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看”的生态哲学解析

“看”的生态哲学解析

举报
开通vip

“看”的生态哲学解析分类号??N031密级:么、#UDC:单位代码:10142I養锩3f夂弯項士学位论文“看”的生态哲学解析学号^201610434作者:张—鸣学科名称:鮮财群2019年6月3日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nEcologicalPhilosophicalAnalysisofseeing作者:单位:指导教师:单位:协助指导教师:单位:单位: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10日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李世雁教授“...

“看”的生态哲学解析
分类号??N031密级:么、#UDC:单位代码:10142I養锩3f夂弯項士学位论文“看”的生态哲学解析学号^201610434作者:张—鸣学科名称:鮮财群2019年6月3日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nEcologicalPhilosophicalAnalysisofseeing作者:单位:指导教师:单位:协助指导教师:单位:单位: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10日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李世雁教授“看”的生态哲学解析张一鸣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独创性说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宄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沈阳工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宄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H日期籍丨。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沈阳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g卩: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沈阳工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签名:孤导师签名:?达丨,日期泊I摘要从生态学视角来讲“看”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的关键环节。凭借自身的优势“看”始终在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上扮演着具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始终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人类的身边,并牢牢的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各种“看”的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视觉文化正逐渐成为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脚注之一。在自然界里人与环境和技术共同组成了属于“看”的生态学构成。“看”在技术的依托下也有着不同的展现,它帮助人们摆脱了肉体的桎梏,在广度和深度两个个层面上延伸了人类的视野;帮助人们把时间和空间凝固其中。“看”的技术在能帮助人类能更好的认识整个世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生态主体性的消解的威胁。“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也有着自己的建构与解构,视觉文化的兴起和消费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看”的技术制造了大量的图像景观,人们逐渐被包围在由它构筑的高墙之中。这些景观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干扰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而新的超真实的图像景观以超越真实的图像对它实施着解构,如何正确的识别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又不受误导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最后“看”还在参与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拓展为解构,它消解了真实的生态社会,把它解构在了一个由摄像头和网络组成的“监狱”当中。关键词:“看”,生态整体,图像,技术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ecology,‘see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waysforhumantorecognizethisworld,actingasthecruciallinktoestablishtherelationbetweenhumanandsurroundingenvironment.Dependingonitsownadvantage,‘seeing’hasalwaysplayedanextraordinarilyvitalroleintheemerginganddevelopmentofhumancivilization.Withthehistoricaldevelopment,ithastransformedtodiversifiedforms,butstilloccupiedaspaceofhuman,especiallyintoday,whenvarioustechniquesof‘seeing’areundergoingburgeoningdevelopment,visualcultureisgraduallybecomingoneoftheimportantfootnotesofthisera.Innature,human,environmentandtechniquejointlyconstitutetheecologyof‘seeing’.Dependingonrelevanttechniques,‘seeing’alsohasdifferentwaysofexpression,lettingpeoplebreakawayfromtheshacklesofflesh,profoundlyextendingtheviewsofhumanfromtwodimensionsofwidthanddepth,andhelpingpeopletosolidifythetimeandspace.Techniquesof‘seeing’canbetterhelppeoplerecognizethewholeworld.However,italsoposesthethreatofdissolvingtheecologicalsubjectivityofhuman.Techniquesof‘seeing’alsohaveitsownconstructionanddeconstructioninsocialecology.Theemergingvisualcultureandtheeraoftimehavepromotedthetechniquesof‘seeing’,anditalsobringsmassivekindsofgraphicallandscape.Humanisgraduallybesiegedbythehighwallbroughtbysuchcondition.Besides,thegraphicallandscapeischanginghuman’slifestylesaswellasdisturbingthecorrectrecognitionofhumantotheoutsideworld.However,thesurrealisticgraphicallandscapealsodeconstructstheworldwiththegraphsthatgobeyondthereality.Howtorecognizethevalidityofinformationandavoidmisleadinghasbecometheinevitableproblemthatthehumanneedtoconfront.Finally,‘seeing’alsoexpandsitselftothedeconstructionintheprocessofparticipatinginsocialconstruction.Asitdissolvestheauthenticecologicalsociety,deconstructingitintoa‘prison’composedofcinemaandnetwork.KeyWords:Seeing,Ecologicalunity,Graph,Technique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的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内研究现状.........................................................................................21.2.2国外研究现状.........................................................................