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俗读书笔记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高俗读书笔记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举报
开通vip

高俗读书笔记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高俗·读书笔记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目录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第二章法国电影第三章意大利电影第四章德国电影第五章瑞典电影第六章英国电影第七章西班牙电影第八章前苏联及东欧电影第九章美国电影第十章其他地区的民族电影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1.P2电影:通过摄影机或其他视听信息记录手段,将活动影像记录在胶片或其他载体上,然后通过放映机或其他放映设备,将这些活动影像映射于银幕或其他观赏载体上的过程。2.P2心理基础:柏拉图影子、巴赞木乃伊情结、格式塔心理...

高俗读书笔记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高俗·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笔记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目录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第二章法国电影第三章意大利电影第四章德国电影第五章瑞典电影第六章英国电影第七章西班牙电影第八章前苏联及东欧电影第九章美国电影第十章其他地区的民族电影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1.P2电影:通过摄影机或其他视听信息记录手段,将活动影像记录在胶片或其他载体上,然后通过放映机或其他放映设备,将这些活动影像映射于银幕或其他观赏载体上的过程。2.P2心理基础:柏拉图影子、巴赞木乃伊情结、格式塔心理学似动现象3.P3科学基础:1829年6月比利时约瑟夫·普拉托“视觉滞留”0.1~0.4s,“诡盘”,“电影的祖父”4.P4发明过程:(1)照相术:1822法国雅克·达盖尔、尼塞富尔·涅普斯投入;1824涅普斯12小时曝光“餐桌”静物;1838达盖尔“银版照相法”;1839法国议会买下,摄影技术发明;1888美国乔治·伊斯曼胶卷。(2)活动照相术:英国爱德华·穆里奇24架照相机马奔腾,1882法国马莱“软片式连续摄影机”(3)爱迪生“电影视镜”:1889伊斯曼工厂胶片、1894迪克逊协助“电影视镜”(4)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放映机”: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95.12.28电影诞生日5.P6成为艺术:美爱迪生第一个摄影棚,戏剧场,展示“电影视镜”附属品;1895卢米埃尔兄弟记录;梅里爱“电影魔术”停机再拍、多次曝光;1903美国埃德温·鲍特《火车大劫案》完整叙事,时空交叉,十几个戏剧性场面;1915美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电影艺术最终形成。影像思维■格里菲斯贡献:改变电影构成单位,戏剧场景→镜头,“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6.P8发展: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蒙太奇学派”无声电影成熟完美,理性内涵,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意抒情;1927美华纳《爵士歌王》有声电影开端,内在理性思维运动——言语、内在感情运动——音乐;1935美《浮华世家》彩色影片;五六十年代电视冲击,宽银幕、立体声,高成本、大投资视听奇观;70-80年代后高科技,1977卢卡斯《星球大战》;近二十余年数字技术,1995美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第二章法国电影高俗·读书笔记2■特点:艺术上具有革新精神和蓬勃活力。■靠印象派和先锋派的艺术努力,电影迅速演变为一门真正的艺术。1.P12先驱:(1)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世界电影之父”,写实主义传统和纪实美学,工作生活场景、家庭生活趣事、自然风光、街头风景等,《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路易·卢米埃尔技艺精湛的摄影师,固定机位单镜头,拍摄角度、构图,层次丰富、运动感强。《出港的船》黄金分割率构图;《火车进站》深焦点镜头,长镜头内部场面调度。(2)乔治·梅里爱:“银幕魔术师”,“故事影片”先驱与奠基人,最早拍摄纪录片(搬演)。1897蒙特路伊摄影棚,电影制片厂观念,杂耍、游戏,戏剧传统引入电影,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快动作、慢动作、叠印,“乐队指挥视点”。《贵妇人的失踪》、《橡皮头人》、1902《月球旅行记》、1905《太空旅行记》、《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德莱福斯案件》。发行业创始人,明星电影公司制作与发行于一身。(3)查尔·百代:百代电影公司。早期世界电影生产和输出第一大国(到一战,被好莱坞取代,美国电影基本采取百代经营思想,取得持久繁荣发展)■经营思想(托拉斯):电影企业与金融资本联合、垄断电影资料(摄影机、柯达胶片、剧本、影院)、庞大摄影基地、观众情趣、观众需要的影片、电影职业专长家、电影明星(世界第一位影帝马克斯·林戴)(4)拉菲特兄弟:艺术影片公司。利用电影发扬光大舞台剧,“艺术电影”。1908《吉斯公爵遇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麦克白》。不久被百代吞并。(5)费雅德:导演,擅喜剧片、侦探片(百代《芳托马斯》系列)。(6)马克斯·林戴:喜剧大师,卓别林尊为老师2.P17印象派:20年代路易·德吕克、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马塞尔·莱皮埃。