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PAGE优选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敖明章2021.8前言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分支,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局部。人体解剖学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构造、位置毗邻;人体生理学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是学习其它根底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根底课。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结实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根本容和根本技能,掌握常用英文解剖学词汇,正确认识各器官、构造的正常位置与形态,人体的正常活动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解剖、生理学术语描述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PAGE优选人体解剖生理学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敖明章2021.8前言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分支,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局部。人体解剖学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构造、位置毗邻;人体生理学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是学习其它根底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根底课。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结实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根本容和根本技能,掌握常用英文解剖学词汇,正确认识各器官、构造的正常位置与形态,人体的正常活动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解剖、生理学术语描述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案每章节包括三局部,第一局部为教学大纲,包括学时分配、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大纲所列容按教学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容〞和"了解容〞两级。掌握容为重点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到达结实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了解容那么要求学生到达一般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局部为教学容,根据全国规划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人体解剖生理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编写了本课程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重点和难点容。重点容和重要的解剖生理学名词均用黑体字或彩色字标出,以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为适应双语教学,局部重点名词后面附有英文名词。第三局部为思考题,帮助学生稳固所学容。本教案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助于学生进展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绪论【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及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开展史及地位。【教学重点】生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及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教学难点】无。【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授课容】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体解剖学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构造、位置毗邻的科学,人体生理学〔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两者研究对象不同,但有联系。构造是功能的根底,根底是构造的表现形式。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人体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借助手术器械解剖尸体的方法观察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构造〕、组织学〔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各组织的细微构造〕、胚胎学〔研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发生〕。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局部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如呼吸、消化、循环等的产生原理、发生条件及机体外环境变化对它的影响。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都是正常功能发生改变的结果。只有掌握了正常的,才能区分和鉴别异常的。所以,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根底课,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三、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科学实验是创立和开展生理学的源泉。但它真正成为实验性科学,是从17世纪开场的。17世纪初英国的WilliamHarvey在研究古典医学著作时,发现先辈们对于心脏及血液运动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于是用动物活体实验的方法,对青蛙、兔、羊、狗等八十余种动物进展了深入研究。在1628年发表了论著"心与血液的运动"〔DeMotuCordis〕,第一次科学的说明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规律,揭开了现代生理学的序幕。恩格斯对Harvey的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Harvey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  四、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以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分子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亚微构造的功能和细胞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这方面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physiology〕。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以器官、系统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功能和调节机制。这方面的知识称为器官生理学。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以上三个水平的研究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对于说明生物体功能活动的规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五、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一〕急性实验法1.