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

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疆大学论文题目(中文):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论文题目(外文):Studyonthe“Chunqiujueyu”ofJudicialPracticeintheHanDynasty研究生姓名:刘琼学位类别:专业学位专业名称:法律(非法学)导师姓名职称:伏阳副教授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I摘要“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春秋决狱”作为中国传统法制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当今研究不仅...

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疆大学论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中文):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论文题目(外文):Studyonthe“Chunqiujueyu”ofJudicialPracticeintheHanDynasty研究生姓名:刘琼学位类别:专业学位专业名称:法律(非法学)导师姓名职称:伏阳副教授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I摘要“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春秋决狱”作为中国传统法制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当今研究不仅仅只做批判,更为重要的是总结历史教训,发掘其合理之处,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以古代法制中的成败思考当今法治建设才是正确的做法。汉代是“春秋决狱”这种特殊司法技术运用最为兴盛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春秋决狱”可以方便笔者进行更准确更深入的探讨。首先,本文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春秋决狱”的审判原则、审理程序,以及对汉代司法实践中引“春秋”断案的案件以直观的表格方式进行了归纳和分类,通过对典型案例断案依据的分析展现儒家经义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可以发现“春秋决狱”的范围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疑难案件,可见,其应用还是较为广泛的;再次,探讨“春秋决狱”的司法实践对汉代司法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最后,“春秋决狱”的做法在汉以后仍有余续并且对中国传统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亲属容隐制度对当代法治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笔者思考构建当代亲属容隐的法律规定也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另外,以“春秋决狱”为视角,笔者认为目前判决文书中法官用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引道德话语说理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随意等问题容易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在当代法治建设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关键词:春秋决狱;司法实践;儒家IIAbstract"Readhistorywiselyandlearnfrompastexperience"."Chunqiujueyu"asanimportanteventin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traditionallegalsystem,itisnotonlyacritique,butalsoasummaryofhistoricallessons.Itisacorrectwaytosumuphistoricallessons,exploreitsrationality,extractitsessenceandrejectitsdross.Thinkingaboutthesuccessoftheruleoflawintheancientlegalsystemistherightwaytodotoday.HanDynastyasaspecialjudicialtechnologyof"Chunqiujueyu"isthemostprosperousperiod,studyingthisperiodof"Chunqiujueyu"canfacilitatetheauthortocarryoutmoreaccurateandin-depthdiscussion.Inthispaper,thereasonsforitsemergenceareanalyzedatfirst.Secondly,itanalyzesthetrialprinciplesandtrialproceduresofthe"Chunqiujueyu",andthensummarizesandclassifiesthecasesinthejudicialpracticeoftheHanDynastyintheformof"Chunqiujueyu".ItshowstheConfucianclassicsthroughtheanalysisofthebasisofthetypicalcases.Thespecificapplicationofjusticeinjudicialpracticecanbefoundthatthescopeofthe"Chunqiujueyu"coversdifficultcasesinvariousfieldsofsocietyatthattime.Itcanbeseenthatitsapplicationisstillrelativelyextensive.Thirdly,itdiscussesthepositiveeffectsofthejudicialpracticeofthe"Chunqiujueyu"onthejudicialprocessintheHanDynastyandtheproblemspresentedintheapplicationprocess;Finally,thepracticeof"Chunqiujueyu"stillhasalongwaytogoaftertheHanDynastyandhasaprofoundimpactonthetraditionalChineselegalsystem.Therelatives'tolerancesystemstillhascertainvaluetothecontemporaryruleoflawconstruction.Therefore,theauthorthinksthatitisfeasibletoconstructthelegalprovisionsofcontemporaryconcealmentofrelatives.Inaddition,inthepracticeof"Chunqiujueyu",theauthorbelievesthatthejudgesinthecurrentjudgmentdocumentsusetheirowndiscretiontointroducemoraldiscourse,andtheproblemsofirregularityandrandomnessarelikelytobringsomenegativeinfluences.Therefore,inthecontemporaryruleoflaw,theruleoflawshouldbecausedenoughattention.Keywords:Chunqiujueyu;judicialpractice;ConfucianismIII目录引言............................................................................................................................1一、“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实践中产生的原因....................................................3(一)秦朝法家思想的失败.................................................................................31、秦朝法家思想之弊端................................................................................32、汉初法律思想发生转变............................................................................4(二)实现君主强权与“大一统”之需要.........................................................5(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6二、“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实践中的运用............................................................8(一)“春秋决狱”的审判原则.........................................................................8(二)“春秋决狱”的审理程序.........................................................................9(三)“春秋决狱”案例分析...........................................................................101、危害中央集权案......................................................................................102、侵犯皇权案..............................................................................................133、违反家庭伦理道德案..............................................................................154、其他类案件..............................................................................................18三、“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中的利弊分析..........................................................20(一)“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中的积极作用...............................................201、注重主观动机,纠正客观归罪..............................................................202、以情说理,赋予判决人性化..................................................................203、德法结合,抑制用刑从重......................................................................20(二)“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中的问题探讨...............................................211、存在司法擅断的现象..............................................................................212、强化法律和道德的模糊界线..................................................................223、破坏汉代法律的权威性..........................................................................22四、“春秋决狱”对中国传统法制的影响及其当代思考......................................23(一)“春秋决狱”对中国传统法制的影响...................................................231、开启法律儒家化进程..............................................................................23IV2、推动法律解释学发展..............................................................................233、促进礼法相互融合..................................................................................24(二)“春秋决狱”视角下的当代思考...........................................................261、亲属容隐制度的当代思考......................................................................262、法律和道德的当代思考..........................................................................26结语..........................................................................................................................28注释..........................................................................................................................29参考文献......................................................................................................