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

举报
开通vip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     土家族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湘、鄂、渝、黔四省的交界处,处西南溪洞边疆咽喉之地。土家境内溪河纵横,林木幽深,北有巫山蜿蜒,南有武陵横贯,其间有乌江、清江、酉水、澧水等横贯密布。在山环水绕之间便形成了丘陵、山地、溪洞与盆地。几千年来,土家人凭借智慧与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古老而神秘的土家文化。   土家族舞蹈丰富且历史悠久,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日”,汉语为“甩手”、“做摆手”,是土家族的文化标志。...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     土家族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湘、鄂、渝、黔四省的交界处,处西南溪洞边疆咽喉之地。土家境内溪河纵横,林木幽深,北有巫山蜿蜒,南有武陵横贯,其间有乌江、清江、酉水、澧水等横贯密布。在山环水绕之间便形成了丘陵、山地、溪洞与盆地。几千年来,土家人凭借智慧与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古老而神秘的土家文化。   土家族舞蹈丰富且历史悠久,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舞蹈之一,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日”,汉语为“甩手”、“做摆手”,是土家族的文化标志。形成于土家原始先民时期,反映了土家原始先民狩猎、迁徙、生产与生活状况。   一、摆手舞的分类与基本形态   (一)分类。   土家族摆手舞粗犷古朴。按其活动规模分“大摆手”、“小摆手”两种:   1.大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多至千人,一般用于隆重的祭仪。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等宏大场面。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这里地方空阔,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衣服赶来参加。   大摆手活动按传统习俗,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十五。在举行大摆手时,各寨依姓、族或房列队成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在举行大摆手时,摆手场中设有燎架,旁置竹捆,以备照明之用。   “大摆手”整个活动分作三夜来进行,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祀祖先,先有“梯玛”请神,然后将打来的野兽、山禽、家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各寨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锦,手执刀、枪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开始跳“摆手舞”.   2.小摆手。“小摆手”凡在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规模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小坪,立一个小庙(供土王),就成摆手堂。小摆手主要以模拟农事劳作动作为主。   (二)基本动作形态。   “摆手舞”动作丰富,大致有五类。一类是形象性贯串动作,“单摆”、“双摆”、“回旋摆”,这类动作风格突出。二类是劳动生产动作,如“挖土”、“摘包谷”、“插秧”、“踩田”、“打谷”、“挑谷”等。三类是生活动作,如:“打粑粑”、“梳头”等。四类是模仿狩猎动作,如“赶虎”、“打虎”、“射虎”、“耍虎”等。五类是模仿军事活动动作,如“交战”、“三步一致”、“拼刺”、“拉弓射箭”等。   总之,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形态概括起来为:走动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曲膝,全身颤动。   二、土家族摆手舞风格特征   摆手舞历史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1].土家族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风格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一)原生性。   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形成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   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二)祭祀性。   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2].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   “八部大王”传说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神人,是土家族历史上的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由于神力无边,战功显赫,有德于民而成为土家先民崇拜的远古祖先。据史料记载,在酉水沿岸,曾有“八部大王庙”,但在早年已被毁,现存“八部大王之神位”残碑一块。“土王崇拜”是土司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实施后才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其以姓氏为纽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又一形式。土老司,土家语称“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本民族“巫师”.土家人把“梯玛”看作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原始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土司制度时期,“梯玛”是土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以“梯玛跳神”的形式替人消灾除病,祈求吉祥。