大量的文学性想象,想象 海洋不是凡人居住的,而应该属于神人,神鱼,神鸟 …… 从而使海洋演化成了一种文化空问而非仅仅是 地理空间. 因此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古人在祭祀时要 将河(陆),海联系在一起.据《礼记》,周朝的三王 "之祭川也,皆先江而后海".江河为海之源,海为江 河之终,《山海经》就这样以结构的形式,将山河江湖 与海洋纳入了同一个文化视野. 三,南方的视野 12 在我们的文化思维里,一般都认为,虽然有着漫 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域,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 是一种内陆文化,它所表现的是农业文明,因为中华 文明的起源是黄河流域,"中国"一词的本义即是指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可是自7O年代以来,随着 长江中下游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一批考古文化被人 们所认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观点已 被普遍接受. 因此,中华文化有着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 江流域)两个本源.这两个本源循着自己的品质脉 络,构建着各自的"文化原我".由于文化积累的历 史差异,黄河文化在各种典籍中被广泛地记录和诠 释;而长江流域由于其政治上的"蛮荒"地位,其文化 形态也一直被边缘化,直到战国中后期,随着楚国政 治地位的被认可,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才广为 人知.可是在总体上,与博大丰厚的黄河文化相比, 长江文化仍然显得势孤力单.但是如果我们将《山 海经》也纳入长江文化的格局之中,那么我们会发 现,中华文化的"南方视野"有着一个非常伟大的思 维哲学观念,那便是"山海并峙",它强有力地冲击了 中华文化为内陆文化的思维定势. 《山海经》是南方文化的典籍吗?学界的回答是 肯定的.虽然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地有过 一 些争论,但后来渐渐地趋向于一致性.汉刘秀《上 山海经表》认为是夏禹,伯益所作,但书中有"长沙", "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的郡邑名称,就 令人怀疑这夏禹,伯益是一种伪托.朱熹在《楚辞辨 证》认为《山海经》乃附会屈原《天问》而作,而胡应麟 在《四部正讹》则指出其文体类似《穆天子传》,因而 断定为战国好奇之士,取《穆天子传》,又杂录《庄》, 《列》,《离骚》,《周书》等书而成.不过《四库提要》却 不赞同此说:"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 象郡诸暨下隽诸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 人所述,而后来好事者又附益之欤?观楚辞《天问》 多与相符,使古无是言.屈原何由杜撰?朱子《楚辞 辨证》,谓其反因《天问))illi作,似乎不然."又云:"书 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元部竞字 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 考证,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 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小说之最古者尔."现 代学者蒙文通先生认为《山经》为古巴人所编,《海 经》为古蜀人所辑,而袁珂先生却断定《山海经》的作 者是战国初年或中年的楚国或楚地人. 因此,《山海经》是一部南方典籍,它反映的是南 方的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南北方的差 异性.北方是内陆的,南方是海陆共观的.而由于 当时的统治中心在北方,南方被称作"化外之地",因 此南方的思维又具有"民间"的性质.?于是我们对 《山海经》的考察就可以拥有了两种角度:文化差异 和官民(或强势政治和弱势政治)差异. 《山海经》氤氲的是中华土地的洪荒气息和初民 的原始思维,而"南方视野"的形成所需要的地理和 政治的背景就体现为这种原始性.欲探考这种原始 背景,我们不妨从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切入. "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 陵,巢于树木."南方的生存环境与水密切相关,对生 命的威胁,水为百患之首,因此在南方的思维格局 中,"水"是极其重要的建构因子."鲧系无功,而帝 尧使禹继之.禹乘四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 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I,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 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 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 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 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鲧和禹,是与 水搏斗的人类英雄,而他们都是南方的神(学界对夏 禹出生于古蜀地没有什么分歧),他们与水搏斗的历 史,也就是南方处民从水患中争取生存权的历史.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 经》."《山海经》的"经"即是"经历"之意.夏禹治水 从西到东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伯益则是他的随从. 