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

举报
开通vip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PAGE/NUMPAGES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
.PAGE/NUMPAGES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庄子》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2.伦理思想《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物主义的。一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永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宇宙人生内在本体的永恒是最难理解的一层,因为它非常抽象,非常"形而上"。易经称为"太极",周敦颐称为"无极",老庄称为"道",佛家称为"真如本际",康德称为"物如",一般科学家、哲学家称为"本体"。本体虽难捉摸,但它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超乎时空而遍在于时空,所谓"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永远如此,无有变异,而实为一切变易现象之依据。  一个最通常的比喻是水与波,本体喻如水,现象喻如波;波有起伏变幻,而水还是水,永不变易;然而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与波非一非二,本体与现象亦复如此。现象森罗万变,本体湛然不动,然而离现象则本体不可得,离本体则现象无所依,现象与本体非一非二。  佛家认宇宙依成、住、坏、空之过程而循环,道家说"有无相生",天文学家亦认为星球之形成乃由无形化为有形,再由有形化为无形,亦即由虚空中产生微细之宇宙尘,再由无量宇宙尘相吸而生成大气团,大气团逐渐凝聚为星云,最后成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时间,又复毁灭,归于虚空。这一由空而有,复由有而空的变化过程,虽奥秘难知,但空与有,本体与现象的不可分性,却是可以断言的。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定律,更可说明:"本体"相当于"能",而"现象"则相当于"质",质与能为一体,现象与本体亦为一体,能量不变、不灭,本体亦属永恒。然而究竟科学上说的"能",是否完全等于哲学上说的"本体",却不易断定;可以断定与理解的是,能与本体确实存在,而由科学上"能"的观念,似乎有助于指引我们对"本体"的观照。  宇宙与人的本体无二无别,因此要了解宇宙的本体,只须从人自身下手即可,我是谁?真正的自我是什么?这个问题能解答,宇宙的本体如何?便不难解答。自我的追求是古今哲学家及现代心理学家共同的兴趣所在,但是许多人却把"个性"当成自我,如此便无法找到自我的本体。因为本体是纯一的,"个性"则是有差别的,"个性"不能作为本体看待甚为显然。佛教的《圆觉经》与《楞严经》在自我本体的寻求上有一个非常高妙的解析,经上大意说:身体内的各种物质成分皆从外来,非我本有,皆当还诸大自然;心理上的各种记忆、经验、意识、情绪、意念、习惯亦由外界所引发,故亦应还归于外界的人事物;最后剩下来的便是自我,自我者何?即"虚灵不昧"之本性、本体。它万古常存,不增不减,清净光明,所以儒家的《大学》便称之为"明德",要人人去明"明德"。  宇宙人生过去所发生过的事实,无论其大小,都值得探讨研究,参考借鉴,因为它们都对后代产生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眼前发生的一切事件,以及各人现前的思想言行,都将成为永恒,所以都须谨慎小心,提高觉悟,不可懵懵懂懂,以随便为潇洒,以任性为自由,因为即使一句不妥当的言语都可能成为心中长久不安的因素,而苟取纤芥的不义之财,也会造成人格上永恒的污点;反之,一切高贵的品行及正大的思想,将在永恒历史的时空中,成为闪亮的明珠,也在各人的心田里,成为永恒的安慰。这就是人类重视历史,注意品德的意义所在。  宇宙人生复杂森罗的表象中,寓有超越时空的不易之理,我们应当深入观察透视,归纳演绎,以使心灵有所觉悟,本此觉悟,发为言论与行动,继往开来,创造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体生命的光辉与幸福。  自古以来,真、善、美一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这三者都有"永恒"的性质,它们始终是那么超乎时空地散发着光辉,令人不厌地赞叹、述说、追求。只要一个人对于真、善、美有深刻充分地体认,便掌握了永恒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了永恒的活力,使自己活得多彩多姿,自得其乐。你可曾见过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在真理的钻研中,或在真理的宣扬中,厌倦过、灰心过?虽然他们的钻研有如入海数沙,永无止境,但他们的脚步永不停歇;虽然他们的宣扬,一遍又一遍,但他们却永不觉得单调乏味。你可曾看见那些伟大的慈善家,在劝人为善,救济世人的工作中,厌倦过、灰心过?虽然他们终因工作而肉体衰老,但是他们仍然继续发展事业,乐此不疲。你可曾看见过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探讨与创造中,厌倦过、灰心过?虽然他们的理论或作品有时曲高和寡,但他们依然是不眠不休,不畏孤寂。总之,吸取过真、善、美甘露的人,他们共同的性格是——不重视外在的富贵,而以拥有真、善、美为莫大的幸福。  我们一般人虽非什么哲学家、科学家、慈善家、艺术家,但在和谐清醒的心境中,我们对真、善、美有一种永恒的向往,因为我们都曾领悟某些真理而豁然开朗,都曾被高贵善行深深感动,也都曾对着艺术的杰作,惊叹神往;由此可证,总有一天,我们的心灵将能完全契合于真、善、美的领域。这就是人类研究哲理、科学、伦理、艺术的目的所在。  最高超深远广大的永恒在于证验无形内在的本体,人类由此而进入宇宙的核心,获得无限、无量的光明,超越真、善、美而达于"圣"境、"神"境,亦即达到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老子所谓的"不可道",孟子所谓的"不可知",佛家所谓的"不可思议",中庸所谓的"至诚如神"之境。这是古今中外圣哲共入之境,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归宿,而人类追求高超宗教境界的意义也在于此。  在刹那变易的宇宙中,不可能有不老的果树,不病的肉体,不变的爱情,不绝的香火,但生、老、病、死等等现象,并不妨碍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永恒性。  归结言之,永恒的内容不外乎:历史事实的永恒,事理定律的永恒,清净本体的永恒。在人的直觉中,永恒距离人似是那么遥远,又似是那么接近;的确,对于不认识永恒的人来说,永恒是遥远的,但对于认识永恒的人来说,人是生活于永恒之中的。宇宙与人的内在是永恒,周遭、自身的一切是永恒,人无时无刻都在创造着永恒,愚者不能显发清净本体,故不明事理,所以他们制造永恒来束缚自己,妨害他人,破坏宇宙、社会的秩序;智者能觉悟本体,故理智高超,所以他们创造永恒来超脱自己,利益他人,建设宇宙、社会,使之优美和谐。  人若诚心希冀永恒,追求永恒,最后必能发现永恒,并创造永恒的价值。