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举报
开通vip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刘佐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 , 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 :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如何理解和界定语义的模糊性 , 直接关涉模糊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语 义模糊性的产生与客观世界、主观认识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从模糊性的定义、产生的根源及其与其他语义学概念 的区别出发 , 可以明确语义模糊性研究的对象 , 从而对语义模糊性做出较为合理的界说。 关键词 : 语义 ; 模糊性 ; 界定 中图分类号 : H0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刘佐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 , 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 :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如何理解和界定语义的模糊性 , 直接关涉模糊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语 义模糊性的产生与客观世界、主观认识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从模糊性的定义、产生的根源及其与其他语义学概念 的区别出发 , 可以明确语义模糊性研究的对象 , 从而对语义模糊性做出较为合理的界说。 关键词 : 语义 ; 模糊性 ; 界定 中图分类号 : H0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722X (2003) 0420023205 On the Def inition of Semantic Fuzziness L IU Zuo2yan (Department Six ,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Luoyang , Henan Prov. , 471003 , China) Abstract : Fuzzines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languag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tion of semantic fuzziness will de2 termine the scope of research. The origin of semantic fuzzi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bjective world ,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fea2 tures of language itself .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mantic fuzziness if we approach the term from its origin , defin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relevant semantic concepts. Key words : semantic meaning ; fuzziness ; definition   研究语言的模糊性首先要讨论的就是怎样理解 “模糊性”这个概念 , 因为对模糊性的理解不同 , 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就不同。尽管大多数学者在进行 模糊语言学研究时 , 都力图界定语言的“模糊性” 这一概念 , 以明晰研究对象 , 但到目前为止 , 还没 有一个能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关于语言模糊性的定 义。如何“从模糊语言学的实际出发 , 结合模糊理 论的一般原理并对之加以限定和改造 , 界定出符合 模糊语言学实际的各模糊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 象”, (吴国华、彭文钊 , 2001 : 26) 一直是研究模糊语 言 (语义) 的学者们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 , 也是本 文的研究任务。这一问题如果得到科学、合理的解 决 , 将对模糊语言学向纵深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 用。 要准确、全面地认识语言的模糊性 , 就必须首 先弄清模糊性的实质和根源。而要想对语义的模糊 性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界说 , 就必须明确语义模 糊性的实质和特征、语义模糊性研究的范围和对 象。我们从语义模糊性的定义、产生的根源及其与 其他语义学概念的区别 3 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1.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定义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为 : “当事物出现几种可 能状态时 , 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 考 , 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 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 , 这时候 , 这个命题就是模 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 , 我们指的并不是 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 , 而是因为说话者的 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转引自伍铁平 , 1999 : 136) 模糊集合论的创始人札德 (L . A. Zadeh) 在 《模糊集》一文中指出 : “可以把模糊集合论的提 出 , 看成是为研究某种类型的不清晰性建立一套概 念和方法的尝试。这种不清晰性发生在当我们的研 究对象构成的类的边界不能截然确定的时候。模糊 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 ,而是 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1981 :66)札 德的定义充分概括了模糊性的“亦此亦彼性”特点。 