离体实验法如:蛙心灌流2.在体实验法如:将压反射的过程二〕慢性实验法【思考题】1.简述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试述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3.试述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参考资料】1.泰主编.生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20002.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20013.少光、汤浩、伟丰主编.人体生理学〔二版〕.:医科大学,2000第一章人体根本构造概述【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及上皮组织、骨骼肌组织、神经组织的构造,了解细胞膜的构造、各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增殖、结缔组织的构造特点。【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及上皮组织、骨骼肌组织、神经组织的构造。【教学难点】骨骼肌组织的构造特点。【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授课容】第一节细胞细胞的构造和功能一〕.细胞膜1.概念:2.功能:1〕屏障作用2〕物质交换功能3〕信息传递功能3.化学组成及分子构造1〕分子构造:单位膜〔外两层电子致密带,中间电子疏松带〕2〕化学组成:1〕脂质磷脂占70%,胆固醇约30%2〕蛋白质3〕糖类液态相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__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构造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图2-2〕。4.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概念: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体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只有脂溶性气体分子O2和CO2。影响因素:动力:浓度差阻力:通透性〔permeability〕通透性: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浓度差增大、通透性增高,扩散增大2〕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概念: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特点: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特异性受调节分类:载体〔carrier〕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构造特异性高;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抑制现象:有饱和现象通道〔channel〕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有一定特异性,但没有载体严格;可以处于开放或关闭状态,其通透性变化快分类: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channel〕影响因素离子的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概念: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跨膜转运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钠-钾泵〔sodium-potassiumpump,钠泵〕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钠-钾泵活动生理意义胞低Na,维持细胞体积胞高K,酶活性----新代正常进展势能储藏钠、钾的易化扩散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cotransport〕同向转运〔symport〕逆向转运〔antiport〕4〕入胞〔endocytosis〕和出胞〔exocytosis〕入胞和出胞:大分子、团块,需膜的运动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小分子二〕细胞质〔自学〕三)细胞核〔自学〕二增殖的细胞〔自学〕第二节根本组织一上皮组织一〕一般特点1.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2.细胞形态较为规那么,排列整齐。具有极性〔游离面和底面〕3.组织无血管4.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作用二.各类上皮组织的构造及功能1被覆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磷状上皮〕仅有一层扁平细胞组成形态特点:外表看细胞不规那么形,边缘互相嵌合;垂直切面看:细胞质很薄功能分类:皮:心血管淋巴管外表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流动。间皮: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面能分泌少量浆液,保持外表湿润光滑,利于脏活动。2单层立方上皮形态:一层形似立方状上皮细胞组成分布于:甲状腺、肾小管上皮功能:分泌和吸收3单层立方上皮形态:一层形似立方状上皮细胞组成分布于:胃肠道、子宫腔面功能:分泌和吸收4假复层体纤毛柱状上皮形态:单层高矮不等、细胞构成、所有细胞基部均在基膜上游离面有纤毛分布于:呼吸道腔面功能:保护和分泌功能5变移上皮〔移形上皮〕形态:复层上皮、上皮厚度、细胞层数、细胞形状可变分布于:排尿管道的腔面功能:改变组织容积6复层扁平上皮形态:十余层细胞构成,仅靠近外表几层细胞为扁平状分布于:皮肤外表、口腔、食阴道等器官腔面能:保护作用二〕腺上皮〔自学〕三〕细胞间的连接〔自学〕二结缔组织一〕一般特点:细胞间质含:基质、纤维、组织液1.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分散而无极性2.分布广泛,形态多样3.支持、连接、营养、保护功能二〕各类结缔组织的构造及功能〔自学〕三肌组织一〕骨骼肌,随意肌,承受躯体神经支配1.根本构成成分:骨骼肌纤维2.形态:细长、圆柱形、有多个椭圆形细胞核位于周边靠细胞膜外肌浆中含丰富的肌原和肌器3.功能单位:肌小节:1个肌小节=2·1/2明带+暗带4.肌管系统:横管,肌膜的凹陷纵管,肌质网三联管:一横管与纵管两侧膨大的终池构成二〕心肌〔自学〕三〕平滑肌〔自学〕四神经组织由神经原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原构造:1〕胞体细胞质的成分:各种细胞器加丰富的尼士体加兴旺的高尔基体功能:合成蛋白质2〕突起树突:一个或多个功能:承受刺激将兴奋传给胞体轴突:只有一个,细长功能: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2.种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远中间神经元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三〕神经纤维神经元胞体发出的轴突或长树突及包在外面的胶质细胞构成分类:1有髓神经纤维2无髓神经纤维【思考题】1.简述细胞膜的根本构造及组成。2.比较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3.试述钠泵的功能及意义。4.简述各种细胞器的功能。5.说出上皮组织的构造特点及各类上皮组织的分布及功能。6.试述骨骼肌组织的构造特点。7.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功能。【参考资料】1.泰主编.生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20002.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20013.少光、汤浩、伟丰主编.人体生理学〔二版〕.:医科大学,2000第二章运动系统【学时分配】2时【教学目的】  1.掌握:骨骼的构造特征、骨连接方式、肌肉的特征。  2.熟悉:骨、肌肉的生理功能。  3.了解:骨和肌肉的分布。【教学重点】骨连接【教学难点】肌肉收缩【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问、讨论式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授课容】第一节骨骼一、骨成人骨(bone)共有206块,约占体重的20%。每一块骨都有—定的形态构造,并有血管、神经分布,故每块骨都是一个器官。(一)骨的形态分类1.长骨2.短骨3.