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举报
开通vip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件0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02情景导入情景导入(一)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件0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02情景导入情景导入(一)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儒家学派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之一,后人追封为“亚圣”。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03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二)《孟子》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04(三)写作背景(三)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他曾游历于齐、宋、魏、鲁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05文题解读文题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06三、熟悉文本(一)解题“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二)读准字音怵惕(chù tì)  恻(c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三)感知文意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有此心才能行仁政。继而提出人都有“四端”,扩而充之足以安天下。07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部分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明确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  孟子是从人性(性善论)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运:运转,转动          ②所以:表原因       ③乍:突然、忽然。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⑤怵惕:惊骇,恐惧。 ⑥恻隐:哀痛,怜悯。⑦内交:结交,“内”同“纳”。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⑨乡党:同乡。⑩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活动二:问题探究1.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是:代词,这、此      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  判断句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活动二: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确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思考4】研读第四部分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活动二:问题探究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之:取独    ②四体:四肢   ③是:代词,这    ④贼:伤害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     ⑦始:刚刚        ⑧然:同“燃”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⑪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宾语前置句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明确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思考5】1.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2.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主题归纳4.写作特点(1)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2)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1.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2.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②比喻论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③对比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强调扩充“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主题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1)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外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2)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并”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谢谢观看
本文档为【【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syx28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2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32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3-09-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