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

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

举报
开通vip

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 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      许昌市兴华路小学 吴 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只限于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调控下发展,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和阻碍,产生不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今,社会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伐,国家要发展,人才必须创新,教育必须创新,课堂必须创新。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充分肯定了质疑的重要。学生敢质疑...

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
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 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      许昌市兴华路小学 吴 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只限于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调控下发展,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和阻碍,产生不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今,社会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伐,国家要发展,人才必须创新,教育必须创新,课堂必须创新。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充分肯定了质疑的重要。学生敢质疑、善质疑不仅可获得新知识,而且对培养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都有益。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把质疑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敢质疑、善质疑呢?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在新课标下进行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把学生当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以亲切的微笑迎接他们的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他们的每一个问题,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尽情驰骋想象的翅膀。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善质疑      “授之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有时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苦思冥想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抓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缩影,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学习《夜莺的歌声》一课时,我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看到题目,经过短暂思维便提出了许多问题:“夜莺是谁?”“为什么叫他夜莺?”“文中讲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夜莺?”“夜莺唱歌给谁听?”“作者为什么要写夜莺的歌声?”这样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通过质疑,由浅入深,由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及里,层层推进,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      2、抓中心词质疑      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全文都是围绕它而写的,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因此,抓住它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如《草船借箭》一课结尾写到: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中“神机妙算”是文章的中心词。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出示了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一下子抓住 “神机妙算”提出了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3.抓重点句段质疑      重点句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质疑。如:教学《白杨》一课,当学到“爸爸只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个重点句子时,我及时点拨:“请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句子,试着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顺导而学,很快就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去新疆?”“爸爸为什么要给我们介绍白杨树?” “爸爸到底想表白什么呢?”接着,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深入思考,讨论交流,最终懂得:原来爸爸是借白杨树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希望他和他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世世代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原来爸爸话中有话,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给自己的孩子暗示心愿。这句话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文的难点所在,抓住了这句话,也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所在。      4.抓过渡句段质疑      过渡句段是连接上下文的句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过渡句段质疑,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刚学过的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学中我经常抓过渡句段引导学生学习。如:《赵州桥》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就是一个过渡句,做这样的过渡:先承上“赵州桥坚固”,然后启下“赵州桥美观”。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朗读质疑,于是,“赵州桥有多坚固?”“为什么说赵州桥坚固?”“赵州桥有多美观?”“赵州桥怎么美观?”等一系列的问题被提出。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5.抓课文重复处质疑      课文中重复的语句,串起了全文主线,强调了全文的感情,在此处质疑,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难忘的一课》,我引导学生对文中三次提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质疑,“这句话为什么出现三次?”“每一次出现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对课文标点质疑,对课文的矛盾处质疑,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质疑,对课文插图质疑 ……通过引导,学生已掌握许多质疑方法,每学一篇文章他们都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研究,不再为提不出问题而苦恼。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乐质疑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得到充分激励,能力可发挥80%-90%,乃至更多。抓住这一研究成果,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得到满足、快乐,洋溢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教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质疑当作学生创新的基石,让课堂变成质疑的课堂,让课堂因质疑而精彩,让学生在质疑中求异,在质疑中发展,在质疑中创新。 第1页 共1页
本文档为【质疑——学生创新的基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档
千万精品文档模板,下载即用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8-10-05
浏览量:10