收稿日期 : 2002 - 07 - 10 作者简介 : 刘佐艳 (1967 - ) , 女 , 吉林德惠人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语义学、文化语言学研究。   第 26 卷  第 4 期   2003 年 7 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26  No. 4   J uly 2003      我国学者李晓明则从认识论角度出发 , 认为 : “所谓模糊性 , 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 和性态的不确定性。”(1985 : 12) 他的定义揭示了模 糊性的实质。   上述对模糊性的理解和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出 了模糊性的特征和实质。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 , 它以事物的性态或类属的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 据。但这些定义只是加深了我们对模糊性的认识 , 而没有说出何为语义的模糊性。事物、现象的模糊 性不等于语义的模糊性 , 语义所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不是客观事 物或现象 , 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 映。弄清了这一点 , 我们就不难给语义模糊性下定 义了。所谓语义的模糊性 , 归根到底就是人们认识 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 反映 , 它是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模 糊语义的本质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 糊反映 , 所谓模糊反映就是人们意识中对客观事物 或现象的不可能精确或不必要精确的反映。” (许丕 华、吴博富 , 1992 : 94) 2. 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 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 的根源主要有 3 种观点 :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 意义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 ; 第二种观点认 为语义的模糊性在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 第三种观 点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的属性。我们认为 , 这 3 种观点都失之片面 , 语义的模糊性是由这 3 个要素 同时决定的 , 是主体和客体发生认识关系的结果。 对此 , 李晓明在谈到模糊性的根源时也指出 : “确 定性和不确定性 , 精确和模糊的对立 , 只有在事物 与人发生认识关系的前提下 , 即只有在认识论的范 围里才有意义。精确性和模糊性是在人类认识活动 的客观过程中产生的。”(1985 : 12) 要探讨模糊语义产生的根源 , 必须从语义的性 质和来源入手 , 因为语义的模糊性与语义本身的性 质和来源密切相关。为语言学界所熟知的奥格登 (C. K. Ogden) 和理查兹 ( R. A. Richards) 的 语义三角理论 , 从所指对象、系统意义和符号形式 三者间的关系出发 , 说明了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过 程 , 认为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 映。从语义产生的角度看 , 我们把模糊语义的根源 归纳为 3 种。 211  由本体的模糊性而产生的语义模糊性 客观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普遍联系 和相互作用的元素交织起来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 之中的画面。在客观世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事 物之中 , 有些构成难以分解的统一体 , 形成一种本 体模糊性 ,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 , 就形成了思维和认 识的模糊性。当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这些难以切分 的、连续的事物时 , 就会出现符号的所指边界不明 的情况。例如 , 世界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就构成一个 连续统 , 不同色彩的本质差异体现为光波波长的差 异 , 而光波波长的长短差异是连续的、渐变的。 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 , 模糊性根植于事物的 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这一根本属性 , 根植于差异的 中间过渡性 , 本质上是客观的。但是 , 客体的模糊 性只是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条件 , 如果没有人的认识 活动 , 语义的模糊性也不会产生。 212  由人类的模糊认识产生的语义模糊性 模糊认识是人类不确定认识的基本形式和本质 特征 , 关于主体认识过程中形成的语义模糊性应区 分两种情况 : 一种情况是 ,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 使 主体在把握对象的类属和性态时缺乏明晰的界限或 精确的划分 , 由此而产生语义模糊性。客观事物本 身是无限的 , 而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 类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尽管从整个发展历史来 看是日趋深入的 , 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却存在着一 定的局限性 , 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必然带来某种语 义模糊性。例如 , 人类在给事物命名时 , 往往抓住 事物的某一特征 , 而未弄清楚或者忽略事物的其他 特征 , 从而将客观世界中原本分明的事物弄得模糊 起来。如“鲸鱼”、“鳄鱼”本不是鱼 , 可人们在给 它们命名时都叫做“鱼”。思维的模糊性是人类智 能的基本特征。最初的模糊性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 认识比较肤浅 , 不了解事物发展的机制。这样 , 思 维的逻辑推理过程中出现了“断环”, 只好采用具 有形象性的模糊称名来填补。