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与友人论学书

与友人论学书

举报
开通vip

与友人论学书与友人论学书 fgdgdfgdf符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 二、作家资料 陈祖武:顾炎武 1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一署顾圭年,学者尊为亭林先生,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1682年2月14日)病逝。他一生“身涉万里, 234名满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望”,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 顾炎武的祖上曾世代为官,但是到了明末,伴随着日益加剧的社会危...

与友人论学书
与友人论学书 fgdgdfgdf符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 二、作家资料 陈祖武:顾炎武 1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一署顾圭年,学者尊为亭林先生,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1682年2月14日)病逝。他一生“身涉万里, 234名满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望”,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 顾炎武的祖上曾世代为官,但是到了明末,伴随着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这个家族也不可避免地衰败下来。他的曾祖父章志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而祖父绍芳仅任左春坊左赞善, 5父亲同应更未得进入官场,不过是国子监的荫生而已。在国运和家道的江河日下中,顾炎武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他还在襁褓之中,就因叔父同吉未婚早逝,而由前来顾家守节的叔母王氏抱抚为子。天启二年(1622年),他年仅十岁,嗣祖绍芾就曾经指着院子中的草 6根告诉他:“尔他日得食此幸矣。”从此,悉心督导他阅读古代兵家的著述和《左传》《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等史书,指示他以讲求实学的为学路径。嗣母王氏也时常给他讲述明初刘基、方孝孺、于谦等的人的报国事迹。十四岁那年,他的嗣祖援“纳谷寄学”的成例,使他得以入学为秀才。在县学中,顾炎武结识了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同窗归庄。顾、归二人都翩翩年少,才情相当,志气相投,终于结成了终身的莫逆之交。 当时,大江南北科举士子结社的风气很为流行,应社、几社、闻社、读书社„„鳞次栉比,密若繁星。崇祯二年,(1629年),太仓人张溥、贵池人吴应箕等,会集远近士子于吴 7江,创立复社。次年(1630年),张溥等人又利用南京乡试的机会,广为招徕,复社队伍 8更形壮大。这一年顾炎武、归庄也赴南京应乡试,就在秋天加入了复社。但是,复社成员 9来自各方,门户之见颇深,顾、归二人“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而被讥为“归奇顾 10怪”。他们在复社中因之始终默然无闻。 连年的科场角逐,耗去了顾炎武十四年宝贵的光阴。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二十七岁的顾炎武在乡试中再度败北。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辽东战事又复败报迭传。清兵的几度破关,长驱而入,更使江南人心震栗。国事的艰危,最终把沉溺于科场的顾 11炎武震醒。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毅然挣脱了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桎梏。从这一年起,开始自历代史书、方志中辑录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及地理沿革等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倾注全力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的纂辑。年轻的顾炎武试图从中去探寻国贫民弱的根源所在,从而揭开了自己一生为学的新篇章。 两年后,嗣祖病故。家族中的长辈们撕下了大家子弟的虚伪面纱,为争夺祖上遗产,骨肉相残,四分五裂。已经衰败的家境,从此一蹶不振。迫于生计,顾炎武将祖上遗田八百亩典押给同郡富豪叶方恒。叶方恒乘人之危,图谋仗势侵吞。这笔田产纠纷,旷日持久,一直闹到明清更迭。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明朝为农民起义军推翻的消息传到江南。“闻京师之报, 12人心凶惧。”正在苏州的顾炎武急忙赶回昆山,把家疏散到较昆山偏僻的常熟唐市去。后见唐市仍不安宁,又迁往语濂泾。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经原昆山知县杨永言荐,弘光政权给了他一个兵部司务的官职。顾炎武把希望寄托于新起的南明朝廷,期等着“缟素 13称先帝,春秋大复仇”,“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为准备应弘光政权征召,他撰成了著名的“乙酉四论”,即《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他从弘光政权据南京立国的实际出发,针对明末在农田、钱法、军制等方面的积弊,提出了一系列解救危难的应急 14措施。