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漫谈抑郁症(核心是自卑)

漫谈抑郁症(核心是自卑)

举报
开通vip

漫谈抑郁症(核心是自卑)一个精神科医生写给抑郁症患者的话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人甚至抑郁症患者本身都对抑郁症这种疾病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性格软弱、缺乏进取心、自暴自弃、喜欢自虐等。   但如今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是一种由大脑某些生物指标改变而已引起的真正疾病。当然,这一结果并不是让所有的患者都去吃药,而是让我们所有人都去尊重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正如我们尊重理解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痛苦一样。抑郁症不是单纯的“想不开”或“思想问题”,患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振作起来。   患抑郁症,不是患者为摆脱现状而选择的...

漫谈抑郁症(核心是自卑)
一个精神科医生写给抑郁症患者的话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人甚至抑郁症患者本身都对抑郁症这种疾病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性格软弱、缺乏进取心、自暴自弃、喜欢自虐等。   但如今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是一种由大脑某些生物指标改变而已引起的真正疾病。当然,这一结果并不是让所有的患者都去吃药,而是让我们所有人都去尊重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正如我们尊重理解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痛苦一样。抑郁症不是单纯的“想不开”或“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问题”,患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振作起来。   患抑郁症,不是患者为摆脱现状而选择的结果。与抑郁症抗争,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看法,而是治疗;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或抱怨,而是帮助、支持、建议,或者更简单的说是理解和照顾。   那么为什么世人会难以接受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的观念呢?     首先,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痛苦:没有伤口,没有流血,没有可以测量的指标,也没有实验室数据可以明确地作出诊断。所有的依据只是患者自己的感觉以及他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来的行为。   其次,在别人眼中,抑郁症很容易和所谓的“状态不佳”混淆。正常人在外界条件严酷时会或多或少作出抗争等反应,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会不知所措。  抑郁症是一种会影响我们生活全部的疾病:它会降低我们的行为能力,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遭。它会让我们变得完全不象从前。     那抑郁症的主要症状究竟有哪些?     要明确诊断抑郁症,以下的症状必须不间断地持续两周以上,而且和平时的状态有明显差异。     - 情感症状(在抑郁症中必须存在):几乎每时每刻都情绪低落、悲伤或空虚;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 生理症状:行动迟缓、疲劳、无力;有时也会紧张、激越。食欲改变(可以是增加或减少)。睡眠障碍(可以是失眠或嗜睡)。   - 心理症状:自我贬低、过于自责。有时会有厌世、自杀观念和企图。   - 认知症状: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困难、下决定时常常犹豫不决。     以上这些症状经常会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我们感到越疲劳,做的事情就越少;而做的事情越少,我们就越自责;我们越自责,情绪就越低落,抑郁症状就越严重,疲劳就会越加剧。。。这就是为什么要与这些症状做抗争,防止它们互相影响使病情恶化。尽管做起来十分困难,而且刚开始时或许根本看不到任何良性改变,但我们没的选择,必须从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着手。当然仅靠患者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抑郁症如不加以治疗,可能持续数月或者更久。研究表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抑郁症极有可能复发。所以不仅要及时治疗,而且药物的量、维持的时间一定要足够。     治疗中的抑郁症有三个阶段,与用药的三个阶段相吻合。   - “走出黑暗”期:在药物的作用下,患者感到好转,症状的数量减少、严重程度减轻。他开始找回与疾病努力抗争的力量。这段时间的用药常被称为“急性期用药”,一般持续两个月左右。   - 康复期:患者还十分“虚弱”,却已经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但在面对困境时,甚至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症状还是会重现,只是可能比刚开始时轻一点。这段时间,患者最容易自行停药,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已经痊愈。要记住,这仅仅是康复期,继续服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用药我们称为“巩固期用药”,它的目的已不是改善患者状态(因为已经足够好了),而是防止疾病的复发。这段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在四到十二个月之间。   - 治愈期:在六个月到一年的药物治疗(期间没有明显复发)以后,患者可以被认为“治愈”。这时可以遵医嘱逐步停药,这样做会使复发的风险降至最小。抑郁症其实自古以来就有之,而它经常会为社会、我们的家人、甚至患者本身所不理解。   患者自己对疾病的偏见会给他带来双重痛苦,使他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更会为自己的现状感到自责万分,好比一个糖尿病患者为自己的糖尿病自责不已。无论是自我责备(“都是我的错”)还是推卸责任(“都是别人的错”)的想法,对于患者来说都毫无用处。他只有在康复以后才能够作出合理的反省,而不是在抑郁症发病期。   对于患者周围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只看到他过分的悲伤。起初会表示理解同情,渐渐地也会不耐烦:“他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振作一点了!”但是我们会去责备一个老慢支患者一直咳嗽吗?   虽然当代社会相比于过去,对抑郁症抱有更理解宽容的态度,但很多时候仍然存在把精神疾病不当成病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见?     还是这个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看不见的疾病。没有皮疹,没有体温,没有肿块,X光照不出,抽血验不出。。。