1924德吕克去世告一段落■绘画重视光的变化效果,描绘转瞬即逝的直接感性印象■电影:■特点:不注重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路易·德吕克:“上镜头性”(符合电影的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和电影的表现手段),1919《西班牙的节日》(编)、《流浪女》、1921《黄金国》■马塞尔·莱皮埃:典型的印象主义■阿贝尔·冈斯:最富创造性,《车轮》创造加速蒙太奇、主观镜头,《拿破仑》三面银幕3.P18先锋派:■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采(“上帝死了”)、佛洛依德(潜意识、内心现实)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反传统,个性自由抒发,表现心理现实)影响,美国商业电影占据欧洲市场。■特点: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借用现代主义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流派:(1)纯电影: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独立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物体与机械的运动,以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看得见的音乐。立体主义画家费南·莱谢尔《机械舞蹈》,物体和齿轮用动作的节奏或形状的类似联接(2)达达主义:颠覆和破坏,颠覆资本主义社会既有的道德、宗教、政治传统,破坏一切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影片没有主题、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雷内·克高俗·读书笔记3莱尔《幕间休息》一系列充满幽默感的即兴笑料(3)超现实主义:理智、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生活经验都是对于精神、人的本能需要的强制和桎梏,只有抛弃他们,才能“解放精神”;强调改造世界、社会的惟一道路就是改变每个人的意识,唤起被社会压抑的潜意识,如此才能冲破一切羁绊,显露人的本体真实。精神错乱和梦幻是真正的精神活动,在这两种状态中,人才不再受到意识的控制。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创作主旨在于形象化地表现梦境和潜意识活动,现实的场面和令人费解的怪诞场面常常交织在一起,介意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严重的失落感。1927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一个牧师因无法满足性欲产生的一系列混乱思想,1928路易斯·布努艾尔、萨尔瓦多·达利《一条安达鲁狗》“恋爱和性欲受到资产阶级的教育的束缚”(萨杜尔《世界电影史》),1930路易斯·布努艾尔《黄金时代》结束■成果:对画面形象和影片节奏的探索研究,曾有助于电影摆脱平铺直叙的刻板手法和对生活的单纯复制,促进了蒙太奇理论、特别是表现性蒙太奇技巧的形成和发展;在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使内心世界“视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某种程度上丰富和扩大了电影的表现力范围。■结束原因:从开始就带有一个根本缺陷,即没有从表现内容着眼从事各种探索,更多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追求具有刺激性的反常效果,只能在少数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中找到知音,从根本上脱离了广大观众。4.P23诗意现实主义:30年代,没有系统理论,宽泛地说是30年代产生的一批影片。继承20年代印象派和先锋派创新精神,与社会现实保持密切联系。大都以法国现实生活特别是下层人民生活为题材,以富有感情的笔调描写普通人的遭遇,大量调动电影表现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多是悲剧,真实的背景表现人物活动场景,导演手法细腻,表现日常生活真实图景同时具某种诗情画意,往往能给观众一种诗意满足。表现形式上有别于蒙太奇剪辑组合,多采用长镜头和深焦距镜头。演员表演朴实、自然,富生活气息。(1)主要导演及作品:先驱雷内·克莱尔、让·维果,鼎盛期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雅克·费戴尔■雷内·克莱尔:最富法国特色电影工作者,早期先锋派主将(《幕间休息》),浓郁民族色彩、高度电影化技巧,结构严谨、精致,场景处理精炼连贯。1930《巴黎屋檐下》、1931《百万法郎》、1932《自由属于我们》、1933《七月十四日》■让·维果:严肃社会题材,纪录片1929《尼斯景象》、1931《塔利斯》,故事片1933《操行零分》寄宿学校专横、1934《驳船亚特兰特号》。新浪潮精神导师。■叙利恩·杜维威尔:1936《同心协力》,1937《逃犯贝贝》(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绝望的悲观主义情调,黑色现实主义)内外景结合、移动摄影。■马塞尔·卡尔内: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更善表现人的心理,特别是对于悲观心理的描写。1936《珍妮》、1938《雾码头》、1938《北方旅店》、1939《太阳升起》、1942《夜间来客》、1945《天国的子女们》。善与恶斗争,好人在那个社会总受到残害,但总在追求永恒的爱,努力反抗命运(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让·雷诺阿:最重要代表人物,确立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一套系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创作实践为安德烈·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提供了实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现代电影观念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先锋派影响1926《水上姑娘》《娜娜》;特技、形式探索,1931《母狗》写实主义新阶段开始,景深镜头、同期录音;1932《布杜落水遇救记》、1934《托尼》;1935《兰基先生的犯罪》诗意现实主义典型代表作之一;1937《幻灭》,景深镜头、长镜头、移动摄影;1939《游戏规则》,“说谎和尔虞我诈是战前法国社会生活的不可违背的规则”。