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年种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种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举报
开通vip

2020年种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0年种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目录第一节30年差距,中国种业仍处黄金期 5一、我国种业市场容量840亿,10年复合增速10% 5二、30年差距,美国经验可为他山之石 8第二节政策红利催化,行业格局临巨变 12一、监管收紧,市场秩序向好 12二、审定改革,品种释放加速 13第三节技术升级,种业龙头加速崛起 15一、技术升级是种业增长的核动力 15二、下游需求多元化,技术升级需求长存 19三、品种换代更新,龙头崛起良机 21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渐近,技术红利再现 30五、杂交稻技术出海,潜在空间是中国三倍 33第四节粮...

2020年种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种子行业市场分析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目录第一节30年差距,中国种业仍处黄金期 5一、我国种业市场容量840亿,10年复合增速10% 5二、30年差距,美国经验可为他山之石 8第二节政策红利催化,行业格局临巨变 12一、监管收紧,市场秩序向好 12二、审定改革,品种释放加速 13第三节技术升级,种业龙头加速崛起 15一、技术升级是种业增长的核动力 15二、下游需求多元化,技术升级需求长存 19三、品种换代更新,龙头崛起良机 21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渐近,技术红利再现 30五、杂交稻技术出海,潜在空间是中国三倍 33第四节粮价中期向上,种子销量释放 39一、农产品价格影响作物种植面积,进而影响种子需求 39二、国内粮价中期支持种子销量释放 41第五节并购纵深推进,中国孟山都现雏形 43一、并购驱动美国种业集中化程度提升 43二、并购有助于成本控制、形成协同优势 45三、近年来国内种企开始积极并购整合 48第六节“两杂种子”市场预估:复合增速不低于6% 49第七节重点公司分析 52图表目录图表1:我国种子市场近10年的复合增速为10% 7图表2:我国种子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种子费用端 7图表3:玉米种子和稻种是我国种业的两大板块 8图表4:杂交中稻是稻种市值最大的细分市场 8图表5:2015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约372.3亿美金,近10年复合增速为6.2% 10图表6:美国种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1图表7:我国种业市场化至今仅有不到20年 11图表8:我国种子企业的数量自2011年起大幅减少 12图表9:1996年以来,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面积越来越小,且品种之间差距越来越小 16图表10:绿色通道开通后,水稻品种的国家审定数量增多 16图表11:玉米种子在全球种业的销售占比达40% 18图表12:玉米种子是中国种业最大的销售品类 18图表13:近年来,转基因是全球种业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9图表14:叠加性状种子的价格高于单一性状种子 20图表15:转基因玉米在美国迅速替代非转因玉米 20图表16:优质稻国审品种的数量和占比近年来不断提升,其中杂交稻尤为明显 22图表17:三系杂交稻主要不育系的亲缘关系 24图表18:两系杂交稻主要不育系的亲缘关系 25图表19:我国的杂交水稻主力品种更新换代情况一览 26图表20:国内以华占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稻品种已有68个,其中有9个通过了国审 27图表21:我国的玉米育种经历了四个世代,落后美国一代 28图表22:近60年来,每次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与新种质资源的引入和创新息息相关 30图表23:我国的玉米单交种主导品种经历了6次更新换代 30图表24:我国的5大玉米种群可分为两类 32图表25:中国批准了大量转基因事件的进口 32图表26:我国抗虫性状的研究成果数量世界领先 33图表27:转基因种子投放中国市场的审批过程 34图表28:转基因玉米在巴西的推广速度迅速 34图表29:转基因种子相比普通种子具备溢价 35图表30:中国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研究和应用均远远领先于其他亚洲国家 36图表31:我国的稻种出口量在2100万公斤/年左右 37图表32:我国的稻种主要出口到巴菲越印孟五国 37图表33:截至2014年,杂交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的种植面积占比仅有3.4% 38图表34:隆平高科的国外业务毛利率低于国内 40图表35:荃银高科的国外业务毛利率低于国内 40图表36:美国玉米价格涨跌影响次年播种面积 41图表37:国内玉米价格涨跌影响次年播种面积 42图表38: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上升带动玉米需种量的上升 42图表39:中国稻谷自给自足,进口占比很低 43图表40:国内稻谷价格主要受最低收购价影响 43图表41:1999年我国退出早籼稻保护价收购后,我国稻谷种植面积连续4年下滑 44图表42:截至2017年4月17日,国内玉米价格已低于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 45图表43:08-15年全球种业巨头仍在不断并购 46图表44:美国种业集中度在上世纪末期持续提升 46图表45:研发一个新的转基因作物事件平均需要1.36亿美金 47图表46:研发一个新的转基因作物事件平均需时13.1年 48图表47:孟山都通过不断的并购获取技术、种质资源和销售渠道 48图表48:近年农达种子推广面积和收入持续增长 49图表49:近年孟山都的草甘膦收入仍在持续增长 49图表50:籼稻的种子费用复合增速在12%左右 51图表51:我国稻谷种植的种费比低于5.5% 52表格目录表格1:与其他作物种子相比,水稻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种植面积更大、商品化率和毛利率更高 8表格2:我国水稻种子市场中,杂交中籼稻是市场价值最大的细分市场 8表格3:我国已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大田作物仅4类 10表格4:全球种业普遍采用的育种技术分为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两大类 11表格5:我国种业前5大种企的市占率仅11.46%,远低于国际种业的60.75% 12表格6:与美国相比,我国种业自种植端分得的利润较薄 12表格7: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87文本与1991文本的对比 13表格8:以单一不育系Y58S为母本育种得到的品种总推广面积可超过1790万亩 14表格9: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的主要内容 14表格10:绿色通道开通后,水稻国审品种中适宜华南、长江上游地区的品种数量明显提升 16表格11:2015年全球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 16表格12:1996年至2014年,转基因作物产生的累计经济效益达1500亿美金 18表格13:转基因技术为种子价格带来格外增长 18表格14:新国标优质稻谷质量标准GB/T17891-1999的主要内容 