人将因发现永恒而绽放心灵的花朵,并因创造永恒的价值而使花朵结成丰硕的果实。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变化是不变的,不变的是变化。这说明一切皆在变,万事万物时刻在变,没有永恒的存在。  没有永恒,何等空虚?没有永恒,价值何在?没有永恒,何所寄托?所以,寻找永恒,为智圣们所殚心竭虑;追求永恒,为贤哲们所孜孜不倦。世界上果真有"永恒"吗?  人身有生老病死,心念是生住异灭,生命是永恒的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沧海桑田,江山是永恒的吗?  曾几何时,只有一块大陆、一个海洋,地质板块漂移着,五湖四海、四洲七洋是永恒的吗?  每天24小时,该是永恒的吧?20XX的元旦增加了一秒。地球的自转周期,大约每100年慢1秒。地球日的过去曾经比24小时短,未来将会比24小时长。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永恒的吧?太阳的燃烧,能量的释放,是以每秒抛洒几百万吨的物质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太阳的质量在变小,太阳的引力在变小,星星的轨道能不变?  太阳的光芒照四方,该是永恒的了吧?太阳的光芒来自其正在进行的热核反应,正在不断消耗自身的能量,科学家们计算,太阳上的热核燃烧还可以进行200亿年。  遥远的星辰是永恒的吧?最近的恒星离我们4光年,一般肉眼所见的恒星,距离我们的空间尺度在几百光年,借助于科学的眼睛,人类可"见"的天体远达几百亿光年。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接受到天体的信息是几百亿年前的了,而一般天体的寿命也就是几百亿年。  时间,总该是永恒的了吧?《时间简史》说:我们所见所不见的星辰正离开我们而去,我们所在的宇宙正在膨胀。宇宙的膨胀起始于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前夕是宇宙黑洞。宇宙大爆炸的瞬间,时间开始了!时间的本质是物质运动留下的不可逆的痕迹。  那么,思想是永恒的吗?道德是永恒的吗?真理是永恒的吗?有人要问,没有永恒,真善美还有什么价值?还值得追求吗?  "永恒",多么吸引人的字眼!古今中外无人不想到永恒,不追求永恒,梦想永恒;他们憧憬永恒的爱情,永恒的价值,永恒的青春活力与美貌。  有心中的希望,便有行动的追求。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他心中的"永恒"。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更追求所谓"金城汤池,子孙万世"的基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的人们,追求后代子孙绵延,香火不绝;志士豪杰追求名载青史,留芳百世;"我为卿狂"的人们,追求天长地久,夫妻恩爱;诗人、艺术家追求传世的艺术佳作;科学家、哲学家追求放置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启人不惑的真理;神仙家、宗教家追求永恒的生命、永恒的乐土;企业家、工商巨子追求滚滚的财源;一般百姓虽不敢有所奢望,但何尝不寄望于后代,何尝不力图多活几年,巩固他们生存于世间既得的一席之地。  "永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就宇宙说,大至星辰的生成、毁灭,四季变迁,花开花落,小至电子循环,分子聚散,种种生灭变化,都记载于宇宙亘古的无形历史中,不可更改、抹消。而此无量事件既已发生,对当时及未来必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其影响又是无穷久远。因此,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论大小,就其曾经发生而言是永恒,就其发生后的影响而言亦是永恒。就人生说,大至君临天下,旋转乾坤,生老病死,衣食娱乐,细至举心动念,一言一行,种种人生过程及活动,一切事件既已发生,无论有没有人目睹,不可更改、抹消。人生无数事件既已发生,对当时或未来的宇宙、社会、他人必有影响,且其影响又是无穷久远。因此,人生中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论大小,就其曾经发生而言是永恒,就其发生后的影响而言,亦是永恒。  宇宙人生现象之中所蕴涵的理则或因果定律万古常新,超越时空,永恒不变,故谓之真理。朱子云:"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推而思之,人之生有生理,病有病理;一国之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一人之幸福有幸福之理,灾难有灾难之理;美感有美学原理,经济有经济学原理;物质界有物理,细分之又有核子物理,大气物理,乃至声、光、化、电皆有其理;精神界有心理,细分之又有儿童心理,青年、老年心理,普通心理,变态心理,商业心理。一般人所谓的真、善、美,事实上亦归于真理所统摄,因为"真理"是宇宙万物所以然之理,"善良"是人我和谐幸福之理,"美感"是艺术创造之理。一切的原理离不开因果法则,而因果法则的共性是;因素相同,结果必然相同,因素改变,结果必然改变,其中精微,难测难知。宇宙变化,复杂奥妙,难有截然相同的因,故亦难有截然相同的果,但相似因得相似果的情形则比比皆是。庄子名言|庄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以下是学习啦整理的庄子名言名句大全: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4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4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42、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4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50、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51、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5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5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5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55、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56、圣人不死,大盗不止。5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58、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本文档为【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akyun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成人教育
上传时间:2022-02-2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