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汇编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汇编

举报
开通vip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汇编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汇编1[简答题](江南博哥)物质的分类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二)新课教学【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汇编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汇编1[简答题](江南博哥)物质的分类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二)新课教学【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绵);液固(珍珠);固固(合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提出问题】那么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如何呢?想一想,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进入蛋白质内,而身为胶体粒子的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那么胶体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半透膜孔径大小关系如何?【学生回答】胶体粒子要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大,溶液中粒子大小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小。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及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三)拓展提高【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解析: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一特征有关。(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布置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板书设计】2[简答题]烷烃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提出问题】饱和烃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教师引导】烷烃分子种类繁多,不同连接方式形成的分子结构不同,那这些不同结构的分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一起学习“烷烃”。(二)探究新知【教师引导】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类似,通常较稳定,在空气中能点燃,光照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这些相似性的烷烃分子又怎样进行命名和区分呢?【教师讲解】烷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其余随碳原子数的增加,依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以汉字数字代表,如“十一烷”。【提出问题】请说出下列烷烃的名称?【教师引导】大家写出的分子结构式就是丁烷的结构式,丁烷中C原子取代氢原子的位置不同,导致形成的丁烷的结构不同,因此分子的性质就有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直链丁烷,称为正丁烷,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带支链的丁烷,称为异丁烷。【展示图片】观察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球棍模型也可知道,其原子的连接顺序不同,分子结构不同。【提出问题】正丁烷和异丁烷在性质方面有哪些差异呢?结合表格3-2。归纳一下不同点。【学生回答】由于分子的结构不同,导致正丁烷的熔沸点、密度要高于带有支链的异丁烷。【教师总结】像这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加。例如,戊烷有3种、己烷有5种、庚烷有9种,而癸烷则有75种之多。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拓展提升【提出问题】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什么?板书设计:略3[简答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展示图片】面包的标签。请学生观察保质期。【提出问题】根据生活常识知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面包的保质期长短不同,那么温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除了温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呢?(二)探究新知【展示图片】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镁、铝、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提出问题】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金属单质与稀盐酸反应,它们的快慢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教师引导】那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怎样的呢?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催化剂、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台上的药品、仪器等设计实验。接下来同学们以分好的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7分钟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设计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回答】①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控制其他外界条件相同,观察相同浓度的双氧水在不同温度下分解的反应速率;②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控制其他外界条件相同,观察相同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加入催化剂、不加入催化剂的反应速率;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观察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在相同条件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导】在做实验的时候注意控制好外界条件,各个小组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在实验的时候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由此判断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怎样的。(学生分组实验环节,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小组总结】①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之越慢;②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速率;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提出问题】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1)铁矿石炼铁时要粉碎成矿粒。(2)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3)工业合成氨,通常在2×107~5×107Pa的压强下进行。【小组回答】①反应物表面积:有固体参加的反应,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②反应物状态:通常气相或液相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③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将使气体的体积发生改变,即相应地改变气体的浓度。(三)拓展提升【教师提问】在超市,为什么有很多的食品放置在冰柜当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通过降低温度有助于减慢化学反应速率,防止食品变质。(四)小结作业小结: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作业:调查生活生产中改变外界因素调节反应速率的实例,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板书设计:略4[简答题]电解质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出汗之后使用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学生回答】①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起到了导电的作用;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体内的Na、K和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教师引导】体内的Na、K和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什么是电解质呢?这节课就来探究“电解质”。(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已经学过的知识猜测哪些溶液导电,哪些不导电呢?设计相关学生实验【学生实验】使用课前准备好的电源、导线、小灯泡及金属片进行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实验结果中哪些溶液导电,哪些不导电呢?