扁骨4.不规那么骨(二)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三)骨的化学成分(四)骨的发生和生长二、骨连接〔一)关节的根本构造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3局部(二)关节的辅助构造(三)关节的运动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全身206块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第二节骨骼肌一、骨路肌的一般形态与作用二、骨骼肌的全身分布概况三、骨骼肌的特性四、骨骼肌的肌肉收缩第三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学时分配】10时【教学目的】熟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掌握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功能活动中的作用,理解和掌握本章的根本概念,从而真正理解神经系统在维持稳态、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1.突触的根本构造。2.反射的概念,反射弧中枢局部兴奋的传布和中枢抑制。3.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视、听和味觉的代表区,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4.脊休克、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牵反射。5.脑干对肌紧的调节,小脑的功能。6.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构造和功能特征。7.脑电的活动,睡眠与觉醒。【教学难点】1.中枢抑制〔特别是突触前抑制〕。2.牵反射。3.α与r-僵直。4.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5.诱发电位产生的机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授课容】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根本构造与功能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  〔1〕根本构造: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局部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但一般只有一个轴突。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状,称为轴丘。轴突起始的局部称为始段;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为轴索,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nervefiber〕。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称为神经末梢。  〔2〕主要功能:承受刺激和传递信息。有些神经元除能承受传入信息外,还能分泌激素,将神经信号转变为体液信号。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nerveimpulse〕。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差异很大,这与以下几方面有密切关系:①神经纤维的直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成正比,二者之间的关系大致为:传导速度(m/s≈6×直径(μm)。神经纤维的直径指包括轴索和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②有无髓鞘及髓鞘的厚度:有髓纤维的兴奋以跳跃式传导,故比无髓纤维传导快。在一定围,有髓纤维的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快;轴索直径与总直径之比例为0.6时,传导速度最快。③温度:在一定围,温度升高传导速度加快。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①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其构造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均可使兴奋传导受阻。②绝缘性:一根神经干含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这是因为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使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成回路。③双向性:人为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只要刺激强度足够大,引起的兴奋可沿纤维同时向两端传播,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这是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侧发生,并继续传向远端。但在整体情况下,由突触的极性所决定,而表现为传导的单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表现为不容易发生疲劳。神经纤维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是与突触传递比较而言的。突触传递容易发生疲劳。  〔3〕神经纤维的类型  〔1〕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又分为α、β、γ、δ四个亚类。  〔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将神经纤维分为Ⅰ、Ⅱ、Ⅲ、Ⅳ四类。Ⅰ类纤维又包括Ⅰa和Ⅰb两个亚类。两种分类间存在穿插重叠,但又不完全等同。前者主要是对传出纤维的分类,后者主要是对传入纤维的分类。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概念:轴突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ort〕。  〔2〕轴浆运输的特点:①双向性:从胞体流向轴突末梢为顺向运输,从轴突末梢流向胞体为逆向运输。②耗能。③速度不同:顺向轴浆运输又分快速轴浆运输〔线粒体、递质囊泡和分泌颗粒等囊泡构造的运输,运输速度约为410mm/d〕和慢速轴浆运输〔微丝、微管等构造的运输,运输速度约为1~2mm/d〕两类。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两方面作用。①功能性作用:即通过传导神经冲动,释放递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②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神经末梢经常性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活动,影响其构造、生化和生理,神经的这种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功能与神经冲动无关,如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代改变。  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1〕数量大,分布广:人类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约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2〕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3〕细胞之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  〔4〕有随细胞外K+浓度而改变的膜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以其长突起在脑和脊髓交织成网构成支持神经元的支架。  〔2〕修复和再生作用:当神经元变性时,小胶质细胞能够转变为巨噬细胞,去除变性的神经组织碎片;再由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来填充缺损,从而起到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3〕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中枢的抗原呈递细胞,将外来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  〔4〕物质代和营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止于毛细血管壁上,其余突起贴附于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上,可对神经元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产物的作用。