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举报
开通vip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简介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简介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点 ?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有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物种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 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 首先是外围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组织细胞间隙的淋巴液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但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会消灭它 们,阻止它们在机体内扩散,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数量大,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去。这时,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吞噬细胞。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一样,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也与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脑膜、脉络膜和脑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脑脊髓膜炎和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机体的免疫主要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途径来完成。 生理屏蔽 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 抗传染免疫 正常体液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能遗传给下一代的一种防御功能,所以又称为天然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以下的特点: 1、非特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病原微生物,而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先天获得 同种系的个体可以通过遗传将非特异性免疫传给下一代,个体一出生就获得相应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 3、应答迅速 机体遇到影响健康的外来因素时,它能迅速作出应答,积极投入战斗,充当“第一道防线”的先锋作用。 4、功能稳定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异物时,它的免疫功能保持稳定,不会增减。 5、种内相近 非特异性免疫有种间的差异,但在种内个体之间差别较小。 在正常机体的血液、淋巴液中,含有多种能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物质,主要有补体系统、溶菌酶和干 扰素。 1、补体系统 补体不是一个单一物质,而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 。 (1)补体的性质 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的球蛋白,在抗原抗体反应中,具有补充抗体作用的能力,故称为补体。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它可以对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作用,但不能单独作用于抗原或抗体。 补体有11个血清成分,常以符号“C”表示。按其发现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3, C4,C5,C6,C7,C8和C9。其中 C1又分3个亚单位,即C1q、C1r和CIs。 补体是一组酶原,以不活动的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只有被激活后才变成一系列的酶。在溶菌作用中,它们先后有次序地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作用,最后促使细菌发生溶解。 补体在血清中的含量,C8,C9含量最少,C3含量最多。个体之间的补体含量有所差异,但一般不因免疫而增加。 补体的性质很不稳定,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min即被灭活。0—10摄氏度,也只能保存3—4天。冷冻干燥后能较长期保存。许多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乙醇、盐酸、胆汁等均可破坏补体。 (2)补体的作用 ?溶解或杀伤细胞:霍乱弧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并激活补体后,最易发生溶菌反应。肿瘤细胞在抗体单独存在时,几乎不受影响,但加入补体后,可使肿瘤细胞死亡。 ?增强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与C3b结合的细胞,具有黏附红细胞的能力,形成较大的颗粒,有利于细胞吞噬作用的发挥。 ?趋化作用:补体在激活过程中释放出某些物质,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阳性趋化作用,能吸引吞噬细胞向病原体入侵部位移动、集中,对入侵的病原体进行吞噬。 2、溶菌酶 溶菌酶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它广泛存在于眼泪、唾液、鼻涕、乳汁、肠道、心、肝、脾、肾以及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 溶菌酶能水解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中乙酰葡糖胺和乙酰胞壁酸分子之间的连接,使细胞壁受损伤而崩解。当抗体、补体和溶菌酶三者共存时,溶菌作用更为显著。 3、干扰素 干扰素是由于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对多种病毒具有抵抗能力的一种蛋白质。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真菌以及人工合成的某些高分子聚合物等都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这些均称为干扰素诱导剂。 干扰素是一种含糖蛋白质,对热较稳定,37摄氏度,24h不丧失活性。在Ph2—11的范围内不变性。对紫外线敏感。 干扰素具有以下的特点: ?干扰素的抗原性很弱,因而不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与之结合。 ?干扰素的作用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范围广。由一种诱导剂产生的干扰素可抑制很多种病毒的生长、增殖。 ?干扰素对宿主细胞的保护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只有用人或其他灵长类动物细胞制备的干扰素才对人有保护作用,但不能保护鸡。这个特点给大规模地制备、生产干扰素带来了困难。 ?干扰素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本身并无防御作用,但它能使细胞(包括产生干扰素的细胞及其受影响的邻近细胞 )合成抗病毒蛋白质。在其作用下,病毒的信使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因此无法合成病毒蛋白质,从而减少了新病毒合成。 ?干扰素在体内维持的时间较短。 1、吞噬细胞的种类 吞噬细胞根据形态大小,可分为两类: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包括固定于肝、脾、淋 巴结等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包括血流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一般分为3个阶段: (1)相遇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 向入侵地点移动,和病原微生物相遇。 (2)吞入 吞噬细胞和病原微生物相遇后,通过吞噬或吞饮作用,将病原微生物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 (3)杀死 当吞噬体形成后,细胞质中的溶酶体便向它靠拢,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此时,溶酶体内的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可以杀死并消化分解所吞入的物质。