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七章 经络和腧穴课件

第七章 经络和腧穴课件

举报
开通vip

第七章 经络和腧穴课件第七章经络与腧穴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1经络系统的组成2腧穴3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彼此衔接,构成了经络系统。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1针刺感应与传导2腧穴的功效3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上肢...

第七章 经络和腧穴课件
第七章经络与腧穴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1经络系统的组成2腧穴3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彼此衔接,构成了经络系统。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1针刺感应与传导2腧穴的功效3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上肢内侧(手三阴经):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外侧(手三阳经):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下肢内侧(足三阴经):前为厥阴、中为太阴、后为少阴内踝上八寸处厥阴与太阴交叉: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外侧(足三阳经):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五)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表里经脉: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经脉: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衔接经脉: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二、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主要作用:其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三、其他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第三节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主要作用: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达到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一)腧穴分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3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二)腧穴的主治作用近治作用:是指所有腧穴均具有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三)特定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共分10类,即: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四)腧穴的定位方法1234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1234手指同身寸定位法123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二、常用腧穴(一)十二经脉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孔最[定位]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失音、肘臂挛痛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牙痛、颈项痛、口眼斜、半身不遂太渊[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痹,无脉症,手腕疼痛少商[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主治]咽喉肿痛、鼻衄、发热、昏迷、癫狂。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口眼斜、耳聋、热病无汗或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齿痛、颊肿、上肢无力麻痹、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曲池[定位]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不遂、手臂痹痛、高血压、热病、癫狂、咽喉肿痛、齿痛、腹痛、吐泻、皮肤病等肩髃[定位]上肢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等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口、胆道蛔虫症等。足阳明胃经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的最高点处。[主治]齿痛、颊肿、口眼斜、口噤不语等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痛经、月经不调等。犊鼻[定位]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主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木、脚气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腹胀、便秘、泄泻,下肢痿痹以及强身保健。上巨虚[定位]足三里穴下3寸。[主治]腹痛、肠鸣、腹泻、便秘、下肢痿痹等丰隆[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胫骨前缘外2横指(中指)[主治]腹胀、便秘、咳嗽、痰多、癫狂、头痛、眩晕等足太阴脾经隐白[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崩漏、月经过多、便血、尿血、腹胀、癫狂、惊风等三阴交[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腹胀、肠鸣、泄泻、带下、阴挺、月经不调、遗精、阳痿、遗尿、心悸、失眠、脚气、下肢痿痹,阴虚诸证阴陵泉[定位]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黄疸、月经不调、带下以及膝关节肿痛等血海[定位]大腿内侧,髌骨内侧端上2寸。[主治]崩漏、月经不调、闭经、瘾疹、湿疮、股内侧痛、阴部瘙痒、贫血等。手少阴心经少海[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主治]心痛,癔病、癫痫、瘰疬,腋胁痛,肘臂挛痛神门[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主治]惊悸、怔忡、心痛、心烦、健忘、不寐、癫狂痫、痴呆、高血压少冲[定位]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等。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乳汁不通、乳痈、热病、昏迷、头项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后溪[定位]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头项强痛、急性腰扭伤、耳鸣、耳聋、目赤疟疾等。