................41.3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71.3.1研究内容................................................................................................71.3.2研究方法................................................................................................71.3.2创新点....................................................................................................7第2章“看”的基本概念解读....................................................................................92.1“看”的内涵....................................................................................................92.2“看”的生态基础...........................................................................................112.3“看”的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生态过程........................................................13第3章“看”的技术依存的生态解析.......................................................................173.1“看”的生态构成...........................................................................................173.2“看”在技术依托下的展现...........................................................................193.3“看”的技术对人生态主体性的消解............................................................22第4章“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建构与解构............................................264.1在社会建构中“看”的技术创造图像景观...................................................264.2“看”的技术以制造超越真实的图像景观实施解构.....................................284.3“看”的技术从建构扩展为解构....................................................................31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V第5章结束语.............................................................................................................35参考文献.......................................................................................................................36在学研究成果...............................................................................................................39致谢..............................................................................................................................401第1章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看”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从古希腊开始视觉就被认为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最高级器官。亚里士多德就曾明确地将视觉和认识直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①图像是“看”的符号,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人们通过制造能被看的图像来影响着后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流变。当代的图像传播是基于数字媒体、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等蓬勃发展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活动,与过去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②就如同阿莱斯.艾尔亚茨在《图像时代》一书中说的那样:“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都已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③在各种新的视觉媒介的影响下,人与人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短,人们可以及时迅速的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介迅速及时的接收各种信息。地球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预言的那样逐渐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影像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又催生出来足以以假乱真的拟像技术,这种拟像彻底改变了我们眼见为实的古老认知。因此科学的解读“看”的活动为什么一直在人们身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样一个由图像构成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在这样的影响下人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对于我们而言是十分必要的。1.1.2研究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通过将“看”和生态哲学结合起来研究,用生态哲学视角解读什么是“看”,既拓展了生态哲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深化了生态哲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其次是从技术哲学角度对“看”的技术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解读,丰富了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从现实意义上来看。视觉文化对人的影响正逐渐加深,“看”的对象无处不在。从书本、广告、到屏幕前的影像;从服饰、美容、建筑到城市形象;从教室、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②王勤福.当代图像传播的特征与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1.③[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6.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百货商店、大街上等公共空间到家居环境的私密空间。它探讨了如何正确的看待当下这样一种视觉文化为主的现象,指出虽然视觉文化的到来一方面代表着人的审美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对人的生态生存产生了一些影响,分析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能帮助我们对于这样一个以的“看”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1.2国内外研究现状以“看”为关键词进入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也具有极强的理论深入性。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看”的技术革新引起的视觉文化这样一种现象上。主要探讨了视觉文化革新会对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他所引发的人与技术的异化等问题。在西方哲学领域,视觉活动和图像受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维特根斯坦等思想家的关注。福柯、拉康、利奥塔、巴特等人也都相继对图像或图像与文字的关系进行过研究。