5.P30“新浪潮”:高俗·读书笔记4(1)历史背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与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2)理论主张:安德烈·巴赞“精神之父”。■电影的本体——记录本性■场面调度理论: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尊重观众的选择和思考权力,避免蒙太奇手法营造的强制性、单义性、封闭性和倾向性的主观世界,展现出开放式、可选择、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作者电影观念:阿斯特吕克新浪潮先驱“自来水笔式电影”;特吕弗“作者电影”(三个条件:一、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二、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揭示其风格特征,三、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含义,导演必须通过他使用的素材表现其某种个性,这种个性应贯穿在他的整个作品中)(3)创作特点:强烈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编导合一,散文风格。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实景拍摄、自然光效、手持摄影(跟拍、抢拍、长镜头)、非职业演员、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和打乱情节结构,戈达尔跳接和快速剪辑取消传统化入化出、淡入淡出等手法,编剧常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叙事结构上的变革,与“新浪潮”电影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存在主义看法相一致。他们看来,传统艺术的理性结构已不能反映混乱荒诞和非理性的现实世界,传统叙事主题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已被现代社会中的自我丧失、扭曲和变形所取代,因而要探求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4)主要导演及作品:①让-吕克·戈达尔:现代主义电影最重要代表之一。始终不渝地向好莱坞电影美学的霸权主义挑战,力图冲破已定型的传统叙事模式。跳接、报导式摄影、间离(“一部影片并非发生在银幕上,而是发生在观众和银幕之间”)。存在主义1959《精疲力尽》、1963《卡宾枪手》、1965《疯狂的比埃洛》、1966《我略知她一二》,1968“五月风暴”“维尔托夫小组”“政治影片”带无政府主义倾向1967《中国姑娘》法国学生运动、1969《真理》“试图对布拉格事件做马列主义分析”、1969《东风》五月风暴后战斗的电影工作者在阶级斗争发展中应怎么办、1970《意大利的斗争》、1970《直至胜利》、1972《一切顺利》,向传统靠拢注意叙事成分和情节线索1980《故事》、1983《芳名卡门》、1990《新浪潮》②弗朗索瓦·特吕弗:主将之一,最能代表法国电影的艺术家之一,“作者电影”提倡者和突出代表。长镜头,各种风格。1954《电影手册·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新浪潮”宣言。自传体1959《四百下》、1962《二十岁时的爱情》、1968《偷吻》、1970《夫妻生活》、1978《飞逝的爱情》,1960《枪击钢琴师》、1961《朱尔与吉姆》、1964《柔软的皮肤》、1967《穿黑衣的新娘》、1969《密西西比的美人鱼》、1970《野孩子》、1971《两个英国姑娘》、1973《美国之夜》、1975《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80《最后一班地铁》、1981《隔壁的女人》【戈达尔与特吕弗代表了新浪潮两个发展方向:戈达尔始终桀骜不驯地挑战传统电影规范,其电影观念与视听语言一直处在实验与探索状态;特吕弗并不想完全颠覆电影传统,而是在保持电影作者身份的同时,对主流电影加以改造,在艺术与商业之间走平衡道路。】③埃里克·罗梅尔:从容淡雅、蕴藉隽永,细腻心理分析,擅长设置人物关系。1959《狮子的标记》首部长片,“六个道德故事”1962《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孩》、1963《苏珊的爱情》、1966《收集男人的女人》、1969《莫德家的一夜》、1970《克莱尔之膝》、1972《午后之恋》,“喜剧与谚语”1982《沙滩上的宝莲》、1984《圆月映花都》、1986《绿光》、1987《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四季的故事”④雅克·里维特:从容淡雅、蕴藉隽永,细腻心理分析,长镜头,片长异乎寻常。1959《巴黎属于我们》处女作、1968《爱情疯子》超四小时、1971《出局》14小时40分钟、1991《爱吵嘴的美人》四小时高俗·读书笔记5⑤克劳德·夏布罗尔:最具商业化;受希区柯克影响深,擅长讽喻幽默的心理惊悚片。1959《表兄弟》,迎合电影娱乐1960《花花公子》、1964《老虎只喜欢鲜肉》,心理惊悚片1968《不忠的妻子》、1970《屠夫》、1995《仪式》中产阶级家庭内部蓄积并最终爆发的暴力悲剧。