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举报
开通vip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题目: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姓名:张堃锋学院:文法学院学号:2010020805指导老师:陈家长日期:2011.8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复礼”是“仁学思想”的践行标志;“孝悌”是“仁学思想”的心理基础;“人格”是“仁学思想”的精神动力,它们共同建构起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关...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题目: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姓名:张堃锋学院:文法学院学号:2010020805指导老师:陈家长日期:2011.8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复礼”是“仁学思想”的践行标志;“孝悌”是“仁学思想”的心理基础;“人格”是“仁学思想”的精神动力,它们共同建构起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精髓和谐社会引言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全部丰富性特征几乎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和说明。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问题,对“仁”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理解和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一、“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准则,这对现代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将“仁”规定为“爱人”。所谓“爱人”,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孔子在建构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时,主张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建立和保持一种有着严格等级秩序而又充分体现“仁爱”精神的社会关系。“爱人”不仅要关爱与自己亲近的人,而且要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们所做的那样:“沉爱众,而亲仁”。这是一种普泛化的爱,既要求普通民众之间相互关爱,更侧重于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因为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能做到“泛爱众”,对于实现孔子建构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更具有实践意义。无怪乎孔子大声疾呼:“子为政,焉用杀?”、“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等。孔子要求统治者关爱民众,竭力反对他们对人民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剥削压迫,这又赋予了其“仁学”思想明显的伦理政治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仁爱不仅要及于自己的亲人,而且要及于同类之他人乃至自然万物。孟子对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了简约的概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与“爱物”虽有不同,但是,仁的本质也没有变化,即都是出于一种生命关怀与爱。其所以能够如此,是由于人与万物是“一气相通”的,也就是说,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生命相通的。在“生命相通”的意义上,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孔子关于“仁”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开启了人类最真诚的同情心,这一基本精神具有超越历史的恒久价值。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现代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怪圈,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人之所以为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具有“仁”这样的道德理性,能够洞明事理,按照“仁”的法则去生活和发展。在处理人自身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以人类利益为中心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置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二者必须兼顾,但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反之,我们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凭借着自然的“生生之理”而有了生命和灵性,仰赖天地资源而不断发展进步,如果不去珍惜万物生命,热爱和谐,回报天地万物之恩惠,这样我们岂不成了受父母养育而不报父母之恩的不孝之徒吗?我们还能配称是“德性的存在”吗?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又灵在哪里呢?因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解读,确实可以从中领悟到深层次的生态伦理学思想。显然,孔子关于“仁”的这一思想,即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实现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二、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待人之仁,建立在尊重别人的人格、权利、价值、尊严甚至亲情等人道主义基础之上,贯穿着人人互爱的仁爱精神,体现了孔子仁学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待人之仁的基本内容。“爱人”首先是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肯定,他不仅仅爱自己,还爱宾客、爱尊长、爱朋友、爱民众。爱人之仁既超越了狭隘的爱己之小爱,亦超越了“爱亲之谓仁”的血亲之爱,在情感层次上达到了“泛爱众”的境界。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后期,能发现人、肯定人的地位并爱人,这不能不说是孔子对人类历史的划时代的巨大贡献。孔子反对贵族阶级视奴隶为工具,要求贵族阶级把被统治阶级—奴隶当人看,承认奴隶是人而不是物,这在人格上便是人与人的平等,由一方是人变成两方都是人。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孔子仁学主张从“亲亲”原则出发,以血缘宗法关系的“孝梯”为核心,从以父母兄弟为同心圆的小圆心向外辐射爱人之心,把血亲之爱发散到一般的人际关系之中,形成一个大圆心,并展开普遍之爱。由“孝梯”而“泛爱众”,这是孔子仁学人文关怀精神的集中体现。孔子仁学关于待人之仁的实现方式和手段的主张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孔子仁学认为,要实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的手段是以个人主观努力为主,先求诸己,后推己及人,最终影响全社会。孔子主张,个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切纠纷由此开始,一切斗争也由此发生,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的方式,正好可以缓解这些矛盾,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合理乃至和谐。