进入20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摄影、影视、广告、网络等图像的生产和消费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时代的显著特色。因而在文化研究和继之后起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广告、影视、时尚、媒体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上世纪末,W.J.T米歇尔提出的“图像转向”,标志着图像研究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①1.2.1国内研究现状周宪是我国较早研究视觉文化的学者,他认为视觉文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②周宪认为形象在视觉文化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元素而是一个具有枢纽型的视觉符号。视觉文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形象如何产生社会的视觉建构与视觉的社会建构。③他认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④视觉性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文化主因,在这里看与被看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形成了意义的生产和交流。⑤周宪将视觉文化转型描述为:“一个可以经验到的发展趋势是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①尹德辉.新世纪以来国内“图像”研究评述[J].文艺争鸣,2010(10):6②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③周宪.从形象看视觉文化[J].江海学刊,2014(4):177.④周宪.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J].哲学研究,2001(10):67.⑤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J].社会学研究,2004(5):58.第1章绪论3越倾向于高度的可视化。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①国内学者朱勇明关注的重点在于视觉文化中的传播问题。他认为在这样的时代,交流的媒介已经不再为言语、文字主宰,以图像为典型形态的视觉语言作为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基础工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传播中,尤其是影像与数字技术的推进,使视觉图像和言语文字一起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核心力量。视觉图像领域的革命性发展不仅使视觉语言文化从原始绘制的质朴、简约表达逐渐走向工具化、电子化、数字化乃至多媒体化综合运用,也使其实现从平面、静态造型到时间性、网络化互动形态的巨大跨越,向以视觉为先锋的综合性媒介运用发展。它不仅超越传统的绘画、装饰应用与科学图谱,领域还涉足广告、新闻以及生活娱乐各个环节,深入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②总的来说,具有典型图像特征的视觉语言形态与传播已经切实地走向人类文明景观的前台与中心,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沟通和文化传播角色。肖建华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视觉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图像”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他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是“语言”的始祖,并用语言一起构成了符号系统。从古希腊起就形成了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但它指向的是“思”。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将“思”转向“看”,从而完成了视觉哲学的转向。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看”的本质,福柯的全景敞视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最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化”使物从不可见转变为可见运作的总体系。德波的“景观理论”涉及到图像文化的本质和特征。这些理论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看的方式”,他们构成了图像文化的基础。③金元浦认为新世纪的视觉文化转向,不同与以往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这一转向是在当代高科技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类划时代媒介革命的表征,是当代最重大的世界性文化事件之一,是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纪元的显著标志。它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独特的形式、载体、技术支持和文化形态,它更加确定,更加明显,也更具世纪转折或文化跨越意义。今天的视觉文化时代是以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字技术、新媒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02):110.②朱勇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③肖建华.图像文化的哲学基础[J].国外社会科学,2009(1):77.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体、因特网、交互式传输为标志的新视觉文化时代。金元浦将之称为一轮新的“世纪波”。①罗岗在在他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中这样谈到视觉文化,他认为视觉文化和我们通常讲的视觉艺术不是一回事。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比方说以前观看图像的场所都是正式的,固定的:到美术馆去看油画,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是,今天人们在百货公司看广告,在家里看DVD……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观看的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而且在观看的过程中(如在广告里)可能经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经典的图像。广告利用经典图像来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最熟悉也可能是最被滥用的是《蒙娜丽莎》,当然也包括比《蒙娜丽莎》更现代也更抽象的作品,比如蒙克的《呐喊》成为了广告形象。②李世雁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则关注了“看”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引起的技术异化问题。他在文章《自然技术的异化》中指出:信息具有抽象化的符号化的特点,虽说信息消除了时空障碍,但在电子空间里以抽象的符号进行交往,在主体脑中体会、构建自己的信息世界,这样的信息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直接依托只是一个平面(即显示器荧光屏),所以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并未给主体提供更广泛的空间,反而限制了主体的活动范围和主体性发展。一个由信息构成的世界是一种无形的自然,此外计算机分支技术的虚拟现实虽然可以感觉,却也属于无形的世界。无形的世界本来就来自有型的客观自然,可却比真实的客观自然更加真实。这就使得真实的客观自然受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异化挑战。③1.2.2国外研究现状巴拉兹是最早提出并阐释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人,堪称视觉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把印刷术与视觉文化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巴拉兹认为印刷术传播的文字文化是非物质的、抽象的理性文化,而视觉文化传播的是感性的、活泼的、有生命的文化。④在巴拉兹看来,面部表情和手势是人类最早的母语,雕塑和绘画造就了艺术历史上的“视觉黄金时代”,但印刷术的发明逐渐使人们的面部表情不①金元浦.视觉图像文化及其当代问题域[J].学术月刊,2007(5):10.②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③李世雁.