⑥路易·马勒:革新叙述方式1957《通往绞架的电梯》、1958《情人们》、1960《扎齐在地铁》⑦雅克·德米:1960《洛拉》叙事结构错综复杂、1964《瑟堡的雨伞》歌唱取代对话⑧克洛德·勒卢什:1966《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怀旧、感伤格调叙述优美情感故事,风格影响深远6.P42左岸派:形成于50年代末,(1)艺术特点: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柏格森“直觉主义”、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境遇、人的【内心和精神】发展过程,回忆、【遗忘、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等主题,对话、内心独白构成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不是叙事意义上的成分,他们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场面调度和叙述方式之间寻求平衡,如同文学用笔在稿纸上无中生有创造出一个想象世界,借助于独特的讲述方式,左岸派电影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较新浪潮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更广泛和全面,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探索更极端,带有更大实验性,更体现“作者电影”特色。主要编导大都来自文学界或深受文学影响。十分讲究画面构图和用光效果;声音探索,语言在叙事层面和画外空间的运用;剪辑。【法理论家克莱尔·卢克佐《新浪潮以来的法国电影》“‘左岸派’的题材围绕着两个纲,一是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一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这两大题材互相交错,成为所有这类影片的脉络。银幕表现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过去、现在和将来,或者可以说,离不开回忆、现实和预想,伴随它的相反或相成的因素则是忘却和记忆,杜撰、谎言和想象。”】(2)贡献:彻底打破传统时空观念,将逻辑的、线性的时间改为错综复杂交替的“心理时间”,空间也由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叙事空间改变为“心理空间”,在时空转换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左岸派和新浪潮都打破了传统影片结构,但新浪潮侧重把没有因果关联的生活事件串联起来,追求纪实风格,有人将其概括为“生活流”;左岸派侧重人物内心表现,特别是瞬间意识流动,有人称其为“意识流”。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意识活动两特点:一是流动性,没“空白”;二是超时间性。】(3)主要导演及作品:①阿仑·雷乃:1955纳粹集中营纪录片《夜与雾》,首创用黑白和彩色代表两个不同时代的表现方法,探讨现在与过去的关系,对现在能否真实地描述、表现过去提出质疑,提出雷乃影片一贯探讨的时间主题——过去对现在的影响;1959《广岛之恋》打破传统影片中时间与空间的明显界限,首创“闪切”,电影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划时代作品;1961和“新小说派”代表阿仑·罗伯-格里叶合作编导《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情节、人物身份暧昧;1963《慕里耶》、1966《战争结束了》、1967《远离越南》、1968《我爱你,我爱你》、1974《斯塔维斯基》、1976《天命》、1980《我的美国叔叔》②玛格丽特·杜拉:1959编《广岛之恋》、1961编《长别离》,编导1966《音乐》、1969《她说要摧毁》、1970《黄太阳》、1975《印度之歌》电影手法表现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大量长镜头和固定镜头;1976《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凉的加尔各答》、1977《卡车》③阿仑·罗伯-格里叶:“新小说派”创始人。“现实的漂浮性、不可捉摸性”,没有明确主题、连贯情节,人物没有思想感情,他们的社会经历和个性模糊不清,不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倾向、流露自己的感情。1961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导1963《不朽的女人》、1966《横越欧洲的快车》、1968《说谎的人》、1970《伊甸园及其后》高俗·读书笔记67.P49“新浪潮”后:(1)70年代:新浪潮余波;1973让·厄斯塔什《妈妈和妓女》;菲利普·加雷尔、贝特朗·塔维尼埃、安德烈·特西内、莫利斯·皮亚拉、贝特朗·布利叶(2)80年代:模仿好莱坞高投资高收益1986《玫瑰的名字》、1987《让·德·弗洛莱特》《泉水玛依》、1988《卡米尔·克罗岱尔》、1990《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大鼻子情圣》)、1991《奠边府》、1992《情人》、1993《来访者》■让·雅克-阿诺:题材独特、风格多样、制作精美,1981《火之战》、1986《玫瑰的名字》、1989《熊》、1992《情人》(3)BBC派(新巴洛克派、新浪漫派):让-雅克·贝内克斯(1982《女歌星》、1983《阴沟里的月亮》、1986《巴黎野玫瑰》、1992《IP5》、)、吕克·贝松(1985《地下铁》;1988《碧海情》;1990《尼基塔》;1994《莱昂》(《这个杀手》)美国类型片模式+法国艺术的温情浪漫+欧洲人文关怀;1997《第五元素》;1999《圣女贞德》)、里欧斯·卡拉克斯(1984《男孩遇上女孩》;1986《卑贱的血统》;1992《新桥恋人》走向成熟,情节简单,对比强烈的灯光、不寻常的构图、出人意料的透视焦点营造新奇美感意向,精彩视听效果和剪辑、诗意的氛围),【不是流派】,艺术上各自独立,有共同特征。画面优先于故事,精雕细琢完美的视觉画面,吸引和震撼观众,流行时尚、高科技器材、来自广告摄影和电视商业广告的惯用手法装饰传统情节,快节奏,复杂技巧。(4)新生代:80末、90初,与新浪潮有某些相似:轻便的摄影机,纪录片的方式,有几分“肮脏”的画面,阴郁的叙事主题(苦闷抑郁的青春、离异与自杀场景、暴力与残忍情节等)■两种类型:①学院派(传统派):继承法国电影传统,注重剧作、对话与表演,马蒂厄·卡索维茨(新生代领军人物,1995《仇恨》法国电影优秀传统+美国叙事风格,幽默手法处理严肃而棘手的现实题材)、雅克奥迪阿尔、克里斯蒂安·万森、罗朗·贝内基②现代派:遵循新浪潮提倡的现代性方向,阿尔诺·德布莱辛、塞德里克·汗、马努埃尔·波阿里埃、诺埃美·李沃夫斯基■1989埃里克·罗尚《无情的世界》浪漫与写实结合,80年代后期法国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1992西里尔·克拉尔自传体《野兽之夜》粗狂奔放的电影语言、晃动的影像、急速的节奏、饱满的激情。