................31致谢..........................................................................................................................3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34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341引言汉朝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发展过程中相对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有两大特点:其一,继承了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其二,又具有这个时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自汉朝开始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开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如儒生参与司法活动、引经注律、“春秋决狱”等方面。其中“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这一特殊的司法制度为汉儒董仲舒所倡导,依据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处理政治、司法中出现的问题。在当时,冷酷无情的张汤在处理疑难案件时也要考虑断案结果是否与儒家经义相符合,因此,“春秋决狱”这种断狱方式反映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处于一种相对的优越地位。“春秋决狱”和封建社会的其他制度相类似,其实质都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且巩固其统治方面的考量,董仲舒着眼于汉朝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下,提出了富含伦理道德情感的断狱方式,即“春秋决狱”,并因此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变迁。“春秋决狱”在汉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基于儒家经义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的固有缺陷,这种司法制度也难免有其弊端的存在。所以我们借鉴时应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舍弃不好的部分而吸收借鉴好的部分,探寻其合理之处。由于“春秋决狱”在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演进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构建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深远,所以对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做一详尽的研究是了解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形成的需要。本文希望通过对“春秋决狱”的细致分析,探究其设有的合乎性以及在汉代司法实践中的运行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近现代以来我们国家的学者对“春秋决狱”的研究渐渐增多,成绩也极为显著并且对其研究角度也各有不同,对于“春秋决狱”这一特殊制度的研究做出卓越贡献者当属沈家本(1840—1913)与程树德(1877—1944)这两位先生。沈家本先生的名著《历代刑法考》中有《春秋断狱》一篇,其专门对分散在不同书籍中的“春秋决狱”案例作了解析及概括;另外,功绩突出的著名法律史学者程树德先生,在其著作《九朝律考汉律考》中的“春秋决狱考”节对涉及“春秋决狱”的历史资料做了相对齐全的梳理,但程树德先生并未对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尽管如此,还是为以后学者研究“春秋决狱”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文献资料。2本文希望通过研读相关著述以及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文献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相结合,通过所能寻找到的资料,对汉代“春秋决狱”的案件进行梳理,以时间为线索,点面结合,深入到具体案例中研究“春秋决狱”,以此挖掘“春秋决狱”的运行机制和对中国传统法制产生的影响,并且以“春秋决狱”为视角思考现代法治建设。3一、“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实践中产生的原因“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以儒家经义指导司法实践的一种司法审判方式,具体而言是指,司法官面对司法实践中找不到法律依据或者直接引用法律条文有悖儒家经义中的伦理人情等疑难案件之时,司法审判官员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的精神或事例作为分析案件事实、定罪量刑根据的一种特殊的断狱方式。“春秋决狱”之说法的产生,其一,是由于“春秋决狱”的断案依据大部分来源于孔子所著的《春秋》中的经义,其二是受《后汉书·应劭传》[1]中记载的“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2]中《春秋决狱》提法的影响。一个朝代的法律制度反应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其研究也理应考察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而探究制度之形成原因。“春秋决狱”作为汉代一种特殊的断狱方法,其形成有着深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在此本文先对“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实践中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一)秦朝法家思想的失败1、秦朝法家思想之弊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一个轻视伦理道德以及宗法礼教制度不严格的国家,当时地处西锤的秦国被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宗法等级制度的中原各国称为“夷翟”[3],秦孝公继位之后考虑到强大魏国对其存亡之威胁,以及出于光复其先祖秦穆公之功业,收复被侵占之土地的考虑,决心下令求贤变法。商鞅得此讯息之后便入秦国,并且提出了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策略,深得秦孝公之信任,我国法律史上的“商鞅变法”由此拉开了序幕。《商君书·画策》中记载“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4]由此可以看出商鞅法治思想重在严刑重法,其主张无论是在严密的军队之中还是繁琐的日常百姓的生活之中都离不开严刑酷法。