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

举报
开通vip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2009-5-22 22:37:14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3267 跟帖 0 条 在香港,林奕华曾经一部接着一部地做通俗剧场,包括青年剧场、学生剧场、同志剧场、政治剧场,再到今天的明星剧场。他是个高产的导演,每年都有新作,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五光十色的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林奕华眼中的香港,却并非理想之地。他要做舞台剧,要像医生一样,为这个时代把脉。 南都周刊记者?罗小敷 从1982年的《心经》到2003年的《半生缘》,他曾六度排过张爱玲的作品,被称作“把握张...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2009-5-22 22:37:14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3267 跟帖 0 条 在香港,林奕华曾经一部接着一部地做通俗剧场,包括青年剧场、学生剧场、同志剧场、政治剧场,再到今天的明星剧场。他是个高产的导演,每年都有新作,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五光十色的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林奕华眼中的香港,却并非理想之地。他要做舞台剧,要像医生一样,为这个时代把脉。 南都周刊记者?罗小敷 从1982年的《心经》到2003年的《半生缘》,他曾六度排过张爱玲的作品,被称作“把握张爱玲性格最准确的导演”;中国的四大名著里,他排过《水浒传》、《西游记》,却坚持“绝不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剧情几乎与原著无关,只是借用“名著”符号。 四月底开始在内地巡演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生活与生存”。它的灵感源自去年5?12地震期间林奕华的内地行,他想探讨现代城市人为什么会生活得不快乐。这一次的明星搭档是张艾嘉和郑元畅。张艾嘉花五天时间写成了剧本,并在其中担任作风强硬的女上司,为了在职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懂得恰到好处地卖弄妩媚,踏着男人的肩膀和婚姻的尸骨往上爬。 多次排过张爱玲作品的舞台剧的林奕华,下一个目标是《小团圆》。这部被看作是张爱玲自传的遗作最近一直是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他有些孩子气,在被问到请谁来演《小团圆》里的张爱玲时,原本想憋住不说,却还是忍不住透露是那个曾经在电视剧里演过张爱玲的演员,自己又要补充一句:范围太小了啊。 五十岁的男人,白色短袖T恤加休闲外套装扮,轻飘飘地坐在沙发里,苍白的脸色与羸弱的身子一如少年,讲到激动时龇牙咧嘴、手舞足蹈,难怪有人不无怜惜地形容过他:一个看起来需要呵护的小男孩。林奕华是个需要听众的人,而且越是盯着他的眼睛,他越是讲得行云流水。他说自己渴望交流,视线离开他时,他会突然变得烦躁不安,眉头紧锁。对记者来说,林奕华是个很好的采访对象,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欲强,口才好,而且精力旺盛,滔滔不绝说上三五个小时不成问题。然而他的话并不都像他的外形一样“温婉”,林奕华批评人毫不留情,尖锐犀利。他是个对现实永远充满意见的人:香港人头脑简单心理复杂,香港文化缺乏创新,香港的歌词都写得太林夕......他说,你们内地人,总是不愿意承认,香港其实很闷。 “我的戏剧属于需要思考的类型” 南都周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为什么要关注上班族, 林奕华:5?12地震后,我跟张艾嘉聊天,提到我在内地巡演时,看到许多二线城市都在“追”建筑、城市建设等,要把它弄得更像一个一线城市。大家都觉得城市好,因为可以达成许多事情。我们想要达成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欲望。当欲望不容易实现时,就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地震来了后,大家开始反省城市是否应走得那么快。这是个很城市化的问题,而城市里上班族最多。其实,上班族在这部戏里也是一种比喻,不完全是针对上班族这群人,而是指现代人,探讨城市人为什么会生活得不快乐。 