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

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佟帅,刘建桥,吕海波(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100080)摘�要:通过对相关中医文献的研究以及现代医学的比较发现,中医治疗周围神经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特长。希望通过对中医治疗周围神经病的陈述能够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周围神经病上的优势,将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关键词:中医;周围神经病;痹证;痿证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406(2011)01-0008-02作者简介:佟帅(...

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
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佟帅,刘建桥,吕海波(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100080)摘�要:通过对相关中医文献的研究以及现代医学的比较发现,中医治疗周围神经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特长。希望通过对中医治疗周围神经病的陈述能够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周围神经病上的优势,将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关键词:中医;周围神经病;痹证;痿证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406(2011)01-0008-02作者简介:佟帅(1971-),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收稿日期:2010-08-27修回日期:2010-09-25��周围神经疾病从病名来讲属现代医学范畴,而从病症来讲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往往先从疾病表现的症候入手,再对其进行辨证治疗。因此,传统的中医对周围神经疾病的认识有着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正是由于两种体系的对立,使得中医中描述的涉及到周围神经疾病的内容与现代医学中相应的部分有着严重的脱节,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时该方面的文献少之又少即可证明这一点。而事实上,古代医家对于周围神经的认识可谓较丰富,只不过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因此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归类的亦有所不同。根据现代人的总结,周围神经疾病多归于中医学中�痹�和�痿�的范畴。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虽多种多样,但从现代理论上看无外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障碍以及一些并发症等。而中国传统中医对任何疾病的认识均是先从该病的临床表现着手,再进行辨证。因此,古人将周围神经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往往归结为�痹症�;对以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萎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周围神经疾病往往归入�痿症�的范畴中。而在许多医学书包括教科书中,痹证和痿证的区别是将疼痛作为主要的鉴别要点,认为痹证是以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而痿证是以四肢痿弱无力无疼痛为特点。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症状较复杂,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病因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甚至在不同的阶段,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所表现的侧重点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末梢神经炎,早期的表现是以四肢末梢疼痛、麻木为主的感觉障碍,后期则开始出现肌肉萎缩。那么如果一个末梢神经炎的患者早期就诊于中医,则当属痹证范畴,如果在中晚期就诊,则又应当诊断为痿证。这就是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不可避免的对周围神经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归类造成不统一的原因。末梢神经炎如此,其他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腰骶神经根炎等也可见此现象。从古至今,在中医的体系中,将痿证和痹证分开论述是占据了主流位置的,但仍可见到一些医家强调痿证和痹证是可以相互交叉的。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这是对痹证病因分类进行的最早的论述。在�痹论�中岐伯曾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通应作痛)。�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由此看来,某些痹证的临床表现并不是以疼痛或麻木为主。有关痿证的论述亦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证�是讨论痿证的专篇,该篇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证治大法,指出痿证的主要原因是内热津伤、宗筋失润以致痿软弛缓,发为痿证,治疗上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重要法则,至今仍是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以后历代医家对痿证的认识虽履有争议,但大致以�内经�中所述为主。而有关于痿证也可出现疼痛症状的论述亦不在少数。