在人脑高度进化、科 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 这种“断环”现象依然存在。 认识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 , 客观事物也是不断发 展、不断演变的 , 当一次认识趋于深化和精确之 后 , 又会出现新事物 , 面临新问题 , 思维又会出现 新的“断环”, 为此需要更高层次的模糊思维。现 代人将人脑称为“黑箱”装置 , 就是为填补这个 “断环”而采用的模糊形象化称名。可见 , 人类对 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从模糊到精 确 , 从精确到模糊 , 由浅入深 , 由表及里的不断深 化的过程 , 其结果是使语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了 模糊性。 另一种情况是 , 人的认识能够分辨出此事物与 彼事物的不同 , 但主体出于某种需要 , 有意识地把 ·4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年    事物之间的区分和界限加以模糊化。科技的发展 , 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人类对许多事 物是能够认识清楚的 , 但由于语言经济性的需要 , 在为事物命名时 , 人们常常启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 机制 , 使事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例如 , 汉 语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俄语把计算机 的“存储器”叫做“память(记忆)”等。 主体有意识地模糊事物间界限的情况在文学作 品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文学艺术形象性、生动性的 需要是促使语义模糊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 大脑具有将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的能力 , 心理学研 究也表明 , 除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外 , 人类还 具有悟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性和创新性是悟性思维 的特点 , 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上就是将彼此不相关 的事物在观念中融为一体 , 赋予意义。文学、艺术 创作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靠的就是对事 物进行模糊类比。例如 , 《三国演义》中只用“卧 蚕眉”3 个字 , 就生动地描绘出关羽的形象 , 表现 出他的大丈夫气概。俄语中此类修辞手法随处可 见。如 : (1) Леднеокрепшийнаречкестудёнойсловно кактающийсахарлежит. ( Н. Некрасов) 这些用法虽不精确 , 却令人回味无穷 , 给人以 美的享受。可以说 , 创造性思维造就了文学作品的 形象性、生动性 , 从而产生了模糊的语言修辞效果 和模糊语义。 213  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导致的语义模糊性 从语言系统的角度看 , 语言的意义反映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 , 客观事物的无穷与语言形式的有 限这一矛盾 , 要求语言使用者要考虑经济性原则 , 即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限度的信息 , 也就需要 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从语言的功能看 , 人们之间言语交际的需要也是语义模糊性产生的原 因。波兰语义学家沙夫 (L . A. Schaff) 指出 :“交 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 , 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但 是 , 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模糊性 , 那么 , ⋯⋯我们就会使我们的交际变得如此贫乏 , 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 , 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 , 人的交际就很难进 行 , 因为我们用以互相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 害。” (1979 : 355) 社会交际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 交 际需要语言表达的模糊性。由语境引起的模糊性在 日常语言中并不少见 , 一些本身不模糊的词语 , 在 具体语境中能获得模糊的意义。如 : (2) Этакразадвавнеделю, вечером, скачут тридцатьпятьтысячкурьеровиобъявляют, что завтракнягиня, тоестьвы, будетвприюте. ( Чехов) 这段话中“тридцатьпятьтысячкурьеров”本来是 表示精确数“35 000”, 而在上下文的作用下获得 夸大之意 , 强调“非常多”。 弄清了语义模糊性的本质和根源 , 我们对模糊 性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具体实践 中 , 要想准确把握模糊语义的真正内涵 , 仍有必要 探讨语义模糊性与其他语义学概念的关系。 3. 语义模糊性与概括性、歧义性、含混性的 关系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究竟应该有多宽 ? 其研 究对象是什么 ? 这一直是模糊语言研究的焦点问 题。有不少人将非模糊的现象 , 如概括、歧义、含 混等 , 与模糊混为一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 一 方面是由于人们对模糊性、语义模糊性概念的认 识、理解和界定不同 ; 另一方面 , 国内外学者在有 关术语的理解和使用上不尽一致 , 也是导致这几个 概念相混淆的因素。 311  有关术语的使用情况 英语用于表示“模糊性”的词有两个 : fuzzi2 ness 和 vagueness。在札德提出“模糊 (fuzzy)”概 念之前 , 学者们谈模糊性时大都用 vagueness。罗素 (1923) 一篇谈模糊性问题的文章的标题是 Vague2 ness , 译者将其译作《论模糊性》。此外 , 马尔蒂、 布莱克 (M. Black) 、沙夫的著作及其英译本中谈 到“模糊性”问题时用的也都是 vagueness 一词。 (伍铁平 , 1999 : 122) 而札德在《模糊集》中强调将 模糊性 (fuzziness) 与含糊 ( vagueness) 区分开 , 认为“虽然 , 有时这两个词有点相似 , 但更确切地 说是应该把含糊看成模糊性的特殊形式”。 (1981 : 66) 事实上 , 在“大多数作者 (包括札德本人) 的 著述中有时并不区分这两个词”。(伍铁平 , 1999 : 68) 在我国 ,最早研究模糊语言的伍铁平教授对这 两个词也不加区分 ,都译作“模糊性”。吴世雄也把 “含混”和“模糊”看做同一种情况 :“含混词语自身信 息不足。在由它引起的语义含混 (模糊) 的句子中 , 语境能降低其含混 (模糊) 的程度 ,但其语义仍是含 混和模糊的。”(1994 : 54) 而张乔 ( 1998) 则对“模糊” (fuzziness) 、“含糊”(vagueness) 、“概括”(generality) 、 “歧义”(ambiguity)做了明确、细致的区分。伍谦光 在《语义学引论》中将 vagueness 译作“含混”, 并 对“歧义”和“语义含混”做了区分 , 但与此同 时 , 该书根据肯普森 (R. M. Kempson) 的观点又 ·52·  第 4 期 刘佐艳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认为“语义含混”有 4 种类型 : 1) 指称关系方面 的语义含混 , 如英语中 city 和 town 的“词义范围” 很难确定 ; 2) 因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语 义含混 , 如 Johnpis book 可指“约翰写的书”或“约 翰拥有的书”; 3) 因词语的意义缺少“专指性”而 造成的语义含混 , 如 neighbour 这个词并没有告诉 我们这个“邻居”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情 况 ; 4) 因句子中使用了 either ⋯or ⋯这样的并列连 词而造成的语义含混。(1985 : 189 - 198) 这 4 种类型 的划分实际上是把模糊、歧义、概括都看成“语义 含混”了。何自然在《浅论语用含糊》和《再论语 用含糊》两篇文章中分别把语言表述的模糊性 (fuzziness) 、不确定性 ( indeterminacy) 、或然性 (probability) 、歧义性 (ambiguity) 和笼统性 (gen2 erality) 等非二值逻辑所能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含糊概念 , 言语 交际中的“约略” (approximation) 、“模糊” (fuzzi2 ness) 、“笼统” (generality) 、“两可” (ambiguity) 、 “含混” (ambivalence) , 以及日常会话里带有隐含意 义的“比喻” (metaphor) 、“弱陈” (meiosis) 、“反 讽” (irony) 、“夸张” (hyperbole) 等形象表达都归 入语用“含糊” ( vagueness) 之列。俞东明则把 “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 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 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称做“语用模糊”。 (1997 : 29) 可以看出 , 学者们在谈模糊性问题时所使用的 术语及其对术语的翻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对 术语的不同理解引出一个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问 题 : “含混”与“含糊”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 应该 把 fuzziness 和 vagueness 看做同一概念还是将二者 区分开 ? 我们认为 , 对 fuzziness 和 vagueness 这两个术 语不加区分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不少谈论模糊问题 的著述中用的都是 vagueness 一词 , 如果强行将二 者区分开 , 反而容易造成术语理解及使用上的混 乱。但考虑到术语使用的统一性 , 本文除了将含糊 和含混视为同一概念外 , 赞同将模糊与概括 (笼 统) 、歧义、含混等作为不同的语义概念加以区分 , 这有利于澄清模糊与非模糊的界限 , 明晰语义模糊 性研究的对象。 312  模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关于模糊与概括、歧义的区别 , 我国语言学界 没有太多分歧 , 但对模糊与含混的区别尚不够明 确。 模糊性和概括性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 罗 素、乌尔曼 ( S. Ullmann) 、肯普森等曾将概括看 成模糊。直到现在 , 一些学者的著述中 , 概括性与 模糊性仍然混淆不清。词义模糊性指词所表达的概 念是模糊的 , 没有明确的外延 ; 而词义的概括性表 现为词通过概念指称一类思维对象的共同属性。二 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词义外延不确定而后者词义 内涵不具体。概括与模糊有联系 , 没有概括就没有 模糊 , 但概括不一定导致模糊 ; 语言中的单位几乎 都是概括的 , 但模糊不模糊却不一定。模糊与概括 不是一回事。 人们对歧义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语言学家 出于不同的目的 , 对歧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 为 , 歧义是指一个语言单位或结构具有两种或多种 解释的现象。歧义与模糊的界限容易划分。模糊是 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等因 素 , 表达事物的概念与词语涵盖的范围不确定的情 况。模糊性是语言中的概念和词语本身固有的属 性 , 是客观存在的。而“歧义是某个语言结构由于 缺乏必要的、特定的附加信息而允许有多种解释。 每种解释本身是很确定的 , 并非含糊其词、模棱两 可。歧义并不是语言中固有的 , 而是人们在运用语 言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语言中容易导致 歧义的某些因素 (如使用多义词、同音同形异义词 等)”。 (廖定中 , 2000 : 3) 模糊与歧义都有不确定性 的特点 , 语义模糊的实质在于词语外延是不确定 的 , 而歧义所涉及的几种可能性是明确的 , 其不确 定性表现在对几个确定的可能性状况进行选择时的 模棱两可。例如 : (3) Молодыелюдиподходятнаулицекдвум мадамиспрашивает: —Серёжкиненужны? —Нужны. Акакие? —Один—я, адругойСерёжка—вот, мой товарищ. 这段话中引起歧义的是同音词 Серёжки (耳环) 和 人名 Серёжка, 两个词的意义是很明确的。语境对 模糊和歧义都有制约作用 , 语境可以消除词汇和句 法歧义 , 但语境只能降低模糊的程度 , 却无法从根 本上消除模糊。 模糊与含混是非常容易混同的两个概念。含混 常常因为表义不清、含糊其词而被认为是模糊 , 其 实二者是不同的。