自然中的技术异化[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17(3):24.④焦素娥,李燕.巴拉兹—视觉文化的开拓者[J].信阳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72.第1章绪论5见了,因此可见的思想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文化变成了概念文化。而电影的出现是对呆板的、无情绪的印刷术的叛逆,他回归了古老的视觉艺术“使埋葬在概念和文字中的人重见阳光变成直接可见的人”①海德格尔于1938年发表的《世界图像时代》是最早对“看”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深刻哲学思考的论著。海德格尔将“图像文化”放到现代社会中进行思考。“如若我们来沉思现代,我们就是在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那么什么是“世界图像”?海德格尔认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②。也即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世界被视觉化、图像化了,图像和其他社会物质一样,也是一种社会存在。海德格尔称这一图像化过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世界图像的追问就是现代的表像方式”。为什么“世界图像”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因为“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而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相反,对于中世纪来说,存在者乃是受造物(enscreatum),是作为最高原因的人格性的创世的上帝造物。那时,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归属于造物序列的某个特定等级,并且作为这样一种造物符合于创造因(analogiaentis)”。③那时个体尚不具备独立性,世界图像只有在个体独立的社会,即在现代社会中才能产生。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比较早的通过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讨论,丰富了视觉文化的概念的内涵,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新发明,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入人类社会生活。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他认为“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的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它使复制品能为在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⑤①[匈]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4.②[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8.③[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8.④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5):75.⑤[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技术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87.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著名的《景观社会》里也涉及了关于“看”的论述。他的景观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施以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德波认为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由生产转向了消费,资本家开始进行景象生产,制造了大量景观。媒介制造的景观造就了消费的视觉化,而景观的不断生产又让视觉景象化。①他认为景观社会是传播技术影响下的视觉传播化的现代社会:“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②资本主义通过电影电视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将生活本身景观化,也就是将日常的衣食住行被大众媒介技术加工为形形色色的图片和影像,从而人们所接触的世界也不再是实实在在的世界,而是经过传播技术手段加工过的世界社会成为一种传播技术所产生的再现。③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更多的是关注视觉观看支配下图像对社会建构和现实营造的影像。他指出:今天抽象不再是地图,相似物、镜子和概念的抽象。模拟不再是对领土、指涉存在的模拟,或者对一个事物的模拟。这是没有起源和现实性的真实模型的产生:超真实④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的视觉图像理论建立在模本与原型的区分之上以及原型的先验性之上。世界通过视觉模仿以真实的面貌被再现出来。无论再现方式如何变化,原型对模本的决定作用始终处于支配地位。然而“仿真”和“超现实”的概念打破了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对立,不仅是二者的界限消失,而且使他们的关系发生逆转。摹本脱离现实,成为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超现实,整个现实世界被融入模本的符号流中。摹本构成的自我指涉世界重新成为人们生活的现实。⑤现代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认为“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者用来观看或者用来提高肉眼的视力,从油画到电视再到因特网等,不一而足。”米尔佐夫更是进一步指出“视觉文化并不依赖于图像本身,而是依赖于将存在图像化或视觉化的现代发展趋向。这样的视觉化在整个现代时期是显①孙全胜.当代社会如何是一种景观?--评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J].社会发展研究,2014(2):236.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③王梅芳,刘华鱼.景观社会:一种视觉文化传播的统治[J],当代传播.2017(3):30.④[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2005:185.⑤高燕.图像时代的狂欢—论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图像的沉思[J].江西社会科学,2016(6):225.第1章绪论7而易见,而他现在差不多已经变成强迫性的了。”①米尔佐夫认为视觉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他认为在某种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摄影使消逝的时光成为随手可得的大众商品。至此我们越来越接近视觉文化的时代。而后,当电脑和数字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视觉观念和视觉经验都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虚拟现实的图像或影像似乎一夜之间铺天盖地,趋包围了我们,使我们置身于一个真实、直接、多维动态且较少受限制的社会景观中。1.3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3.1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方面,首先解释在生态哲学视角下究竟什么是“看”,以及“看”的相关概念,再结合“看”自身的历史,理清它的发展脉络。然后具体说明“看”的技术在发展过程里有哪些具体展现,“看”的技术对人自身哪些影响,以及它未来的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最后将重点落脚在,视觉文化大背景下“看”对人的社会生态生活产生的影响上,通过解读和分析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和面对它。1.3.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论文、理论著作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为本论文的立论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2)史论结合研究法:通过对“看”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分析“看”到底改变了那些具体形态来顺应人类历史发展。(3)理论分析法:通过对各类文献的进行系统的分析,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分类和研究,以保证能够给本文提供清晰的依据。