南都周刊:谈谈和张艾嘉的合作, 林奕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常常见面聊天,互相供给养分。大概去年,大家都觉得我们可以合作做一个东西了,但我希望它是原创,出发点不再是某部文学名著,而是从生活本身出发,我就跟她提出,是不是可以从地震出发,以生活与生存为题。她听后很有同感,《生活与生存》的剧本是她写的,前后只用了短短5天时间。我们是先有“生活与生存”这个主题,然后再加了“华丽上班族”这个前缀。很有趣的是,当这部戏开始排时,又碰上了金融海啸。从地震到海啸,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两种灾难的相继发生,让生活与生存这个命题在2008年成为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这部戏里刚好都兼顾到了。 南都周刊:内地的舞台剧是否处于香港曾经的某一个发展阶段, 林奕华:很难类比。香港只有一个香港,但是内地有很多城市。总的来说,两个地方的政府对舞台剧的支持力度不同。我们是香港文化发展局一年资助团体,每年给一笔钱。这笔钱今年大概是80万港币。另外,我们剧场很多,挺多演出空间和舞台,即使不是戏剧大亨,作为一年期的团体每年都还是会有固定演出。内地的导演可能还是要靠自己。 近年香港电影市场不景气,很多人转做舞台剧,有些电影演员也愿意踏上话剧的舞台,过去两三年,香港的戏剧市场很蓬勃。北京上海的戏剧市场这几年也冒出很多戏剧导演,他们做一些比较商业的戏,很受白领或草根的欢迎。 南都周刊:有人批评以孟京辉作品为代表的内地舞台剧越来越商业化。 林奕华:不是所有戏剧都需要思考。我的作品应该属于需要思考的类型。 南都周刊:内地观众与香港观众对舞台剧作品的反应可能不一样, 林奕华:内地的观众对于他们没见过的戏剧形式有一定的接受度。没有一部作品会让所有人接受。人常常活在一种孤独的状态,其实戏剧就是要找出这种状态。我常说,我的戏的目标就是打造一面又一面的镜子,有时候在同一部作品里,可能有超过20面的镜子,这就成了一个万花筒,帮助我们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看到自己。 南都周刊:张爱玲的小说很火,但是拍成电影电视剧却很难火。您前后排过六部张爱玲的作品,您怎么看, 林奕华:很多导演还没有真正地跟张爱玲对话,我很在意我是否能有一个对的“形式”与她对话。比如说我接下来要做《小团圆》,我把它当一本回忆录看。如果当作故事书来看,当然不是本好看的书,但它只是写给自己看的,充满了意识流。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破碎的家庭,刚好在一个分裂的国家,当两个分裂撞在一起,一个敏感女孩,她怎么认知爱,追求被爱,这是我改编《小团圆》时更有兴趣去表达的东西。 “红了一个林夕,死了很多不是林夕的人” 南都周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看起来也是在说欲望。 林奕华:做戏剧导演就像医生一样在为这个时代把脉。欲望不只是针对某部戏而存在。这个时代的文化,一直在提醒所有的人,你必须是个VIP。在《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里,讲的正是现代人追求他所以为的是理想的东西,却不知道这些东西不是从自己出发的理想,而是商人告诉他的。举个例子,为什么广东的情歌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失恋的,为什么林夕要写那么多主题相同的歌词,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失恋过,写歌的人不去写恋爱真幸福的歌,这也是由市场决定的。 南都周刊:您曾说过“林夕给年轻人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恋爱”,打算出一本书写写林夕、周星驰这些对香港文化影响深远的人。 林奕华:再过20年后回头看林夕写的歌,其实只有一个题材,那就是,为什么没有人爱我。从某一个角度讲,这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但另外,也可以说他不是一个思想家,如果他是,他早就可以超脱只是提供不同的方程式来满足这个市场的需要。林夕只是在文字和技术上带领了潮流,并没有思想创新。然而,别人很容易把技术学了去。林夕的歌词有一种无力感,是一种宿命。这些歌就像我们去买一些饼干、糖、洋芋片等,里面有非常多的情感味精。当整个市场只会卖一种东西时,其它的可能性就没办法出来。这就是一个保守的社会,一个不尊重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带来的不平等。所有的歌星都希望找林夕来作词,因为他的歌卖得好,这就是市场的绝对主导。所以,我们红了一个林夕,但是我们死了很多不是林夕的人。 南都周刊:香港消费文化的影响, 林奕华:不完全是。香港有一种特质,它不提倡多元化。香港人也不太在意个性。