【学生回答】导电的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不导电的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播放视频】熔融的盐和酸导电的视频,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回答】灯泡变亮。【教师总结】NaOH和NaCl不仅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加热至熔融状态也可以导电。在化学中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并举例常见的酸、碱、盐中的电解质。【学生回顾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教师提问】PPT展示4个问题:①金属、石墨可以导电,说明“C”是电解质,是否正确?②盐酸可以导电,说明盐酸为电解质?③硫酸钡不溶于水,因此硫酸钡不是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溶于水导电,所以它们均为电解质?【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总结出:①“C”是单质,不是电解质;②盐酸是氯化氢溶于水所得溶液,所以氯化氢为电解质,盐酸属于混合物,不在化合物的范畴;③紧贴概念,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可导电,所以这一类难溶盐也属于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与水反应所产生的物质溶于水导电,并非它们本身,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不是电解质。(强调以上几点)【教师提问】观看视频,并思考NaCl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说明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及水合氯离子,这些离子在通电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因此NaCl溶液可以导电。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自由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通常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例:NaCl=Na++Cl-(三)拓展提升板书设计:略5[简答题]摩尔质量 1.题目:高中《摩尔质量》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课前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如何使用呢? 2、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说物质的量是沟通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物质的描述常常用质量,那物质的量能够将宏观的质量与微观的粒子相连接呢? 二、组内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多媒体展示碳原子、铁原子、氧原子的原子质量请学生计算Imol.碳矿原子、1mor铁原子、1mol氧原子的质量。 2、学生通过计算可以求出1mol碳原子、1mol铁原子、1mol氧原子的质量分别为12g、56g、16g。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的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3、学生总结得出:1摩尔任何原子的质量如果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分子、离子是否存在这一规律呢?学生猜测存在类似规律。 5、教师多媒体展示水分子、氢气分子、镁离孙氯离子的粒子质量,请学生计算1摩尔这些粒子的质量。 6、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摩尔以_上粒子的质量,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总结相关规律。 7、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马摩尔任何分子的质量如果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摩尔任何离子的质量如果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相对离子质量。 8、教师归纳总结:1摩尔任何粒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式量。臣 9、教师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请学生总结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显。 10、教师提出问题:物质的量的数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通过总结得出:摩尔质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无关。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相关习题,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汇总常见物质的摩尔质量,并探究物质的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摩尔质量 一、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二、摩尔质量的表示:M摩尔质量单位:g/mol 三、摩尔质量的转化: 6[简答题]氨-喷泉实验 1.题目:高中《氨-喷泉实验》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3);试讲中涉及到的实验及其他教学媒体只需要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情境模拟即可;(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5)试讲要联系生活实际。参考解析: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1.多媒体展示弗里茨:哈伯、卡尔博施、格哈德.埃特尔三位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图片。 2.播:放液氨的槽罐车倾倒的视频。提出问题:氨气有哪些性质?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集气瓶中的氨气,请同学们从颜色、气味、密度等方面观察并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2、学生通过对气体的煽闻与观察,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3、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妥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对空中喷洒?说明氨气可能有哪些性质呢? 4、学生经过谈论,猜测氨气可能具有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氨气在水中溶解度的资料卡片。进一步提出问题:氨气可以溶于水,是否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 5、教师展示喷泉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6、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形成喷泉的现象呢?学生组内探究得出: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压力瞬间减小,形成较大的压强差形成红色喷泉。 7、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喷泉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呢?学生探究得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使酚酞变色,教师介绍氨气与水反,应的原理。 8、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自行动手验证喷泉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9、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提出问题:实验中,部分同学出现水未能充满烧瓶的现象,请分析原因;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0、学生通过组内探究得出喷泉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实验现象。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氨气的不同习题,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可以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书写一-篇关于喷:泉实验形成条件的科普小短文。 2、查阅资料了解氨气的其他的化学性质。板书设计:略7[简答题]钠 1.题目:高中《钠》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3)试讲中涉及到的实验及其他教学媒体只需要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情境模拟即可;(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5)试讲要联系生活实际。参考解析: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1.多媒体播放临海化工厂200公斤金属钠起火的视频。 2.教师提出问题:事故中的火灾是由钠着火引起,那么钠究竟有哪些性质呢?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金属钠,并拿出煤油中的金属钠,切割并拍照记录当前状态的钠,请学生观察,并根据教师操作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2、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为: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熔点较低;质地柔软;银白色光泽,良好的导热、导电性。 3、教师请学生观察切割开的金属钠,与金属钠刚刚拿出煤油的图片进行对比,请学生分析两个时间的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4、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金属钠的颜色由银白色变成了白色,教师请学生推测金属钠发生的化学反应。