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小抄版)

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小抄版)

举报
开通vip

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小抄版)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是什么。P2 1.2如何正确认识“唯GDP论英雄”等片面论调?P3 1.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何重要意义?P4 1.4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意义?P6 2.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P9 2.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P10 2.3“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12 2.4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曲折性。P13 ...

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小抄版)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是什么。P2 1.2如何正确认识“唯GDP论英雄”等片面论调?P3 1.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何重要意义?P4 1.4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意义?P6 2.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P9 2.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P10 2.3“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12 2.4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曲折性。P13 3.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 15 3.2社会形态曼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确历史选择性。P16 3.3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P17 3.4三次走论战的内容及意义。P18 3.5近代中国存在的三种建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及其命运P19 4.1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1 4.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2 4.3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P24 5.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P26 5.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P26 5.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P26 5.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西斯战争中的地位P28 5.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P28 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30 6.2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关系。P33 7.1实践与认识的决定作用。P35 7.2价值、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P36 7.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36 7.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37 8.1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P39 8.2解决三农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40 8.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P41 8.4城乡二元结构。P41 8.5统筹区域发展。P42 9.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P43 9.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P44 9.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P45 9.4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P45 9.5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P46 10.1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P47 10.2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P48 10.3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与党的自身建设的相互关系。P50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P51 1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原因、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P52 1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P53 1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P54 1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P55 12.2矛盾分析法。P56 12.3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P57 12.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和前途。P58 13.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60 13.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P60 13.3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改革。P61 13.4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P62 13.5 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得出的启示。P62 14.1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P64 14.2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应对。P65 14.3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与独立自主原则。P66 14.4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P68 15.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70 15.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P70 15.3建设和谐世界的内涵与措施。P71 15.4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的主张。P72 16.1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P75 16.2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P76 16.3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P76 16.4防范物价过快上涨。P77 17.1公共生活的特点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P79 17.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P80 17.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P80 17.4在网络生活中如何加强社会公德自律。P81 18.1三民主义学说:形成、中心思想及意义。P83 18.2新三民主义。P84 18.3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同新三民主义的区别。P84 18.4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三个历史人物和三次历史性变化。P85 19.1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P87 19.2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P88 19.3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P88 19.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P89 20.1“单极稳定论”的错误与多极化趋势。P91 20.2中美主张“国际新秩序”的区别。P91 20.3中美关系。P92 20.4中俄关系。P92 20.5综合国力竞争。P93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在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追求经济总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国家增长优先向为富民优先发展转变,由投资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由出口导向向出口和内需并重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需要。(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2)中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还比较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相当大。(3)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过强,必须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4)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5)人民收入增长还比较慢,发展成果分享的公平性还有待增强。 3.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原则(“五个坚持”)(最新提法,请启航读者注意)。(1)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1)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周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式。(2)三个转变:第一,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经济结构调整)。(2)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路径有:第一,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育能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第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产能;第三,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第四,发展现代暇务业;第五、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1.2反对“唯GDP论英雄” 1.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l)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率,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2)在经济发展中,速度和效益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经济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身就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3)速度、结构、效益、质量辩证统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 2.反对“唯GDP论英雄”。(1)强调经济发展,并不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2)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化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1.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我们可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一是指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二是指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三是资源的过度诮耗,环境破坏。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第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第三,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第四,强调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第一,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失业问题。第二,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科技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各个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第三,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5.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4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 1.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规律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2)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3)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4)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发展低碳经济。(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没、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受力、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检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客观的,客蕊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类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1)二者相互联结、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者相互转化。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4、实践栝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由别的实践做出裁决。(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2.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园和实质 l、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实行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资本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一一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经济危机的形态发生的变化表现在:①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③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高涨)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④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政治制度的变化一(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力有所扩大。(3)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变化的原因:(1)根本推动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2)工人阶级的斗争。(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4)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 3、变化的实质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特有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改变。 2.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l、“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1)两个必然: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2)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必然性,后者讲实现必然性的条件。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切冲突的萌芽”。(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并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2.4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曲折性 1.肯定和否定事务内都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索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失误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促进事物自我发展、螺旋上升。 3、辩证否定观及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论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方法论意义:对待事物要科学分析,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 4、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意义,既要充分注意困难,又要充满信心。 5、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1)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3.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l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自w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一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者幻想的吐界,具有能动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3、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总之,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们群众的选择性。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的前途和出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经由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这正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生动体现。 3.3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开明人士提出向西方学习,学习其坚船利炮,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照搬和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这一时期是在“器物”层面的探索。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方案,革命派则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这一时期是对“制度”层面的探索。 (3)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文化”层面的变革。 