所以,"在《山经》之后有大禹的结语,这应该是伯益 讲完之后,大禹作的总结.不过伯益的《山海经》仍 然是口头文学.因为是口头文学,所以随意性极强, 后世一代一代的又补充了新的内容."] 所以说,《山海经》是南方生存经验的记录,也是 南方思考的记录.从思考的纬度来看,它涉及的不 仅仅是地理,,更多的是文化,而且这种文化还隐隐 然有着政治的色彩."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着明者 也.其事质明有信.""圣贤"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符 玛,具有强烈的黄河文化背景,而黄河文化一直是被 视作中华文化正宗源头的,而现在《山海经》所录竟 然被认为也是"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着明者也."其 南方对自身文化地位诉求的努力昭然可见. 《山海经》努力营构着"南方"的文化地位,这种 文化地位不仅谋求与北方的黄河文化分庭抗礼,而 且还一种对"文化中心"的期待."《山海经》这部神 话了的历史地理书,是以'都广之野'为天下中心的, 对于这一点来说,《淮南?地形训》竞作了肯定:'建 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 地之中也.'''[]我们知道古蜀国曾经有过非常灿烂 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不相上下.可惜的是随着古蜀 国的消亡,其文化的光芒也渐不为人所识.但它并 没有灭绝,除了一部分被中原文化同化外,大部分都 融进了楚文化之中,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 屈原的《楚辞》(《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 魂》中所写的神话故事与《山海经》里所写的相同者 是如此之多;屈原作品里出现的种种神兽及神树,与 《山海经》里所描绘的又是有如此多的融合之处.而 楚又是战国时期最有实力与北方强国抗衡的大国, 所以对古蜀人争取文化中心地位的努力有着本能式 的理解和认同. 如此看来,《山海经》的南方视野,既是文化的, 也是政治的,或者文化和政治本身就是一个结合体. 因此《山海经》对南方大神炎帝,祝融和共工作了正 面歌颂,而对黄帝和颛顼的称颂更是意味深长.《山 海经》中记叙黄帝和颛顼的事特多.据袁珂先生统 计,其中记叙颛顼的事凡17处;记叙黄帝的事凡9 处;经中单言"帝",而此"帝"实该是黄帝的凡9处, 这样总共记叙黄帝的事是23处,连颛顼事17处合 计40处.可见黄帝和颛顼实在是《山海经》语境里 的主神.对黄帝与颛项的颂扬,反映了楚人与蜀人 的共同"南方"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在北方 (黄河)文化的强势挤压下而产生的一种抗争心理的 显示. 四,被继承和发扬的《山海经》海洋母题原型 《山海经》是文化,也是文学,尤其是海洋文学, 它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源头和各种叙事模式的摇 篮和逻辑起点,具有鲜明的原型意义.这些原型大 多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也有一些成了缺失. 1."神仙一岛屿"母型叙事 《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 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日禺." 《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日不延胡余." 《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乌身,珥两 青蛇,践两赤蛇,名日禺强. 《海内北经》:"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国在海 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指出,"与《禹贡》式的官方文字的典重性 相对照,《山海经》显示了民间想象的自由感,,神秘感和神奇 感,显示初民想超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猜测山海天象,自然万物的秘密的新鲜 粗野而又异想天开的灵魂."显然杨先生的民间性是着眼于同 空间下的等级差异,而我这里的民间性主要是指地域空间的南北方差异. 13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海神实际上可能是 一 种巫者,或者是一种早期的图腾.可是中国古代的 海洋文学却从这里发展成一种"神仙岛"叙事系列.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 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 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 年谷熟." 列子《列姑射山》:"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 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 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 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愆.阴阳常调,日月 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 无札伤,人无天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这里的"姑射山"显然来自于《山海经》里的"姑 射"群岛或"射姑国",从此以后,人们就坚定地相信 海洋中有神岛,岛上生活着神仙.在列子的《渤海五 山》,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中,这些神仙岛屿成了 一 个比较庞大的群落."