第三章意大利电影1.P5220世纪初历史巨片:1912《你往何处去》、1913《卡比利亚》(取材于古罗马历史故事,诗人邓南遮编,片长四小时,庞大外景,人工照明、移动摄影,交替【叉?】蒙太奇。影响格里菲斯)、1914《迷失在黑暗中》2.P52新现实主义:(1)历史背景:“白色电话片”(庸俗喜剧片、艳情情节剧),一些正直电影工作者为了拒拍庸俗商业片和反动宣传片,转向改编旧文学作品,“书法派”(讲究技巧、手法细腻、远离现实、不动感情)。法国诗意现实主义(2)艺术主张:“真实”,将写实主义传统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日常性”(按生活实际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甚至看似散漫无序的事件的累积结构影片,打破传统影片中的线性因果关系和情节假定性,割断制造银幕幻觉认同的心理线索)结构情节基本原则;拒绝给主人公的命运指点出路,与大团圆封闭结构鲜明对照;非职业演员。《大英百科全书》四个基本生存问题: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致命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的解体和堕落。■还我普通人:1945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第一部真实反映大战期间意大利人民反高俗·读书笔记7法西斯抵抗运动,新现实主义“宣言书”;《偷自行车》《罗马11时》失业,德·桑蒂斯《艰辛的米》农民贫困处境,《温别尔托·D》退休老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中心,主要取材于生活本身,尽可能从生活本身发掘冲突和情节,大量借用真人真事,尽量缩短演出与生活的距离,尽可能少艺术加工。多用中景、远景体现人物与环境有机联系,善于通过场面调度处理群众场面,后景造氛围,自然光,长镜头客观忠实还原自然环境和事件进程完整性,《大地在波动》《偷自行车》有时每个镜头成为完整叙事段落。(3)发展概况:1942维斯康蒂《沉沦》初具特点、1945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诞生,三个时期:①准备期(1942-1945):【实践】1942-1943维斯康蒂《沉沦》(意大利“破落景色”打破法西斯政权吹嘘的有条不紊的沉默状态)、德·西卡《孩子们注视着我》(普通家庭)、勃拉塞蒂《云中四部曲》(意大利普通市民一个早晨的生活见闻,真实街景、插曲式情节结构、朴实技巧,战后新现实主义形式特征的萌芽)开始变革,多在真实环境摄制,部分反映现实生活;【理论】1943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温别尔托·巴巴罗《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宣言”(萨杜尔)四点纲领:反对大部分作品中幼稚、做作的庸俗作风;反对没有思想和不反映人的问题的荒唐怪诞作品;不要听腻了的故事、小说改编的剧本;反对一切夸张,将所有意大利人描写成同一类型、具同样高贵感情并同样意识到生活中问题的人。②全盛期(1945-1950):■代表导演及作品:■西柴烈·柴伐梯尼:倡导者、理论家、编剧。1942勃拉塞蒂《云中四部曲》、德·西卡《孩子们注视着我》,德·西卡1946《擦鞋童》、1950《偷自行车》《米兰的奇迹》、1951《温别尔托·D》,德·桑蒂斯《罗马11时》、维斯康蒂《小美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欧美评论界)《罗马,不设防》纪实化、实景、自然光,纪实性+戏剧性、真实性+艺术性;1946《游击队》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明确拒绝摄影棚、服装、化妆、演员,几乎不用剧本;1948《德意志零年》战争使德国人民处于贫困和饥饿、儿童产生畸形心理,父亲代表老一代德国人的态度,大儿子代表希特勒统治时期成长的一代对希特勒深信不疑,姐姐代表战后一代人面临今天社会。1952《欧洲,51年》、1958《印度1958年》、1959《戴拉·罗维莱将军》、1961《意大利万岁》■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1942《沉沦》;1947编导《大地在波动》全实景、深焦距、静态感长镜头,无专业演员、当地方言、即兴对白,最全面最彻底贯彻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影片;1951《小美人》、1960《罗科和他的兄弟们》、1963《金钱豹》(戛纳大奖);1971《威尼斯之死》精美画面、豪华背景、流动音乐,人物敏锐、微妙的感情变化,美轮美奂【新现实?】。■德·西卡:隐藏艺术的艺术,他的风格将人们引向主题而不是风格本身(美影评家爱德华·默里《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1946《擦鞋童》;1948《偷自行车》真是丰满罗马形象、悲凉痛苦色调,固定镜头、慢移动拍摄、慢摇,“偷车”大全景、不间断长镜头,“当被单”仰拍;1951《米兰的奇迹》新现实+幻想+寓言;《温别尔托·D》典型新现实特点代表作,票房一败涂地;1956《屋顶》、1960《乔洽拉》、1964《意大利式的结婚》、1970《芬奇·孔梯尼家的花园》■德·桑蒂斯:主要奠基人之一。1942合编《沉沦》,1946《太阳仍将升起》,1947《悲惨的追逐》,1949《艰辛的米》,1950《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罗马11时》新现实又一高峰摄影棚、职业演员,1958《一年长的道路》③分化终结期(1950-1956):1956德·西卡、柴伐梯尼《屋顶》基本结束。■衰落原因:战争和战后不同政见艺术家空前团结;资产阶级政府巩固统治后1949年开高俗·读书笔记8始对电影全面管制;好莱坞;社会问题缓解,人们关注焦点由外部因素转向人本身;情节简单、内容肤浅、极端或自闭■阿里斯泰格把1951年后开始出现的不同程度背离新现实的归为“杂派”,细分为两类:■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意大利传统喜剧+新现实,贫困背景成点缀,不具突出社会意义,1953《面包、爱情与幻想》■反理性主义(内心的新现实主义):安东尼奥尼、费里尼3.P69现代主义:50年代中,欧洲,存在主义。