20表格15:籽粒直收”与人工收获、机械收穗的模式相比更具成本优势 22表格16:1996年以来,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水稻品种 23表格17:主要三系杂交稻品种由珍汕97A及其衍生的不育系与明恢63及其衍生的恢复系组配 23表格18:过去15年的主要两系杂交稻品种可分为三代 24表格19:以华占为父本的杂交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显著提高 26表格20: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的优缺点分析 28表格21:我国玉米育种不同时期的品种、种质资源及单产变化 30表格22:中央一号文件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 33表格23:国内水稻种企积极采取不同模式开拓海外市场 36表格24:南亚及东南亚7国的杂交稻种子市场的潜在空间有397亿 38表格25:中国杂交稻种子出口政策在逐步放松 40表格26:2017年,国家首次全面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 43表格27:中国玉米的供需平衡表 44表格28:前三大种企的销售额占全球种业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 45表格29:随着法规监管等的加强,每个转基因事件在不同研发阶段需测试的样本(基因/转化子/事件)数量也显著增加 47表格30:近两年来种业巨头频频并购重组 48表格31: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推动种子企业进行并购重组 49表格32:近3年中国种业频繁发生并购重组事件 49表格33:国内杂交水稻种子的未来市场空间测算 51表格34:国内玉米种子的未来市场空间测算 52第一节30年差距,中国种业仍处黄金期一、我国种业市场容量840亿,10年复合增速10%2015年,我国的种子行业市场容量约840亿,约相当于北美种业销售额(164.45亿美金)的73.6%。我国种子市场近10年的复合增速约10.0%,其中8.9%由种子费用的增长贡献、1.0%由种植面积的增长贡献。由于种植面积大、商品化率和毛利率高,杂交玉米种子和杂交水稻种子(“两杂种子”)成为了我国种业市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市场价值分别达287亿和125亿,占比分别为34.2%和14.87%。按照种植品种的不同,水稻种子市场可分为常规稻种市场(主要是粳稻、常规早籼稻、常规晚籼稻)和杂交稻种市场(主要是杂交早籼稻、杂交中籼稻和杂交晚籼稻)两部分,其中杂交中籼稻是占比最大的细分市场,其市场价值约84亿元,占水稻种子市场价值的46%。图表1:我国种子市场近10年的复合增速为1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2:我国种子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种子费用端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3:玉米种子和稻种是我国种业的两大板块资料来源:农技推广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4:杂交中稻是稻种市值最大的细分市场资料来源:农技推广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1:与其他作物种子相比,水稻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种植面积更大、商品化率和毛利率更高资料来源:农技推广中心,公司公告,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注:大部分毛利率数据来自相关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数据的均值,仅大豆和油菜由于样本数较小、偏差较大,故而以范围值呈现。表格2:我国水稻种子市场中,杂交中籼稻是市场价值最大的细分市场资料来源:农技推广中心,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作物收益汇编,草根调研,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二、30年差距,美国经验可为他山之石从行业市场化的时间来看,我国的种业较美国起步要晚。美国种业自1970年起开始随着品种和专利保护法的完善而进入高速成长期。1970年,美国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对有性繁殖(如杂交等)的植物品种进行保护,使得杂交育种得到的新品种能够最大程度获利,激发了企业自主育种的热情,育种主体开始由公立机构和高校向企业转变。图表5:2015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约372.3亿美金,近10年复合增速为6.2%资料来源:USDA,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我国种业自建国后直至1980年,均采取计划管制的模式,由政府向农民供种。自1980年开始,政府逐渐取消对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计划管制,而主要农作物的种子仍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自2000年《种子法》施行起,我国的种业才真正走向市场化,各类民营种子企业纷纷成立,外资种子公司也开始进入我国。因此,从时间维度上看,2000年的我国种业可粗略对应美国种业的1970年。图表6:美国种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资料来源:USDA,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7:我国种业市场化至今仅有不到20年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从技术维度来看,我国种业以杂交技术为主,尚未实现对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目前全球种业普遍采用的育种技术分为杂交和转基因两大类。杂交种子相比于普通种子来说,会因为杂交优势而展现出产量增加、抗逆性增强等优良性状,并且杂交种子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而影响大田表现,农民一般无法自己留种,而需要每年重新购买种子,所以杂交种子的商品化率非常高,可达到100%。与杂交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通过对外源基因的引入,赋予植物额外的性状表现(如抗虫、抗除草剂等),但是其对植物基因的变动更为精准,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育种。目前,我国的大田作物中,仅有棉花实现了转基因品种的种植。国内种业市场的两大组成板块(玉米种子和水稻种子)仅依赖杂交技术实现性状改善和价值附加,大豆种子更是依赖常规自交育种,而未能如美国的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那样完成第二轮转基因技术革命。表格3:我国已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大田作物仅4类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4:全球种业普遍采用的育种技术分为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两大类资料来源: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我国种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自2011年我国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 管理办法 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稽核管理办法下载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下载商业信用卡管理办法下载处方管理办法word下载 》,通过对注册资金等的限制提高种业市场准入门槛后,种子企业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截至2016年,全国种子企业的数量由2010年的8700家下降46%至4660家。