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 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莱.其山下周旋 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 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 歼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 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 焉." 以后《神异经?鹄国》,晋王嘉《拾遗记》中的"宛 渠国",,宋秦再思《洛中纪异?归皓溺水》中的无名 岛,宋张君望《缙绅脞说》里的"巨浸中楼台参差"的 岛屿和从岛中而来的"二童",清《聊斋志异》中的《安 期岛》,《仙人岛》,等等,都是在"海岛——神仙"思维 影响下产生的古代海洋小说文本. 2."人鱼"母型叙事 《山海经》中"人鱼"形象体现为两个系统,一个 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指涉:《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日 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 中多赤鳙,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 疥."《海内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这里 出现的"人鱼""陵鱼",其形状如鱼而人面.会发出鸳 鸯一般的叫声,其形状如鱼而人面,会发出鸳鸯一般 的叫声,学者们都倾向于认为是一种纪实性描述,指 的人后世所谓的娃娃鱼;另一个是文学/文化意义上 的建构,主要体现在下面两节文字中:《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大荒 西经》:"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项死即复苏.风道 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项死 即复苏." 14 这后一种"人鱼"对后世的海洋小说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晋张华《博物 志》里的《鲛人》:"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 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宋聂 田《徂异记》里的《人鱼》:"待制查道,奉使高丽,晚泊 一 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发纷 乱,肘后微有红鬣.查命水工以篙扶于水中,勿令 伤.妇人得水,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水 工日:'某在海上未省见此,何物?'查日:'此人鱼也. 能与人奸处,水族人性也."'另外还有明冯梦龙《情 史》中的《鱼》,清沈起凤《谐铎》里的《鲛奴》,清王木 咸的《秋灯丛话》卷十八里《梦与鱼交》等. 在这些叙事中,"人鱼"叙事主要呈现为两种面 貌:一是"鱼妇型",二是"鲛人型",两者的差别是,前 者基本上以"妇人鱼"的面目出现,后者主要以"男性 人鱼"的面目出现,而它们共同的最早的源头,则显 然来自于《山海经》的"人鱼""鱼妇"意象. 3."大人国"(君子国)母型叙事 在《山海经》的《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和《大荒 北经》中,几次出现了"大人国","君子国"的描述,后 来因此启发,派生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的"大人 国"寓言性叙事系列. 《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 船.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 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 《海内南经》:"大人之市在海中."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大 言,E1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有大 人之市,名日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跋其上,张其两耳. …… 有东1:7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大荒北经》:"有人名日大人.有大人之国,厘 姓,黍食." 在上述的描述中,"大人国"包含着两层意思,一 层是"人很高大",二层是居住在里面的人都是君子, 因此"大人"就带上了形象堂堂,品德高洁的美学内 涵,从此以后"大人国"也就成了一种非常正面化的 语境构建.遵循着这种美学意境,中国古代海洋小 说里就有了"大人国"叙事,其主要代表有清李自珍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和落魄道人《常言道》里的 "大人国".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好让不争",城门上高悬 "惟善为宝",里面的人个个具有君子风度,完全又是 一 个世外桃源.落魄道人的《常言道》是一部讽刺小 说,对钱士命之流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之相对照, 小说又描写了一个大人国,"那大人国的风土人情, 与小人国正是大相悬绝:地土厚,立身高,无畏途,无 险道.蹊径直,无曲折,由正路,居安宅.人人有面, 正颜厉色;树树有皮,根老果实.人品端方,宽洪大 量,顶天立地,冠冕堂皇.