明�皇甫中说:�痿因肺燥,脉多浮弱,寸口若沉,�8�中��医��药��信��息I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1年第28卷第1期Vol�28,No�1,2011�发汗则错,足痛或软,专审于尺���;明�秦景明把痿证分为外感痿证和内伤痿证两大类,外感痿证又分为风湿痿软,湿热痿软和燥热痿软三型。其中风湿痿软的主证为�小筋驰长,手足瘫痪,痿弱不能举动,皮肤不仁,关节重痛。�湿热痿软的主症为�身体重着,走注疼痛�。�清�李用粹把痿症分为八个型,其中湿热痿、血瘀痿、痢后痿的症状中均出现了疼痛的症状。�其痿症亦有作痛者,必挟火、挟痰、挟湿、挟瘀而起,切不可混同风治。�由此可见,某此痿症也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的症状。我们认为无论是在临床、教学或科研中,不应该将与周围神经疾病有关的痹症和痿症截然分开,也就是说痹症和痿症可以同病。有人提出根据临床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痹症和痿症合称为�痿痹�或�痹痿�[1],例如末梢神经炎的早中期以疼痛麻木为主时可称为�痹痿�,中后期以肌肉萎缩为主要矛盾时亦可称作�痿痹�。其实无论是痹痿或是痿痹在古代医书中就已曾被人论述过,�医学入门�中指出,�痹久亦能成痿。�叶天士指出:�邪中于经为痹,邪中于络为痿。�我们认为这句话强调痿和痹只是病邪侵入的深浅不同,也就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症状不一样,而病因是一样的,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中医治疗疾病,无论是外科、内科素以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见长。因此,中医在治疗痹症、痿症时,治疗原则的正确建立是临床疗效的基本保障。痹症的治疗大法不外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留者去之,虚者补之。首先应分清虚实,如起初或起病不长,全身状况良好,当用温药,以温散温通为主;久病正虚邪恋,其证多属虚寒,以温补为主。实热用甘寒苦寒之剂清之,湿热清热而兼分利,虚热则滋阴清热。另外,去实须考虑正气盛衰,不可更虚其虚;补虚亦要考虑是否留邪,不可误实其实。临床常用方剂以�蠲痹汤�、�身痛逐瘀汤�等为主。实痹代表药物有羌活、独活、桂枝、秦艽等;虚痹主要药物有黄芪、桑寄生、杜仲、牛膝等。用药须根据需要,不可完全拘泥于某方某药。除汤药内服外也可用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药物泡制成酒饮用。此外针灸疗法治疗痹症在临床上也可收到较佳的效果。痿症乃由肺热熏灼所致,多发生于温热病中或病后突然肢体痿弱不用。由于肝肾阴虚者起病缓慢,渐见下肢萎软不用;由于脾胃虚弱者多见四肢困倦萎弱无力;由于湿热浸淫者多见两足萎软或微肿;由于络脉瘀阻者多见手足麻木不仁或萎废不用。以上为痿症常见症型及各自的特点,临床时应慎求病因、审症型、辨清虚实,根据各型的特点分别进行施治。肺热津伤常用�清燥汤�;肝肾亏虚以�虎潜丸�为主;脾胃虚弱可用�补中益气汤�或�琼玉膏�;湿热浸淫则以�二妙散�为主方。痿症临床用药亦应随证加减,不可一味拘泥。其他尚有一些成药,如�虎潜丸�、�二妙丸�等,同时可配合按摩和针灸疗治。无论痹症或痿症,只要抓住临床辨证要点,能够正确组方用药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神经疾病也是现代临床中一个重要手段,西医可以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中医可以丰富西医的治疗手段。笔者对近几十年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周围神经病的报道进行检索发现,从治疗手段上可分为单纯的针灸治疗、中药治疗及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病例报道早年主要集中于面神经炎和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2,3](约占76%),但近年来涉及领域不断扩大,报道涉及多汗症[4]、腓肠肌麻痹[5]、格林巴利综合征[6]、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7]等,甚至扩展到艾滋病领域[8]。在关注治疗结果时发现,樊氏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91例,单纯西药组2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8例,结果单纯西药组病死率47�8%,中西医结合组病死率为7�3%[9]。可见中医治疗周围神经疾病确有其独到之处,应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并大力推广。参考文献:[1]�张鸣鹤.论痿痹[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13(2):27-28.[2]�金明月.近十年来国内针灸治疗糖尿病概况[J].新疆中医药,1995(2):26-27.[3]�王明霞.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近况[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43-44.[4]�齐柏,董宇翔,齐氏.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多汗症[J].吉林大学学报,2003,29(6):824-825.[5]�彭利群,彭联群.综合治疗腓神经麻痹21例[J].山西中医,2001,17(6):34-35.[6]�南柏红.中药针灸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46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9(3):33-34.[7]�闫树河,吴凤霞.中药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3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61.[8]�韦玲.针刺治疗艾滋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9-10.[9]�樊祥冲.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91例[J].江苏医药,1976(2):19.�9�2011年第28卷第1期Vol�28,No�1,2011��������中��医��药��信��息I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本文档为【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燕华
人民教师
格式:pdf
大小:54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7-26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