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能产生神经营养性因子,来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并保持其功能的完整性。  〔5〕绝缘和屏蔽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可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防止神经冲动传导时的电流扩散,起一定的绝缘作用。星形神经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局部。  〔6〕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钠泵的泵K+活动,以维持细胞外适宜的K+浓度,有助于神经元活动的正常进展。  〔7〕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有助于维持适宜的神经递质浓度。第二节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  1.经典的突触传递  突触的概念:突触〔Synapse〕是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构造。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1〕突触的微细构造经典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局部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稍增厚。在突触前膜侧的轴浆,含有线粒体和囊泡,后者称为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不同的突触所含的小泡不同,突触小泡一般分三种:①小而清亮的小泡,含ACh或氨基酸类递质;②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含儿茶酚胺类递质;③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含神经肽类递质。前两种突触小泡靠近突触前膜的部位,可在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上存在相应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第三种突触小泡那么均匀分布于突触前末梢,可从末梢膜的所有部位释放。  〔2〕突触的分类根据神经元互相接触的部位,通常将经典的突触分为三类。①轴突-树突式突触;②轴突-胞体式突触;③轴突-轴突式突触。  〔3〕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流。进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PSP〕。  〔4〕突触后电位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  EPSP的形成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由于Na+的流大于K+的外流,故发生净的正离子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  IPSP的产生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配体门控Clˉ通道开放,引起Clˉ流,从而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通道和Ca2+通道的关闭有关。③慢突触后电位在自主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中可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到慢EPSP和慢IPSP,其潜伏期为100~500ms,并可持续数秒钟。一般认为,慢EPSP由膜的K+电导降低所致,而慢IPSP由K+电导增高所致。  〔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常与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触,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起整合作用,突触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总趋势为超极化时,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抑制;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即可在轴突的始段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不是首先发生在胞体〕。轴突的始段先爆发动作电位是因为轴突的始段比较细小,EPSP扩布至该处引起的跨膜电流密度较大,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此处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的密度较大,而在胞体和树突膜上Na+通道较少。轴突始段爆发的动作电位可沿轴突扩布至末梢;也可逆向传到胞体,以刷新神经元胞体的状态。  〔7〕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突触的可塑性的形式:①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承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②习惯化(habituation):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响逐渐减弱甚至消失。③敏感化(sensitization):给予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响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④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是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增强。⑤长时程压抑(long-termdepression,LTD):与LTP相反,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突触的可塑性的机制:前三者是因一定的环境刺激,引起突触前膜Ca2+通道的改变,影响了递质释放量所致。长时程增强却是由于突触后〔非突触前〕神经元细胞Ca2+的增加,引起后膜AMPA受体功能增强而引起。  2.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构造:曲体(varicosity)是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的串珠状的膨大构造,含大量的小而致密的突触小泡,小泡含有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当神经冲动传来,曲体释放出递质,经扩散作用于突触后成分上的受体,使突触后成分发生反响。也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2〕特点:①突触前、后成分无一对一关系,且无特化的突触前、后膜构造;②与突触后成分之间的距离远,一般大于20nm;③作用较为弥散;④突触传递时间长,且长短不一;⑤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信息传递效应,取决于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受体。  3.电突触传递  〔1〕构造根底:缝隙连接,即两个神经元严密接触的部位,膜的电阻很小,冲动可以直接以电传递特性跨越神经元。  〔2〕特点: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传递;电阻低,信息传递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3〕功能: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  综上所述,信息传递的根本方式有经典的化学性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和非定向突触传递。