重手足,亲骨肉,有父母, 有伯叔,有朋友,有宗族,存侧隐,知耻辱,尊师傅,讲 诵读.大着眼,坦着腹,冷暖不关心,财上自分明. 恤孤务寡爱老怜贫.广种福田留余步,善耕心地 好收成.果然清世界,好个大乾坤." 这里的"大人国","君子国"显然直承《山海经》 的"大人国","君子国"意象. 至于清末马仰禹创作并发表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上海《月月小说》第6,7,8号的小说《大人 国》,虽然名字相同,但主要叙述一个英国人"我"因 风暴漂流至一个岛屿上,岛人身材异常巨大,"我"用 手枪征服他们并成了岛主的殖民性故事,其内涵与 根源于,山海经》的"大人——君子国"有根本性的区 别,因此不在这个系列之中. 其他还有"大蟹——大鱼"模式,"大鸟——神 鸟"模式等,都为后来的海洋小说叙事开启了思想和 想象之源. 五,"海洋家园"的缺失:未被继承的《山海经》母 题原型 《山海经》包含了一系列的海洋叙事母题原型, 在以后的海洋文学格局中它们大多得到了很好的继 承和发展.但是遗憾的是,其中的"海洋家园"母题 却湮没而未被继承. 《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海洋陆地"空 间.这些空间除了上述的"仙人岛"空间外,还包含 了许多普通型岛屿和岛屿上的普通型岛人. 《海外南经》: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羽 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日在比翼鸟东 南,其为人长颊;.}茬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 鸟喙,方捕鱼;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 鱼.一日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海外北经》:聂耳之国……县居海水中. 《大荒南经》:有人名日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 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 鱼于海. 以上的"岛人海民",都是普通的渔民形象.虽 然"结匈国","羽民国"的居民打扮奇特,但如果将他 们理解为"初民"的衣装大多如此,那么这种奇特其 实仅仅是稍微的变形而已.但他们所从事的"职 业",则是一点也不奇特的,他们都是在"捕鱼海中". 因此普通岛人的生活形态乃是"渔猎"生活. 这些"非仙化"的普通型的岛屿空间和岛人,照 理应该与"神仙","人鱼"和"大人国"叙事的发展一 样,成为构建后世海洋小说"海岛/海民"叙事思维和 题材的基本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的叙事系统.但是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个"普通性基本元素"并没有 催生的古代海洋小说叙事的发展.从现在搜稽到的 古代海洋小说资料来看,自《山海经》后,直到明冯梦 龙《情史》里的《焦土妇人》,《海王三》,才有普通型的 "海岛/海民"叙事出现(以前全是"神仙型"岛民). 可是里面的岛民,却非渔民,他们以狩猎野兽为生, 面目又非常"野人化",显然不能与《山海经》里的"捕 鱼人"属于同一系列.《聊斋志异》里的《夜叉国》和 《罗刹海市》,出现的"岛民"也是如此;而《粉蝶》里出 现的智,色双绝型的粉蝶形象,虽然已经完全脱离了 "野人"味,但也绝对不是与"渔"有关系的岛女.清 末王韬《淞隐漫陆?仙人岛》的那个"淡妆素服,丰韵 娉婷"的女孩,虽"神仙不啻也",但毕竟不是神仙,应 该属于普通型凡人,然而与粉蝶一样,也实在无法归 到岛民队伍里去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 没有从《山海经》中继承"普通岛民叙事",或者说, "初民"时期的"普通岛民叙事"并没有被当作一种民 族的历史"记忆"进入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从而 造成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非常惊奇的一种现象:海 洋家园的缺位.也就是,在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所构 建的"海洋世界"里,海洋只是被当作一种遥望,探 险,寻宝,猎奇或想象的空间世界,而几乎没有将它 当作"生活之场"而予以反映和审美.究其原因,一 是古代中国完全是一个内陆国家,陆地(土地)意识 深深地左右着文化构成和人们的日常思维,可以这 么说,在中国古代,除了神仙,"野人"和怪灵,似乎还 从来没有人将海洋视作自己的家园;二海洋小说 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内陆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只是观 光者的体验,风来风去,没有深入于海洋之中,而真 正的岛民,这些海洋家园的主人,绝大多数都是文 盲,无法把自己对海洋家园的感受诉诸于文字,只能 以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的形式予以描述和抒发.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袁珂.山海经译注?前言[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I. [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唐晓梅.《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再探讨[J].江汉大学 [4]唐世贵 ,2003,(5). 责任编辑:高雪 15
本文档为【【doc】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逻辑起点和原型意义——对《山海经》海洋叙事的综合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