尽管现在的神经影像学已经能够发现抑郁症的大脑病变,但由于太复杂昂贵,使用者甚少。 一种旁人看不到的疾病,一些令人生厌的行为(患者常常无法完成本应属于自己的工作,而这些事只能由家人、同事代劳),这一切就是偏见所产生的原因。   患抑郁症的比例在上升,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停留在最初的阶段,不像其他疾病那样看得“平常”,很多患者自己也忌讳看医生,不主动接受正规治疗,自己乱买药乱吃,并且频繁的试各种抗抑郁药,不但贻误病情,还对治疗失去信心   为什么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有的人会的抑郁症,而有的人不会?为什么有些人在大的挫折面前也能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在微不足道的小事面前也会崩溃?请不要想当然地把抑郁症归咎于单一因素,如:“父母的教育问题”、“没有进取心”、“性格软弱”、“工作压力太大”、“遗传”。。。抑郁症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换句话说它是由各种因素积累而成:性格的缺陷(往往跟过去的经历、遗传有关)、创伤性的生活事件等等,而这些事件经常会成为抑郁症发病的导火索。     我们认为,带有某些性格特点的人(如缺乏自信、过分依赖等)往往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同样,某些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失业、严重经济困难等,都容易诱发抑郁症。此外,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的、会威胁到生命的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等;还有其它一些心理障碍,如酒依赖、焦虑及严重恐怖症等,也时常会伴发抑郁症。我们同时也怀疑童年时经历的某些事件(如幼年失怙、遭虐待或缺乏关爱等)也可能在数年后造成青少年或成人抑郁症。    我们有必要知道抑郁症因何而起,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不要重蹈覆辙,而并非为了马上治愈它。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情绪会出现,会帮助我们减少复发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没有得抑郁症,我们更容易放任自己的悲伤情绪。如果得了抑郁症,情况自然就会更糟。一位哲学家说过:“悲观是一种情绪,乐观是一种意愿。”正说明了人性中这种自我放弃的自然趋向,而我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抵御它。在抑郁症急性期,与悲伤作斗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许多时候需要药物的帮助。一旦病情缓解,就应该学会如何掌控情绪的起伏不定。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永远地摆脱悲伤,因为悲伤往往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期待相违背;而是如何利用悲伤,使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如何控制好我们的情绪,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首先要学会尽快辨认出自己的负性情绪,而不是放任它们。它们可能是由某个生活事件而产生,有时也会无缘无故而起,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抽时间思考分析一下前因后果,以便于作出接下来的选择:如果可能的话,就解决问题(引起负性情绪的生活事件);如果不行,就马上转移视线,不要胶着与此,使自己深陷忧虑之中难以自拔。  抑郁症的症状 事实上,抑郁症并不仅仅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而是一个“全身性”的障碍。它对我们的躯体和我们的心理都具有极大的摧残性。抑郁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症状: (1)情绪症状 情绪症状是抑郁症的最显著、最普遍的症状。抑郁症病人的情绪症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抑郁心情和兴趣的消失。 他们的抑郁情绪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在一天的时间里也会有所变化。几乎和抑郁一样普遍的另外一个情绪症状是兴趣的消失:过去感兴趣的事物,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喜欢打球的人,球场上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 喜欢参加聚会的人,聚会上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最后,甚至是基本的生物本能,比如食和性,也不能引起他们的任何激情。 (2)认知症状 认知症状是抑郁症的另外一大症状。主要体现在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表现了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一旦有挫折发生,抑郁症患者就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某些极度抑郁的患者,甚至相信他们应该为世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负责,他们应该为自己的 “罪恶”而受到惩罚。 (3)动机症状 抑郁症病人的动机症状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水平。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早晨按时起床,按时去工作或上学,能够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我们自己以及他人。但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要说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自己,他们要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需要作巨大自我斗争。 (4)躯体症状 隐藏得最深的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一切生物的、心理的快感都遗失殆尽。抑郁症病人的胃口常常不佳,即使是平时爱吃的人,美酒佳肴也勾不起他的食欲。抑郁症 病人常常会变得消瘦。睡眠也出现各种问题,晚上难入睡、早上又早早就醒了,即使睡着了,睡眠的质量也很差。胃口不佳,睡眠不好,渐渐病人就会变得虚弱、疲劳。抑郁症病人的性生活也会受到影响,男性的勃起障碍和女性的性冷淡都是常见的现象。 而各种躯体症状的出现,往往会削弱病人对躯体疾病的抵抗力。所以,病人又增加了一条焦虑和抑郁的理由:自己的健康。  我會一直關注11#回复回复日期:2007-9-17 11:42:00 医生说我有臆症(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臆啊),他跟抑郁症有没有什么关系啊?  回复日期:2007-9-17 16:00:00   我在这里就事论事讲疾病,不牵涉到对提问者的诊断。     癔症的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有精神创伤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常为第一次发病的诱因,以后发病可以在第一次起病相似情况下,因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或自我暗示,激起旧的情感体验而在此发病。   