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之目的建立在以暴力统治为核心的基础之上,从短期效益来看秦国的确在变法后实现了国家富足、诸侯畏惧、军队强盛的目标,并且为秦始4皇建立统一的封建集权王朝奠定了基础。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之后更加重视法家思想并制定了大量的律法,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将权力全部归于君主而将法家酷刑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喜欢重用断狱官吏,并且用酷刑确定自己的统治,天下的人害怕获罪而不敢提建议,人们恐惧而只能欺骗他。另外始皇为了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实行专制并且防止百姓暴乱危及自身统治,其通过焚书坑儒[5]之措施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秦统一之前,中原诸侯各国因为春秋百家争鸣之影响已经有了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在法律中的直接体现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6]“礼”与“刑”在“庶人”和“大夫”之适用上截然不同,这种伦理道德、宗法等级制度已经在中原各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成为深厚文化底蕴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由此秦的法治讲求是“刑无等级”就不能为当时社会的人们所接受。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文化上忽视伦理道德导致不能适应发展的文化,因此随着统一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导致了各社会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以及中央与六国残存势力的冲突升级,加之秦朝统治者依据《秦律》苛捐杂税引发秦朝晚期农民起义,强大的秦王朝因此灭亡。秦王朝的灭亡暴露了当时法家法律思想之弊端,“法家思想中君主与法的关系是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是君主的御用之器,从而使法律沦为强权的工具。”[7]法家重刑思想将法律的威慑力及权威性发挥到了极致,法无视道德,将法作为判断人们言行舆论等一切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但是重刑在发挥其威慑作用的同时其在实践中也有致命的巨大的负面作用,即容易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再者,商鞅法治是为君主强权服务的其宗旨是权力而非权利,当然君主也依然受法律的约束,但这种制约是极其有限又无力的,因为法家制度的设计是以君主利益为核心的,法制也与与君主制密切相关,因此,当君主利益与制度发生冲突时制度也会成为一纸空文,法也沦为权力的工具,此时如果过分强调“法治”就会形成暴政,秦朝践行的法家理论业已不再适于那时的中国,秦朝严刑峻制所产生的借鉴,为董仲舒“春秋决狱”的提出奠定了前提。2、汉初法律思想发生转变秦朝灭亡之后,汉初统治者面对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一片萧瑟景象以及强大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省,从而促使西汉统治者革故鼎新,开始寻求新的治国主导理论。汉高祖为了总结历史教训5提出了“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8]正当此时,陆贾的融道家“无为之术”与法家“刑名法术”的黄老学说受到了汉初统治者的青睐,当时的黄老学派提出“事太烦,法太滋”、“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9]总结秦朝灭亡主要是因为法令严酷、徭役繁重而致使民众之愤慨、功绩之凋零、王朝而覆灭。因此黄老学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战略,主张“与民休息,约法省禁”的政策,黄老学说的思想为无为理论,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在这种已定的法律制度下,国家只需通过对百姓的教化使之自发遵守、维护法律秩序以此恢复经济和稳定初建的政权,具体而言,国家要减少兵徭之役,让百姓有一个安定的作业环境,使百姓丰衣足食,最终达到“清静无为”的目标。汉高帝采纳了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之治国理念,因此他开始重视发展,并且施行轻徭、薄赋、慎刑之政策以此缓和社会各阶级的矛盾。自高祖起至文景帝这期间,汉朝统治者一直推行黄老学派的无为理论,国家一直沿袭“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政策,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在文景帝时期呈现出“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史记》中记载司马迁对当时社会的评论“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10]自此,西汉在“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下,有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并且政权亲和力增强,使被秦国统治压抑下的诸子百家又活跃起来,加之汉初的黄老法律思想有各家思想的合流性和过渡性之特征,是法律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的关键因素。另外,黄老学派法律思想改变了秦朝时期的专任刑罚制度,以约法省刑为治国之策,缓和了秦以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为汉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由法家为本转变为儒家为本提供了契机,因此为董氏提出“春秋决狱”这一司法制度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之过渡性作用。(二)实现君主强权与“大一统”之需要黄老思想具有包容性和过渡性,在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者一般都会以黄老思想为指导,以求恢复经济和稳定政权,但是当社会发展进入中期,社会经济由恢复阶段转为发展阶段时,此时再施行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黄老思想“无为”弊端得以显露出来。汉惠帝、吕后时期由于在政治上的放任姑息造成休养生息地方各诸侯国诸侯6王势力扩大,这与封建君主集权制发生矛盾,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汉文帝刚在位时,面临于内诸侯各王国势力过大,于外匈奴入侵中原的问题,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诸侯国割据势力盘踞,个个怀有不臣之心。