但是,无论是从行业龙头的销售规模还是市占率角度,我国种业相对国外种业而言仍然“小”而“散”。2015年,国内种业的前5大种企销售额达70.61亿元,远小于国际前5大种企226.17亿美金的销售规模。而国内前5大种企的市占率仅11.46%,也远低于国际种业的60.75%的水平。图表8:我国种子企业的数量自2011年起大幅减少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5:我国种业前5大种企的市占率仅11.46%,远低于国际种业的60.75%资料来源:农技推广中心,PhillipsMcdougall,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从产业链价值角度,我国种业的定价权较低,自种植端分得的利润较薄。具体表现为:1)种费比水平低。以玉米种子为例,我国的种费比(种子费用在总种植成本中的占比)仅5.2%,远低于美国的15.0%。2)种子费用的复合增速低。在美国过去的十年内,玉米的种植总成本复合增速达5.7%,仅种子费用(9.6%)、肥料费用(7.1%)和土地成本(6.7%)等少数几项的复合增速高于总成本增速。其中种子费用的复合增速最高,即美国玉米种植成本上升的大部分利润都被种子企业获得。而在中国,中国玉米种植成本上升的大部分费用被农户(人工成本)和土地所有者(土地成本)获得,种子费用的十年复合增速仅8.7%,低于种植总成本的增速(10.7%)。表格6:与美国相比,我国种业自种植端分得的利润较薄资料来源:USDA,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注:计算美国的十年复合增速时已排除汇率因素。第二节政策红利催化,行业格局临巨变一、监管收紧,市场秩序向好种子法的修订对于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加强,有利于企业的研发优势在销售端变现、并形成垄断优势,从而实现品种销量和毛利率的提升。我国1997年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但78年文本与发达国家通行的91版本相比,对新培育的植物新品种没有区分原始品种和实质性派生品种,对品种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有限,导致我国育种存在修饰性、模仿性品种较多、同质化问题严重的问题。而2015年《种子法》的修订则通过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的概念,堵住了“窃取”种子亲本后稍加更改即可作为合法新品种出售(如扬两优6号和丰两优1号)的法律漏洞,更好的保护了企业研发创新的成果,从而有利于形成研发带动销售、销售利润反哺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同时,在品种权保护力度加强背景下,拥有先进独家技术、或种质资源储备的企业则有望凭借技术/资源优势推出独家品种,形成垄断优势。以杂交稻种为例,以往由于不育系、恢复系等育种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主要来源于科研院所,各家企业均可使用,因此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单一亲本所组配的品种总推广面积虽大,但是单个品种的最大面积则天花板较低。例如,以不育系Y58S为母本所组配的杂交稻品种在单个销售季的总推广面积超过1790万亩,但最大的单品Y两优1号的巅峰推广面积仅565万亩。而种子法修订之后,研发实力领先的企业则有望凭借独家亲本组配系列品种,实现销量增长。同时,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巩固了改良品种的技术壁垒,使得改良品种得以实现高定价,因此品种的毛利率也有望相应提升。对比美国自1970年完善品种和专利保护法后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法制的完善有望奠定中国种业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基石。表格7: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87文本与1991文本的对比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8:以单一不育系Y58S为母本育种得到的品种总推广面积可超过1790万亩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注:由于农技推广中心的推广面积数据不包括10万亩以下的小品种,所以实际总推广面积高于表格中所列数字。二、审定改革,品种释放加速2014年我国针对水稻和玉米的品种审定开通绿色通道,品种释放由审定制向备案制靠拢,利于种企批量推出新品种,推动销量增长。在过往的政府审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由于审定名额有限,研发型龙头种企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只能每年用一两个针对最主要市场的优秀品种去争取名额。而2014年起开通的绿色通道,允许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自行测试自育品种,上交测试数据给相关部门审定认证后,即可作为国审品种进行销售。绿色通道的放开使得研发型龙头种企能够针对不同市场批量推出新品种,有利于其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表格9: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对于研发优势明显的水稻种子企业来说,绿色通道的利好意义更为明显。一方面,从1996年起,杂交水稻开始由“大品种时代”逐渐转为多品种开花的局面,水稻种子企业依赖单品放量的增长模式开始受限。典型表现是年推广面积排名前3名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面积越来越小,且品种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原因在于:1)由于播种时间和地理条件的多样性,水稻种子的广适性较低,适宜种植的区域较小,不像玉米种子可能同时在黄淮海和东北两大主产区均有优秀的大田表现(如先玉335)。2)国内育种技术的进步带动品种种类的增加,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年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杂交稻品种数量持续增加,由1996年的133个增加到2014年的571个。3)国家意志在品种推广端的影响退去。目前,单个水稻品种的最大推广面积基本稳定在600万亩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审定指标的稀缺性,过去种子企业集中推广其优势区域的品种(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对于其他区域(如华南)开拓较少。绿色通道的开通,利于研发型稻种企业通过优势品种数量的增加、市场区域的提升以实现销量的增长。品种增长由依赖大单品放量的模式转为系列产品团队作战的逻辑,销售天花板上移。由于绿色通道的测试需时至少2年,因此14年开始进入绿色通道的第一批品种从2016年起开始通过审定。2016年,13个新的水稻品种经绿色通道通过国家审定,带动水稻品种的整体审定数量增长24.5%。