展示资本主义社会强烈精神危机,生命的孤独、人与人间难沟通、人生荒诞意识和异化感、生存困境中茫然失措。打破传统叙事规则,往往以某个哲学观念或心理意绪为核心展示创作者的哲理或主观想象世界,侧重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内心纷繁杂乱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揭示。(1)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精神“无根性”】战后初期新现实,转向人物内心世界,最后接近隐喻象征①40年代:纪录片,1942-1947《波河上的人们》处理题材和摄影造型简洁明了、客观冷静,1948《联合国》、1949《甜蜜的谎言》②50年代:故事片,走出新现实只描写小人物和下层阶级的圈子,视点转向中产阶级并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剖析。1950《一个爱情的故事》、1952《被征服的人们》、1953《没有茶花的茶花女》、1955《女朋友们》;1958《呼喊》新现实转型,第一次打破情节剧模式,表现重点从叙述故事转到展示主人公精神状态,人物虽还是小人物但已疏离环境,封闭在自我世界③60年代:创作盛期,奠定世界大师地位。■“关于人类感情的三部曲”:■1960《奇遇》:“无情节”■1961《夜》■1962《蚀》:结尾幽会7分钟“空镜”实物的内容充实和稳定性与人类情感苍白空虚和不稳定性对比,感情暂时、不牢固,实物永恒甚至占【统治地位】,现代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空虚疲乏和道德上的混乱沦丧及人与人在感情上难以沟通,抛弃传统戏剧结构法坚持生活自然节奏(“生活流”)■1964《红色沙漠》环境与人的关系,“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对色彩大胆、反常规、反现实探索,色彩基本由红(主色调,象征充满压抑与恐怖色彩的现实空间,既写实又是心理的、幻觉的)、黄(工厂烟囱冒出的烟雾,工业文明毁灭人类生存环境的象征)、灰、蓝(阴郁冰冷隐喻人与人关系隔膜冷淡)组成;中期后走出意大利,尝试在更广阔背景下表现人类生存状态,主题更哲理化、更带形而上抽象色彩,1966《放大》探索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作为认知手段的现实的“影像”与世界的“真实性”“确定性”间的关系、1970《扎布里斯基角》1975《职业:记者》1980《奥伯瓦德的秘密》1982《一个女人的证明》④90年代:《云上的日子》现代社会人与人沟通交往的渴望与困难(2)费德里科·费里尼:人生普遍的孤独感和爱的缺乏。无所不在的自传元素,苦涩、伤感的幽默风格,神秘、超现实、高度个人化的想象、幻想的银幕世界【三个举世公认美学特征】。新现实到表现内心到隐喻象征。1952《白酋长》、《浪荡儿》游离新现实严格真实和社会批判的美学轨道;■“孤独三部曲”:①1954《道路》:三个浪迹江湖卖艺人,兽性、残酷(藏巴诺),智慧、想象(“疯子”),自我牺牲、爱情(杰尔索米娜),“新现实”题材揭示人物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和绝望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刻意淡化和模糊社会背景并强化超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用象征性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展示解释其存在状态的合理性以替代新现实的“社会批判”,人生普遍的孤高俗·读书笔记9独感和爱的缺乏,美学上与新现实正是决裂,为50年代中崛起的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引路。②1955《骗子》③1957《卡比里亚之夜》■“背叛三部曲”:60年代。彻底脱离新现实美学和技法,成为现代主义大师①1960《甜蜜的生活》:60年代初意大利“经济奇迹”时期“一种复杂的精神错乱症”。12个段落。费里尼电影艺术一个转折点,此前多反映下层人民不幸遭遇和被扭曲的心灵,基本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事线,此后转向揭示上层社会的腐朽和精神空虚,表现手法上突破惯用的叙事格局,追求艺术现代性,采用反情节、反戏剧的“块状”结构。②1962《八部半》:最能代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隐喻性场景设置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双套层结构”(法理论家麦茨)。11段闪回。③1965《朱丽叶塔的精灵》■1969《萨蒂里孔》、1970《小丑们》、1971《罗马风情》、1973《我的回忆》、1977《卡萨诺瓦》、1979《乐队排练》、1980《女人城》、1983《船行》完全抛弃故事情节,观察代替叙事,隐喻、讽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强烈理性色彩,晦涩难解,“神秘主义”,更着重表现自我(3)彼埃尔·帕索里尼:“异端马克思主义者”+天主教教义(1964《马太福音》)、精神分析学(“性代替了耶稣”,大胆、赤裸裸的暴露镜头,要借助表现资产阶级所谓的性欲倒错“瓦解”资本主义制度,1967《俄狄浦斯王》、1969《美狄亚》《定理》、1970反法西斯倾向《猪圈》)。对病态人格和一切畸形丑恶的东西极敏感,迷恋于残酷的艺术氛围。1961《迷惘的一代》、1962《罗马妈妈》;“生命三部曲”:1970-1973《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富有乡土味”,极缜密地通过内景、服装、装置和角色类型再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生活景象,自然主义性爱场面,“人性自由”“人性解放”的体现(帕索里尼);1975《萨罗》,历史暴行与18世纪法国萨德小说《索多姆的一百二十天》大量色情内容结合,控诉权势人物对人性的摧残,带明显政治隐喻性,疯狂圈、粪便圈、嗜血圈,完整结构形式、深邃思想内涵、大胆艺术表现(4)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独立拍片前帕索里尼助手。