香港人几十年来只看无线电视翡翠台,大部分报刊杂志都像《苹果日报》、《壹周刊》,没有很多类型。香港人的这种特质从殖民地时代形成,学校或者家庭教育都是最好不要太有自己的想法,人生的路最好是一条直线。这条路不见得最快乐,也不见得最辛苦。大部分人都以这个为范本,尽量接近它。当你这样做时,你同时也会感觉到空虚,因为没有自己的东西,他们内心很复杂。所以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头脑简单心理却很复杂。 南都周刊:你对香港文化很失望,林奕华:内地人看到香港,因为有距离,怎么看都觉得是好的。他们没看到香港文化中的许多东西正在死掉,他们会说,即使是死,也死得很哀艳。他们不愿承认香港人其实很闷。其实你只要看看,港剧、K歌、电影、杂志......香港的许多东西都一样,内地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大家都活在一个不愿意清醒的世界里,这种幻想是集体在营造,把幻想戳破就是在出卖别人。我都那么老了,难道要再安排我去当国王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 林奕华批评:香港就只有麻甩佬和师奶作主流 2009-11-14 11:32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香港就只有一种男人和一种女人作主流,就是麻甩佬和师奶。” “香港就是把电视开来当灯,这也是无线为什么恃宠生骄,就是那个惯性,这个你怪谁,还是要怪香港人。” 林奕华:本报专栏作家,香港多栖创作人。曾在前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担任编剧,后横跨剧场、舞蹈、影评、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同时也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前卫剧团近念?二十面体的创团成员,后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表演足迹踏遍海内外各大城市。舞台剧作近三十部,已出版著作《等待香港》及《娱乐大家》系列。 本报专栏作家林奕华,近年一直不余遗力地撰稿评述他对香港电影、电视、明星与文化的看法,每当一部T V B剧集在社会上引起大面积风潮,也是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就如《溏心风暴》与《家好月圆》两部争产大剧在香港持续发烧的那段期间,林奕华写下不少一针见血的文字,当中深刻剖释香港人的观剧心态,字字句句无情鞭笞无线的一台独大、港剧精神内涵的贫乏。 其实年轻时代的林奕华,也曾“喝着TVB的奶长大”,他深入TVB戏剧分部担任编剧的那些年间,看清了这个庞大戏剧生产工场背后的不少真相,他也是最早发出“无线剧集三十年无进步”声音的那批香港知识分子。我们透过一次长长的电话专访,与他探讨了这个现象的种种渊源,激烈的言辞之间,除了他对无线机制的“恨之切”外,他更希望引起所有香港人对自身的一次反思。 A 历史回溯:从创意十足到套路 南都:观众虽然知道桥段很旧,但有时也禁不住被它吸引,这是为什么, 林奕华:我估计有下面几个理由,第一,在我们十几岁的那个时代,会把翡翠台明珠台好像一个硬币一样两边看,主要是英文和中文,英文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里面要汲取到的养分。但看回香港现在的年轻人或普罗大众,他们对外语文化的兴趣远远低于我们那个年代,他们不想把第二种语言或第二种文化变成生活里的负担。而我们那时候,喜欢的东西更加尖端、更加时髦,因为还有很多不同的事情没有做过,所以我们会在电视里看到他们尝试不同的东西。尝试很多东西之后,我们会觉得很兴奋。 南都:你怎么看港剧最活跃的那个年代, 林奕华:香港电视剧最高峰的时候是在70年代尾到80年代初。过了80年代初,很多的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方程式生产出来的东西,那些我叫做产品,譬如《千王之王》,得~那就有《千王群英汇》,然后《上海滩》,得~就有《上海滩续集》《上海滩龙虎斗》,已完全变成了因应市场需求,然后按照方程式,然后去生产东西。 70年代,他们想不如试一下把外国名著《基度山恩仇记》转化为民初背景,然后那部戏叫《大报复》,但原来放在7点到8点吃饭时间是不行的,因为香港人需要回到与生活有关系的地方,于是他们想到香港人喜欢讲名人、豪门,所以才有了第一部每晚一小时的剧集《狂潮》。《狂潮》最初的想法是当单元剧来看,但后来发现,观众其实最喜欢看的就是石坚、李香琴、周润发、狄波拉这条主线,讲主角那家人的恩怨情仇。于是就把周围的旁枝抹走,得到这个经验之后,他们做《家变》的时候就知道,家庭的核心要更加吃定观众,所以他们又懂得玩不如这个男主角有个大老婆跟小老婆,那就可以有两个家庭,人物 就可以开枝散叶。你看到这个过程,当时是有很多创意在里面,因为他的摸索性很强。 