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递质的鉴定①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⑤有特异的受体冲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  〔2〕调质的概念: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不在神经元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只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3〕递质和调质的分类胆碱类;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他。  〔4〕递质的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称为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co-existence〕。其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5〕递质的代递质主要在胞质中合成;在突触小泡储存;经Ca2+依赖性的出胞方式释放;发挥完效应的递质,经酶解、末梢重摄取等途径消除,重摄取是去甲肾上腺素消除的主要方式。  2.受体  〔1〕受体的概念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膜或细胞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受体的冲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受体的拮抗剂(antagonist):只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二者都称为配体。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可逆性。  〔2〕受体的分类:目前,主要以不同的天然配体进展分类和命名。按递质受体激活的机制可分为:①离子通道型受体或促离子型受体;②G-蛋白耦联受体或促代型受体。  〔3〕突触前受体分布于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激活,多数起负反响调节突触前递质释放的作用。  〔4〕受体的调节①受体的上调当递质分泌缺乏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增加,亲和力也将逐渐升高,称为受体的上调。②受体的下调当递质分泌过多时,那么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亲和力也将逐渐降低,称为受体的下调。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以ACh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等,还分布于脑干网状构造上行冲动系统的各个环节、纹状体等处。  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fiber〕。包括:①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②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③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少数肽能纤维外〕;④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即支配小汗腺引起温热性发汗和支配骨骼肌血管引起防御反响性舒血管效应的纤维。  胆碱能受体:指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类:  毒蕈碱受体(M受体)           烟碱受体〔N受体〕分布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和          所有自主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作用   自主神经节后胆碱纤维兴奋的效应      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骨骼肌收缩亚型   M1、M2、M3、M4、M5          肌肉型〔N2〕、神经元型〔N1〕机制   G-蛋白-第二信使              ACh门控通道阻断剂  阿托品                  筒箭毒碱  〔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E)都属于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指在中枢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低位脑干〔网状构造、蓝斑〕。在外周见于交感神经节。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其胞体主要分布于延髓,在外周,尚未发现以释放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多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和NE结合的受体。 分类:α受体〔亚型:α1、α2〕、β受体〔亚型:β1、β2、β3〕分布:多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α、β受体可同时或单独存在〕作用:兴奋性效应〔小肠平滑肌除外〕β1受体:兴奋性效应;β2受体:抑制性效应〔糖、脂肪代↑〕机制: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活动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活动阻断剂:酚妥拉明〔主要是α1受体〕;β受体—普萘洛尔;育亨宾〔α2受体〕β1受体—阿提洛尔;β2受体—丁氧胺;  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后的效应与以下因素有关:a.受体的特性。b.配体的特性:NA对α受体的作用较强;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c.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3〕多巴胺及其受体:多巴胺也属于儿茶酚胺类。主要存在于中枢。包括三个局部:  黑质-纹状体系统;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系统。脑多巴胺主要由黑质产生,沿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分布,在纹状体储存,其中以尾核含量最多。  多巴胺受体:分D1、D2、D3、D4、D55种。  多巴胺系统主要参与对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分泌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  〔4〕5-羟色胺及其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投射纤维也包括三局部:  上行局部:胞体位于中缝核上部,纤维投射到纹状体、丘脑、下丘脑、边缘前脑和大脑皮层;  下行局部:胞体位于中缝核下部,纤维投射到脊髓;  支配低位脑干局部:纤维分布在低位脑干部。  5-羟色胺递质系统作用主要由G-蛋白介导。  5-羟色胺系统主要调节痛觉、情绪反响、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分泌等功能活动。  〔5〕组胺及其受体:胞体位于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纤维及受体分布广泛。  组胺系统可能于觉醒、性行为、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血压、饮水和痛觉等调节有关。  〔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在中枢分布极为广泛。  谷氨酸受体有两种类型:  促代型受体。  促离子型受体。包括:海藻酸受体、AMPA受体〔激活引起Na+流和K+流〕和NMDA受体〔激活时还引起Ca2+流〕。②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在大脑皮层的浅层和小脑皮层的普肯野细胞层含量较高。  受体包括:  促离子型受体〔GABAA受体〕:为Cl-通道,激活时增加Cl-流。  促代型受体〔GABAB受体〕:经IP3和DG而增加K+电导。  二者均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  甘氨酸:主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脊髓中润绍细胞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就是甘氨酸。其受体也是Cl-通道,可被士的宁阻断。