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至细胞外。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生理屏障、吞噬细胞和正常体液因素所组成。 (一)生理屏障 1、皮肤和黏膜 (1)机械阻挡作用 完整而健康的皮肤黏膜能机械地阻挡病原微生物等异物的侵入。它是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鼻子中鼻毛有过滤微生物作用,气管黏膜表面上的纤毛能定向地向外运动,排出异物。 (2)分泌杀菌或抑菌物质 皮肤的汗腺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皮脂腺分泌脂肪酸,唾液中的黏多糖,胃酸中的胃酸,消化管中的蛋白酶,唾液、泪液、气管等分泌物中存在的溶菌酶等,都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寄居在正常人体皮肤黏膜上的微生物菌群一般不致病,而且对一些病原微生物有拮抗作用,如肠道中大肠菌类分泌的酸性产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 2、血—脑屏障 它能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侵入脑组织,故称为血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在正常情况下,侵入母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一般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可免受感染。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 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又分成两种。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为体液免疫。 经处理后的病原体刺激T淋巴细胞后,也同样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能释放出淋巴因子的致敏淋巴细胸。淋巴因子种类很多,作用也并不相同,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协作,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获得性免疫力根据其获得的方式又分为4种: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所以又称为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具有以下特点: 1、特异性强 它只对引发免疫力的相同抗原有作用,而对其他抗原无效。 2、后天获得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 自身只有在接触抗原后才能形成,因此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应答缓慢 机体在接触抗原后,有一个识别异物、作出反应、免疫应答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应答缓慢。 4、免疫记忆 机体在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后,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它能产生记忆作用,并可增强免疫强度。 5、个体差异 不仅种间存在差异,就是种内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况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特异性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组成。 (一)体液免疫 由特异性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 1、抗原 凡能刺激人或其他动物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根据定义,抗原物质具有两种能力:一是能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免疫原性或抗原性;二是能与它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称为反应原性。 (1)抗原的性质 抗原具有下列性质: ?异物性进入机体组织内部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组织细胞成分不相同。它包括异种之间的物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物质、自身体内的隔绝成分以及自体组织蛋白因某些理化因素作用而发生变性变成抗原等。 ?特异性特异性即对应性,如伤寒杆菌刺激产生的抗体,只能与伤寒杆菌发生结合反应,不能与痢疾杆菌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所决定的。抗原决定簇是指特殊的化学基团,它的化学组成、空间排列、数目都对特异性产生影响。每一种决定簇可以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抗原决定簇越多,形成的特异性抗体也越多。 ?一定的理化性状凡具有抗原性物质,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通常都在10000以上。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如明胶相对分子质量高达10万,但几乎没有抗原性,这就说明抗原性与化学组成和结构关系密切。 (2)抗原的分类 抗原的分类,迄今尚未有统一意见,通常有以下几种分法: ?根据抗原的免疫性 完全抗原—它是指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完全抗原,如细菌、病毒等。 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细菌荚膜多糖等。半抗原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可变成完全抗原,如青霉素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蛋 白质结合,就有抗原性。 ?根据抗原结构,以细菌为例,可分为: a、菌体抗原 —整个菌体作为抗原。但在实际中,一个菌体具有很多菌体抗原。 b、鞭毛抗原存在于细菌的鞭毛上,又称H抗原。 c、表面抗原不同的细菌表面抗原,名称不同。肺炎球菌表面抗原称荚膜抗原,由多糖组成;伤寒杆菌表面抗原称VI抗原,化学成分为糖脂;大肠杆菌表面抗原称封套抗原或K抗原。 ?根据抗原来源不同 a、外源性抗原—它是来自机体外面的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等。 b、内源性抗原—它是来自自身体内的物质,如某些理化因素可使自身组织细胞变成自身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特有 a、特异抗原不同种或不同型的细菌具有 自己特有 的菌体抗原,称为特异抗原。特异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b、共同抗原不同种或不同型之间具有相同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类属抗原。甲、乙两菌,甲菌含有1,2抗原,乙菌有2,3抗原。那么1就是甲菌的特异抗原,3是乙菌的特异抗原,而2即为甲、乙两菌的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产生的共同抗体既能与产生抗体的该菌发生反应,又能与含有共同抗原的其他菌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根据抗原的化学性质—根据抗原的化学性质可分为蛋 白质抗原、多糖抗原、脂抗原、抗酸抗原等。 ?根据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根据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可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实践中作为抗原应用的重要物质有:病原微生物、细菌 的外毒素和类毒素、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体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人类 白细胞抗原)、自身抗原和植物花粉等。 特异性免疫的组成——体液免疫 —抗体 录入时间:2008-11-3 11:04:24 来源:青岛海博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后而产生的特异免疫球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含有抗体的血清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1)抗体的种类 到目前为止,人体的免疫球蛋白一共发现了5种类型,分别命为lgG、 lgA、lgM、lgD和lgE。 