但去到八十年代就不是这样了,《上海滩》最初王晶告诉我他们的灵感来自意大利片《江湖龙虎斗》,那条桥成功之后,接下来就是《上海滩龙虎斗》,接下去,到了《生命之旅》《流氓大亨》《义本无情》,全部都沿袭自美国的一套电视剧的宗旨。就是讲一些男孩子如何向上爬,之后众叛亲离,如何付出代价,再回归伦理、家庭、亲情,然后得到救 但怕观众不能留下韵味,就很喜欢用一个桥段,女主角变成植物赎,最后才会有个团圆, 人。所以你看到后来无线有很多戏都有这些桥段。三十年没有进步,电视剧是其中一种。 B 社会心理:香港文化出了问题 南都:你觉得这样欠缺进步,与谁的关系最大,是里面的主脑,还是现在大部分香港观众的口味停滞不前, 林奕华:如果真的要说,我会觉得真真正正的问题出在香港人的身上。一定是和香港的教育、香港人本身的素质有关,现在甚至说香港的电影,香港的文学,香港的流行乐坛是一样的。一个理由就是香港人太短视。所以香港人有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事情如果有条捷径的话为什么还要走长的那条路,如果这东西能令我可以快点“摊抖(休息)”,为什么我要辛苦,这是一个文化来的。 我们的文化是由殖民地文化开始的。在殖民地文化里,很多人一开始就会 归根到底, 没有对居住地的一种信任或信心,所以很多时候,事情最好是利己,而看不到利他,这可以是一个传染病来的。整个电视机构在男性主导的时候———香港男人有些特质是几十年都不会变的,就是他们很“麻甩”,“麻甩佬”的意思就是粗枝大叶,对很多东西抱着很草根的态度,也都只是满足于某个层次他们就停止了,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喜欢问问题,他们会觉得这样叫做“婆妈”。所以你就会看到一些好“麻甩”的人在做创作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满足于一些很“麻甩”的趣味。 南都:就是师奶趣味, 林奕华:是啊,后来也转化为一种师奶趣味,所以香港就只有一种男人和一种女人作主流,就是‘麻甩佬’和师奶。这种“麻甩佬”和师奶,令在学校的就算十几岁的孩子,周围同学、文化气氛就一定是:“你一定要‘麻甩’否则你就不合群。”男人当然就去泡妞,泡妞当然泡这种„„这些东西你可以说是社会的一种营养,所以当这些又再在电视、报纸、电台媒体,全部都是这样鼓吹的时候,那就人人都变成一样。 南都:但无线今年的剧集,就算一些水平很一般的电视剧,随手都可以拿到三四十点。 林奕华:没有其他东西看啊,香港就是把电视开来当灯,这也是无线为什么恃宠生骄,就是那个惯性,这个你怪谁,还是要怪香港人,香港人就是保守、香港人就是不喜欢变,香港人就是懒,他们不喜欢试新东西。香港人喜欢什么,就是一讲起哪些东西,就一定是潮流,他很害怕落伍。但实际上你要他深入去认识那个是什么东西,还有你要香港人情深款款,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他们真的就只有这么多。 C 前景展望:我很悲观 南都:你觉得有什么可以令港剧改善的路径, 林奕华:我比较悲观,我会说,没有。香港是很难有的,因为有个问题就是,真的很大程度上,香港人有样东西,就算香港人口不承认,但其实很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只顾自己, 什么年龄的人都会说“想这么多干只顾着自己的话,香港有很好几句话是很容易听到的, 嘛~”,或者说“你一个人有这种想法是没有用的,人家不是这样想,动不了。”还有“改变世界,你发神经啊,“你一个人的力量是干不了什么。” 南都:我感觉到你对现在电视台有些怒其不争。 林奕华:老实说你会觉得他拖慢了社会的进步,他也打压了很多本来可能有的创意,但我会觉得,不只是电视台是这样,是很多东西加起来,然后电视台是其中一部分。 有时候我自己会觉得我是一个香港人,也是一个做创作的人,有时就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们真的无办法,但他们永远就会说,这些就是师奶喜欢看,但这个电视台,发牌给它是否只是讨好师奶,或者是否这样你制造了更多师奶,而我们的社会就少很多不同个性的人, 林奕华:香港文化不再性感 14岁开始迷恋张爱玲 2009年09月23日 09:16:39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林奕华:香港文化不再性感 香港著名作家林奕华做客广州购书中心。林奕华曾经是张国荣的中学同学,毕业后跟随王晶共事多年。1982年,他和自己的师友荣念曾等人一起创办了亚洲地区最有影响的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与黄耀明的达明一派交情甚厚。 “非常林奕华”剧团,迄今编导了超过四十出作品,合作的明星几乎涵盖了港台地区的所有知名人物,包括刘若英出演的《半生缘》,吴彦祖的《快乐王子》,梁咏琪的《大娱乐家》„„电影剧本《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捧走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 “等待香港” 投射都市欲望 本次林奕华携“等待香港系列”赶赴广州,风尘仆仆。