癔症发作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得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所谓继发性获益是使症状持续化的重要因素。   多数患者有癔症性人格特点,即高度情感性,情感反应强烈鲜明,担肤浅不稳,暗示性强,自我中心,言语行为夸张性强,富于幻想。   癔症包括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前者又可分为癔症性朦胧发作,情感爆发,癔症性遗忘症,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多重人格;后者又可分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      以上都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下面我来讲讲我自己的看法吧。   随着精神分析理论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癔症这个名词用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多数医生认为癔症只是其它心理障碍的一个临床症状。其实当今社会真正癔症患者并不多见,倒是小说电影里面看到的多。我这几年在国内国外好几家医院工作,碰到的明确诊断的癔症患者只有一个,但癔症性人格的倒是看到不少。社会上通常对癔症有很大的偏见,歇斯底里这个词在一般人心中就有贬义。但要知道,这些症状对于患者来说是真实存在的,疼痛对于他们是真的疼痛,麻痹对于他们是真的麻痹,而不是我们常认为的无理取闹。 癔症没有什么特效药,通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就是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就用抗精神病药;出现抑郁症状就用抗抑郁药;出现情绪不稳就用心境稳定剂;出现焦虑症状就用抗焦虑药等等。心理治疗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作者:gandharvas 回复日期:2007-9-17 17:19:00     在抗抑郁药问世之前,抑郁症患者经常要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是所有症状缓解,这就大大增加了复发和自杀的危险性。有了抗抑郁药这一有效的工具,患者就能在服药的同时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它有以下三个好处:       1,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道抑郁症有多么让人难以忍受,不仅仅是悲伤,还有对健康、生活的各种影响。医生们把它们称为“精神痛苦”,并不是偶然。       2,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正常起床、正常洗漱、正常交谈、正常工作、正常睡眠,药物使这一切重新变得可能。       3,重拾生活的乐趣:改善“情感的麻木”(无法体验到渴望、欲望和愉悦),让快乐的笑容重新回到我们脸上。       当然,抗抑郁药是药品,而所有的药品都会有副作用。要知道,一种药物上市前,必须经过反复地试验,证实它的副作用对人体不会产生过大的危险性。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很多只是在服药的初期出现,如消化道症状、疲劳、烦躁、头晕等,还有就是让人感觉是“吃了药了”。通常几天或几周以后这些情况会自动消失。当然也有长期服用产生的如性欲减退等副作用,但停药以后可以恢复。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告诉医生,而不是自作主张减药停药。抗抑郁药不是镇静剂、安眠药,也不是那种所谓一吃见效的“神药”。通常服药初期不会让人有什么感觉,而是逐渐起效,一般要等两到三个星期。所以需要每天按时按量服用,而不是感觉不好时才想起吃一颗。      当我们感觉病情好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副作用上;此外,药物常常让我们回想起发病时那段痛苦的经历;或者认为我们不再需要它;周围人也会问:“你什么时候能不再吃这东西?”。渐渐地,我们忘了坚持按时服药的习惯,甚至停止服药。请记住,大多数研究证明,服药不规则或过早地停药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一般建议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坚持服用抗抑郁药半年以上,减药停药都必须遵医嘱。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药物不再有效,好比说这药吃得“疲”掉了。事实上,在服药的最初几个星期,我们会感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几个月以后就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抗抑郁药并不是让原本已经基本恢复的患者感觉“更上一层楼”,其目的是维持这种稳定健康的状态!     对于抑郁症,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是在急性期病情缓解之后(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才可以正常地集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急性期,我们好比在水中快要淹死的人,而抗抑郁药就是那块浮木;在上岸脱离危险以后,才能由心理治疗来教会我们游泳。      心理治疗分许多种流派。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每一种方法又都有它的优缺点。最后,在选择时听一听医生或专家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是一种极易反复和复发的疾病。     以下就是一些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复或复发的因素:     —抑郁症发作时治疗不当;   —服药不规律(药物剂量不足,未按时服用,停药过早等);   —生活环境恶劣;   —孤独; —伴随其他未缓解的躯体或心理疾病;肿瘤等严重慢性疾病患者中伴焦虑、抑郁的的确不在少数,但也因人而异。但他们需要的除了药以外更是心理上的疏导和支持。个人认为,开一种药,我们需要的是“诊断”而不是“推断”。   —过去已有一次或多次抑郁症发病史。      下面是一些可以防止疾病反复或复发,或者减小风险的因素:     —坚持心理治疗;   —正确服药;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听从医生的劝告;   —家庭,工作,社会环境稳定。    心理治疗不是万能良药,也不是为了哄人开心。它是慢慢的挖掘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所以时间一般比较长,可以是几个月甚至数年,而且过程中可能会十分痛苦。还有,心理治疗也不是适用于任何人。就拿抑郁症来说,抑郁症发作时经常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他们无法正确的处理外界来的信息,通俗点讲,就是没办法合理的思考,客观的看待问题,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是由于当时大脑某个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这个时候再有经验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也没用。一定要先用药物缓解这种症状,再进行心理治疗。