学生推进金属钠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从而发生颜色的变化。教师对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进行简单介绍。 5、教师取新切割的金属钠,将其放置在坩埚上进行加热,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6、学生组内汇总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得出结论,钠与氧气加热产生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7、教师通过播放过氧化钠的应用的视频,向学生介绍过氧化钠的使用。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钠的不同习题,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一照 五、紧扣主题,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2、查阅资料了过氧化钠还有哪些应用。板书设计:略8[简答题]乙酸 1.题目:高中《乙酸》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3)试讲中涉及到的实验及其他教学媒体只需要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情境模拟即可;(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5)试讲要联系生活实际。参考解析: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提出问题:杜康发明了酒,你知道谁发明了醋吗? 2、教师播放杜康的儿子黑塔酿造陈醋的动画,提出问题:你知道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有哪些性质吗?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陈醋的成分表,学生总结出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同时教师展示乙酸溶液,并请学生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2、学生通过对乙酸的观察与煽闻总结出乙酸的物理性质为: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无色液体,易溶于水或乙醇等有机溶剂。 3、教师通过资料卡片展示乙酸的熔点与沸点,补充乙酸的物理性,质,同时介绍冰醋酸。并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 4、教师提出问题:乙酸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学生通过乙酸除去铁锈的应用总结出乙酸具有酸性,且酸性强于碳酸。 5、教师请学生依据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推测乙酸还可以发生哪些反应?学生总结乙酸可以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指示剂、部分验发生反应。 6、教师提出问题: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有香味的酯。酯是如何生成的呢?教师演示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7、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实验现象为:碳酸钠液面上有无色油状液体并且可闻到香味。 8、教师总结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实验原理,介绍酯化反应。请学生在乙酸球棍模型找出反应中的断键位置。 9、教师提出问题酯化反应实验中浓硫酸与碳酸钠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组内探究总结出浓硫酸为催化作用,碳酸钠的作用为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酯的溶解度。 10、教师播放酯类的应用的短视频,介绍酯。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乙酸的不同习题,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乙酸还有哪些应用。板书设计:略9[简答题]离子键 1.题目:高中《离子键》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3)试讲中涉及到的实验及其他教学媒体只需要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情境模拟即可;(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5)试讲要联系生活实际。参考解析:一、问题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呢? 二、分组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总结出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有黄色火焰,产生白烟。教师请学生推断反应原理,学生讨论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3、教师请学生分组从得失电子的角度探究氯气与钠反应的原理。 4、学生绘制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并派代表将电子转移方式呈现在黑板上。 5、教师听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钠原子与氯原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验证学生的总结。 7、教师进一步请学生分析氯化钡、氟化钠的电子转移方式。学生发现以,上化合物都是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合物。 8、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在生成的以上的晶体中;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力?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离子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9、教师介绍离子键的概念为;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10、教师介绍电子式,请学生用电子式的方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原因。 11、教师提出问题,离子键的形成范围有哪些?学生分组探究,总结出离子键的成键范围。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不同离子键的形成的电子式,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电子式的书写。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板书设计:略10[简答题]物质的量浓度 1.题目:高中《物质的量浓度》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试讲要联系生活实际。参考解析: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医疗化验单与日用品商品表,提出问题: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有哪些呢?师生共同总结溶质的质量、溶质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 2、教师在医疗化验单中找出物质的量浓度,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符号、单位、表达方式。 2、教师提出问题: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有哪些关系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3、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出来的公式提出问题: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之间有关系吗?学生讨论得出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之间没有关系。 4、教师展示不同规格的容量瓶,介绍容量瓶的组成及使用原则。 5、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配置100ml1mol/L的氯化钠溶液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6、教师请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并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 7、教师演示配置100mL1mol/L的氯化钠溶液,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步骤。 8、学生分组进行配置溶液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9、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点评,并对实验中可能引起误差的操作进行分析。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配制溶液的不同习题,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布置作业分析配置溶液中可能引起浓度改变的操作,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这些操作对浓度的影响。板书设计:略11[简答题]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学生回答】“写、拆、删、查”。【提出问题】哪些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学生回答】在生成难溶物时可以发生,例如Na2SO4与BaCl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还有哪些条件可以发生离子反应。环节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根据之前所学及预习,猜想有哪些条件可以发生离子反应?【学生回答】除难溶物之外还有水、气体生成的条件下可发生离子反应。