其中,适宜长江上游地区、华南地区的品种数量明显增多,分别增长2.1倍、3.3倍。图表9:1996年以来,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面积越来越小,且品种之间差距越来越小资料来源:全国农计推广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10:绿色通道开通后,水稻品种的国家审定数量增多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10:绿色通道开通后,水稻国审品种中适宜华南、长江上游地区的品种数量明显提升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第三节技术升级,种业龙头加速崛起一、技术升级是种业增长的核动力我们认为技术升级是驱动种子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具体表现在:1)技术含量高的作物种子市场价值更大。从国际市场来看,玉米种子是全球种业市场销售额最高的品类,其2015年占比高达40.3%。小麦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1.26倍,其种子的销售额却只有玉米种子的16.2%。原因正在于玉米种子已实现了杂交和转基因两轮的技术革命,而小麦则因为育种技术的限制(小麦是异源六倍体,遗传背景复杂,较难进行遗传改良),现在尚未实现商业化的杂交育种或转基因育种。国内种业市场的构成也展现出类似的特性,表现在普及了杂交技术的玉米种子为最大销售品类。小麦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63.3%,而其种子的销售额仅为玉米种子的53.6%。表格11:2015年全球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资料来源:PhillipsMcdougall,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11:玉米种子在全球种业的销售占比达40%资料来源:Wind,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12:玉米种子是中国种业最大的销售品类资料来源:Wind,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2)新技术(转基因)驱动全球种业市值的增长。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起开始商业化。近15年来,全球种业的市场价值由2001年的16.75亿美金增长至2015年的372.3亿美金,平均复合增速达5.6%。其中转基因种子的15年复合增速高达14.0%,而非转基因种子的15年复合增速仅1.7%。图表13:近年来,转基因是全球种业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资料来源:PhillipsMcdougal,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从而实现新技术种子的溢价和面积替代,是技术升级得以驱动种业增长的核心原因。以转基因为例,该技术可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采用转基因作物可使化学农药(主要是杀虫剂)的使用率降低了37%,作物产量提高了22%,农民利润增加了68%。1996年至2014年,转基因技术共减少5.835亿公斤杀虫剂活性成分的使用,使作物产值增加1500亿美元。而农民种植收益的提升可反哺到种业,带来种子价格的上涨和新技术种子面积的提升:1)种子价格的上涨: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之前,美国的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仅4.8%,而1996年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之后,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8%。另外,转基因品种中,技术含量更高、功能更丰富的叠加性状种子定价也高于单一功能的抗虫(或抗除草剂)性状种子。2)新技术种子面积的提升:在美国,转基因玉米不断替代非转基因玉米,其种植占比持续增长。截至目前,美国有超过97%的玉米种植采用转基因种子。表格12:1996年至2014年,转基因作物产生的累计经济效益达1500亿美金资料来源:Brooks&Barfoot,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13:转基因技术为种子价格带来格外增长资料来源:CFS&SOS,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14:叠加性状种子的价格高于单一性状种子资料来源:PhillipsMcdougall,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15:转基因玉米在美国迅速替代非转因玉米资料来源:Context,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二、下游需求多元化,技术升级需求长存种植户等下游需求趋于多元化,例如节省人工、米质优等。受土地流转带动的种植规模化提升、粮食收储政策改革的影响,农户在选择种子时,在价格因素之外,对品种性状表现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种子的品种性状主要分为两大类:1)投入性状:如抗虫性、抗逆性、=抗病性、抗除草剂等;这类性状表现影响农户的农药、人工等成本投入,间接影响产量/收入;2)产出性状:如高产、氮利用效率提升、抗旱、高油等;这类性状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进而影响农户收入。长久以来,粮食的大宗商品属性(统一定价)决定了农户在种子的挑选上以追求高产为主,兼而关注抗虫抗病等投入性状。我们认为高产、高抗性仍然会在未来继续成为影响种子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但不再是唯一标准。目前种植链上下游的新变化使得种植户对种子的性状有了新的需求,具体来看:水稻种子关注米质改善、制种成本的降低:1)加工消费端对于稻米食味性的需求提升,带动水稻种子在米质上的升级换代。我国的稻米主要用于食用,深加工(米粉等)用量占比较低。近年来我国稻米的供给日趋充足,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稻米食味性的要求逐渐提高,部分大米加工企业相应对优质米实行加价、不限量收购的采购政策。而影响稻米食味性的因素,主要有a)直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米饭的硬度越大、黏度越小)、b)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越高,米饭的黏性、弹性越差)、c)脂肪酸含量(脂肪酸含量的增加会影响食味性,这是陈化米的食味性严重下降的原因)、水分等。稻米品种、环境等因素均对稻米的食味性产生影响,其中稻米品种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受加工消费端需求的影响,农户出于售粮难易程度及经济效益的考虑,在种子选择上对米质的要求提高。受下游需求转变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水稻种业正经历品种的更新换代,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审定数量上,三等及以上等级米质的杂交稻国审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占比也提升到接近常规稻的水平(58%);另一方面,米质优良的品种在种子销量上爆发力强、增长迅速。例如,晶两优华占在通过审定后推广的第一年即达到200万公斤左右的销量。