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情绪低落时我们的想法往往比较片面甚至偏激。但大多数人很快就能够恢复,这就是和抑郁症的区别之处。   还有,我们常常会说“郁闷”,“苦恼”这样的词,但却往往不知道究竟是环境让我们“郁闷”,“苦恼”,还是我们自己的情绪。而“郁闷”,“苦恼”时,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情绪?是愤怒?悲伤?焦虑?所以我们常常不开心,却搞了半天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开心。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吧,就是《情绪的力量》,我在另一个贴子里也介绍过,是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及心理治疗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情绪,教我们如何识别利用情绪。我看的是原版的,觉得很好,不知道中文版翻得怎么样,但我相信应该对很多人会有帮助。   如何面对厌世消极观念,自杀企图?     过去,我们总是不敢和抑郁症患者谈论自杀,怕“让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甚至有不少医生在和患者交谈中也有意避免这个话题,而是等到他们真地采取行动了才当“事后诸葛亮”。如今我们知道,厌世消极观念和自杀企图在抑郁症患者中是十分常见的,并不是我们讲了才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        对自己好一点!     抑郁症会让我们感到能力下降,精力不足。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洗漱,穿衣,走路,购物等,也会让我们筋疲力尽,更别说那些复杂的活动,如工作,学习,制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等。慢慢地恢复这些能力,不一蹴而就,是至关重要的。记住,是“慢慢地”!     当我们的腿骨折了,我们不会期望在石膏刚拆除时就能够正常行走。而对于抑郁症急性发作以后也是同样道理,我们需要时间来找回过去的感觉。把这时候的能力和发病前相比较,毫无意义:抑郁症康复期能力不及从前,这是一个现实,尽管有时不明显,尽管我们比发病时感觉好了许多。我们需要时间让心灵上的伤痕结痂脱落。    当我们做事情,通常是我们想去做,并且我们感觉有能力去做。不过,抑郁症正好摧毁了这些愿望,所以,在抑郁症缓解时,就算不情愿,我们也必须适当逼迫自己去做些事情;同样,抑郁症常常让我们感到能力下降(对自己的负性看法),所以当我们做事时,不要强求自己一定做得很好,学会接受结果可能并不完美,比如说办事效率不高,或完成后兴味索然。在抑郁症的缓解期自我强化时,应该遵循以下逻辑:在产生愿望以前行动。就算这么做无法带来愉悦感,但一定要坚持,愉悦感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回来。      抑郁症让我们戴上墨镜看世界。     抑郁不是妄想。它不会或很少会让我们虚构出那些并不存在的情况,而是让我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各种问题困难或事物的阴暗面上,从而看不到别的。比如在路上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就让我们产生对整个世界的悲哀感和绝望感;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开始反思自己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但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吗?抑郁症就是使我们整日纠缠在这些现象上,而忽略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视了事物的光明面。     在抑郁症患者的思维中,有很多逻辑上的误区,可以是反应性的,甚至是潜意识中早已存在的。   —容易把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灾难化”:比如夫妻吵一次架就想到了离婚;孩子一次考砸了就认为他考大学没希望了。。。—经常以偏概全:比如“我的自行车坏了——我总是这么倒霉”;“这项任务我完成不了——我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职位”。。。   —往往反复考虑问题而不付诸行动: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让抑郁症患者参加一项考试,他们通常会停滞在答不出的问题上,而不是像非抑郁症患者那样跳过做下一道题。     当然,我们所有人都会有负性思维,只是个人比例不同而已。研究表明,要维持一个健康平衡的精神状态,正性思维应该占三分之二,而负性思维应该占其余的三分之一(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以求改变)。   抑郁症患者是被我们称为“负性自动思维”的牺牲品,尽管有时可能不十分显而易见。比如,当我们走在路上,和一个认识的人擦肩而过,他却并没有和我们打招呼。当我们抑郁时,这种情况很可能使我们大受打击;但我们通常不会马上追上去问他“你不再跟我打招呼了吗?”,而是继续在一边钻牛角尖,越想越觉得沮丧。这种反应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正常的,但实际上让我们伤心的根本不是因为朋友没打招呼,而是我们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他虽然看到我了,但不想和我说话。”这么想,我们自然高兴不起来。为什么不能这样想:“他可能在想心事,没看到我。”难道这不是另一种可能吗?抑郁症会限制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负性思维同时也是性格焦虑、悲观的人身上常见的特点。      如何才能减少这种负性思维?   所谓的认知治疗,就是以纠正和改变这种负性思维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在治疗中,患者将学会如何寻找发现并努力改变这种不良认知。当然,其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十分美好,而是战胜在抑郁症中起主导地位的一味否定和悲观。我们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抑郁。抑郁症,对于医生来说,属于情绪障碍。也就是说,抑郁症是一系列情绪失调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悲伤。    抑郁和焦虑常常是孟不离焦,但两者的想法认知却并不相同。抑郁使人气馁、迟钝,它让我们对过去所发生的事的一种负面评估,在这个结果上又对未来做出了更为负面的定论:“我没用,我的过去已经一团糟,将来肯定更没希望。。。”而焦虑是对未来及可能到来的灾难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它会使人紧张,让人想做些什么来补救,但又无法心平气和:“我肯定不会成功,这事一定成不了,太糟糕了!”担心未来,又对过去左思右想,这是抑郁症经常引发的混合了以上两种情绪的认知。同时患者也常常会感到恐惧,是因为抑郁症使我们在生活中的困难面前变得脆弱。    抑郁症不仅让我们悲伤退缩,还可能让我们对周围产生敌意。负性思维并不只针对自己,还包括旁人: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让人不顺心、让人恼火。家人、同事、邻居、陌生人、全世界都可以成为这种敌对情绪产生的源头。而这种情绪,又因人格基础不同,有的人会用激烈的方式表达,有的人则把它藏于自责背后。 如果觉得悲伤、忧虑、烦躁和怨愤正慢慢取代你别的情绪,不必为此感到自责,但要相信这是抑郁症的症状。一个事物,只有去了解它,才能去掌控它。 