一个句子或一句话如果模棱两 可、表义不清、含义难以确定 , 就是含混的。含混 是由于说话者不想说清或不能说清而形成的。如 《祝福》中祥林嫂同“我” (鲁迅) 的一段对话 : (4) “一个人死了以后 , 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 ·6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年    “也许有罢。” “那么 , 也就有地狱了 ?” “论理 , 就该也有。” “那么 , 死掉的一家人 , 都能见面的 ?” “实在 , 我说不清。” 这段话展示了两个人物的矛盾心理 : 祥林嫂的心理 矛盾表现为既希望有灵魂 , 又希望没有 ; “我”的 心理矛盾则表现为既不愿使她想与儿子“团聚”的 希望落空 , 也不愿让她再承受死后“被阎王锯开” 的恐惧。所以“我”只好用含糊的话来搪塞。再 如 : (5) 花非花 , 雾非雾 , 夜半来 , 天明去 , 来如 春梦几多时 , 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 ,《花非花》) 这里是属于说不清的语义含混 , 什么东西或谁来 了 , 去了 , 不清楚。 模糊是语言本身固有的属性 , 模糊词语的含义 是清楚的 , 只是其语义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范围。 模糊与含混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外延不确定而后者 内涵不清晰。含混主要通过句义体现出来 , 模糊可 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含混语句 , 如“研究 研究”、“考虑考虑”、“回头再讨论”等表达 , 由于 其意义含混不清 , 经常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推托之 辞。日常交往中当遇到说话者没有决定或不想直接 回答的情况 , 也常用“看情况再说吧”、“他可能 来 , 也 可 能 不 来”这 样 的 话 , 俄 语 中 也 有 “Подумаю”、“Тамвиднобудет”等含混的说法。 以上我们对几个概念做了区分。需要指出的 是 , 对于同一词语 ,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 , 我们看到 的是不同的现象。如“椅子”可用来指各种各样的 椅子 , 这是它的概括性 , 但有的椅子也可以作床 用 , 这时椅子和床的界限是模糊的。“深”可以指 从外到里的距离 , 如“山洞很深”, 也可指从上到 下的距离 , 如“水深”, 这是该词的多义性 , 但深 与浅没有固定的界限 (多深算深 ?) , 其语义是模糊 的。 我们把由于人的认知机制和言语交际需要而形 成的修辞模糊、语用模糊都归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也就是说 , 本文为语义模糊性界定的范围除了包括 札德所指的意义上的模糊性 , 还包括语用模糊和修 辞模糊。这样界定的依据是 : 语言是动态的 , 只有 在动态环境中语义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 脱离开 具体言语运用的语言研究是不全面的 , 缺乏活力 的 , 从而也难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参考文献 : [1 ] 何自然. 浅论语用模糊 [J ] . 外国语 , 1990 , (3) . [2 ] 何自然. 再论语用模糊 [J ] . 外国语 , 2000 , (1) . [3 ] 李晓明. 模糊性 ———人类认识之谜 [ M ] . 北京 : 人民 出版社 , 1985. [4 ] 廖定中. 略谈歧义、模糊与多义 [J ] . 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报 , 2000 , (4) . [5 ] 罗素. 论模糊性 [J ] . 模糊系统与数学 , 1990 , (1) . [6 ] 苗东升. 模糊学导引 [ M ]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 1987. [7 ] 沙夫. 语义学 [ M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9. [8 ] 石安石. 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 [J ] . 中国语文 , 1988 , (1) . [9 ] 吴国华 , 彭文钊. 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 [J ] . 外 语与外语教学 , 2001 , (5) . [10 ] 吴世雄. 论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 [J ]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1996 , (1) . [11 ] 吴世雄. 应该区分词语的含混与歧义 [J ] . 外语教学 , 1994 , (2) . [12 ] 伍谦光. 语义学引论 [ M ] .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85. [13 ]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 [ M ] .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 1999. [14 ] 许丕华 , 吴博富. 略论模糊语义的本质和根源 [J ]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 1992 , (4) . [15 ] 俞东明. 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 [J ] . 外国语 , 1997 , (6) . [16 ] 札德. 模糊集 [J ] .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 1981 , (1) . [17 ] 札德. 模糊集论 —展望 [ J ] .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 1981 , (1) . [18 ] 张乔. 模糊语义学 [ M ]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1998. [19 ] Апресян Ю. Д. Лексическаясемантика[ M ] . М. , 1974. (责任编辑  王铭玉) ·72·  第 4 期 刘佐艳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      
本文档为【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564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7-30
浏览量: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