表格14:新国标优质稻谷质量标准GB/T17891-1999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16:优质稻国审品种的数量和占比近年来不断提升,其中杂交稻尤为明显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2)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推动了近年来“籼改粳”的风潮,造成杂交稻种植面积下降(主要是早稻),对杂交稻种市场形成冲击。根据我们的草根调研,曾经早稻种植中杂交稻的占比突破了52%,目前下降至30%左右。原因在于:首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加上机插推广率不高,导致直播种植方式取代原本先育秧后插秧的方式开始流行;然后,直播的用种量较大,尤其是早稻的播种时间较早、气温较低,若发生寒潮容易导致烂秧,因此农户往往会多用种(亩均用种量往往达5-7.5公斤);而杂交稻种的价格高于常规稻种,且常规稻种可以留种,因此农户往往出于种子成本的考虑而选择种植常规稻。我们认为,杂交稻种的高价格主要由于其制种成本较高所致。未来,制种成本下降从而更具价格优势的杂交稻种有望脱颖而出。玉米种子关注稳产性、籽粒直收:1)玉米价格政策改革背景下,短期来看,种植户对于种子性状的稳产性要求提升,中长期来看,口感佳、耐储存、高油适宜深加工等性状要求将会提升。受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及高位库存的影响,我国的玉米价格自14年起开始下跌,目前仍处于低谷。粮价的低迷使得农户在购种时选择趋于两极化(低价品种、或高价优质稳产品种),以规避收益风险。因此短期来看,具备稳产高产性状的优势品种仍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以登海605为代表的品种销量表现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其在15/16销售季的推广面积逆势增长了20%左右。中长期来看,原有收储体制之下,产量是衡量一个品种好坏的唯一指标,玉米品种不同特性(如高油适宜玉米油深加工、耐储存等)并没有表现出该有的溢价。随着玉米价格市场化的机制完善,预计不同用途品种将在市场价格调节下影响农民种植。2)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推动玉米机播机收需求的提升,“籽粒直收”型玉米种子成为新趋势。所谓“籽粒直收”,就是省略果穗收获、晾晒和脱粒的环节,以机械直接收获籽粒。与人工收获、机械收穗的模式相比,“籽粒直收”由于可节省人工、作业时长而更具成本优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欧美等国家推广,但在我国的推广仍需要品种的配合。一般来说,“籽粒直收”玉米需具备以下特点:1)籽粒含水量低,以降低籽粒破碎率、减少产量损失;2)后期抗倒伏能力强;3)脱水速度快;4)耐密植,以提高“籽粒直收”的比较经济效益。其中前三个特点在旧的人工收获模式下并不是育种的关注重点,因此传统的玉米品种与“籽粒直收”的模式匹配度仍不够。目前以中种、联创为代表的玉米种企已先行开发“籽粒直收”适宜品种。表格15:籽粒直收”与人工收获、机械收穗的模式相比更具成本优势资料来源:农民日报,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受日益多元化的下游需求驱动,我国种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升级,提供适宜品种。从技术升级角度,我们短期看好国内杂交品种的更新换代,中长期关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和杂交稻技术出海。三、品种换代更新,龙头崛起良机水稻第4代品种崛起以推广面积第一的品种为标准,近20年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6年到2001年,三系杂交水稻优势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品种父本大多为明恢63及其衍生系,母本多为珍汕97A及其衍生系,代表性品种为汕优63,该品种保持第一大品种的地位长达十余年。同一时期,珍汕97A的衍生不育系和明恢63的恢复系组配的多个品种(如冈优22、汕优多系1号、冈优725等)也展现出优秀的推广成绩。表格16:1996年以来,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水稻品种资料来源: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17:主要三系杂交稻品种由珍汕97A及其衍生的不育系与明恢63及其衍生的恢复系组配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17:三系杂交稻主要不育系的亲缘关系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至今,两系水稻优势时期。代表性品种有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扬两优6号、Y两优1号和深两优5814。这一时期大品种的不育系基本都是农垦58S衍生的不育系,而恢复系基本都是扬稻6号(9311)。其中,按照不育系进行划分,过去15年的两系水稻品种可分为三代:1)第一代:代表性品种为两优培九,其不育系为培矮64S;2)第二代:代表性品种为丰两优1号、扬两优6号和新两优6号,其不育系为广占63S及其衍生系;3)第三代:代表性品种为Y两优1号和深两优5814,其不育系为Y58S。图表18:两系杂交稻主要不育系的亲缘关系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18:过去15年的主要两系杂交稻品种可分为三代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2016年起,以华占为父本(即恢复系)、C815S、隆科638S、晶4155S等为母本的两系稻品种正凭借高抗稻瘟病等优势而迅速崛起,有望成为第四代大品种。由于以往三代的两系稻品种均为母本改进而父本不变,导致稻瘟病严重、品种单产潜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华占是以引自马来西亚的SC02-S6为基础材料,经过反复测交与系统选育而成的恢复系,与9311恢复系相比亲缘关系较远。我们看好华占组配的两系稻成为第四代大品种的依据来自两方面:1)华占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明显改善。目前,以金色农华、广东农科院和隆平高科为首的国内机构已经利用华占恢复系组配有68个杂交稻品种,其中有9个通过了国审(包括6个三系稻和3个两系稻)。与前三代的大品种相比,这9个品种的稻瘟病综合指数、稻瘟损失率最高级级数明显下降,而这两个指标越低代表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越高,即华占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明显提高。2)华占类两系稻品种(如C两优华占、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在单产、米质和广适性上明显提升。事实上,最早利用华占组配的国审品种是2008年的三系稻天优华占,之后在13年也有多个三系华占类品种通过国审,但均未形成趋势性大品种。我们认为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三系华占品种与以往的三系稻品种(如五优308)相比,在单产和米质上均不具明显优势、且存在制种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直到C两优华占、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这些两系华占品种分别在13、15年推出后,华占类品种才开始进入大规模推广的爆发期。