然而,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指明道路。因为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独立和富强,只能是先进的阶级结合科学的指导思想进行新的探索。 3.4三次大论战的内容及意义 第一次大论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之间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三,要不要兴民权j装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耍不要废瓜股、改科举和兴西攀。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费声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埝战所浅及的领域十分摩疆,进一步开阔币新型知识分子的目昆界,解放孑失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也开女撇变社会风气r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准各。 第二次大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论战,论战的内容有:(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C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这场论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三次大论战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包括“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以及与无政府丰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这些争鸣和论辩,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3.5近代中国存在的三种建国方案及其命运 1、一是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主张并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的国家,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他们的主张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其反动统治也被推翻了。 2、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先后以孙中山和某些民主党派人士为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孙中山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政权很快被袁世凯篡夺。后来某些民主党派人士虽然力图实现这一主张,但已为国内外条件所不允许。 3、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它最终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4、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郑重的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4.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虽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③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⑧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3)科学技术革命的两重性全球问题。①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类,也可能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②在当代,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③“全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解扶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第一,要用科学自然观和发展现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树立全球观念:第三,正确对待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第四,如果是由社会制度引起的,则需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2、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包含以下内容:(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3)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江泽民对这一思想的新发展:(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投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4)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4.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 (1)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三个核心) (1)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l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国家战咯,贳穿至Ⅱ现代他建设各个方面'辙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 3、建设科新型国豫婀预贝酬爵路: (1>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3)建设创新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4.3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l、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教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方针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3、优先芨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再到“七七事变!,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国内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目国民党内部三也发生了分化,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和日本帝国主义存在矛盾,这为国共两党重建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5.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l、广泛的复杂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2、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5.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共产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其目的,是为了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存在着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策略总方针是: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旗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5.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l、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又不能全力南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并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5.5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涅20世纪申国和A类历史土韵重大事件。 i l、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胜利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3、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路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l、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由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最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的分配原则。二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不同企业的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三是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劳动量为尺度。四是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一。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6.2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l、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2、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①从历史方面看,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鲒构;过去存在的部分行业收入分配不舍理现象投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如垄断性行业)。②从现实方面看,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③从制度建设方面看,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市场体系与机制尚不健全、管理的疏漏和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 3、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D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必然结果,应该允许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2)必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社会收入分配矛盾过于突出,影响社会公平,会挫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 4、调节个人收入分配:(1)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4)保护台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5)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6.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l、效率与公平。(1)效率和公平辩证统一。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分配的公平,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色q造更多的物质财富。(2)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在鼓励市场竞争与实现社会公平两者间寻求制度性和机制性的平衡,既要强调相互竞争提高效率,又要强调社会公正、人文关怀: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最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先富与共富。(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2)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羲共同贫困。共同富裕孤是同步富椭也不是回时富裕。 7.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咀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 7.2价值、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1、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的特点。 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主要特点有:(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3、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7.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宴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7.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l、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的评价要做到以下四个坚持: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相统一。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第三,坚持自觉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第四,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1)社会条件:第一,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2)个人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坚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第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第三,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第四,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8.1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着手,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农村改革的起步。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i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2、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入,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从1985年开始,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提上日程,第二步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的商品经济,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1998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4、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发布了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七个“一号文件”。 8.2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2、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滞后,需要扶持;农民增收困难,需要加快。而目前我国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8.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是: (1)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3)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为根本要求。 (4)以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工作布局 8.4城乡二元结构 l、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指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的二元经济形态,其中土地制度是其最突出的因素;另一方面指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其中户籍制度是其最突出的因素。因此,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城镇化进程。” 3、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困难是农民工的市民化。 8.5统筹区域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一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2、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有关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4、为推动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9.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发展。 9.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l、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现阶段,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还要继续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9.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l、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电道德传统,(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3)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眭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道德,概括起来主要有:(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和凡际秘戡(3)讲求谦敬礼址,强调竟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6)重视道德践履。 9.4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 1、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是指炊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职业活动中的法律要求 (1)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2)坚持职业活动中法律和基本原则。(3)明确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4)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9.5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l、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树立正确的创业观:(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10.1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这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政权。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l/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这是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太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保障了解放区的社会稳定。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大批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创办了一
本文档为【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小抄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9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6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21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