他告诉记者,这个系列,表面讲的绝大部分是娱乐,但其实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想做的事情:第一是娱乐的背后其实是这些大城市里头人们的欲望投射,通过对这城市的人怎么去解读娱乐,就会知道他们其实渴望的是什么,逃避的是什么;第二是如果你现在讲硬道理的话,大家可能不 第三是相比内地和台湾,香港文会去听,但你通过八卦去解读,大家可能觉得有兴趣过问; 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受娱乐的影响很大。它闪闪发亮般华丽,明星是很重要的一种输出品。偶像是华丽的输出,红馆也是华丽的输出。在这方面香港以往是很强势的。很多的梦是香港打造的。 广州文化没有香港务实 林奕华谈到广州与香港文化的区别时说,“在阅读方面,广州没有香港务实,现在到香港的书店,看它的排行榜,绝大部分是《如何在一百天内成为亿万富翁》、《怎么样三天减60斤》之类的书。香港人的阅读兴趣方面,很多时候不是从心理或精神上出发,而是从怎么改善生活出发,或是怎么去逃避现实这一方面出发。 所以很少说一本历史书出来,会很快到某个地位。写作,一直在沿用好莱坞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我们比较少有独立的出版商,也较少出一些不同的关于文化批评的书籍。香港在出版方面比较注重市场策略,因为它地方小,读者少,这跟广州很不一样。广州属于整个大的发行制度,面向的读者很多。现在香港人买书,很喜欢买内地或台湾的书。 香港人看书是离不开金庸的,因为金庸是一种精神力量,他不光是一个作者。上世纪70年代时很多人到外面留学,他们对于香港的感情很多时候是靠金庸来联系的。和金庸匹敌的是亦舒。男的看金庸,女的看亦舒。香港有很重要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体里发烧。 金庸是如何影响香港的年轻人呢,其实就是他的中国文化。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他们的中国文化课本。如果他们在孤独的情况下阅读,那些书的男主角,就是他们的精神投射。在爱情方面女生看亦舒,后来是张小娴。这就是普及文化,它在阅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娱乐不是戏剧的目的 林奕华几乎和港台所有的明星有过合作,大部分戏都创造了票房佳绩,他的《东宫西宫》甚至让曾荫权自己掏钱买票来一看究竟,他的作品中总是能看见很多香港娱乐社会的元素。谈到戏剧价值的话题,林奕华表示,他有过很多思考:“消费和娱乐已经迅速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如果你想让现代人通过看戏来思考,还是要通过一些办法先让别人进来娱乐,然后再进入正题。” 记者了解到,林奕华最新的创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是《四大名著》,其中《水浒传》和《西游记》都已经搬上了舞台。和《包法利夫人们》一样,这些作品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框架,用崭新的角度探讨现代人的问题。《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相处模式成为林奕华探讨的话题,在他的戏里,唐僧、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变成了两对夫妻,他们经常吵架,但却相互依存。林 奕华说,戏剧对我就是找寻比喻,情景、人物、时代,都可以在生活和戏剧中找到类比,“我们很多时候都生活在一坨陈词滥调上,没有发明什么。但我喜欢给自己找一个题目,然后在这上面盖一所新的房子。” 针对戏剧的话题,林奕华强调,“戏剧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应该是社会评论,娱乐不是戏剧的目的,戏剧不是简单的消费。戏剧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很有可能变成影视的附属品。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戏剧最大的魅力在哪里,在我看来,戏剧的魅力在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让戏剧影响到更多人,这是一直以来我的自我要求。” 对话林奕华: 14岁开始迷恋张爱玲 广州日报:我搜索资料,发现你曾经前后八次改编过张爱玲的小说,一次电影,七次舞台,为何如此偏爱张爱玲的作品, 林奕华:14岁那年,一位比我年长10岁的姐姐告诉我,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很不错, ,只有书里一个叫《心经》故事打动了我。