图表19:我国的杂交水稻主力品种更新换代情况一览资料来源:农技推广中心,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20:国内以华占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稻品种已有68个,其中有9个通过了国审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19:以华占为父本的杂交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显著提高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注:灰色底色部分为参照老品种。玉米第7代品种待发从品种改良的技术手段来看,我国的玉米育种经历了四个世代,最近60年停留在单交种世代,落后美国一代。具体来看:1)1990年到1949年,农家种世代。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刚刚启蒙,品种“多乱杂”,全国玉米平均单产仅64公斤/亩左右。2)解放初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品种间杂交种世代。在对农家种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科研院所开展了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工作。玉米单产增长约30%至90公斤/亩左右。3)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双交种世代。玉米单产提升28%左右至115公斤/亩。4)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单交种世代。性状更整齐、杂交优势更强的单交种取代双交种,成为主流。玉米单产增长3倍以上至398公斤/亩左右。从时间来看,我国开始单交种玉米育种的时间与美国基本接近,但是后者自1996年已进入转基因玉米世代,因此我国的玉米育种落后美国一代。图表21:我国的玉米育种经历了四个世代,落后美国一代资料来源:USDA,国家统计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20: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的优缺点分析资料来源: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协会,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以推广面积第一的品种为标准,我国的玉米单交种育种经历了6次更新换代,每一次的更新换代与美国种质资源的引进及创新息息相关。对美国种质资源的获取、分离、血缘判断及新品种的推出速度决定了国内玉米种企能否在一定时期及区域获得领先地位。具体来看:1)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代表性品种为新单1号。该时期我国育种由双交种向单交种转变,种质资源以本土种质类群(以下简称种群)为主。2)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源于美国的Mo17自交系被引入到中国,自330等二环系也在国内选育得到,国外种质资源开始被应用到国内育种中,形成了以本土种群金皇后、获白、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来种群Lancaster五大种群为主的育种格局。该阶段的主导品种为中单2号,其亲本是Mo17和自330、均属于Lancaster种群。全国玉米的单产增长约46.4%至205公斤/亩。3)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获白、金皇后等本土种质逐渐消失,我国开始大量利用美国杂交种选育二环系,改良Reid种群开始在国内形成。80年代末,以塘四平头、Lancaster、改良Reid和旅大红骨四大种群为主导的育种格局开始形成。该时期的代表性品 种为丹玉13、掖单2号等,其中丹玉13是Lancaster种群的Mo17Ht自交系和旅大红骨种群的E28自交系杂交而成,掖单2号是改良Reid种群的自交系与塘四平头种群的自交系杂交而成。全国玉米单产提高47.8%至205公斤/亩。4)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选育和应用紧凑型玉米,以掖478(属于改良Reid种群)为亲本育成的掖单13成为该时期的代表性品种。全国玉米单产在该时期增长幅度不大,约增长7.3%至325公斤/亩。5)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我国育种单位自P78599等美国商业杂交种中选育得到的PB种质类群开始运用到生产中,种质资源进一步拓宽,成功解决了玉米生产上的部分抗病问题。该时期利用的主要种质为改良Reid、旅大红骨和PB种群,代表性品种为农大108,其亲本分别为PB种群的X178和改良Reid种群的黄C。受粮价低迷导致农民减少田间投入的影响,该时期的玉米单产变化不大,基本上徘徊在320公斤/亩左右。6)2004年至今,育种理念从株型选择拓展至耐密性育种、适宜简化栽培管理和机械化作业。种群利用上,形成了以改良Reid和塘四平头为主,PB和Lancaster为辅的格局,而旅大红骨种群由于晚熟、不耐密植等特性,其利用比例急剧下降。该时期的代表性品种为郑单958和先玉335,其中郑单958的亲本是郑58和昌7-2、分别属于改良Reid和塘四平头种群。该时期的玉米单产增长约24.3%至398公斤/亩。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新的外来种质资源(种群/突破性自交系)的引入,都可带来至少一次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全国玉米单产增长25-50%。另外,平均每7年发生一次更新换代。图表22:近60年来,每次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与新种质资源的引入和创新息息相关资料来源: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协会,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23:我国的玉米单交种主导品种经历了6次更新换代资料来源: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协会,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21:我国玉米育种不同时期的品种、种质资源及单产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协会,国家统计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制约新一代玉米大单品诞生的难点主要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组配效率较低,而不是种质资源的丰富性。目前美国使用频率较高、对其育种贡献较大的Reid和Lancaster种群早已引入中国并相应改良,其他的种群资源也通过外资在华公司等多种途径进入中国。而造成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组配效率低主要有两个原因:1)对于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认识不清。总体来说,我国近60年玉米育种运用的种质资源主要包括5大种群,可分为两类:A类(改良Reid、旅大红骨)、B类(PB,Lancaster、塘四平头)。只有合适的材料反式杂交(即A类材料与B类材料杂交),才容易得到优质组合。但是,由于我国执行的是品种和自交系保护法、利用其他公司的杂交品种选育二环系不属违法,因此我国在种质资源的扩充过程中大量运用杂交种选系、而非直接运用商业自交系,导致玉米种群的划分混乱(A类种质中留下许多对立的B类种质,例如PB含有少量Reid、改良Reid含有少量Lancaster等),影响到了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2)缺乏商业化育种体系。所谓商业化育种,是指在明晰自交系之间的亲缘关系后,以配合力为核心,改良种质和种群,提高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获得优势品种。