甘氨酸也能与NMDA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  〔7〕神经肽及其受体  神经肽〔neuropeptide〕:指分布于神经系统的起信息传递或调节信息传递作用的肽类物质。包括以下几类。①速递肽:包括P物质、神经肽A、神经肽K、神经肽A(3-10)、神经肽B等6个成员。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  P物质的作用:是慢痛传入通路中第一级突触的调质;调节神经分泌;引起肠平滑肌收缩、血管舒和血压下降等效应②阿片肽:阿片肽包括β-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三类。脊髓后角的脑啡肽可能于调制痛觉传入有关。阿片肽受体有—μ、κ和δ受体,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均可降低cAMP水平。③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可存在于不同脑区,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双重功能。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腺垂体功能的肽类激素。  室旁核含有催产素和血管升压素的纤维向脑干和脊髓投射,具有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并能抑制痛觉。④脑肠肽:在胃肠道和脑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主要有胆囊收缩素〔八肽〕、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胃泌素释放肽等。⑤其他  (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主要有腺苷和ATP。腺苷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调质。  (9)其他可能的递质:气体分子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具有某些神经递质的特征。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引起生物效应。  三、反射弧中枢局部的活动规律  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的中枢局部通常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1.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1〕反射的根本过程:感受器承受刺激发生兴奋;传入神经将信息传递给中枢;中枢分析处理后经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至效应器,产生效应。  〔2〕中枢整合:进展反射活动时,既有初级水平的整合活动,也有较高级水平的整合活动,经多级水平的整合后,反射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适应性。  〔3〕中枢对效应器的控制方式:中枢的活动除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效应器外,有时传出神经还能作用于分泌腺,通过后者释放激素间接影响效应器活动,使分泌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延长局部。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指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真正的单线联系很少见,会聚程度较低的突触联系通常可被视为单线式联系。  〔2〕辐散和聚合式联系①辐散式联系一个神经元可通过其轴突末梢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从而使与之相联系的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该联系方式多见于传入通路。②聚合式联系指一个神经元可承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建立突触联系,因而有可能使源于不同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发生整合,导致后者兴奋或抑制。该联系方式多见于传出通路。  〔3〕连锁式和环式联系:兴奋冲动通过连锁式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作用围;环状联系是反响和后发放的构造根底。  4.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因为神经递质通常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因而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2〕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时往往较慢,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这是由于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时需经历前膜释放递质、递质扩散、作用于后膜受体,以及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等多个环节,因而所需时间较长。兴奋通过一个化学性突触约需0.3~0.5ms。  〔3〕兴奋的总和在反射活动中产生的EPSP需总和才能到达阈电位水平,从而引发动作电位。兴奋的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和时间性总和。如果总和未到达阈电位,此时突触后神经元虽未出现兴奋,但使其兴奋性有所提高,即表现为易化。  〔4〕兴奋节律的改变指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这是因为突触后神经元常同时承受多个突触前神经元的信号传递,突触后神经元自身的功能状态不同,并且反射中枢常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接替,因此最后传出冲动的节律取决于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  〔5〕后发放: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顿,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afterdischarge)。  〔6〕对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因为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因此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如缺氧、CO2过多、麻醉剂以及某些药物等均可影响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相对容易发生疲劳,其原因可能与递质耗竭有关。  5.中枢抑制  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和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两类。  〔1〕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①传入侧支性抑制:指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曾被称为交互抑制。  例如:伸肌肌梭的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直接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  意义: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得到协调。②回返性抑制:是指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该抑制属反响抑制。  例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支配骨骼肌并发动运动,同时其轴突发出侧支兴奋闰绍细胞〔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后者回返的轴突释放甘氨酸,抑制原先发动运动的神经元和同类的其他神经元。  意义:使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或使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2〕突触前抑制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现象。  