1.3.3创新点(1)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出发,解析了“看”是什么,它的生态构成究竟是怎样的,并着重分析了“看”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生态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帮助,这些帮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表现形式,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2)结合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的观点,以“看”的技术对人们社会生态生活带来的改变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它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现象背后①[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6.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带来的深层的思考,揭示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权利的滥用,分析了技术和人的关系问题。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态生活当中对于“看”有更清醒的认识。9第2章“看”的基本概念解读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后,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看”的活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看”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天人们“看”的对象早已经不单单是指人们用颜料或其他工具在纸张、墙壁上做出的刻画,“看”的活动的概念与特征正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不断的变化丰富。借助于各种图像技术的发展,“看”的活动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形态。而所有这些有关“看”的变化发展实际上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作为一个背景的依托,离不开生态学所说的生态整体观念。因此这一章我们将在这种生态整体观念下解读的“看”到底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在自然环境里它又有哪些相关的要素,以及历史发展过程里的“看”的成果究竟有哪些。2.1“看”的内涵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讲,“看”的中文解释在《大辞海·词语卷》中是指眼睛注视一定的对象或者方向①。在《韦氏词典》中“watch、see”都具有“看”的含义,“watch”来源于史前日耳曼语“wakojan”表示看管和监视。它侧重于对于目标的追逐和观察的连续性与职务性。而“see”来源于古英语seon,它侧重于通过视觉感知,或者有能力通过视觉感知。我们所研究的“看”主要是指人作为主体用肉眼所进行的视觉活动,因此在英文角度上讲“see”与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内容更为契合。站在生物学视角来讲“看”是我们人类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基本视觉器官功能,眼睛是最主要的视觉器官,人类通过眼睛接受物体发出的光线,锥状以及杆状视网膜细胞将光线转变成电波,视神经将这些电波传送到大脑,最终大脑将这些讯息转为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通过视觉,人和动物便能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②那些被我们眼睛所接受的讯息最终都会成为图像呈现在我们眼前,大脑对视神经纤维传送来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并通过图像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是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开始的。换个角度来说,周围的各种环境通过①夏征农.大辞海词语卷:第二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866.②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9.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被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后被加工成为了图像信息,最终产生了人们关于它们的认识。我们对“看”的解读是基于生态整体观视角下人与看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在生态整体下进行的,因此我们研究的“看”主要是指在自然界中能被我们“看”到的各种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不论是自然形成的山川河流,还是平面的手工图画、立体的雕刻建筑、抽象的数学模型、又或者是屏幕前的虚拟影像,只要它是能被我们所“看”到,那么都可以看做是“看”的对象。“看”的对象就是图像,它也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或者说图像是“被看”的东西。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首先是指画成、摄制、印制或映现的形象,其次是指物体的形象。中文的图像对应的英文单词是“picture”或“image”意指具体形象的图画、照片、想象或意向描写。著名图像学者W.J.T米歇尔在他的《图像学》对图像进行了侧重于本体性的哲学分析。①他赋予了“image”的内涵范围,我们说的图画、雕像、视觉幻像、景象、投射、诗歌、图案、记忆、甚至作为形象的思想都包括在内。②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在他的逻辑图像理论中使用德语“Bild”来表述图像,在德语里面图像一词“Bild”的含义就比较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英语世界中与图有关的一切词汇。③因此本文中所有基于“看”的活动的对象,不论是自然界已有的,还是借助于“看”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之为图像。“看”的技术是在人看的活动中产生的和看有关的技术。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发展过程里不断增长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欲望而产生的。“看”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科学技术去制造能够强化人类视觉感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看”的工具,也就是强化人们“去看”的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克服肉体的限制,让人们观测到肉眼看不清或者根本看不见的物体。就比如人们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运行,通过近视镜老花镜来矫正视力,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微观生物等等。“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创造看的客体的能力。当人们不满足于单纯的观看周围的事物,人们就会选择自己去创造一些自然界没有的,能被“看”的东西来为自己服务。就比如图画和文字满足了人们对于思想记录的要求,建筑和①尹德辉.新世纪以来国内“图像”研究述评[J].文艺争鸣,2010(10):4.②[美]汤姆·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国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③贺华.视像时代的图像学[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23.第2章“看”的基本概念解读11雕塑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美的追求,而电影电视剧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幻想的追求。总之人们利用“看”的技术来推动“看”的能力向前发展。“看”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它对信息传递的直观性。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直接的视觉可视为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穷尽世间言辞也无法令人满意的描绘一个木桶,虽然可以三言两语说明如何制造一个木桶。