【教师引导】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两组实验来探究有水、气体参与反应或生成的条件下是否能发生离子反应?实验1:向盛有2mL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加两滴酚酞,再滴加稀HCl,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学生回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NaOH与HCl发生了离子反应生成了水。【教师总结】NaOH电离出Na+和OH-,OH-使溶液显碱性,滴加酚酞指示剂后变红,滴加稀盐酸OH-和H+发生中和反应,即H++OH-=H2O,溶液又褪色,OH-和H+数目减少,Na+和C1-数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在有水生成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式为:H++OH-=H2O。【教师引导】我们通过实验已经证明了在有难溶物、水参与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又该如何验证呢?【学生回答】用Na2CO3和HCl反应生成CO2来验证。【学生操作】实验2: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HCl溶液。【描述现象】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发生了离子反应。【教师总结】Na2CO3电离出Na+和CO32-,滴加稀盐酸后CO32-和H+反应生成H2O和CO2,即CO32-+2H+=H2O+CO2↑,CO32-和H+数目减少,Na+和Cl-数目没有发生变化。【教师总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环节三:巩固提高【媒体展示】已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那接下来大家来判断多媒体上的着几组物质能否发生离子反应?(PPT)。【学生回答】①NaOH与H2SO4(可以)②NaCl与H2SO4(不可以)③AgNO3与NaCl(可以)环节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课下总结酸、碱、盐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板书设计】略12[简答题]高中化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连有小灯泡和电源的两个金属片插入不同溶液中,发现有的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有的则不能,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呢?【学生回答】氯化钠溶液,烧碱溶液,盐酸溶液……都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提出问题】为什么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一起来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环节二:新课教学 1.以NaCl溶液为例,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导电?【提出问题】NaCl晶体由哪些粒子构成?【学生回答】Cl-和Na+。【提出问题】NaCl晶体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一过程?【学生回答】将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Cl-和Na+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NaCl=Cl-+Na+ 2.酸、碱、盐的电离【提出问题】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回答】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HCl=H++Cl-HNO3=H++NO3-H2SO4=2H++SO42-HCl、HNO3、H2SO4都能电离出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提出问题】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学生回答】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NaOH=Na++OH-Ca(OH)2=Ca2++2OH-Ba(OH)2=Ba2++2OH-KOH=K++OH-NaOH、Ca(OH)2、Ba(OH)2、KOH都能电离出O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小组活动】列举常见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学生回答】小组回答①:根据CuSO4、NaNO3、MgCl2等的电离方程式,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错误答案,该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铵根离子当做金属阳离子对待。)小组回答②:(NH4)2SO4、NH4Cl也是盐,但是电离出的阳离子不是金属阳离子。小组回答③:盐能电离出的阳离子有金属阳离子、也有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酸根离子。……【教师总结】由此可知盐是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是不是盐,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解析:Na2SO4、Na2CO3、NaHCO3的电离方程式:Na2SO4=2Na++SO42-Na2CO3=2Na++CO32-NaHCO3=Na++HCO32-教师需要讲解NaHCO3属于酸式盐,电离时,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环节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布置作业:思考NaHSO4的电离方程式该如何书写?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没有?【板书设计】略13[简答题]高中化学《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能否准确说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学生回答】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提出问题】当时在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学是回答】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另一种金属,比较出金属的还原性强弱,则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引导】金属之间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卤素单质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这节课一起学习《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大家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实验】 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学生回答】 1.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分别呈现橙红色、紫红色。 2.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提出问题】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氯水中成分可置换出溴单质和碘单质;溴能置换出碘单质。【教师引导】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回答】①Cl2+2NaBr=2NaCl+Br2②Cl2+2KI=2KCl+I2③Br2+2KI=2KBr+I2【提出问题】上述反应,能否比较出卤素单质之间的氧化性呢?【学生回答】氧化性强弱:Cl2>Br2>I2。【提出问题】为什么卤素单质会表现出这样的规律性呢?能否用原子的结构来解释呢?【小组讨论】卤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为7,同主族从上到下,虽然核电荷数在增加,但原子半径也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的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减弱,氧化性减弱,非金属性减弱。【教师引导】通过比较碱金属单质与氧气、水的反应,以及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你能否发现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合作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他们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关于F、Cl、Br、I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B.原子序数排在其前面的卤素单质,能将其从卤化物中置换出来C.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强D.单质的颜色随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学生回答】C。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回家寻找家中的食品、调味品、药品、化妆品、洗涤剂、清洁剂、杀虫剂等,查阅标签或者 说明书 房屋状态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焊机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GGD说明书下载 ,看是否含有卤族元素,向家人说明卤素的有关性质。【板书设计】略14[简答题]高中化学《石蜡油分解实验》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从煤和石油中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石蜡就属于石油经过分馏之后得到的一种产品,对其进行深加工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满足更多的需求。那么石蜡油经过分解又能得到哪些产物呢?环节二:新课教学 1.石蜡油分解实验【教师引导】播放石蜡油分解实验。