抗体的结构 5种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它们都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复合物。其中 2条相同的长链称重链 (简称H链 ),2条相同的短链称轻链(简称L链)。各条肽链之间均 以二硫键形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整个结构呈“Y”字形。 在多肽链的羧基端(C端),轻链的1/2和重链的3/4部分,肽链的一级结构比较恒定,称为恒定区(C区),在氨基端(C端 ),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部分,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可因抗体种类不同而有所变化,称为可变区(V区)。抗体的多样性与特异性均由可变区反映出来,抗原结合点在可变区。在重链的C区还有一枢纽区,抗体分子可在此处发生转动而使形状改变。 用木瓜蛋白酶可将lgG水解成3个片段: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c)。Fab含有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一部分,它能与抗原发生结合。Fc只含有两条重链的部分,不能与抗原发生结合,但具有与补体结合、凝集反应等许多生物活性。如用胃蛋白酶水解,可在lgG重链之间二硫键近羧基端切 断,只得到一个具有抗体活性的Fab段,剩余的两段游离的Fc段被水解成小分子肽而不呈现生物活性。 lgG、lgD和lgE都是一个“Y”字形的单体结构。有的以二、三或 四聚体形式存在。lgM是由5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为巨球蛋白,它是lg中最大的分子。 (3)抗体的性质 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糖蛋白。大部分组成成分是球蛋白,少量是糖类,通常是己糖和氨基己糖,存在于重链部分。 免疫球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5万至100万之间。最大的是lgM为90万。 每一个“Y”字形抗体分子具有两个抗原结合点,能与两个抗原决定簇相结合,所以抗体是“二价”的。 抗体在体外可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发生可见反应,在体内能与病原微生物结合,起抗传染作用。 如果某种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几类免疫球蛋 白,其在血清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有一定的规律:lgM最早出现,以后依次是lgG、 lgA,lgD和lgE。 (4)抗体形成的规律 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在淋巴结、脾中形成相应抗体。抗体的形成一般经过两次应答的过程。 ?初次应答当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在血清中产生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量逐渐上升,然后再缓慢下降。机体的这种对初次接触抗原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初次应答。在初次应答中,出现的抗体主要是lgM。 ?再次应答保留几天或几周后,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只需很短时间就会产生相应抗体,并且抗体量迅速上升到最大幅度,通常是初次应答的10—100倍,并能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然后再慢慢下降。这种因再次接触抗原而大幅度提高抗体量的反应称为再次应答。在再次应答中,出现的抗体主要是lgG。 ?免疫记忆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反应更快、更强的现象称为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由记忆细胞完成的,记忆细胞是抗原刺激下的细胞在分化为浆细胞的同时,分化出的一群具有抗原特异性的寿命较长的形态较小的细胞。 (5)抗体的作用 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抗体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能够辨别侵入机体的异体细胞—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就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与之结合,阻止病原微生物进一步扩散。 ?激活补体,增强杀伤力病原微生物和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能激活补体,共同参与杀伤病原微生物的战斗。 体液免疫是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体内的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分布于血浆、淋巴和组织等体液中,并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补体参与下进一步增强免疫效应,从而完成免疫作用。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大量增殖,分化为致敏淋 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抗原,迟发型超敏T细胞释放多种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增强免疫效应,将病原微生物杀死。 目前已发现的淋巴因子中,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趋化因子—能将吞噬细胞吸引集聚到抗原所在地区。 ?吞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于已经集聚到抗原所在地区的吞噬细胞,此因子可抑制其游走,使其停留在现场发挥作用。 ?皮肤反应因子—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增强反应部位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吞噬细胞和体液因素的渗出和聚集。 ?淋巴毒素—能直接破坏病原体寄生的细胞,也能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 ?巨噬细胞激活因子—能使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加强,其机制是促进巨噬细胞的氧化代谢,促使细胞内的溶菌酶生成。 ?干扰素—能抑制病毒的生长增殖。 特异性免疫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一)天然免疫 在自然条件下,机体对另一种生物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易感染的能力,称为天然免疫。天然免疫又可分为天然主动免疫和天然被动免疫两种。 1、天然主动免疫 机体在受微生物抗原刺激后,在自然情况下自体产生的免疫力,称为天然主动免疫,如患天花、麻疹等传染病产生隐性传染后获得的免疫力。 2、天然被动免疫 在自然条件下,不是机体自己产生的,而是通过异体获得的免疫力,称为天然被动免疫,如婴儿通过母亲的胎盘或母乳获得的免疫力,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传染病有抵抗力。 (二)人工免疫 采用人工方法,将某种抗原或含有某种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制剂等接种于人体,以增强宿主的抗病能力,称为人工免疫。人工免疫也可分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 1、人工主动免疫 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或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使机体本身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防治微生物感染的一种措施,称为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 2、人工被动免疫 采用人工方法,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注射人人体,使机体即刻获得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己产生,故称为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常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疾病。
本文档为【非特异性免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医学
上传时间:2018-02-05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