构造根底:轴突-轴突-胞体突触。  突触前抑制现象:①轴突末梢A兴奋→运动神经元产生EPSP;②轴突末梢B与末梢A构成轴-轴突触,与运动神经元无直接联系,末梢B单独兴奋不引起运动神经元产生反响;③如果末梢B先兴奋,间隔一定时间后兴奋末梢A,那么运动神经元产生的EPSP较没有末梢B参与时的EPSP明显减小,产生抑制作用。  机制:末梢B兴奋时,释放GABA作用于末梢A上的GABAA受体,引起末梢A的Cl-电导增加,膜发生去极化,使传到末梢A的动作电位变小,时程缩短,结果使进入末梢A的Ca2+减少,由此而引起末梢A递质释放量减少,最终导致运动神经元的EPSP幅度减小。在某些轴突末梢上还存在GABAB受体,该受体激活时,通过增加第二信使IP3和DG,使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使末梢ACa2+的流量减少,递质释放量减少从而产生抑制效应。  特点:潜伏期长、作用持续时间长,多存在于感觉传入系统中。  意义: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对感觉传入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6.中枢易化 中枢易化可分为突触后易化和突触前易化  〔1〕突触后易化表现为EPSP的总和。由于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再承受刺激时,就较容易到达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  〔2〕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facilitation〕:是由相继的神经冲动触发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量增加,从而导致突触后电位幅值加大,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构造根底也是轴-轴突触。  机制:末梢B兴奋→末梢A动作电位的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时间延长→进入末梢A的Ca2+↑→末梢A+释放递质量增多→运动神经元的EPSP增大,即产生突触前易化。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  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两大类。浅感觉又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深感觉即为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  1.传入通路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①深感觉传导路径:后索〔脊髓局部〕-侧丘系〔脑干局部〕传入系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②浅感觉传导路径:前外侧传入系统。包括: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略触-压觉。  传导浅感觉的传入纤维先穿插后上行,而传导深感觉的纤维那么先上行后穿插。在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出现离断水平以下对侧躯体浅感觉障碍,同侧深感觉障碍。由于痛温觉传入纤维在进入水平的1~2个脊髓阶段换元,并经前联合穿插到对侧,而粗略触-压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分成上行和下行纤维,分别在多个节段换元再穿插到对侧。所以在脊髓空洞症患者,如果病变较局限,就会出现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别离的现象。  〔2〕丘脑的核团  丘脑是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传入进展初步的分析综合。丘脑的核团分为三大类。①第一类细胞群:承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称特异感觉接替核。包括:  后腹核:是躯体感觉的中继站,来自躯体不同部位的投射纤维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躯干四肢的传入纤维在后外侧腹核,下肢的在最外侧部,头面部的在后侧腹核。  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②第二类细胞群:承受来自特异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也称联络核。③第三类细胞群:靠近中线髓板各种构造,主要是髓板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这些细胞经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又称非特异投射核。  〔3〕感觉投射系统①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  概念: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特点:呈点对点的投射,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②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projectionsystem)  概念: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点:屡次换元,弥散性投射,与大脑皮层无点对点的关系,冲动无特异性  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大脑皮层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somaticsensoryareaⅠ):位于中央后回。投射规律:①穿插投射〔头面部为双侧〕;②呈倒置安排〔头面部是正立的〕;③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分辩精细程度有关。  感觉柱:中央后回皮层的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从而构成感觉皮层最根本的功能单位,称为感觉柱。同一柱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响,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第二感觉区:在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投射特点:双侧、正立、定位性差。切除人脑第二感觉区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2〕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区〕。  3.躯体感觉  感觉的强度取决于:①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②参与反响的感受器数目。皮肤感觉与感受器的点状分布密切相关。  〔1〕触-压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四肢、尤其是手指尖较敏感,经侧丘系与脊丘系两条通路传导,前者为精细感觉,后者为粗略定位。  〔2〕本体感觉: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感受器为肌梭〔主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构造,经后索上行,主要进入小脑,有些冲动经侧丘系和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方向进展感觉。  〔3〕温度觉:①冷感受器:主要感受低于体温〔10~38℃℃〕的温度刺激,传入纤维为Ad和C类纤维,适宜刺激是温度差;②热感受器:主要感受高于体温〔30~45℃〕的温度刺激,其传入纤维属于C类纤维。  温度感受器也呈点状分布,冷点多于热点,躯干对冷的敏感性高于四肢。感受器对20~40℃的温度可产生适应,高于45℃时,热感觉消失,而出现痛觉。  〔4〕痛觉①体表痛:指发生在体表某处的痛感。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即快痛〔fastpain〕和慢痛〔slowpain〕         快痛            慢痛  时相  受刺激时迅速发生        发生较慢0.5~1s      撤除刺激后立即消失       持续几秒钟  性质  锋利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强烈  传入纤维  Ad类纤维          C类纤维  投射部位  第一、二感觉区       扣带回②深部痛:指发生在躯体深部,如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一般表现为慢痛。  