他指出,召民垦田为“今日之急务”,主张行《周礼》“寓兵于农”之法,认为只有这样,才可望“成克复之勋”,否则,“尽驱民为兵,而国事将不忍言矣”。于是他大声疾呼:“法不变,不可以救今。已居不得不变之势,而犹讳其变之实,而姑守其不变之名,必 15至于大弊。”在《钱法论》中,顾炎武提出了“钱自上下,自下上,流而不穷者,钱之为 16道也”的卓越见解。他的《形势论》则主张,北守徐、泗,西控荆、襄,接通巴、蜀,“联 17天下之半以为一”,以使“我之战守有馀地,而国势可振”。 事态的进程同顾炎武的愿望截然相反。腐败的弘光政权为马士英、阮大铖所把持,文官同室操戈,武将拥兵自重。复仇既成空谈,出师更是无期。当他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取道镇江,前往南京赴任时,清军已挥师南下,连克徐、泗,血洗杨州,兵临江北。还未等他到职,弘光政权便被清军攻灭。目睹清军的野蛮屠戮,顾炎武愤然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抗清斗争。苏州兵败,仓皇潜回语濂泾。六月,清廷再度颂布剃发令:“各处文武 18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铁蹄所至,义旗四举。闰六月十五日,昆山人民不堪民族屈辱,揭竿而起。顾炎武的挚友归庄、吴其沆都投入了这场可歌可泣的反剃发斗争。而顾炎武“以母在,独屏居水乡不出。自六月至于闰月,无夜不与”常熟人陈梅“露 19坐水边树下,仰视月食,遥闻火炮”,关注着昆山存亡。七月初六日,昆山城破。在清军屠城中,吴其沆惨死血泊,归庄虎口馀生,顾炎武的两个弟弟死于非命,生母何氏虽幸免一死,但已成终身残废。十四日,常熟失守,他的嗣母绝食十馀日后去世,临终留下遗训:“勿 20为异国臣子。”后来,南明隆武政权遥授顾炎武以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职务,因为要料理嗣母安葬事,他也未能前去赴任。 山河破碎,家难频仍。面对着东南沿海南明几个政权的相继瓦解,身历清军铁蹄蹂躏的剧痛,顾炎武寄心事于笔端,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他以衔木填海的精卫自况, 21发出了“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呐喊。在这以后的五年间,为了实践自己的誓言,他蓄发明志,一直潜踪息影,辗转于太湖沿岸,与各地坚持抗清的志士秘密往来。顺治四年(1647年),震惊江南的吴胜兆反正一案,其中就留下了顾炎武的踪影。这一年,清松江总兵吴胜兆与海上抗清武装联络,图谋反正。四月事泄,抗清志士陈子龙、杨廷枢、顾咸正及其二子天遴、天逵等四十馀人相继死难。在事泄之初,他就曾与顾咸正进行过出亡的策划。顺治七年(1650年),豪绅叶方恒重修旧怨,企图加害顾炎武。为了免遭陷害,他只好剃去头发,装扮成行商,继续往来于大江南北及太湖洞庭山一带。就在这一期间,他同归庄一道加入了吴江人叶继武、吴宗潜所创立的惊隐诗社,纵论古今,砥砺气艺,“悲深宗社墟,勇 22画澄清汁”。顺治十年(1653年)、十一年(1654年)间,张名振、张煌言率海上抗清武装两入长江。他为之欢欣雀跃,在诗中写道:“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 23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楫,肯效南冠囚。愿意告同胞,乘时莫淹留。” 连年来,虽然顾炎武离乡在外,但是豪绅叶方恒却始终耿耿于怀。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与原在顾家作过仆人的陆恩狼狈为奸,策划以勾结海上抗清武装的罪名告发他。顾炎武闻讯,于当年五月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于是,叶方恒借机将顾炎武绑架,必欲置于死地。后来,幸亏归庄等人及时营救,将这一案件交由松江府审理,才算脱离虎口。顾炎武出狱后,叶方恒派遣刺客尾随不舍,于第二年五月在南京太平门外将他杀伤。同时,并派 24人洗劫他在昆山的故宅,“尽其累世之传以去”。时局的险恶,豪绅的陷害,迫使顾炎武 25决意远离故土,到他久已系念的中原大地去。 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四十五岁的顾炎武将家产尽行变卖,只身弃家北去,开始了以后二十多年转徙不定的游历生涯。北游之后,他选择山东作为第一个侨居点,在章丘县桑家庄购置了田产,并以此为中转地,频繁往来于直、鲁、江、浙间。北抵山海关,南至会稽山,名山大川无不留下他的足迹。顺治十六年(1659年),顾炎武来到山海关,在海燕、塞鹰相伴之下,极目远望,十馀年前旧战场的痕迹,尚依稀可辨。他触景生情,吟得《山海关》诗一首,回顾明代辽东边事,对吴三桂的屈膝降清进行了猛烈鞭挞。这一年夏秋之交,郑成功、张煌言率师挺进长江,直逼南京。他闻讯南下,但是刚到杨州,郑、张所部已经失败,只好怅然北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部退往台湾,僻处西南一隅的永历政权寿终正寝。眼看复明大势已去,顾炎武断然拔足西走,决心“笃志经史”,把自己的晚年贡献给著述事业。 在北游前夕及北游初的这一段时间,顾炎武先后在淮北和山东结识了当地学者张弨、张尔岐、马骕等人。张弨精于文字音韵,日后成为顾炎武所撰《音学五书》的刻写者。张尔岐卓然经师,在《仪礼》的研究中,后来居上,功力极深。马骕长期致力于《左传》研究,著成卷帙浩繁的《绎史》一部,时有“马三代”之称。同这些学者的交游,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使他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学等方面都得益匪浅。他在这一期间,不仅写下了大量的短篇诗文,而且也纂辑了如《营、平二州史事》等成卷帙的著述。