抑郁症或抑郁状态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自然也不可能很快很容易地恢复。 治疗师、医生甚至药物并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给你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必要条件(如健康的身体)。我们要的不是那块金子,而是能够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       gandharvas医生你好:   我今年做了个手术,手术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常常早醒,一般是4点左右醒来,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在次入睡,但也有时候无法入睡,后去看医生,医生开了瑞美隆,效果不错,但是我觉得不解的是,瑞美隆是抗抑郁药,但是我没有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的状况啊,请教医生,这药我还要继续吃吗?63#回复    TO 水上音乐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你,因为我猜不出你的医生的想法。瑞美隆是抗抑郁药,但它的助睡眠功效也不错。或许那位医生觉得你除了有睡眠问题以外,还有抑郁。还是跟他沟通一下,问问他的意见比较好。     楼主,请问抑郁症如何诊断?看心理医生是否可以诊断出?   三年前因母亲病故给我打击很大,之后我出现过暴食和强迫症的状况,现在暴食虽克服了,但是强迫症还在。最近,因为找工作压力很大,经常性的情绪低落,还会时常哭出来。其实,自母亲去世后,我很少会感到开心,幸福,虽然我自己知道现在的状况很糟,也努力的想摆脱,可是一直都不能脱离这种状态。很多时候都觉得死了就解脱了…我觉得自己没有喜怒哀乐,每天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求助!!   精神卫生中心诊断我为情绪精神障碍,开了盐酸安非他酮片和丙戊酸钠。今天去了心理咨询中心,医生让我吃盐酸度洛西丁肠溶胶囊和利必通拉莫三臻片。并且让我停吃上面两种,说你就吃我开的药,9天,保管你9天就能开心起来,说的非常肯定。而且门口坐等看病的人真的好多,和那些阿姨们聊了以后,我也阿姨们对这位医生评价都很高。可我看了其中一种药物好像是治疗颠涧的。     天哪,我该听谁的啊!之前的药我已经坚持吃了2周了。     有哪位比较了解这两种药的朋友能够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TO LS     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去两个地方求医。每个医生开药的习惯、喜好都不同,其实他们给你开的都是一种抗抑郁药和一种心境稳定剂的组合。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拉莫三臻原先都是神经内科用来治疗癫痫的,在精神科被广泛应用于情感障碍的治疗,所以不必紧张。我个人不赞成动不动就换药,精神科药物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剂量才能够起效,换来换去只有将疾病变得更难治。至于那9天起效,或许是那个医生的暗示疗法,但很不高明。   TO 小冰2007     我上面说了: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拉莫三臻原先都是神经内科用来治疗癫痫的,在精神科被广泛应用于情感障碍的治疗。并不是说你有癫痫,就好像阿司匹林在心内科用于抗凝,但平时头疼发烧都能吃一样的道理。心境稳定剂的概念和以前的抗躁狂药不同,着重于“稳定”,也就是说“少了补、多了减”。对于有双向特性的情感障碍,是首选药,比抗抑郁药更重要。如果能够药物、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当然是最好的,但也不能操之过急,所谓病去如抽丝。情感障碍和人的性格背景有很大关联,而性格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改善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现在是,我无法忍受让我的朋友或者是以前的同事知道,我现在居然是这样子的状况。朋友们也知道我最近换工作了,没有逻辑思维的谎很快就会暴露的,妈妈现在一直家里陪伴我,很想很想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小城市去生活,我可以先做最低的工作,饭店酒店端盘子的,因为一直失眠,所以记忆力和逻辑思维都很差。   ++++++++++++++++++++++++++++++++++++++++++++++++++++++++++++ 当初我和你有点像。当时我是在读书,同学朋友都很努力往前走,我却停滞不前了,就在我新婚的时候,那么高兴快乐的时候,我的大脑都是木木的,现在想起来也是一种遗憾。如果大学那会儿有人告诉我要去看医生该多好,我也不会一个人这么多年走的这么辛苦!   TO 地球在转     我不知道您最近服用的其它药物有无增减情况?生活中发生过什么对您有影响的事情?您重新开始有睡眠问题时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特殊的事件?白天是否感觉疲劳?有时侯很多事越放在心上,就越会让人不如意。     医生说剂量不够或换药,其实也没什么错;病情容易反复也是许多疾病的特点。但我觉得您有不坐以代毙的信念,在治疗中是比不可少的,病魔其实就象弹簧一样。“死马当活马医”,虽然是无奈的话,但比“不作为”强,况且情况未必那么糟。     目前的医学的确没办法准确地预知哪种药适合哪个患者,不过“试药”也要讲究技巧的,比如在没有很大副反应的条件下,尽快把药量增加到治疗剂量,即便是感觉有好转也一样,而且要坚持服用2-3周再判断是否有效。如果有可能,在调整用药的同时,不要减少您平时的活动,象散散步、打打拳或做家务等。     睡眠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解决这些原因的同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睡眠时室温或被窝里的温度不宜过高,以不感到太冷为好;冬天开空调的话,睡觉时把它调小一点;睡前如果洗澡的话宜用温水,而不是热水。   2,睡觉前最好不要做会让大脑兴奋的事情,如看精彩刺激的小说、电视;剧烈运动;和人争论等。相反,应该做一些平时厌烦、白天不怎么愿意做的小事,如看没兴趣的书、做没兴趣的简单家务等。   3,呼吸练习(指的是腹式呼吸)。先慢慢吸气,同时心中默数:1-2-3-4(一秒一数),再慢慢吐气,默数:1-2。如此重复。这个方法对于焦虑也有一定的效果(重复20次)。   以上方法不一定总是有效,但值得一试。         当我们抑郁时,周围的人(家人、朋友、同事、邻居。。。)有时会雪中送炭(交流、支持、建议),有时也会雪上加霜:我们的状态不好,但有些人的言行会让我们感到更加恼火、疲惫甚至自责。但无论是否抑郁,我们永远需要那种被心理学专家所称为的“社会支持”。而在抑郁症中,我们总是趋向于孤立,渐渐地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这种孤独感,又不知不觉地增加了我们的痛苦。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就像对待所有心理问题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我们感到有一点点好转时,试着强迫自己每日完成一项“社交行为”,比如:   - 给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寄一张小小的明信片获一封写了简短问候的E-mail;   - 打个电话给一个住在外地的亲戚;   - 和朋友出去喝一杯;   - 花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散步、看电影、收拾房间。。。     做这些事情时,既不要对别人强颜欢笑,假装自己已经完全恢复;也不要像祥林嫂那样不停诉苦;而是应该用简单明了的几句话说出事实,如:“最近我状态不是很好,所以我可能无法说出一些快乐轻松的字眼。