推己及人充分表明了孔子仁学对以自觉、自强、自为为前提的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加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孔子待人之仁实现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充分体现了孔子仁学是在尊重每个人人格的前提下,而把协调人际关系视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途径,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性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为了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充分顾及他人的情感需求,不能以伤害别人的情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当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事要尽心尽力,使日常的道德修养达到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孔子仁学道德伦理层次上的要求,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自己有所“立时,也要使他人有所’.立气自己有所“达”时,也要使他人有所“达”。时至今日,孔子的这些主张仍有积极意义。三、对“仁”学思想的思考从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含蓄而公正、大度而无私的治学品格,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日臻完善,而不像许多西方学者,以推翻别人、甚至全盘否定先师的理论来构建自己全新的知识体系,尽管这种思维向度对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批判与发展作用,但那却不是我们民族的风格。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述而不作”而最终得以使先辈之学“集大成”,已率先垂范,而不失为继承和发展华夏文明的光辉师表,使春秋时代中华文化的经验及其智慧得到总结和升华。“仁”学正是沿这种中国式的文化发展之路前行的。孔子“仁”学为一兼具体认知、信仰和实践等特质的伦理学系统,其主要内容由孔子及其数代门人,于先秦时代共同编撰而成,其实质影响则发生于秦帝国之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进一步思想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所谓儒家思想和制度,乃孔子及其他先秦思想和其后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演变汇合而成的结果。因此,儒教、儒家或儒学乃是一种先秦思想和秦后历史的继续综合向前发展,具有多个组成层次和方面。现在我们用“仁”学一词取代或对比于“儒学”来概括先秦孔子思想和秦后儒家思想的继续发展。这样更加有利于我们用新的视野,来认知和推进“仁”学思想,使儒学的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底蕴充分发挥而又继续发展,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极。四、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仁”学思考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特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可避免。直面于欧美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应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也正是近现代新儒家已在探寻和力图解答的问题。关于民族文化定位的新坐标。我们认为,世界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民族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但这并不妨碍其世界性。事实上,也只有各民族的独特文化才能构成世界的文化大平台,离开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世界文化也必然暗淡而无光。以儒家“仁”学思想为历史底蕴的中华民族之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意识形态之一。梁漱溟先生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指出,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三条道路:西方欧美唯自然之路。他们彻底地把人与天、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人为万物之灵长”,要绝对征服大自然,一味争取人类自身的享受,这条道路所解决的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即物质财富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人情的冷淡和阶级的对立。第二条道路就是由孔子所开创的中国式的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关注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也透显了敬“天”畏“天”的意识,体现了中国先贤的理性早起和文化早熟。第三条道路即是印度古民族所开辟的宗教之路,他们囿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内找寻人类生存的因果,得到的是一种超验性的立身处世之道。我们今天矢志振兴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在欧美文化泛滥充斥的境地迷失自己,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还在,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还在,我们要在深切关注自身民族文化命运的前提下,自觉发挥以“仁”学为思想内核的儒家文化,在关注人伦关系的同时,让民主与科学在中国自身的土壤里茁壮成长,世界的未来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和而不同”的世界大同会更美好。五、结语孔子远离我们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他所创建的仁学思想,却穿越历史的时空,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仁学思想的命运几经沉浮,但是,它发自内心的仁爱精神,已经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对于形成以人性自觉意识和情感心理为特征的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许在战争年代,孔子的仁学思想显得过于迂腐而被鄙弃;在阶级压迫的时代,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模糊人们视线,消解人们反抗斗志的负面影响,但是它在呼唤人们内心的良知方面却具有永恒的魅力。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弘扬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建立人们之间的友善关系,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参考文献:[1]韩愈、李翱《论语笔解》[M].中华书局,199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5[4]赵逢玉《仁学探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5]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朱熹《四书集注》[M].凤凰出版社,2005[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中华书局,1984[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2006[10]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本文档为【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山书童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2-08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