“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婚丧嫁娶、摆手祭祖、治病消灾等社会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土家先民在进行“摆手舞”祭祖活动中,强烈的表现祭祀崇拜之情,无论是摆手歌还是摆手舞本身都贯穿着祭祀先祖和祈求神灵庇护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土家人用这种歌舞形式来实现“娱神通神”,祈求来年好运的目的。如《摆手祭歌》中唱到:“土王神来土王神,请你快快显威灵,保佑我们得安宁……”   由此可见,在土家摆手舞活动中,无不渗透着祭祀性文化特征。在今天的大型摆手活动开始前,还要先由“梯玛”主持仪式---请神,然后再进行摆手活动。     (三)征战性。   《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可见巴人最早生活于西北地区,后来南迁进入今土家族地区。早期的巴文化出现在今土家族聚居区域内,时间最早,延续时间长,覆盖面大,其文化特征为后来的土家族文化中有较多保留[3].如:巴人劲勇尚武、以虎为族徽、锐气喜舞、信鬼事道等,都能在土家文化中窥见其遗存。   巴渝舞是巴人的战争舞蹈,具有激励士气、振作精神、恐吓敌军的作用。巴渝舞的表演一般要披甲执盾,以锣鼓伴奏,且舞者须唱巴歌,舞姿多为征战中击杀劈刺动作,“锐气凌人”.土家族摆手舞至今保留着古代巴渝舞征战、歌号、鼓乐和引牵连手等方面特色。“每岁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击鼓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谓之摆手。往往通宵达旦,不知疲也。”[4]   认真比较,摆手舞中仍保留着征战性风格特征,在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舞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对”,“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锦。摆时舞者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这算完成一次“摆动”.这时锣鼓狂热的打着“十二月”、“农戏水”等鼓点,表示对凯旋的战士热烈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巴渝舞主要用于军队鼓舞士气,而摆手舞则重在祭祀。而且在摆手舞中至今仍有“大摆”一节,须持长矛、木棍、作斗争姿态。由此可见,摆手舞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保留着“征战性”的风格特征。   (四)审美性。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是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映所构成。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会在舞蹈中的得以遗存(包括动态形象、表演程式、服饰道具、场地等)。摆手舞植根于武陵腹地,是土家人民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1.质朴、厚重之美。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形式规模上看有“大摆手”、“小摆手”;从内容上看,“大摆手”主要表现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战争等宏大场面,表演时舞者手持长矛或齐眉短棍,身披“西兰卡普”,以锦代甲,其舞姿剽悍劲勇,在中间还要穿插“毛古斯”,表现内容除了神话传说、祭山狩猎外还有土家先民生殖崇拜现象。“小摆手”则主要表现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的场面,舞姿轻柔细腻,表演时很少用道具,也没有服饰的限制,表现的生活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如:插秧、打蚊子、抖跳蚤、牛擦背、打糍粑等。   质朴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表演内容表现了土家先民对先祖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祈求五谷丰登的朴素的信念。   2.舞乐结合,自然和谐。《乐论》载:“歌以言志,舞以喧情”.宋代《通志·乐略》谓:“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阐述了音乐与舞蹈密切关系,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结合。摆手舞中既有歌又有舞,还有打击乐伴奏。三者和谐统一,自然流畅。   摆手歌演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土老司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祭祀祖先,民族迁徙等;另一种是表演者自己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反映生产生活的情景。在原始的摆手舞中还有打击乐伴奏形式,伴奏乐器有大鼓和土制大锣,声音低沉、浑厚,气氛庄严。   摆手舞是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现象的一朵奇葩,它的产生发展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成因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用手势、体态来进行交流,人体是保存和表现文化的主要载体[5].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作为土家民族文化,它伴随着土家人民生产生活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特征,成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纵观其风格特征的成因,主要有三:土家族人民特定的地理环境、劳动方式;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   (一)土家族人民生活特定的地理环境、劳动方式对“摆手舞”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成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地理环境便构成了该民族文化生成的基础。一方面,人类本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其生存与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取之于自然,劳动的对象也是自然;此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交互关联[6].   土家族地区属我国西南部山区,聚居在湘鄂渝黔的交界处,这里崇山环绕,河流纵横,森林密布,物产丰富。