但我很高兴能和你们保持联系,有空能给我来个电话吗?”     当然这些努力通常无法马上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愉悦,但却是尽快康复所必不可少的。记住:每天至少一项“社交行为”。   我像大家推荐一本美国医学博士大卫.伯恩斯写的新情绪疗法(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我在卓越网上买的,我看后对我的抑郁症有很大帮助,自己以前的那些想法都在他的认知扭曲中能找到答案,知道了原来的认知扭曲,然后再按照书中说的方法慢慢有意识的去纠正,我相信有抑郁症的朋友们一定可以治愈或有很大改进,我还买了BURNS 写的抑郁情绪调节手册还没有仔细阅读,英语能力好的朋友可以浏览他们的网站WWW.FEELINGGOOD.COM.希望抑郁正的朋友一起走出心灵的抑郁地,迈向快乐的自由之地,我相信你们和我一样同样能重新拾回那属于我们的快乐生活.朋友们一定要有信心     6.停止自卑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优秀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标准过高,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该相当优秀。从自我满意度来看,更优秀的A要比B承受更多的落差,如果只考虑落差本身的话,那么更优秀的A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尽管他无论在哪方面都实际上要比B更优秀。   从这个角度出发,反倒是资质在各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易自卑。通常来看,一个人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差到极致的难度绝不亚于强到极致的难度。所以,资质处于平均水平附近的人,从概率角度出发,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会遇到极大的落差。   于是,完全从自我感受角度出发,芙蓉姐姐是完全没有理由自卑的。从客观角度出发,芙蓉姐姐的自信抑或自负,其实与其他人也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可问题在于,竟然引来了愤怒——那到底是谁在自卑呢?被芙蓉姐姐激怒的人们心里可能是这么想的——我都没怎么样呢(我自认要比你强多了),你凭什么跳出来?!   症结就在这里了:自信和自卑的衡量标准是在自己身上呢?还是要以别人为参照物呢?事实上,既不该在自己身上,也不该以别人为参照物。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聪明愚蠢的差异,并不依附于个人想法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独自的看法就发生任何改变。   分析倒是清楚,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呢?答案是,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   嘲弄他人的人最终必然被他人,或者他人之外的其他人,所嘲弄。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毒的符咒。我自己的经历中有一个与此非常类似的情况。上大学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男生宿舍里流行一种低级的游戏,扒裤衩。动不动就有一群人用莫名其妙的理由对某个男生群起而攻之,令那男生最终下身赤裸,羞愧难当。那个时候(九十年代初),我们宿舍算我在内总计12个人,其中只有我一个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这种游戏。甚至在他们所有的人,包括那个被扒光的,嬉笑一片的时候,我笑都笑不出来,也许是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这事儿好玩在哪里罢。毕业之后,我突然有一天想到,整个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从来没有被扒光过,从来没有谁对我有过那样的企图。除了我之外,所有的人都有被扒光的经历。我们宿舍老三因为他最强壮,四年内从来都没有“失身过”。然而,一晃四年到了最后一天,当然晚节不保——十个人集体把他围了起来。十秒钟之后,他说,“我自己来还不行么?”结果听到的回答是“当然不行!”五分钟之后,他被扒得精光之后,被锁在宿舍门外。这个经历让我终生受益。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清楚地告诉我为什么那个古老的训诫是正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这是个多少有点夸张的说法,因为很难做到忘记,尤其要忘记的还是优点。然而,这不仅是有道理的,还是有必要的。克服自卑的正确方式肯定不是“忘记缺点”,起码应该是“克服缺点”。因为有很多所谓的缺点是不可能被克服的。如果说,相貌丑陋,勉强还可以花上一些价钱整容的话,五短身材又怎么办呢?在任何竞技活动中,提前准备不足,而心肌又不够强大,肺活量也相对较差,又怎么可以仅仅通过“深呼吸”就可以改善心理素质呢?所以,那些“如何克服缺点”的说辞不仅愚蠢甚至可笑。   其实,准确地说,“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在一个“自卑”、“自信”、“自负”几乎全部扭曲定义的社会里,“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你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你太“谦虚”了,太“低调”了。其实,你也没做什么,你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很多的时候,所谓的“谦虚”和“低调”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然而,“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的意义并不仅限与此。如果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刻意做到“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那你就会发现你自身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你的优点与缺点之间的落差被你人为地却同时又是自然地减少了——貌似矛盾却非常合理的结果。这种落差的减小必然会减缓你那不必要的痛苦。   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手段来自我的一位朋友。她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讲作文课的时候,我经常告诉学生,“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我们的思维”。比如,在股票市场上,经常有人因为在思考的时候用词不当而损失大笔的财富。当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去描述于缩水的市值原本应该用的词是“账面损失”,而不是“损失”或者“实际损失”。但是,有些人在思考的时候未经训练,在描述缩水的市值时所使用的词是“损失”或者“实际损失”,于是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其实是自己吓唬自己),把手中的股票卖了出去——“账面损失”就真的变成了“实际损失”。反过来,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有些人误以为“实际损失”是“账面损失”而已,错失自己减少损失的机会。