如果说传统经验式育种是“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那么商业化育种就是“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勤践以验之”。由于不依赖目测选择,而是基于数据育种,因此商业化育种体系具有可持续性高、投入产出效率高的优势。而经验式育种的产出则具有偶然性,使得品种的更新换代不可控。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公司有望率先育出新一代玉米大单品、并持续推出优秀的新品种。图表24:我国的5大玉米种群可分为两类资料来源: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协会,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渐近,技术红利再现抗虫玉米预计将成为我国继抗虫棉之后下一个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原因有三:a)中国政府推广转基因的既定路线是“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棉花属于非食用经济作物,而玉米和大豆属于间接食用经济作物。b)玉米在价格政策改革之后与国际接轨后,需要良种技术以降低种植成本。c)我国在抗虫性状的研发和应用上具有优势。转基因棉花用的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虫性状。另外,近年来我国在抗虫性状上的研发实力已与美国匹敌。图表25:中国批准了大量转基因事件的进口资料来源:ISAAA,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26:我国抗虫性状的研究成果数量世界领先资料来源:ThomsonInnovation,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预计国内企业的品种储备进度是决定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时间的关键因素。我国每年进口大量美国玉米(93%以上都是转基因),因此生物安全并不是国内不放开转基因商业化的原因。暂时未放开转基因产业化的真正原因是国内育种水平远不及跨国种业公司,若贸然放开转基因,则可能令我国种业市场被外资企业以技术优势冲击。即,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必定是从我国自主研发的品种开始。转基因玉米最早19年商业化。与杂交玉米种子不同,转基因玉米需要先经过安全评价,获得生物安全证书,才可以申请品种审定,并进而商业化。在中国,一个转基因事件由实验研究阶段筛选获得后,从申请中间试验到获批安全证书,最快需要大概4-8年的时间。据草根调研,目前国内已有5家企业(大北农、奥瑞金、农科院作物所&垦丰,浙江大学&荃银高科,中国农大&中种集团)进入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安全证书申请阶段,如果明年获批,最早19年可以通过审定并在当年四季度开始贡献业绩。另外,政府已多次表态要在“十三五”期间(2016-2020)放开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图表27:转基因种子投放中国市场的审批过程资料来源:农业部,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22:中央一号文件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资料来源:国务院,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预计5-10年的时间内,转基因玉米在中国的推广率可达75%。梳理转基因玉米在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的推广进度后,我们认为开始推广的时间越晚,推广速度越快。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商业化转基因玉米的国家,推广12年后转基因玉米的覆盖率达到75%。而在08年开始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巴西,75%的覆盖率仅花费了5年时间。如果中国在19年开始种植转基因玉米,不排除推广速度较巴西更快的可能,但考虑到种子企业营销推广的能力可能不达预期、被批准商业化玉米的种质资源可能存在广适性局限的风险,我们保守预计5-10年时间内,转基因玉米在中国的推广率达到75%。图表28:转基因玉米在巴西的推广速度迅速资料来源:PhillipsMcdougall,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29:转基因种子相比普通种子具备溢价资料来源:PhillipsMcdougall,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五、杂交稻技术出海,潜在空间是中国三倍技术优势为剑,看好杂交稻种子制霸海外市场我国在杂交稻育种上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可用于开拓南亚及东南亚市场。我国在杂交稻种育种上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1)起步较早,经验丰富。无论是研发还是应用,我国在杂交水稻上均领先其他亚洲国家20年左右。具体来看,我国从1964年即已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并在1976年成功将杂交稻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水稻生产。而国际水稻研究所从1977年才开始启动杂交稻水稻研究项目,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才育成杂交稻亲本和品种并向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进行技术和材料转移。直至20世纪90年代,其他亚洲国家才陆续成功将杂交水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2)种质资源丰富,可提高其他亚洲国家水稻的遗传背景多样性。目前南亚和东南亚种植的杂交水稻有80%是利用国际水稻所的亲本所培育,且母本局限在IR58025A和IR68897A等几个不育系,父本也几乎都来自于国际水稻所的品系。较为单一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使得南亚和东南亚现有杂交稻的杂种优势不明显,增产幅度(9-12%,1.0-1.2吨/公顷)低于中国(15%以上)。而中国的杂交稻亲本资源较为丰富,三系杂交稻利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籼和国际水稻所的中晚籼优势群组,两系杂交稻则利用了籼粳稻的杂种优势,在国内育种中避免了双亲遗传同质化的问题,如出口到其他亚洲国家,也可与其亲本材料形成差异,提高杂种优势。3)单产较高。受益于杂交水稻的高产优势,我国水稻的平均单产水平(4.8吨/公顷)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吨/公顷)、及其他稻谷主要种植国家(如印度越南泰国等,约1.9-3.6吨/公顷)。图表30:中国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研究和应用均远远领先于其他亚洲国家资料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我国的杂交水稻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主要有两种方式、三种模式。两种方式分别是:1)种子贸易:即“国内研发-国内制种-国外销售”的模式,直接出口杂交水稻种子到国外。2014-2016年,我国的水稻种子出口量在2100万公斤左右(约占国内制种量的8%左右)。