1962帕索里尼编《瘦弱的教母》;1964《革命之前》最有个性的带有自叙性的作品;1970《蜘蛛策略》对父辈文化的大胆质疑;1971《随波逐流的人》;1972《巴黎最后的探戈》存在主义【?】,现代社会中人与人间的隔阂和相互沟通的困难及现代人苦闷、惆怅和迷惘的心态,摈弃戏剧性情节结构安排,打破线性叙事时空限制,把人的精神状态放到描绘中心,情节跟随主人公心理波动自由跳跃;1976《1900年》意大利半世纪史诗;1979《月亮》精神分析,月亮具隐喻,代表母亲、女性、欲望;1987《末代皇帝》东方题材典型西方阐释:从人性自由角度探讨作为个体的人,溥仪如何从普通人变为“神”,又从“神”变为人,或隐或显内在动因溥仪对失去的自由的寻觅4.P87政治电影:广义上所有电影都具有政治性。狭义上政治电影要反映当代某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直接表现真实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思想意识、行为和命运。主要以政治问题为中心,不深入刻画人物性格、不孤立表现个人命运,着重表现政治事件、思想和行为,及个人与这些事件、思想和行为的关系。与欧洲其他国电影比,强烈社会性是意大利电影一个突出特点,四五十年代新现实,60年代后半期政治电影。意共起核心作用。(1)原因:①50年代后期经济起飞,60年代发展减缓,贫富悬殊拉大、失业严重、劳资冲突尖锐,美国资本乘机侵入,政治矛盾尖锐。人们无心观看非理性主义②国际局势动荡不已,人们普遍对政治发生兴趣;意大利60年代末、70初经历五月风暴式“暴动”高俗·读书笔记10(2)种类:①弗朗西斯科·罗西为代表:力图通过自己的影片间接或直接触及政府、警察局、司法机关、教会及黑手党问题。1970艾里奥·佩特里《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1971达米阿诺·达米阿尼《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1972弗朗西斯科·罗西《马太伊事件》②直接揭示意大利一些政党在政治活动中的欠缺及意大利工人阶级生活现状:艾里奥·佩特里《工人阶级上天堂》③政治的角度观察、阐述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及特定历史给予的影响:1970《希特勒的最后十天》,1974《墨索里尼的最后行动》、埃托里·斯科拉《我们曾如此相爱》、塔维亚尼兄弟《阿隆桑芳》(3)哪些方面发展新现实?①反应深度进一步。密室、议会、法庭、政府机关内的黑暗、腐败、阴谋。弗朗西斯科·罗西《控制城市的手》明确指出黑手党和当权者勾结,没有把黑手党描写成个人犯罪行动,而把黑手党的活动同一定社会阶层的势力结合,深化社会意义。②深度的加强表现在从外部生活深入内心生活。③广度扩大。小市民、农村贫民→大工厂工人阶级、垄断资产阶级、国际资产阶级、政府、法院官员,1972罗西《马太伊事件》国际资本与意大利垄断资本合谋控制意大利资源,谋杀工程师马太伊④扩大对纪实美学的理解。新现实尽可能少艺术手段、艺术蒙太奇,真人真事典型化深度不够,摄影单调;政治电影“仿真人真事”虚构,艺术蒙太奇、多样摄影手法、景深处理、意识流镜头。【重戏剧性】,“办案侦查”式、“对比式”(《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选择式”(《特雷维柯【(农村)】——都灵【(城市)】》)第四章德国电影1.P91表现主义:(1)背景:①艺术:20世纪初表现主义绘画②社会:一战战败,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困苦,人们普遍产生失落感、危机感,对现实不满,对未来悲观绝望。许多文学艺术家逃避现实,从外部世界归返内心,关注研究个人内心世界,曲折表达自身对现实的愤懑不满和内心的苦闷焦虑(2)作品:1919卡尔·梅育、捷克汉斯·雅诺维支编,罗伯特·维内导《卡里加里博士》内容“警探片”,结构传统单线式。影像风格变态、符号化世界,美工师主宰艺术风格,弯曲的线条、倾斜的角度,布景图案简单、怪异,古怪几何线条和符号,透视不合比例,布景绘有强烈明暗光效,光影主要通过奇形怪状的线条画在布景上。美工史转折点。服装(凯撒紧身裤、卡里加里博士黑斗篷和硕大礼貌、女主珍妮面纱、警察滑稽制服)、化妆(凯撒深陷的黑眼眶露出呆滞、恐怖的目光,卡里加里博士厚镜片斜视、头发+手套三条黑纹,珍妮黑眼圈)、表演(极不自然的表情、手势、步态,与布景构成精心设计的视觉图形);1920《从早晨至午夜》、罗伯特·维内《盖努因》、保尔·魏格纳《泥人哥连出世记》、1921弗里茨·朗格《疲倦的死》、1922《大赌徒马布斯博士》、茂瑙《诺斯非拉图》;20年代中期战后危机年代结束进入尾声,1924保尔·莱尼《蜡像馆》压轴(3)影响:德国电影、世界电影(制造紧张恐怖、表达异常心理状态)。美国(20年代中许多导演前往好莱坞)30年代恐怖片、盗匪片,40~50年代“黑色电影”,詹姆斯·惠尔1931《弗兰肯斯坦》、1935《弗兰肯斯坦的新娘》,题材医学角度探查主人公精神失常状况,表现风格光影特殊效果、强烈明暗对比、尖峭耸立建筑物、胁迫感物体。2.P94室内剧电影:20年代。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创造的术语,专指供小剧场演出高俗·读书笔记11的,恪守三一律的舞台剧。出场人物不多,布景较简单,注重对话,以观众熟悉的小市民阶层生活或男女私情为题材。室内剧电影是室内剧的派生,具室内剧基本特点。卡尔·梅育率先抛弃表现主义回到现实主义“室内剧三部曲”1921《碎片》、《后楼梯》《除夕夜》,1924茂瑙《最卑贱的人》高峰(舍弃字幕【默片】、移动摄影,“电影技术的一场革命”)、终结,悲观主义、宿命论,真实描写小人物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恪守三一律、布景简单(主要是内景)、注意心理刻画、常长镜头人物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情节简单、时空变化小、演技严肃平实避夸张、少字幕、力求通过可见形象传达戏剧性内容,德国电影开创现实主义(街道电影、新客观派电影)。战后德国社会一面镜子,混乱社会状况下小人物命运及本能(没多大成功希望的反抗不合理社会的斗争)3.P97新客观派(街道电影):20年代中。战后危机年代过去,“从表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趋向表现现存的外部世界”。客观、详尽、真实再现现实。1923卡尔·格吕纳《街道》、1925乔治·派博斯特《没有欢乐的街》最重要、1927布鲁诺·拉恩《接头惨剧》直接、不尚虚饰、客观的风格,简练的演技、力求真实的布景,反应德国下层平民日常生活,摒除表现主义疯狂幻想、打破室内剧狭小世界4.P98新德国电影:(1)《奥伯豪森宣言》:与传统商业性电影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电影语言(2)青年德国电影:1965“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①亚历山大·克鲁格:《奥伯豪森宣言》倡导者之一,新德国电影领袖,德国确立“作家电影”。