早年辛勤编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经过历年实地所见进行增补,于这时辑为初稿。他长期以来研究上古音韵学者的专著《音学五书》,也加快了撰写的进度。 康熙元年(1662年)起,顾炎武把北游的踪迹扩展到河南、山西、陕西各地。这以后,他除陆续撰写大量的诗文杂著外,全部精力几乎都用于他一生最重要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品《日知录》的写作。但是,顾炎武的著述道路却是极不平坦的。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制造了震惊朝野、影响深远的庄氏《明史》案。这场冤狱牵连很广,被害七十馀人。私辑《明史》的庄廷鑨,生前曾派人延请顾炎武参加编书,由于鄙薄庄氏不学无术,他拒绝了聘请,因此才幸免于难。而他早年的好友潘柽章、吴炎,却在这一案件中惨遭杀害,噩耗传来,他万分悲痛, 27于是在山西汾州旅途遥为祭奠,以歌当器,高唱:“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同时,又以《书吴、潘二子事》为题撰文一篇,详记该案始末,表彰吴、潘二人学行节操。顾炎武憎恶明末讲学之风,终身不登讲坛,也不轻易接收门徒。为了表示对潘柽章的纪念,他破例将柽章弟潘耒收为弟子。他故世后,潘耒颇能传其学。他的诗文集、《日知录》等,都是经过潘耒校订删削,才得到刊行的。 明史案的馀痛犹在,新的文字冤狱竟又从天而降。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莱州人姜 元衡告发黄培收藏“逆诗”,指控署名陈济生的《忠节录》诗集,为顾炎武到黄培家搜辑刻印。七年(1668年)二月,顾炎武在北京获悉自己在这一案件中受到牵连,为澄清真相,他毅然南下济南投案。当局不由分说,将他送进监狱,结果被弄得每日的饭钱也无力支付,只好靠吃几个烧饼充饥。后来,还是在他北游后结识的友人李因笃等的大力搭救下,才于当年十月取保出狱。 莱州诗案了结后,顾炎武一如既往,潜心于自己的著述事业。为此,他频繁地奔忙于鲁、晋、直、京之间,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装驮书卷,攀山越岭,不辞辛劳,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实地考察。在康熙元年以后的这一时期中,顾炎武又陆续与南北名儒孙奇逢、傅山、李颙、李因笃、王弘撰、朱彝尊、屈大均、施闰章、阎若璩等人结识,他的著述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完成《音学五书》并送交友人张弨刊刻的同时,他还撰成了《郡县论》《生员论》《钱粮论》等一系列具有历史价值的文论杂著。尤其是正在精心撰写的《日知录》,更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纷纷向他提出转抄的要求。于是,他于康熙九年(1670年)将已写好的《日知录》初稿八卷公开刊行。这部书经过以后历年增补,直到他逝世前夕,才最后脱稿,共成三十二卷。使顾炎武感到振奋的是,他在《日知录》中所提出的若干见解,竟与浙江馀姚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不谋而合。他就此专门给黄宗羲写了一封信, 28信中说道:“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顾炎武由山东抵达北京。这时因吴三桂乱起,京中又发生杨起隆策动起义的事件,清军频繁调动。“出车日辚辚,戈矛接江裔”,京城内一片鼎沸。他 29放眼江南,“三楚正干戈,湘沅弥浩浩”。在干戈扰攘之中,于翌年春,冒雪离京南下,径往山西。尽管吴三桂曾一度以复明相号召,笼络遗民,但是在顾炎武看来,“世乏刘荆州, 30托身焉所保”,吴三桂并非可以成就大事的人。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对三藩之乱,始终采取超然局外的态度。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顾炎武来到山西祁县,当地学者戴廷栻为他构筑书屋一幢。这样,北游以来随身携带的十三径、二十一史,以及明历朝实录,便有了收藏之处。朱彝尊还为这处书屋题写对联一副:“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 31诵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后来,陕西学者王弘撰又为他在华阴置书屋一处,他故世后,便称做“顾庐”来纪念他。 晚年的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深湛的学术造诣而名著朝野。但是,清廷几度征聘,他都始终如一地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康熙十年(1671年),大学士熊赐履为撰写《明史》一事,特意邀请他作客。席间,顾炎武断然拒绝了参与编修《明史》的聘请,坚决表示: 32“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取得重大成功后,把撰修《明史》重行提上议事日程。为此,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征召海内名儒。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翰林院侍讲韩菼都一致推荐顾炎武应试。这次推荐,同样为他所抵制。第二年,叶方蔼又以《明史》馆总裁身份向他发出修书聘请。他誓死不从,在答复叶方蔼的信中,郑重声明:“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 33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顾炎武从此不再进入北京。