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等。足太阳膀胱经睛明[定位]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清、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攒竹[定位]眉毛凹陷中,目内眦直上。[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眼睑瞤动等。肝俞[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胁痛、黄疸、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腰背痛、癫狂痫等脾俞[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黄疸、背痛等。肾俞[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头晕耳鸣、腰痛等大肠俞[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肠鸣、腹泻、腹胀、腹痛、便秘、痔疮、腰腿痛。膀胱俞[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小便不利、遗尿、尿闭、淋浊、腰骶痛、泄泻、便秘等委中[定位]腘横纹中央。[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急性吐泻、腹痛、丹毒等昆仑[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疼痛、癫痫足少阴肾经涌泉[定位]足趾跖屈时,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主治]小儿惊风、癫狂痫、昏厥、头晕、目眩、咽痛、喉痹、小便不利、大便难、足心热照海[定位]内踝高点下缘凹陷中。[主治]失眠、癫痫、月经不调、带下、小便频数、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等。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主治]心痛、心悸、烦热、口干、肘臂挛痛、胃痛、呕吐、呕血间使[定位]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胸闷、失眠、癫狂痫、胃痛、呕吐、呃逆、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肘臂挛痛中冲[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主治]昏迷、舌强不语、热病、心痛、中暑、小儿夜啼手少阳三焦经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热病上肢痿痹不遂、胁肋痛支沟[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耳鸣耳聋、便秘、暴喑、胁肋痛、肩背痛、热病等。肩髎[定位]肩峰后下方,当上臂外展时呈现之凹陷处。[主治]肩臂疼痛不举翳风[定位]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颊肿、齿痛等。足少阳胆经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鼻塞、感冒、颈项强痛等肩井[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疼痛、臂不举、乳痈、难产瘰疬等。环跳[定位]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跟麻木等。阳陵泉[定位]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胁痛、黄疸、口苦、呕吐、吞酸、膝痛、下肢痿痹麻木等。足厥阴肝经行间[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缘上方纹头处。[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癫痫、口、胁痛、疝气、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太冲[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主治]中风、癫狂痫、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黄疸、胁痛、足跗肿痛等。(二)奇经八脉常用腧穴督脉腰阳关[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大椎[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喘、癫狂痫、头项强痛等。风府[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主治]头痛、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发热、中风、癫狂痫百会[定位]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主治]头痛、眩晕、耳鸣、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癫狂痫、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水沟[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昏迷、晕厥、中暑、中风、癫狂痫、癔病、小儿惊风、面瘫面肿、鼻塞、鼻衄、急性腰扭伤等。任脉中极[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主治]遗尿、尿频、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阴挺、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关元[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主治]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疝气、遗精、阳痿、遗尿、尿频、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恶露不尽等。气海[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主治]虚脱乏力、形体羸瘦、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产后恶露不绝、痛经、不孕、中风脱证、脱肛、腹痛、腹泻、便秘神阙[定位]脐窝正中。[主治]中风脱证、腹泻、腹胀、腹痛、脱肛、水肿等中脘[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吞酸、呃逆、纳差、腹痛、肠鸣、泄泻、黄疸膻中[定位]胸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主治]心悸、胸痛、咳嗽、气喘、乳汁少、乳痈、乳癖等。(三)常用奇穴四神聪[定位]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中点。[主治]头痛头晕、痴呆、失眠、健忘、鼻衄、鼻渊、小儿惊风等。太阳[定位]眉梢和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主治]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牙痛、目赤肿痛、晕厥等。四缝[定位]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主治]小儿疳积等。十宣[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主治]昏迷、高热、咽喉肿痛、癫痫等。