其中,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是我国稻种出口的主要国家。2)对外投资:即通过设立境外公司的形式,在国外直接进行种子的繁殖和销售,其中根据研发基地的选址不同,对外投资的方式又包括“国内研发-国外制种-国外销售”和“国外研发-国外制种-国外销售”两种模式。与种子贸易的方式相比,对外投资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利用南亚及东南亚的劳力成本优势、并针对当地市场进行本土化品种开发,成本更低、品种更优,尤其适合于开拓印度等不允许直接进口杂交水稻种子的国家。目前国内的水稻龙头种企中已有多家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方式。图表31:我国的稻种出口量在2100万公斤/年左右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农技推广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图表32:我国的稻种主要出口到巴菲越印孟五国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表格23:国内水稻种企积极采取不同模式开拓海外市场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海外潜在市场约397亿元,相当于3个中国市场目前,南亚及东南亚7国的杂交稻种子市场空间约46亿元。亚洲其他国家中,杂交水稻的主要市场包括7个国家: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及东南亚的越南、印尼、菲律宾和缅甸。7国的水稻总种植面积约13.7亿亩,约相当于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倍。但是由于杂交稻的推广率不高(仅5.4%左右),因此目前南亚及东南亚7国的杂交稻种子市场空间仍然有限,约为46亿元左右,约相当于国内杂交稻种子市场的37%。造成杂交稻目前推广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1)推广起步较晚,7国都是从1995年以后才开始大量应用推广杂交稻,比我国晚了20年。2)米质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垩白度高、整精米率低,其中旱季杂交稻与常规稻相比差异不大,但是雨季稻差异明显;另一方面,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不符合当地消费习惯(高直链淀粉含量、中等胶稠度)。由于印度和孟加拉等国采取优质优价的大米收购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因此米质差的特性使得农民容易增产不增收,从而提高了杂交稻的推广难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育种材料的应用。3)抗性差:抗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带来的。一方面,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台风、雨季等气候是国内较少发生的,另一方面,其主要虫害是褐飞虱和螟虫,与国内主要虫害(稻飞虱)有所差异。4)制种产量低,造成杂交稻种的价格较高;例如,菲律宾杂交稻种的制种单产约1吨/公顷,还不到国内制种单产的一半。相应的,菲律宾杂交稻种的零售价约320比索/公斤(约46元/公斤),远高于常规稻种的零售价约40比索/公斤(约5.8元/公斤),因此农民往往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而选择常规稻种。图表33:截至2014年,杂交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的种植面积占比仅有3.4%资料来源:FAO,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南亚及东南亚7国的杂交稻种子的潜在市场约397亿元,三倍于中国杂交稻种市场。由于杂交稻在灌溉设施较好的地区增长较明显、推广较易,我们以灌溉稻区面积作为杂交稻适种面积进行潜在市场空间的测算。目前7国的灌溉田比例在50%左右,杂交稻适种面积约6.4亿亩,按每亩地用种量2公斤折算,对应市场空间约397亿。另外,菲律宾等国仍在积极投建灌溉设施、适宜非灌溉地区的杂交稻品种也在积极研发中,我们认为7国的杂交稻种潜在空间有望持续增长。根据市场需求定位的不同,我们把7国市场分为三大类:1)增产需求国:菲律宾、印尼。这两个国家均为以稻米为主粮,但本国供给无法满足人口增长背景下的需求增长,因此成为大米净进口国,对于水稻单产的提升意愿非常强烈。适宜当地种植的杂交稻种就有机会开拓市场。具体来看:a)菲律宾:2000-2015年,其人口数量的复合增速达1.7%,目前人口约1亿。每年进口稻米180万吨左右,但其人均稻米消费量约131公斤/(人*年),仍低于越南、缅甸等国的200公斤/(人*年)水平。一方面,菲律宾的人口增长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大米消费的需求,而新政府希望在2年内实现大米自给自足,另一方面,目前菲律宾的大米库销比较低(12.8%,仅够一个月的消费),政府有意在6年内提高谷物库存至6个月,因此菲律宾对于水稻单产的提升非常迫切,有利于杂交稻的推广。目前菲律宾的稻田灌溉比例约46%,杂交稻适种面积约3270万亩,预计杂交稻种潜在市场空间约30亿元。b)印尼:2000-2015年,印尼人口数量的复合增速达1.3%,目前人口约2.6亿。每年进口稻米130万吨左右,人均稻米消费量约147.5公斤/(人*年)。2016/17,印尼的大米库销比仅8.8%。2016年,印尼新政府重新指定了提高水稻产量的5年计划,预计将会提振杂交稻种的进口和种植。目前印尼50%的稻田具备灌溉设施,杂交稻适种面积约1.03亿亩,预计杂交稻种潜在市场空间约62亿元。2)米质/抗性需求、市场空间充足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缅甸。这两个国家水稻种植面积居于世界前列,市场空间充足。但这两国的稻米生产已可满足国内需求,为大米净出口国,对于米质的要求较高。另外,印度不允许直接进口杂交稻种子,越南对于杂交稻品种采取强制审定制度,印度和孟加拉国对大米收购采取优质优价的政策、目前的杂交稻大米在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收购价格较常规稻米要低,因此仅本土化开发的、米质较优的杂交稻种有机会开拓市场。我们预计四国的杂交稻种潜在市场空间约292亿元,其中印度是最大的市场,潜在空间约191亿元。3)其他: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水稻种植面积较小,且不以水稻为主粮,但考虑到外交友好关系及贸易往来的因素,巴基斯坦仍属较易开发的市场,潜在市场空间约13亿元。表格24:南亚及东南亚7国的杂交稻种子市场的潜在空间有397亿资料来源:USDA,国家统计局,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预测远期来看,杂交稻种在海外销售的毛利率有望随本土化品种的更新换代、制种成本的降低而上升。目前,杂交稻种在海外市场的毛利率低于国内市场。以上市公司隆平高科和荃银高科的报表来看,其国外业务(以稻种销售为主)的毛利率较国内稻种的毛利率要低15个百分点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制种单产低,造成制种成本较高;2)直接采用种子贸易形式出口的稻种多为国内淘汰品种,另外存在稻种出口的恶性竞争,造成定价较低。2012年,杂交水稻种子国内销售价格为25-28元/公斤,而出口价格仅为17
本文档为【2020年种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大数据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05-2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