他认为:“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而且“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 34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于是,便选定陕西华阴作为他晚年的最后客居地。这时, 他已年近古稀,老而无子,仅有一养子顾衍生作伴。他的外甥徐乾学、秉义、元文兄弟早已贵显一时,几次写信表示愿意在昆山买园置宅,请他返乡养老,都被回绝。 顾炎武于明亡之后,故国之思,至死未泯。康熙十九年(1680年),适逢明神宗、光宗 35逝世六十年,他特意题楹联一副:“六十年前二圣升遐之岁,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虽然他孤忠耿耿,终身不仕清廷,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在皇朝兴替的狭小圈子里,更没有颓丧而走进逃避现实的死胡同。他主张:“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36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 37计”,成为他一生探讨的中心课题。无论是他早年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是入清以后陆续撰成的《日知录》《郡县论》《生员论》《钱粮论》等著述,目的都在于探寻“民生 38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的缘由。在他的著述中,不仅明代、尤其是中叶以后,土地兼并、赋役繁苛的积弊得到了详尽的反映,而且清初的社会病痛,他也作了揭露和针砭。针对愈益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他提出了“分天了之权”的“众治”思想。他说: 3940“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呼吁:“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在二十多年的北游历程中,他系念着“东土饥荒”、“江南水旱”,指出清初沿明代之弊,“火耗”殊求,是 41“穷民之根,匮财之源,启盗之门”。三藩之乱给陕西、山西人民带来的苦痛,激起了他的深切同情。他在致友人李因笃的书札中,反映了“汾州米价,每石二两八钱,大同至五两 42外,人多相食”的惨景。在给外甥徐元文的信中,还写道:“关辅荒凉,非复十年以前风景,而鸡肋蚕丛,尚烦戎略,飞刍挽粟,岂顾民生。至有六旬老妇、七岁孤儿,挈米八升, 43赴营千里,于是强者鹿铤,弱者雉经,阖门而聚哭投河,并村而张旗抗令。” 顾炎武憧憬上古的三代之治,在《日知录》及《郡县》《生员》《钱粮》诸论中,他所描绘的社会蓝图,确实多属迂阔不切实际。但是,他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强烈关注,却是老而弥笃,至死不渝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他由华阴抵达山西曲沃,不幸染上不治之症。病中,他依然牵挂着关中民生疾苦。病势稍减,便抱病执笔,在《病起与蓟门当事书》中,提出“请举秦民之夏麦、秋米及豆草一切征其本色”的建议。他慷慨陈辞:“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有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 44已任,死而后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八日,顾炎武为病魔夺去了生命,默默无声地倒在远离故乡数千里之外的山西高原上,享年七十岁。 顾炎武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在宋明理学极敝之后,他深得晚明实学思潮熏陶的裨益。一生为学,始终抱定经世致用宗旨,主张:“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 45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他把自己的著 46述事业视为转移人心风俗的百年大计,认为:“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因此,他鄙弃理学家的空谈心性,对明末理学界“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47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的空疏学风,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把造成 48这种积重难返局面的根源,归咎于王阳明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高谈异论而不顾”。面对理学的瓦解和士大夫的寡廉鲜恥,顾炎武力倡“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为学之道。 49他高高地扬起经学的旗帜,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的见解,他一反宋明理学家的思辨玄谈,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一生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地理、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文等学,在众多的学术领域, 取得了宏富的成就,留下了几近五十种的宝贵著述。