一方面使土家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频繁,使其具有农耕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土家地区是中原与西南联系的交通要道,使其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流频繁,这种环境决定了土家族文化既有农耕文化的特点又有山地文化特质。   “摆手舞”的动律绝大部分是顺摆(一顺边),即摆右手时出右脚,摆左手时出左脚。膝部弯曲,通常在整个舞蹈活动中膝部都是弯且松驰的,特别是在每一动作的最后一拍,膝部弯得更深一些。手的动作虽多,但摆幅较小,最高不超过肩膀,重拍向上摆,弱拍向下摆,同时双手和上身都保持颤动。“一顺边”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典型特征,它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期间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走一般的平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平衡上。例如背背篓,人们将背篓贴在背上,这样腰部用力最多,身体易于平衡,脚步着地时身体重心移向一侧,两手也随着向一侧微摆,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7].“一顺边”是山地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可见,在摆手舞中我们窥见了其山地文化的特征。   此外,我们还能看见摆手舞的农耕文化的特征,如: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也不少,其中有砍火渣、烧灰、挖土、积肥、种棉花、插秧、割谷、打包谷等。这些动作与土家族人民劳动生活联系密切,是生活动作的总结、提炼与升华。   总之,我们在“摆手舞”中既看见了高原(山地)舞蹈的风格特征,也看见了平原农耕(平原)文化特征。这充分说明“摆手舞”的风格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与土家人民的劳动生活。     (二)土家传统文化对“摆手舞”风格的影响。   历史上曾经有巴文化、中原文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有较大影响。“摆手舞”是土家传统文化的表征,在不同阶段都受到了上述两种文化的影响:   1.巴文化对“摆手舞”风格影响。“巴渝舞”是巴文化表征,“摆手舞”是土家文化的表征。巴渝舞是巴人的战争舞蹈,具有激励士气、振作精神,恐吓敌人的作用。整个巴渝舞的表演一般要披甲执盾,以锣鼓伴奏,且舞者须唱巴歌,其舞姿多为征战中击杀劈刺的动作。   土家族摆手舞至今保留着古代巴渝舞的征战、歌号、鼓乐和引牵连手等方面特色。认真揣摩,摆手舞渗透着巴文化因素的影响: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实为披甲戴盔的演变形式;男女相携、蹁跹进退与巴渝舞中相引牵连手十分相似;且歌且舞与巴渝舞中叫啸歌号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摆手舞中至今仍有“大摆”一节,须持木棍、长矛而舞,足以说明巴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对摆手舞产生的影响如此深刻。   2.中原文化“摆手舞”风格影响。公元前 11世纪,巴人参加了周武王的伐纣战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周时,巴人参加了周朝诸侯的集会,贡献了方物。巴人在与周朝的交往中吸收中原文化,并加以发展。中原文化对土家文化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家族在融合了该地区的汉族人后形成了单一的民族,二是巴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   巫,《说文》解释为:“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两袖舞形。”古代的巫师皆为女性,明清后改为男性,主要职责为以舞降神。清初“改土归流”以来,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移民,中原文化的渗入,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派生出小摆手,即在宗祠前举行。   这些现象说明土家摆手舞既有土家文化的影子,又有中原文化的痕迹。   3.土家族宗教信仰对摆手舞风格的影响。宗教是在人类思维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对自然界一些现象不了解,出于对自然界神秘的敬畏而自己创造出所谓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把这种超自然力作为自己的信仰。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左右一切,包括人的生死和自然界一切事情的发展变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伴随着土家人民的诞生而诞生,并呈现不同特征,影响着土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内容包括崇拜自然,万物有灵,敬奉祖先,信鬼尚巫。摆手舞伴随其过程的始终。   其一,“女神崇拜”与摆手舞。土家族信仰的神是最原始、能干的,是女神。土家族中有一位女生育神,土语称为苡禾娘娘。传说她有一次上山采茶,口渴了,就嚼了口茶叶,回到家中就怀孕了,后生下八个弟兄。弟兄太多无法抚养,苡禾娘娘将八弟兄扔到山里,谁知八弟兄见风就长,靠吃虎奶长大。后被封为“八部大王”,后世为纪念兄弟八人,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八部神庙”,并在其前作“大摆手”及相应的祭祀仪式。关于土家女神崇拜还有一说法:传说,媒嫦(一常说媒山、梅山)原是土家远祖的一位打猎姑娘,她英勇无比,率众多男性上山打猎,每次都满载而归,大家都很敬佩她。一次,一只老虎出山危害百姓,媒嫦前往与其搏斗,最后与老虎同归于尽。此后,土家族围山打猎都要跳摆手舞,以祭女猎神媒嫦。   其二,“白虎崇拜”与摆手舞。土家族人民崇拜白虎,以虎为图腾,史上有“白虎复夷”、“白虎之后”等族称。湘西跳摆手舞,摆手堂神桌要供奉虎或虎皮,跳者要披虎皮(现今没有虎皮。以披土花锦被而代之),过年祭祖也要将虎皮供奉于神桌中央,且禁闻猫声。土老司跳神,手舞五彩柳巾,用这样的虎纹柳巾行法事,才能驱灾除祸,给人们降示预言,以避凶趋吉。   土家族崇拜虎,也有不少模拟虎的动作,如:“立巴若也”其动作是两手前扑,做老虎咬羊状。   (三)“土王崇拜”与摆手舞。   土王崇拜是土家族民间信仰的突出形式,各种形式的土王庙遍及土家族地区,酉水流域有土王庙、三抚宫、土王神堂、摆手堂等。这些庙宇大多是敬奉土司王的。   土王是土家族的历代首领,也是全民族的祖先。元代,实行土司制度后,被封建王朝册封的西南边境地区的土家族地区的土司王均由土家族首领担任,故而“土司王”亦被称为“土王”.在土王庙中,大多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关人”和“田好汉”三人,但也有供奉本地土王。   土家族人祭祀土王的主要时间是在举行摆手舞的前后,在“摆手舞”开头一段是“祭祖”,祭祖的同时要祭土王。摆手队伍先绕土王祠一周,举行祭祀祭祀仪式,然后到摆手堂中按摆手内容依次进行。