所以说,我认为我这位朋友的方法,是我见过的最为精巧却又最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因为不再使用“优点”、“缺点”这种明显含有褒贬含义的词,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中性的“特点”,所以很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的各种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的各种特点。并且,这方法背后有更深的思考。因为很多的时候,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调皮”的小孩子就算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能不承认他们更有创造性;勇于冒险,在战场上或者商场上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成为烈士;被称为“话痨”的人也许平时挺讨人厌但是做老师就是相对更有天分。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真实的情况是,没有缺点的就不是人。前面我们说,自卑原本只不过是正常的感受,只不过是被定义成负面了而已。同样的道理,如果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即便所谓的“虚荣”都是每个人再自然不过的愿望,却同样被定义为负面。其实,只要在不伤害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 “自卑”一下又怎么样呢?“自负”一下又怎么样呢?“虚荣”一下又会怎么样呢?如果仅仅不过是因为你“自卑”了一下, “自负”了一下,或者,“虚荣”了一下,你身边的人就受伤了,其实有问题的不是你,是他们——他们太脆弱了。   所有的方法都需要花上一点时间精力才可以正确操作。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罗列一下。左面罗列你的优点,右面罗列你的缺点——花上一天时间也不过分,因为你需要分辨“这个真的是我的优点么?”以及“这个真的是我的缺点么?”而后,再尝试着猜想一下别人是如何看待你的优点或者缺点的。甚至你可以旁敲侧击地去了解一下——我相信你会跟我们每个人一样,屡屡吃惊,甚至会目瞪口呆。这个过程中,你完成的是:了解“真实的自己”和“感觉中的自己”,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甚至还有“他人眼中的你自己”。而后仔细分辨自己的缺点,有没有竟然可能会伤害他人的?如果有,请想办法克服。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适当地在那些方面放纵一下吧,相信我,这样“适当的放纵”对你克服那些“可能会伤害他人的缺点”有着巨大的帮助。 《令你自毁的十二种心理陷井》   “我怎么会这样?”“我怎么老是破坏自己的好事呢?”“我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我想要的呢?”这些痛苦的呼声来自各行各业自毁前程的人心中。   1、求败的性格。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倾向于自取其败。他们一再地自陷于受欺压、被打击的绝境,而且一筹莫展,就是眼前摆明了有退路、出口,他们还是视而不见,拒绝利用。就算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他们也一再地失败。   2、自恋狂。妄自尊大,过于自负,自视过高的人,通常会一头撞入自毁之门。自恋狂惯常需要别人不停地赞美、爱慕,该否定却肯定,为了让对方喜欢自己,常不分青红皂白地答应别人的所有要求。   3、情感幼稚。以幼稚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工作场合扮小丑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此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实在是一种打击自己事业的方式。   4、求败的认知。缺乏自信,划地为限,总认为自己会失败,内心有错误的预期心理,而自己造就出失败的意境,岂有不败之理?   5、虚幻的期望。志大才疏,对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不能作出明智的估测,对自己要求过高,生活目标极不现实。不切实际的妄想,只会自取灭亡。   6、自卑过重。自卑感严重的人在自尊心作祟下,有时会做出荒诞之举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反而自取其败。自卑的心理会使他们认为自己先天即不足,后天又失调,自然无法和别人竞争。   7、报复心强。报复心强者,易意气用事,心中常满是怨怒,一旦急火攻心,常只顾着发泄情绪而不听劝,无法泰然面对挫折,结果失去人缘,陷入麻烦中。   8、寻求注意。喜欢出风头,只有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才能抵挡袭来的寂寞、沮丧、焦虑等不佳情绪,但出风头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不惜以给别人留下笑料,对别人皱眉头的反应也甘之如饴,喜欢高谈阔论,大吹大擂,私心企盼别人的称赞。   《十种心理弱点》 由于抑郁心理而形成认知失真的十种现象,如您是属于某一种,那么请自我调整自己的心理弱点。    (一)放大化    有位青年想与女友约会,结果汽车久候不至,他愤然道:“我无法容忍这件事,这个世界糟透了。“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放大化吗?只能说,不能按时与女友约会,这件事不尽如人意,但也不是无法挽回的,更谈不上整个世界糟透了。其实,等汽车也许只有1O分钟,但他感到很长很长。如果不是赴约会,而是在与女友亲密交谈,即使是一个小时,他也会觉得约会的时间太短。   (二)疑心病   凡有疑心病的人,总是虚构-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例如,有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有一名学生打瞌睡,竟得出这样的推论:“看来,我的确是个不受欢迎的教师。“据了解,这个学生前晚熬了夜。又如,有位妇女见到别人小声交谈,就认为是在议论她。    (三)争公平   具有讲公平心理的人,要求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应该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同样的待遇。其实,世界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人吃鸡,鸡吃虫,虫吃草,这公平吗?企求绝对公平的结果,总是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忌恨比自己强的人。    (四)应该论   许多人的情绪被“应该式“所操纵。例如如果我对某人好,他就应该对我表示感谢,如果我为某事努力工作,就应该获得成功,否则,就要忧郁寡欢,这种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资格立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实际上,这只是幻想。    (五)贴标签   人在愤怒时,最常发生的感情变形,是给他人“贴标签“。例如:“品质恶劣“、“落井下石“、“蠢驴“等等,这样一来,根本就看不到对方的任何优点,只能从标签出发来对待人,从而造成彼此之间相互仇视的态势。    (六)依赖癖    有的人依赖异性,有的入依赖父母,有的人依赖子女。一旦离开他人,便无法支撑起自己的情感生活。这种情感的依附性,使人注定会生活在对孤独的极度恐惧之中。离开这种情感陷阱的最好办法是要人格独立。    (七)寻赞许   许多人把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自己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一旦别人不再施舍赞许,就会变得一无所有,就会觉得自己一钱不值。寻赞许者的错误在于,把别人的赞许做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质是:“不相信自己“。   (八)至善迷   至善狂要求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十全十美,尽善尽美,到头来,却使自己或别人变得无法接受。完美无缺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找不到的。人的感觉一旦陷入这种绝对化的境地,就会与现实撞车,就会泛起一种幻灭感。    (九)自封心    具有自封心的人,总是借口秉性难易,不愿再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例如,“我这个人特爱冲动,这辈子无法改了。“仔细一想,他这是先给自己扣个帽子,然后,在大帽底下开了小差。其实是害怕约束自己,企求原谅自己。    (十)内疚狂   过分的内疚是一种畸形责任感,总是主动承担本来不是自己的责任。例如,有位妇人认为:“我对女儿的离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没有同女婿好好谈谈。“这种负罪感,使她经常在心绪不宁的情绪下生活,似乎女儿离婚,完全是她的过失。这种心情自然是于身体极有害。         《接纳自我一小步,人生自信一大步》     自我接纳是构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特质。    缘起:我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表面上看来,现在的青年学生都自视很高,但深入他们内心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在自卑与自负这两个极端摇摆,尤其更容易停留在自卑这个点上。 自我接纳加上能力,这是构成自信的两大基石。 我将100多个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让大家先就“自我接纳”这个概念进行讨论,大家理解的“自我接纳”为:   .能接纳自己的体验,包括正性和负性情绪?    结果是,大家对正性情绪全都乐于接受,但对于负性情绪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   人如果特别接纳自己的话,会容易满足。     4.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学习接纳他人,仅有对自己的接纳是不够的。    我们也该接纳别人与自己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不同,如果自己的做法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就该有所改变,因为你不是孤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过去,我觉得周围有一些没法完全接纳的人。课后,我按照这些方法,由浅入深地想他们的优点。刚过了一周,我就觉得他们变得可爱了,而我自己也变可爱了,心情也好了。    3.不要把愿望等同于需要  如人需要吃饱饭,但某人却愿望天天吃满汉全席,这种把需要和愿望混淆的情况是使人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感觉不幸,不是他遇到了什么现实的困难,而是由于他的愿望有问题,心理治疗者能做的就是帮助他调节他的愿望,使他的愿望能够更符合他的主客观现实。    我翻看过很多国外这方面的医学案例,其中一个很有意思,你可以参考:   有个女孩子,她得了种怪病,鼻子前老是闻到焦味,后来渐渐什么味道都闻不出来了,就只闻到那个让她非常不舒服的焦味,她到处看医生,怎么都看不好,她的精神状况也因此一落千丈,后来竟出现了精神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那个心理医生只是针对她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了解了她自己也不愿承认的故事,她和一个有妇之夫恋爱了,有一次他们暧昧的时候,那个男人把雪茄落在了她的衣服上。她突然明白了,她闻到的焦味就是那个男人那时的雪茄烟味,她的精神一直抑制着这件事,不愿想起,因为觉得羞耻。但她的生理上,因为压抑着没能正确认识这段关系,所以就表现为鼻子的问题来干扰她的正常生活。后来她的心理问题解决了,鼻子问题竟也完全好了,她很健康的生活嫁人。   我并不是说你一定是有心理问题抑制着,但你可以尝试着仔细回想一下,特别抓住你觉得不舒服的记忆,你越是在回忆中感到痛苦的时候,往往那个地方就隐藏着真相。      我先来介绍垂直箭头技术。   垂直箭头技术是让你不断追问自己,如果困扰你的念头是真实的,会给你带来什么后果,借此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是垂直箭头技术的附加参照表:   常见的自我挫败信念   1、情绪完美主义:“我应该总是感到快乐,自信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2、表现完美主义:“我必须从不失败或犯错误。”   3、印象完美主义:“如果我有缺陷,且很脆弱,人们将不会喜欢和接受我。”   4、害怕不被认可或被批评:“我需要每个人的认可,这样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5、害怕被拒绝:“如果我不被人喜欢,那么生命将毫无意义。”   6、害怕孤单:“如果我是孤单的,那么我一定会感到痛苦和不满意。”   7、害怕失败:“我的价值取决于我的成就(或我的才智、地位或魅力)。”   8、恐惧冲突:“两情相悦的人不应该有冲突。”   9、情绪恐惧:“我不应该感到愤怒、焦虑、力不从心、嫉妒或脆弱。”   10、归类感:“人就该是像我想像的那样。”      歪曲之处    A思维局限:只注意到它的阴暗面,而忽视了这件事的积极方面。   B忽视优点:我对自己这些年来情绪改善方面的成效视而不见。   C妄下断语:猜测:别人一定会因此轻视我。   D夸大或贬低:过分夸大这一事件对我未来生活的不良影响。    E情绪化推理:由感觉得出结论:“我感觉别人一定恨我,于是别人就会恨。”“我感觉自己很脆弱,于是我就一定很脆弱。”   F过度泛化:将我比较容易情绪波动这一个情况,看成是整个性格的失败,及整个人生的失败。   G全或无的思维方式:我非黑即白的看待这一问题,认为我是一个无望的人。   H认知偏移:我必须是完美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鼓励,而不是打击,假如一个孩子考了59分,当你对对他说:噢,太棒了,还差一分就及格了。一种思想就会输入他的潜意识,他就会想到,我就是很棒的,下次我一定会考得更好;而如果对他说:你怎么这么差啊!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而这时,一种负面和消极的思想也会输入他的潜意识中,他就会就觉得,我的确实不如别人的。想到这里,我突然间明白,在潜意识里的那个“我”一直都是低人一等的! 合理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 一 )   合理情绪疗法(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 RET )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 4
本文档为【漫谈抑郁症(核心是自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06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6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12-10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