语词不足以传达物体视觉信息的缺陷,有效地阻碍了古希腊古罗马学的发展。”①图像能将人的思想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不管这个思想是通俗易懂的还是晦涩深奥的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直接获取。这是一种简单的传达形式,对其意思即使事前完全没有知识,但只要具备普通的智能也会明白的。正是由于绘画记号有这样的长处,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的利用了。②图像传达的讯息是直观的,对于图像所传达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则因人而异,而德国学者阿恩海姆认为,这正是图像直观性的另一个优点,它有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思考。他认为这种以意象为中介的视觉思维是一种与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它以视觉意象为中介,从而它能突破知觉与思维的分界,摆脱已有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由认识主体去直接感受思维活动中那鲜活的视觉意象,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创造性。③由于“看”这种直观化的特点,使得图像自身作为一种传播的符号能够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人类就是符号化的动物,就像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所说的那样:“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余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④2.2“看”的生态基础生态整体性观点是所有“看”的活动的基础,和“看”有关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能离开生态整体性单独存在。生态整体观起源于20世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利奥波德、罗尔斯顿、阿恩·奈斯为代表的主要学者提倡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2.②A.C.莫豪斯,武占坤.文字的起源——从结绳、刻契、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59.③汪振城.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读[J].学术论坛,2005(2):132.④[德]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5.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在生态整体主义上建构生态伦理学思想,力求从生态整体的思维模式出发,建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实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①因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与它有内在联系②,人作为生态整体的一部分连接着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世界本就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这样的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单独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孤立的成分,把这些样本即部件孤立出来,就变成了抽象且难以理解的事物;只有从各个样本即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精确的认知和确切的理解。③总之自然界中的人类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的行为、人所做的各种活动也都是被统摄其中的。“看”的活动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整体性,它是人与这个世界直观交流的第一步,人类通过直观的视觉将他周围的环境摄入到脑海中,然后再根据反应做出相应的行动。在生态整体视角下,这些“看”的活动时刻都在与他周围环境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这个相互交互的过程里“看”既强化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强化了人与他周围的环境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的性质。关系(联系)性是“看”的基本属性,“看”主体发出的行为(动作),连接客体,就是产生关系。在怀特海看来联系就是现实实有(ActualEntity)的集合(sets),他们以各自的领悟构成了相关的统一体。④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领悟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看”,人们通过“看”架构起和周围环境沟通的桥梁,或者说人类通过“看”领悟了对他周围世界的认识,这些认识成为了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而反过来,环境通过展示自身(被看)不断的适应和调节人类对它进行的改造。人们通过“看”推动了文化的产生,而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最好证明,环境的舒适程度使人们决定选择迁徙的游牧文化还是种植作物的农耕文化,而当人们做出选择之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要接受随着人类到来对它做出的改造(比如开垦田地,园林,建立运河等等)。人们与他周围的一切(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的,是从“看”开始,人类将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联系由内在转化成了外在,人类正是在这种相关性中不断领悟走向进步的。生态系统是“看”的场所,与“看”有关的一切都逃不出这个范围。这个场所既包含自然生态系统也包含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现今人们活动的主要场①刘祺.儒道释家生态整体观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10.②DiehmC.“HereIStand”[J].EnvironmentalPhilosophy,2004,1(2):13-14.DOI:10.5840/envirophil2004122.③李世雁,杨博.大数据的生态维度解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67.④[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们出版社,2006:31.第2章“看”的基本概念解读13所,主要是指人类成长和生活的社会生存环境比如城市或者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是与社会生态系统互补的概念,它是指离开社会生态系统的地方,比如荒野或者深海。人们所处场所的位置影响着人对环境做出的反应,身处城市中心的人和生活在大草原上的人对于同一片星空的感悟一定不会相同,城市里的普通人和天文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对月球的理解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是由于人和它周围“看”的场所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生态位,这个生态位里的一切都影响着人对周围事物的理解。离开了这个场所“看”有关的一切活动都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一方面生态系统赋予了人们“看”的场所是认识的来源,另一方面生态系统接受人们生产自己的造物,接受它带来的影响,是“看”的实践对象,二者是一个和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作为生态个体的人是“看”的活动的主体。在生态整体观下,人通过“看”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的认识,继而与他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具有视觉的动物有很多,但只有人能够成为“看”的主体,因为人们在进行“看”的活动的同时也在进行思考、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范畴定义是:“在任何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①许多
本文档为【“看”的生态哲学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10-1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