特点: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的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响。  二、脏感觉的中枢分析  1.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  〔1〕传入通路:脏感觉的传入纤维走行于自主神经干,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沿脊髓丘脑束和感觉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层。  〔2〕皮层代表区:混杂于体表感觉代表区、运动辅助区及边缘系统皮层等。  2.脏感觉  〔1〕脏痛的特点:①定位不明确;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③对扩刺激或牵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有痛觉过敏现象;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2〕体腔壁痛:由于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疼痛。与躯体痛相类似,也经躯体神经传入。  〔3〕牵涉痛:某些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referredpain〕。  牵涉痛的机制:①会聚学说:来自牵涉痛的躯体组织与患病脏的传入纤维会聚到脊髓同一水平的同一后角神经元,即两者通过共同的通路上传,由于平时疼痛刺激多来源于体表部位,因而大脑皮层将脏传入误认为体表传入,于是发生牵涉痛。②易化学说:可能患病脏的传入冲动提高了临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使平常不至于引起疼痛的刺激信号变为致痛信号,从而产生痛觉过敏。  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1.视觉 来自双眼鼻侧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穿插而形成视穿插,颞侧的传入纤维不穿插。皮层代表区在枕叶皮层的距状裂上、下缘。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和外侧膝状体以及视皮层之间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不同视皮层细胞可产生不同性质的视觉。  2.听觉  听神经传入纤维→脑干的耳蜗神经核换元→对侧上橄榄核〔小局部不穿插〕→外侧丘系→侧膝状体→听放射→颞上回、颞横回。低音调组分分布于听皮层的前外侧,高音调组分分布在后侧。  3.平衡感觉 人体的平衡感觉主要与头部的空间方位有关。这取决于四种传入信息:①前庭感受器的传入信息;②视觉的提示;③关节囊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④皮肤的外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4.嗅觉和味觉:嗅觉皮层在边缘叶的前底部,两侧嗅皮层不对称;味觉皮层在中央后回底部。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存在α、γ和β运动神经元,脑干的脑神经核〔Ⅰ、Ⅱ、Ⅷ对脑神经核除外〕存在脑运动神经元。  〔1〕α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承受来自四肢、头面部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处的外周传入信息,也承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直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它们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会聚到运动神经元的各种冲动的作用:①引发随意运动;②调节姿势,为运动提供适宜而又稳定的根底;③协调肌群间的活动,使运动得以平稳和准确地进展。  〔2〕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肌,调节肌梭对牵刺激的敏感性。其兴奋性较高,常持续高频放电。  〔3〕β运动神经元:对梭肌、梭外肌都有支配。  脊髓运动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都是乙酰胆碱。  2.运动单位 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有很大差异。  小运动单位: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只支配6~12根肌纤维。  大运动单位: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力,如四肢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支配数目可达2000根肌纤维。  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是穿插分布的,有利于产生均匀的肌力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1.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①概念: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响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spinalshock)。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脏的反射活动均减退以至消失,如骨骼肌的紧性降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特点:以脊髓为根本中枢的反射活动暂时丧失,知觉和随意运动永久丧失。③产生原因: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制作用。不是由于损伤刺激引起的。④恢复: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脏反射活动局部恢复。  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可以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的控制下进展活动的。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既有易化作用的一方面,也有抑制作用的一方面。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reflex)。在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有对侧伸肌反射、牵反射、节间反射等。①对侧伸肌反射:脊动物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伸肌缓和、屈肌收缩,肢体曲屈,称为屈肌反射(flexorreflex)。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但不属于姿势反射。当肢体皮肤受到较强的伤害性刺激时,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其意义在于支持体重,保持身体平衡。②牵反射〔stretchreflex〕  概念: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类型见下表:       腱反射〔tendonreflex〕     肌紧〔muscletonus〕  定义   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反射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反射  突触接替 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  特点   同步收缩,有明显动作      交替收缩,无明显动作  反响   迅速              持久缓慢  机制:  反射弧:感受器:肌梭是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本
本文档为【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5.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dczly68
从事多年财务会计,税务工作的经验
格式:doc
大小:332KB
软件:Word
页数:78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2-01-26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