顾炎武崇实致用的治学精神,严谨绵密的考证方法,以及他对广阔的学术门径的开拓,对整个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清代二百六十馀年间,音韵文字学之所以能够从经学的附庸而蔚为大国,顾炎武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在学术思潮从宋明理学向清代汉学的转化过程中,作为一个开风气者,顾炎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注释: 1. 顾衍生:《顾亭林先生年谱》,一岁条。 2. 归庄:《归庄集》卷五,《与顾宁人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9页。 3. 钮琇:《觚賸》卷六,《蒋山佣》。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民志书店1929年版,第83页。 5. 张穆:《顾亭先生年谱》,一岁条。 6. 顾炎武:《亭林余集》(不分卷),《三朝纪事阙文序》,中华书局辑《顾亭林诗文集》第154页。 7. 复社成立时间,有崇祯二年、三年说,此从吴伟业《复社纪事》、杜登春《社事始末》、陆世仪《复社纪略》、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之说,“起于戊辰(崇祯元年),成于己巳(崇祯二年)”。 8. 顾炎武入复社的时间,顾衍生及吴映奎所辑《顾亭林先生年谱》均失载。张穆所辑《顾亭林先生年谱》系于天启六年(1626年)十四岁,当时复社尚未成立,应属误记。赵经达:《归玄恭先生年谱》系于崇祯二年,理由不充分。似以崇祯三年为妥。 9.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五,《吴同初行状》。 10.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顾绛》。 11.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12. 顾炎武:《亭林余集》,《常熟陈君墓志铭》。 13.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感事》。 14.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5. 同上书卷六,《军制论》。 16. 同上书卷六,《钱法论》。 17. 同上书卷六,《形势论》。 18.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顺治二年六月丙辰条。 19. 同12 。关于顾炎武这一时期的经历,有两度抗清的说法,即除在苏州从军外,也参加了昆山守城。据考,昆山战事,顾并未参与,两度抗清说似难成立。 20. 顾炎武:《亭林余集》,《先妣王硕人行状》。 21.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一,《精卫》。 22. 同上书卷四,《哭归高士》。 23. 同上书卷二,《金山》。 24. 归庄:《归庄集》卷三,《送顾宁人北游序》。 25. 关于顾炎武北游的原因,“谋求抗清根据地”与“消极避祸”二说,若针锋相对,还可进一步商量。这个问题,并非简单地用个人恩怨所能解释,如果将其置于清初的具体历史环境,并结合顾炎武晚年的经历来考察,就会看到,他的北游是以游为隐,寄寓故国之思,用至死不合作的态度,来同清廷相抗争。 26.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 27.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四,《汾州祭潘柽章、吴炎二节士》。 28. 顾炎武:《与黄太冲书》。这封信《亭林文集》示录,见于黄宗羲:《思旧录》顾炎武条。 29. 30.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五,《广昌道中》。 31. 同10。 32. 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二,《记与孝感熊先生语》。 33. 顾炎武:《亭林余集》卷三,《与叶讱庵书》。 34. 同上书卷四,《与三侄书》。 35. 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六十八岁。 36.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37. 同38。 38.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39. 顾炎武:《日知录》卷六,《爱百姓故刑罚中》。 40. 同上书卷九,《守令》。 41.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钱粮论》下。 42. 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一,《与李子德》。 43.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答徐甥公肃书》。 44. 同上书卷三,《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45. 顾炎武:《亭林余集》,《与潘次耕札》。 46.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九》。 47. 同上书卷三,《与友人论学书》。 48.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 49.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6
本文档为【与友人论学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4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