我在推荐我去看。但我当时不是很看得进去 《心经》里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不是在某一个人物身上,而是在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找到了我自己。 我在选择作品改编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在作品里看到我自己。张爱玲的精神让她非常现代,非常有预示的能力。她的很多小说都是在讲中国男人的千疮百孔。我觉得你要靠中国作家反省男人的问题太难了,所以张爱玲很不得人缘,她在今天不能上到殿堂的地位,就是因为她的批判性,而她批判的又是男人。 “香港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地方” 广州日报:你说香港文化现在不性感了,具体怎么理解, 林奕华:对于我来说,性感的东西是不会很在意别人对它的看法,不会非得把自己收藏起来。文化,其实在某程度上,是鼓励大家不要太表达自己,或者不要跟别人太不一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文化性感很多,但后来,大家变得都差不多,没有人问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香港不是好玩的地方,因为人不好玩。在香港,你随便在路上问路人一个问题,他马上会觉得你是有神经病的。 广州日报:那为什么你会把香港的文化比喻成孤儿院, 林奕华:因为我觉得这些人好像通通都在等待,不知道有什么幸运会降临,让自己可以脱离苦海。现在的香港人看起来都是一模一样,我经常跟学生说,你最好不要跟香港人谈恋爱。不然的话,刚开始大家仿佛很谈得来,但是很快就会埋怨对方闷,因为你就是他, 他就是你。所以我曾经说过香港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地方。(吴波 梁超仪) 林奕华专栏:情歌变幻时 2010年04月06日 16:23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大 中 小】 共有评论0条早前我在facebook发起提名“愈唱愈不不不不相信爱情(其实劲渴望【打印】 得到)的100首K歌”运动,做法是请大家把过去十多年来,一字一句一刀一刀把爱情凌迟的K歌做一次提名召集。届时,我们便得以见证,香港式的爱情是怎样随着1997-1998K歌时代的来临而走入坟墓的。它的墓志铭,就是《寻开心》。 这出自林夕手笔的歌词,把男男女女在对方身上期望落空所受的挫折、怨恨,尽情发泄在既像后悔又似“真理”的喃喃自语中:“你寻我开心,我寻你开心,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恨;我赠你体温,你赠我兴奋,男或女来制造我不关心。爱情求开心,没有所谓敌人,快别要弄坏美好气氛,别在乎什么所爱非人,谁能让你愉快,便算合衬。”听来听去,说是“认命”,又似心有不甘;说是“不甘”,又觉得“有”总比“没有”好。原来,这种“这又不是,那又不是”的“计唔掂数”(问题无法解决),早孕育了港男港女的胚胎,造成日后多少“情人”见面、分外“眼红”的局面,终令恋爱变成各怀鬼胎各取所需各执一词各自为政,最后当然是各奔前程。 这一阵,我又改为向大家搜集———唱了会想好好谈恋爱的,前林夕时代也是前K歌时代的,唱着唱着心理不会扭曲成脆麻花、愁肠不会百结成A lbert Y ip(你知道那是什么食物,)的,“开心情歌”。我马上记起听了会飞的一首《六月天》(陈秋霞):“与你到海边,悠悠漫步六月天,浪似细沙软,心里有千言。别后问何日见,夜夜梦寐牵,心里想等你万年直到永远。海风吹,吹不断,浪花溅,惹起你我的怀念,一个大贝壳给你一边,贝壳代替诗一篇,日日偷偷看千百遍。”那是“少女情怀总是诗”的年代,所以一转弯又来一段:“那次到海边,浮云淡淡六月天,共你偶相见,一笑两心连。六月日日见,誓言万万千,心里想相对万年直到永远海鸥飞。飞不倦,万千里,盼珍惜我的怀念,执个大贝壳写上诗篇,悄悄赠我诗一篇,现在的一切不会变。” 最后一句浪漫到令人心都溶化:“现在的一切不会变”——— 不知天高地厚到这地步,真是令现代人羞耻:不要说相信别人,连相信自己,也随着情感超市愈开愈大而人间蒸发。但,没有信念,爱还是爱吗,是信念让两个人的情愫由浅入深,否则不会有《不可以不想你》(钟镇涛):“可以在雪中不给我衣,可以带饿远行仍无恨意,可以极渴中不给我水,不可以一秒不想你。可以历困苦身心透支,可以旦夕劳仍无倦意,可以为你生且因你喜,不可以一秒不想你”。主动对爱人说“来考验我吧”———过去的人比现在的人幸福,因为他们懂得凭歌寄意。
本文档为【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12-27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