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III

举报
开通vip

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III简介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AT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IX、X、XI及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变,使其更易于凝血酶结合,可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检测原理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

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III简介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AT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IX、X、XI及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变,使其更易于凝血酶结合,可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原理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相关。临床意义生理性: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下降。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获得性AT缺乏: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征等。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败血症,因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尤其是弹性蛋白酶有快速中和AT的作用。获得性AT缺乏是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常见原因遗传性AT缺乏: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别为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CRM-患者血浆中AT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左右;CRM+其AT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AT水平增高: AT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抵抗,可用ATⅢ活性检测来确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III检测进行监护。肝素与AT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活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AT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
本文档为【抗凝血酶III】,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婷婷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
格式:ppt
大小:6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2-01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