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皇侄)发动兵变,在文帝的镇压之下,叛军溃败,刘兴居因为被俘而自尽,三年之后,淮南王刘长(皇弟)举旗叛乱,但尚未行动之际就被朝廷发现,后被文帝处以流行发配蜀郡的途中绝食而死;到了景帝之时,诸侯国之中的强大者势力更加不可小觑,仍然威胁到了汉朝的统一,由此而爆发了“七国之乱”,后来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仍然有个别诸侯王跃跃欲试,其威胁也不容忽略。另外,地方豪强势力也因为“无为而治”之下的宽松环境而急剧膨胀,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与乡曲。”[11]这些地主豪强通过勾结死党继而成立地方势力组织,开始横行乡里、恃强凌弱、欺压黎民,更有甚者依靠其宗族亲党庞大势力而扰乱地方政治;武帝继位之时,这些矛盾依然存在,依旧时刻威胁着中央集权,以上种种都成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统一政令的巨大障碍。出于对国家长治久安长远之计的考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继续施行这种消极的统治策略。在此,黄老“无为思想”的治国策略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之需,其历史使命也临近结束,集权者需要寻找一套与封建社会发展相适应之制度模式使其有助于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理想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政策的提出以及新儒学法律思想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土壤,因而“春秋决狱”司法制度的诞生也因此顺理成章。(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上的变化影响着法律制度的变化,正如上文提到的因为武帝“大一统”的理想抱负为董仲舒新儒学法律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政治环境基础。但是,每一个时代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都是相应时代各种势力、各种矛盾相互较量之后形成的所以,新儒学法律思想地位的确立具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之后诏令丞相、御史以及诸侯各国等举荐贤良正直的人,丞相卫绾认为:所推举的贤良之人,若是陈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人的言论思想,那就是扰乱朝政,不如一律罢掉,此建议得到武帝的同意,做出了“罢黜百家”的重大决策,赵绾夸奖儒家,贬黜道家,鼓励武帝实行改革,7儒生王臧还为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荐举为郎中令。但是这场“建元改制”因受到了崇尚黄老之术的窦太后等一班守旧势力之阻挠最终无疾而终,虽然如此,儒学发展并未停息,直到建元六年随着窦太后的去世,儒家学说再一次发展起来。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之人,此时热衷春秋公羊学的董仲舒其“天人三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2]董仲舒鼓吹的“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春秋大一统”论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抱负不谋而合,从而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由此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自此,儒家经典不仅在思想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为法律制度的改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儒家思想由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指导思想。然,汉朝承袭了亡秦的法律制度,由萧何主持制定的《九章律》的立法思想直接体现着秦朝法家的思想路线,虽然在其颁布后有所修订,但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西汉武帝时期“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外儒内法”,虽独尊儒学,其实对儒生不感兴趣,反而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并且进行繁杂的立法活动,汉儒认识到了这种外儒内法的现实司法环境,法制的改革迫在眉睫,汉儒董仲舒将原始的以孔孟为核心的传统的儒家学说改造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的新儒家法律思想,新儒学倡导“王者法天”的神权法学说以及“德主刑辅”的德、刑关系说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法律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了落实以儒治国之国策以及确立“德主刑辅”之刑事政策,以推行儒家“仁政”理想为出发点的“春秋决狱”之司法实践也呼之欲出,此做法既满足了法律变革的需要,又有助于儒家推崇封建伦理道德,维护了社会秩序,同时为处理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件提供了依据,由此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在儒家大师的推动下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司法和立法活动。8二、“春秋决狱”在汉代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一)“春秋决狱”的审判原则董仲舒作为“春秋决狱”的首倡者,其在《春秋繁露·精华》有云“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13]其中前半句“本其事原其志”是董仲舒“春秋决狱”断案原则的总结,“本其事”中“本”即依据,“事”即案件事实,要求决狱时首先要考察案件的客观事实;“原其志”中“原”即推测、还原,“志”指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动机、想法、目的等,“本其事原其志”强调要通过对案件事实的客观把握以此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善恶;后半句“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是对“本其事原其志”一语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意思就是说对于“志”为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要进行处罚;对于共同犯罪中的首要犯罪分子要进行严惩;对于“志”合乎伦理道德纲常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另外,《春秋繁露》中又云:“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14]“志为质,物为文,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15],根据《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更关注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强调要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考察以此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和善恶,虽然其所作《春秋决狱》原文现在都已遗失,若干古籍中记载了六例董氏原汁原味的“春秋决狱”案例,这六列案件都贯彻了“本其事原其志”的原则。