古人曰:“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   [参考文献]   [1]湖南土家族苗族编写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3][7]段 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乾隆]永顺府志·杂记(卷十二)[M].     [5][6][8]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本篇论文引用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序号]罗岚. 土家族摆手舞风格特征与成因浅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54-58.     (二)土家传统文化对“摆手舞”风格的影响。   历史上曾经有巴文化、中原文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有较大影响。“摆手舞”是土家传统文化的表征,在不同阶段都受到了上述两种文化的影响:   1.巴文化对“摆手舞”风格影响。“巴渝舞”是巴文化表征,“摆手舞”是土家文化的表征。巴渝舞是巴人的战争舞蹈,具有激励士气、振作精神,恐吓敌人的作用。整个巴渝舞的表演一般要披甲执盾,以锣鼓伴奏,且舞者须唱巴歌,其舞姿多为征战中击杀劈刺的动作。   土家族摆手舞至今保留着古代巴渝舞的征战、歌号、鼓乐和引牵连手等方面特色。认真揣摩,摆手舞渗透着巴文化因素的影响: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实为披甲戴盔的演变形式;男女相携、蹁跹进退与巴渝舞中相引牵连手十分相似;且歌且舞与巴渝舞中叫啸歌号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摆手舞中至今仍有“大摆”一节,须持木棍、长矛而舞,足以说明巴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对摆手舞产生的影响如此深刻。   2.中原文化“摆手舞”风格影响。公元前 11世纪,巴人参加了周武王的伐纣战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周时,巴人参加了周朝诸侯的集会,贡献了方物。巴人在与周朝的交往中吸收中原文化,并加以发展。中原文化对土家文化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家族在融合了该地区的汉族人后形成了单一的民族,二是巴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   巫,《说文》解释为:“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两袖舞形。”古代的巫师皆为女性,明清后改为男性,主要职责为以舞降神。清初“改土归流”以来,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移民,中原文化的渗入,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派生出小摆手,即在宗祠前举行。   这些现象说明土家摆手舞既有土家文化的影子,又有中原文化的痕迹。   3.土家族宗教信仰对摆手舞风格的影响。宗教是在人类思维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对自然界一些现象不了解,出于对自然界神秘的敬畏而自己创造出所谓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把这种超自然力作为自己的信仰。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左右一切,包括人的生死和自然界一切事情的发展变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伴随着土家人民的诞生而诞生,并呈现不同特征,影响着土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内容包括崇拜自然,万物有灵,敬奉祖先,信鬼尚巫。摆手舞伴随其过程的始终。   其一,“女神崇拜”与摆手舞。土家族信仰的神是最原始、能干的,是女神。土家族中有一位女生育神,土语称为苡禾娘娘。传说她有一次上山采茶,口渴了,就嚼了口茶叶,回到家中就怀孕了,后生下八个弟兄。弟兄太多无法抚养,苡禾娘娘将八弟兄扔到山里,谁知八弟兄见风就长,靠吃虎奶长大。后被封为“八部大王”,后世为纪念兄弟八人,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八部神庙”,并在其前作“大摆手”及相应的祭祀仪式。关于土家女神崇拜还有一说法:传说,媒嫦(一常说媒山、梅山)原是土家远祖的一位打猎姑娘,她英勇无比,率众多男性上山打猎,每次都满载而归,大家都很敬佩她。一次,一只老虎出山危害百姓,媒嫦前往与其搏斗,最后与老虎同归于尽。此后,土家族围山打猎都要跳摆手舞,以祭女猎神媒嫦。   其二,“白虎崇拜”与摆手舞。土家族人民崇拜白虎,以虎为图腾,史上有“白虎复夷”、“白虎之后”等族称。湘西跳摆手舞,摆手堂神桌要供奉虎或虎皮,跳者要披虎皮(现今没有虎皮。以披土花锦被而代之),过年祭祖也要将虎皮供奉于神桌中央,且禁闻猫声。土老司跳神,手舞五彩柳巾,用这样的虎纹柳巾行法事,才能驱灾除祸,给人们降示预言,以避凶趋吉。   土家族崇拜虎,也有不少模拟虎的动作,如:“立巴若也”其动作是两手前扑,做老虎咬羊状。   (三)“土王崇拜”与摆手舞。   土王崇拜是土家族民间信仰的突出形式,各种形式的土王庙遍及土家族地区,酉水流域有土王庙、三抚宫、土王神堂、摆手堂等。这些庙宇大多是敬奉土司王的。   土王是土家族的历代首领,也是全民族的祖先。元代,实行土司制度后,被封建王朝册封的西南边境地区的土家族地区的土司王均由土家族首领担任,故而“土司王”亦被称为“土王”.在土王庙中,大多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关人”和“田好汉”三人,但也有供奉本地土王。   土家族人祭祀土王的主要时间是在举行摆手舞的前后,在“摆手舞”开头一段是“祭祖”,祭祖的同时要祭土王。摆手队伍先绕土王祠一周,举行祭祀祭祀仪式,然后到摆手堂中按摆手内容依次进行。古人曰:“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   [参考文献]   [1]湖南土家族苗族编写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3][7]段 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乾隆]永顺府志·杂记(卷十二)[M].     [5][6][8]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本篇论文引用格式:[序号]罗岚. 土家族摆手舞风格特征与成因浅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54-58.
本文档为【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70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7-25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