并提问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现象,点燃生成的气体之后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两种溶液均褪色。气体燃烧有黑烟。【提出问题】烷烃能够发生类似的反应吗,这样的实验现象说明石蜡油分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的物质与烷烃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对比之前有关甲烷性质的学习,烷烃并不能产生类似的现象,说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有不同于烷烃的物质,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教师讲授】对比烷烃的结构,双键中有一根键比较“脆弱”易断裂,这也就决定了乙烯的性质比甲烷的性质更加活泼——即结构决定性质。 2.乙烯的化学性质(1)乙烯的氧化反应【播放视频】乙烯在空气中燃烧。【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与甲烷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尝试写出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教师讲授】乙烯不仅可以被氧气氧化,还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这一类强氧化剂所氧化,因此我们在之前石蜡油分解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乙烯的加成反应【提出问题】乙烯与溴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这一性质与乙烯的分子结构又有怎样的关联呢?【多媒体播放+板书展示】乙烯与溴发生反应的示意图。【教师讲授】反应中,乙烯双键中的一个键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加在两个价键不饱和的碳原子上,生成无色的1,2-二溴乙烷液体。有机物分子在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乙烯不仅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H2、HCl、Cl2、H2O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你能尝试写出其反应方程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作业:思考如何鉴别甲烷和乙烯。【板书设计】略15[简答题]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教师提问】我们曾做过铝片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反应的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学生回答】燃烧、爆炸放热,还原氧化铁吸热,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吸热。【教师提问】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环节二:新课教学【PPT展示】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2)符号:用____________表示。(3)单位:一般采用____________。(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用△H表示,单位为kJ/mol。【提出问题】阅读教材,找到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学生回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教师介绍】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吸收能量,此时能量来自于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规定吸热反应的△H为“+”。那么,请同学举一反三,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理解△H的“+”与“—”?【师生总结】对于放热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而使反应本身的能量降低,所以规定放热反应的△H为“-”;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吸收了能量,而使反应本身的能量升高,所以规定吸热反应的△H为“+”。【教师提问】我们如何用键能和物质的能量计算出反应热呢?【学生讨论】反应热可以用反应物的键能减生成物的键能表示;也可以用生成物的能量减去反应物的能量表示。【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反应H2(g)+Cl2(g)=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是184.6kJ/mol,描述△H。【学生回答】△H=—184.6kJ/mol。【教师提问】能否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板演】学生画图,教师指导纠错。环节三:巩固提高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作业: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越高物质的稳定性如何变化?为什么?【板书设计】略16[简答题]高中化学《热化学方程式》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展示资料】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而化学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引出课题】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那么用什么样的式子既能体现物质的转变又能体现能量的变化呢?接下来共同学习——热化学方程式。环节二:新课教学【提问回顾】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学生回答】常见的放热反应: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常见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作还原剂的反应。【教师讲授】我们可以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用△H反应热表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负值表示在该条件下反应放热,正值表示在该条件下反应吸热。比如:热化学方程式:CaCO3(s)=CaO(s)+CO2(g)△H=178.2kJ·mol-1表示1molCaCO3吸收178.2kJ热量,完全分解生成1molCaO和1molCO2气体。【提出问题】对比分析与之前所学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不同点。【小组讨论】各个物质都标明了状态;有反应热的体现;没有加气体符号。【教师补充】虽然此反应的反应条件是高温,但是反应热与温度和压强等测定条件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所以书写时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若是标准状态下,即温度为25℃(298.15K)、气压为101kPa时,可以不注明。并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资料展示】在25℃、101kPa条件下,H2(g)+1/2O2(g)=H2O(g)△H=-241.9kJ/mol(1)H2(g)+1/2O2(g)=H2O(1)△H=-285.8kJ/mol(2)2H2(g)+O2(g)=2H2O(1)△H=-571.6kJ/mol(3)H2O(1)=H2(g)+1/2O2(g)△H=285.8kJ/mol(4)【教师提问】对比式(1)和(2),为什么产物都是1molH2O,而产生的热量却不同呢?【学生回答】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要吸收能量,因此两个式子的反应热也不一样。【教师总结】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H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师提问】对比式(2)和(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是相对应的,同一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扩大或者缩小几倍,反应热同样扩大或缩小几倍。【教师提问】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计量数有什么不同点,其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热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分数,表示化学反应各物质的量的多少。【教师提问】对比式(2)和式(4),分析正反应与逆反应的反应热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如果正反应是吸热那么逆反应是放热,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C、CO、CH4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分别表示为C(s)+O2(g)=CO2(g)△H=-393.6kJ·mol-1(1)2CO(g)+O2(g)=2CO2(g)△H=-565.2kJ·mol-1(2)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1(3)完全燃烧相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分析放出的热量的大小顺序。【学生回答】将式子(1)化学计量数乘以2,都变成2mol反应物完全进行反应,比较放出热量大小为:CH4>C>CO;或者将式子(2)、(3)化学计量数都除以2,都变成1mol反应物完全,结果相同。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化学反应总是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板书设计】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江南博哥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上传时间:2022-02-0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