《太平御览》记载的误伤己父一案中,甲父乙与丙相斗,丙欲用刀刺乙,甲看到此状,便上前想要打丙帮助父亲乙,但是不料未击中丙,反而伤到了父亲甲,首先,此案的客观事实方面,甲确实打伤了自己的父亲乙,事实清楚;其次董仲舒通过引用《春秋》中许止因为其父生病出于孝心而喂药,但是其父食其药而死,君王考虑许止并无伤害父亲的意思而是出于孝心,为此赦免了许止的故事阐发了“春秋之义,君子原心”之义理,判断本案中甲见到父亲乙被丙刺伤,父子至亲,甲出于孝心,并且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之下甲是救父心切而执杖打丙助父,甲并没有殴父之心,由此可知,甲的主观心态是为了救父而非伤父;最后,董仲舒得出判决结果,甲并非汉律中的殴父罪,不当坐。这一案件如果单从汉律出发,殴父当枭首,即不论行为人的主观上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亦为意外事件,只要行9为和结果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即就以殴父罪处罚,本案董仲舒虽然没有明确甲是否存在过失殴父,但其通过引用儒家经义阐发义理,否定了案件中甲的殴父罪。依据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刑德》中载“法者,缘人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也。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16]为此,学界很多学者将“春秋决狱”的原则总结为“原心定罪”,“春秋决狱”将行为人的主观善恶是否符合儒家道义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二)“春秋决狱”的审理程序关于“春秋决狱”的审理程序,由于史料的限制,尚未查阅到制定法对其直接的规定,从相关史料记载的案例来看,依“春秋”审理的案件是重大、疑难案件,这些案件事实清楚,但是对于如何处理,或无成文法的明文规定,或者虽然有规定,但是直接适用当时的法律因与儒家经义相违背而使处理结果不合理,所以对于这样的“疑狱”实践中引入儒家经义中抽象出来的义理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依相关的史料和案件的审理情况可以发现“春秋决狱”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审理程序。汉初为了解决“有罪者久而不决,无罪者久系不决”的司法实况以及为了在司法实践中贯彻“慎刑”原则,汉初创设了针对未决疑难案件上报的“疑狱奏谳”制度。史料记载“高皇帝七年,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17]即对于“疑狱”要经过县官→二千石官→廷尉→皇帝层层上报议请的程序,并且廷尉向皇帝奏谳时必须附判决意见以及判决所依据的律、令、决事比以供皇帝判决时予以参考,由此,在汉初制定法对于疑难案件的处理有着较为完备的程序。另外,根据《汉书·兒宽传》中记载“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18]可以推出,对于有些疑难案件,奏谳掾对地方请谳的案件依儒家经义提出处理意见,然后由廷尉决定,廷尉所不能判决的,最后报请皇帝作出最终决断。从相关案例的记载情况可以发现对于依儒家经义“决狱”的案件的具体处理10的方法有:其一,重大疑难的案件先由官员讨论,根据儒家“春秋”微言大义形成一致意见,最后报皇帝批准。如《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衡山王赐,淮南王弟,当坐收。有司请逮捕衡山王,上曰:‘诸侯各以其国为本,当相坐。与诸侯王列侯议。’赵王彭祖、列侯让等四十三人皆曰:‘淮南王安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胶西王端议曰:‘安废法度,行邪辟(僻),有诈伪心,以乱天下,营惑百姓,背畔宗庙,妄作妖言。《春秋》曰‘臣毋将,将而诛’安罪重干将,谋反形已定。臣端所见其书印图及它逆亡道事验明白,当伏法...丞相弘、廷尉汤等以闻,上使宗正以符节治王”[19]本案官员最终根据《春秋》“臣毋将,将而诛”之义理达成一致意见,由廷尉张汤将官员的意见上奏,最终获得皇帝批准。其二,对于官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案例,由皇帝根据多数官员的意见形成判决,如《汉书·薛宣传》记载,薛况为了报复申咸弹劾自己父亲犯不孝罪,贿赂唆使杨明于宫门外对申咸进行残忍的伤害,关于对本案的处理,御史中丞依《春秋》“意恶功遂,不免于诛”之义理,认为对薛况和杨明应以“大不敬”罪论,处死刑;廷尉直却依《春秋》“原心定罪”之原则,认为薛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他大恶”,认为不应判处死刑。因此,关于此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意见,皇帝便寻问其他人的意见,其中丞相、大司空支持御史中丞的意见,而自将军以下至博士、议郎等多数人认可廷尉的说法,皇帝最后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对薛况从轻处罚。(三)“春秋决狱”案例分析“春秋决狱”的案例繁杂,《汉书·艺文志》记载说《公羊董仲舒治狱》有十六篇,《后汉书·应劭传》中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但是现在都已遗失,现存“春秋决狱”案例大多是前人收集整理的“决狱”佚文,若干古籍中记载了六例董氏原汁原味的“春秋决狱”案例,但仅此六例不足以窥汉代“春秋决狱”之全貌,于是笔者对《九朝律考》和《汉书》中能找到的典型案例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以窥汉代“春秋决狱”之具体运用情况。1、危害中央集权案11表2-1危害中央集权案汉朝奉行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强调中央对地方、整体对部分的绝对管控权。武帝时期击败了匈奴,但是其依然屡次进犯中原大地导致战争频发,加之诸侯割据之事也时有发生,因此,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在外作战的将军,出使的使者都会遇到不可控的突发事件,为了处理紧急情况,不经上奏而临时作出决策也时有发生,为此汉朝针对假托君命行事的矫制行为以法律的形式做了专门的规定。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以儒家“王者无外”、“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诸侯不得专地”为依据处理危害中央集权的案件。(1)王者无外12“王者无外”语出《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弟也”[20]意思为天下作为一家人,不存在诸侯国是国外的说法,天下大一统,诸侯国的土地归中央管辖,天子是诸侯国的主人。