阑尾[定位]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等。第九章拔罐疗法第一节罐法概述第二节拔罐法拔罐疗法:是以为工具,利用、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施术(穴)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从而达到疾病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法。一、拔罐疗法的源流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用牛角制罐拔脓治疗外科疮疡脓肿的记载《古今录验方》中也有以角法治疗蝎螫的记载;《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了“竹筒吸毒法”;《外科正宗》中记载了“煮竹筒法”;清代名医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火罐的出处、形态、适应病证、操作方法及其优点等作了详细介绍【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拔罐疗法不仅从民间转入正规医院,还在罐具种类、操作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罐具材料上:从兽角、竹筒发展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近年来研制成抽气罐、挤压罐、电磁罐等操作方法:从单纯的留罐法发展为走罐、闪罐法及针罐、药罐、火罐、刺络罐、抽气罐、水罐、等拔罐方法。治疗范围:从单纯吸拔脓血扩展成能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近百种疾病。【现代】二、拔罐疗法的作用原理拔罐疗法遵循中医理论,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的指导下,用罐具通过吸拔病变部位或特定经络、穴位,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及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瘀血、热毒、脓血等排出体外,使邪出正复,气血疏畅。(一)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二)西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研究现代西医研究认为,拔罐疗法具有机械刺激、温热效应、解毒和生物作用。三、罐具的种类(一)传统罐具常用的罐具A.竹罐;B.陶罐;C.玻璃罐(二)现代罐具按排气方法分为抽气罐和挤压排气罐;按罐具材料分为塑料罐、橡胶罐、有机玻璃罐;按罐具型号大小及用途分为微罐、肢罐、整体罐;按配用治疗仪器分为电热罐、红外线罐、激光罐、刺血罐、灸罐、磁疗罐、离子透入罐等;按起罐方式分为手动罐和自动罐;民间常以罐头瓶、茶杯、酒杯、广口瓶、小碗、药瓶等作为代用罐进行拔罐治疗。抽气罐四、拔罐疗法的分类按排气方法分为火罐、水罐、抽气罐和挤压罐。按拔罐的形式分为单罐、多罐、闪罐、留罐和走罐。按综合治疗分为药罐、针罐、刺络(刺血)罐和水罐。走罐针罐第二节拔罐法一、拔火罐法拔罐法是用罐具通过吸拔病变部位或特定经络、穴位,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及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瘀血、热毒、脓血等,经过在皮肤上的吸拔,排出体外,使邪出正复,经络气血疏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目的(二)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外感风寒之头痛,关节疼痛,腰背酸痛,咳嗽气喘,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的外科疾患以及蛇伤急救排毒等。禁忌证:高热抽搐,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皮肤过敏、溃疡破溃处、水肿、肿瘤和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等均不宜拔罐。(三)操作前准备患者准备:患者信息、操作事宜、皮肤、体位、二便用物准备:罐具、止血钳、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环境准备:室温适宜、隐私保护操作者准备:仪表整齐、洗手、戴口罩(四)操作步骤罐具的吸附方法1.投火法2.贴棉法3.滴酒法4.闪火法5.架火法闪火法投火法1.护士的注意事项病室温度适宜,防风保暖取合理、舒适的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厚、富有弹性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拔罐动作稳、准、快,避免灼伤皮肤起罐时切勿强拉或扭转,以免损伤皮肤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和全身情况,注意有无晕罐先兆2.患者的注意事项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拔罐过程中尽量避免变换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损坏正常认识的拔罐反应,如有特殊不适应及时向护士说明。(六)不良反应及处理1.局部不适、晕罐局部发热、发紧、发酸、疼痛较明显时,应取下重拔;有晕罐先兆时,应及时起罐,协助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的处理。2.烫伤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待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二、负压吸罐法负压吸罐法(SuctionCupping)是指通过挤压橡皮球排出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的拔罐方法。选定穴位后将玻璃罩口按扣在局部皮肤上,连续捏橡皮球数次,吸牢后留置20~30min,从玻璃罩外观察皮肤呈现稍微红肿或有细小出血点,若无其他变化和不适,可以增加负压继续留置10min左右起罐。三、平衡火罐法平衡火罐法(BalanceCuppingTool)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传统罐法的基础上配合热疗、推拿的滚法与擦法(闪罐后利用热罐进行滚罐与走罐)等多种物理刺激达到温经通络、驱邪外达的疗效,从而激发人体阳气,调和脏腑,平衡阴阳。(一)取位原则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根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急性病或慢性病急发常取健侧,反之,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宜取患侧。(二)补泄原则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如摩罐时的方向。顺经络为补,逆经络或垂直为泻。清还为补,重疾为泻。(三)常用手法平衡火罐谢谢各位
本文档为【第七章 经络和腧穴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林辰禄
从事数据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多年,有较好的经营经验。
格式:ppt
大小:30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79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4-12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