1966《告别昨天》里程碑,批判社会、现实,打破传统电影情节单一、平铺直叙、因果关联的封闭式戏剧结构,代之以开放式【新的?】结构,片段叙述,剧情、时空跳跃,“空白结尾”,纪实性;1968《马戏团篷顶下的艺术家——不知所措》、1973《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1975《强人费迪南特》、1979《女爱国者》、1982-1983《感情的力量》②让-玛丽·斯特劳部、达尼埃尔·西野(编):布莱希特“间离”,“极为克制的禁欲主义风格”。1968《安娜·玛格达列娜·巴赫的纪事》代表作、新德国电影早期重要作品,语调平板画外音读日记+原始资料(信、音乐作品)“编年史”体裁,服装非现代非当时、声音中断和画面静止“沉默”段落、节奏缓慢、动作少、很少说话、构图布光明显人为痕迹、避免深度空间感而追求平面化效果、对位与重复剪辑;1968《未婚夫、喜剧女演员和拉皮条的人》、1970《任何时候眼睛都不要闭上或者也许有一天罗马将允许选择在它一边》、1972《历史课》、1975《摩西与阿隆》、1976《弗尔蒂尼和卡尼》(3)第二代:①经济原因:国家电影基金资助,国内电视台资助,电影界自助“作家电影出版社”,美国大发行商发生浓厚兴趣②人才:思想更自由、活跃,更少受旧电影传统束缚和影响,思想倾向与艺术革新上态度更鲜明、更多受新浪潮、美片影响。大多自学成才,短片为起点■福尔科·施隆多夫:擅长改编文学名著,浓厚文学和文化功底,新德国电影中较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内涵深刻、意趣深远、商业价值、娱乐性、通俗性。1966《青年特尔勒斯》、历史题材1970《科姆巴赫的穷人们突然发了财》;当代德国社会生活题材1975《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突破“政治电影”禁区,深刻讽刺抨击70年代联邦德国当局对恐怖主义表现出的歇斯底里情绪,鞭挞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卑劣手段,人物刻画简捷明快、性格鲜明;1979《铁皮鼓》新德国电影重要代表作,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明显隐喻象征色彩,细节描写暗示时代氛围和刻画人物性格(贝多芬像→希特勒→贝多芬);1981《伪造》、1983《斯万的爱情》、《一个保姆的故事》■维尔戈·赫尔措格:性格怪异、手法奇特、想象丰富、内容怪诞、成就卓著,大多表现超乎常人常规或处于远离人类文明、文化的某种异常极端环境中的人和事件,强有力【哲理】高俗·读书笔记12内蕴支撑,深广社会和人性意义,大多选择遥远、陌生、人迹罕至、异国情调的地方(希腊海岛、撒哈拉沙漠、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丛林、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区、非洲大陆等)拍摄,主人公大都是身心异常或不健全的人、精神错乱者、侏儒、残疾人、幽灵、身世不明的弃儿、冒险家、幻想家等。1973《阿基尔,上帝的愤怒》自然景物占非常重要位置,展示人与大自然矛盾与抗争,亚马逊河及两岸热带雨林神秘、怪异、超现实、无时不在的威胁感和恐怖色彩,大自然的蛮荒与阿基尔日益加重的疯狂状态相映衬,人与自然由最初对立走向归一,阿基尔人性虽不断深入原始森林逐渐退化和丧失,河流与自然景观成考察人性试验场【1979弗朗西斯·科波拉受启发《现代启示录》】;1974《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试图从人类学和人性本质等哲理层次对人、人性和既有文明道德、社会秩序进行研究、反思和批判,讽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试图以僵化社会规范扼杀真正的人性);1982《菲茨卡拉多》人类战胜自然;1984《绿蚂蚁做梦的地方》■维姆·文德斯:欧洲艺术电影领军,倡议成立欧洲影展(展示欧洲电影艺术水准与人文精神、对抗美国电影文化阵地),创立发展“公路片”(主人公的生活基本都在驾车旅行中度过,通过无休止的旅行领略沿途城乡景色和风土人情、记述遭遇和见闻,使观众充分感受社会生活的种种情调和氛围)。1970《城市之夏》,“旅行三部曲”1973《爱丽丝漫游城市》、1974《错误的运动》、1975《时间的流程》;1984《德克萨斯州的巴黎》“当前最重要的德国电影导演”,隐喻色彩,荒漠象征现实社会淡漠隔绝的人际关系和人生难以摆脱的孤独感,节奏舒缓、意韵幽远、格调高雅,音乐深沉独特;1987《柏林上空》通过俩天使的视点表现现代都市和人类生活,仍带公路片鲜明特点;1991《直到世界尽头》、1993《如此之远,如此之近》、1997《暴力启示录》、2000《百万大酒店》■法斯宾德:新德国电影主将,最富艺术创造性、最有活力、最能代表发展倾向的青年导演。强烈思辨性、批判性、绝望感。先锋派“反戏剧剧院”。早期受新浪潮、让-玛丽·斯特劳部影响“作家电影”道路1969《爱神比死神更冷酷》借鉴美强盗片+戈达尔+斯特劳部、1969《卡策马赫尔》(小市民畸形、空虚停滞的生活,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风格化、简单有力电影语言:长时间持续、静止、无动作镜头,长时间、持续缓慢摇移,画面几乎静止,布景、空间单调乏味、缺乏纵深感与人物单调空虚生活一致,间离)、1969《瘟神》《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即兴创作追求真实性、1970《当心圣妓》;学习好莱坞叙事技巧特别是美情节片大师格拉斯·希尔可1971《四季商人好莱坞情节剧》、1972《佩特拉·冯·康特苦涩的眼泪》、1973《恐惧吞噬灵魂》;1974《丰塔纳的艾菲&mid
本文档为【高俗读书笔记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暴雪骑士
目前就职于深圳市华太时尚家具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一职,负责主持人事行政工作。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08
浏览量: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