《汉书·终军传》中记载:元鼎年间,徐偃假借朝廷命令让胶东国和鲁国的百姓晒盐铸铁,遭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则引《春秋》“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专)之可也”[21]之义为自己辩驳,汉武帝命精通儒学的终军前往审问,终军引《春秋》之“王者无外”使徐偃服罪当死。(2)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语出《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22]允许在外作战的将军,对于有利于国家社稷安危的事情有临时决策权,可以先斩后奏,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汉书·冯奉世传》记载:汉宣帝时,冯奉世被推荐为使节出使大宛。途闻莎车国同他国联合攻杀了汉在该国任命的莎车王万年,并且杀害了汉朝派往奚充国使者,并与各国歃血为盟将背叛汉朝,冯奉世认为如果不火速攻下莎车国,必定会后患无穷,危及到整个西域,于是在未请示的情况下让使节通告了诸国国王,共同攻打下了莎车国,莎车王兵败自杀,诸国也平定了下来。朝廷议论如何封赏冯奉世的事情,丞相将军则引“《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23]之义。(3)诸侯不得专地“诸侯不得专地”出自《公羊传·桓公元年》:“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24],意思就是说诸侯不能擅自扩张土地从而增强势力范围,否则,不利于汉王朝统一和维护中央集权加强。《汉书·匡衡传》中记载:监管临淮郡封地的匡衡被弹劾偷盗垄断土地,私自取得当地财物十金以上,廷尉引“《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所以壹统尊法制也。”[25]即诸侯不能垄断土地,要一律遵守国家的法令,认为当时匡衡官居三公之位,管理国家事务,监管封地,掌握着封地的田亩簿册,知晓郡地划定边界的所有情况,但是匡衡在当地重新统计田亩、划定封地的边界以后盗取、专断土地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其做法违背了法律制度,于是遭到弹劾,最终被免官,13贬为平民,死于家中。2、侵犯皇权案表2-2侵犯皇权案14续表2-2在中国古代,皇帝通过各种措施以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巩固政权、保护人身,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立法,如“不道”[26]、“大逆无道要斩”[27]“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28],其中“大逆不道”包括“谋反”、“大不敬”、“附益罔上”、“更相荐举”等行为;另外,《春秋》之精神体现了以维护君权为核心的三纲的要求,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统治阶级肯定以及倡导,实践中,司法官以儒家经义为依据,为侵犯皇权的犯罪入刑提供合理依据。(1)君亲毋将,将而诛之“君亲毋将,将而诛焉”出自《春秋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及昭公元年》,讲的是鲁庄公的弟弟中因怀有谋取篡位的不轨之心而被杀的故事。“将”为叛逆之意,意思为作为臣子不得有图谋叛逆之意,即便只有犯上作乱的思想但没有实施叛逆的行为,也是大逆不道的犯罪行为,必须要处以极刑,即使是皇亲国戚也要依法处罚,据此,“君亲毋将,将而诛焉”的经义成为“春秋决狱”司法实践中审判维护君王统治的重要理论依据,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也两汉时期断案官对董仲舒“原其志”断案原则的贯彻。汉代以谋反事件诸多,引“君亲毋将,将而诛焉”为断案依据的例子也有不少,如上文提到的淮南王刘安谋反案。15(2)奸以事君,常刑不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奸以事君,常刑不舍”与“君亲毋将,将而诛焉”主旨类似,其意思为若怀奸邪之心侍奉君王,即使法律上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也要对此做出处理。《汉书·朱博传》中记载:朱博遭到彭宣等人的弹劾,皇帝制诏让朝廷文武百官议论此事。谏议大夫龚胜则引“《春秋》之义,奸以事君,常刑不舍”[29]认为臣子使用奸邪欺骗之术侍奉君主的这种行为,是天理难容的,并且《春秋》将鲁国大夫叔孙侨扰乱鲁国国政的故事重点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足见《春秋》之义理,最终朱博获罪而自杀。(3)以功覆过分析春秋决狱中“以功覆过”的案例,其适用对象是一些朝廷之中的有功之臣,一方面,其有助于调和君主和大臣之间的矛盾,使有功之臣能够全心为皇帝效劳,另一方面,也为特权服务,成为官吏之间政治斗争的手段。如《汉书·酷吏传》中记载,大司农田延年借负责办理昭帝事宜的便利,盗取公物,被人告发了,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田延年辩解说“废昌邑王时,非田子宾之言,大事不成。今县官出三千万两自乞之,何哉?”[30],又说“《春秋》之义,以功覆过”[31]以田延年在参与拥立宣帝登基一事事物功劳上,让大将军霍光对其从宽处理。还有元帝时期的西域校尉陈汤矫制案,以《春秋》“以功覆过”之经义,陈汤最终非但没有获罪,而且被元帝厚赏。3、违反家庭伦理道德案我国封建社会以家庭为本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政治和经济单位,家庭的伦理道德是维护家族内部稳定的基本,儒家认为长幼尊卑各有其次序性,要求父母、子女各自奉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履行自己的义务。儒家宣扬百姓家庭内部能够做到父慈子孝,则没有了犯上作乱的人,可以更好地维护君主的统治,所以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对于家庭内部中父母、子女、夫妻、兄弟之间的互相伤害的行为汉律中做了具体的规定,“春秋决狱”引用儒家经典中的故事阐发义理对相关案件的判决提供了依据。从下列表格中可以发现,多数判决与当时法律的规定有出入,从而影响了判决结果,以下对此具体分析。16表2-3董仲舒断违反家庭伦理道德案表2-4两汉其他违反家庭伦理道德案17(1)父子相隐,直在其中矣“父为子隐”语出《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为父子之间如果有人犯罪,相互之间隐藏罪行这样的做法是父子之间亲情的自然流露,符合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一种正直品德观念的体现,反之,如果让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指证则是不符合人情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秉承了这一断案的依据,并且对中国传统法制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养父藏匿养子一案中,没有儿子
本文档为【汉代司法实践中的“春秋决狱”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9-10-14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